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做個「先知先覺」的卓有成效管理者
如今存在的任何一種產業,在一開始都只是一種很偶然的現象,當先知先覺的決策者、領導者發現了這個機會後它才逐漸形成為一種行業,進而發展為一種產業。「先知先覺」者在其中發現機會,而「後知後覺」者則跟隨而動,不知不覺者便成為消費的主體。
機會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出現的,但是「先知先覺」者卻能在此之前就發現它們,並抓住它們。微軟的比爾·蓋茨早在20多年前就看準了電腦軟體市場的發展,在全球第一個推出了Windows軟體,不僅成功建立起了自己的微軟王國,更引領了世界潮流的發展方向。卓越的領導者都是先知,面對時代的發展趨勢,在機會一閃即逝之間他們就能發現其中所蘊藏的契機,從而攫取每一次商機,成為時代的弄潮兒,競爭中的勝者。而平庸的管理者則恰恰相反,他們中的大部分只能是「後知後覺」的跟隨者,追隨著卓越的先知領導者的腳步。
這個世界從來都是「先知先覺」者領導「後知後覺」者,再開發「不知不覺」者。「在趨勢和潮流面前,誰先改變觀念,誰就把握先機;誰先幫別人改變觀念,誰就擁有市場。」先知先覺者在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就在於一個「先」,他們能比別人更先一步發現商機,更先一步行動,也就必然能更先一步獲得回報。
因此,決策者就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先知者,讓自己更靈敏一點,知道哪裡有商機;讓自己更銳利一點,從繁雜的信息里捕捉到商機;讓自己更透徹一點,看到別人看不到的商機;也讓自己更果斷一點,抓住稍縱即逝的商機。
沒有人是天生的「先知先覺」者,所有「先知先覺」的決策者都是通過不斷的自我修煉實現的。只有勇於面對自己的弱點,勇敢地挑戰舒適的現狀,才能成就一個「先知先覺」的卓越領導。躲在自我的「舒適區」內,抗拒改變,只能成為一個平庸的管理者,最後被競爭所淘汰。
人是善變的,同時也懼怕改變,這是因為我們害怕破壞現有的一切。我們習慣於躲在「舒適區」里自我保護,以防禦傷害。或是因為某些陳舊的方法仍然可行,我們就不願去尋找新方法,創造新思維,超越既有的經驗。但這樣是不對的,尤其對於一個管理者而言,如果想成為一個「先知先覺」的先行者,就必須去面對改變,主動尋求改變。
⑴主動改變人願意主動改變無非是出於下面兩種情形:第一,討厭現狀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決定離開;第二,改變後的境界是自己衷心期盼的,所以決定改變。大部分人都更喜歡第二種境界,但遺憾的是,我們大多因為第一種原因而改變自我。所以人們抗拒改變,因為改變會為他們帶來不快的回憶。但事實呢?如果我們能放大自我的格局,就會發現改變並沒有什麼可怕的。如果我們堅持的是某種使命感——幫助每一個人實現人生理想,我們便會不斷地調整腳步、求新求變、全力以赴。
⑵控制改變身為決策者、領導者,必須要能控制可能到來的改變,企業管理者所面對的競爭不只來自於同一行業,還包括國內外的其他系統、行業的挑戰,因此,必須預先掌握變化的趨勢,才能成為競爭中的贏家。在這個過程中,決策者、管理者必須控制兩種抗爭:一是情緒抗爭,一是理性抗爭。理性抗爭來自於我們對原則的堅持,而情緒抗爭則是情緒對不良感受的表現。要控制改變,領導者首先要控制的就是自己有可能產生的情緒抗爭的不良反應。
⑶引導改變決策者、管理者做好了接受改變的准備時,也要引導你的追隨者接受這種改變,並為他們安排適當的工作來適應這種可能出現的改變。一個好的概念實施時,管理者的引導作用是很重要的,這可以讓追隨者更快地接受改變,適應改變。
⑷掌握改變的律動決策者、管理者不能忽略了改變時的律動。一般來說,企業改變的律動有兩種不同形態,一是生產的律動,一般可以通過產品銷售競賽、推薦營銷等活動持續發展;一是情緒的律動,屬於非產品方面,偏向人際和諧的部分,可以通過設計聯誼活動、交心時間等良性的溝通來控制。管理者必須掌握這兩種改變的律動,畢竟這兩種律動是組織成長的關鍵,企業再具突破性的新意,也要配合這些律動進行。
