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的4萬億的計劃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會有多大,會讓中國走出的危機嗎
兄弟,你這題目這么大,分還這么少…
總體來說,這個計劃毫無疑問會對中國經濟起較大推動作用,但也有幾點值得注意:
1.資金流向:分配的地區(東中西),分配的部門,以及是否能夠促進經濟結構調整。
2.刺激消費水平,對消費的刺激作用有多大。
3.毫無疑問,資金的「截留」。
4.格外關注,對於能源(主要是指石油),以及出口,尤其是勞動密集型出口部門的刺激作用。因為這直接關繫到消費能力的激活。
從全球目前惡劣的經濟形勢來看,今年的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個人認為,這個計劃在短期內只能起到「不要讓事情變得更糟」的作用,而不會讓中國「走出危機」,我們仍需努力。
2. 全球股市動盪 套利資金去哪兒了
去國家腰包ke t
3. 中國女性掌控每年10萬億消費支出,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中國女性擁有強大的消費能力,消費實力不容小覷。在消費時代裡面,女性展現出了自己的經濟實力,以及獨立消費能力,消費支出十萬億,對於國家而言十分重要,這有利於促進資源資金的流動,可以消耗社會生產出來的產品,對於經濟的推力也是不容小覷的。擁有如此雄厚的消費實力的群體,在社會應該擁有更好的消費體驗,也應該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理解,女性有權利決定自己的資金流向,也有資格進行消費購買。
意味著女性消費慾望的不斷增強。這也說明市場上越來越重視女性的消費需求了,女性在消費需求逐漸被滿足的過程中,越來越願意去消費,越來越能夠有機會去消費了,在這種產品刺激以及心理刺激的過程中,女性的消費慾望不斷增長,逐漸成為經濟市場裡面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由此可以看出,女性未來的消費趨勢將會越來越好,越來越理性,越來越開放。
4. 資金流向了哪裡
機構國家口袋裡
5. 如何看待蘋果兩年時間總市值翻倍如今突破2萬億美金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收入的上升,人們越來越注重自己的精神享受,然而在精神享受在這方面是有很多的途徑的,人們也會通過去買一些奢侈品來滿足自己的精神享受。因為現在手機已經算是人手必備的一個東西,在手機當中也有一些高檔的手機,屬於手機中的奢侈品。比如說蘋果就是在手機當中獨一無二的奢侈品,然而蘋果卻在兩年時間內總市值翻倍,如今卻突破了兩萬億美金,網友們在網路上不禁發出了一些討論。以下便是我對這一事件的一些看法以及觀點。
6. 誰知道銀行讓4萬億的資金流向了股市,這個是真的嗎
在雲掌股吧的一個帖子有寫到,銀行能明白支撐實體經濟的穩定,才能減少銀行的降低風險。
7. 09年國家宏觀調控的具體詳細數據
兩年新增四萬億的投資計劃:
這四萬億投資的具體安排,沒有一分錢進入到「兩高一資」產能過剩的行業,也沒有一分錢進入到房地產購買土地這一類的投資。這四萬億的投資主要是分布在這么幾個方面:
第一,民生工程,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社會事業的投資,就是教育、衛生、文化這些社會事業的投資。這個投資的比例,從政府需要增加的11800億,去年我們增加了5038億,去年中央政府的安排是9243億,就是我剛才說的,這些投資的比例佔44%。
第二,自主創新、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生態建設,是佔了整個投資的16%。
第三,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交通基礎設施、鐵路、公路、民航、港口,另外還有重大的水利工程。這個投資佔了23%。再就是汶川地震的災後恢復重建,佔了14%。其他公共支出佔3%。
09年新增貸款:
央行今日發布了2009年12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報告顯示,2009年全年我國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9.59萬億元,同比多增4.69萬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39.97萬億元,同比增長31.74%,增幅比上年末高13.01個百分點。全年人民幣各項存款增加13.13萬億元,同比多增5.44萬億元;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59.77萬億元,同比增長28.21%。
