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學江恩理論. 可以幫忙講下輪中倫 . 正方. 提怎麼看 ,以及怎麼用.
《江恩理論》的輪中輪和矩陣(正方形)其實是一個時間和價格的計算器;其設計實質是按照天體運行的原理而設計的,因為江恩經過多年的研究和查對歷史資料,發現天體的運動周期能對地球的經濟發展、歷史事件、商品價格以及股票市場波動等產生長期性的有一定規律的影響。所以江恩工具可以長線測算股票和商品期貨的牛熊周期(個人認為測中長線作用比較明顯),也可以測中短線的價格和時間規律。
江恩設計多種圖形的目的就是為了測算行星「合相」沖相「」三分相「四分相」(即是行星之間所形成的角度),有些圖形是按照重要行星公轉所需要的時間而設計(所以江恩要設計如此多圖形)。 輪中輪的設計實質是按照太陽系「圓」的循環原理,九方圖則按宇宙螺旋擴張的原理。
因為江恩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原理是比較細密和系統,所以你有心想學,建議看看台灣矩陣老師出的《甘氏矩陣圖》(價格推算和時間推算),這個網上也能買。
因為輪中輪好像還沒有正式為TA出的書,所以做下簡單介紹,下面是我以前做的圖:
第一張是輪中輪的12輪圖(一般看到的是24輪,12輪是比作1年12個月,24輪實質是12的分形可以看作24節氣);第二張圖是上證指數月線圖,以2005年6月作為時間起點(基本原則是以重要的歷史頂底作為起點),起點是作為0然後數到一些關鍵的時間窗口標上數字,比如到07年10月6124哪裡就是自05年6月起的第28個月,08年10月就是第40個月...如此類推(看圖中藍色數字)把重要歷史時刻的時間數字都標上。
現在解析圖一,因為現在是要推測上漲指數的月走勢規律,所以用12輪圖,那麼圖中每一格就代表一個月(輪中輪有價格輪和時間輪,時間輪也可以有按日、周、月、年等周期,你所需要的范圍越大,就要列出越多的圈數,這個軟體自帶功能)。
那麼把上證月線圖上標出的重要時間都在輪中輪中做標記,以中心為參照點,你會發現大部分數字與數字有「對稱」和「重合」的規律;比如數字數字40與28呈現「合相」,剛好是歷史大頂底6124與1664的對稱時間;58與40對沖,58是1664行程反彈的終結點,哪裡開始正式進入下跌周期;
70與58是對稱的下跌起始點;49與61是3478的次級反彈高點到2319的次級低點等等。用這些方法細心研究和分析你會發現很多類似的規律,從而推算出重要的時間轉折點。
這些是最簡單的用法之一。矩陣和輪中輪的使用方法有很多和隱藏深奧的原理,因為細節和使用規則太多,這些要從基礎書籍學起(矩陣和輪子的使用原理基本相同,可看《甘氏矩陣圖》了解細節),熟練後再衍生出自己的方法。
2. 里昂惕夫逆矩陣的推算過程有誰知道!謝謝!!