⑸有所變,也要有所不變決策者、管理者要主動改變,同時也要有所不變,比如對客戶的承諾,公司的經營理念,文化價值。領導者應該清楚,改變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一個先知先覺先行者,讓自己可以在改變發生前就發現它並控制它,但這一切的根源都是為了能讓企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在競爭中獲勝。
決策者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先知先覺先行者,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走到這個金字塔尖,成為先知型的管理者,但我們可以努力促使自己向這個方向發展,並以創新的思維、堅定的努力,為企業締造新的高峰。
② 超10萬億元資產撤離英國,這是由於什麼原因造成的
自從英國脫歐以來,近十萬億的資產轉出英國,英國經濟雖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是也無法傷其根本。很多金融業已經把自己的主要經營場所轉移到德國,愛爾蘭等場所,雖然目前英國在這方面積極改進,但其脫歐給本國帶來的實質性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引起英國近十萬億資產的轉移的原因如下:首先,英國脫歐。英國脫歐之後,其同盟國對其幫助減少,同時英國整體實力沒有得到突出展現。其次,金融家的判斷。金融家認為英國脫歐之後,其發展前途受到了約束,轉移資金得到更好的發展。最後,英國自身的發展受到約束。曾經倫敦作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但是脫歐之後紐約成為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下面讓我們具體盤點一下。
一、英國脫歐英國脫歐對於英國來說雖然沒有造成很大的打擊,但是一定程度上來說,也造成了很多實質性的打擊,主要是從經濟,民生等方面,由於疫情影響,英國的民生和醫療條件受到制約,但是除此之外,脫歐之後經濟受到打擊,因此許多金融家對其撤資,英國是的日子也不好過。
③ 什麼是先知先覺的財富神經
很多富人和普通人一樣,並沒有「富爸爸」,但是他們卻有一種先知先覺的財富神經,這使他們能夠抓住致富的機遇。
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一「財富神經」就是對信息的敏感程度。
在現代社會里,信息變得越來越重要,經商也是這樣。人們常說,時間就是金錢,而經營實踐證明,信息也是金錢。信息抓得越快越准,就越能產生新的創意,賺賤的機會就越多。誰能對得到的信息反應得最為敏捷,並迅速採取行動,誰就可能成為贏家。
所以,現代的公司都極為重視信息,有的公司為了獲取競爭對手的重要信息,甚至僱傭商業間諜。在看似利潤不多的市場上,許多不名一文的小人物由於抓住了一條有用的信息而成巨富。他們從信息中獲得創意,並因此而抓住了市場機會,使自己的事業獲得了飛躍性的發展。
在實際經濟活動中,許多重要的商業信息並不需要商業間諜,而是廣泛存在於各種公共媒體上,比如報紙、雜志等等,從信患的角度上講,創意就是篩選信息,並從毫不相乾的其他信息中得到啟示。
④ 國家的4萬億促進內需的資金的具體流向是哪些方向
4萬億大刺激 11月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十項措施。20天前,10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同樣部署了十項經濟工作,內容大同小異,但這一次細化到了4萬億元這個天文數字。 4萬億元涵蓋大型基建、住房、醫療、教育、生態環境建設、增加居民收入、農村建設等多個領域,主要集中於民生問題,但前期資金投入將放在大型基建上。 發展戰略專家武建東說:4萬億元是真金白銀,而與以往的固定資產投資最不同的是,4萬億元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資,中央政府由組織者變為投資者。「這是政府信譽,所以市場為之震動。」 