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馮侖創業的注冊資金

馮侖創業的注冊資金

發布時間:2021-07-13 15:02:41

1. 馮侖表示現在白手起家更容易,他有哪些創業心得

萬通集團的創始人馮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表示,現在人創業、白手起家比以前要容易很多。以前可能靠關系和人脈,現在只要有能力,就可以開始創業。作為一個成功人士,馮侖曾經多次透露過自己的創業感受,一定要做到熬、扛、頂。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萬通走到現在也不容易,隨隨便便一句話,可能就是幾年或者幾十年工作和奮斗的總結。不可否認,現在創業確實容易,各種新興職業有網路就行。不過創業也很難,成本低了成功的人就少了。

3、創業需要勇氣

白手起家難度低,可不代表誰都能白手起家。現在這個社會壓力大,成年人背負著房貸、車貸、子女教育、父母養老等,這些都是生活開銷。在這種情況下,創業就等於全家人斷了收入來源。這份壓力,讓很多想創業的人不敢去創業。

馮侖創業成功了,他說話很有底氣。可正如他所說,創業需要做到熬、扛、頂。普通人或許能夠做到,可是這也意味著家人要跟自己一起去熬、扛、頂,這是很多人都不想看到的事情。

2. 馮侖何時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

馮侖,1959年生於陝西西安。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1984年畢業於中共中央黨校,獲法學碩士學位,後來還讀了法律學博士。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
1991年開始領導並參與了萬通集團的全過程創建及發展工作,領導創立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

3. 馮侖是誰很有錢嗎

馮侖:
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是萬通集團董事及執行董事、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萬通國際集團高級董事。1990年代初,馮侖走入遠離體制的江湖,下海經商,以海南作為起點,把萬通從個體戶變成今天中國最具價值的地產公司。

馮侖的第一桶金: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馮侖在北京的工作丟了,他在海南苦苦尋找機會,覓得一樓盤欲售,要價1800萬元,馮侖只有3萬元,他找到海南一家投資公司的老總,面不改色、胸有成竹地說出了下邊的話:我有一個項目,1800萬,我出1300萬,你出500萬,干不幹?對方說,干。馮侖立即拿著對方給的500萬,到銀行交了首期,抵押給銀行,從銀行貸了1300萬元,把樓盤買下來,轉手賣出,獲利300萬,這成為他第一桶金。300萬,不是小數,在那個時代,這幾乎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故事,金融學叫做杠桿收購,但連這個杠桿都是借來的。

的確,馮侖拿錢的本事很不一般,他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找到打動對方的那一句話:「做生意,從別人那裡拿錢,無異於奪人貞操。」「就那麼一句,不會說,說一輩子,也說不出來;會說,3分鍾就能將這句說出來。」「盡管時間少任務重,但決不能照直說:『我就缺錢,你給我投錢。』這就像談戀愛,不能照直說:『我就缺個老婆,你干不幹?』還得先要談風花雪月,談理想,談未來,而最後實際就缺一個老婆。」

萬通地產馮侖增持自家股票後不久,他的老婆也用另一種方式表示對萬通地產的支持,那就是自掏腰包購買公司造的房子。公司公告稱,馮侖的妻子王淑琪購買了公司控股子公司北京萬置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的新城國際四期公寓一套,該公寓面積375.03平方米,價款1922.1714萬元,另外還購買了20萬元的車位一個,截至2008年8月5日,王淑琪已付清了上述款項。

4. 馮侖有多少財富.他是怎麼發家的.他現在 在做什麼

馮侖,1959年生於陝西西安。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經濟學學士學位。內1984年畢業於中共中央黨容校,獲法學碩士學位,後來還讀了法律學博士。現任萬通集團董事局主席。

馮侖曾在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武漢市經委和海南省委任職,從事理論研究及企業策劃、經營、組織、管理工作。著有《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等,譯著包括《狂飆突進——馬克思的心路歷程》。自1991年開始,馮侖領導並參與了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
司。之後,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策劃並領導了對陝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東北一家上市公司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使不足千人的萬通集團在幾年內總資產增長逾30億人民幣。在中國民營房地產企業中,馮侖是位個傳奇式的人物。在十年的投資和資金積累中,他由一個研究體改政策的學者一下子演變為擁有20億身價的集團老總。中國地產界稱他為「學者型」的開發商,又稱他為中國的「戴爾」。-

