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形態理論的股價移動的規律和兩種形態類型
股價的移動是由多空雙方力量大小決定的。股價移動的規律是完全按照多空雙方力量對比大小和所佔優勢的大小而行動的。
股價的移動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第一,股價應在多空雙方取得均衡的位置上下來回波動。第二,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後,股價將尋找新的平衡位置。即持續整理,保持平衡→打破平衡→新的平衡→再打破平衡→再尋找新的平衡→…… 反轉形態是指股票價格改變原有的運行趨勢所形成的運動軌跡。反轉形態存在的前提是市場原先確有趨勢出現,而經過橫向運動後改變了原有的方向。反轉形態的規模,包括空間和時間跨度,決定了隨之而來的市場動作的規模,也就是說,形態的規模越大,新趨勢的市場動作也越大。在底部區域,市場形成反轉形態需要較長的時間,而在頂部區域,則經歷的時間較短,但其波動性遠大於底部形態。交易量是確認反轉形態的重要指標,而在向上突破時,交易量更具參考價值。
反轉突破形態包括
(1)、雙重頂和雙重底
(2)、頭肩頂和頭肩底
(3)、三重頂(底)形態
(4)、圓弧形態
(5)、喇叭形
(6)、菱形
(7)、V形反轉 所謂持續形態是指股票價格維持原有的運動軌跡。市場事先確有趨勢存在,是持續形態成立的前提。市場經過一段趨勢運動後,積累了大量的獲利籌碼,隨著獲利盤紛紛套現,價格出現回落,但同時對後市繼續看好的交易者大量入場,對市場價格構成支撐,因而價格在高價區小幅震盪,市場採用橫向運動的方式消化獲利籌碼,重新積聚了能量,然後又恢復原先的趨勢。持續形態即為市場的橫向運動,它是市場原有趨勢的暫時休止。
與反轉形態相比,持續形態形成的時間較短,這可能是市場慣性的作用,保持原有趨勢比扭轉趨勢更容易。持續形態形成的過程中,價格震盪幅度應當逐步收斂,同時,成交量也應逐步萎縮。最後在價格順著原趨勢方向突破時。應當伴隨大的成交量。
持續整理形態包括
(1)、三角形態
(2)、矩形形態
(3)、旗形
(4)、楔形 1)、在市場上事先確有趨勢存在,是所有反轉形態存在的前提。
2)、現行趨勢即將反轉的第一個信號,經常是重要的趨勢線被突破。
3)、形態的規模越大,則隨之而來的市場動作也越大。
4)、頂部形態所經歷的時間通常短於底部形態,但其波動性較強。
5)、底部形態的價格範圍通常較小,但其醞釀時間較長。
6)、交易量在驗證向上突破信號的可靠性方面,更具參考價值。 1)、這類形態通常表示,圖表上的橫向價格伸展僅僅是當前趨勢的暫時休止,下一步的市場運動將與事前趨勢的原方向一致。
2)、另一個差別是它們的持續時間不同。反轉形態的發展過程通常花費更長的時間,並且它也構成了主要的趨勢變化。相反,持續形態通常為時較短暫,在更多的情況下,明顯屬於短暫形態或中等形態的類別。 除此之外,還有必要提一下頸線,可以說在具體的實戰中,准確判斷頸線位是操盤成功的關鍵所在。
何謂頸線?就人類而言,每個正常人都有頸(俗稱脖子),它是頭部與身體的分水嶺。一般而言,頸屬於頭的一部分,而頭部與身體真正的分界線即是由左肩貫穿左頸部、右頸部而與右肩相連之直線,這條線被稱為頸線。
股價波動進入盤局時,會出現各種不同形態,費時較久的則有頭肩形態,諸如頭肩頂、頭肩底、復合頭肩頂、復合頭肩底。將形態用簡單圖形表示,便可看出頸線何在?它是確定後市價格形態進一步發展以及測算最小價格目標的要點。這里只作提示,在分類介紹各類形態時,再分別指出其所在。
⑵ 如何理解價格變動對消費者的影響
價格變動對人們生活的影響:1。價格變動會引起需求量的變化。
一般說來,價格上升,購買減少;
價格下降,購買增加。
2。不同商品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
生活必需品的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小;
高檔耐用品的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比較大。
3。相關商品的價格變動對需求量的影響是不同的。
在替代品中,一種商品價格上升,導致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
在互補品中,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會使另一種商品的需求量減少,反之……。
我是學文的,放心吧o(∩_∩)o~
⑶ 期貨世界裡的價格行為怎麼理解
不要這樣問。只需要知道:價格是多空雙方搏鬥的產物,它是你操盤的唯一的基礎!
