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歐洲所有貨幣一般都比人民幣強

歐洲所有貨幣一般都比人民幣強

發布時間:2021-06-18 23:08:29

㈠ 為什麼歐元美元價值都要比人民幣高,而日元卻要比人民幣低呢同樣是貨幣,為什麼貨幣的待遇卻不一樣

並不是像這個人說的這樣!(他說的:made in china 是世界上最具性價比的產品,如果升值了,那我們的產品就沒有優勢了(舉個極端點的例子1:5時,我們的成本是5元人民幣,只有1美元,可以三美元賣掉!!而1:1時我們成本還是5元,但是卻是5美元了,你還敢賣3美元嗎?售價的上升導致了競爭力的下降))。
而是:盈利=售價-成本(這個成本包括:原料成本,人力成本,銷售成本,運輸成本,其他),各種made in china是因為中國人力成本低!計算原料成本時都是換算成國際通用貨幣的。而上面例子中,只因為匯率變成了1:1,成本則不可能真的變成5倍,因為原料成本並不會變成5倍的提升!原材料中也有進口的成分,例如:油筆筆頭,大豆,石油等,這些材料成本由於人民幣升值就會5倍下跌!而像石油這樣的原材料下跌就代表著生活成本也會下跌,勞動力價格也不會變成100%的5倍。一切都要適度,當商品價格普遍較高時,沒有人願意壓低自己的價格。而中國現在屬於原材料還算可以維持的狀態,所以也沒有立即提高自己的匯率,當有一天節省材料成本的利益,大於低勞動力成本的利益時,中國就會抬高人民幣匯率了。
而歐洲國家為什麼一直保持著高匯率?因為他們不從事材料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他們不靠著輸出手工業商品來贏利,但他們需要進口大量的石油等礦產資源。他們的問題是原材料成本,而通過品牌大量提高商品價格。所以很多仿製品質量相差不多,但價格相差很大。而且很多南歐靠的是旅遊業,高匯率可以可以賺取更多的匯率差資源。

㈡ 歐洲國家馬爾他的貨幣對人民幣的比值是多少%2

馬爾他已加入歐元區
馬爾他鎊(Maltess Pound 原符號:£.M. 標准符號:MTP)/馬爾他里拉」(Maltese Lira ISO 4217現行通用三位字母代碼:MTL)
馬爾他鎊是世界上最值錢的貨幣之一。
馬爾他里拉,2007年以前馬爾他共和國之法定貨幣。 馬爾他已於2008年1月1日凌晨零時零分與賽普路斯(由於時區差距,晚一小時)一同改用歐元。原有的馬爾他里拉紙鈔與硬幣被歐元取代。

馬爾他里拉(Maltese lira),匯率為每美元兌換0.3444里拉(2004)

馬爾他里拉,2007年以前馬爾他共和國之法定貨幣。 馬爾他已於2008年1月1日凌晨零時零分與賽普路斯(由於時區差距,晚一小時)一同改用歐元。原有的馬爾他里拉紙鈔與硬幣被歐元取代。

馬爾他中心銀行為馬爾他中心銀行,主幣稱「馬爾他鎊」或「馬爾他里拉」(Maltese Lira)簡稱「馬鎊」,輔幣稱「分」和「米爾」(Mil)1 里拉(鎊)等於1OO分等於1000米爾。

馬爾他獨立前通用英鎊。1972年開始自行發行硬幣。最初幣面國名為英文馬爾他(MALTA)有十字架圖案。 1975年後發行的硬幣幣面國名用馬爾他共和國(REPUBLIKA TA MALTA)。硬幣,面額有2、3、5米爾鋁幣和1、2、5、10、25、 5O銅、鎳質分幣以及 1鎊鎳幣。此外,還有部分金、銀幣和 2O余套不同材質的紀念幣。

馬爾他的貨幣是十進位貨幣,貨幣單位是磅(或稱里拉),分為100分。

1馬爾他鎊=100分=1000米爾;1美元=0.38馬鎊(1998年12月) 1LM=100C=20人民幣左右。

紙幣為LM20、10、5、2共4種,硬幣為LM1(1鎊)、50c、25c、10c、5c、2c、1C共7種。

1MTP=100 cents(分)1Cent=10 mils(米爾)

