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揚州銀墅灣價格

揚州銀墅灣價格

發布時間:2021-06-25 05:08:09

『壹』 奧園觀庭怎麼樣好不好值不值得買

樓盤名稱:奧園觀庭

別名:觀庭|匯銀觀庭|銀墅灣

樓盤位置:邗江區史可法路44-35號

開發商:揚州匯銀置業

產權年限:70年

公交線路:干休所: 17路、37路、103路、23路、25路、23路晚班
友誼新村: 17路、37路、103路、23路、23路晚班、江都7路
計劃生育指導所: 20路晚班、8路、20路、56路、45路
漕河橋: 20路晚班、8路、20路、56路、6路、45路
五台山大橋: 20路晚班、20路、58路、27路、25路、30路
弘揚中學: 8路、56路、25路
佳竹苑: 8路、56路、25路
公路處: 8路、56路、6路、45路、25路
黃金壩路竹西路: 8路、58路、27路
梅花山莊: 58路、27路、12路、25路、30路
大王廟: 58路、27路、12路、25路、30路

其他交通方式:沿史可法路與老虎山路交匯處往北行駛大約300米。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26071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30.1%,共13棟樓,停車位非機動車位:506
機動車位:204

周邊配套:中小學:梅嶺小學、竹西中學、梅嶺中學
綜合商場:大潤發、蘇果超市、SM大型購物中心
幼兒園:金蘋果幼兒園、汶河幼兒園
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工商銀行、農商行、農業銀行等
郵局:郵政儲蓄
醫院:婦幼保健院、城北醫院、蘇北醫院、市人醫
商業:綠洲國際戴斯酒店、尼斯酒店
生態景觀:瘦西湖風光帶、邗溝風光帶、漕河風光帶、竹西公園、宋夾城體育公園等

內部配套:內部景觀、沿街商鋪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貳』 世界上最早的運河

中國古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河流,與萬里長城一同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兩大工程奇跡,而它的發端就在我們揚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乃是它的濫觴。
而今,古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沿河城市紛紛「爭搶」這張歷史「名片」;國家也擬將古運河作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揚州是唯一與古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揚州古運河無疑將更令世人矚目。今年「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的主會場已確定「搭台」古運河畔,唱響「運河大戲」。
今天,值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纂的《揚州古運河》一書首發之際,本報與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開設「揚州古運河尋訪錄」一欄,撥開塵封的歷史,探尋古運河的「前世今生」,彰顯曠古獨特的運河文明。
「揚州古運河尋訪錄」之一

【背景:「運河城」之爭】據不完全了解,杭州拱墅區已經率先籌建起中國古運河博物館,並多次舉行中國古運河文化研討會;杭州、聊城、濟寧等城市先後舉辦「京杭大運河文化藝術節」;無錫已實施城區古運河永久性禁航,保護古運河歷史街區,同時大力發展「古運河之旅」,北京市通州區大打運河文化牌,規劃建設了包括運河文化廣場在內的一批文化設施。而鄰近的淮安則更加明了、響亮地喊出了「運河城」的聲音,氣勢「雄壯」。
寒冬的清晨,寒氣懾人,往常熱鬧的邗溝路行人寥落,一旁清清的邗溝水已然冰封。亭台水榭,古樸幽雅,堤岸上灑落著點點白雪,平添了幾分詩意。遙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正是於此開鑿邗溝,那又是怎樣一番艱辛的景象!同樣,開築古城揚州的吳王夫差也不會想到自己下令開鑿的一段溝渠,竟然「流」下了千古佳話!
1800公里長的古運河猶如一條巨型的紐帶,流穿了全國數十座城市,滋養了沿河的華夏世代子孫,孕育出了燦爛的運河文明。目前,全國諸多沿運河城市都在自豪地稱自己是「運河城」。
誰是當仁不讓的「運河城」?一時爭論不休。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也只有一條途徑可走——探尋古運河的歷史過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王虎華稱,「追根溯源,古運河的發端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的邗溝,古運河的第一鍬正是在揚州這方土地上開挖。這已是不可辯駁的史實。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名垂千秋。東晉永和年間開挖了今儀揚運河的前身。唐代齊浣開鑿伊婁河,瓜洲渡從此名聞天下。溝通五大水系的古運河在元代誕生。而其間,隋煬帝大規模全線打通古運河,也是以揚州為中心進行南北擴掘和連接的。在以後的漫長歲月里,古運河河道雖歷經遷徙,但揚州的中樞地位卻從未變化過。邗溝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揚州則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國唯一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在王虎華的心中,揚州且是天下無雙的「運河城」,他說,「沒有古運河,就沒有揚州古城;古運河的興衰史也就是揚州古城的興衰史。古運河孕育了揚州城市,貫通了揚州湖河,擴大了揚州地域,格局了揚州街巷。揚州古運河是揚州城的『母親河』,揚州是唯一與中國古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是天下獨一無二的『運河城』。古運河對揚州城的誕生和成長,對揚州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都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現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兩千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基本契合。古運河從瓜洲至寶應全長約125公里。其中,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這一段運河最為古老,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王虎華說,保護、整治、利用古運河,繼承和弘揚古運河文化,是揚州人民神聖和光榮的歷史使命。國家擬將古運河作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揚州古運河的地位更顯得獨特和重要。從延續和發展歷史文明的角度看,我們對揚州古運河保護、利用的責任更為重大,意義更為深遠。

