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柳河縣三源浦鎮光伏扶貧政策
2015年3月9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發布《光伏扶貧實施方案編制大綱(試行)》(下稱《大綱》)
由地方政府對戶用和基於農業設施的光伏扶貧項目給予35%初始投資補貼、對大型地面電站給予20%初始投資補貼,國家按等比例進行初始投資補貼配置;戶用和基於農業設施的光伏扶貧項目還貸期5年,享受銀行全額貼息,大型地面電站還貸期10年,享受銀行全額貼息。
山西省
山西作為首批試點省份,將率先在臨汾市汾西縣、大寧縣、吉縣和大同市天鎮縣、渾源縣開展光伏扶貧試點工作。
按照光伏扶貧工程實施方案,國家將建立國家統籌、地方配套、銀行支持、用戶出資等多種資金籌措機制,統籌電站建設和分布式光伏建設;光伏扶貧優先列入光伏發電年度開發計劃,單獨下達。中央財政安排必要的財政補助資金和貸款貼息資金,各省級政府結合本地財政及貧困地區情況落實配套資金,銀行實行低息貸款。
寧夏自治區
作為光伏扶貧的試點省份,寧夏走在了前列,2015年5月7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辦和寧夏發改委聯合發布文件,確定落實寧夏2015年光伏扶貧項目名單。確定了2015年寧夏光伏扶貧工程試點縣(區)為:鹽池縣、同心縣、紅寺堡區、海原縣、原州區、彭陽縣、永寧縣、賀蘭縣。
同心縣
2014年,12月24日,由中國電建寧夏院編制完成的《同心縣2015-2020年光伏扶貧項目規劃》順利通過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政府評審。同心縣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縣,也是全區最先開展光伏扶貧規劃的縣(區)。
本次光伏扶貧規劃覆蓋同心縣5個鎮22個貧困村共18020個貧困戶,規劃利用2015—2020年共6年時間在同心縣20個移民村和2個自然村建設戶用屋頂分布式光伏,在同德慈善產業園區羊絨產業區和中小企業創業孵化園建設工業園區廠房屋頂光伏電站,在各移民村和自然村周邊的8塊荒山荒坡建設集中並網光伏電站,規劃總建設規模達655兆瓦,工程總投資約50億元。
陝西省
商洛市
2015年3月,為加快推進光伏發電產業發展,促進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致富,商洛市結合國家光伏扶貧政策,充分利用城鄉居民閑置的屋頂資源和光伏發電產業優勢,在全省率先啟動了10萬戶城鄉居民屋頂光伏發電工程,積極探索屋頂光伏電站建設模式,為光伏精準扶貧提供成功經驗。洛南縣衛東鎮張村13戶、山陽縣板岩鎮馬灘街道8戶農戶屋頂光伏發電示範項目正式並網發電,標志著商洛市10萬戶居民屋頂光伏發電工程啟動實施,商洛市目前已建成居民屋頂光伏電站35戶。
甘肅省
甘肅《關於上報光伏扶貧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
2015年3月,甘肅省發改委發布《關於上報光伏扶貧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為深入推進甘肅省「1236」扶貧攻堅行動,大力實施精準扶貧戰略,有效促進貧困群眾增收,根據《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關於印發實施光伏扶貧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能新能〔2014〕447號)和《國家能源局國務院扶貧辦關於組織開展光伏扶貧工程試點工作的通知》精神,經研究決定在通渭縣、清水縣、東鄉縣、臨潭縣、禮縣、民樂縣開展光伏扶貧工程試點工作。
青海省
青海兩會:2015年將在30個貧困村開展光伏扶貧試點
2015年2月,青海把扶貧開發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完善貧困縣考核、約束和退出機制,探索多元化的扶貧減貧模式。通過啟動實施電商、光伏等系列扶貧工程,努力構建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大扶貧工作格局。青海2015年將力推光伏扶貧工程。通過政府投資、企業融資相結合方式,在7個縣的30個貧困村開展光伏扶貧試點。
安徽省
合肥市
2014年,合肥市又出台了《光伏下鄉「百千萬」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到2018年底,全市建設100個光伏應用示範美好鄉村,1000個農村光伏扶貧家庭,以及1萬個農村家庭分布式光伏電站和1萬畝光伏設施農業(漁業)基地。
池州市
近日,池州市發布《池州市光伏扶貧工作實施方案》。文件說到:貧困戶戶用光伏電站,建設資金採取省級補助、市縣安排和貧困戶自籌各三分之一的辦法籌資。
石台縣的貧困戶建設光伏電站,由省級光伏扶貧專項資金補貼0.8萬元;非重點縣的貧困戶建設光伏電站,由所在縣(區)財政安排專項扶貧資金補助0.8萬元。
市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0.4萬元,省到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0.4萬元。
農戶自籌0.8萬元。貧困戶自籌部分資金,可通過自身出資、扶貧小額貼息貸款、互助資金貸款和黨員幹部結對幫扶等途徑解決。
② 請問寧夏同心縣有哪些企業, 越多越好
同心有啥企業...除了羊絨也 再就么了 再有都干不起來...
