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富有
宋朝。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 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北宋中後期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財政收入也達10000萬貫。
明隆慶5年(1571)歲入白銀250萬兩。參照黃仁宇先生的估算,明朝正常的歲入最多也只有1500萬兩,緊急時期達到2500萬兩。
以銀錢的一般兌換率為1兩白銀=1貫銅錢,那麼明朝的正常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
清朝的財政狀況要好一些,國家初定的順治7年(1650)歲入1485萬兩。咸豐年間(1850前後),歲入約為4000萬兩,仍然遠小於600年前的宋朝,而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超過3億,估計為宋朝人口的2—3倍。直到清朝末年,國家歲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
唐代中後期兩稅(農業稅)收入約2000萬貫。宋太宗至道3年(997)收入3559萬貫,其中兩稅2321萬貫,佔65%,工商稅1238萬貫,佔35%。
宋天禧5年(1021)收入5723萬貫,其中兩稅2762萬貫,佔48%,工商稅2936萬貫,佔52%。宋熙寧10年(1077)收入7070萬貫,其中兩稅2162萬貫,佔30%,工商稅4911萬貫,佔70%。
兩稅一項從唐至宋都沒有大的變化,而在宋代工商稅收入卻突飛猛進。北宋財政收入由開國初與唐朝持平,到中期達到唐朝的兩倍以上,主要是工商業的巨大發展,引起工商稅直線上升的結果。
從熙寧10年來看,工商稅占財政總收入的70%。這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農業社會已經在開始向工商業社會悄悄邁進了。
宋朝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農民的剝削,而是靠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作為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對大量小自耕農直接徵收農業稅一向是國家統治的基礎,像宋朝這樣的情況實在是絕無僅有,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由於大量小自耕農不再是國家生存的根本,宋朝得以採取了與其他王朝迥然不同的土地政策——「不抑兼並」。
數千年來,中國傳統上一向將土地兼並視作國家大害,千方百計加以抑制。以至於形成了這樣一個循環——朝代開國時重新分配土地,造就出數百萬戶小自耕農;
經過上百年日積月累,土地向少數人手中集中,國家喪失稅源,一些失去土地的農民鋌而走險;大規模農民起義爆發,政府崩潰,新王朝建立,重新分配土地。
這種做法是自然經濟的產物,它固然可以保證多數農民都能有一些土地耕種,但也限制了集約經濟的發展和工商業的興起,將社會牢牢地捆在自然經濟之中。
而且這並不能完全阻止土地的集中,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重新分配一次土地,而每一次對土地的重新分配幾乎都要伴隨著大規模的戰爭與破壞。
宋朝的做法使它成功地跳出這一怪圈。一方面不抑兼並,使土地能夠集約化經營,騰出大量剩餘勞動力(當時不足1%的人口佔有了全國土地的70%,而每年進入流通市場的土地佔全國總面積的20%);
另一方面成功地發展了工商業,不僅吸收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僅信州的一個銅鉛礦就常雇有十餘萬礦工),而且促進了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從社會經濟發展看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朝經濟
㈡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富有
㈢ 歷史問題!!!!!~
很長啊,你要仔細看啊,我找了很久的!哈哈!但現在又有了一種新的評價:岳飛抗金嚴重阻礙了中國的民族統一,不能稱之為英雄.但歷史課上還是要說他為民族英雄的.你看下下面的故事,自己評價啊!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壓迫的漢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國,深入骨髓」,紛紛自動組織起來反抗。