㈢ 剛剛,歐洲宣布用人民幣替代了美元,全球轟動,是真的嗎

不能說替代,只能說人民幣價值提升。
據國外媒體報道,歐洲央行周二表示回,已將價答值5億歐元(約合5.6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從美元轉換成人民幣,這是該行首次將人民幣加入其外匯儲備。
歐洲央行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此舉反映出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地位上升,以及中國作為歐元區最大貿易夥伴之一的重要性提高。

㈣ 歐洲國家的貨幣跟中國人民幣的差距以及區別

個人感覺,差距跟區別不小,但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分析

比如,錢包勒得緊點,能省出不少錢,而且買東西實在。就按上邊朋友的匯率及情況來看,當月保守估計,當能省出個150 歐或150 RMB,抑或100,差距就顯而易見了。幾個月下來,一個能買電腦,一個買手機都成問題。

另外,考慮到 中歐經濟長此以往的差距以及西方對中國廉價產品的強大需求,這都不難理解。

總的來說,在歐洲,進口產品有價格優勢,或者說跟國內基本持平(但化妝品、某些數碼產品等例外)。而當地(手加工業)產品或服務業成本較國內要高很多。

補充一下,本人在荷蘭生活五年。

公民必需投保的醫療保險月固定支出是 108歐左右,看病、買葯 一年再一次性掏出 150歐(如果沒看過醫生或買葯),這個可免。

然後,交通費,市內公交 一次0.9 歐(1小時內可自由轉乘),另外有種天票是 12歐( 兩大人加一兩小孩?為荷蘭通票),火車票趕上促銷的時候有12.50 歐的天票出售(一般周末用),往常 一小時車程沒打折卡(55歐一年) 22.40 歐,40% 折扣時13.40,以上為二等車廂。飲食方面,普遍支出較高,小吃店、麵包店張羅幾樣充飢,6-7歐去也。上餐館,打牙祭,幾十歐自是難免。

……

總的來說,如果照歐洲當地賺錢當地花來說,跟國內還是蠻像的,但很多人看重匯率差的緣故,還是會覺得歐洲購物、生活超值不少。

另外,因為歐洲國家福利普遍要比國內好,比如在荷蘭,本地學生就讀 中職、高職、大學等,學費自交外,政府會給予生活費、200-300 歐,自己租房,另加。還有,荷蘭全國有效的公交卡,可供免費出行、求學。所以,教育方面,是比國內要省心省力,醫療方面應該說也讓國民無後顧之憂,自此,荷蘭人也好,很多移民也一罷,基本都依照 「吃光、用光、玩光,身體健康」的三光政策而活,但如此,也有不少人會覺不夠錢用,私心膨脹,於此,這就是後話了。

一點臨時搭湊的豆腐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若還有別的問題,我必知無不言。

㈤ 歐洲真把人民幣定為外匯儲備貨幣嗎

在美聯儲加息之前,6月13日,歐洲央行突然宣布:增持價值5億歐元的人民幣作為外匯版儲備權。這是歐洲央行首次持有人民幣外匯儲備。
歐洲央行於周二(13日)發布聲明稱,歐洲央行已完成規模相當於5億歐元的人民幣外匯儲備投資,這意味著,歐洲認可了人民幣越來越重要的國際貨幣角色,也反映出,中國作為歐元區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重要性正在不斷提升。

㈥ 為什麼歐洲各國都在爭奪人民幣離岸中心

雖然人民幣在國際上的應用仍然有限,但其國際周轉率遠低於印度盧比,國際化程度仍然很低。在國際收支體系中,很難看到人民幣的身影。然而,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最大的出口國。中國政府努力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增加了在中國的貿易額,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前景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歐洲各國除了積極參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外別無選擇。最好是獲得人民幣離岸中心或歐洲離岸人民幣中心的位置,然後在這個國際變化中賺很多錢。

從長遠來看,中國希望人民幣像美元和歐元,成為全球儲備貨幣可用於投資、貿易和信貸

人民幣的廣泛接受有助於中國企業降低匯率風險。在過去的幾年裡,外國資本的大量流入已經成為對中國的資產泡沫產生的原因,這也導致中國金融體系流動性過剩。因此,人民幣國際化可以穩定人民幣的價值。

