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天然氣重烴油價格

天然氣重烴油價格

發布時間:2021-06-19 10:33:10

『壹』 LNG提煉出的重烴,它都有什麼用途!

用於調和汽、柴油。

『貳』 石油和天然氣生成之謎

石油和天然氣是非常寶貴的礦物資源,人們對石油和天然氣生成的認識,是在勘探和開發實踐中逐步加深的。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是自然科學領域中爭論最激烈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是石油地質學界的主要研究對象之一。

為了認識石油和天然氣是怎樣生成的,首先應該了解什麼是石油和天然氣。

(一)石油和天然氣成分探秘

石油可分為天然石油和人造石油兩種。天然石油是從油氣田裡直接開采出來的,如克拉瑪依油田、塔河油田、大慶油田等開采出來的石油。人造石油是從油頁岩或煤干餾出來的,如東北撫順和廣東茂名等地利用油頁岩干餾得到的石油。石油在提煉以前稱為原油。從原油中可以提煉出汽油、煤油、柴油、潤滑油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石油化工產品,如乙烯、化肥等。

石油有哪些特性呢?從外觀上看,石油的顏色多種多樣,有的油田的石油是棕黑色的,像煙袋油,如克拉瑪依油田的;有的呈黑綠色,如獨山子油田的;還有淺棕黃色,如柯克亞油田的;有些油氣田采出來的石油無色透明,像清水一樣,如巴楚地區的巴什托凝析油氣田和呼圖壁凝析油氣田的。

聞氣味也是認識石油的一種方法。石油中含有汽油和煤油,所以可以聞到特殊的煤油味。有一些石油中含有硫化氫,聞起來有一股臭雞蛋味。還有一些石油含有較多的芳香烴(一種有機化合物),聞起來又特別香。

石油比水輕,又不溶於水。石油的相對密度(在20℃時,與同體積的水相比)介於0.75~1.0之間,相對密度小於0.9的石油稱為輕質石油,相對密度大於0.9的稱為重質石油。由於石油比水輕,又不溶於水,所以當石油遇到水時,就漂浮在水面上,呈現出五顏六色的油膜。

石油不像水那樣容易流動,具有一定的黏性,黏度越大,越不容易流動。石油的黏度隨著溫度的增高而減小,有些石油在地面看起來很稠,很不容易流動,但是在地下比較高的壓力和溫度條件下,它的流動性可能是很好的。

以上幾點突出的物理性質,可以幫助我們去認識石油。物理性質是化學組成的反映,因此,要認識石油還必須認識它的實質,即它的化學組成。

有許多有用礦產的化學組成是比較簡單的,如煤,主要是由碳(C)組成的。石油的化學組成比較復雜,它既不是由單一的元素組成的,也不是由簡單的化合物組成的,而是由多種元素組成的多種化合物的混合物。

石油是由碳(C)、氫(H)和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構成的。其中兩種主要元素碳和氫構成碳氫化合物,化學上稱為烴,這是取碳字中的「火」字和氫字中的「」而構成的。烴類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它占石油成分的97%~99%,其餘的成分是含氧的化合物、含硫的化合物和含氮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只佔1%~3%。在自然界里,大多數含碳化合物中,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碳酸鹽以外,都是有機化合物。所以說,石油是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的大家族。

石油中的碳氫化合物,按照結構的不同分為三類:

(1)烷族碳氫化合物:它是通式為CnH2n+2的飽和烴,「n」表示碳的個數。在室溫下,C1—C4為氣態,C5—C16是液態,是石油的主要成分;C16以上的為固態,懸浮在石油中(表4-3-1)。

探索新疆地質礦產資源奧秘

表4-3-1 石油中的部分碳氫化合物

(2)環烷族碳氫化合物:通式為CnH2n,屬飽和烴。碳元素呈環狀結構,以五元環和六元環最多。

探索新疆地質礦產資源奧秘

在多數情況下,環烷族烴占石油成分的主要部分。

(3)芳香族碳氫化合物:通式為CnH2n-6,屬不飽和烴,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等。芳香烴具有強烈的芳香氣味,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在石油中的比例比較小。

還有其他不飽和的碳氫化合物混雜在石油中,如烯烴類(表4-3-1),但是數量很少,對石油的成分影響不大。

不同油田的石油,所含各類碳氫化合物的比例是不同的。新疆大多數油田的石油含烷烴較多,其次是環烷烴,芳香烴較少,屬於烷族-環烷族石油。

組成石油的碳氫化合物,在一般情況下,有一部分呈氣體狀態。在油田裡都含有一定數量的這種氣體,稱為天然氣,或稱油田氣。

實際上,石油和天然氣是個「雙胞胎」,它們的生成物質和生成環境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當我們了解了石油的特性以後,還應該了解天然氣的特性。