③ 中國最大的羊絨紗產地在哪裡今年多少錢一公斤
寧夏(同心縣)應該是目前中國最大的產地之一。
羊絨紗線平均價格約為人民幣70萬元/噸,48-80支純羊絨精紡紗線價格約為人民幣75-90萬元/噸
④ 我今年剛開的羊絨衫店有營業執照能貸款嗎怎麼貸
有營業執照可以辦理貸款。
一、到銀行提交營業執照貸款申請,咨詢貸款相關事宜;
二、提交營業執照貸款流程相關資料,比如營業執照證明、若是個體戶辦理貸款應該提供銀行近六個月的銀流水,若是企業辦貸款,應該提供近一年的經營流水證明以及企業財務報表等。以及借款人的徵信報告。
三、等待銀行審核,若審核通過,雙方簽訂借款合同。若申請的是抵押貸款,將辦理抵押登記手續。
四、銀行向指定的賬戶發放貸款。
註:在用營業執照辦貸款時,除了營業執照外,還需借款人提供本人的身份證明、婚姻證明、住址證明等,同時還必須提供半年以上的銀行流水。資料准備越齊全,越有利於申請貸款。
⑤ 求問寧夏區政府為什麼要搬遷海原縣城
海原縣位於寧夏南部六盤山區, 2004 年由固原市劃歸新成立的中衛市管轄。縣域面積 6899 平方公里,現有 4 鎮 14 鄉 165 個村委會 1099 個自然村。 2006 年人口 39.43 萬,其中農業人口 36.1 萬,回族人口 27.93 萬(占總人口的 70.8% )。縣城設在海城鎮,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2007 年的海原縣政府工作報告說:全縣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民族團結、環境優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局面。 海原是一個古老的大縣,九百多年前,宋朝就在天都山(今稱西華山)下建有西安州。縣城所在地為北宋的天都寨、西夏的東牟會;元代稱海喇都城,意為美麗的高原城堡;明代封為楚王牧地,在此設王府承奉司,簡稱海城。清順治三年( 1646 )置鹽茶廳,百廢待興,廳署只好設在固原州城內,遙控海城;地方無官府官員長達百年,廳民跋山涉水,奔走於海固之間,苦不堪言。乾隆十三年( 1748 ),經海城父老鄉親多次呼籲萬般請求,朝廷順應民情,遂將設在固原州城內的鹽茶廳署搬遷到海城。萬民歡欣,奔走相告,積極參與衙署城池的修建。當時的舉人劉統欣然命筆,寫了一篇《鹽茶廳署落成記》,贊頌這一盛況。自設鹽茶廳至今,已三百六十多年了;自在海喇都城內建廳署,距今也已二百六十年了。同治十三年( 1874 )撤廳設為海城縣,民國三年( 1914 )改名海原縣。風雨滄桑,歷經劫難,海原縣城從未搬遷過,即使 1920 年毀滅性的 8.5 級大地震,海原人民也沒有倒下,民國政府還是撥款修復了海原縣城。 海原縣城坐落在雄偉壯麗的南華山下,這里古稱灑水坪,冬天溫暖,夏天涼爽。古城背山面水,後靠北坪梁,前有五橋溝的泉水自西南順沙河繞過東北,牌樓山(古龍崗)形如卧龍,蜿蜒於城東。從風水學的角度看,古人獨具慧眼,在此選址建縣城是最好的地理位置。數百年來,這座縣城見證了海原自強不息的發展歷史,承載著海原人民悲歡離合的一切情感。 解放後,黨和政府對海原關懷備至。作為少數民族地區,近六十年來,國家向海原投入了巨大的財力物力。特別是近些年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海原縣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區所有中小學校、衛生醫療機構、黨政機關部門及下屬單位全都拆舊建新,到處是寬敞整潔的庭院,嶄新高聳的大樓。