截至2009年12月末,我國廣義貨幣供應量(M2)余額為60.62萬億元,同比增長27.68%;狹義貨幣供應量(M1)余額為22.00萬億元,同比增長32.35%;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23992億美元,同比增長23.28%;全年國家外匯儲備增加4531億美元,同比多增353億美元。
2009年9.6萬億元的新增貸款中,大約50%的資金流向了股市、房地產、票據市場,另外一半資金是流向了實體經濟,主要是地方政府的投資平台,或者是地方政府的項目上。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佔到了三分之一,即約3萬億元,地方非政府融資佔到1/6;房地產佔到1/6,1/3流向股市。
貨幣政策:
2009年將實施適度寬松貨幣政策,適當增加貨幣、信貸投放總量,綜合運用利率、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政策工具靈活調節資金供求,必要時還可以使用創新金融工具保持市場的合理流動性。
貨幣政策加大馬力向市場注入流動性已不容置疑,今年雙率仍將在下降通道中運行。但專家指出,當前還需要加速貨幣政策調控機制的改革,以更好地發揮「推一根軟繩」的作用。
09年財政政策:
1、擴大政府赤字和投資規模,保持投資平穩較快增長
2009年,我國的外部需求增長前景黯淡,居民消費趨於謹慎,企業自主投資意願減弱,為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必須保持合理投資規模,充分發揮政府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由於財政減收因素較多,財政收入增速將出現明顯回落。政府將適當增加財政赤字規模,適當發行一定規模的建設國債。同時,增加中央預算內的投資,使中央政府建設投資總規模比2008年有較大增加。中央政府投資主要用於民生工程、以水利為主的農業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節能減排、公共交通、技術改造等方面,以有利於引導社會資金投向薄弱環節,同時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後勁和財政增收能力。
2、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
一是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二是完善城鎮職工最低工資制度,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三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繼續落實促進就業再就業的各項財稅扶持政策,加快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的建設。支持做好農民工及被征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四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清理房地產各個環節的稅費,支持和鼓勵居民購買首套普通商品房。五是擴大家電下鄉補貼的品種和地域范圍,促進農村消費。六是推進電力、成品油等基礎產品價格改革是長期趨勢,財政政策將密切關注價格上漲對民生的影響,及時落實和增加對低收入群體的轉移支付和補貼,保障困難群體基本生活,最大限度地減少管制價格逐步放開的沖擊。
3、強化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確保農民增產增收
一是確保用於直接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投入比2008年有大幅增加。進一步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是農村水利、道路、安全飲水、電力、沼氣等方面的建設。改善農村基礎教育、公共衛生、文化設施。二是進一步加大支農補貼力度,並改進完善補貼政策和方式。較大幅度地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水平,穩定農民種糧收益。三是支持在全國范圍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四是出台振興奶業、穩定生豬生產的政策,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五是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提高參合農民的受益水平。六是繼續增加對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切實將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納入中央和地方財政保障范圍。