從今天開始回歸經濟,不談政治。今天說的是產業經濟學中的里昂惕夫逆矩陣,
讓我們首先來認識里昂惕夫。
美國籍俄裔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的獲得者(1973)。
生平和著作 里昂惕夫出生於俄國彼得堡,1921年進列寧格勒大學學習,1925年畢業於該校經濟系,獲文學碩士學位,留校擔任經濟地理輔導員的工作。1925年秋去德國柏林大學學習,於192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27~1928年和1930年,在德國基爾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任研究助理,1928~1929年到中國南京,任國民黨政府鐵道部經濟顧問。1931年初,由德國柏林移居美國紐約,任美國全國經濟研究局研究助理。1931~1975年在哈佛大學經濟系任教,1946~1952年任教授。1953~1975年,任亨利·李氏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1975年,在哈佛大學退休,轉到紐約大學,任經濟學教授、經濟分析研究所所長。從1941年起里昂惕夫還參加了美國政府部門的許多實際工作。
里昂惕夫發表的各種論文約有 200餘篇,散見於西方各重要報刊上。重要專著有:《美國經濟結構,1919~1929》(1941)、《美國經濟結構研究:投入產出分析中理論和經驗的探索》(1953)、《投入產出經濟學》(1966)、《經濟學論文集:理論與推理》(1966)、《經濟學論文集:理論、事實與政策》(1977)、《世界經濟的未來:聯合國的一項研究》(與其他人合作,1977)。
投入產出分析法 里昂惕夫的最重要貢獻是創立投入產出分析法,並長期有成效地應用此法於實際經濟問題的研究,特別是通過投入產出分析,他提出了國際貿易理論中的「里昂惕夫反論」。
里昂惕夫對「投入產出分析法」的研究是從1931年開始的。1936年,他第一次發表了真正介紹投入產出理論和方法的論文:《美國經濟體系中投入產出的數量關系》。「投入產出分析」,就是在編制反映各部門之間產品量交流情況的「投入產出表」(「投入」意指每個部門從其他各部門購進的用於消耗的物品和勞務,「產出」意指每個部門出產並售給其他各部門的產品)的基礎上,確立一組線性方程,用以研究各部門間產品生產和分配的關系,即對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相互依存關系進行數量分析。
這種體系可寫成下式:
式中X i代表第i部門的產出量;a ij代表生產一單位的第j商品所消耗的第i商品的數量,即投入-產出系數;F i代表對第i商品的最終需求。
因此,第i部門的總產量分成兩大部分,一是在生產所有其他商品中所消耗的這個部門的產品數量(即中間生產,或中間投入量),二是最後所消費的這個部門的產品數量(即最終需求量)。用矩陣表示的這種體系可寫成下式:
A X+F=X
式中:A是a ij的矩陣,通常稱為技術矩陣;X是商品產出的向量;F是最終需求的向量。因此,有可能利用下式:X=【I-A】-1F(I是單位矩陣),求出為滿足一定的最終需求向量,在經濟中的每個部門所必需的產出總量。
投入產出分析法在世界各國已被迅速傳播和廣泛運用。迄今,約有90個左右國家和地區公布了各自編制的「投入產出表」。聯合國已把「投入產出分析」規定為會員國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投入產出分析不僅應用到國際貿易、區域規劃、教育計劃、衛生保健活動等方面,而且還擴大應用於核算環境污染、收入分配、財富和資金流量、社會人口問題,以及建立多個地區、多類商品的世界貿易模型,乃至世界經濟的總體模型。
「里昂惕夫反論」 里昂惕夫應用投入產出分析法還得出震驚西方經濟學界的一個論斷,即「里昂惕夫反論」。本來,按照西方傳統的國際貿易比較利益說,美國經濟學界曾廣泛流行一種看法: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首先具有豐富的資本,但勞動比較稀少,因此,為獲得比較利益,美國應出口「資本密集」商品,進口「勞動密集」商品。但是,里昂惕夫於50年代,根據實際材料,利用投入產出分析法,卻發現在美國比較稀少的生產要素是資本,而不是勞動。據此,他認為,資本供給增加,會要減少美國對外貿易量;而勞動供給增加,則將擴大美國對外貿易量。所以,他建議美國對外貿易手段應該是:「節約資本,處理剩餘勞動,而不是相反」。
世界經濟模型的研究 70年代後期,里昂惕夫在聯合國的資助下,領導一個小組專門從事了聯合國關於「未來環境問題和政策對國際發展戰略的影響」的世界經濟模型的研究工作。里昂惕夫等對公元2000年世界經濟的情景作了一些預測。他們設想,到2000年,為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收入差距(每人平均)縮小為7∶1(1970年平均為12∶1),需要在發達國家中保持總產值年增長率3.6%,人口年增長率0.6%,平均每人總產值年增長率3%,而在發展中國家則應是總產值年增長率6.9%,人口年增長率2%,平均每人總產值年增長率4.9%。據推測,要到下個世紀中期,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按人口平均收入差距才有可能完全被消滅。