住宅小區方興未艾,幹部職工借錢貸款,傾其所有購買樓房或自建宅院。大街小巷已被拓寬延伸,新的商業樓堂館所布滿街道兩旁。美麗的海喇都廣場已成為縣城居民的休閑場所,牌樓山公園正在建設中,新汽車站即將竣工……擁有五萬多人口海原縣城,社會安定,百業興旺,回漢群眾和睦相處,安居樂業。這座煥然一新的縣城傾注了海原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無限熱情,寄託著海原人盼望幸福未來的一切夢想。 突然晴天一聲霹靂,有人隨心所欲,獨斷專行,要強行搬遷海原縣城於固原市原州區的黑城子。消息傳來,人心震恐,群情悲憤,上訪呼告,怨聲載道。 黑城子是何須寶地?竟能讓力主搬遷者如此動心,要將好端端的海原縣城遷移至此。黑城子位於海原東南邊界,地處清水河西岸,是原州區北部的一個鄉。這里現有鐵路、高速公路通過,還有揚黃灌溉農業。而海原縣城的新址卻選在莧麻河口外南邊的山坡下,即背靠連綿起伏的西峰嶺。南望 40 多公里處就是古代重鎮今固原市,北望 60 多公里處就是發展勢頭強勁的同心縣。就這么一條河川,海原的新縣城從中插入,命運難卜,前景渺茫。 為此,海原民眾強烈抗議,大聲疾呼,質問:搬遷縣城到底為了什麼?!官方的回答是:地震、缺水、交通不便、工業不發達等等。欲加之罪,何患無詞。地理環境的優劣另當別論,現在就讓我們看看這些所謂的理由能不能成立。一、地震之說 搬遷者認為海原縣城處在地震帶上,故非搬不可。眾所周知,西海固位於阿拉善、青藏高原、鄂爾多斯三大地塊的交接部位,即烏鞘嶺 ------ 六盤山弧形構造帶,和全寧夏一樣都屬大陸斷裂地震帶,而海原活動斷裂帶亦非一縣一城所能定論的。 1920 年的海原大地震,震中在西華山西北麓,西距縣城 30 公里左右。這次地震烈度達 9 度以上的地區面積就有 2 萬平方公里,重災區有 9 縣,破壞區有 152 市縣。試問:假如海原再次發生大地震,鄰近的黑城子能夠逢凶化吉、遇難呈祥嗎?具有喜劇意味的是,鹽茶廳官署從固原遷建海城的那一年,黑城子就發生了 5.5 級地震。再說為了防震,只搬走縣城的機關單位,是領導幹部的生命太高貴了嗎?海原 18 個鄉鎮 1099 個自然村 40 萬回漢人民的生命就那麼低賤嗎?拙劣之舉,令人寒心。這種官貴民賤的決策,真讓海原的老百姓大失所望。政府不積極進行抗震防災,而一味地選擇逃避,這難道是關注民生、以人為本的做法嗎?全球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有許多國家,莫非他們都將首都遷移了嗎?中國本土也有很多地震區,莫非都要花巨資搬遷城市嗎?二、缺水之說 海原地處寧夏中部乾旱帶,十年九旱,天人共知。但乾旱缺水是寧夏山區各縣共有的難題,並非一個海原叫人擔憂。解放以來,在歷屆縣委、政府的領導下,海原人民力戰旱魔,艱苦創業,大興農田水利建設,度過了一個個大旱之年。至於說縣城缺水,也不盡然。明清以來,五橋溝的泉水滿足了這里的居民需要。今天,隨著人口的增加及工商業的發展,城市供水日見不足,但還不至於發生水荒。面對這一問題,政府不思長久之計,反倒一走了之,丟下數萬百姓,於心何忍! 據說新縣城的建設需耗費幾十億人民幣,決策者咋就不能轉變思路,把這些錢用在揚黃引水上,灌溉興仁盆地 --- 西安盆地 --- 高台塬地 --- (縣城用水) --- 史家大川 --- 賈塘 --- 曹窪等百萬畝田地。倘能如此,鄉村富庶,縣城繁榮;一舉兩得,百年受益。