5. 馮侖是做什麼的

馮侖,1959年出生於陝西西安,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畢業,是文革後第二屆正式大學生。中央黨校法學碩士、中國社科院法學博士學位。
1991年開始領導並參與了萬通集團的全過程創建及發展工作。1993年,領導創立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後,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策劃並領導了對陝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東北一間上市公司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

6. 馮侖談富二代創業並不一定會成功,但富二代創業是不是比普通人的成功率高

創業這個詞彙,經常出現在很多年輕人腦海當中,尤其是對於一些大學畢業生來說,很喜歡在畢業之後自主創業,而且國家也比較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並且提供了很多資金支持以及平台支持,但是創業並不是非常簡單,對一個人的考驗也很多,除了個人能力之外,交際能力也比較重要,如今比金錢更加重要的則是人脈,但是對於一些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來說,憑自己的能力,很難能夠獲得扎實的人脈。

可能起點不同,並不公平,但是只要有普通人創業成功的先例,就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總結,雖然我們可能不會成為富二代,但是卻可以為我們的孩子,或者是孩子的孩子,打下堅實基礎。

7. 馮侖的個人經歷

1982年馮侖畢業於西北大學。年畢業於中央黨校。
1984年至1991年期間先後在中央黨校、中宣部、國家體改委、武漢市經委和海南省委任職。
1991年創建萬通集團,1993年馮侖在北京組建萬通地產,領導創立了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之後,參與創建了中國民生銀行並出任該行的創業董事,策劃並領導了對陝西省證券公司、武漢國際信託投資公司、東北一間上市公司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使萬通集團在幾年內總資產增長逾30億元人民幣。
1999年與深圳萬科的王石、河南建業的胡葆森等聯合發起並成立了中國首家房地產策略聯盟機構——中城房網,發起「新住宅運動」。
1999年馮侖推出「新新家園」品牌——中國第一個實施注冊的高檔住宅品牌,開創了地產品牌建設的「第三條道路」
2002年馮侖當選為第二任輪值主席。上任後逐步完善了中城房網的組織運作框架,進一步增強了成員間的交流與協作,同時加強中城房網與海外同業協會的交流與協作。成立「聯盟投資公司」,進行成員共同開發「聯盟新城」的嘗試,使聯合開發、聯合採購、聯合融資的工作逐步開展起來。馮侖是中國首家房地產策略聯盟機構——「中城聯盟」的發起人和「新住宅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在「中城聯盟」輪值主席任職期間,積極促進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努力提升房地產道德形象。在民營企業發展和房地產行業發展研究方面造詣很深,在公司戰略和公司治理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
2003年獲得社科院法學博士學位。
2003年馮侖策劃並積極推動大型電視專題片《居住改變中國》的拍攝,本著促進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傳播中國新興地產文化理念為宗旨。同年10月馮侖倡導發起《綠色生活論壇》,在中城房網內部提倡企業責任與社會價值,率領萬通地產扛起綠色環保大旗。
2010年7月29日,「立體城市 未來中國」的全球巡展落地成都,時任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市委書記李春城、成都市規劃局總規劃師趙剛等領導出席了展覽揭幕儀式。次年年末,北京萬通立體之城投資有限公司與成都市雙流縣正式簽署了「天府生態健康城」投資合作協議,雙方握手言歡。而為此項目而發行的18億元「立體之城發展基金」,早在2011年就已啟動。
2013年2月22日,參加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三屆年會。
馮侖先生以《萬通的精神就兩個字:學好》為題,率先在行業內倡導企業責任與社會價值;萬通地產在「非典」期間首創「萬通地產非典百萬預防與救助基金」;在央行房貸新政面前提出「以『大我』的立場」;在「第二屆萬通地產生活節」中倡導與實踐「綠色環保事業」;在萬通反省日提出「萬通要成為5%的傑出公司」。
2015年3月,萬通董事長馮侖投資紮根網。
2015年,未來論壇創始理事。

8. 創業成功的典型

經典案例 ——馮侖、潘石屹

【巧思妙計挖到首桶金】

1991年,馮侖、王功權等人在海南成立了萬通的前身——海南農業高技術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之後潘石屹也加入其中,組成了「萬通六君子」班底。