天然氣的成分也不是單一的,是各種氣體的混合物,其中主要的氣體是氣態碳氫化合物,其次有少量的碳酸氣〔(即: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氮氣(N2)、氫氣(H2)、氦氣(He)和氬氣(Ar)等,有時還有少量硫化氫氣(H2S)。

天然氣中的氣態碳氫化合物主要是烷烴類,而且以甲烷最多,一般占氣體成分的80%~90%,另外還有少量的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等。在氣態的烷烴中,乙烷以上的烴類稱為「重烴」。不同的油氣田的天然氣中,重烴的含量是不同的(表4-3-2),重烴含量較高的天然氣稱為「濕氣」或稱富氣。含有很少量重烴的天然氣稱為「干氣」或稱貧氣。干氣常以氣田的形式出現,如塔里木盆地的克拉2氣田。油田中的天然氣多為濕氣。

表4-3-2 天然氣、煤田氣和沼氣中各種氣體成分含量百分比

天然氣作為燃料已廣泛用於國民經濟當中,已利用天然氣煉鋼、發電等。在人口集中的城鎮利用天然氣取代煤炭作為清潔能源供居民燃燒使用。新疆的烏魯木齊、克拉瑪依、喀什、和田、阿克蘇、庫爾勒、石河子和呼圖壁等城鎮居民就已使用上了這種清潔能源,大大地改善了空氣質量,保護了人類的生存環境。

(二)石油和天然氣生成探秘

由於石油和天然氣的成分比較復雜,而且它們又能流動,現在發現的油氣礦藏往往並不是它們的出生地,這與煤、鐵等固體礦藏顯著不同。因此,長期以來,對於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有過許多激烈的爭論,直到現在對這個問題還在繼續實踐和認識。

從18世紀70年代到現在230多年來,人們對石油和天然氣的生成問題,先後提出了幾十種假說。這些假說中,大多數是根據實驗室里試驗、天文觀測和勘探開發油氣田的實踐。把許多種假說歸結起來,可分為兩大學派,即:無機生成說和有機生成說。

1.無機生成的學說

無機生成說是根據實驗室內由無機物製成甲烷、乙烷、乙炔及苯等類碳氫化合物,認為石油和天然氣是由無機物變成的。在石油無機生成說中,又有碳化物說、宇宙說及岩漿說。現簡介如下:

(1)碳化物說:俄國著名化學家Д·И·門捷列夫在1876年提出。他認為在地球形成時期,溫度很高,使碳和鐵變為液態,互相作用而成碳化鐵,並保存在地球深處。後來地表水沿地殼裂縫向下滲透,與碳化鐵作用產生碳氫化合物,後來又沿著裂隙上升到地殼比較冷卻的部分,冷凝下來形成石油,並在孔隙性岩層中聚集而成油氣礦藏。

門捷列夫還指出:在「山脊」上升時期是地球成油最有利的時期,因為這時容易造成裂隙,成為地表水向下滲透和油氣向上運移的通道。他以當時大多數地表油氣苗顯示和油田都位於山脊附近的事實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2)宇宙說:俄國天文學家В·Д·索可洛夫在1889年提出。當時天文學獲得了巨大成就,光譜分析證明彗星頭部氣圈中含有碳氫化合物,在其他行星(木星、土星等)大氣中也含有碳氫化合物,有的直接存在著甲烷氣體。

宇宙說主張在地球呈熔融狀態時,碳氫化合物就包含在它的氣圈中,隨著地球冷凝,碳氫化合物被冷凝岩漿吸收,最後凝結於地殼中而成石油。

由於碳化物說和宇宙說所依據的是由無機物製成簡單碳氫化合物的實驗,至今未找到任何實地證據說明在自然界中也發生過這樣的過程。所以,20世紀以來,上述的石油無機生成學說,逐漸被人們忘記。但是,到20世紀50年代,蘇聯地質界又再次興起無機生成思潮,就是岩漿說。

(3)岩漿說:1949年,蘇聯著名的地質學家Н·А·庫得梁采夫提出了石油起源岩漿說。他認為石油的生成是同基性岩漿冷卻時碳氫化合物的合成有關,這個過程是在高壓條件下完成的,因而可以促使不飽和碳氫化合物聚合而成飽和碳氫化合物。他還指出,因岩漿中形成石油的過程在不斷進行著,古老的油氣通過擴散作用早已消失。所以,所有的油藏都是年輕的油藏。並且依靠石油才在地球上產生了生物,石油中含有生物所需要的一切元素。因此,石油不是來自有機物質,恰好相反,有機物質卻是來源於石油。

