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本位制(Gold Standard)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停止實行金本位制。
19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希望藉助金本位制走上復甦之路,恢復金本位制度。
1931年,美國1929年的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經濟蕭條,英國結束了金本位制。
1933年,美國總統羅斯福宣布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出口,要求人民將持有黃金全數上交銀行。美國放棄金本位制。
2、「布林頓森林體系」
在二戰已近尾聲的1944年,44國代表聚集在美國新罕布希爾州布雷頓森林,參會的部分國家在次年簽署《布雷頓森林協定》。
國際經濟體系的核心從黃金變為美元,當時的美元有世界黃金准備的75%支持。美國持有黃金二百億美元以上,債務卻不到一百億美元,可謂盛極一時。
35美元一盎司的黃金官方價格一直持續到1967 年。其時美國因深陷越南戰爭泥潭,龐大的財政赤字多次沖擊美元信譽,於是各國紛紛拋售手中美元,瘋搶黃金。隨著越戰的深入,美國財政狀況的惡化終於全面引爆美元危機。
3、1968年3月,全球黃金搶購潮導致倫敦黃金市場成交創天量,美國再也無法維持黃金官方價格,最終不得不宣布放棄每盎司35美元的市場供應。從此,金價正式進入自由浮動。
而7年後,由於美元危機加深,西方國家宣布放棄固定匯率制,轉而實施浮動匯率制,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徹底崩潰,黃金踏上了非貨幣化改革的歷程。
但好景不長。美國經濟超強的地位到了1960年已受侵蝕,當年的外國人持有的美元流動資產已從1950年的八十億美元增加到二百億美元,這也就是說,如果全數兌換成黃金,美國的黃金存底便會見底。
4、1967年,法國退出黃金總匯。
戴高樂站在投機客的一邊不無私心。法國是美國以外全世界擁有最多黃金的國家,如果按它宣稱的將每盎司黃金提到70美元的水準,法國將大賺一筆。
結果是,美國無限制地用美元彌補國際收支赤字,美元泛濫成災,將國內的通貨膨脹輸出並加劇了世界性的通貨膨脹。而美國黃金大量流失時,美元作為國際儲備物質基礎大大削弱,最後它和黃金的固定聯系被切斷,紙幣流通規律遂發生作用。美元相對黃金必然貶值,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官價已不堪一擊。
5、1967年11月18日,英鎊在戰後第二次貶值。
1968年3月17日,「黃金總匯」解體。
1969年8月8日,法郎貶值11.11%。
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松發表電視講話,關閉黃金窗口,停止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持有美元前來兌換黃金。美元掙脫黃金的牢獄,自由浮動於外匯市場。在當時這一招的功效還壓迫了西德和日本兩國實現貨幣升值,以改善美國國際收支狀況
6、接下來就是黃金價格像一匹野馬那般狂飆突進了。
1972年這一年,倫敦市場的金價從1盎司46美元漲到64美元。
1973年,金價沖破100美元。
1974年到1977年,金價在130美元到180美元之間波動。
1978年,原油飆漲達一桶30美元,金價漲到244美元。
1979年,金價漲到500美元。這一年3月12日發行的美國《商業周刊》封面上的自由女神像淚流滿面,標題是《美國的衰落》。10月,美國通脹率沖破12%,黃金成為對抗通脹的有力武器。
7、1980年是世界黃金市場起伏最大的一年。里根政府上台後推行高利率政策,使美元匯率堅挺,給黃金投資者很大打擊。
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12年。金價從1968年的35美元漲到1980年的850美元的12年間,每年有30%的獲利率。
1980年黃金投資額達1兆六千億美元,已超出只有1兆四千億美元的美國股票市值。而在1959年,黃金的投資額僅是美國股票市值的五分之一。
現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十二年。
可惜在這么壯觀的黃金多頭市場,真正的贏家是那些供應黃金的賣方,比如金礦主之類。就像各種市場的大牛市,看多投機客未必賺了很多錢,金價從35美元漲到850美元,要有多大的想像力啊!恰恰相反,那些在850美元還在追漲的人要比在40美元買進持有的人要多得多。
伯恩斯坦就舉過這樣的一個例子,美國阿拉斯加州退休基金在1980年進場,以691美元的價格買進一噸黃金,在同年年底以575美元的價格又買進一噸,1983年3月,它以414美元拋出這些黃金。
現當代首次黃金大牛市宣告結束,時間長達十二年。
要確定黃金市場的大趨勢是向上還是向下,常常需要進行基本面分析,影響黃金價格走勢的因素有許多,投資者需逐個分析,判斷出主要因素。以下將列舉對國際黃金價格走勢影響較大的因素。
1、金價美元
由於國際黃金價格以美元計價,黃金價格走勢與美元匯率走勢的關系變得非常密切,歷史資料顯示,兩者常常呈逆向互動關系。美元漲,黃金跌;美元跌,黃金則漲。
2、金價原油
國際原油價格與黃金市場也存在著緊密的聯系。眾所周知,抗通脹是黃金的一個主要功能,而國際原油價格又與通貨膨脹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國際黃金價格與國際原油價格具有正向運動的互動關系。
3、商品市場
隨著金磚四國經濟的崛起,對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強,再加上國際對沖基金的炒作,導致有色金屬、貴金屬等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從2001年開始強勢上揚,高企的價格引起了全球經濟界的擔憂。
4、股票市場