盡管人民幣國際化和人民幣的中國仍然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在歐洲和世界形勢的人民幣清算行布局其他地區的中國,更讓中國在國際市場的自由競爭來決定人民幣離岸中心實際上是建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另一方面通過國際自由競爭的過程。

㈦ 為什麼歐洲各國都在爭奪人民幣離岸中心

近在歐洲除了英國,德國法國也都加入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爭奪,而早前在亞洲像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區也有過類似的情況,各國為什麼會如此看重?這對各國將產生什麼影響?而對中國來說,又該如何選擇?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體系當中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幾十年來,人民幣基本上是一個只可以在中國境內使用和交易的貨幣。除了有限的邊境貿易,個人旅遊消費,人民幣在中國境外難覓蹤跡。中國與外界的交易,是通過外幣進行的。換句話說,直到最近幾年,人民幣的離岸市場都是不存在的。
自從2009年我國開始試點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人民幣開始可以成規模的輸出境外。2010年,香港金管局和人民銀行更明確了人民幣在中國境外可以自由匯兌。在這個基礎上,香港的銀行可以根據常用的銀行慣例和規定,為客戶提供人民幣銀行服務。以此為基礎,一個包括了人民幣存款貸款外匯交易投資等業務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此產生了。
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用戶,只要資金不與中國境內發生來往,就可以享受到和美元歐元類似的,不受中國境內資本管制的金融服務。利率和匯率都是由市場決定的,而且可以和中國境內的——即在岸的——市場不同。
所以,無論是基於便利性,自由度,還是風險控制,乃至於套利的動機,加之境內外的政策支持,離岸人民幣市場蓬勃發展了起來。現存於離岸人民幣市場當中的人民幣客戶存款總量已經超過一萬億元。如果把這些在中國境外進行付款的人民幣看作一種貨幣的話,這個貨幣已經是世界第七大支付貨幣,其每個月的支付量超越了港幣新加坡元乃至瑞士法郎。而這個支付貨幣的排名,在2012年1月的時候,還是世界第20。如此的交易量,如此的增長勢頭,令離岸人民幣作為金融機構的一種生意,乃至一個地區的金融產業發展,已經讓人完全不能小視。
而當我們考慮到離岸人民幣市場的種種不足,離岸人民幣市場的機遇就更加明顯了。香港是最先開始發展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擁有最早開始設立的、迄今運行最具經驗的金融基礎設施和運營人民幣業務的金融機構,但由於時區、客戶群的關系,香港市場並不能夠完美地為歐洲美洲地區的客戶服務。同時由於市場規模、流動性等的限制,現在的人民幣市場上所存在的金融產品,並不像美元歐元一樣豐富。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離岸人民幣都可以成為世界第七大支付貨幣,形成萬億元級別的規模,那麼如果在更多的金融中心,形成有一定規模和深度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對金融產業會產生怎樣的推動作用?
這些樸素的看法,相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一些國家熱衷於獲得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地位的原因。
那麼所謂爭奪一個離岸人民幣市場中心的地位,究竟是在爭奪一些什麼呢?
初步來看,似乎很多國家和地區都想擁有一個人民幣清算行。人民幣清算行的作用,在於架設一座境外與中國境內之間的橋梁,同時可以在當地為銀行提供一個人民幣清算的基礎設施。就是說,擁有了一個人民幣清算行之後,當地的銀行可以比較方便地幫客戶把人民幣付到中國境內,反之亦然;同時,人民幣清算行作為中心,當地的銀行去到人民幣清算行開戶,可以比較方便地形成一個當地的人民幣銀行間支付網路,那麼當地的銀行間開展外匯交易,並以此為基礎開展其他金融資產的交易,也都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值得特別說明的是,此處的「當地」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並不一定局限在某一國,因為如果根據所在國家的金融法規,清算行可以為外國銀行開立人民幣同業賬戶,那麼所形成的網路就可以延伸到多個國家,形成輻射效應。從這點上看,也不難理解各國金融產業當局希望以點帶面的精神。
