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貸款資金 > 美國衍生品資金總量

美國衍生品資金總量

發布時間:2021-07-21 01:02:16

A. 金融 衍生品 中國 美國

在我國金融衍生品是很少的,期貨可以算一個,股市里有權證,其他的金融期貨幾乎是沒有了

至於投資者,期貨協會的網站顯示,到今年4月,開戶人數47萬

http://www.cfachina.org/news.php?id=40119&highlight=%E5%BC%80%E6%88%B7%E4%BA%BA%E6%95%B0

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多的數不過來的,投資人的數據也不知道了

B. 美國金融危機

美國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
一,濫用美元地位。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就利用美元是世界貨幣的獨特有利條件,濫發美元。世界使用美元,美國生產美元,信用造就美元,美國成為經營美元紙幣的全球發鈔銀行。美國通過發鈔權造就的紙幣就可以換取世界上任何有價值的商品與服務,通過過度發行美元而發財。在海外,美元的發行量超過美國經濟規模的三倍;在國內,奉行「經濟雙赤字」。美國的財政赤字已達10.6萬億美元,200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預計是13.84萬億美元,美聯儲與財政部計劃聯手拋出7000億美元救市,如此加起來,美國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1.3萬億美元,佔2008年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81.65%根據目前形勢,這7000億美元的資金來源還是靠發行國債,讓全球買單,美國國債收益率降低,全球為之遭殃。
二,自由、放任的金融制度。美國的金融制度與中國不一樣。中國實體金融規模大,美國則是圍繞資本轉,金融衍生品的交易總量規模非常大,並且讓金融衍生品無節制蔓延,大大超出了政府監管范圍。製造了次貸,並且通過金融衍生品泛濫、蔓延,使小錯誤演變為危機。
美國自我標榜自己是以內需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房地產與汽車產業又是佔大頭。由於美國的房屋價格昂貴,遠遠超過一般人年收入的幾倍或幾十倍,買不起,於是推出了「次級按揭貸款」,專門幫助信用記錄較差的人買賣房子,實現「居者有其屋」的夢想,也因此鼓勵了「透支」消費,刺激了美國的市場需求,帶動整體經濟的高速運轉。但是這種貸款周期長,佔用金融機構的大量流動資金,影響金融機構的資金周轉。在追逐利潤豐厚動機驅動下,為房貸公司提供二級擔保機構也應運而生。「次貸」的經營機構將一時收不回來的貸款「打包」,轉換為各種形式的債券,推向金融市場,讓金融機構或個人購買。金融機構回籠了資金,又可以繼續放款,貸款即使質量差一點的也通過「打包」轉讓,也打發出去了。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的有商業銀行和住房信貸公司。住房貸款變債券後,有專門機構收購。美國的「房地美」和「房利美」是「准國有」機構,是「次貸」債券的最大的收購方。它們的資金來源還是向市場籌集。「兩房」又發放大量金融衍生工具,將風險轉嫁給更多的機構和個人。據保守估計,「兩房」持有的住房或擔保的住房抵押貸款總額高達5萬億美元,其中超過3萬億美元為美國金融機構所有,約1.5萬億美元為外國投資人所有。
值得我們一提的,美國的金融衍生品五花八門。商業銀行和住房貸款公司降低貸款條件,慷慨地向還款能力差的住戶發放住房抵押貸款,然後把貸款變為債券,被稱為住房抵押貸款支持債券,進入金融市場;投資公司和對沖基金又把它作為抵押品,發行被稱抵押債務債券的金融產品。以相同的辦法,反復發行此類債券,出現了抵押債務債券的抵押債務債券。如此循環往復,衍生出的金融衍生品越來越多,抵押品已遠離住房本身。此時,保險公司也插上一手,它開辟了一種為債券持有者的保險業務。如果債券價格下跌,保險公司向債券持有人支付損失,或以債券的原價購買被保險的債務,致使金融衍生產品呈幾何級數膨脹。據保守估計,華爾街的平均「杠桿比率」是14.5倍。金融杠桿成為利潤的放大器,也成為風險放大器。根據1993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設置了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業經營的「防火牆」可以防止「交界感染」,1987年在自由化浪潮的沖擊下,這道防火牆推倒了,風險防範機制受到極大損害。美國金融衍生品的生與滅都沿著「自由、放任」那個信條展開的,所以說美國現在暴發的金融風暴的根子在於自由、放任的金融制度。
三,高負債推動經濟發展模式。
美國是以高負債的形式推動經濟擴張的發展模式,這種發展模式的確創造了美國經濟的增長,但是也營造了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低利率和伴隨而生的魔術般的金融工具。在過去的幾年中,扣除通貨膨脹因素,美國工人的工資總額沒有任何增長,2005年以後,個人存款都是負增長,可是每年的生活水平都在改善。到目前為止,美國個人儲蓄率不到10%,經濟仍能高速增長,靠的是借貸消費,寅吃卯糧,憑借的:美元的優越地位,放任金融「創新」,無節制地讓金融衍生產品蔓延,支撐著過度的消費信貸,刺激經濟發展,人造了經濟繁榮。其中關鍵的一條就是:貸款債務、信用卡債務證券化;證券無節制的蔓延,把生活水平泡沫放大,內需放大,繁榮放大,當然風險也放大,終於引導金融危機的爆發。
追求高負債的經濟發展模式、濫用世界貨幣地位的思想基礎、放任的金融創新制度,造就了美國金融危機。從現象看,現在美國實力仍然雄厚,救市還有力量,但是難以根治金融危機。透過現象看本質,造就美國金融危機的在於金融衍生品「創新」過度;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過度的思想基礎是自由、放任。自由、放任是自由市場經濟的核心理念。自20世紀60年代至今,華爾街發明了起碼有幾千種金融衍生產品,存活下來的只有50種。像雷曼兄弟那種把信用與「次貸」結合的信用風險轉移衍生產品的所謂創新,事實證明是高風險、後果嚴重的的衍生品,但是「自由」那條信條讓它長期飄盪在市場上,最後還被市場淘汰,雷曼兄弟也難逃倒閉命運。這就是「放任、自由」付出的代價。雖然這次美國金融危機不能說華盛頓末日來臨,但根治金融危機必須從根本制度改革人手,否則,這次問題解決了,下一個仍將如此。但是根治這種制度是非常難的。保爾森大力推動的7000億美元金融救助計劃剛剛出台,「姓社姓資」議論就浮出了水面,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在國會遭到有力的阻擊而夭折,證明放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華盛頓在「政治、經濟和文化領域」的領導地位受到了嚴重的削弱。。