從十二世紀二十年代起,黃河南北、兩淮之間,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抗金民族戰爭。岳飛和抗金名將宗澤、韓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爭的最前線。可是,腐敗的北宋統治集團,採取妥協、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趙佶、欽宗趙桓被擄走後,繼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頭目趙構,同樣是個投降派。他偏安於江南一地,沉醉於歌舞逸樂之中,沒有真正組織抗金民族戰爭並把它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檜等投降派,通過他們出面進行一系列議和投降活動;一面則利用宗澤、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抵擋金軍的凌厲攻勢,以保住他的皇帝寶座和積累屈膝求和的資本。到了十二世紀二十年代中期,東自江淮、西至陝西一線的宋、金雙方對峙的軍事分界線形成後,趙構、秦檜統治集團,實際上已經成了南宋抗金斗爭最大絆腳石;反過來,岳飛、韓世忠等抗戰派,則成了趙構、秦檜投降派活動的最大障礙。南宋朝廷內部抗戰派與投降派的斗爭,日趨尖銳。
岳飛堅決反對議和,主張抗戰到底,置個人榮辱安危於度外,對趙構、秦檜的投降活動進行堅決斗爭。1139年(紹興九年),岳飛在鄂州(今湖北武昌)聽說宋金和議將達成,立即上書表示反對,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並直接抨擊了「相國」秦檜出謀劃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動,使「秦檜銜之(抱恨)」。和議達成後,高宗趙構得意忘形,頒下大赦詔書,對文武大臣大加爵賞。可是,詔書下了三次,岳飛都加以拒絕,不受開府儀同三司(一品官銜)的爵賞和三千五百戶食邑的封賜。他在辭謝中,痛切地表示反對議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並再次表示收復中原的決心,「願定謀於全勝,期收地於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而報國。」這無異於給宋高宗當頭潑了冷水,從而更使趙構、秦檜懷恨在心。「但岳飛不顧個人得失,堅持抗戰到底的立場,率領軍隊,聯絡北方義軍,卓有成效地從事抗金戰爭,籌劃收復中原、統一祖國,成為全國抗金民族戰爭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紹興九年)夏,金兀術撕毀紹興和議,傾巢而出;再度發動大規模的對宋戰爭。在東、西兩線軍取得對金大捷的形勢下,岳飛揮兵從長江中游挺進,實施銳不可擋的反擊」,他一直准備著的施展收復中原抱負的時機到來了。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措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集合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但是,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在要末「班師」、要末「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斗爭,至此被迫中斷。 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准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這時,有一個無恥的書生,騎馬追上金兀術扣馬而諫:「太子(兀術)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自古沒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金兀術這才又整軍回到開封,並以不費吹灰之力,又把中原土地奪了回去。
岳飛一回到臨安,立即陷入秦檜、張俊等人布置的羅網。1141年(紹興十一年),他遭誣告「謀反」,被關進了臨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監察御史萬候*(音末期屑)親自刑審、拷打,逼供岳飛。與此同時,宋金政府之間,正加緊策劃第二次和議,雙方都視抗戰派為眼中釘,金兀術甚至兇相畢露地寫信給秦檜:「必殺岳飛而後可和。」在內外兩股惡勢力夾擊下,岳飛正氣凜然,光明正大,忠心報國。從他身上,秦檜一夥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證據,但岳飛卻仍於紹興十一年農歷除夕夜,被趙構「特賜死」,殺害於臨安大理寺內,年僅三十九歲。岳飛部將張憲、兒子岳雲亦被腰斬於市門。岳飛父子及張憲死於奸臣昏君之手,激起了抗金軍隊和老百姓的強烈憤怒,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秦檜支吾其詞「其事體莫須有(也許有)。」韓世忠當場駁斥:「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民族英雄岳飛,就在「莫須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臨死前,他在供狀上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這是悲憤的呼喊!