老邗溝的前世今生

談到古運河,人們往往將眼光投向古運河的前身——邗溝。邗溝涵蓋了古運河的基因。揚州城北這個具有近2500年歷史的老河,見證了當初吳王夫差的英雄壯舉。記者尋這條老河而行,似乎能感受到公元前486年,「舉鍤如雲」開鑿邗溝的壯闊熱烈場面。
據《揚州文化志》記載,揚州遺存的古邗溝長約1450米,寬50至60米,中段有清修石橋「邗溝橋」。古邗溝也曾引起國內外不少學者、專家關注。當年轟動一時的《話說長河》、《話說運河》都曾取景邗溝。如由柯藍撰稿的《古城揚州》就有一段:「當年夫差北上伐齊,北霸中原,在這里挖邗溝,築邗城。這些溝就是歷史形成大運河的早期工程。」
據《漢書?藝文志》及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邗溝的路線大致是:南引長江水,再從如今觀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繞至鐵佛寺稍南的城東南角,經螺絲灣、黃金壩北上,穿過今高郵南15公里的武廣湖(後名武安湖)與陸陽湖(又名淥陽湖)之間,進入距今高郵西北25公里的樊良湖;再向東北入今寶應東南30公里的博芝湖(又稱博支湖,即廣洋湖)、寶應東北30公里的射陽湖;出湖西北至山陽(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匯入淮水。因為利用天然湖泊以減少人工,所以邗溝線路曲折迂迴,全長約200餘公里。
邗溝的遺存為揚州傳下一筆豐富的文化寶藏,可以有效開發利用。據我市文史專家晏炳森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市文管會曾與市規劃部門制定《古邗溝保護規劃》。他認為,古運河申遺、揚州建立運河博物館都離不開古邗溝。一是要歷史建築風貌,對邗溝兩側建築進行整修;二是遍種柳樹,恢復古「邗溝煙柳」景觀;三是要重修大王廟。早先在邗溝旁建立一座財神廟,廟里供奉的卻不是財神,而是與揚州城密切有關的吳王——一位是春秋時的吳王夫差,一位是西漢的吳王劉濞,因此這座廟也被稱作「二王廟」,兩位吳王被揚州人作為財神供奉了。如今,「吳王廟重修記」石刻尚存,可古為今用。

隋煬帝和大運河

隋煬帝楊廣的名字,一直與中國古運河緊緊相連,永遠無法分開。大業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開山陽瀆後的18年,隋煬帝在開通濟渠的同時,「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這是在邗溝舊有基礎上的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大,形成了後代運河的規模。
我們不禁想問,隋煬帝為何要開鑿這一條貫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揚州文史專家顧一平先生研究認為,隋朝結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據局面,既為古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客觀條件,也是開鑿古運河的客觀需要,以此來加強、改善全國的建設、交通運輸。統治者隋煬帝出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目的開鑿運河是必然的,至於因其嚮往江南、嚮往揚州而開運河一說,只是諸多原因之一。
隋煬帝所開運河以東都以洛陽為中心,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運河是洛陽東南方向的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北運河為永濟渠。大運河設計的總方案是以黃河為基幹,充分利用黃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點,使運河順應地形由高往低緩緩流去。這種方案既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趨勢,又溝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使南北運河成為溝通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顧一平先生說,大運河凝聚著決策人隋煬帝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敢辦前人不敢辦的大事的自信和決心。同時,也凝聚著運河設計者和千百萬挖河民工的智慧與血汗。
就溝通江淮的整個運河來說,文帝和煬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溝故道。所以,當通濟渠鑿成時,邗溝也已修畢。當月,隋煬帝就乘坐龍舟,由新修好的運河浩浩盪盪巡行江都。「我夢江都好」,運河是煬帝的揚州好夢,最終也成為他的揚州噩夢。
有人說,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修過長城,秦始皇成為最傑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過運河,隋煬帝成為最傑出的代表。然而,既修過長城,又開了運河的皇帝,只有隋煬帝一人。這涉及到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帝王的評價,可謂意味深長。揚州城與大運河緊緊相連,與隋煬帝也不能分開。這個皇帝曾當過11年揚州總管,開通了大運河,三下江都,最終死在了這里。
顧一平先生稱,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功過一直頗受爭論。但是無論怎樣,古運河惠澤後代的功績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客觀公允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自隋以後,每年數十、百萬石的漕糧和江淮物資經過邗溝運達關中。邗溝成為一條重要經濟與軍事命脈。