據了解,在今後的兩年時間里,中央投資安排可達11800億元,資金籌集來源可能仍同十年前一樣通過增發長期建設國債,而4萬億元中的剩餘部分則由地方財政、地方債和國有銀行專項低息貸款組成。 武建東說:「金融海嘯影響加劇,經濟增長由出口拉動轉向投資拉動,事不宜遲。」10月21日,第三季度GDP增速自2005年來首次跌破10%,10月份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較前兩個月出現明顯滑落,進口同比增長創下2007年7月以來增幅新低,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增速也在10月創下2002年來單月新低。宏觀經濟嚴峻形勢擺在眼前,所以國務院要求實施措施「快、重、准、實。」 國務院要求各部委在明年兩會前將資金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因此各部委緊鑼密鼓。一周內,中央計劃新增加的1000億元投資額已分配過半,預計12月新增資金將全部落實到11個部委的具體項目上,其中農林水方面約500億元,保障性住房、環保等部門分配剩餘500億元。 11月11日,在領到200億元新增投資額後,水利部立即對這筆新增資金進行了具體分配;同日,交通部也將新增100億元分配在國家高速公路網在建項目和農村公路建設,資金各佔一半;次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接到1000億元新增資金中的100億元作為今年四季度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新增費用。 其他部委也陸續公布今年四季度計劃。鐵道部將在今年後兩個月,上報34個有望獲批、總投資達3800億元的項目,而交通運輸部則在年底先投130億元建機場和公路。 同時,中央也加快了核批速度。11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核批了2059億元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包括930億元西氣東輸項目、955億元核電工程和174億元水利工程和民用機場項目。 迅速布局 各部委領著計劃外的錢快馬加鞭趕進度,因為1000億元的新增投資將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4000億元。不過,相比較今年新增的1000億元,更引人關注的是明後兩年的4萬億元。 在10月17日,國務院第四季度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大基建項目後,鐵道部最早向國務院上報增加投資預算,由「十一五」計劃的1.2萬億元增至2萬億元,而明後兩年的投資規模預計達到1萬億元,僅明年計劃完成投資6000億元,這將惠及鐵路建築、工程機械、機車、水泥、鋼材、物流等十餘個行業。 交通部緊隨其後,上報了合計約5萬億元的投資規劃,其中公路建設4.88萬億元,航道、港口建設1300億元。 11月12日,與居民住房關系最為密切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高調宣布了三年內9000億元保障性住房建設投入。 此外,南方電網在確保年內新增40.5億元工程建設投資的基礎上,初步計劃明後兩年新增投資約600億用於城市和農村電網改造。 「經濟增長不能急轉彎,前幾年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房地產拉動上游50個產業,而現在依靠固定資產投資實現替位增長。」武建東認為,「4萬億出台及時,但這只是擴大內需的第一步,還需要大體量刺激。」 在武建東看來,要最大化擴大內需,必須搞活農村市場。他告訴記者,按照城郊100億平方米村鎮房屋計算,如果這些面積能夠進入市場流通,那麼城郊改建至少能夠產生10萬億元的資金需求,如果明年試點能夠推行,則至少激活農村市場1萬億元的消費需求。 人人有份 4萬億背後將會和多少上市公司有關系,目前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是資本市場似乎早已感覺到到風吹草動,各路資金提前布局。