里昂惕夫於1972年 9月和1984年 3月曾到中國訪問,他對比四五十年前所見到的舊中國貧窮落後狀況,認為「社會主義在中國行得通」。
對於里昂惕夫反論的解釋如下:
為解開里昂惕夫反論,西方學術界提出了一些解釋,如勞動效率說、消費偏向說、貿易壁壘干擾說、人力資本說和美國經濟延伸說等,力圖從不同角度來解釋這一反常現象,但截至90年代初仍未找到一個能為經濟學界共同接受的解釋。
1.勞動熟練說(Skilled Labor Theory)
勞動熟練說又稱人類技能說(Human Skill Theory)和勞動效率說,最先是里昂惕夫自己提出,後來由美國經濟學家基辛(D.B.Keesing)加以發展,用勞動效率和勞動熟練或技能的差異來解釋里昂惕夫之謎和影響進出口商品結構的理論。
里昂惕夫認為,「謎」的產生可能是由於美國工人的勞動效率比其他國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認為美國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大約是其他國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勞動以效率單位衡量的條件下,美國就成為勞動要素相對豐富、資本要素相對稀缺的國家。這是他本人對這個「謎」的解釋。為什麼美國工人的勞動效率比其他國家高呢?他說這是由於美國企業管理水平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訓較多、較好,以及美國工人進取精神較強的結果。這些論點,可以看作是熟練勞動或人類技能說的雛形。但是,一些人士認為里昂惕夫的解釋過於武斷,一些研究表明實際情況並非如此。例如,美國經濟學家克雷寧(Krelnin)經過驗證,認為美國工人的效率和歐洲工人相比,最多高出1.2-1.5倍,因此,他的這個論斷,通常不為人們所接受。
後來,美國經濟學家基辛對這個問題進一步加以研究。他利用美國1960年時人口普查資料,將美國企業職工區分為熟練勞動和非熟練勞動兩大類。熟練勞動包括科學家、工程師、廠長或經理、技術員、制圖員、機械工人、電工。辦事員、推銷員、其他專業人員和熟練的手工操作工人等。非熟練勞動指不熟練和半熟練工人。他還根據這兩大分類對14個國家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分析,得出了資本較豐富的國家傾向於出口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資本較缺乏的國家傾向於出口非熟練勞動密集型商品的結論。例如,在這14個國家的出口商品中,美國的熟練勞動比重最高,非熟練勞動比重最低;印度的熟練勞動比重最低,非熟練勞動比重最高。在進口商品方面,正好相反,美國的熟練勞動比重最低,非熟練勞動比重最高;印度的熟練勞動比重最高,非熟練勞動比重最低。這表明發達國家在生產含有較多熟練勞動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發展中國家在生產含有較少熟練勞動的商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熟練勞動程度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發生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人力資本說(Human Capital Theory)
人力資本說是美國經濟學者凱南(P.B.Kenen)等人提出的,用對人力投資的差異來解釋美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學說。他們認為,勞動是不同質的,這種不同質表現在勞動效率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勞動熟練程度所決定,而勞動熟練程度的高低,又取決於對勞動者進行培訓、教育和其他有關的開支,即決定智力開支的投資,因此,高的熟練效率和熟練勞動,歸根到底是一種投資的結果,是一種資本支出的產物。凱南認為,國際貿易商品生產所需的資本應包括有形資本和無形資本,即人力資本。人力資本主要是指一國用於職業教育、技術培訓等方面投入的資本。人力資本投入,可提高勞動技能和專門知識水平,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於美國投入了較多的人力資本,而擁有更多的熟練技術勞動力,因此,美國出口產品含有較多的熟練技術勞動。如果把熟練技術勞動的收入高出簡單勞動的部分算作資本並同有形資本相加,經過這樣處理之後,美國仍然是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這個結論是符合赫-俄原理的,從而把里昂惕夫之謎顛倒過來,這就是所謂人力資本說。