政府何苦不為?非要揮霍巨資搬到黑城子,只為喝一口那裡並不充足的揚黃水嗎?全國缺水的城市很多,難道都得搬遷到有豐富水源的地方嗎?三、交通不便之說 海原是山區大縣,大自然造就的地理環境非人力所能徹底改變。丘陵起伏,溝壑縱橫,這是黃土高原共有的特徵。作為山區,道路崎嶇,交通自會不便,這是婦孺皆知的常理。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的全力支援和社會各界的慷慨扶助下,海原縣鄉村三級公路網已經形成。以縣城為中心的柏油路四通八達,群眾出行已很方便。中靜公路、海同公路、海固公路、海靖公路還有縣境北部的 109 高速國道、東部的銀平高速省道。美中不足的是目前還沒有高速路經過縣城,這就成了某些領導要搬遷海原縣城的借口。從全國交通圖看,不通高速路的縣城何至海原一個。難道沒有高速路的縣城都該廢棄嗎?追求高速,無可厚非。但海原人(以縣城為中心)若北走銀川,與其向東南跑 40 多公里到黑城子上高速路再掉頭向北走 70 公里才能過同心縣,何不直接向北走 60 多公里到同心上高速路?若西走蘭州可至靖遠上高速路,則比黑城子更為便捷。若向西北走中衛市,雖無高速路,但里程要比黑城子短。在黑城子重建海原縣城,交通上最大的好處是方便了官員往來,他們從此不再受山路的搖轉顛簸了。但人們不禁要問:難道官員的高級轎車只配在高速路上行駛?難道沒有高速路就真的「不方便」了嗎?難道各級領導因不通高速路而不再到大山深處體察民情了嗎?黑城子有高速路,這對異地做官的人來說頗具誘惑力,也的確能為當地官員提供方便。因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在近 300 公里外的銀川市購置了住宅樓,每逢周末,歸心似箭,紛紛駕著單位為自己配置的高級轎車呼嘯而去,兩天後又悠然打道回府,何等的瀟灑,多麼的快活。試問:黑城子那段高速路能給海原 40 萬人民帶來多大利益?如果非要有高速路以適應當今社會的發展形勢,何不把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改建新縣城的巨大代價花在為本縣專修一條高速路上呢?如此,官員方便,百姓方便,兩全其美,何苦不為?四、工業不發達之說全國有 2800 多個縣,是否都有發達的工業,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個道理誰都明白,這就是:根據縣情制定規劃,確立發展方向。農、林、牧、漁、工、商、旅遊等等,因地制宜,各取所長。每個縣都會根據當地資源優勢,揚長避短,發展縣域經濟。就象一個體育運動員,在強手如林的競爭中,定會亮出自己最好的招牌,展示實力,挑戰極限。海原曾經也創辦過許多工廠,如毛紡廠、膠囊廠等等,但運行不久,紛紛破產倒閉,國家和地方的巨額投資血本無歸。究其原因,正是邯鄲學步,盲目冒進的結果。但海原的工業並不是一片空白,據 2007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本縣有石膏、馬鈴薯澱粉、草畜產品等加工企業 11 家,香水橋皮毛加工初具規模,興仁建材產業正在形成。預計實現工業增加值 6000 萬元。以交通運輸、商貿流通、餐飲服務等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加快,預計實現三產增加值 6.4 億元。在工業、商貿流通等領域累計招商 64 個項目,到位資金 1.7 億元。 