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資產配置有幾種類型
資產配置主要類型有:
一、從范圍上看,可分為全球資產配置、股票債券資產配置和行業風格資產配置;從時間跨度和風格類別上看,可分為戰略性資產配置、戰術性資產配置和資產混合配置;
二、從資產管理人的特徵與投資者的性質上,可分為買入並持有策略(Buy-and-hold Strategy)、恆定混合策略(Constant-mix Strategy)、投資組合保險策略(Portfolio-insurance Strategy)和戰術性資產配置策略。
在現代投資管理體制下,投資一般分為規劃、實施和優化管理三個階段。投資規劃即資產配置,它是資產組合管理決策制定步驟中最重要的環節。對資產配置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機構投資者資產和負債問題的本質、對普通股票和固定收入證券的投資特徵等多方面問題的深刻理解基礎之上。
(1)機構資金配置擴展閱讀:
資產配置基本流程:
一、目標和限制因素
通常需要考慮到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和時間跨度要求,還需要注意實際的投資限制、操作規則和稅收問題。比如,貨幣市場基金就常被投資者作為短期現金管理工具,因為其流動性好,風險較低。
二、資本市場期望值
這一步驟非常關鍵,包括利用歷史數據和經濟分析,要考慮投資在持有期內的預期收益率。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在這一步驟具有相對優勢。
三、資產組合類項
一般來說,資產配置的幾種主要資產類型有:貨幣市場工具、固定收益證券、股票、不動產和貴金屬(黃金)等。
四、有效組合邊界
找出在既定風險水平下可獲得最大預期收益的資產組合,確定風險修正條件下投資的指導性目標。
五、尋找最佳組合
在滿足投資者面對的限制因素的前提下,選擇最能滿足其風險收益目標的資產組合,確定實際的資產配置戰略。資產配置是一個綜合的動態過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資金都會不斷的發生變化,所以對不同的投資者來說,風險的含義不同,資產配置的動機也不同,所以最終選擇的組合也不一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資產配置
❷ 一般資產配置需要考慮那些方面
這種情況真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看看上面的回答就知道了,呵呵。而且本身還要看你自己的性格,激進型、保守型、穩健型都會有不同的考慮結果。
根據經驗(本人是屬於穩健型那一類的),個人推薦如下:
1.房地產,建議50%,房地產是國際公認的最穩健的投資品種。當然如果你到現在還沒有投資性的房產的話就另當別論了,現在國內的房價這么高,個人不建議投資住宅地產了,商業地產可以考慮,但風險較大。
2.股票/基金,建議20%,在經濟穩定的情況下,股票(進取型的可選)和基金(保守型的可選)是比較推薦的投資方向。就目前中國的經濟情況和股市情況,建議可以逐步建倉,切勿著急。
3.現金存款/理財,建議20%,作為最穩健的投資品種,中國的銀行輕易不敢欺騙老百姓的,呵呵,但要注意流動性,很多理財產品流動性差,應該考慮分配作。
4.外匯存款/投資,建議5%,在人民幣升值的大環境下,個人建議考慮多種貨幣投資,降低中國經濟硬著陸的風險
5.其他投資,建議5%,如收藏啊、黃金啊、珠寶啊,除非您是搞收藏的,個人不認為普通老百姓在那麼深水的收藏市場能撈到魚,黃金實物或珠寶等很難流通,價格起伏過大,風險太大。
以上是我認為標準的穩健型投資策略,當然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但有一件事你要明白啊,在所謂的「經濟蕭條期」,我更偏向稱之為「經濟滯脹期」,很難做到增值,能做到保值就已經很不容易了。
以上個人觀點,歡迎各位朋友指正。
希望採納
❸ 什麼是資產配置
據權威估算,我國二零二零年中產階層人口數量將高達7億人,比兩個美國的人口數量還要龐大,若按照中國當前十四億人口來估算,也就意味著,明年我國將會有50%的人口達到中產階級水平。中產階層大量的涌現,對理財需求也將越來越旺盛。那麼,作為中產階級的大多數,如何理財保值,甚至增值呢?麻博士今天就來和大家談談資產配置與組合的問題。
市場理財投資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一個理性的理財投資者,都必須清楚的明白:
第一,投資理財產品可能出現的一系列相關理財投資風險是什麼,是系統性的風險,還是局部性的風險,是道德風險,還是操作性風險,或者標的存在的難以避免的市場風險;
