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加權平均法單價計算公式
加權平均法是指標綜合的基本方法,具有兩種形式,分別為加法規則與乘法規則。
加權平均法又稱"綜合加權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一個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結存存貨成本+購入存貨成本)/(結存存貨數量+購入存貨數量)
庫存存貨成本=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加權平均法,在市場預測里,就是在求平均數時,根據觀察期各資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別給以不同的權數加以平均的方法。
其特點是:所求得的平均數,已包含了長期趨勢變動
拓展資料:
加權平均法,利用過去若干個按照時間順序排列起來的同一變數的觀測值並以時間順序數為權數,計算出觀測值的加權算術平均數,以這一數字作為預測未來期間該變數預測值的一種趨勢預測法。
加權平均法可根據本期期初結存存貨的數量和金額與本期存入存貨的數量和金額,在期末以此計算本期存貨的加權平均單價,作為本期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的價格,一次性計算本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Ⅱ 什麼是加權價,加權價怎麼計算
加權價就是總金額除以總數量所得的價格,不是幾種價格相加的簡單平均價,是加了數量這個權數的平均價。
1、注釋:
英文:weighing 要理解加權是什麼意思,首先需要理解什麼叫「權」,「權」的古代含義為秤砣,就是秤上可以滑動以觀察質量的那個鐵疙瘩。《孟子·梁惠王上》曰:「權,然後知輕重。」就是這意思。 例子:學校算期末成績,期中考試佔30%,期末考試佔50%,作業佔20%,假如某人期中開始得了84,期末92,作業分91,如果是算數平均,那麼就是(84+92+91)/3=89; 那麼加權處理後就是84*30%+92*50%+91*20%=89.4,這是在已知權重的情況下; 那麼未知權重的情況下呢?想知道兩個班的化學加權平均值,一班50人,平均80,二班60人,平均82,算數平均是(80+82)/2=81,加權後是(50*80+60*82)/(50+60)=81.09.還有一種情況類似第一種也是人為規定,比如說你覺得專家的分量比較大,老師其次,學生最低,就某觀點,滿分10分的情況下,專家打8分,老師打6分,學生打7分,但你認為專家權重和老師及學生權重應為0.5:0.3:0.2,那麼加權後就是8*0.5+6*0.3+7*0.2=7.2,而算數平均的話就是(8+6+7)/3=7
2、權數
統計學認為,在統計中計算平均數等指標時,對各個變數值具有權衡輕重作用的數值就稱為權數. 例子:求下列數串的平均數 3、4、3、3、3、2、4、4、3、3、 一般求法為(3+4+3+3+3+2+4+4+3+3)/10=3.2 加權求法為(3×6+4×3+2×1)/(6+3+1)=3.2
3、加權法:
其中3出現6次,4出現3次,2出現1次.6、3、1就叫權數。這種方法叫加權法。 一般說的平均數,就是把所有的數加起來,再除以這些數的總個數。表示為: (p1+p2+p3+…..+pn)/n; 但有的數據記錄中有一些相同的數據,在計算的時候,那一個數有幾個相同數,就把這個數乘上幾,這個幾,就叫權,加權,就是乘上幾後再加。平均數還是要除以總個數。 還是以上面的各個數為例: 它們每個數都有一些相同數,表示為:k1,k2,k3…….kn; 加權平均的公式是:(k1p1+k2p2+k3p3+……knpn)/n
加權平均法是指標綜合的基本方法,具有兩種形式,分別為加法規則與乘法規則。
加權平均法又稱「綜合加權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是指以當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月初存貨成本作為權數,去除當月全部
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當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 =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加權平均法,在市場預測里,就是在求平均數時,根據觀察期各資料重要性的不同,分別給以不同的權數加以平均的方法。
其特點是:所求得的平均數,已包含了長期趨勢變動。
加權平均法的優缺點、
這種方法適用於前後進價相差幅度不大且月未定期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的商品。
優點: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
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按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與現行成本有較大的差異。適合物價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或按上月月末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計算。
舉例
A雞蛋34元一個,買了10個,B雞蛋45元一個,買了20個,問買了A雞蛋和B雞蛋的平均價格是多少?