從歷史數據可以看出,在通常情況下,黃金價格的走向與經濟狀況、股票走勢相反。如果股市當前是牛市,股票、基金價格上升,將帶走大量黃金投資,這是黃金價格很有可能下跌;如果當前股市是熊市,股票、基金等價格疲軟走弱,投資者也自然會離場選擇其他投資渠道,他們可能會選擇黃金投資,這時就有可能會推動黃金價格上漲。這種變化體現了投資者對經濟前景的預期,如果投資者預期經濟發展前景良好,預料股市將繁榮發展,自然會將更多的資金投向股票市場,黃金市場的資金不可避免會受到影響。
5、金價與黃金現貨市場季節性供求
供求關系是市場的基礎,黃金價格與國際黃金現貨市場的供求關系密切相關,黃金現貨市場往往有較強的季節性供求規律,上半年通常是黃金現貨消費淡季,從近幾年的數據來看,黃金價格底部一般出現在二季度,而受歐美發達國家消費刺激,三季度黃金現貨需求會逐漸到達高峰,使得黃金價格持續走高。
6、政局震盪
國際政局和各國之間的戰亂也常常影響黃金價格。當出現政局動盪或戰亂時,經濟發展會受到相當負面的打擊,這種情況將造成通貨膨脹,人們會把目光投向黃金投資,這時黃金價格可能會大幅上漲。
7、中央銀行
世界各國央行是黃金的最大持有者,假如央行開始拋售黃金,那黃金短期內價格將會下跌。
8、金融危機
當金融危機來臨,人們會覺得將錢存在銀行並不安全,於是大量資金將湧向其他投資渠道,例如買黃金。當美國等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出現不穩定的現象時,黃金價格很大機會會出現上漲。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就造成黃金價格的大幅上漲。
9、通貨膨脹
如果一個國家的物價相對穩定,代表其貨幣的購買能力也穩定。如果一個國家發生通貨膨脹,則該國貨幣的購買力將會下跌。這時市場資金將會轉向黃金市場。從而推動黃金價格上漲。
網路——黃金價格
『貳』 1929 經濟危機 黃金的價格如何
1.進入19世紀初開始,先後在俄國、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以及加拿大發現了豐富的金礦資源,使黃金生產力迅速發展。僅19世紀後半葉,人類生產的黃金就超過了過去5千年的產量總和。由於黃金產量的增加,人類增加黃金需求才有了現實的物質條件,以黃金生產力的發展為前提,人類進入了一個金本位時期。貨幣金本位的建立意味著黃金從帝王專有,走向了廣闊的社會;從狹窄的宮廷范疇進入了平常的經濟生活;從特權華貴的象徵演變為資產富有的象徵。金本位制始於1816年的英國,到19世紀末,世界上主要的國家基本上都實行了「金本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全世界已有59個國家實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具有如下特點:(1)黃金在國際交往中充當國際貨幣,各國中央銀行匯票持有的國際儲備資產大部分是黃金,黃金是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自由輸出入;(2)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例如一個英鎊的含金量為113.0015格林,而一個美元的含金量為23.22格林,則:
1英鎊=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兩國貨幣的含金量不變,兩國貨幣的匯率就保持穩定。當然,這種固定匯率也要受外匯供求、國際收支的影響,但是匯率的波動僅限於黃金輸送點(Gold Point)。黃金輸送點是指匯價波動而引起黃金從一國輸出或輸入的界限。匯率波動的最高界限是鑄幣平價加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出點(Gold Export Point);匯率波動的最低界限是鑄幣平價減運金費用,即黃金輸入點(Gold Import Point)。(3)具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機制。當外匯收支出現逆差,黃金外流時,如果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明顯減少,會導致貨幣供給緊縮的效應,進而使物價下降,這將會提高本國商品出口的單鍵能力並抑制進口;同時緊縮也會使利率上揚,引起資本流入。在這種機制的作用促使國際收支恢復平衡。反之亦然。
隨著金本位制的形成,黃金承擔了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成為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媒介,黃金的社會流動性增加。黃金市場的發展有了客觀的社會條件和經濟需求。在「金本位」時期,各國中央銀行雖都可以按各國貨幣平價規定的金價無限制地買賣黃金,但實際上仍是通過市場吞吐黃金,因此黃金市場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必須指出,這是一個受到嚴格控制的官方市場,黃金市場不能得到自由發展。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英國倫敦黃金市場是國際性市場。
金本位制可以保證貨幣匯價的穩定,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由於國內貨幣發行受到中央銀行所擁有的黃金儲備的約束,不會出現過分的通貨膨脹;對於國際收支也能起到調節作用。但同時金本位制也有其不利之處,最致命的缺陷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不穩定.黃金存量的增長跟不上國內生產和流通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貨幣基礎的矛盾日益尖銳;其次是它往往使—國的國內貨幣政策取決於黃金流出還是流入,有可能出現由於黃金的流出,即使對外貿易收支已陷於逆差,仍不得不採取緊縮政策;或由於黃金流入而被迫採取膨脹政策的情況。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嚴重地沖擊了「金本位制」;到30年代又爆發了世界性的經濟危機,使「金本位制」徹底崩潰,各國紛紛加強了貿易管制,禁止黃金自由買賣和進出口,公開的黃金市場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倫敦黃金市場關閉。一關便是15年,直至1954年方後重新開張。從1914年至1938年期間,西方的礦產金絕大部分被各國中央銀行吸收,黃金市場的活動有限。此後對黃金的管理雖有所松動,但長期人為地確定官價,而且國與國之間貿易森嚴壁壘,所以黃金的流動性很差,市場機制被嚴重抑制,黃金市場發育受到了嚴重阻礙。