但是這種解釋的困難在於,難以具體衡量人力資本的真正價值,因此,並非人人都同意。但凱南將里昂惕夫和基辛的觀點進行深化,對熟練勞動說起到了一定的補充解釋的作用。
3.技術差距說(Theory of Technological Gap)
技術差距說又稱技術間隔說,是美國經濟學家M·V·波斯納(Michael V. Posner)提出,格魯伯(W.Gruber)和弗農(R.Vernon)等人進一步論證的關於技術領先的國家,具有較強開發新產品和新工藝的能力,形成或擴大了國際間的技術差距,而有可能暫時享有生產和出口某類高技術產品的比較優勢的理論。
波斯納認為,人力資本是過去對教育和培訓進行投資的結果,因而可以將其作為一種資本或獨立的生產要素,而技術是過去對研究與發展進行投資的結果,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本或獨立的生產要素。但是,由於各國對技術的投資和技術革新的進展不一致,因而存在著一定的技術差距。這樣就使得技術資源相對豐裕的或者在技術發展中處於領先的國家,有可能享有生產和出口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
為了論證這個理論,格魯伯和弗農等人根據1962年美國19個產業的有關資料所作統計分析,其中5個具有高度技術水平的產業(運輸、電器、工具、化學、機器製造)的科研和發展經費佔19個產業全部科研和發展經費總數的89.4%;5個產業中的技術人員佔19個產業總數的85.3%;5個產業的銷售額佔19個產業總銷售額的39.1%;5個產業的出口量佔19個產業總出口量的72%。這種實證研究表明,美國在上述5個技術密集型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方面,確實處於比較優勢。因此可以認為,出口科研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國家也就是資本要素相對豐裕的國家。根據上述統計分析,美國就是這種國家。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差距論是完全可以與赫-俄原理相銜接的。
4.產品周期說(Theory of Proct Cycle) 產品周期說又稱產品生命周期說(Theory of Proct Life Cy-cle),由美國經濟學家弗農提出,並由威爾士(L.T.Wells)等人加以發展。它是關於產品生命不同階段決定生產與出口該產品的國家轉移理論。
弗農在論述技術差距說的基礎上,將一種國內市場營銷學的概念引入國際貿易理論,認為許多新產品的生命周期經歷三個時期:
(1)產品創新時期。少數在技術上領先創新國家的創新企業首先開發新產品,新產品開發出來後便在國內投入生產,這是因為國內擁有開發新產品的技術條件和吸納新產品的國內市場。該創新企業在生產和銷售方面享有壟斷權。新產品不僅滿足了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出口到與創新國家收入水平相近的國家和地區。在這時期,創新企業幾乎沒有競爭對手,企業競爭的關鍵也不是生產成本,同時國外還沒有生產該產品,當地對該新產品需求完全靠該創新國家企業的出口來滿足。
(2)產品成熟時期。隨著技術的成熟,生產企業不斷增加,企業之間的競爭性增強了,對企業來說,產品的成本和價格變得日益重要。與此同時,隨著國外該產品的市場不斷擴展,出現了大量仿製者。這樣一來,創新國家企業的生產不僅面臨著國內原材料供應相對或絕對緊張的局面,而且還面臨著產品出口運輸能力和費用的制約、進口國家的種種限制及進口國家企業仿製品的取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若想保持和擴大對國外市場的佔領就必須選擇對外直接投資,即到國外建立子公司,當地生產,當地銷售,在不大量增加其他費用的同時,由於利用了當地各種廉價資源,減少了關稅、運費、保險費用的支出,因而大大降低了產品成本,增強了企業產品的競爭力,鞏固和擴大了市場。
(3)產品標准化時期。在這一時期技術和產品都已實現標准化,參與此類產品生產的企業日益增多,競爭更加激烈,產品成本與價格在競爭中的作用十分突出。在這種情況下,企業通過對各國市場、資源、勞動力價格進行比較,選擇生產成本最低的地區建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從事產品的生產活動。此時往往由於發達國家勞動力價格較高,生產的最佳地點從發達國家轉向發展中國家,創新國的技術優勢已不復存在,國內對此類產品的需求轉向從國外進口,對於創新企業若想繼續保持優勢,選擇只有一個,即進行新的發明創新。