⑷ 如何理解價值規律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體現
一、勞動力成本上升造成商品成本上升,從而價格上漲。 二、資源的有限性與需求的無限性造成的相關商品的供不應求引起價格的上漲。 三、紙幣發行量的增加引發的物價上漲。 四、社會心理變化、政策等引起的物價上漲。如聽說要漲工資,工資還沒加,物價就猛漲。
⑸ 如何理解價格移動的一般規律
價格一般是圍繞供求關繫上下波動,供不應求,價格上漲,供過於求,價格下跌。
⑹ 如何認識和利用需求的轉移規律
你好~
顧客的需求層次存在著發展規律與量變質變規律,人們對滿足某個需求的具體產品的購買與消費存在著在群體內、群體間以及時間、地點的轉移和擴散的規律,即需求具有轉移規律。 顧客在購買產品時,至少從三個層次上對產品進行考慮與選擇,即產品的核心部分、形體部分和附加部分。當顧客收人水平低或產品處於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或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時,顧客的需求重點只是產品的核心部分。
顧客的需求理論對實際推銷工作的指導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決定了企業市場營銷活動、促銷活動與推銷活動的整體化。推銷人員必須了解推銷對象的需求層次及其具體特點,把握推銷任務的完成建立在滿足顧客需求的基礎上,確定推銷對象的主要需求從而確定推銷策略的主要著眼點及推銷難題解決的主要方法。推銷計劃的制定與滾動必須符合需求的轉移規律。
⑺ 如何理解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依據商品價值實行等價交換。這表明價值規律的內容包括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一是價值決定的要求,即商品價值量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而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只承認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社會價值;二是價值實現的要求,即商品交換要以價值量為依據,實行等價交換。可見,價值規律既調節商品生產又調節商品交換,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
價值規律要求等價交換,但在現實的交換活動中價格與價值常常不一致。商品的市場價格受供求關系的影響圍繞其價值上下波動。市場價格的這種波動或與價值的偏離,並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而恰好是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這是因為:第一,價格的偏離始終以價值為基礎,即價格圍繞價值這個軸心上下波動,波動的幅度要受價值的制約。第二,從較長時間來看,價格始終圍繞價值這個中心波動,價格總額與價值總額是相等的。因此,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並不是對價值規律的否定,相反,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形式。
價值規律的主要作用。
第一,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各部門之間的按比例分配,從而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任何社會形態,都存在著按比例合理分配資源和社會勞動的必要性。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資源的配置作用是通過價格波動和市場競爭實現的。價值規律通過供求關系和市場競爭的強制力量,使商品生產者在利益驅使下開展經濟活動,如同「一隻看不見的手」指揮著社會資源按比例配置,客觀上實現了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的大體平衡。
第二,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價值規律的這一作用是通過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來實現的。為了在競爭中爭取到優勢地位和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商品生產者必須千方百計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所有商品生產者都這樣做的結果,就會促進整個社會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優勝劣汰,促進社會整體經濟效益提高。在商品經濟條件下,價值規律不承認商品生產者在生產條件、經營管理水平和勞動生產率上的差別,要求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為基礎進行交換,從而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造成優勝劣汰的結果。
⑻ 一個關於需求曲線移動的疑問:我是這樣理解的,當價格變動的時候,需求量在曲線上移動,當其他因素改變的
對於第一個問題,可以從2個方面看。第一方面,房價不變的情況下,開發商就需要擴大開發量才能賺取更多利潤,就需要更多的土地,從而增加對土地的需求。如果是土地供應量不變,房產供應就不足,則房價就會上漲,開發商就更需要土地來開發更多的房子。
第二個問題,房產價格是與房地產開發量工程需求曲線,是在一條線上移動;而土地屬於外部因素,土地價格變動,外部條件變化,則會使房產需求曲線本身移動。
⑼ 過去平均移動單價如何理解
交易後移動平均價=(本次交易前總庫存價值 +|- 本次交易金額) / (交易前總庫存數量 +|- 本次交易數量)本次交易金額 = 本次交易數量 * 本次單價(貨物移動) 或 發票價差/匯差(只有金額,本次有效交易數量0,MIRO)或 手工價格變更(價格更改,本次有效交易數量0,MR21/MR22)為了設計上的方便,在涉及物料金額變化的任何交易都重新計算移動平均價。假設某存貨第一期期初1000公斤,價格為65.15元 / 100公斤,發出999.55公斤,遺留0.45公斤,然後在第二期發現實際上在第一期上線時少計了999.55公斤,以MAP MB1C進來,結果如下表.MAP邏輯展示 交易 庫存數量 庫存價值 MAP單價 事物碼 第1期 第一期期初庫存 1000公斤 651.50元 65.15元 / 100公斤 發料 999.55公斤 651.21元 65.15元 / 100公斤 MB1A 第一期期末庫存 0.45公斤 0.29元 64.44元 / 100公斤 第2期 第二期期初庫存 0.45公斤 0.29元 64.44元 / 100公斤 期初補貨 999.55公斤 644.11元 64.44元 / 100公斤 MB1C/651 第二期期末庫存 1000公斤 6444.40元 64.44元 / 100公斤 上表中假設561移動類型不輸入金額,則價格從物料主數據價格,可以看出實際上任何交易無論進出,MAP都會重新根據計算價格,這樣邏輯上比較好實現,所以可能會出現小數位的可容許差異。