2.有機生成的學說

石油有機生成說也有早期成油說和晚期成油說兩種認識。

(1)石油有機生成早期成油說:早在1763年,俄國的化學家М·В·羅蒙諾索夫就提出了石油是煤在地熱作用下干餾產生的有機生成說。今天用它來解釋歐洲北海的油氣田仍然有效。但實踐表明,很多地區的油氣田並不與煤共生。因此,人們開始把注意力轉向了混在沉積岩中的、在數量上比煤大得多但卻又分散的有機物質。經過多年對沉積岩中分散有機物質的野外觀察和實驗室研究,從地質、地球化學各個方面進行總結,逐漸形成了石油是由沉積岩中分散有機質生成的思想。20世紀40~50年代,石油地質工作者普遍認為:石油烴類是沉積岩中的分散有機質在成岩作用早期轉變而成的,這就是有機生成早期成油說。

早期成油說的論據有:①世界上發現的2萬多個油氣田,99.9%都分布在沉積岩中,而且與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物相伴隨。②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旋光性只有生物有機質才具有。③石油中的某些化合物明顯來自動植物機體,如卟琳化合物、姥鮫烷、植烷等異戊二烯類化合物及甾烷類等。④石油的碳同位素組成與動植物或生物成因的物質相似,而與非生物成因的物質差別較大。⑤實驗證明,動植物機體的結構,在適當條件下,能生成一定數量的烴。⑥現代沉積和古代沉積中都有烴類物質存在。⑦在實驗中,用細菌作用於有機質,得到了少量比甲烷重的烴。

早期有機生成說在與無機生成說的斗爭中,逐漸建立起從生油物質、生油母岩、成油環境到轉化條件等一整套成油理論,為石油有機生成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石油有機生成晚期成油說:1963年,Р·Н·阿貝爾松提出,石油是沉積物(岩)中不溶有機質,即稱之為乾酪根(Kerogen)的一種物質,在成岩作用晚期,經過熱解生成的。這個學說認為,大量生油的時期,已經是含有大量有機質的沉積物處於成岩作用的晚期階段,同時生油原始物質主要是在岩石中。因此,人們常把這個學說簡稱為「晚期成油說」或「乾酪根成油說」。

晚期成油說認為:①根據原始有機質(乾酪根)類型,生成石油和天然氣的母源分為三類:Ⅰ類,腐泥型乾酪根,它是富含類脂物和蛋白質的分解產物,生成液態石油烴的潛力高,是生成石油的主要母源物質;Ⅱ類,腐殖型乾酪根,生成液態石油烴的潛力低,是生成天然氣的主要母源物質;Ⅲ類,過渡型乾酪根,介於上述二類之間,其生油或生氣能力取決於它與腐泥型或腐殖型的接近程度。②有機質轉化成石油和天然氣的過程,要經過一個物理化學作用。有機體死亡之後沉入水底堆積起來或從大陸搬運到湖泊、海洋水底堆積起來,在搬運和沉積過程中,水中的游離氧和氧化劑(NO2、SO42-等)大量地氧化有機體的殘骸,使之成為CO2和H2O。加之,水對有機質中的可溶組分的溶解,只有一部分有機質能夠到達水盆底,同礦物質一起堆積起來,只有這部分有機質才能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開始向烴的方向轉化。現已查明,向烴轉化過程中,生物化學作用、溫度、壓力和催化劑都起著重要作用。

(a)生物化學作用:與有機質轉化成油氣有關的生物化學作用有兩類,一是細菌對有機質的分解作用,二是酵素的催化作用。

細菌的種類很多,按其生存條件可分為喜氧細菌、厭氧細菌和通氣細菌三種。對油氣生成來說,有意義的是厭氧細菌。厭氧細菌在缺氧的條件下,對有機質進行分解,產生穩定的分散有機質。在其他因素作用下,有機質可進一步向石油轉化。

酵素,是動植物和微生物產生的一種高分子膠體物質,是一種有機催化劑。它在有機質改造中,可以加速有機質的分解,在有機質向油轉化過程中起著催化作用。

(b)溫度:無論是實驗室還是對含油氣盆地沉積岩剖面研究,都指出沉積岩中的有機質,在加熱溫度達400℃~500℃就能得到石油中的烷烴、環烷烴以及少量芳香烴及烯烴。因此,溫度對有機質轉化成油有決定性影響,只有當溫度增加到一定門限值(成熟溫度),有機質才能大量轉化成石油。由於這個原因,凡地溫梯度較高的盆地,一般地說,油氣就比較豐富,如塔里木盆地。

(c)壓力:究竟在多大的壓力下,有機質才能生成石油和天然氣?至今還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不過實驗證明,中溫高壓有利於石油的生成,如,大約50℃這樣的中等溫度,在30~70兆帕壓力時,有機質就可以產生出石油烴。實驗還證明,在1500~3000米深處,是有機質向石油轉化的主要階段,即主要生油期。

從一般化學反應來看,單純壓力作用,不利於低分子烴(尤其是氣態烴)生成,而有利於液態烴的保存,使之不易於甲烷化。故壓力對生成油氣作用的影響,不是表現在數量方面,而是主要表現在質量方面。