4、加大財政政策結構調節力度,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一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繼續加大對公益性科研機構的支持力度,支持重大科技專項的實施。運用補助、貼息、稅收、價格等扶持政策和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資金投向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領域。二是加大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投入,實施資源稅改革,加快建立比較完善的鼓勵能源、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體系。三是制定鼓勵使用節能技術和節能產品的優惠政策,引導企業加快以節能減排為中心的技術改造。同時,對高效節能新產品的生產或銷售過程實行優惠稅率,對提供節能服務的企業給以適當的稅收優惠,推動節能產業發展。四是加大對裝備製造業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力度,提高重大技術裝備的系統設計、製造和成套能力。五是完善落實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5、深化財稅改革,推進稅制結構性調整
8. 2016年中國個人資金流向哪裡
您好!跌宕起伏的2015年即將過去,展望2016年市場,到底有多少資金能流入,是市場關心的焦點問題。回顧過去三年可見,市場漲跌與資金流動相生相長,股市由13年存量資金博弈到14年增量資金入市,再到15年上半年場外資金瘋狂入市,伴隨著股價不同的表現。展望16年,在利率不斷下行的背景下,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轉向股市不變,資金繼續流入股市,幅度比15年溫和,市場有望從激情走向溫情。
1. 不同的資金流,不一樣的股市
股市漲跌與資金流動相生相長。股市漲跌伴隨著資金的流入流出,資金供需分析很重要。從投資者結構角度出發,可以把資金流入歸為四個方面:散戶資金(銀證轉賬)、杠桿資金(融資余額)、機構資金(基金、保險等)、海外資金(滬港通等)。資金流出可以跟蹤三個方面:股市融資(IPO和再融資)、交易費用(印花稅和交易傭金)、產業資本凈減持。下面我們對過去三年市場漲跌和資金流入流出做個簡單回顧。
2013年資金供需整體均衡,是存量資金博弈市場。2013年資金流入和流出的規模均較小,全年資金流入3784億,主要流入項為銀證轉賬2048億和融資余額增加2578億,資金流出5504億,主要流出項為再融資3910億,資金凈流入-1721億,資金供需較為均衡,略有流出。在存量資金博弈的市場里,投資者傾向於賣藍籌買小票,同期上漲綜指下跌6.8%,上證50下跌15.2%,創業板指數上漲82.7%
2014年下半年開始增量資金開始入場,市場走牛。2014年股票市場資金流入18840億,是2013年資金流入規模的5倍左右,資金流入主要來自於銀證轉賬和融資余額的增加。受再融資擴大和產業資本增減持的影響,資金流出也有所擴大,為9977億。資金凈流入8863億,上半年凈流入1254億,下半年凈流入7609億,增量資金入市主要發生在下半年,7月在改革預期上升和滬港通刺激下,存量資金博弈演變為增量入市,尤其是11月21日降息後資金入市加速,全年上證綜指上漲52.9%、創業板指數上漲12.8%。
2015年資金瘋狂入市。2015年上半年市場上漲和資金入市形成正循環,銀證轉賬最大規模達4.69萬億,融資余額創下2.3萬億的天量,公募基金最多一個月發行2491億,上證綜指和創業板指最高漲幅分別為60.1%、174.5%。615去杠桿引發的股災和8月中匯率貶值引起的第二波大跌,一度讓資金不斷流出市場,場內融資余額最低降至9040億,8月底央行「雙降」後,市場情緒逐步變化,融資余額9月開始止跌回升,銀證轉賬10月開始走平,11月回升,基金發行緩慢恢復。到目前為止資金凈流入44016億,上證綜指上漲6.9%,創業板指數上漲80.4%。
2. 展望2016年:還是錢多
資金流入1:銀行資金配置性需求,預計2萬億。銀行有兩個部門對股票有配置性需求:銀行理財和私人銀行。截止到今年9月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為20萬億,比2014年底的15萬億增加了5萬億,平均每個月增加5600億。依此估算,2015年底銀行理財21.7萬億,2016年末有望達到28.4萬億。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股票配置比例只有6%,若明年提高到10%(參考保險配置13%的比例,因為銀行理財資金更注重安全性,按10%計算),未來增量資金有望達到1.54萬億。私人銀行管理高凈值客戶資產, 2015年10家銀行中報披露了私人銀行資產規模,共計4.5萬億,較2014年末增長約25%。這10家銀行總資產規模76.4萬億,占整個銀行業總資產的40.5%,以此估算私人銀行資產規模10萬億,預計2016年達14萬億,參照保險資金13%的權益配置比例,可帶來增量資金5000億。