岳飛雖然被殺害了,但他的精忠報國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正是他,表達了被壓迫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斗爭,並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統治者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展的中國封建經濟和文化,並使之得以繼續向前發展。岳飛不愧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民族英雄。
岳飛遇害後,臨安義士隗順,負屍越城,草草地埋葬於九曲叢祠旁。為了便於以後識別,隗順將岳飛隨身佩帶的玉環系於遺體腰下,墳前種植了兩棵桔子樹。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因重修棲霞嶺下岳飛廟墓,追尋岳飛初葬地,終於在杭州市眾安橋螺絲山下扁擔弄內的紅紙染坊旁,找到了最初的岳墳。1876年(光緒二年),在這里修建「忠顯廟」,杭人俗呼為「老岳廟」。
岳飛死後二十年,即1162年6月(紹興三十二年五月)宋孝宗趙慎繼位,七月下令給岳飛平反昭雪,「追復原官」,並以五百貫的高價購求岳飛遺體,「以禮改葬」。
㈣ 宋朝歷史
人物:
狄青:猛虎遇群狼
南北兩宋三百多年是文人的天下,武將們熬出頭的實在是少得可憐,狄青就是僅存的碩果之一。
張邦昌
張邦昌這個形象,在那本流傳深遠的《說岳全傳》里已經奠定了他在民眾心裡的基調,是個大大的壞蛋。《宋史》里將他歸入叛臣里,從官方的角度認可了他是一名有污於宋庭的文人。
其實,在那本官方《宋史》里,就已經明明白白地透露了一個信息給我們,張邦昌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張邦昌的死,罪名是僭逆,在古代,這是抄家滅九族的大罪。就算趙宋一朝確實有不殺大臣的祖宗家法,這個罪名也是不能免死的,而且已經夠剮了。
寇準
准出生在一個貧窮的書香門第,小時候家境貧寒,在母親的教育下,刻苦攻讀,19歲中進士,20歲當縣令,成為一名年輕的處級領導幹部。由於工作努力,認真負責,他的仕途一帆風順,先後升任鹽鐵判官、尚書虞部郎中、樞密院直學士,最後在宋真宗景德元年拜相。其時正值北宋的宿敵遼朝大舉南侵,一殿君臣聞風喪膽,商議棄京逃難,寇準力排眾議,堅決要求皇帝親征,從重打擊侵略者。最後皇帝勉強採納了他的意見。北宋官兵看到皇帝親臨,士氣大振,遼朝沒能佔到便宜,還死了一員主將,遂要求與宋訂立和平協議。宋真宗本無甚大志,正巴不得快點離開這個是非之地,於是雙方簽定了著名的「澶淵之盟」,雖然宋朝為此負擔了不菲的歲幣和絲帛,但宋遼雙方因此倒也平安無事了好幾十年。此役以後,寇準名動朝野,深受真宗信任。後來,王欽若嫉妒寇準的權勢,向真宗挑唆說,陛下以為寇準是忠臣嗎?他不過是以陛下您的生命作為賭注,成就他自己的私名啊。真宗被這話一蠱惑,出了一身汗,於是貶了寇準的官。被貶以後,寇準居然學了點拍馬屁的技巧再次復相,不過很快又被丁渭折騰掉了,這一次連貶五級,最後死於衡州司馬任上。
——太多了不加累述,關於人物點擊下面網址:
http://hi..com/helth/blog/item/53ee1d089c539737e8248851.html
軍事
宋朝是我國軍事法律思想非常豐富的時期,但其軍事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徵是內向性和保守性,而其最集中的表現則是兵權的高度集中。
宋朝的立國在軍事上有著嚴重的先天不足。宋朝立國時,北方的契丹已經先立國幾十年,它在後晉的石敬塘手裡搶去了幽雲十六州,使得中原的北大門洞開;同時產馬地在北宋建立之前即被西夏和遼國佔有,所以北宋一直少馬,難以和北方的少數民族騎兵對抗,所以宋朝的立國是相當捉襟見肘的。
科舉是宋朝最能夠獲得人們承認的途徑,宋朝也開武舉,但是卻試策高低為去留,如仁宗天聖八年(1030)開武舉:「武舉發,先閱騎射,而試之以策為去留,弓馬為高下」。[5]這樣就造成了武官的選拔重文輕武。且在授予官職之時,從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職,多由科第出身的文官擔任,甚至掌握全國軍權的樞密院,各地方州縣的軍隊指揮權,都交給了文官,導致即便武官擔任了要職,也將受到文人的排擠壓制,無法將滿腔才能充分發揮出來,甚至有被文臣陷害排斥最後含冤而死者。
武官地位低下,必然無法激起其建功立業的雄心,影響全軍士氣,甚至埋沒大量的用兵人才。
而且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宋朝的武將選拔制度並非走純粹的科舉路子,在很大程度上,宋朝武將的培養選拔制度明顯落伍於文官的選拔制度,因為它基本上還是在沿襲舊的傳統做法,即蔭補制,蔭補制就是落後的世襲制的殘余變種。