C. 在美國股市上能交易哪些衍生品像道瓊斯指數期貨,能在股票市場上直接買到嗎

期貨交易跟股來票交易是兩種源不同組織形式的交易體系,股市主要就是交易股票、債券、基金等這些以及相關的投資品種。期貨市場則是相對獨立的一個交易市場,主要有農產品期貨、能源化工、金融期貨等。中國和美國期貨市場的根本差別是本質上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美國期貨市場最大的功能是避險,中國期貨市場最大的功能是投機.
2.美國期貨市場歷史悠久,是世界性大市場,美國利用期貨市場獲得了大量的財富,推動了期美國經濟,中國是新興市場,基本是在投機,
3.美國期貨市場緊盯著世界上的財富,中國是緊盯散戶手裡的銀子,所以來回震盪正常.
4.美國行情基本反映基本面,所以容易走出單邊行情,中國期貨市場完全反映主力的意願,
5.美國農業部統計的信息,全球參考,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信息他自己都不會相信,因為最基層的信息就是假的,
6.美國人手裡有什麼什麼價格就會高,中國人手裡有什麼什麼就會爛.

D. 美國 金融衍生品 國債

1 今年發行的國債大部分用來償還去年或者更早的國債。再者,用來平衡財政支出財政預算等等。還有就是,美國國債不用繳納州稅,購買者很多,這個購買者比如說中國,小的說財團,他們需要穩定自己的資本,讓自己的錢收到的風險減小。
2美國人買金融衍生品大部分不是要收益,是要給自己的資產買個保險,假如自己資產在市場上價格低了,有個保障,就能得到補償。 也有一部分用來投資,收益很高,但風險也很高。虧了,能讓你賣血都還不清零頭。比買股票凶險多了。注意:風險非常非常大!!!!!!!!!!!!!!!!!!!!1