『叄』 重烴的增值稅稅率是多少

《增值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538號):第二條增值稅稅率:(一)納稅人銷售或者進口貨物,除本條第(二)項、第(三)項規定外,稅率為17%.(二)納稅人銷售或者進口下列貨物,稅率為13%:1.糧食、食用植物油;2.自來水、暖氣、冷氣、熱水、煤氣、石油液化氣、天然氣、沼氣、居民用煤炭製品;重烴是石油的主要組成部分,如果屬於石油液化氣、天然氣的,按照13%稅率徵收。

『肆』 重烴油,,都有什麼加到柴油里,讓柴油密度變小。

搜一下:重烴油,,都有什麼??加到柴油里,讓柴油密度變小。

『伍』 石油和天然氣礦床

由於石油和天然氣具有燃燒充分、發熱量高、比重小、流動性、易於開采、運輸方便和成本低廉等優點,近年來的開采量和需求量迅猛增長。據統計,在工業較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結構中,煤炭的地位由90%跌至30%左右,而石油、天然氣則上升到65%~75%。

石油和天然氣還是合成纖維、塑料、合成橡膠、化肥、農葯等化學工業最主要的原料。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工產品,目前約有50餘種。從石油和天然氣中尚可提取大量的硫,有些還可提取氦、氬、汞。因此,人稱它們為「工業的血液」。

一、石油的基本特徵和成因

1.石油的組成和性質

石油主要是由多種碳氫化合物構成的混合物。純粹由碳和氫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稱為碳氫化合物(烴)。烴可以分成幾個族。石油主要是烷烴(CnH2n+2)、環烷烴(CnH2n)、芳香烴(CnH2n-6)所組成。此外,石油中還含有少量的非烴類,如硫、氮、氧等,但含量很低(表10-1)。非烴組成對石油的質量影響很大。原油中含硫<0.5%為低硫原油;含硫>0.5%為高硫原油。在石油灰分中還含有30多種微量元素,其中以釩和鎳含量最高。

表10-1 石油和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石油是有機化合物的混合物,因而沒有固定的物理常數,多為墨綠色、深褐色至黑色,具明顯的氣味,輕質石油有芳香味,濃而黑的石油有瀝青味,少數含硫、氮多的有惡臭味,密度一般在0.75~1.00 g/cm3之間;石油的粘度主要取決於其化學組成,烷烴和溶解氣的含量高則粘度小,環烷烴含量高則粘度大;石油難溶於水,卻易溶於許多有機溶劑;在紫外光照射下顯出熒光,這可作為確定岩石是否含油的標志。此外,石油的導電性差,是電阻率測井中用來尋找油藏確定油層的依據。

2.石油的形成

關於石油的成因,長期以來曾有無機說與有機說的爭論,現在已普遍承認石油是有機成因的。那麼生油的原始物質是什麼?人們曾指出石油直接起源於活的有機體,並認為細菌是促使烴類化合物轉變為更多類石油烴的主要營力。海洋生物,特別是藻類被認為是最佳的生油物質。而對沉積岩的研究則表明,各種沉積物中均不同程度的含有機質:泥質岩平均為2.1%,碳酸鹽岩中為0.2%,砂岩中為0.05%。目前,已能從沉積有機質中提取氨基酸、類脂物、糖類物質以及烴類和瀝青組分,但它們只佔有機質中很少的一部分,而絕大部分是高分子殘渣——干洛根。干洛根指存在於沉積岩和沉積物中不溶解於有機溶劑的有機質。干洛根可從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及腐殖酸中產生。1962年亨特首次在隔氧條件下加熱干洛根獲得烴類化合物。爾後提出了干洛根熱降解成油的觀點,這一認識得到廣泛的重視和認同。

石油的生成取決於:①大量的有機物質來源;②有利於有機質保存的還原環境;③促使有機質向石油轉化所需要的合適溫度、壓力以及細菌、放射性作用等。當有機質在埋深過程中由於溫度的升高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有大量烴類產生;因此,長期穩定下沉的深坳陷是形成石油的最主要地質構造條件。只有當沉積物下沉到相當大的深度,才能保證溫度和壓力升高到足以使有機物熱解轉化成為石油。

二、天然氣的基本特徵和成因

廣義的天然氣泛指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切氣體,狹義的天然氣則指分布於沉積圈中或地殼上部的各種天然氣,其主體是聚集成氣藏的烴氣。人們一般所指的天然氣,即是那些與石油有成因聯系的烴類為主的氣藏中的天然氣。