一戰後,1922年在義大利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除美國實行金本位制外,英法實行金塊本位制,其它國家多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國內不流通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重量黃金的銀行券,銀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兌換金塊。而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是:銀行券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和金幣,只能兌換外匯。該國貨幣一般與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或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的比價,並在後者存放外匯或黃金作為平準基金,從而間接實行了金本位制。實際上,它是一種帶有附屬性質的貨幣制度。當然,無論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穩定。而這種脆弱的制度經過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終於全部瓦解。
2. 布雷頓森林系時期(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初)
1944年,經過激烈的爭論英美兩國達成了共識,美國於當年5月邀請參加籌建聯合國的44國政府的代表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會議,簽定了「布雷頓森林協議」,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潰後的人類第二個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核心是;(1)以美元為國際貨幣結算的基礎,美元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2)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制定了35美元1盎司的官方金價),其它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各國可按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3)實行固定匯率制,各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一般只能在平價1%上下幅度波動,各國央行有義務在超過規定界限時進行干預。至此,美元取得了等同於黃金的地位,成為世界各國的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在布雷頓貨幣體制中,黃金無論在流通還是在國際儲備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為了這一體系中的主角。但因為黃金是穩定這一貨幣體系的最後屏障,所以黃金的價格及流動都仍受到較嚴格的控制,各國禁止居民自由買賣黃金,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作用。倫敦黃金市場在該體系建立十年後才得以恢復。
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的建立,在戰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確實帶來了國際貿易空前發展和全球經濟越來越相互依存的時代。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內在的缺陷,即它在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資產,具有內在的不穩定性。因為只有靠美國的長期貿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出,使其他國家獲得美元供應成為國際儲備。但這樣一來,必然會影響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機。而如果美元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就會斷絕國際儲備的供應,引起國際清償能力的不足。
50年代後期,隨著美國經濟競爭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 60年代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財政赤字巨大,美元的信譽受到極大的沖擊。大量資本出逃,各國紛紛拋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搶購黃金,使美國黃金儲備急劇減少,倫敦金價暴漲。