海南農業高技術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名頭不小卻囊中羞澀,賬面上只有3萬人民幣,但馮侖他們卻滿腦子干大事、發橫財的思想。

當時,海南房地產市場火熱。六兄弟認為,這個生意可以往大了干。不久,他們發現一個機會:有8套別墅正在出售,如果盤下來倒騰一番能夠掙大錢。

做下這個項目要2000萬左右資金。3萬塊本錢要撬2000萬的盤,絕大多數人想都不敢想,但馮侖他們卻不認為自己沒有成功的可能。

一番挖空心思後,他們憋出一個壞壞的好主意——找土豪合作,並很快找到合適的對象:一家信託投資公司的老總。

馮侖向先這位老闆展望了倒賣房地產的大好前景,也展現了自己和兄弟們的能力與實力,然後假裝順便地與老闆講,眼下就有個十拿九穩的別墅項目,如果有興趣我們可以帶你一起干。老闆聽得入迷,欲知詳情之際,馮侖輕描淡寫地拋出了自己早已精心謀劃的棋局:我們出1300萬牽頭做,你出500萬跟隨。

聽到馮侖他們敢出1300萬,這位老闆轉身就把500萬打入了名字很唬人的海南農業高技術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

拿著這500萬,馮侖氣宇軒昂地走進銀行辦公室,說服銀行給了他們1300萬按揭貸款,然後完成項目,掙到第一桶金。

經典案例——王嘉廉

【透支信用卡作為創業啟動資金】

8歲隨父母從台灣移民美國的王嘉廉,是全球第一個把軟體公司做到10億美金年營收的人,也被稱為是華人軟體業中唯一能和比爾・蓋茨並肩挑戰的企業家。

作為移民後代,王嘉廉很早就為將來的前途考慮。大學時,他看到《紐約時報》整整兩頁半都在電腦招聘程序員,認為這個將來有前途,於是學了程序開發。

畢業後,王嘉廉進入到一家電腦公司工作,既編程又推銷,學到一身本事。不久,一個機會點燃他的創業夢:一家瑞士軟體公司正在美國尋找銷售代理。王嘉廉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好這個事情。雖然很遺憾,他沒錢去成立公司。

「我可不想錯過這個機會。」王嘉廉在接受華商名人堂采訪時說。之後,他開始行動:自己沒錢,找人入伙一起湊。

還不夠,他想到一個辦法:去申請能夠申請到的所有信用卡,透支出最高金額再湊起來。為節約成本,他還找了一個需要勞動力的房東,以給房東幹活兒抵消房租。

「這個月收入進來,我們就把上個月的還掉,然後再透支。好幾個月,我們都這樣周轉。」

因為有這段經歷,有人問成功後的王嘉廉,你和比爾・蓋茨的區別是什麼?他說:「比爾不知道飢餓的滋味。」

經典案例——陳江和

【您搞定關系,我干好事情】

陳江和17歲創業。他從向石油公司賣零件慢慢拓展生意,一步步成為石油公司的工程承包商,後來又進入原木加工行業,創辦夾板廠。這些階段,他都是靠自己的本事和能力做生意,掙得都是勤勞加智慧的辛苦錢。

完成原始積累後,他看上一個新行業:棕櫚種植,但遇到個大障礙。印尼政治經濟環境復雜,搞大規模棕櫚種植要擺平很多關系,得有後台撐腰,而他沒有。

沒有關系,陳江和決定去建立關系。他說,關系有媽生的,也有你自己去建立的,我們這樣的人,只能自己去找。多翻周折後,他找到當時在印尼後台最硬的華人——三林集團老闆林紹良。不過,他並不是像大多數生意人那樣,帶上厚禮,或者送上一大筆去請林紹良幫忙,而是借機把林紹良變成了自己人。

他拍著胸脯告訴林紹良,我沒有關系,但我能幹。我用我的勤奮和頭腦,你用你的關系,我們合作,一起把它做大,賺了一起分,賠了算我的。同樣是白手起家的林紹良覺得後生可畏,爽快地答應了。