1.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氣藏中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烴類(表 10-1),通常甲烷為主,次為重烴氣,其中以C2H6、C3H8最常見。非烴氣在大多數氣藏中都為次要組分,常見為N2、CO2、H2S、CO、SO2、H2、Hg以及微量或痕量的惰性氣體等。有時這些非烴氣也可以成為天然氣的主要組成,並形成非烴氣藏,如我國廣東三水盆地的CO2氣田,CO2高達99.53%。

2.天然氣的成因類型

(1)生物成因氣:亦稱菌解氣,是指在淺層低溫的還原條件下的生物化學作用帶內,由厭氧細菌等微生物分解有機質而形成的天然氣(甲烷氣)。通過現代海洋沉積物中的微生物對有機質的礦化作用研究表明,有機質形成甲烷是細菌的代謝作用過程。在喜氧細菌的代謝作用中,游離氧很快被消耗,形成缺氧環境。在厭氧細菌生活的環境中,細菌的發酵作用明顯加強,生成甲烷的速率加大。因此,富含腐殖型和混合型有機質的淺海和海陸交替帶的硫酸鹽還原作用帶以下深度,是生物氣大量生成的有利環境。生物氣在天然氣工業中具有重要地位,佔世界天然氣總探明儲量的20%以上。

(2)與成油作用有關的天然氣:指分散的有機質(干洛根)在熱降解成油過程中,與石油一起形成的甲烷為主的天然氣,也包括液態烴在過成熟階段熱裂解形成的甲烷氣。由於這種天然氣在成因上和分布上與石油關系密切,又稱為油型氣。油型氣通常有三類:①油田氣,指溶解於原油中的氣體和從原油中析出呈游離狀態的氣體;②氣田氣,是一種與石油沒有伴生關系的甲烷氣,產於與石油大體相同的構造中;③凝析氣,是一種含有凝析物(油)的氣體,這種氣體冒出地面後,由於溫度和壓力的下降,會析出液態凝析物,它是一種輕質的、淡黃色液態烴,稱為凝析油。

(3)煤層氣:也稱煤型氣,是指煤在煤化過程中變質作用階段所形成的天然氣,是賦存於煤層中的自生自儲式非常規天然氣。煤礦開采過程中不時湧出或爆炸的瓦斯,就是煤層氣。在實際應用中,有人也稱之為煤成氣。從真正意義上講,煤成氣是指煤或煤系有機質在天然熱力作用下生成的熱解氣,多聚集於煤層之外其他儲層中。

煤層氣作為一種新興、潔凈、高效的能源,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開發利用。世界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因此煤層氣潛量巨大。就目前所知,在世界發現的26個最大氣田中,有16個是煤層氣氣田,其最終探明儲量佔26個最大氣田總探明儲量的72.2%。煤層氣將成為今後世界上開發的最主要能源礦產之一。

近年來,隨著潔凈煤技術熱潮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煤炭地下氣化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煤炭地下氣化就是將處於地下的煤炭進行有控制的燃燒,通過對煤的熱化學作用而產生可燃氣體的過程。這種人為的使煤產生的可燃氣不屬於天然氣范疇,但對煤的潔凈和充分利用以及替代天然氣資源具有變革性意義。

(4)天然氣水合物:天然氣水合物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新能源,預計40年或50年後將大部分替代行將枯竭的石油和天然氣。天然氣水合物是由碳氫氣體(主要是甲烷氣)與水分子組成的一種冰狀固體物質,在低溫(<10t)、高壓(>10 MPa)下由有機質形成並儲存於深海底之下的淺層沉積物孔隙內,大陸上永久凍土帶也有大量天然氣水合物。據估算,其資源量為(1.8~2.1)×1016m3,相當於全球石油、天然氣和煤總資源量的兩倍,其總量之大足以成為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世界開發利用的潛在能源。

(5)無機成因氣:泛指在沉積作用過程中捕獲的氣體、岩石受熱分解以及遭受變質後的脫氣、岩漿析出氣等各種無機成因的天然氣。形成氣藏的主要是CO2氣。

三、油氣藏和油氣顯示

1.油氣藏的形成

油氣藏是油氣聚集的最基本單位。它的形成首先要有產生大量油氣的生油(氣)岩(烴源岩);其次要有具滲透性的儲集岩,以容納從生油岩中運移出來的油氣;第三要有儲集岩與非滲透性蓋層或其他遮擋因素所組成的圈閉,以捕捉和聚集油氣。

(1)生油(氣)岩:指可能產生或已產生石油(氣)的岩石。由生油(氣)岩組成的地層叫生油(氣)層。在一定地質時期內所形成的生油(氣)岩與非生油(氣)岩的岩性組合,叫生油(氣)岩系。生油(氣)岩都是富含有機質的細粒沉積岩,以暗色的泥質岩和泥晶碳酸鹽岩類為主。世界上所有大型油氣田差不多都和泥岩、泥灰岩密切相關。在實際工作中,要准確地鑒定或定量地評價生油(氣)岩,通常要進行有機質豐度、有機質類型、有機質成熟度指標及有機質轉化指標等方面的測試和研究。