有效的資產配置,需要不斷的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理財能力,還要學會理性的控制自己的理財情緒與傾向,將自己與家庭的資產合理分配在不同的投資時間和不同的投資理財產品里,這樣才能讓自己的財富實現保值的同時,實現增值,還能保證在今後不同的時間里,都能獲得大量的現金流,從而實現自己與家庭的理財目標,讓家庭資產配置越來越合理,讓自己和家庭的被動收入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讓輕資產項目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能在短期理財投資產品和長期投資理財產品之間尋找到一種張力,能在高收益、高風險之間尋找到最佳的平衡點,自己和家庭可以自由控制的資產越來越多,家庭成員在一起的幸福時光也越來越多,最終實現真正的財務自由。
❹ 資產配置的主要考慮因素有哪些
1、影響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和收益需求的各項因素,包括投資者的年齡或投資周期,資產負債狀況、財務變動狀況與趨勢、財富凈值、風險偏好等因素。
2、影響各類資產的風險收益狀況以及相關關系的資本市場環境因素,包括國際經濟形勢、國內經濟狀況與發展動向、通貨膨脹、利率變化、經濟周期波動、監管等。
3、資產的流動性特徵與投資者的流動性要求相匹配的問題。
4、投資期限。投資者在有不同到期日的資產(如債券等)之間進行選擇時,需要考慮投資期限的安排問題。
5、稅收考慮。稅收結果對投資決策意義重大,因為任何一個投資策略的業績都是由其稅後收益的多少來進行評價的。
(4)機構資金配置擴展閱讀:
資產配置的主要類型
1、恆定混合策略
保持投資組合中各類資產的固定比例。假定資產的收益情況和投資者偏好沒有大的改變,因而最優投資組合的配置比例不變。恆定混合策略適用於風險承受能力較穩定的投資者。如果股票市場價格處於震盪、波動狀態之中,恆定混合策略就可能優於買入並持有策略。
2、投資組合保險
在將一部分資金投資於無風險資產從而保證資產組合的最低價值的前提下,將其餘資金投資於風險資產並隨著市場的變動調整風險資產和無風險資產的比例,同時不放棄資產升值潛力的一種動態調整策略。當投資組合價值因風險資產收益率的提高而上升時,風險資產的投資比例也隨之提高。
3、買入並持有策略
在確定恰當的資產配置比例,構造了某個投資組合後,在諸如3—5年的適當持有期間內不改變資產配置狀態,保持這種組合。買入並持有策略是消極型長期再平衡方式,適用於有長期計劃水平並滿足於戰略性資產配置的投資者。
❺ 資產配置的基本步驟有哪些
資產配置的基本步驟:
一、明確投資目標和限制因素。
通常需要考慮到風險偏好、流動性需求和時間跨度要求,還需要注意實際的投資限制、操作規則和稅收問題。比如,貨幣市場基金就常被投資者作為短期現金管理工具,因為其流動性好,風險較低。
二、明確資本市場的期望值。
這一步驟非常關鍵,包括利用歷史數據和經濟分析,要考慮投資在持有期內的預期收益率。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在這一步驟具有相對優勢。
三、明確資產組合中包括哪幾類資產。
一般來說,資產配置的幾種主要資產類型有:貨幣市場工具、固定收益證券、股票、不動產和貴金屬(黃金)等。
四、確定有效資產組合的邊界
找出在既定風險水平下可獲得最大預期收益的資產組合,確定風險修正條件下投資的指導性目標。
五、尋找最佳的資產組合。
在滿足投資者面對的限制因素的前提下,選擇最能滿足其風險收益目標的資產組合,確定實際的資產配置戰略。
❻ 如何理解資產配置
1.資產配置的意義
大衛·史文森在《機構投資的創新之路》和《不落俗套的成功》中闡述的資產配置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
理解這個思想大致包括幾個方面:
1).理解各個大類資產的長期收益水平和價格波動特點;
2).理解擇時和證券選擇的困難,以及它們對總收益的貢獻很低,理解配置決定收益;
3).結合自身的資金性質、心理特點等,有一個合理的收益預期;
4).設定各個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並用指數化投資的方式構建投資組合來實現收益預期;
5).在持有過程中,由於價格波動使得大類資產的比例偏離一定程度時,進行交易使之恢復到既定的比例。
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的意義在於一旦理解並按此操作,那麼你在投資方面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只需要注意管理好心理情緒,做到知行合一,就能達到比較不錯的收益水平。