這時肯定不能用算術平均,直接(34+45)/2,因為他們買的數量不一樣,因此要計算他們的平均價格,只能用所買的數量作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
(34×10+45×20)/(10+20)= 1240 /30 = 41.33元/個
移動加權法是一種存貨成本核算方法也稱移動平均法指本次收貨的成本加原有庫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貨數量加原有存貨數量,據以計算加權單價,並對發出存貨進行計價的一種方法。
如貨品的存貨計價方法為移動加權平均法,貨品的加權價,即倉庫的實際成本單價,其計算公式如下:
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期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期購入存貨的總成本)/ (期初結存存貨的數量+本期購入存貨總數量)
新增貨品時,此加權價需手工錄入。如日後該貨品發生了經濟業務,系統將按照上述的計算公式進行自動計算貨品的加權價。
Ⅲ 商品銷售成本的加權平均法怎麼計算
加權平均法又稱「綜合加權平均法」、「全月一次加權平均法」。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以此為基礎計算一個月發出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結存存貨成本+購入存貨成本)/(結存存貨數量+購入存貨數量);
庫存存貨成本=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或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期初存貨成本+本期收入存貨成本-期末存貨成本。
例:甲企業採用月末一次加權平均發計算發出材料成本。2018年3月1日結存A材料200件,單位成本40元,3月15日購入A材料400件,單位成本35元,3月20日購入A材料400件,單位成本38元,當月共發出A材料500件。3月份發出A材料成本
材料單價=(200*40+400*35+400*38)/(200+400+400)=37.2(元/件)
3月份發出A材料成本=500**37.5=18600(元)
結存材料成本=(200+400+400-500)*37.2=18600(元)
(3)加權平均銷售價格擴展閱讀
庫存數量加權平均法i根據每種商品的月末結存數量,加權平均計算結存商品價值,倒擠商品銷售成本。其計算方法是:
1、月末結存商品數量相等於或小於最後一次收入數量時,月末結存商品價值等於月末結存商品數量乘最後一次購進商品的單價。
2、月末結存商品數量大於最後一次收入數量但小於全月收入數量時,從最後一次收入數量起,依次向前推算,直司相等於結存數量為止,將相等於結存數量內逐次金額相加,它的總和就是月末結存商占價值。
3、月末結存商品數量超過全月收入數量時,月末結存商品價值等於本月收入;品總金額加超過數量乘以上月結存商品平均單價之和。
其公式如下:本月商品銷售成本=月初結存品金額+月內收入商品金額-月內非商品銷進價金額-月內結存商品金額庫存數量加權平均法既符合先生先出精神,又具備加權平均法的優點。
Ⅳ 加權平均價是什麼
加權平均價是指用數量作為權數進行平均計算的價格。
加權平均就是,每個數乘以自己所佔的份額(%),然後加起來的和。
比如:一種物品,它有A、B、C、D四種報價,各自的份額為20%,15%,30%,35%則加權平均數(價)就是(A*20+B*15+C*30+D*35)/100
黃金報價:有最高價和最低價2種,其中最高價261.79,佔57.3%;最低價255,佔42.7%。
那黃金的加權平均價為:261.79*57.3%+255*42.7%=258.89
(4)加權平均銷售價格擴展閱讀:
加權平均法可根據本期期初結存存貨的數量和金額與本期存入存貨的數量和金額,在期末以此計算本期存貨的加權平均單價,作為本期發出存貨和期末結存存貨的價格,一次性計算本期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上月月末材料或產品平均單位成本=上月月末結存材料或產品金額/上月月末結存材料或產品數量。這種方法適用於前後進價相差幅度不大且月末定期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的商品。
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
Ⅳ 怎麼用加權平均法計算平均銷售單價和平均單位銷售成本
你好,關鍵你要理解好加權平均這個概念。通俗地跟你講,對於商品來說一般而言每個月期末都有一個期末余額,每個月都有期初余額,如11月的原材料的期初數量是100件,單價是100元,11月3號購進1批原材料,數量是100件,單價是80,用加權平均法來算那麼加權平均單價=期初庫存金額((100元*100件=10000)+本期購入金額(100件*80元=8000))/期初庫存商品(100件+購入數量100件)=18000/200=90元 假如11月5號又購進200原材料,單價是150元一件加權平均單價方法如上=期初庫存金額((90元*200件=18000)+本期購入金額(200件*150元=30000))/期初庫存商品(200件+購入數量200件)=48000/400=120咯 平均銷售單價,小學計算題啊,銷售商品的營業收入總額/銷售數量和平均單位銷售成本怎麼算呢?數量*單價數量是本期銷售數量。單價是加權平均單價
Ⅵ 加權平均價是什麼意思
比如A隊4個人,B隊6個人,那麼平均就是(4+6)/2=5人,這里的權數是0.5,對於每個隊來說,乘上回0.5相加就是平均數。答
假設A隊4個人都是小孩,每個小孩算半個大人,B隊都是大人,那麼總共的人數就是(0.5*4+6)/2=4個大人,這里A隊前面的就是權數。
加權平均價和這個差不多,假設是股票哈,A股票有300股,每股
4元,B股票有700股。每股6元,那麼加權平均價就是
300/(300+700)*4+700/(300+700)*6=5.4
其中A的權數就是300/(300+700),
B的權數就是700/(300+700)。
就是按照比重乘上價格的意思
Ⅶ 加權平均單價的計算公式是什麼
月末平均單價=(月初庫存材料金額+本月購進各批材料金額)/(月出庫存材料數量+本月購進各批材料數量)
發出材料成本=發出材料數量×月末平均單價
優點:計算手續簡便。
缺點是:
1.採用這種方法,必須要到月末才能計算出全月的加權平均單價,這顯然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
2.按照月末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庫存材料價值,與現行成本相比,有比較大的差異。當物價呈現上升趨勢時,月末一次加權平均單價將低於現行成本;反之,當物價呈現下降趨時,那麼,月末一次加權平均單價又將高於現行。
Ⅷ 加權平均法下的成本計算
加權平均法.亦稱全月一次.是指以本月全部進貨數量加上月初存貨數量作為權數,去除本月全部進貨成本加上本月初存貨成本,計算出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一此為基礎計算本月存貨的成本和期末存貨的成本的一種方法.