那麼,上文中「比較方便」這個短語便似乎比較值得玩味了。因為對一家銀行來說,開展跨境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並不一定要求本國必須有一家人民幣清算行。如果一家境外的銀行想要經營跨境以及離岸人民幣業務,既可以選擇在中國境內的銀行開戶,又可以選擇在現有的清算行開戶,還可以選擇在與上述兩種銀行有業務關系的其他境外銀行開戶。當然這些選擇各有利弊,但至少為境外的銀行打開了經營這些業務的大門。事實上,在2013年台灣和新加坡擁有了當地的人民幣清算行之前,已經有上百個國家的銀行通過這些方式不同深度的參與到了人民幣的市場中來,而且包括世界上幾乎所有的主要跨國金融機構。
況且,離岸人民幣市場是一個可以自由兌換的市場,不存在資本管制,所以無論金融基礎設施在哪裡,各地離岸人民幣的利率匯率都應該是基本一致的,否則套利機制也會把差異抹平。
所以客觀的講,人民幣清算行在歐洲的設立,不是創立一個新的與其他離岸人民幣市場不同的市場,而是讓參與離岸人民幣市場的門檻降低了,能夠鼓勵更多的金融機構參與到離岸人民幣市場中,進而為更多的客戶提供服務。建立清算機制,是人民幣的宣言書,宣傳隊,播種機。在這個過程當中,一個地區的金融機構會有更多的有機會,當地實體經濟也會受益,這一點當然是各地政府當局願意看到的。
台灣和新加坡是繼港澳之後,在2013年所出現的新的人民幣清算行。在台灣,人民幣清算行的主要作用在於支持本地銀行業處理人民幣業務,而且負責處理當地和大陸的人民幣結算。伴隨著人民幣清算行的設立,台灣監管當局也放鬆了對本地銀行處理人民幣業務的限制,令台灣民眾和當地企業可以使用人民幣,所以我們看到了台灣人民幣存量的井噴式發展。但台灣可能是更加內生的發展,畢竟台灣並非一個外向型的金融中心,所以目前來看輻射周邊的作用比較有限。
對於新加坡而言,出現人民幣清算行之前,新加坡的銀行已經可以處理人民幣業務(當然主要通過香港進行),也被認為是一個主要的人民幣離岸市場,有著比較顯著的人民幣交易量。那麼為什麼還需要一個清算行呢?其中一個原因,也許就是清算行的帶動作用,令當地用戶更加自信,更加習慣,同時也輻射周邊其他國家的人民幣業務。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當地人民幣清算量不斷增長,但是相對於香港清算量仍然較低。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這是香港先發優勢的體現;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說明清算行不一定非要在本地設立才能夠開展業務。新加坡人民幣清算機制,希望可以令那些之前難以參與香港人民幣市場的機構和他們的客戶,接觸到人民幣。
所以我們放眼歐洲,會發現以歐美為總部的主要的跨國金融機構,已經通過他們在亞洲的分支機構開展人民幣業務有一段時間了。但由於時區等關系,在歐洲當地的人民幣服務並不能像在亞洲提供的一樣高質量,銀行間市場也相對有限,這些限制了當地人民幣業務的發展,換一個角度而言也就是有巨大的機會。一旦擁有人民幣清算行,基礎設施便會更加健全,也會有更多的參與者參與到當地的人民幣銀行間市場當中來,人民幣的清算時間可以進一步延長,離岸人民幣的外匯交易的流動性可以顯著提高、甚至可以第一次有機會全天24小時進行,這些都會令人民幣的離岸市場發展進一步深化。
回到最初的"爭奪"二字。一旦擁有了以清算行為代表的基礎設施,便會回歸到真刀真槍的業務競爭。那麼哪裡的基礎設施發達、服務先進、政策環境良好、軟硬體配套齊全、客戶眾多、服務客戶方便,哪裡便更加有可能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的中心。當然在現在的所謂爭奪戰中,主要參與的也都是老牌的金融中心,這些條件都比較優越。那麼先發優勢,盡快形成集聚便更加重要。這大概也就是"爭奪"二字的應有之意。
比如倫敦。作為老牌的外匯交易中心,歐洲美元的中心,倫敦在離岸人民幣發展之初便十分重視,在倫敦與香港業界所召開的論壇當中,便取得了一個巨大的成果,就是讓香港本地的人民幣清算系統一直運行到每天晚上十一點半,來覆蓋倫敦的交易時間,可謂利用現有基礎設施之典範。但是,倫敦業界依然希望擁有一個當地的清算行,大概就是看重了清算行在推動人民幣業務普及和增強流動性方面的的積極作用。
其實除了清算行以外,另一個比較重要的方面,可能是流動性方面的支持,也就是當地銀行在頭寸比較緊張的時候,除了在銀行間市場籌措以外,央行也是一個流動性的來源。這也就是為什麼諸多國家的中央銀行會和人民銀行簽訂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擁有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以後,境外市場的央行便可以視需要,從人民銀行獲得人民幣,支持當地人民幣銀行間系統的流動性。此次央行與歐洲簽訂的主要是清算備忘錄,而貨幣互換協議已經簽訂過,所以這里關於本幣互換的討論暫且不太多展開。
對於我國而言,設立人民幣清算行以至於在更多地方建立互相聯系的離岸人民幣市場,也是有積極作用的。對於中資銀行而言,在世界不同地區作為人民幣清算行,有利於他們的全球布局和開展其他業務。而同時一個更廣闊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可以更有效地促進人民幣的跨境使用,對我國的金融改革,金融風險的管理,國際貨幣體系的演化,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當然,單純從技術層面上講,設立特別多的人民幣清算行,也未必是必由之路。我國也在研究建立一個更為統一的人民幣國際支付系統,讓全球人民幣離岸市場的發展有一個更好的基礎。但在此過程中,為各地業界建立更好的人民幣市場創造條件,也是很好的舉措,可謂「樂見其成」。