那麼,將縣城搬遷到黑城子,藉助揚黃水、鐵路和高速路,會誕生何等輝煌的大型企業?未來還是一個迷夢。因為有水有路的地方並不都是工業發達的縣城。海原縣的產業重點在清朝乾隆年間才由畜牧轉向農業,解放後一直是農牧並重,副業協助的生產生活格局。我們的優勢是土地資源雄厚,旱作農業前景廣闊。馬鈴薯、硒砂瓜、苜蓿、茴香、蔥韭蒜及小秋雜糧芸芥、蕎麥、莜麥等,這些特色產品足可讓我們打出自己的品牌,邁上適合自己前進的道路。 不可否認,海原需要工業,海原人民也盼望能有發達的工業促使地方經濟騰飛。同樣是依託本地資源,南與海原一山之隔的西吉縣建有亞洲最大的澱粉企業,北與海原一水之隔的同心縣,其羊絨羊毛羊皮產業如火如荼。他們當年創業並非全依賴水路之功,而海原工業的薄弱,也不該全歸咎於地震、缺水、交通不便。企業的倒閉,政府難辭其咎,任人不當,監管不力,多好的工廠也會跨掉。不要說在黑城子,就是到銀川市辦廠也難逃破產的厄運。以上所述,正確與否,留待世人評說。 海原是民族地區,將古老的縣城從海原的中心位置趕到境外東南角,咋看咋不順眼,違背了行政建置區劃的准則。為了掩人耳目,杜民口舌,寧夏別出心裁,劃出海原北部的興仁、蒿川給中衛,徐套給中寧,興隆給同心;又劃入原州區的黑城子、七營、炭山給海原。天下本無事,庸官自擾之。如此劃進劃出,兩邊百姓都有怨氣,因為這在民情民俗、戶籍就業、親戚往來等方面造成諸多不便。將來能否和睦相處,只能聽天由命了。海原,是 40 萬回漢人民的海原;縣城,就是 40 萬海原回漢人民的精神家園。搬遷縣城,拔的是千百年孕育成的海原文化之根,傷的是勤勞善良的海原人的心。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窮。海原雖然是貧困落後縣,但這里土脈深厚,人力精強,海原人有信心也有能力脫貧致富,走進小康社會。 一座剛剛除舊布新、欣欣向榮的縣城即將被廢棄,在此投資的海原人及外地客商,他們的心血將一錢不值,他們的希望將化為泡影。傾家盪產,背井離鄉,辛辛苦苦,省吃儉用,一切又得從頭做起。善財難舍,誰不悲憤?試問:誰來償還他們投資的血汗錢?誰來保護他們的實際利益?有人說:舍小家顧大家。可公私兩家都將被廢棄,怎不令人痛心?據估算,為建設這座縣城,國家已花費了 60 多億。又有人說:現在國家富了,有的是錢,扔掉幾十億無所謂。這是氣話。和歐美比,我國還不富強;和東南省市比,寧夏還很貧窮。一分一厘,都是民脂民膏;一舉一動,關乎國計民生。如果全國地理環境不優良的城市都象海原一樣,喜新厭舊,欺上瞞下,巧立名目,中飽私囊,你搬他遷,揮金如土,必將使地方經濟損失慘重,給國家造成沉重負擔。助長此風,後患無窮。不要以為有些領導的主意就是真理,歷史上曾經有過的一些「英明決策」,違背人心,踐踏民意,到頭來卻使國家蒙難,百姓遭殃。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懇切盼望各級官員能夠察民情,順民意,真正為人民排憂解難謀福祉。願 2008 是海原 40 萬回漢人民的祥和之年。
⑥ 我家裡有100畝地貸款好貸嗎我是個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同心縣的在老家有一百多畝地不知道能不能貸款
該有100畝地貸款好貸嗎?這個當然是好帶的,只要有一條都是好歹的。
⑦ 同心縣王團鎮2020年第一季度貸款利息怎麼沒返現
第1季度貸款利息沒有返現的話,建議及時聯系他們的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