E. 美國銀行到底發放了多少次級貸款其中有多少衍生為證券

大致估算,美國次級抵押債發行總規模在6000億美元以上,因其年收益率比相同信用等級債券高出30%左右,受到很多投資機構的追捧,投資於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成了這場危機的直接受害者。截至目前,美國已有約20家貸款機構和抵押貸款經紀公司破產。

http://www.scol.com.cn/economics/zbzg/20070827/2007827170916.htm

F. 美國的金融衍生品市場多大看到很多不同的說法誰能給個客觀些的

美國實體經濟很繁榮,其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有資金的支持。而這些源源不斷的資金一個重要的來源就是金融市場的發展。可以說金融經濟給美國經濟的影響是巨大的,其投資品種之一就是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場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我們無法形容其大小,但有一點可以肯定3個美國人中就要一個人涉足的。

G. 2007年或2008年美國金融衍生品發展的基本情況

衍生品是英文(Derivatives)的中文意譯。其原意是派生物、衍生物的意思。

金融衍生品通常是指從原生資產(Underlying Assets)派生出來的金融工具。由於許多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在資產負債表上沒有相應科目,因而也被稱為「資產負債表外交易(簡稱表外交易)」。金融衍生品的共同特徵是保證金交易,即只要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就可進行全額交易,不需實際上的本金轉移,合約的了結一般也採用現金差價結算的方式進行,只有在滿期日以實物交割方式履約的合約才需要買方交足貸款。因此,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杠桿效應。

金融衍生品的分類

保證金越低,杠桿效應越大,風險也就越大。國際上金融衍生產品種類繁多,活躍的金融創新活動接連不斷地推出新的衍生產品。金融衍生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分類方法。

(1)根據產品形態。可以分為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四大類。

遠期合約和期貨合約都是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數量和質量資產的交易形式。期貨合約是期貨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合約,對合約到期日及其買賣的資產的種類、數量、質量作出了統一規定。遠期合約是根據買賣雙方的特殊需求由買賣雙方自行簽訂的合約。因此,期貨交易流動性較高,遠期交易流動性較低。

掉期合約是一種為交易雙方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時期相互交換某種資產的合約。更為准確地說,掉期合約是當事人之間簽訂的在未來某一期間內相互交換他們認為具有相等經濟價值的現金流(Cash Flow)的合約。較為常見的是利率掉期合約和貨幣掉期合約。掉期合約中規定的交換貨幣是同種貨幣,則為利率掉期;是異種貨幣,則為貨幣掉期。

期權交易是買賣權利的交易。期權合約規定了在某一特定時間、以某一特定價格買賣某一特定種類、數量、質量原生資產的權利。期權合同有在交易所上市的標准化合同,也有在櫃台交易的非標准化合同。

(2)根據原生資產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即股票、利率、匯率和商品。如果再加以細分,股票類中又包括具體的股票和由股票組合形成的股票指數;利率類中又可分為以短期存款利率為代表的短期利率和以長期債券利率為代表的長期利率;貨幣類中包括各種不同幣種之間的比值:商品類中包括各類大宗實物商品。

(3)根據交易方法,可分為場內交易和場外文易。

場內交易,又稱交易所交易,指所有的供求方集中在交易所進行競價交易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具有交易所向交易參與者收取保證金、同時負責進行清算和承擔履約擔保責任的特點。此外,由於每個投資者都有不同的需求,交易所事先設計出標准化的金融合同,由投資者選擇與自身需求最接近的合同和數量進行交易。所有的交易者集中在一個場所進行交易,這就增加了交易的密度,一般可以形成流動性較高的市場。期貨交易和部分標准化期權合同交易都屬於這種交易方式。

場外交易,又稱櫃台交易,指交易雙方直接成為交易對手的交易方式。這種交易方式有許多形態,可以根據每個使用者的不同需求設計出不同內容的產品。同時,為了滿足客戶的具體要求、出售衍生產品的金融機構需要有高超的金融技術和風險管理能力。場外交易不斷產生金融創新。但是,由於每個交易的清算是由交易雙方相互負責進行的,交易參與者僅限於信用程度高的客戶。掉期交易和遠期交易是具有代表性的櫃台交易的衍生產品。

據統計,在金融衍生產品的持倉量中,按交易形態分類,遠期交易的持倉量最大,占整體持倉量的42%,以下依次是掉期(27%)、期貨(18%)和期權(13%)。按交易對象分類,以利率掉期、利率遠期交易等為代表的有關利率的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占市場份額最大,為62%,以下依次是貨幣衍生產品(37%)和股票、商品衍生產品(1%)。1989年到1995年的6年間,金融衍生產品市場規模擴大了5.7倍。各種交易形態和各種交易對象之間的差距並不大,整體上呈高速擴大的趨勢。