計算:
存貨單位成本={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實際單位成本*本月各批進貨的數量)}/(月初庫存存貨數量+本月各批進貨數量之和)
本月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
本月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的數量*存貨單位成本或=月初庫存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收入存貨的實際成本-本月發出存貨的實際成本
(8)加權平均銷售價格擴展閱讀:
事例1
A產品34元一個,買了10個,B產品45元一個,買了20個,問買了A產品和B產品的平均價格是多少?
這時肯定不能用算術平均,直接(34+45)/2,因為他們買的數量不一樣,因此要計算他們的平均價格,只能用所買的數量作為權數,進行加權平均:(34×10+45×20)/(10+20)= 1240 /30 = 41.33元/個。
事例2
數A有2個,數B有3個,數C有5個,求他們的加權算術平均數。
方法一:(2A+3B+5C)/(2+3+5),意思是各個數與它們各自個數的乘積之和,再除以總個數,這是初級時期所學的形式。
方法二:A*所佔權數+B*所佔權數+C*所佔權數,這條公式由上面的式子變化而來,公式中的權數就是各數的個數在總個數中所佔的比例。A的權數是2/(2+3+5)=20%,B的權數是3/(2+3+5)=30%,C 的權數是5/(2+3+5)=50%,所以式子是20%A+30%B+50%C。
上月月末材料或產品平均單位成本=上月月末結存材料或產品金額/上月月末結存材料或產品數量。這種方法適用於前後進價相差幅度不大且月末定期計算和結轉銷售成本的商品。
優點:只在月末一次計算加權平均單價,比較簡單,而且在市場價格上漲或下跌時所計算出來的單位成本平均化,對存貨成本的分攤較為折中。
缺點:不利於核算的及時性;在物價變動幅度較大的情況下,按加權平均單價計算的期末存貨價值與現行成本有較大的差異。適合物價變動幅度不大的情況。
這種方法平時無法從賬上提供發出和結存存貨的單價及金額,不利於加強對存貨的管理。為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採用移動加權平均法或按上月月末計算的平均單位成本計算。
企業的經營風險可以用息稅前收益X的標准差來表示,並據此將企業分成不同的組。若不同企業的經營風險程度相同,則它們的風險等級也相同,因而應屬於同一組。
資本市場是完全的。其表現主要方第一,不存在交易費用;第二,對於任何投資者,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其借款利率與貸款利率完全相同。
企業的負債屬於無風險型,且永久不變,其利率等於無風險的市場基準利率。
企業所承擔的財務風險不隨籌資數量與結構的變動而變動,且不存在破產的可能性。
企業新的投資項目的風險與企業原有水平一致。即新項目的投入不會改變企業整體的經營風險水平。
企業的息稅前收益X是個恆定的常量。
Ⅸ 怎樣計算產品銷售成本 加權平均單價怎麼計算來的
公式是:存貨的加權平均單位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成本+本月購入存貨成本)/(月初結存存貨數量+本月購入存貨數量)
月末庫存存貨成本=月末庫存存貨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本期發出存貨的成本=本期發出存貨的數量×存貨加權平均單位成本
Ⅹ 請問平均銷售價格和加權平均銷售價格的區別
舉例說明一下
銷售A產品100件,每件20元;銷售B產品200件,每件25元;銷售C產品300,每件30元.
1.平均銷售價格
(20+25+30)/3=25
2.加權平均銷售價格
(100*20+200*25+300*30)/(100+200+300)=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