在林紹良的保駕護航下,他們的棕櫚油項目創造了印尼種植業的奇跡,短短5、6年間,就賺到了10多億美金。

入選華商名人堂並接受我們獨家專訪的那年,陳江和成功問鼎印尼首富寶座。當初的那10多億美金利潤,正是支撐他後來站上如此高位的重要基礎。

經典案例——包玉剛

【借錢出海 成為世界船王】

包玉剛是20世紀香港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他的創業也是徒手開始的。

他先向朋友借錢買了一條破船,然後用這條破船抵押去銀行貸款買下第二條船。依此類推,靠著朋友們不需要抵押的借款,他一步步壯大了自己的生意。到後來,他甚至可以運作到不用抵押也能從銀行貸款買到新船。

他通過三步做到這一點:第一,和造船廠簽訂造船的定單。第二,拿著造船定單加上自己的信用,和貨運公司簽訂把船租給對方的出租合同。最後,他找到銀行:我訂購了一艘價值100萬的新船,也和一家貨運公司簽好協議,船造好後他們就會租下這條船並且擔保租金不會有問題。我想請貴行支持讓我造好這條船。

船造好後租金有保障,對銀行而言就是本錢和利息有保障,自然就痛快放款給他。

經典案例——陳正財

【你的熱情和氣力,就是你的財富和關系】

陳正財是馬來西亞陳大金屬桶有限公司創辦人兼董事長,也是馬來西亞白手起家獲得成功的華人企業家,是很多世界級大公司的金屬包裝品供應商。

陳正財的父親育有11個孩子,他排行第七。少時,一家人的生活都來自一間小雜貨店,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剛出來做事時,陳正財東拼西湊才買了台小貨車,跑個體運輸生意。有抱負的他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於是努力往上鑽。

沒有錢,沒有關系,如何做更大的生意?陳先生的辦法是,用力氣和真誠去建立關系,用關系去找錢找生意。他在接受華商名人堂采訪時回憶,當時,一些學校、社團、商會、工會經常招募義工,這些機構的領導都是有關系和財力的人。他一有機會就去義務勞動,還經常開著車貼時間、貼油費幫忙運東西等等。

時間一長,很多人都認識了陳正財,喜歡上了陳正財,繼而有人給他生意,有人給他借錢,有人介紹更厲害的人給他認識,讓他路越走越寬廣,生意越越做大。

「年輕人一定要記住,只要你有一顆上進的心,無論什麼出身,你都不是一無所有。你有力氣,有智慧。但你要先奉獻。奉獻出來你的心,你的能力,讓人家認識你,了解你,然後給你機會。」陳正財說。「寸金難買寸光陰,年輕人,要思考如何讓光陰變黃金

9. 馮侖談富二代創業,只不過比普通人多了幾個億,他這是在暗指誰

創業這個詞彙在我們生活當中並不少見,尤其是在很多大學生身上,在邁出校園以後,很多人會猶豫是否找工作,還是要自主創業,但是創業可以說是一條比較艱難的道路,對一個人的考驗也絕對不僅僅局限在能力上,還有一部分要依靠交際能力,如果能夠獲得貴人幫助,或者是家庭的幫助,那麼一定會事半功倍,創業道路也會順暢很多。

所以富二代在創業上,絕對不僅僅比普通人多了幾個億,而是背後隱藏的人脈,比這些金錢更有價值,尤其如今肯努力的富二代越來越多,雙方在能力上站在同一起跑線,普通人完全沒有優勢可言,只能將自己的生命交付給創業,努力工作。

10. 馬雲是怎麼找到當初創業的18個人的

1992年是中國商業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年初鄧小平的南巡重新激發了中國人對改革開放抱有的希望。為數不少的人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下,開始創業。後來,泰康人壽的創始人陳東升專門創造了一個詞:「92派」,用以描述1992年後創業的企業家。

除了陳東升,當時在復旦大學做老師的郭廣昌和他的幾個同學在那一年注冊了公司;河南省外經貿廳的公務員胡葆森辭職創辦了一家叫「建業」的公司;馮侖和潘石屹、王功權等六君子在第二年創立了萬通;俞敏洪已經是一個成功的英語培訓老師了,不過他在1993年才創辦了新東方。他們中間的很多人後來也成為了馬雲的朋友。

不過,那一年中國最著名的商人是牟其中。他在1992年的8月用幾個火車皮的罐頭從俄羅斯換回來四架飛機,降落在成都雙流機場,一下子成為轟動全國的人物。媒體的眼光全都被他吸引了。