老揚州:古運河載來的新「鹽城」

鹽運是古代揚州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有了運河,揚州才得以成為兩淮鹽業的中心。運河和揚州鹽業的關系最為密切,現在揚州城裡還有眾多的鹽業遺跡。說老揚州是古運河載來的新「鹽城」一點也不為過。
在國慶北路西側,有一個去年底剛剛整治一新的鹽運司衙門,這便是當年鹽政機關兩淮都轉運使司衙署的舊址,它是揚州鹽業興隆的見證。鹽運使始置於元代,全稱為都轉鹽運司鹽運使,簡稱運司,設於主要產鹽地區。從元朝至民國,都在揚州設立兩淮鹽運衙署機構,負責兩淮地區鹽的生產、運銷和緝私等事務,可見鹽業在揚州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四岸公所也是揚州鹽運的見證。公所在丁家灣西端,有一座高大的門樓。按照清朝政府規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鹽均須從兩淮鹽區運出,故四省鹽商大量聚集於揚州。所謂「四岸公所」,就是他們議事的地方。揚州之鹽,凡是銷往四省口岸的,其運鹽的先後、載鹽的多少、購鹽的貴賤,都必須由大小商人們議定,於是四岸公所便應運而生。只有諸事議定了,客商們才能持票往儀征十二圩鹽棧領鹽,然後裝船駛往各個口岸。
「鹽城」古跡處處可尋。南河下的北面有一條古街,叫做引市街。在揚州鹽務發達的時代,這里曾經是各地商人買賣「鹽引」的地方,猶如今日的金融一條街或股票市場。揚州引市街每日每時進行的交易行情,遙遙影響著皖、鄂、湘、贛等省食鹽價格的起伏漲落。
據揚州學者韋明鏵先生介紹,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各場運至揚州待轉各地的海鹽達58.76萬小引(1小引等於100公斤)。揚州運河中鹽船擁塞,兩岸鹽倉林立。清代鹽課更是清政府的經濟命脈,在全國鹽課982萬兩稅銀中,兩淮鹽課高達607萬兩,占總數的62%。

古運河,宏大水庫潤千秋

千年運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運河,本是水運之河。軍運、漕運、鹽運、貨運……運輸是古運河的基本功能。而運河作為人工開鑿的水道,又在防洪、排澇、灌溉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船隻航行,需要足夠的水深和航道寬度,以及符合航行要求的水流比降,否則就會擱淺或發生事故。通過長期的實踐,揚州人民在運河上創建出一整套從埭堰、斗門直至船閘等人工渠化河流的過船技術設施,使運河200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暢通。
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在運河上採取人工渠化的方法了。最早出現的設施叫做「埭」或者「堰」,實際上就是攔河修築的蓄水壩。當年吳王夫差築邗溝時,邗溝水位即高於淮河水位。為防止邗溝水流入淮河,就在今淮安楚州北的末口築了一道攔河大壩,取名「北神堰」,阻擋了河水下泄,保持了邗溝水位的基本平衡。
東晉太元年間(376年-396年),太傅謝安鎮守廣陵,於城北20公里處的邗溝上築邵伯埭。東晉末年,邗溝南段又連續築有4座埭堰,稱秦梁埭、邵伯埭、三枚埭和鏡梁埭,分段節流,形成人工控制的航道。
重載船隻越過埭堰十分麻煩,需要反復裝卸,且船隻過壩是「起若凌空,投若墮井」。延時費力不說,船舶和物資都易損。這迫使人們想出更好的法子來代替埭堰,於是出現了用來節制水流的水工設施——「斗門」,也稱「水門」。
在今天揚州城西北部的蜀岡與儀征、邗江交界的丘陵地帶,自漢唐至明代中葉,曾連綿設置了5座「水櫃」(即今天的水庫),叫作「五塘」。千百年來,五塘為揚州和蘇北地區的農田水利特別是運河的航運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歷史而言,五塘中當以下雷塘最為古老,漢時被稱為「雷陂」。這里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是當時理想的遊憩之所。吳王劉濞曾於此處築釣台,飲宴遊樂,笙歌達旦。荒唐的江都王劉建則喜歡在此泛舟。有一次,恰遇大風,劉建竟然命令兩個侍從乘小舟出沒於風濤之中,看他們在水中掙扎沉浮以為笑樂。
五塘中面積最大的要數陳公塘。此塘系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所築。位於今儀征龍河鄉一帶,於「岡勢峻昂」中,「依山為形,一面為堤,以受啟閉」,三面環山,「周廣九十餘里」。塘的東南方有長堤一道,堤上設閘為出水口。塘築成後,沿塘農田收益甚大,鄉民對陳登「愛而敬之」,故此塘又名「愛敬塘」。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長史李襲譽又在陳公塘之東築勾城塘。這口塘面積在五塘中位居第二,可灌溉農田800餘頃。
隨著運河漕運的日益重要,五塘的任務也隨之改變。中唐以後,五塘變為濟漕利運、補給水源的水庫了。