那麼是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會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呢?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了我國支持香港發展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這也是迄今官方唯一明文指出的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對於其他地方希望發展成為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的願望,周小川行長在今年兩會的記者會上是這樣表述的——也以此作結:
歐洲有幾個國家都對於發展人民幣業務顯示出了比較大的興趣。我們說,歐洲究竟會怎麼樣形成人民幣業務的中心,這個主要還是取決於市場的力量。所以從我們的角度來講,如果有人有熱情,而且願意這樣做的話,我們應該給他們創造一個條件,就是他們可以開展離岸人民幣業務。至於能不能形成中心,可能還要靠他們自己努力,也要看天時地利,看市場參與者的意見。
你剛才提到巴黎有這個積極性,一般來說,我們做這個事,可能雙方要考慮一個人民幣業務的清算機制,就是清算工作怎麼做,這是從雙方央行層面上需要考慮的。此外,人民幣業務開始運轉的時候,有時候資金會多,有時候資金會少,總要有個頭寸調整和供給的問題,如果缺的話,有時候需要頭寸供給。這種機制可以有多種多樣的方式,其中一個方式就是雙邊貨幣互換,可以提供頭寸。同時,貨幣互換也有助於雙方增強信心,使流動性比較平穩,這個也是在考慮范圍之內的。
首先,我們是聽說台灣方面希望就貨幣互換進行討論,但是還沒有正式開始。所以,這可能還只是有所醞釀,當然醞釀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消息告訴你。
至於說在台灣的人民幣業務發展來講,應該說已經很快了,你也提到了人民幣的存款量達到了2000億人民幣,比香港快。但是總體來講,我們有兩個意見,一個是這些業務還是要穩步發展,穩步發展就比較牢靠,不出毛病,如果太著急的話,可能有些東西會做得不是那麼穩妥。再有一個,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投資的結算方面,我們是強調多為實體經濟服務。所謂多為實體經濟服務,就是多做貿易結算,包括海外第三方的,也不見得就是兩地之間的,還有其他方面貿易結算方面的需要,比如說東南亞或者其他方面的。再有是多做實際投資項目,就是所謂FDI、ODI,也就是直接投資方面的結算。適當地掌握一下節奏,在一些組合投資產品方面走得太快,有時候沒有太大把握,同時我們主要鼓勵的方向是支持實體經濟的經濟活動,有直接貿易投資的發展,同時根據發展的程度逐步放寬政策。
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應該說是發展得很不錯的,而且不僅在香港,在整個國際上都有一個中心的作用,能夠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人民幣的運用發揮很好的作用。至於提出所謂每日兩萬元換匯的限制,當時制定這個政策的時候是很寬的,現在有些人提出是否能夠進一步放寬,這個想法、這個提議,是去年夏天剛提出來的,所以首先要有個研究的過程。另外,不是針對這一項政策,主要是其他政策的配合關系、先後順序的安排。但是我覺得有一點大家可以相信,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穩步推進、加快實現人民幣可兌換,在這個過程中,這些限制性的措施肯定會逐步越來越少,將來都會放開的,這個方向是沒有問題的。
至於人民幣的業務在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人都有熱情發展人民幣業務,這是個好事,也給香港帶來很多機會。很多地方都想成為「中心」,但實際上是不是「中心」,還是要市場承認,還是要真正有優勢,真正服務到家。我認為香港是有明顯的優勢的,剛才也提到了香港現在起到的作用,香港傳統上所起的作用,香港有亞洲以及國際級的金融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等等,所以香港的這個地位我認為還會進一步發展,還會起到更大的作用。
但是與此同時,香港也要不斷地創新,不斷地發展,不斷地體現更好的服務和更強的競爭力,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人民銀行的角度歷來是支持的。
加勒比自由貿易區是由安地卡及巴布達發起,加勒比共同體成員國參與建設的自由貿易商業園區。加勒比自由貿易區遠期規劃總面積為165平方公里,由15個國家園區組成。