http://hi..com/ainuoweijny/blog/item/a1ac09f7abdbbd26730eec79.html
政治
http://hi..com/%BB%DD%B5%C2%EE%A3%C3%F7/blog/item/2b1ddb235479b94b92580719.html
㈤ 調控升級地產股走勢疲弱 房企劍指管理要效益
日前,地產板塊多隻龍頭股表現疲弱。截至7月8日上午收盤,萬科A報23.87元/股,金地集團報10.54元/股,保利地產報11.97元/股,相比上周有所回調,但股價仍處於較低水平。就當前估值來看,A股132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市盈率為12.69倍,位列申萬一級28個行業板塊倒數第三。國信證券新近研報指出,當前地產板塊估值僅高於銀行和建築裝飾板塊;縱向來看,目前板塊估值仍處於近10年較低水平。
為了穩定股價不少房企開啟大規模回購股票行動,統計顯示,2021年以來,已有包括華僑城A、美好置業、宋都股份、中國金茂、中國奧園等在內的超20家房企先後發布了股份回購或擬回購方案。同時,也有房地產相關上市公司發布了股東增持或股票回購計劃,僅5月份就先後有九龍倉集團、美凱龍、建業地產、時代鄰里等多家房地產相關上市公司發布了股東增持或股票回購計劃。
盈利下滑拿地意願降低
從房地產行業整體來看,平均毛利率從高點35%下滑至目前的23%,平均歸母凈利率從高點10%下滑至目前的4%,而且從近期拿地來看,部分房企甚至做好了1%-2%凈利率的准備。
盈利能力下滑疊加資金鏈緊張,房企在拿地上漸趨於謹慎,2021年1-5月,房地產企業土地購置面積累計同比下降7.5%,當月同比下降31.6%。拿地金額方面也出現明顯下滑,2021年1-5月拿地金額累計同比下降20.5%,當月同比下降0.3%。
另一方面銷售端依然火熱,據國家統計局數據,1-5月,商品房銷售面積6638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6.3%;比2019年同期增長19.6%。商品房銷售額70534億元,增長52.4%;比2019年同期增長36.2%。銷售端火熱與拿地端乏力形成鮮明對比,表明房企銷售高增長、資金來源充足,但仍不願意加大力度拿地。
調控升級行業發展迎來變局
2021年上半年,各地政府落實城市主體責任,因城施策、綜合施治,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湖州、西安、合肥、嘉興、紹興等24個城市相繼升級調控,主要涉及升級「四限」、增加房地產交易稅費、設立二手房參考價格、新房積分搖號等內容。上海更是上半年房地產調控的風向標,上半年連續7次加碼調控。
更為重要的是,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出台,效果日漸顯現。根據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銀行業房地產貸款同比增長10.5%,增速創8年來新低,6家大型國有銀行全部實現集中度下降。核心一、二線城市以及熱點三、四線城市,紛紛出現房貸額度緊張、放款周期拉長現象。
信貸資金用途合規性審查趨嚴,謹防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市場。截至6月份,北京、上海和廈門自查發現違規流入房地產金額超25億元。而重慶、內蒙古、廣州、深圳等多地監管部門,就「過橋貸」、「贖樓貸」等業務約談相關部門,監管對象擴展到非銀行類金融機構。
受信貸收緊影響,2月開始,全國房貸利率止跌回升,並趨勢性上移。5月份,全國首套房平均房貸利率5.33%,較2020年底上漲11BP,二套房貸款平均利率5.61%,較2020年底上漲8BP。
房企要向管理要效益
房企從告別土地紅利、金融紅利時代,進入管理紅利時代,市場的轉變倒逼著企業向管理要效益。
據不完全統計,從2020年1月份到7月份,TOP50房企中僅有10家房企進行了組織架構變革,但自8月份三道紅線發布以來,有17家房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了調整和優化。
整體來看,房企組織變革主要圍繞總部精簡、區域優化、多元化業務條線調整三大主題;精簡、聚焦、降本為房企變革的目的。
總部層面,萬科地產、正榮地產、新城控股均沿著精簡架構、扁平化管理的思路對組織架構進行了調整。
比如,近日萬科將集團職能部門即「研究與開發專業工會」部門遷出深圳總部,與此同時總部員工減少30人,將近集團總部員工的五分之一;正榮地產將營銷中心從總部剝離出來,單獨成立營銷公司;新城控股則是將總部相似職能部門進行合並,合並後成立四大新職能中心。