波通千里揚州驛

運河使揚州城成為歷代南北交通的咽喉。因而,歷代都在揚州設立了水陸相通的驛站,曾有「揚州驛」、「揚子驛」、「廣陵驛」等名稱。揚州驛在城南。今南門外大街有一向東的斜坡,直抵古運河,名為「館驛前」,舊時的館驛即在其左近。館驛前原有碼頭和郵亭,接待過往官員,引渡上下驛馬。這里是揚州與外界聯系的重要窗口。
秦始皇出巡,曾利用運河沿線的驛道。古邗溝的驛道為邗溝道,是古驛道上重要的一段。邗溝旁的秦郵(今高郵),即因秦始皇時「築高台、置郵亭」而得名。
據有關文史專家介紹,明清兩代,沿運河的堤岸設有驛站和鋪設。明成祖遷都北京,運河成明王朝的命根子,「天下大命,實系於此」,並派十萬大軍沿途保障糧鹽運輸通暢,南京、北京之間郵驛建築地位更加突出。揚州的驛站建築都很華麗。《中國古代郵驛史》說:「南直隸揚州府廣陵水驛,正廳懸匾額曰『皇華』,後堂建有淮海奇觀樓,匾額曰『禮賓軒』。」
明代人程春宇作過一首《水驛捷要歌》,說南京到北京的千里驛道上共有驛站46處,其中「龍潭送過儀真壩,廣陵邵伯過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陰」三句,是說在揚州區域有儀真的儀真驛、江都的廣陵驛、甘泉的邵伯驛、高郵的盂城驛和界首驛、寶應的安平驛六座驛站。廣陵驛對於揚州文化影響深遠,至今在揚州口語里還保留著它的些許印痕。揚州人俗呼館驛里的驛卒為「驛子」,揚州有「充老驛子」的俗語,用以譏笑不懂裝懂、冒充內行。

『叄』 奧園觀庭交通方便嗎應該怎麼過去

樓盤名稱:奧園觀庭

別名:觀庭|匯銀觀庭|銀墅灣

公交線路:干休所: 17路、37路、103路、23路、25路、23路晚班
友誼新村: 17路、37路、103路、23路、23路晚班、江都7路
計劃生育指導所: 20路晚班、8路、20路、56路、45路
漕河橋: 20路晚班、8路、20路、56路、6路、45路
五台山大橋: 20路晚班、20路、58路、27路、25路、30路
弘揚中學: 8路、56路、25路
佳竹苑: 8路、56路、25路
公路處: 8路、56路、6路、45路、25路
黃金壩路竹西路: 8路、58路、27路
梅花山莊: 58路、27路、12路、25路、30路
大王廟: 58路、27路、12路、25路、30路

其他交通方式:沿史可法路與老虎山路交匯處往北行駛大約300米。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肆』 古運河有多長

北起北京通縣,南至杭州,全長1801公里。

『伍』 揚州市區新建的別墅區有哪些

你好,新建的現在有沁園和銀墅灣,都在梅嶺這邊,目前還正在建著的。

『陸』 古運河的歷史及發展情況

古代運河聯結長江和淮河。春秋時期吳 王 夫差於公元前486 ~前 484 年開鑿。南起邗城(今揚州)以南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高郵附近)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經淮安入淮河。