天下尚無人識得一個名叫馬雲的大學英語老師。

1988年,24歲的馬雲從杭州師范學院畢業,被分配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書。馬雲的活躍在學校是出了名的,為了防止馬雲有別的想法,當時杭州師范學院的副校長黃書孟跟馬雲制訂了一個「5年之約」,到了那個學校5年內不能辭職出來。

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期間,馬雲是英語和國際貿易專業的講師。與此同時,他在西湖邊發起了一個「英語角」,在翻譯界慢慢地有了一些名氣。當時全國經濟飛速發展,在杭州做外貿生意的民營企業逐漸增多,對翻譯服務地需求也越來越多。所以,很多老闆找他做英語翻譯。但當時他只能做兼職,因為他和老校長的「5年之約」還沒有到期。

1992年,還在大學教書的馬雲跟同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這是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海博取英文「hope」的諧音,意為「希望」。當時的翻譯社就是個小店,只有5名員工。馬雲跟同事一起籌集了3000元人民幣,租了一個房子,房租是每月1500元。翻譯社的注冊資本是3000元。 創業之初並不順利,第一個月的營業額600元不到。入不敷出的狀況令翻譯社的員工動搖了,但馬雲堅信翻譯社可以做下去。

與此同時他必須找到新的收入來源。後來,發現賣鮮花跟禮品可以掙錢,馬雲就背著麻袋坐火車去義烏批發進貨。之後他將辦公室一分為二,一半拿來賣鮮花、禮品,一半做翻譯社。而且,馬雲也常常背著裝滿小工藝品的大麻袋,在杭州的大街上穿梭售賣。馬雲甚至還做過一年多的葯品和醫療器械銷售員。馬雲用這些小買賣的收入來維持翻譯社的運營。

新的問題出現了,既然賣禮品一個月可以賺三四千元,翻譯社僅能掙五六百元,為什麼還要繼續做翻譯社呢?馬雲的同事就建議只開禮品店,將來成立一家禮品公司,但馬雲拒絕了。他陳述了自己的看法:當初成立翻譯社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並解決老師們的問題,還是為了掙錢?既然是為了前者,那就一定要堅持下去,熬過去,光明就會到來。

1995年,虧損三年後,海博翻譯社開始盈利。這時5年之約已滿,馬雲向學校提出了辭職。辭職之後,馬雲全職經營翻譯社一段時間。翻譯社在實現盈利之後,逐漸走上了正軌,馬雲就放手讓同事打理,不再過問翻譯社的具體事宜了。他開始尋找新的創業機會。今天,海博翻譯社已如當年馬雲所願,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社。多年後,關於這段創業經歷馬雲輕描淡寫地說:「我當時認為一定會有需求,應該能成功。」

從杭州到紐約 馬雲15年創業路

2014年9月19日,美國紐約華爾街,馬雲和他的團隊早早就等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門前。這一次的他西裝革履、面帶笑容,顯然是為了這一天做過精心的准備。從酒店到交易所的這一路,他就像當地著名的百老匯明星一樣受到夾道歡迎,這些人里,有美國及阿里巴巴集團從國內帶過來的數百家媒體組成的「混合編隊」,和那些對這次「IPO盛筵」看好的華爾街投資人。

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已經像肥皂劇一樣預演了一整年,從香港到美國,直到這一刻終於塵埃落定。

創業家馬雲

今年正好50歲的馬雲和他的公司阿里巴巴,無疑是中國最勵志的故事之一。這家由馬雲和他的17個小夥伴1999年在杭州創辦的公司,如今已躋身全球范圍內最大的互聯網及電子商務公司,其業務范圍覆蓋了電子商務、金融理財、影視娛樂、雲計算等業務。

人們之所以如此關注這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馬雲精神的鼓舞。在一個國有企業占據經濟制高點的國家裡,民營企業阿里巴巴避開國企的鋒芒,在互聯網及電子商務領域里取得了世界性的成功。

在IPO結束後,馬雲面對來采訪他的CNBC記者說,電影《阿甘正傳》他看了不止十遍,他心中的英雄是阿甘。這次來紐約前又看了一遍,邊看邊告訴自己:「無論什麼變化,我還是我自己。」

創業15年,馬雲從一位老師轉變為一名真正的創業家。

1988年,馬雲的第一份工作是杭州電子工業學院的外語教師,當時的月工資差不多是100元。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職,利用課余時間為到杭州觀光的外國遊客擔任導游。西湖邊的第一個英語角就是馬雲發起的。