另一個意義在於,這個思想提供了一個思考的和處理投資的框架,也是一個實踐的起點。我們可以先採取「資產配置+指數化+被動再平衡」的投資策略進入市場,如果不願意深入研究,那麼就這樣效果也不錯;如果確信在此基礎上可以優化,就一步步前進。
2.擇時之難
在資產配置框架里,擇時的意思是主動調整大類資產的配置比例。史文森用股票基金申購贖回的統計數據來衡量投資者整體的擇時能力。申購基金相當於投資者整體上增加了股票配置比例;而贖回則表示減少了股票配置比例,以此來衡量投資者整體的擇時能力。統計結果顯而易見,投資者整體上在做高買低賣,擇時對收益的貢獻為負的。
但是,投資者整體不可能跑贏市場,另一方面,股票投資本來就是少數人賺錢。所以上述統計只能說明擇時之難,而不能說擇時無效。
根據技術指標來擇時是很難的。但是如果錨定一些基本面指標,比如某類指數的PB、PE、股息收益率等,據此設定投入股票的比例,則非常可能做到成功的擇時。這種擇時保證了低估時股票倉位相對較大,高估時股票倉位相對較小,真正做到了大級別上的高拋低吸。
3.證券選擇之難
在資產配置框架里,證券選擇是指偏離指數化而進行主動選擇股票來購建組合。史文森主要通過主動型基金與指數基金的業績對比並沒有明顯優勢,說明了證券選擇之難。我對此毫不意外,如果統計的是「格雷厄姆部落」的那些價值投資者的業績,結果又是另一番景象,他們個個都是證券選擇的高手。
證券選擇確實很難,從收益來源分解來看,在統計主動證券選擇的收益時,只有超越指數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證券選擇貢獻的收益。這個定義本身就對證券選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為什麼說配置決定收益
為什麼說配置決定收益,為什麼說統計表明資產配置貢獻了90%以上的收益?
正如剛才提到如何計算證券選擇的收益貢獻那樣,超過指數收益的那部分才會算作證券選擇的貢獻。對於擇時來講也類似,以既定的股票比例為基準,擇時(調整股票比例)的結果超出基準收益的那部分才算作擇時的收益貢獻。
再考慮到投資七虧二平一賺的殘酷現實,那麼大量樣本的統計結果出現「資產配置貢獻了90%以上的收益」也就不難理解了。
這告訴我們,擇時和證券選擇很難,靠資產配置就能取得投資成功。
5.擇時和證券選擇的意義
盡管如此,擇時和證券選擇對於積極投資者仍然是有意義的。一般地,從風險和收益來衡量,擇時或證券選擇可能帶來的好處是:
1).在風險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提高了收益;
2).在收益水平差不多的情況下降低了風險;
3).降低風險的同時提高了收益。
其實不僅這些,只要能帶來足夠的好處就是值得的,可能還包括:
4).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縮短了投資期限,適用於到期後仍能有較好的再投資選擇,提高了周轉率;
5).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換到了期限更長的證券,前提是這個收益率很滿意願意長期持有,避免到期再做決策的麻煩;
6).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降低了波動幅度,有利於心態穩定;
7).在風險和收益差不多的情況下構建的組合是自己更熟悉和善於把握的。
6.擇時 vs. 證券選擇:積極投資者的努力方向
在我看來,從基本的資產配置框架出發,擇時比證券選擇更容易掌握和操作。就如前面提到的用指數的PB作為錨進行股票比例的主動調整,涉及的知識不多,主要是理解和實踐。但證券選擇涉及的知識就太多了,沒達到一定的水平前只會適得其反。
從資產配置框架出發,積極投資者的努力方向首推擇時,即根據估值水平調整股票比例;另一個可選方向是研究各類風險套利機會,以及類似網格交易等系統化的操作策略;最難的是主動選股。
❼ 王曉萌的機構資產配置專家
王曉萌,上市金融機構首席分析師,機構資產配置專家。
CCTV《中國財經報道》、《經濟半小時》、《財經下午茶》、湖南衛視《聽我非常道》、BTV-5《證券市場周刊》、《財經五連發》長期專家。
擁有投資專著共三部,外匯專著再版超過多次,為全國多家機構教材。應邀在外交部、清華大學、人民大學和中央財經大學等做講座課程。中國最受歡迎外匯分析師評選第一名,《北京青年報》、《錢經》簽約專家。
2011年出版《投資大圍獵》一書,美國路透社、英國金融時報、香港經濟日報、香港新城財經台等國際媒體均報道其投資觀點。
❽ 資產配置是什麼意思啊有人能解釋一下的嗎
資產配置,指代的是投資者或者投資機構根據投資需求,將用來投資的資金在不同的資產類別之間根據一定的比例進行分配的行為,以此來進行投資組合,更好的實現風險—收益的組合。在進行資產配置時,要考慮以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