資金流入2:保險、社保、養老金配置性需求,預計6300億。目前保險資金余額為10.4萬億,15年同比增長19%,14年同比增長21%,假設16年保險資金規模增速為20%,保持目前13%的權益配置比例,增量資金大概在2700億。14年末社保基金資產總額為1.54萬億,13年末1.24萬億,過去三年復合增長率為20%,保守估計16年末社保基金能達到2萬億的規模。社保基金投資股票上限40%,目前20%左右,保持此比例,新增入市資金600億。人社部稱將於2016年啟動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工作,預計明年養老金將會分批入市。2014年末基本養老金結餘3.5萬億,扣除預留支付資金外,可投資資金預計3萬億左右,《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規定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於養老基金資產凈值的30%,參照目前保險資金投資股票比例13%,社保基金20%,保守假設養老金投資股票比例10%,則會帶來入市資金3000億左右。
資金流入3:居民儲蓄搬家,潛在資金2.7萬億。根據歷史統計,居民儲蓄增速與M2增速大致相同。但在06-07年以及09年牛市中,居民儲蓄增速都遠小於M2增速,反映牛市中居民儲蓄向股市搬家的現象。在震盪市中,M2與居民儲蓄增速之差一般在三個百分點以內,而07和09年牛市中其均值達到6%-9%,高點超過15%,說明股市可以分流3%以上的儲蓄存款。目前我國儲蓄存款54萬億,如果股市存在持續的賺錢效應,參考以前大類資產配置思路,未來儲蓄搬家的規模大概在5%左右,則預計約有2.7萬億儲蓄存款流入股市。14年銀證轉賬8046億, 15年為30281億(截止到11月末)。
資金流入4:海外資金流入,潛在資金1700億。根據MSCI觀點,未來A股將有望納入新興市場和全球市場指數兩個指數系列。目前,新興市場、全球市場指數僅包含港股和B股,權重分別為18.8%、2.4%,按照MSCI測算,完全納入A股後,MSCI新興市場指數、全球市場指數分別增加A股權重15.7%、2%。14年底全球追蹤MSCI新興市場、全球市場指數的資產分別為1.5萬億和2.1萬億美元,靜態測算新增A股配置資金2652億美元。按照期初10%的折算比例測算,增量資金為265億美元,折算為1700億人民幣。
16年資金流出預計2.2萬億。證監會明確表示16年會進一步擴大股權融資規模,並盡早實行注冊制。14年IPO和再融資規模分別為613億、6882億,盡管15年下半年IPO和再融資受股災限制,全年仍分別有1406億、9144億,考慮16年股權融資進一步擴大,預計16年IPO和再融資能分別達到4000億、10000億,合計14000億。印花稅和交易傭金為交易金額的千分之一和萬分之六,14年全年交易金額為73萬億,15年為238億(截止到12月2日),預計2016年交易金額200萬億,交易費用可能達到3200億。產業資本凈減持14年為1299億,15年為2646億,7月初政策救市要求大股東半年內不能減持,積壓了很多減持籌碼,預計16年產業資本凈減持將超過5000億。
3. 股權投資大時代,資金繼續流入
資本市場大發展期,利率下行助推機構投資者資產配置轉向股市。經濟轉型需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這有利於降低企業融資成本,也有利於新興行業的快速發展。對比國外融資結構,中國直接融資比例太低,只有18%,而美國為80%,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利率下行使得各種固收類產品的收益率都出現趨勢性下降,貨幣基金收益率從2013年的4.9%降至2.8%,1年期AA企業債、1年期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也分別下降至4.0%、3.6%。而金錢無眠,大量資金尤其是機構投資者有資產配置需求,增量資金入市的趨勢強化。個人投資者角度,目前國內股票占家庭資產比例僅為3%,8.8萬億。而美國家庭資產結構中股市佔比達32%,隨著直接融資代替間接融資,房地產投資時代過去,股權投資大時代正在路上。
資金繼續凈流入,股市從激情到溫情。根據我們以上分析,預計16年新增入市資金約5.5萬億,包括銀行理財和私人銀行配置資金2萬億、保險社保和養老金入市資金6300億、儲蓄搬家2.7萬億、海外資金1700億;預計16年資金需求2.2萬億,包括IPO4000億、再融資1萬億、交易費用3200億、產業資本凈減持5000億。則16年資金凈流入預計約為3.3萬億,目前流通市值20萬億,資金供給大於需求,牛市格局不變;但相比15年4.4萬億的資金凈流入,年初流通市值14萬億,16年資金流入將會更加緩和,股市有望從激情的瘋牛走向溫情的慢牛。
謝謝閱讀!