東漢時期向西改道取直,由樊梁湖直接向北,經津湖、白馬湖,北入淮。東晉永和年間,南段江水已不能引入運河,從今儀徵引水。

隋大業元年( 605 ),煬帝開挖通濟渠時,又開邗溝,自山陽至江都入揚子江,溝通江、淮,成為隋代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元代會通河和通惠河開通後,京杭運河完成,明代進行了大規模整修,建立了完善的漕運管理制度,600年間,運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南北交通要道。

(6)揚州銀墅灣價格擴展閱讀:

漕運始終是維系歷代中央政權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古代社會經濟重心南移後,出現了政治、軍事重心與經濟重心分離的狀況。

漕運對於各王朝的政治、軍事意義更加突出。朝廷年復一年地進行著南糧北運,漕糧幾乎供應京城所有居住人員的日常食糧,並極大地支撐著整個中央政府機關的正常運轉。

與此同時,漕糧成為支撐王朝軍事體系的重要物質力量,歷代分布各地的龐大地方駐軍、漫長邊境線上的防禦與進攻、四方征討的各種戰事,許多都是以漕運作為強大物質後盾的。

大運河的開掘加強南北交通和交流,鞏固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加強對江南地區的經濟建設,促進了中原文化和南方文化相融合,並且方便南糧北運。

『柒』 世界最早的運河

中國古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河流,與萬里長城一同被譽為中國古代的兩大工程奇跡,而它的發端就在我們揚州,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乃是它的濫觴。
而今,古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沿河城市紛紛「爭搶」這張歷史「名片」;國家也擬將古運河作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揚州是唯一與古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揚州古運河無疑將更令世人矚目。今年「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遊節的主會場已確定「搭台」古運河畔,唱響「運河大戲」。
今天,值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編纂的《揚州古運河》一書首發之際,本報與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聯手開設「揚州古運河尋訪錄」一欄,撥開塵封的歷史,探尋古運河的「前世今生」,彰顯曠古獨特的運河文明。
「揚州古運河尋訪錄」之一

【背景:「運河城」之爭】據不完全了解,杭州拱墅區已經率先籌建起中國古運河博物館,並多次舉行中國古運河文化研討會;杭州、聊城、濟寧等城市先後舉辦「京杭大運河文化藝術節」;無錫已實施城區古運河永久性禁航,保護古運河歷史街區,同時大力發展「古運河之旅」,北京市通州區大打運河文化牌,規劃建設了包括運河文化廣場在內的一批文化設施。而鄰近的淮安則更加明了、響亮地喊出了「運河城」的聲音,氣勢「雄壯」。
寒冬的清晨,寒氣懾人,往常熱鬧的邗溝路行人寥落,一旁清清的邗溝水已然冰封。亭台水榭,古樸幽雅,堤岸上灑落著點點白雪,平添了幾分詩意。遙想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正是於此開鑿邗溝,那又是怎樣一番艱辛的景象!同樣,開築古城揚州的吳王夫差也不會想到自己下令開鑿的一段溝渠,竟然「流」下了千古佳話!
1800公里長的古運河猶如一條巨型的紐帶,流穿了全國數十座城市,滋養了沿河的華夏世代子孫,孕育出了燦爛的運河文明。目前,全國諸多沿運河城市都在自豪地稱自己是「運河城」。
誰是當仁不讓的「運河城」?一時爭論不休。要回答這樣的問題,也只有一條途徑可走——探尋古運河的歷史過往。市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主任王虎華稱,「追根溯源,古運河的發端是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揚州開鑿的邗溝,古運河的第一鍬正是在揚州這方土地上開挖。這已是不可辯駁的史實。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名垂千秋。東晉永和年間開挖了今儀揚運河的前身。唐代齊浣開鑿伊婁河,瓜洲渡從此名聞天下。溝通五大水系的古運河在元代誕生。而其間,隋煬帝大規模全線打通古運河,也是以揚州為中心進行南北擴掘和連接的。在以後的漫長歲月里,古運河河道雖歷經遷徙,但揚州的中樞地位卻從未變化過。邗溝是世界上最早的運河,揚州則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國唯一與古運河同齡的運河城。」在王虎華的心中,揚州且是天下無雙的「運河城」,他說,「沒有古運河,就沒有揚州古城;古運河的興衰史也就是揚州古城的興衰史。古運河孕育了揚州城市,貫通了揚州湖河,擴大了揚州地域,格局了揚州街巷。揚州古運河是揚州城的『母親河』,揚州是唯一與中國古運河同生共長的城市,是天下獨一無二的『運河城』。古運河對揚州城的誕生和成長,對揚州文化的發展和繁榮,都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現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兩千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基本契合。古運河從瓜洲至寶應全長約125公里。其中,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這一段運河最為古老,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王虎華說,保護、整治、利用古運河,繼承和弘揚古運河文化,是揚州人民神聖和光榮的歷史使命。國家擬將古運河作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揚州古運河的地位更顯得獨特和重要。從延續和發展歷史文明的角度看,我們對揚州古運河保護、利用的責任更為重大,意義更為深遠。