這似乎再次印證了虛擬經濟總是快於實體經濟,先知先覺。 我們經過統計發現,在4萬億大刺激方案出台前的5個交易日,基金、險資、QFII和主力游資步伐一致都出現了凈買入,這在"4·24"和"9·19"行情中未曾出現。而這些資金凈買入的個股幾乎集中於將受益於4萬億大刺激方案的水泥、建材、工程建築、機械、鐵路。 但是自4萬億刺激方案公布後,幾路資金卻出現了分歧。「不講政治」的基金繼續走"4·24"和"9·19"的老路,大舉逃離;險資提高警惕,熱情降溫,買入後勁不足;游資企圖抓住政策效應的尾巴,熱情不改,繼續加倉;而QFII做多決心堅定。幾大玩家花樣不一,市場擔心4萬億也僅能帶來一波短暫行情。 市場關心的,則是我們關注的。我們對25名業內人士進行問卷調查,近六成被訪者表示4萬億刺激方案對資本市場是長期利好,過半被訪者認為後市會繼續震盪,而大底將在今年末或明年上半年。理由都不外乎4萬億未能改變中國經濟周期。 不過,或許這些數據可以減輕我們的顧慮:高速公路每億元投入,可創造3900個就業崗位,每公里需要鋼材500噸-1500噸,水泥4000噸-12000噸,瀝青1900噸;如果把上下游的產業加在一起,每年3000億元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將帶動投資6000億元;明年鐵道部6000億元的投資規模,可創造600萬個崗位,需要2000萬噸鋼材,1.2億噸水泥,拉動GDP1.5個百分點。 事實上,4萬億幾乎包羅了整個產業鏈,很多上市公司都將是4萬億的受益者,在4萬億的刺激下,上市公司的盈利增強,回報股東的能力提高,有利於市場信心的重建和流動性的恢復。 武建東認為,4萬億能夠穩住市場,是實質性的維穩措施。國家在這個時候打出4萬億,是救實體經濟,也是救資本市場。「如果現在不出4萬億,等到病入膏肓,那就是回天無力!」 一個成熟而發達的資本市場,其市值通常佔GDP的80%-90%,而目前A股僅有10萬億元出頭的流通市值,不到去年GDP總值的一半。武建東認為這極其危險。一旦總市值縮水至6億元,那麼明年消費能力將至少下降20%,GDP下滑到20萬億元,3000萬人-5000萬人面臨失業。資本市場的過度低迷,不僅會造成國民財富的大量壓縮,更重要的是國民經濟將遭到致命的摧毀。「已經高速發展近十年的中國不能接受財富崩潰、需求崩潰、生產崩潰。不過4萬億能否最終穩定市場,當然還得看後續政策。」
希望採納
⑤ 跪求答案:先知先覺;後知後覺;不知不覺,誰能告訴我這三種是什麼樣的人
1.成功的人永遠是先知先知先覺,而平庸的人總是後知後覺,而無用的人只能是不知不覺。2.智者:先知先覺, 愚者:後知後覺; 寲者: 不知不覺3.先知先覺是機會者(靠眼光),後知後覺是行業者(靠能力),不知不覺是消費者(顧客)。
⑥ 先知先覺成功者,後知後覺淘汰者,下句是什麼
這句話應該是一句俗語衍生語,應是孫中山先生根據當時的革命形勢和需要,將人群分為三大類,先知先覺、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從而衍生出先知先覺成功者,後知後覺淘汰者。因民國後期至今無史料記載,因此這段話沒有下句。
(6)先知先覺的資金擴展閱讀:
孫中山先生主張革命應該以先知先覺喚醒後知後覺,從而帶動不知不覺。盡管時代不同了,對三種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不管怎樣,確實還可將人群劃分為這三種。
第一種人是最聰明的,她們總能在事情或者說危險的事情發生之前通過對眼下的形勢的分析得出未來即將要發生什麼事從而做出對自己有利的決策避開風險,這種人稱之為先知先覺;
第二種人稍微次一點,在別人已經了解和知道某種事物的同時,自己並沒有發現,而等到危險慢慢靠近的時候又能察覺到就稱之為後知後覺;
而第三種人相對於前面兩種就更次了,如果沒有前面兩種人的提點即使危險的事物向自己撲來依然稀里糊塗,這稱之為不知不覺。
我們都希望先知先覺,但其實接納後知後覺,承認不知不覺,才發現後知後覺和不知不覺是一種幸福,這樣讓我們能夠真正去掉我執,學會謙虛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