(2)儲集岩:指能夠儲存石油和天然氣,又能輸出油氣的岩石。由儲集岩構成的地層,稱儲集層或儲層。儲集岩必須同時具備良好的孔隙性和滲透性。砂岩的孔隙度高,並且滲透性能好,因而是良好的儲集層。其次為石灰岩和白雲岩。裂隙發育的頁岩、變質岩和火山岩也可以作為儲集層。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油氣,99%以上儲集在沉積岩儲層中,其中又以碎屑岩和碳酸鹽岩儲集層為主。碎屑岩儲集層包括砂礫岩、砂岩、粉砂岩及未膠結或膠結鬆散的砂層;碳酸鹽岩儲集層的岩石類型主要為粒屑灰岩、生物骨架灰岩等。

(3)蓋層:指位於儲集層之上,能對儲集層起封隔作用、阻止油氣向上逸散的岩層。組成蓋層的岩石為不具滲透性的岩石,如泥岩、頁岩、蒸發岩。其中,泥岩和頁岩蓋層常與碎屑岩儲集層伴生,而蒸發岩蓋層則多與碳酸鹽岩儲集層並存。

(4)油氣的運移:有機物質轉變成油氣只是提供了形成油氣藏的物質來源,只有使分散狀態的油氣經過運移而大量聚集後才能形成油氣藏。油氣的運移就是油氣在地殼中因自然因素引起的移動。引起油氣運移的動力因素有:上覆沉積負荷不斷增加,導致壓實作用而形成流體運動;由於埋藏深度增加,在溫度升高的熱力作用下,流體膨脹造成流體運動;其他動力因素,如粘土礦物脫水作用、毛細管作用、水動力作用等。油氣從生油(氣)岩中向外運移的過程,稱為初次運移。油氣脫離生油(氣)岩後在儲集層內運移,稱二次運移。只有當儲集層具有一定的傾角以及構造運動形成圈閉時,儲集層中的油氣和水才能在動壓力、重力及水力等因素作用下繼續向岩層上傾方向運動,直至遇到能捕獲油氣的圈閉,油氣聚集起來形成油氣藏。

(5)圈閉和油氣藏:圈閉亦稱油(氣)捕,指能阻止油氣在儲集層中繼續運移並將其聚集起來的空間場所。圈閉必須具備儲集層、蓋層和一定的遮擋(或封閉)條件。根據控制圈閉形成的地質因素,圈閉可分為3種基本類型(圖10-4):Ⅰ類為構造圈閉,為儲集層在褶皺和斷層作用下形成的圈閉,包括背斜圈閉、斷層圈閉、裂縫性圈閉、刺穿構造圈閉;Ⅱ類為岩性圈閉,為儲集層岩性橫向變化造成的圈閉,包括透鏡體圈閉、岩性傾向尖滅圈閉、生物礁圈閉;Ⅲ類為地層圈閉,是一組不滲透性岩層,不整合覆蓋在具有儲集性岩石上面造成的圈閉,包括不整合圈閉、潛伏剝蝕突起圈閉。通常最重要的圈閉是背斜構造,油氣常聚集在背斜的頂部。

圖10-4 圈閉的類型及油氣藏類型示意圖

聚集了一定數量油和氣的圈閉,稱油氣藏。如果圈閉中僅聚集了石油,稱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氣,稱為氣藏。儲量可供工業開採的油氣藏,稱為工業油氣藏。一個地區,只有具備生油層、儲油層、蓋層、圈閉等基本條件,並且油氣經運移進入圈閉聚集,才會形成油氣藏。

2.油氣顯示

油氣顯示是指石油、天然氣以及石油衍生物在地表的天然露頭,有時也包括鑽井岩芯或礦井巷道中見到的含油氣跡象。其中,石油衍生物是指由石油演變而來的一系列有機礦物。常見的宏觀直接油氣顯示有:由地下沿斷層或其他通道向上運移而透出地表的液態原油,稱為油苗,隨地下水滲出或隨泥漿湧出,呈薄膜狀浮於其表面者,稱為油膜;氣苗通常在水中或泥漿中呈連續或斷續的氣泡冒出,有時從土壤或岩石中直接溢出,並可嗅到特殊的氣味,甚至聽到嗤嗤的響聲;被液態原油浸染的岩石通常為砂岩,含油砂岩分為油砂和油斑,油砂指全部被原油所浸潤的砂岩,油斑則指局部被原油浸染的砂岩;地下高壓的天然氣挾帶地下水、泥砂、岩塊噴出地表,所攜帶的泥砂等固體物質在溢出口形成錐狀堆積體,即泥火山,實際上,泥火山是氣苗的一種特殊形式;地表岩石含有石油瀝青礦物(地蠟和瀝青)屬於固體顯示。油氣顯示對油氣藏的調查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四、油氣田和含油氣盆地