1992年,馬雲和朋友一起成立了「海博翻譯社」,課餘四處活動,接翻譯業務。但經營依舊艱難,一個月的營業額是兩百多塊錢人民幣,房租卻要700元,可謂入不敷出。實在扛不下去的馬雲只好背著口袋到義烏、廣州進貨,賣禮品、包鮮花,用這些錢養了翻譯社3年,才開始收支平衡。

1995年,馬雲受聘於一家與美商合作承包建設項目的中國公司,為其到美國收賬,這次經歷據後來孫燕君在《阿里巴巴神話》一書中的描述,可謂九死一生。

當時的馬雲,被想賴賬的美國商人菲利普·卡文納鎖在一棟別墅里長達兩天,最後逃脫拘禁的他甚至丟失了隨身行李。在西雅圖,他遇見了一個新鮮的網路世界,這也是他第一次接觸了互聯網。

後來的馬雲回憶說,他甚至害怕觸摸電腦的鍵盤,誰知道這玩藝兒多少錢?要是弄壞了肯定賠不起。而對他觸動最大的是,他好奇地對朋友說在搜索引擎上輸入單詞「啤酒」,結果只找到了美國和德國的品牌。當時他就想利用互聯網讓世界熟悉中國的公司。回國後,這位「杭州十大傑出青年教師」辭了職,借了錢,開辦了「中國黃頁」,這是中國第一批網路公司之一。

1997年底,馬雲和他的團隊在北京開發了外經貿部官方站點、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等一系列政府站點。

1999年,屢屢受挫的馬雲放棄在北京的生意,決定回到杭州,創辦一家能為全世界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站點。

就在杭州湖濱花園小區,他與後來鼎鼎大名的「阿里巴巴十八羅漢」在「不向親戚朋友借錢」的前提下,籌措了50萬元開始創業。這其中包括馬雲的妻子、當老師時的同事和學生、患難朋友,當然還有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來的業界精英。

2003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淘寶網。次年,推出網路交易支付工具「支付寶」。

阿里生態與中國

今年以來,阿里巴巴創始人兼董事局主席馬雲多次受到中國總理的接見,他和他的公司一起,被政府稱為中國民營經濟的代表。

受益於中國經濟增長和人口紅利,阿里巴巴如今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生態體系」。

阿里巴巴上市招股書顯示,2014財年,其平台上完成的商品成交總額達1.68萬億元人民幣,超過全球第二和第三大電商平台亞馬遜和eBay之和,活躍買家人數為2.55億,實現525.04億元人民幣收入和234億元人民幣利潤,凈利潤率高達44.57%。

投資人對阿里巴巴和馬雲的信心,來自於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看好。在所有互聯網公司中,阿里巴巴與中國的實體經濟捆綁最緊密,在外貿轉型、零售業變革、信用缺失和基礎物流落後的中國,每一項變革都是一個新的高增長點。在投資者眼裡,阿里的商業模式有賴於中國獨特的「生態體系」,公司與國家已經密不可分。

在當天的晚宴上,馬雲對數百名一同來紐約見證阿里上市的中國記者時說,不會將這些在海外募集的資金全部拿回中國花,而是會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將阿里的生態系統延伸到國外。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阿里巴巴的最大價值,不在於它實現了多少線上交易額、擁有多大的用戶規模,而是它巨大的社會價值,包括解決數以百萬計的社會就業、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成就了形態多樣的電子商務服務業等,阿里巴巴很好地闡釋了「社會型企業」(social usiness)的含義。

而在《哈佛商業評論》雜志副主編華特·弗里克眼中,阿里巴巴不僅僅像Facebok、谷歌或是是亞馬遜,它的運作模式還類似百年巨頭通用電氣。遍布電子商務、支付、通訊、企業軟體、娛樂和其他更多領域,阿里巴巴更像一個企業集團生態。

多年研究全球互聯網商業模式的哈佛商學院教授朱莉·伍爾夫說,阿里巴巴集團內,各業務之間的競爭與合作之間有著一種動態平衡,每個業務部門的分布式決策和整個集團的整體決策並存。這種企業集團生態在西方很少見,但是在中國獲得巨大成功並不意外。阿里想打造的是一個類似蘋果或谷歌那樣的互聯網生態體系,而電子商務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阿里巴巴的上市,顯然會給國內互聯網格局、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帶來顯著的影響。目前,阿里旗下的速賣通已經成為俄羅斯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而今年6月,阿里也在美國推出了購物網站「11Main」;在歐洲,阿里的布局也深入到了歐盟的各個國家。