區域公司方面新增、裂變與合並並行,動態調整是當前行業變革主題。2020年8月,中梁控股宣布將原中梁地產南方區域集團升級為中梁粵港澳發展集團,2020年末,中梁控股相繼成立長三角發展集團、京津冀發展集團。
2020年10月,碧桂園啟動新一輪組織人事調整,將73個區域公司裂變成100個左右,祥生控股將蘇寧皖區域調整為連宿、蘇南、宣城、合肥4個事業部;華潤置地將華南大區將拆分為深圳大區和華南大區。
整體來看,隨著土地、金融和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疊加宏觀層面不斷收緊,房地產行業進入低增長、低利潤的長周期。行業銷售利潤下滑,提高人均效能、向經營管理要效益成為房企新的突破口,諸多房企開始從「粗放經營」走向「精細化管理」。司馬岩
㈥ 宋朝的經濟史
如果什麼都挑最極端的說,哪個朝代都可以給描繪成人間地獄,可惜有人就在做這個工作。
翻翻各種史料和經濟史,我來還宋朝一個本來面目。
首先,宋的主要經濟收入是兩稅收入嗎?翻任何一本經濟史都可以明白的告訴你——不是。宋的賦稅收入主要有公田之賦、兩稅、丁口之賦、雜變之賦。而宋的賦稅收入的大頭,不在兩稅,而在雜變。
再說客戶,把「客戶」規定成「佃農」,樓主這個手段可不高明。「客戶」分鄉村客戶和坊郭客戶,所謂「佃農」,不過是前者,事實上「客戶不僅是農業生產上的直接生產者,也是手工業勞動者的主要來源」(對不起,小抄了一下書)。大量「客戶」確實是流向手工業的。
而「客戶」,和我們印象中的「佃農」是一回事嗎?恐怕也不是。宋的客戶有自己的獨立戶籍,並且法律允許並鼓勵客戶購置田產從而轉為主戶。終宋一代,客戶的數量始終保持在30%——40%,而北宋半自耕農的五等下戶始終在25%,南宋在35%。就是因為一部分下戶變為客戶,而一部分客戶變為下戶甚至中戶。兩者的流向是交互的而非單向的。而這些客戶的生活也如樓主說的那樣嗎?也未必!首先客戶是不需要直接負擔國家的各種稅收的,因為這些稅收徵收的對象是主戶。客戶所需要的只是向地主交納地租,地租分兩部分,首先最基本的是定額地租,這部分是固定的,不分豐歉年,歉收客戶自己吃虧,豐收增產的也歸客戶自己,地主一般不幹預生產。第二部分是增租劃佃、添租請佃,隨著土地產量的增高,地主也想多撈點,於是就在這部分增加地租,這也是客戶和地主矛盾最激烈的部分。但宋的客戶有遷徙的自由,也就是說,如果不滿地主,可以在滿足條件的情況下自主離去。這意味著什麼大家也可以清楚了。哪裡像樓主說的那樣聳人聽聞。而樓主要認為宋的資本注意萌芽是傳奇,那也只好由得樓主了。至於拿清的圈地來比,只能說樓主的有色眼睛度數頗深。以至於睜著眼睛胡說了!
「宋朝稅賦的繁重眾多史家早有議論,「積貧積弱」的說法也非無因」——凡是在網上攻擊宋的人都要說這句話,好象還真有道理,宋的賦稅那麼重啊!可是,事實上他們都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來說,而對對自己不利的部分視而不見,連史家的論斷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東西而把另一部分丟掉了。究竟是什麼部分呢?下面怎麼在說到的地方點出來。而這部分也是宋「稅賦的繁重」的根本原因。
咱們也跟著樓主的步子,一點一點來看看樓主是怎麼妖魔化宋的。
(一)兩稅
樓主先講唐兩稅就出了個大漏子,首先,唐兩稅外就沒有力役了?這就是笑話了,唐兩稅實施後,力役並沒有隨著「庸」的並省而取消。唐兩稅規定「余征賦悉罷,而丁額不廢。」這已經是為力役的繼續存在留好了路。唐兩稅法實施後,庸並入兩稅,力役仍然據丁征調。「發丁夫」、「驅役」、「征調」的記載不絕於史冊。而且在力役之外,還有與兩稅無關的雜徭、色役和最重最大的兵役。說唐在兩稅後就「不得再行征發百姓為政府做無償勞動」實在是笑話。而樓主偏要這么說是為什麼呢?——只有一個目的,妖魔化宋。僅此而已。
唐的創新是出現並推廣了和雇(到了宋改叫差雇,宋也有和雇,但概念不同),而宋繼承並發揚了這個創新。
扯到唐已經太遠了,我們繼續回到宋上。
首先,樓主再次使用了不光彩的手法——偷梁換柱。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一點,那就是宋兩稅和唐兩稅在名稱上雖然都叫兩稅,在內容上卻是不同的。宋兩稅是單純以土地為徵收對象的土地稅,標準是按各戶所佔有田地的數量和質量收取。而唐兩稅卻是要綜合每戶的人丁和資產包括土地、桑、居宅、牲畜和錢財等定戶等再以戶等計算本戶之兩稅。可知唐兩稅的范圍遠較宋兩稅為廣,唐兩稅包括田畝稅,戶稅,力役,而宋兩稅只是純田畝稅而不包括戶稅,力役。在宋,戶稅,力役是另算的,按各戶人丁收的稅稱丁稅,也就是戶稅,按戶等財產分級別收的稅稱役錢,也就是力役的內容。也就是說,宋的兩稅加丁稅再加役錢才約等於唐的兩稅。樓主卻用唐兩稅偷換宋兩稅,把唐兩稅的內容硬加到宋兩稅上去,這招可真不光彩!