國際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現狀

金融衍生品市場可以分為交易所市場和場外交易(OTC)市場。自1980年代以來,兩類市場的衍生品交易均取得了長足發展:1986~1991年間,交易所市場和OTC市場交易額的年均增長率分別高達36%和40%;1991年兩市場的未清償合約名義價值分別達3.5兆美元和6兆美元,其中利率合約在兩市場均占據了主導地位;2001年末,交易所市場合約名義價值已增長至23.54兆美元,OTC市場增長到了111兆美元,並且全球OTC市場的市值達到了3.8兆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長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流動性增強型(即增加現貨市場流動性)金融創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的增長迎合了機構投資者對風險轉移型金融創新的需求。

金融衍生品區域分布結構

交易所金融衍生品市場

歐美發達國家集中了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全球80%以上的交易分布在北美和歐洲,近年來這種集中趨勢更加明顯。1999年末的未清償金融期貨和期權合約名義價值中,有全球80.5%屬於北美和歐洲,到2002年6月末,這一比例上升到了93.7%,北美地區的合約價值佔到總價值的64.6%(見表4)。

美國是全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主要市場,但其地位正在趨於下降,美國交易所成交的金融衍生品合約在1986、1988、1990、1992、1994年分別佔全球交易量的91.4%、74.7%、65.1%、53.5%、44.7%;歐洲市場的增長最為顯著,1994年的交易量是1986年的399%;其間日本的交易量大約增長了7倍。從交易額統計看,直至1986年,美國尚佔有交易所市場交易額和未清償合約價值的80%份額。1990年後,美國以外的市場日趨活躍,交易增長率開始超過美國,到1995年,美國以外市場的交易額已超出美國,而未清償合約價值稍遜於美國。從交易量統計看,1990年後美國以外市場衍生品交易的活躍趨勢更加明顯(見表5)。

OTC金融衍生品市場

與交易所市場類似,OTC 金融衍生品市場也主要分布在歐美國家。英國一直保持著OTC市場的領先地位,而且市場份額不斷上升,之外的OTC交易主要分布在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家(見表6)。倫敦是OTC金融衍生品市場最重要的中心,2001年日均交易額達6280億美元,較1998年增長6%。紐約日均交易額位居第二,為2850億美元,較1998年下降3%,法蘭克福交易額名列第三,業已取代東京在OTC市場中的位置,法蘭克福地位的上升明顯得益於引入歐元和歐洲中央銀行(ECB)的設立。

金融衍生品投資者結構

金融機構是金融衍生品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以美國為例,參與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機構主要有商業銀行、非銀行儲貸機構(Thrift)和人壽保險公司三類,其中商業銀行是最早和最熟練的參與者。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年的一份報告,被調查的大部分金融機構參與了金融衍生品交易,其中有92%的機構使用過利率互換,69%的機構使用過遠期外匯合約,69%的機構使用過利率期權,46%的機構使用過貨幣互換,23%的機構使用過貨幣期權。BIS的統計顯示,金融機構在全球OTC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交易額穩步增長,2001年較1995年提高60%。交易主要發生在金融機構之間,日均交易額由1995年的7100億美元提升至2001年的1.2兆美元,金融機構間交易占市場的份額由1995年的80.7%提高到2001年的86.7%(見表7)。

銀行無疑是金融衍生品市場中的主角(尤其在OTC市場上),1970年代末以來,銀行日益熱衷於金融衍生品交易,例如,美國銀行業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十分活躍,從1990年到1995年,銀行持有與衍生品相關的資產增長了約35%,達到3.1兆美元,其間銀行持有的衍生品合約名義價值增加了2倍。銀行是金融互換市場的主要參與者,1992年末全球利率互換合約的未清償價值達6兆美元,持有頭寸最大的20家金融機構佔到三分之二強,其中銀行佔了18家。

非金融機構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顯然不如金融機構活躍,例如目前非金融機構只佔到OTC金融衍生品交易額的10%,與1995年相比其市場份額有明顯萎縮(見表7)。根據三十國集團1993年報告,被調查的非金融類公司中,使用過有利率互換、貨幣互換、遠期外匯合約、利率期權和貨幣期權的公司的比例分別是87%、64%、78%、40%和31%。
中國有句古話『四兩撥千斤」 就是為什麼一斤的秤砣可以稱100的東西 這就是所謂的杠桿效應

一般買100的東西賣出去120元 賺了20 元利潤率20%

現在我和貨主商量 用5元先定好100的貨(一般要有信用擔保)但不交貨 然後我又把它賣給別人120 ,讓貨主把貨直接發往買主我賺了20元利潤率是400% 比原來高了8倍