在地表同一塊面積下,油氣藏類型和數目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多組合的,即存在著不同圈閉類型或同種圈閉的多個油氣藏。一般把受單一地質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積內油氣藏的總和稱油氣田。如果在同一面積下,圈閉中只聚集了石油或天然氣,則稱為油田或氣田。

含油氣盆地指有過油氣生成,並運移聚集成為工業油氣田的沉積盆地。含油氣盆地在其地質發展演化的某一時期為沉積坳陷區,在同一盆地內或若干生油期,有相似的油氣聚集過程。沉積盆地的基底可以是古老變質岩系或老的沉積岩層,其上有含油沉積蓋層。在橫向上常表現有分割性,隆起和凹陷相間。凹陷區往往是有利的生油環境,而隆起區則對油氣聚集非常有利。

發現和勘探油氣田首先要對該地區的含油氣遠景作出正確的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有:①區域構造條件,含油氣盆地的內部構造特徵;②區域地層關系、生油層、儲油層、蓋層的組合條件;③油氣圈閉條件,尤其是構造圈閉類型和特徵;④油氣藏的保存條件;⑤油氣顯示。

『陸』 如何進行氣源對比及參數選擇

1)天然氣與氣源岩的輕烴對比該方法是利用輕烴中C6—C7之間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間的相對含量具有有機質成因分類的指示意義。因此在氣源岩的輕烴分析中,不僅僅是分析氣源岩中游離的殘余烴,同時還要對本盆地不同烴源岩進行不同溫度熱模擬實驗以求得不同演化階段的輕烴產物組成。最終通過各種氣源岩的熱生烴實驗綜合探討原始有機質的類型、沉積環境和熱演化程度等各種因素與輕烴產物組成的關系。在實際的對比中我們採用反映各種因素總效果的方法,對凝析氣C6—C7范圍的鏈烷烴、環烷烴和芳香烴三大類有機化合物進行統計,根據百分含量與有機質類型,確定出三種基本成因類型的參照指標:①腐泥型,鏈烷烴含量大於60%;②腐殖型和煤型,鏈烷烴小於40%,其中煤型的芳香烴含量大於50%;③偏腐殖型,鏈烷烴含量為40%~60%。
2)天然氣穩定碳同位素對比由於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等氣態烴,以前受分析檢測水平的限制,可供研究的化合物較少,因此氣態烴的穩定碳同位素一直是判別天然氣成因類型的主要方法。根據大量天然氣氣樣的碳同位素分析結果的統計,天然氣基本成因類型劃分見表1—15。

表1—15 天然氣成因類型劃分表3)生物標志物氣源對比天然氣生物標志化合物地球化學研究是隨著檢測技術的進步而發展起來的。眾所周知,天然氣主要是C7以下輕烴,其中所含重烴極少。目前隨著制樣裝置的改進和檢測靈敏度的提高,已可以檢測出天然氣中的生物標志化合物。這樣氣源岩的直接對比就成為可能。大量的分析結果表明,天然氣中檢測出來的生物標志物和原油及烴源岩中檢測出來的種類基本相同。而與相關氣源岩生物標志物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徵。
同油—源對比一樣,氣和烴源岩生物標志物地球化學對比最重要的是要強調各個盆地建立自己適用的指標,為此要對各層系可能的烴源岩進行系統的、全面的地球化學分析歸納,綜合各種生物標志物的地球化學特徵,建立一套該盆地油氣源對比的標准。其對比步驟和方法同油—源對比完全一致。
由於氣的運移非常活躍,運移距離可能比油遠得多,因此氣源岩的確定也就比油源岩要復雜得多,因此必須要綜合利用多種方法進行對比,最後結合盆地本身的地質條件和演化發展史才能最終確定氣源岩。