作者: 219.144.206.* 2006-5-3 23:19 回復此發言
--------------------------------------------------------------------------------
2 翻翻各種史料和經濟史,我來還宋朝一個本來面目。
所以,什麼「百姓雖然早已經交過免役錢了,但還是得為官府服役,這還不算,還得因為「差役法」一家一家的破產,最後王安石再出來搞改革,廢除「差役法」,搞免役錢,就是最大的德政了。」純粹是胡說八道。宋兩稅中什麼時候包含過免役錢!樓主倒還真是別有居心!妖魔化的手段也太惡劣了點!而在這段里,樓主還有一個地方很險惡的又用了「偷梁換柱」的一招。那就是,刻意混淆「夫役」和「職役」。「夫役」就是「力役」,役錢是對應「夫役」的,而無論是「差役法」還是王安石熙寧免役錢,對應的都是「職役」。「職役」本和「夫役」無關,對應的也是唐兩稅之外的雜徭、色役。也就是說,無論唐兩稅還是宋役錢,都是和「差役法」、後來的王安石熙寧免役錢無關的東西,他們從來沒有管得到過。樓主這里卻刻意混淆兩者,而這混淆的目的也只有一個——妖魔化宋。
讓我們把被樓主混淆和偷換的東西理清楚,那就是——唐兩稅和雜徭、色役、兵役是唐時的主要負擔,在宋,宋兩稅加役錢加丁稅相當於唐兩稅,「差役法」和後來取代「差役法」的王安石熙寧免役錢相當於唐雜徭、色役。可見宋兩稅很清楚根本不存在什麼收了免稅錢再收一次的話!到底是宋朝「百姓是個冤大頭,想怎麼糊弄就可以怎麼糊弄」,還是樓主把廣大網友當「個冤大頭,想怎麼糊弄就可以怎麼糊弄」啊!!
有明眼的朋友可能回發現了,唐還有個兵役呢?!呵呵!這個是下面重要的內容,我們這里先放放。
再說「支移」和「折變」。
先看「支移」,歷來規定民戶輸糧多就近送納,多數兩稅戶有能力承擔。但北宋時官員開始巧立名目增稅,農民負擔加重,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到徽宗時,就不再支移而改為徵收腳錢,令民戶貼納腳錢。成為附加稅徵收。可見「支移」的問題只在一段時間內存在並已經被解決。樓主這些都不談,只抓住一時的負擔無限擴大延伸,還是出於妖魔化宋的目的。我們看見,樓主的這種抓住一時的負擔無限擴大延伸的手法,還將在下面一再出現,目的是給大家造成「宋的所有時間內所有地點上都是這些嚴重的負擔的最大化疊加」的印象!手段不可謂不毒辣!