金融衍生品里的杠桿效應是
1指利用很少的錢就能控制很多的貨
2 用很少的錢獲得很多的利潤
3 高利潤必然有高風險 上面如果我的貨忽然行情不好,買不出去 我有沒有跟多的錢支付 那我只好破產

綜合來說就是將盈利或虧損放大
透過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我們非但不能減緩我國金融機構尤其是銀行業的金融創新決心和金融創新步伐,而且還應當從五個方面釐清我們進行金融創新的清晰思路: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第三,盡管借鑒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境外的金融創新工具;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第五,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更要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引領了全球金融創新的歷史潮流,令人眼花繚亂的創新產品的確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銀行業務,但同時金融創新也帶來了接連不斷的麻煩,特別是今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更是發人深思。

從某種角度來看,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確實給世界范圍內方興未艾的金融創新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但我們也可以從中能得到某些啟示,這將有助於我們釐清我國銀行業金融創新的思路。

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透過此次美國次債危機發現,金融創新中類似衍生產品的創新工具確實存在著事前不為人知的巨大殺傷力。

我們注意到,次級債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滿足了美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尤其是有些中低收入者也希望通過房價的不斷上漲進行博利。盡管美國承受了此次次貸危機的巨大壓力,但美國也通過金融創新方式將次貸風險成功地向全球輸出。因為,美國通過金融創新將次級債的收益與風險轉嫁給全球資本市場投資者,次級債引發的投資風險自然要由全球資本市場來共同承擔。

對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行為是應當充分肯定還是予以徹底否定?或許,我們難以做簡單評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所引起的諸多負面影響,放棄我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決心或推遲我們的金融創新腳步。

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

事實上,金融創新永遠也離不開一國的經濟、金融環境,如美國次級債就產生於「9·11」事件之後的那個特殊年代。因此,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今後一定時期內我國國情變化的幾個基本特點。

一是我國的資本市場已形成氣候並逐步走向成熟。隨著我國股票和基金市場的不斷擴大和規范,以及普通老百姓對這個新興市場認知的不斷加深,傳統的銀行業務必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即便資本市場發展還很難從根本上顛覆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壟斷地位,但將會動搖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款利差過日子的基礎。

二是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和財富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二十多年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我國城鎮居民長期以來的金字塔型收入結構,正在被「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取而代之。從國際經驗來看,伴隨著這種橄欖型分配結構的形成,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隊伍也將逐步壯大起來,此時不斷滿足投資者各不相同的投資風險偏好要求,既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同時也是實現其業務轉型、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三是社會主流消費群體以及消費觀念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受第三次「嬰兒潮」的影響,與前代人相比,無論是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還是消費觀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如何適應這樣的一種新變化,同樣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既緊迫又十分艱巨的任務。

第三,盡管借鑒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境外的金融創新工具。

從此次美國次貸危機中,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所借鑒或引進的國際金融創新工具。

通過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方式,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銀行的信貸違約及房貸的非流動性風險問題。但證券化不等於沒有風險,將風險從銀行內部轉移到社會並不等於風險並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對於當前我國到境外投資於金融創新工具也有積極意義。

但筆者認為,不管是實施QDII,還是借鑒ABS,如果我們不從國情出發,不時刻綳緊風險管理這根弦,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不管是自己進行直接投資,還是引導投資者進行境外投資,總有一天會遭遇「滑鐵盧」。

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筆者認為,由美國次貸危機顯示,金融創新工具能把本該屬於本國的經營或投資風險,通過風險輸出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因此,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進行金融創新,一定要堅持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鑒於此,我們要特別突出地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投向國際資本市場。對此,我們應當想方設法創造有利的創新環境,充分鼓勵國內金融機構能像歐美國家的金融機構那樣,精心設計一套體系完整、應有盡有的創新操作工具,將那些蜂擁而至的巨額游資一起裹進風險投資之中;二是必須突破傳統狹隘經營理念的束縛。對銀行來說,在信貸資產的組合結構中,房屋抵押貸款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優質資產之一,而且還可以把其他金融理財產品延伸進中高端客戶群體中。面對這樣一個利益巨大的信貸資產,我國銀行業難有動力將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這也是目前我國房貸證券化起色不大、步履維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如何兼得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才是創新戰略應該鎖定的目標;三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指向混業經營。從國際經驗及長遠來看,混業經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而且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第五,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更要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最深刻教訓之一就是,金融創新不能違背了金融機構「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