註:I.在SAP中,物料庫存被劃分為普通庫存,銷售訂單庫存,項目庫存等類型,而在物料主數據中顯示的只是普通庫存的MAP價格,庫存價值和單價一般保存在物料評估表MBEW中,如果企業使用MTO的Non-valuated stock並不實時參與MAP計算,就是說使用Non-valuated stock的MTO方式,生產訂單收貨直接對應到銷售訂單,這部分評估庫存保存在EBEW表中,從MM03是看不到該部分存貨的.II.如果使用了分割評估,MAP會分Plant level和Valuation type level兩個層次的移動平均價,分割評估類似國內軟體的分倉核算。最好看一下來源,裡面有完整的說明文摘來源: http://203.208.37.132/search?q=cache:VvQ_A1dE1JMJ:community.kingdee.com/images/blogs/files/5251/%E7%89%A9%E6%96%99%E5%88%86%E7%B1%BB%E5%B8%90%E4%B9%8B%E4%BB%B7%E6%A0%BC%E6%8E%A7%E5%88%B6%E5%92%8C%E5%B7%AE%E5%BC%82%E5%88%86%E6%9E%90.doc+%E8%BF%87%E5%8E%BB%E5%B9%B3%E5%9D%87%E7%A7%BB%E5%8A%A8%E5%8D%95%E4%BB%B7+%E9%87%87%E8%B4%AD&cd=3&hl=zh-CN&ct=clnk&gl=cn&st_usg=
⑽ 高中政治:如何理解」價格變動對生產的影響是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重要體現「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 ①商品生產要遵循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 ②商品交換要遵循等價交換原則——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 2、價值規律表現形式: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①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也稱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和發生作用的形式。 ②等價交換是商品交換的一個重要原則。「等價」是指交換雙方商品的價值都要相等,即各自商品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相等。貨幣出現以後,商品的價格卻由貨幣來衡量,表現為價格。等價交換也就是要求商品的價格應該與價值相符合,因為價格由價值決定。 ③在現實生活中,價格與價值經常不一致,這是由商品的供求關系的變化引起的,使價格上漲或下跌;反過來,價格的上漲或下跌也會影響供求關系,使供求趨於平衡,從而使價格接近價值。 ④由於價格與供求之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這樣就會產生以下情況: 第一:價格的上漲和下跌,都不會距離價值太遠,它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 第二:從一個較長時間來看,從全社會來看,商品的平均價格還是與它的價值相一致。 ⑤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表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量這一內容,始終作為一種趨勢,作為一個規律在貫徹著。所以,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不僅不違背規律,反而正是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現形式。價值規律基本內容和表現形式是一致的,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就是價值規律基本內容的外在表現,價格和價值相符的本質,在實際交換中只能通過價格圍繞價值波動這種形式才能實現。價格最終還是由價值決定。 3、價值規律的作用: (1)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生產各部門的分配 商品的價格因供求關系變化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當某種商品供不應求時,引起價格高於價值,獲利較多,就會擴大生產,從而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流入這個部門,反之退出這個部門,價值規律就是這樣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分配的,使社會生產各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大體上保持平衡的。 (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 商品是按照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進行等價交換的,當個別勞動生產率高的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時,他在和別人相同的勞動時間內生產的商品數量就多,又由於同種商品出售時,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因此他在商品交換中獲利就多,反之就少,或虧本。這樣就會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來降低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 (3)導致商品生產者優勝劣汰。 由於生產條件好和努力程度高的企業和個人,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少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在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獲利就多,發展就快,反之,則會在競爭中失敗。 總之,價值規律的作用,就是競爭機制和價格機制的作用,歸結為一點是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效益。這是通過價格與供求相互制約的關系、通過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生產者要提高勞動生產率,使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