老邗溝的前世今生

談到古運河,人們往往將眼光投向古運河的前身——邗溝。邗溝涵蓋了古運河的基因。揚州城北這個具有近2500年歷史的老河,見證了當初吳王夫差的英雄壯舉。記者尋這條老河而行,似乎能感受到公元前486年,「舉鍤如雲」開鑿邗溝的壯闊熱烈場面。
據《揚州文化志》記載,揚州遺存的古邗溝長約1450米,寬50至60米,中段有清修石橋「邗溝橋」。古邗溝也曾引起國內外不少學者、專家關注。當年轟動一時的《話說長河》、《話說運河》都曾取景邗溝。如由柯藍撰稿的《古城揚州》就有一段:「當年夫差北上伐齊,北霸中原,在這里挖邗溝,築邗城。這些溝就是歷史形成大運河的早期工程。」
據《漢書?藝文志》及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邗溝的路線大致是:南引長江水,再從如今觀音山旁的邗城西南角,繞至鐵佛寺稍南的城東南角,經螺絲灣、黃金壩北上,穿過今高郵南15公里的武廣湖(後名武安湖)與陸陽湖(又名淥陽湖)之間,進入距今高郵西北25公里的樊良湖;再向東北入今寶應東南30公里的博芝湖(又稱博支湖,即廣洋湖)、寶應東北30公里的射陽湖;出湖西北至山陽(今淮安楚州)以北的末口,匯入淮水。因為利用天然湖泊以減少人工,所以邗溝線路曲折迂迴,全長約200餘公里。
邗溝的遺存為揚州傳下一筆豐富的文化寶藏,可以有效開發利用。據我市文史專家晏炳森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市文管會曾與市規劃部門制定《古邗溝保護規劃》。他認為,古運河申遺、揚州建立運河博物館都離不開古邗溝。一是要歷史建築風貌,對邗溝兩側建築進行整修;二是遍種柳樹,恢復古「邗溝煙柳」景觀;三是要重修大王廟。早先在邗溝旁建立一座財神廟,廟里供奉的卻不是財神,而是與揚州城密切有關的吳王——一位是春秋時的吳王夫差,一位是西漢的吳王劉濞,因此這座廟也被稱作「二王廟」,兩位吳王被揚州人作為財神供奉了。如今,「吳王廟重修記」石刻尚存,可古為今用。

隋煬帝和大運河

隋煬帝楊廣的名字,一直與中國古運河緊緊相連,永遠無法分開。大業元年(605年),亦即隋文帝開山陽瀆後的18年,隋煬帝在開通濟渠的同時,「又發淮南民十餘萬開邗溝,自山陽至揚子入江。渠廣四十步,渠旁皆築御道,樹以柳」。這是在邗溝舊有基礎上的一次大規模的整修擴大,形成了後代運河的規模。
我們不禁想問,隋煬帝為何要開鑿這一條貫穿大江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揚州文史專家顧一平先生研究認為,隋朝結束了400年左右的分裂割據局面,既為古運河的開鑿提供了客觀條件,也是開鑿古運河的客觀需要,以此來加強、改善全國的建設、交通運輸。統治者隋煬帝出於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目的開鑿運河是必然的,至於因其嚮往江南、嚮往揚州而開運河一說,只是諸多原因之一。
隋煬帝所開運河以東都以洛陽為中心,分為南北兩個系統。南運河是洛陽東南方向的通濟渠、邗溝、江南運河;北運河為永濟渠。大運河設計的總方案是以黃河為基幹,充分利用黃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點,使運河順應地形由高往低緩緩流去。這種方案既利用了黃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趨勢,又溝通了不同水系之間的水路交通,使南北運河成為溝通富庶經濟地區與國都的紐帶。顧一平先生說,大運河凝聚著決策人隋煬帝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敢辦前人不敢辦的大事的自信和決心。同時,也凝聚著運河設計者和千百萬挖河民工的智慧與血汗。
就溝通江淮的整個運河來說,文帝和煬帝基本上都是循邗溝故道。所以,當通濟渠鑿成時,邗溝也已修畢。當月,隋煬帝就乘坐龍舟,由新修好的運河浩浩盪盪巡行江都。「我夢江都好」,運河是煬帝的揚州好夢,最終也成為他的揚州噩夢。
有人說,在中國歷史上很多皇帝都修過長城,秦始皇成為最傑出的代表;很多皇帝都挖過運河,隋煬帝成為最傑出的代表。然而,既修過長城,又開了運河的皇帝,只有隋煬帝一人。這涉及到對中國歷史與中國帝王的評價,可謂意味深長。揚州城與大運河緊緊相連,與隋煬帝也不能分開。這個皇帝曾當過11年揚州總管,開通了大運河,三下江都,最終死在了這里。
顧一平先生稱,隋煬帝開鑿運河的功過一直頗受爭論。但是無論怎樣,古運河惠澤後代的功績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客觀公允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自隋以後,每年數十、百萬石的漕糧和江淮物資經過邗溝運達關中。邗溝成為一條重要經濟與軍事命脈。