9. 北京,上海人口流向開始「逆轉」了,會帶來什麼變化
據說,最近上海房租開始下跌。無論這屬於短暫下跌還是趨勢性下跌,我們都不應忽視的事實是:這兩年上海常住人口的數量幾乎不增加了。2016
年,上海常住人口僅增加了 4.7 萬人,其中,戶籍常住人口增加 6 萬人,這意味著外來常住人口減少了 1.3
萬人,上海的外來人口連續兩年減少了。不僅是上海如此,北京也有類似情況。2016 年,北京常住人口僅增加 2.4
萬人,外來人口常住佔比也在減少。那麼,從全國范圍來看,人口流向是否真的出現扭轉了呢?如果是逆轉,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
人口流向已發生部分逆轉
根據官方數據,2015 年全國流動人口首次出現減少,流動人口數量從 2014 年的 2.52 億降至 2015 年的 2.47 億,減少了約 500 萬人,2016 年進一步減少 200 多萬人,至 2.45 億。
流動人口數量的減少,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戶口遷移至居住地,另一種是戶籍不變,人又回到了戶籍所在地,即返鄉。估計第一種情況較少,第二種情況較多,因為我國的戶籍管理制度比較嚴格,雖然流動人口大部分流向一二線城市,但一二線城市很難落戶口,最終使得大部分老齡外出勞動力不得不選擇葉落歸根。
我們不妨將上海和安徽人口變化的情況進行比較:2000-2010
年,安徽的常住人口為負增長,上海則增長了 40%;2010 年至今,上海人口僅增長了 4.9%,而安徽人口的增速也達到 4%,尤其是 2014
年之後,安徽人口增速大大超過上海。這表明最近三年以來,人口流向已悄然改變,長期以來作為人口凈流入地區的上海,出現了人口凈流出現象。
2001-2016 年上海常住人口的增速變化:
資料來源:wind,中泰證券研究所盛旭供圖
人口老齡化將在兩個層面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一是勞動人口減少,導致人力成本上升;二是由於作為消費主流人群的
25-45
歲年齡段人口也開始下降,而這一年齡段群體也是汽車和住房消費的主力群體,這對消費的增長,尤其是對起到經濟引擎作用的住房和汽車消費的影響非常顯見。有人說,人口老齡化或勞動力數量的下降並不可怕,可以用機器人來取代,但機器人不能取代消費,消費不振導致產能過剩,這也是日本已經持續
20 多年衰退的原因所在。
當然,經濟增速下行是正常的現象,即便是日本、韓國、德國這幾個經濟成功轉型的國家,當人口流動性下降、城市化進程大幅放緩後,GDP
從高增長變為中速增長,增速幾乎打了對折。若是刻意追求 GDP
的增速維持中高速增長,代價將是巨大的,如債務高企、貨幣泛濫和資產泡沫。因此,面對未來,不應抱有太多僥幸心理或幻想,降低杠桿率、逐步消除資產泡沫,否則的話,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就難以避免。
綜上所述,隨著中國人口流動性的下降,以農業人口轉移為特性的城鎮化進程已進入後期(外出農民工接近零增長),但以二線城市人口流入為主要特徵的大城市化進程仍在持續,同時,外出人口的迴流(如部分農民工的告老還鄉)現象還會加速,這使得改革開放以來人口
" 孔雀東南飛 "
的趨勢發生了部分逆轉。人口流向逆轉的主要原因是人口正邁向深度老齡化,流動人口減少總體看會導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故資產泡沫會隨著經濟下行而逐步破裂。
當然,人口逆流也帶來了結構性投資機會,因為人口流動意味著區域經濟的分化和結構再調整。在二線城市崛起過程中,可以緊隨人口流向和資金流向,把握好產業投資與資產配置再布局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