《華爾街日報》近日發表評論稱,盡管矽谷公司統治著全球互聯網,但阿里巴巴上市後,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互聯網公司中將有4家來自亞洲,互聯網格局的天平開始向亞洲傾斜。

馬雲與杭州

北京、上海、香港、紐約,這些城市都留下過馬雲創業的足跡,但只有杭州才是阿里巴巴和馬雲的大本營。在上市後的第一時間,馬雲就在回答媒體提問時宣告自己沒有移民計劃。

空中,燈火輝煌相映;水中,倒影搖曳漣漣,水岸一側不時有曼妙的樂聲傳來,不遠處的雷鋒塔流光溢彩、淡妝濃抹,這就是杭州。自阿里巴巴成立以來,幾乎每一屆網商大會都在杭州舉辦。在談到「喜愛杭州的理由」時,馬雲說:「杭州扶持著我,扶持著阿里巴巴渡過了最困難的時期,阿里巴巴將永遠是杭州的阿里巴巴。」

土生土長於浙江的馬雲一直以自己是浙商而自豪,他以浙商的代表胡雪岩為榜樣,把「戒欺」、「誠信」注入了阿里的血脈。

馬雲說,在他心裡最感動的是早年創業的時候。「95年從大學裡面出來創業,我自己有一個夢想,也是我自己這么多年來一直想為此而奮斗的理想,70年代、80年代經商成功的人,大部分都是有關系,或者是膽略非常大,80年代、90年代後期很多經商的人,我覺得他們靠的是資金、靠的是關系,如果21世紀、90年代以後,中國的企業仍就是靠關系、靠資金,而不是靠智慧、努力、勤奮取勝的話,中國企業將沒有機會、沒有希望,我希望有一個媒體,通過網路,用智慧來創造財富。」

1997年在北京創業時的一幕,曾被央視《東方時空》記錄下來。在片子里,馬雲疲憊地坐在北京的公共汽車上,望著車窗外的街燈,神色凝重,喃喃地說:「再過幾年,北京就不會這么對我,再過幾年,你們都得知道我是干什麼的,我在北京也不會這么落魄。」但他最終還是離開了北京,回到了家鄉杭州。

幾年後,杭州電視台的另一檔電視節目中,馬雲神采奕奕,不再躊躇。此後,馬雲成了「中國電商教父」,被媒體爭相采訪,被無數創業者頂禮膜拜,他的一言一行變成了成功學的「秘籍」。現在,無論北京還是杭州,所有人都知道馬雲是干什麼的了。

在杭州,歷經15年高速發展,阿里巴巴的員工接近兩萬人,隨著這次赴美上市,這些身在杭州「淘寶城」的員工也將收獲巨額財富。據《21世紀經濟報道》稱,阿里巴巴此次IPO,可為員工帶來大約413.85億美元財富,人均增長財富達206.9萬美元,將造就上萬名百萬富翁。

至此,馬雲凈資產達218億美元,躍居中國首富。回到杭州的他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創業夢,淘寶城外,徘徊與振奮仍在延續。

閱讀全文

與馮侖創業的注冊資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父母投資 瀏覽:708
五一後基金行情 瀏覽:474
證券投資方法 瀏覽:637
外匯穩嗎 瀏覽:631
股票趨勢圖怎麼畫 瀏覽:466
原油期貨現在是多少 瀏覽:15
銀行房產抵押貸款40萬還款5年 瀏覽:525
股指期貨交割是促使股指期貨 瀏覽:287
2018中公教育股票歷史價格 瀏覽:76
中國彩票股票 瀏覽:105
210000韓元是多少人民幣 瀏覽:1
推銷理財產品話術 瀏覽:912
泰禾集團股票行情 瀏覽:576
上海君勉融資租賃有限公司 瀏覽:441
b類杠杠基金 瀏覽:770
三元食品在新樂市的投資 瀏覽:162
精選醫療混合基金凈值 瀏覽:891
中航信託姚江濤哪裡人 瀏覽:302
駕駛證貸款的口子 瀏覽:175
信託有保障嗎 瀏覽: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