如果從產品的要素密集性上看,不同時期產品存在不同的特徵。在產品創新時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科研與開發費用,這時期的產品要素密集性表現為技術密集型;在產品的成熟時期,知識技術的投入減少,資本和管理要素投入增加,高級的熟練勞動投入越來越重要,這時期的產品要素密集性表現為資本密集型。在產品的標准化時期,產品的技術趨於穩定,技術投入更是微乎其微,資本要素投入雖然仍很重要,但非熟練勞動投入大幅度地增加,產品要素密集性也將隨之改變。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時期,由於要素密集性不同、產品所屬類型的不同、技術先進程度的不同以及產品價格的不同,因而使得各種不同類型的國家在產品處於不同時期時所具有的比較利益不同,因而「比較利益也就從一個擁有大量熟練勞動力的國家轉移到一個擁有大量非熟練勞動力的國家」。產品的出口國也隨之轉移。
這種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目前已在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得到廣泛的應用,但當初弗農等人提出這種理論,主要是用於解釋美國的工業製成品生產和出口變化情況。因此,他們把產品周期分為四個階段,建立一個產品周期四階段模式:
(1)美國壟斷新產品的生產和出口階段。新產品的生產技術為美國所壟斷,美國生產全部的新產品,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新產品的供應增加,該種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銷售,而且出口到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
(2)外國廠商開始生產並部分取代該產品進口階段。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開始生產該種新產品,美國仍控制新產品市場,並開始向發展中國家出口新產品。在這個階段,該種新產品的技術差距在美國與歐、日等發達國家之間逐步縮短,歐、日等發達國家不斷擴大該產品的自給率,因此,美國對這些發達國家出口會有所下降,但對世界市場的其他大部分國家即發展中國家的出口仍在增多。
(3)美國以外的國家參與新產品出口市場的競爭階段。隨著新產品以技術差距進一步縮小,美國在該產品生產中的技術優勢完全喪失,歐、日等發達國家開始成為新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在一些第三國市場上與美國產品進行競爭,並逐漸取代美國貨佔領這些市場。
(4)外國產品在美國市場上與美國產品競爭階段。在這個階段,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生產規模急劇擴大,競爭優勢明顯,成為新產品主要供應者,發展中國家也逐漸掌握新產品生產技術,開始生產和銷售,歐、日等國家對美國大量出口該種產品,美國成為該種產品的凈進口國。這一個產品在美國的整個生命周期,也就宣告終結。
事實上,在該種新產品處於第二、第三階段時,美國又開始其他新產品的創新和生產了。也就是說,另一新產品周期又開始了。因此,製成品的生產和貿易表現為周期性運動。
總之,產品生命周期說是一種動態經濟理論。從產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時期,其生產要素比例會發生規律性變化。從不同國家上,在產品生命周期的各個時期,其比較利益將從某一國家轉向另一國家,這就使得赫-俄靜態的要素比例說變成一種動態要素比例說。
5.需求偏好相似說(Theory of Demand Preference Simi-larlty)
需求偏好相似說又稱偏好相似說或收入貿易說(Income Trade Theory),是由瑞典經濟學家林德(S.B.Linder)提出的,用國家之間需求結構相似來解釋工業製成品貿易發展的理論。他認為赫-俄原理只適用於工業製成品和初級產品之間的貿易,而不能適用工業製成品的貿易。這是因為前者的貿易發展主要是由供給方面決定的,而後者的貿易發展主要是由需求方面決定的。
林德認為,工業製成品的生產的初期是滿足國內的需求,一旦國內市場大到可以使工業得到規模經濟和競爭的單位成本時,才會想到擴大銷售范圍,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由於該產品是為滿足國內市場喜好和收入水平而生產的,故該產品較多的是出口到那些喜好相似的國家。這些國家的需求結構和需求偏好越相似,其貿易量就愈大,如果這些國家的需求結構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樣,一國可能進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國的可能進出口的商品。 那麼,影響一國的需求結構的因素是什麼?林德認為主要因素是人均收入。一國的需求結構和人均收入是直接相關的。人均收入越相似的國家,其消費偏好和需求結構越相近,產品的相互適應性就越強,貿易交往也就越密。