㈧ 歐洲央行增持人民幣對中國有何影響

這是一個重要信號,意味著歐洲無法抵抗中國和人民幣正在崛起這股撲面而來的巨大浪潮。

具體影響如下:

  1. 歐洲央行增持人民幣儲備,是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把人民幣納入官方儲備貨幣的進一步確認。

  2. 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地位的提升,各國對人民幣的興趣和接納度會逐步增強。

  3. 歐洲央行增持人民幣,不僅表明中國作為歐洲最大貿易夥伴之一的重要性,也表明歐洲央行對中國經濟走勢和人民幣前景的信心進一步增強。

  4. 國際金融危機後,隨著中國經濟在全球地位的迅速提升,人民幣真正開啟國際化進程。

近幾年人民幣經歷了什麼?

  1. 勇於嘗試開設試點。2009年國家在上海等地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關鍵一步。

  2. 人民幣匯率快速發展。2009年人民幣國際化進展速度大大超出預期,但在2016年由於人民幣匯率波動而放緩。今年以來,人民幣匯率趨於穩定,外匯儲備連月回升。

  3. 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過去人民幣國際化快速推進,有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驅動的因素。而從國際主要貨幣的歷史經驗看,匯率雙向波動是正常的。現在人民幣匯率保持了基本穩定,而且市場逐漸適應了人民幣匯率的雙向波動,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更加可持續。

歐洲央行增持人民幣說明中國不斷強大,「經濟強,則貨幣強。」

㈨ 請問有歐洲人民幣這一說嗎不是有歐洲英鎊,歐洲美元嗎是不是每個國家的貨幣都有歐洲某某的說法呢

你這個問題很業余,你指的應該是美匯,跟交叉匯率吧。 這個世界上最值錢的是英鎊,其次是歐元,美元。歐盟一般流通的都是歐元。只有英國流通英鎊。就像咱們大中國流通人民幣一樣。 歐盟有很多國家組成 所以用歐元作為基礎貨幣。

閱讀全文

與歐洲所有貨幣一般都比人民幣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基金519995今日凈 瀏覽:8
基金廣發行業領先成長 瀏覽:989
軟銀賽富基金規模 瀏覽:655
准畢業生貸款app 瀏覽:318
恆豐銀行貴金屬賬號銷戶 瀏覽:929
火焰山股票 瀏覽:819
貸款遲遲不放款怎麼辦 瀏覽:373
工商銀行貴金屬賬戶是怎樣的 瀏覽:150
湖北廣電股票 瀏覽:412
請問美爾雅期貨軟體交易收費嗎 瀏覽:459
關注小微企業貸款量增價漲 瀏覽:636
外匯交易有沒有騙人的 瀏覽:948
放棄期貨改炒股 瀏覽:773
出售外幣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瀏覽:607
股票配資金融 瀏覽:225
博時雙月薪基金份額折算 瀏覽:936
北京玖遠投資 瀏覽:891
外匯年收益計算 瀏覽:281
外匯分享會 瀏覽:196
工行貴金屬屬於期貨嗎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