『柒』 脫除天然氣中重烴的原理

應該可以根據天然氣中不同組分的沸點不同,進行整流分離

『捌』 天然氣液化重烴如何脫離

因為根據國家規定,液化天然氣中甲烷的含量在80%-85%,對乙烷、丙烷等重烴的含量也有要求;並且這些重烴影響液化天然氣的熱值等等因素。

1重烴脫除的必要性與常用方法1.1重烴脫除的必要性重烴(C5以上)由於熔沸點低,在天然氣液化工程中,先於甲烷液化,如果處理不幹凈,會先凝固,甚至造成冰堵,堵塞管道,造成事故[1]。因此,必須在冷凝之前,或者在冷凝過程中將其分離脫除。1.2常用重烴脫除方法重烴脫除一般都採用物理方法,即利用其物理特性加以脫除,如熔沸點的不同,溶解性的差異等等。常用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2]:(1)活性炭吸附法[3]。活性炭吸附可分為3個階段,吸附,加熱再生及冷卻。常以2台或3台為一組。採用2台一組,工作流程如下:第一台吸附時,另一台加熱再生及冷卻;採用3台一組,則為一台吸附,第二台加熱再生,另一台冷卻。3台一組相比2台一組具有可以對吸附再生後冷卻過程中塔的熱量加以利用的優點。再生氣(用於活性炭再生的氣體)在加熱前先通過處於冷卻狀態的吸收塔,一方面預熱了氣體,另一方面冷卻了吸附塔。(2)異戊烷溶解法[4]。異戊烷等洗滌液,與天然氣接觸,吸收裡面的重烴。也有利用冷箱中液化的重烴作為洗滌液,不過由於原料氣中物料組分可能並不穩定等原因,仍需要異戊烷來調節等。(3)深冷分離法。利用熔沸點的不同,進行氣液分離。

『玖』 請問重烴汽油什麼地方用

重烴主要用途具體如下:
1.調和非標汽油,可降低閃點和凝固點。且價格便宜,顯著降低成本。
2.調和燃料油,對於某些凝固點高,流動性能差的油,添加重烴可降低凝固點,增強流動性能,改善燃燒性能。
3.調和燒火油,可與輪胎油等其他廢油調和燒火油。
4.可進行再加工,將重烴精餾得到重組分和輕組分。輕組分可調汽油,重組分可調柴油和煤油。

『拾』 天然氣的化學組成

氣(油)藏中天然氣的主要成分是烴類。通常以甲烷占優勢,並有數量不等的重烴氣(C+2)。在某些石油伴生氣(氣頂氣和油溶氣)中,重烴氣含量可以超過甲烷。非烴氣在絕大多數氣藏氣中為次要成分,常見的非烴氣有N2、CO2、H2S、CO、SO2、H2、Hg等的蒸氣,以及痕量到微量的惰性氣體如氦(He)、氖(Ne)、氬(Ar)、氪(Kr)、氙(Xe)、氡(Rn)等。在某些氣藏中非烴氣體也可以成為主要成分,如N2氣藏、CO2氣藏、H2S氣藏等。

世界上若干有代表性的地區的油氣田中的天然氣成分如表1-6所示。

(一)天然氣的烴類組成

天然氣的烴類組成一般以甲烷為主,重烴氣次之。重烴氣以C2H6和C3H8最為常見;丁烷及更重的烴類較少見。在多數情況下,隨碳數增加相對應的烴類含量減少;但在有的氣藏中也可見C3H8和C4H10異常高的現象。重烴氣中C4—C7除正構烷烴外,有時還有少到微量環烷烴和芳烴。一般根據重烴氣的含量將天然氣劃分為濕氣和干氣。但不同學者所用的參數、量值及具體的劃分方案不盡相同。在天然氣地質學上常用重烴氣含量5%作為劃分干氣和濕氣的界線,C+2≥5%稱為濕氣,C+2<5%稱為干氣。

表1-6 世界上若乾地區的油氣田中天然氣成分簡表

(二)天然氣的非烴組成

在以烴類為主的天然氣聚集中,一般將非烴氣體成分視為雜質。但有的非烴氣體含量達到一定的品位時也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應予以足夠的重視。同時,研究非烴氣體,對了解天然氣的形成、運移等也有重要意義。因此有必要對天然氣中的非烴氣體有所認識。

天然氣(主要是氣藏氣)中常見的非烴氣有N2、CO2、H2S、H2、CO、SO2、Hg蒸氣及惰性氣體,有時還有少量含硫、氮、氧的有機化合物。非烴氣的含量一般小於10%,但亦有少量氣藏非烴氣體含量可超過10%,極少數是以非烴氣體為主的氣藏,如N2氣藏,CO2氣藏,H2S氣藏。

閱讀全文

與天然氣重烴油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火焰山股票 瀏覽:819
貸款遲遲不放款怎麼辦 瀏覽:373
工商銀行貴金屬賬戶是怎樣的 瀏覽:150
湖北廣電股票 瀏覽:412
請問美爾雅期貨軟體交易收費嗎 瀏覽:459
關注小微企業貸款量增價漲 瀏覽:636
外匯交易有沒有騙人的 瀏覽:948
放棄期貨改炒股 瀏覽:773
出售外幣可供出售金融資產 瀏覽:607
股票配資金融 瀏覽:225
博時雙月薪基金份額折算 瀏覽:936
北京玖遠投資 瀏覽:891
外匯年收益計算 瀏覽:281
外匯分享會 瀏覽:196
工行貴金屬屬於期貨嗎 瀏覽:329
885美元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322
通達信期貨提前布局主圖指標 瀏覽:913
理財通用什麼銀行卡 瀏覽:781
航天產業投資基金管理 瀏覽:262
貴金屬標識狗頭 瀏覽: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