林德認為,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費品、資本品的需求類型有著緊密的聯系。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國家,其選擇的消費品質量也較低,因為他要讓有限的收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同時,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和掌握生產技術,也只能選擇通用的技術簡單的資本設備,這又導致了這些國家的消費品結構的低級化。人均收入水平較高的國家,其選擇的消費品質量與檔次較高,而資本設備需求結構也必須更先進、更高級。因此,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范圍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卻是貿易發展的潛在障礙。這就是說,即使一個國家擁有比較優勢產品,但由於其他國家的收入水平與它不同,而對其產品沒有需求,這種比較優勢的產品就不能成為貿易產品。
6.產業內貿易說(Intra-instry Trade Theory)
美國經濟學家格魯貝爾(H.G.Grubel)等人在研究共同市場成員國之間貿易量的增長時,發現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並不是按赫-俄原理進行,即工業製成品和初級產品之間的貿易,而是產業內同類產品的相互交換。因而對產業內貿易進行研究,提出了產業內同類產品貿易增長特點和原因的理論。
他們認為,從當代國際貿易中的產品結構上,大致可分為產業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兩大類。前者是指不同產業間的貿易,後者是指產業內部同類產品之間的貿易,即一個國家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產品,或者說,貿易雙方交換的是同一產業所生產的產品,例如美國和日本之間相互輸出汽車。一般說來,產業內貿易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它與產業間貿易在貿易內容上有所不同。它是產業內同類產品的相互交換,而不是產業間非同類產品的交換。
(2)產業內貿易的產品流向具有雙向性。即同一產業內的產品,可以在兩國之間相互進出口。
(3)產業內貿易的產品具有多樣化。這些產品中既有資本密集型,也有勞動密集型,既有高技術,也有標准技術。
(4)產業內貿易的商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在消費上能夠相互替代;二是在生產中需要相近或相似的生產要素投入。
產業內貿易形成的原因和主要制約因素比較復雜,大體上有以下幾點:
(1)同類產品的異質性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基礎。他們認為,從實物形態上,同類產品可以由於商標、牌號、款式、包裝、規格等方面的差異而被視為異質產品,即使實物形態相同,也可以由於信貸條件、交貨時間、售後服務和廣告宣傳等方面的差異而被視為異質產品。這種同類的異質性產品可以滿足不同消費心理、消費慾望和消費層次的消費需要,從而導致不同國家之間產業內貿易的發生與發展。
(2)規模經濟收益遞增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成因。他們認為,生產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國家之間能夠進行有效的國際分工和獲得貿易利益,其主要原因是其企業規模經濟的差別。一國的企業可通過大規模專業化生產,取得規模節約的經濟效果,其成本隨著產量的增長而遞減,使生產成本具有比較優勢,打破各生產企業之間原有的比較優勢均衡狀態,使自己的產品處於相對的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上具有更強競爭力,擴大了產品出口。這樣,產業內部的分工和貿易也就形成了。例如,戰後日本汽車、彩電進入美歐市場,就是有力的見證。
(3)經濟發展水平是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制約因素。他們認為,經濟發展水平越高,產業部門內異質性產品的生產規模也就越大,產業部門內部分工就越發達,從而形成異質性產品的供給市場。同時,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均收入水平也越高,較高人均收入層上的消費者的需求會變得更加復雜、更加多樣化,呈現出對異質性產品的強烈需求,從而形成異質性產品的需求市場,當兩國之間人均收入水平趨於相等時,其需求結構也趨於接近,產業內貿易發展傾向就越強。
3. 正面是澳大利亞伊麗莎白2世頭像,反面是大風車圖像,風車下面是50cents,2002年發行,這個錢幣的價值怎麼樣
正面是澳大利亞伊麗莎白2世頭像,反面是大風車圖像,風車下面是50cents,2002年發行,這個錢幣優美品價值7--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