老揚州:古運河載來的新「鹽城」

鹽運是古代揚州經濟發展的一大支柱。有了運河,揚州才得以成為兩淮鹽業的中心。運河和揚州鹽業的關系最為密切,現在揚州城裡還有眾多的鹽業遺跡。說老揚州是古運河載來的新「鹽城」一點也不為過。
在國慶北路西側,有一個去年底剛剛整治一新的鹽運司衙門,這便是當年鹽政機關兩淮都轉運使司衙署的舊址,它是揚州鹽業興隆的見證。鹽運使始置於元代,全稱為都轉鹽運司鹽運使,簡稱運司,設於主要產鹽地區。從元朝至民國,都在揚州設立兩淮鹽運衙署機構,負責兩淮地區鹽的生產、運銷和緝私等事務,可見鹽業在揚州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四岸公所也是揚州鹽運的見證。公所在丁家灣西端,有一座高大的門樓。按照清朝政府規定,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四省的食鹽均須從兩淮鹽區運出,故四省鹽商大量聚集於揚州。所謂「四岸公所」,就是他們議事的地方。揚州之鹽,凡是銷往四省口岸的,其運鹽的先後、載鹽的多少、購鹽的貴賤,都必須由大小商人們議定,於是四岸公所便應運而生。只有諸事議定了,客商們才能持票往儀征十二圩鹽棧領鹽,然後裝船駛往各個口岸。
「鹽城」古跡處處可尋。南河下的北面有一條古街,叫做引市街。在揚州鹽務發達的時代,這里曾經是各地商人買賣「鹽引」的地方,猶如今日的金融一條街或股票市場。揚州引市街每日每時進行的交易行情,遙遙影響著皖、鄂、湘、贛等省食鹽價格的起伏漲落。
據揚州學者韋明鏵先生介紹,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各場運至揚州待轉各地的海鹽達58.76萬小引(1小引等於100公斤)。揚州運河中鹽船擁塞,兩岸鹽倉林立。清代鹽課更是清政府的經濟命脈,在全國鹽課982萬兩稅銀中,兩淮鹽課高達607萬兩,占總數的62%。