再來看「折變」。
「折變」本來是一種為了方便稅戶交納兩稅的措施。但實際操作過程中卻有不法官員借「折變」為名增稅。但是,宋的法律對於「折變」是有具體規定的,未經允許,以折增稅是違法行為、是要以貪贓之罪懲處的。比較著名的,是包拯查陳州「折變」,當時陳州以「折變」為名增稅180%,還不到兩倍,就已經被包拯上疏參劾。而樓主又視而不見,把違法行為當作合法行為再偷換為宋的政策。這又是為了什麼?——對!就是為了妖魔化宋。從樓主那一串煽情而又誇張的「敘述」中,可給出可查的實例了?沒有,只有樓主在「控訴」。
再看「預借」。
樓主的「控訴」好摸稜兩可,什麼叫「有時官府犯窮了」?一句話就把兩宋都包進來了。事實是什麼呢?首先,北宋一朝沒有「預借」這個項目。而「預借」。真正開始是在南宋開朝的建炎、紹興年間,國家存亡須臾,因軍興所需,再加上遷都臨安,制度草創,沉重的戰爭花費和建設花費使政府入不敷出,「預借」才應運而生,同時產生的還有後面提到的「經總制錢」、「月樁錢」、「板帳錢」。可以說是非常條件下的非常措施。南宋一朝,始終面對著巨大的邊防壓力,大規模的戰爭也是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軍事上的花費非常大,這些名目的稅收才一直存在。而在北宋,這些名目的稅收更本不存在。樓主倒好!一個「有時官府犯窮了」就把北宋也包了進來,那這些非常條件就都掩蓋住,只為了給大家一個印象——宋是那麼貪財啊!妖魔化做得還真不錯呢!
(二)鹽
這個得放到明天再說,因宋的禁榷制度是值得單獨拿出來好好研究的,哪有樓主吹的那樣!
(三)雜稅
「經總制錢」、「月樁錢」、「板帳錢」。我們上面也說得清楚。非常時期的非常處理。也只是南宋在面對高額軍費和戰爭開支時所收。北宋根本沒有。樓主拋開具體環境進行擴大化。又是什麼居心?!
作者: 219.144.206.* 2006-5-3 23:19 回復此發言
--------------------------------------------------------------------------------
3 翻翻各種史料和經濟史,我來還宋朝一個本來面目。
「二稅鹽錢、蠶鹽錢、丁絹、丁鹽錢、僧道免丁錢、秤提錢、市例錢、折估錢、折布錢、布估錢、畸零絹估錢」——呵呵!樓主還列了這么多,就是讓大家看看——宋朝百姓是那麼苦啊!可惜啊!樓主為了湊這些名目,不惜把丁口賦的身丁錢包含的丁絹、丁鹽錢從身丁錢中拆出來,放到雜稅里。而身丁錢本身,也只有江南一帶徵收。為了湊這些,還不惜把秤提錢、市例錢從商稅里提出來加到雜稅里去。還真是用心良苦啊!至於什麼折估錢、折布錢、布估錢、畸零絹估錢這些在部分地區一個時期里徵收的這種根本排不上號是不是雜稅都難說的稅樓主都給列出來我不知道這是在干什麼!真正的雜稅,這里也只看到蠶鹽錢一個,而蠶鹽錢早在唐五代就有,在北宋只有河北諸州還徵收,南宋早就停了。樓主再次玩弄他的無限拉伸大法。而那些值得說說的重要雜稅如農具稅、斗耗、頭子錢和重要又重要的沿納樓主卻提都不提,就這水平還玩妖魔化?!
(四)商稅
為了妖魔化,樓主幹脆連宋商稅都不介紹了(他敢介紹嗎?一介紹就穿幫了啊!)少不得我還得來正正視聽。
宋商稅主要有住稅和過稅。住稅即買賣交易稅,稅率3%,過稅即商品流通稅,稅率2%。宋公布了商稅則例,把應納稅的商品名目頒布於稅務、官署、交通要道,使商人瞭然。稅務按照則例收稅,商旅按照則例納稅,非則例所載即假如稅務私增收稅條目,商旅可以拒納並越級上訴。至於什麼結婚途中趕考途中交商稅,一,樓主給出出處,栽贓誰都會,白話兩句就要人信?二,假如是真的,也只能說,你帶了則例上列了要征稅的商品,那活該你交稅。不會你沒帶什麼東西而硬要你交的。
什麼「「關」稅的范圍也擴大到一切過關有價值物品」簡直是放屁!則例上有的才交稅,則例上沒有的你想交人家還不要呢!