首先,金融創新的杠桿效應正在公開挑戰金融機構「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房屋抵押貸款被證券化後帶來的最直接後果是,會調動銀行或次貸公司在重新獲得現金流後擴大信貸規模的積極性,次貸不僅很快會被衍生出各種金融產品,並被分配到各種金融機構的投資產品組合之中,而且對沖基金及其他高杠桿機構以其財務杠桿工具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放大與次級債有關的各種交易,最終會放大相關的投資和交易風險。此時,相當多的衍生產品價值與其真實資產價值之間的聯系被完全割斷了,金融創新的杠桿效應不僅遠離了金融機構的「謹慎經營」原則,而且也把市場參與者完全隔離在「謹慎經營」的藩籬之外。

其次,金融機構貪婪的逐利性在經營風險被轉移給社會後,必然會以犧牲謹慎原則作為擴大信貸規模的基本前提。一旦風險集中爆發,整個社會在為之震驚時,突然會想到要追溯原生信貸產品的發行質量及是否遵循了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但為時已晚。因此,問題是在無風險約束下的放貸行為與風險隱蔽的嚴重滯後之間,如何實現與謹慎經營原則的有效銜接,這是金融衍生產品創新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

再次,金融衍生產品從一開始就遠離了「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典型的衍生產品價值依賴於原生資產價值的變化,但由於金融創新,衍生產品通過切分包裝、評級定價及金融工程模型等方式被投資銀行家們精心包裝並推向資本市場後,其價格與投資價值往往會被高估,市場風險隨時都有可能集中爆發。同時,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也被消失得無影無蹤。因此,美國次債危機給予我們的深刻教訓是,在金融創新中必須很好地堅持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如何有效地處理好創新與謹慎經營的基本原則兩者之間的關系,這可能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長期和棘手的現實問題

H. 想了解下美國金融市場的金融衍生品的具體知識,有哪些

金融衍生工具也稱金融衍生品,它是基於一種金融產品然後開發的有直接關系的融產品稱之為金融衍生品,如銀行把低質量的住房貸款打包好(證券化)買給其他人,這些人再度轉讓(發債方式),就這樣連續的販賣低質量的住房貸款的工具稱之為金融衍生工具。美國是一個金融衍生工具泛濫的國家,金融衍生品毫無顧及,深究其原由是熱錢太多,如果管理跟不上危害極大。如美國次貨危機——上升到金融危機。

I. 美國歷年金融衍生品的成交量

找個瀏覽器,能翻譯的,直譯成中文,可以好好看,數據都是阿拉伯數字,即使翻譯不是很直白也能看懂,用獵豹的瀏覽器吧,谷歌瀏覽器雖好,但經常崩潰,用不成。希望對你有幫助

J. 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場有多大

自20世90年代以來,場內和場外兩個市場均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1991年兩市場的內期末未到期合約金額容總量1(Notional Amount Outstanding)分別達3.5萬億美元和6萬億美元;而2007年6月末,交易所市場的未到期合約金額總量增長了26倍,達到95.06萬億美元,OTC市場的未到期合約金額總量則增長了85倍達到516.4萬億美元。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巨幅增長反映了機構投資者對流動性增強型(即增加現貨市場流動性)金融創新的需求,OTC衍生品交易則迎合了機構投資者對風險轉移型金融創新的需求。

閱讀全文

與美國衍生品資金總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普頓外匯要跑嗎 瀏覽:846
投資有風險什麼需謹慎 瀏覽:790
德國dax30股指基金 瀏覽:494
期貨高點試空 瀏覽:470
煙台活期投資理財平台推薦 瀏覽:175
融資中介服務機構 瀏覽:941
理財單頁模板 瀏覽:750
股票異動公告 瀏覽:927
一千三百歐元兌換多少人民幣 瀏覽:391
破凈值股票 瀏覽:63
信託50 瀏覽:589
5月9曰原油價格 瀏覽:267
投資類企業分類 瀏覽:543
阿狀理財 瀏覽:414
如何用股價指數進行投資 瀏覽:984
投資哪個網貸平台返利高 瀏覽:231
青島外匯交易培訓 瀏覽:699
黃金價格4月3日 瀏覽:735
什麼貸款軟體可以當天放款 瀏覽:748
匯添富科創解凍資金好久到賬 瀏覽: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