古運河,宏大水庫潤千秋

千年運河,「至今千里賴通波」。運河,本是水運之河。軍運、漕運、鹽運、貨運……運輸是古運河的基本功能。而運河作為人工開鑿的水道,又在防洪、排澇、灌溉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船隻航行,需要足夠的水深和航道寬度,以及符合航行要求的水流比降,否則就會擱淺或發生事故。通過長期的實踐,揚州人民在運河上創建出一整套從埭堰、斗門直至船閘等人工渠化河流的過船技術設施,使運河2000多年來一直保持著暢通。
早在春秋時代,人們就在運河上採取人工渠化的方法了。最早出現的設施叫做「埭」或者「堰」,實際上就是攔河修築的蓄水壩。當年吳王夫差築邗溝時,邗溝水位即高於淮河水位。為防止邗溝水流入淮河,就在今淮安楚州北的末口築了一道攔河大壩,取名「北神堰」,阻擋了河水下泄,保持了邗溝水位的基本平衡。
東晉太元年間(376年-396年),太傅謝安鎮守廣陵,於城北20公里處的邗溝上築邵伯埭。東晉末年,邗溝南段又連續築有4座埭堰,稱秦梁埭、邵伯埭、三枚埭和鏡梁埭,分段節流,形成人工控制的航道。
重載船隻越過埭堰十分麻煩,需要反復裝卸,且船隻過壩是「起若凌空,投若墮井」。延時費力不說,船舶和物資都易損。這迫使人們想出更好的法子來代替埭堰,於是出現了用來節制水流的水工設施——「斗門」,也稱「水門」。
在今天揚州城西北部的蜀岡與儀征、邗江交界的丘陵地帶,自漢唐至明代中葉,曾連綿設置了5座「水櫃」(即今天的水庫),叫作「五塘」。千百年來,五塘為揚州和蘇北地區的農田水利特別是運河的航運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就歷史而言,五塘中當以下雷塘最為古老,漢時被稱為「雷陂」。這里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是當時理想的遊憩之所。吳王劉濞曾於此處築釣台,飲宴遊樂,笙歌達旦。荒唐的江都王劉建則喜歡在此泛舟。有一次,恰遇大風,劉建竟然命令兩個侍從乘小舟出沒於風濤之中,看他們在水中掙扎沉浮以為笑樂。
五塘中面積最大的要數陳公塘。此塘系東漢時廣陵太守陳登所築。位於今儀征龍河鄉一帶,於「岡勢峻昂」中,「依山為形,一面為堤,以受啟閉」,三面環山,「周廣九十餘里」。塘的東南方有長堤一道,堤上設閘為出水口。塘築成後,沿塘農田收益甚大,鄉民對陳登「愛而敬之」,故此塘又名「愛敬塘」。
唐貞觀十八年(644年),長史李襲譽又在陳公塘之東築勾城塘。這口塘面積在五塘中位居第二,可灌溉農田800餘頃。
隨著運河漕運的日益重要,五塘的任務也隨之改變。中唐以後,五塘變為濟漕利運、補給水源的水庫了。

波通千里揚州驛

運河使揚州城成為歷代南北交通的咽喉。因而,歷代都在揚州設立了水陸相通的驛站,曾有「揚州驛」、「揚子驛」、「廣陵驛」等名稱。揚州驛在城南。今南門外大街有一向東的斜坡,直抵古運河,名為「館驛前」,舊時的館驛即在其左近。館驛前原有碼頭和郵亭,接待過往官員,引渡上下驛馬。這里是揚州與外界聯系的重要窗口。
秦始皇出巡,曾利用運河沿線的驛道。古邗溝的驛道為邗溝道,是古驛道上重要的一段。邗溝旁的秦郵(今高郵),即因秦始皇時「築高台、置郵亭」而得名。
據有關文史專家介紹,明清兩代,沿運河的堤岸設有驛站和鋪設。明成祖遷都北京,運河成明王朝的命根子,「天下大命,實系於此」,並派十萬大軍沿途保障糧鹽運輸通暢,南京、北京之間郵驛建築地位更加突出。揚州的驛站建築都很華麗。《中國古代郵驛史》說:「南直隸揚州府廣陵水驛,正廳懸匾額曰『皇華』,後堂建有淮海奇觀樓,匾額曰『禮賓軒』。」
明代人程春宇作過一首《水驛捷要歌》,說南京到北京的千里驛道上共有驛站46處,其中「龍潭送過儀真壩,廣陵邵伯過盂城,界首安平近淮陰」三句,是說在揚州區域有儀真的儀真驛、江都的廣陵驛、甘泉的邵伯驛、高郵的盂城驛和界首驛、寶應的安平驛六座驛站。廣陵驛對於揚州文化影響深遠,至今在揚州口語里還保留著它的些許印痕。揚州人俗呼館驛里的驛卒為「驛子」,揚州有「充老驛子」的俗語,用以譏笑不懂裝懂、冒充內行。

閱讀全文

與揚州銀墅灣價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證500指數天天基金凈值查詢 瀏覽:379
工行實物金條價格 瀏覽:497
股票賬號注銷後資金賬戶還在 瀏覽:45
歷年理財規劃師合格分數線 瀏覽:588
融資總額分界點 瀏覽:377
俄羅斯59轉人民幣 瀏覽:371
百福外匯 瀏覽:474
光大銀行貸款最快放款時間 瀏覽:393
精工貴金屬表 瀏覽:924
安置房裝修按揭貸款 瀏覽:614
2019年3月19日期貨黃金走勢分析 瀏覽:187
開通能源期貨 瀏覽:476
投資公司做外匯怎麼樣 瀏覽:605
湖北寶明號貴金屬投資 瀏覽:240
信託投資公 瀏覽:320
超星爾雅個人理財規劃 瀏覽:735
江蘇外匯平台代理 瀏覽:661
景順動力平衡基金今日走勢 瀏覽:898
有貸款房去名字 瀏覽:115
遼寧省企業投資項目核准暫行辦法 瀏覽: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