(五)「和買」和「和糴」
和買原由官庫以庫錢貸給民戶,至夏秋冬以絹入官抵沖。原是官民兩利的法子,但後來在執行的時候逐漸變成了純粹的科派,到南宋為折帛錢取代。但我們要注意的是,和買是四等戶以上才有的賦稅,也就是說,四等戶和五等戶這樣的「下戶」是沒有這個負擔的,而三等戶這樣的「中戶」以及一、二等的上戶,這和買對他們來說基本不構成影響。和糴要求就更高了,要三等戶以上才加收。對於上戶,不過是小毛毛了。這點都不說明,樓主又在無限擴大了!
(六)總論
上面一一點出了樓主的伎倆,下面我們回到我們前面說的東西,那就是為什麼說樓主是漂亮的玩了一手「支解大法」,把自己最需要的部分挑出來說,而對對自己不利的部分視而不見,連史家的論斷都要切一半,挑需要的東西而把另一部分丟掉了。這部分也就是宋「稅賦的繁重」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還要從史家的論斷說起。對於宋的賦役制度,史家的評論是「賦重役輕」,而賦重和役輕這兩部分,其實是互為因果,缺一不可的。樓主之流之把「賦重」的那部分單獨挑出來,給大家造成一個錯誤印象就是在宋百姓好苦啊!其實百姓得實惠的地方就是「役輕」樓主之流就藏起來不說了。而這恰好是關鍵。
還記得唐朝的兵役嗎?在宋,這根本不成問題,因為宋是募兵制,國家僱人當兵。百姓根本沒有「兵役」這一說。這就免除了百姓身上最大最重的負擔。而實際效果還不止如此,宋兵制中的「廂軍」,其實是受雇於國家以服雜役、分擔了農民和工匠的大部分夫役,最大程度上減輕了國家對於民間工匠和農民的勞役剝削。同時宋的「募兵」還起到社會「減壓閥」的作用,國家在發生災荒的地方大規模募兵,募兵大量吸收社會閑雜人員,大大降低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有宋一朝沒有大的農民起義也得拜其所賜。但付出的代價就是軍隊的臃腫。而為了養這只龐大的軍隊,國家財政也不得不多收稅。百姓因為役輕得到的實惠是要在賦重上還回去的。但這樣平均起來,宋的百姓並不比其他時代負擔更重。
最後,抄一段話來評價宋的役制,我們不能只片面看到賦重,評價要全面。
「宋代,除差役有反復外,力役已經不再是全體民戶的重負,兵役已被募兵制代替,一般徭役項目早在北宋前期就已經很少;差役負擔只是被差者的重負,其他民戶並無差役之苦,而且以後又基本上是募役取代了差役。」
㈦ 大宋·東京夢華的歷史背景
千年之初《紐約時報》曾有一篇著名評論。那是一篇特意用漢語作標題的文章,題目是《從開封到紐約——輝煌如過眼煙雲》。在那篇文章里,著名專欄作家克里斯托夫多次以宋都東京作為參照來警醒世人:「我們這些紐約客切不可狂妄自大,回望中國中部消失在歷史塵埃里的大都會開封,也許會使我們更清醒。」他在文章中這樣列舉「世界上最重要的城市」:「公元1000年是中國的開封,公元1500年是義大利的佛羅倫薩,公元2000年是美國的紐約」,「今天的開封骯臟貧窮,連個省會也不是,地位無足輕重,所以連機場都沒有。這種破落相更讓我們看清楚了財富聚散的無常。11世紀的開封是宋朝的首都,人口超過一百萬,而當時倫敦的人口只有15,000左右……」然而,開封的榮耀與衰落並沒有被淹沒,反而在《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得到了形象、詳細的記錄。在張擇端那幅長達5米多的長卷上,亭台樓閣,勾欄瓦肆,漕運虹橋,城闕通衢,勾勒出一幅盛世景象。在宋都繁華的親歷者和知情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如此寫到:「避地江左,情緒牢落,漸入桑榆。暗想當年,節物風流,人情和美,但成悵恨。近與親戚會面,談及曩昔,後生往往妄生不然。仆恐浸久,論其風俗者,失於事實,誠為可惜,謹省記編次成集,庶幾開卷得睹當時之盛」。 真切地記錄了當年東京的風俗民情。
㈧ 娃哈哈宋都涼茶多少錢一箱
電商平台搜一搜就可以知道,這種涼茶多少錢一箱了,就是寄到家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