為了抑制金價上漲,保持美元匯率,減少黃金儲備流失,美國聯合英國、瑞士、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八個國家於1961年10月建立了「黃金總庫」,八國央行共拿出2.7億美元的黃金,由英格蘭銀行為黃金總庫的代理機關,負責維持倫敦黃金價格,並採取各種手段阻止外國政府持美元外匯向美國兌換黃金。60年代後期,美國進一步擴大了侵越戰爭,國際收支進一步惡化,美元危機再度爆發。1968年3月的半個月中,美國黃金儲備流出了14億多美元,僅3月14日一天,倫敦黃金市場的成交量達到了350~400噸的破記錄數字。美國再也沒有維持黃金官價的能力,經與黃金總庫成員協商後,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價向市場供應黃金,市場金價自由浮動,但各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仍按官價結算,從此黃金開始了雙價制階段。但雙價制也維持了三年的時間,原因是美國國際收支仍不斷惡化,美元不穩;二是西方各國不滿美國以已私利為原則,不顧美元危機拒不貶值,強行維持固定匯率。於是歐洲一些國家採取了請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國拒不提高黃金價格,讓美元貶值,他們就以手中的美元兌換美國的儲備黃金。當1971年8月傳出法國等西歐國家要以美元大量兌換黃金的消息後,美國於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對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以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的義務。1973年3月因美元貶值,再次引發了歐洲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風潮。西歐和日本外匯市場不得不關閉了17天。經過磋商最後達成協議,西方國家放棄固定匯率,實行浮動匯率。至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完全崩潰,從此也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的改革進程。但從法律的角度看,國際貨幣體系的黃金非貨幣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1978年以多數票通過批准了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該協定刪除了以前有關黃金的所有規定,宣布:黃金不再作為貨幣定值標准,廢除黃金官價,可在市場上自由買賣黃金;取消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必須用黃金支付的規定;出售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6黃金,所得利潤用於建立幫助低收入國家優惠貸款基金;設立特別提款權代替黃金用於會員國與IMF之間的某些支付等等。
在這一時期黃金價格一直受到國家的嚴格控制,國家對黃金市場的介入干預時有發生,黃金市場僅是國家進行黃金管制的一種調節工具,難以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市場的功能發揮是不充分的。
3. 黃金非貨幣化時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
國際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使黃金成為了可以自由擁有和自由買賣的商品,黃金從國家金庫走向了尋常百姓家,其流動性大大增強,黃金交易規模增加,因此為黃金市場的發育、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經濟環境。黃金非貨幣化的20年來也正是世界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時期。可以說黃金非貨幣化使各國逐步放鬆了黃金管制,是當今黃金市場得以發展的政策條件,但同樣需要指出的是,黃金制度上的非貨幣化與現實的非貨幣化進程存在著滯後現象。國際貨幣體系中黃金非貨幣化的法律過程已經完成,但是黃金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並沒有完全退出金融領域,當今黃金仍作為一種公認的金融資產活躍在投資領域,充當國家或個人的儲備資產。
當今的黃金分為商品性黃金和金融性黃金。國家放開黃金管制不僅使商品黃金市場得以發展,同時也促使金融黃金市場迅速地發展起來。並且由於交易工具的不斷創新,幾十倍、上百倍地擴大了黃金市場的規模。現在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9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黃金金融衍生物,而且世界各國央行仍保留了高達3.4萬噸的黃金儲備。在1999年9月26日歐洲15國央行的聲明中,再次確認黃金仍是公認的金融資產。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將黃金市場的發展原因歸結為黃金非貨幣化的結果,也不能把黃金市場視為單純的商品市場,客觀的評價是:在國際貨幣體制黃金非貨幣化的條件下,黃金開始由貨幣屬性主導的階段向商品屬性回歸的階段發展,國家放開了黃金管制,使市場機制在黃金流通及黃金資源配置方面發揮出日益增強的作用。但目前黃金仍是一種具有金融屬性的特殊商品。所以不論是商品黃金市場,還是金融性黃金市場都得到了發展。商品黃金交易與金融黃金交易在不同地區、不同市場中的表現和活躍程度有所不同。
『叄』 為什麼在經濟危機的時候黃金會下跌。
在經濟來危機的時候黃金價格下跌是產自能過剩、經濟緊縮的標志。
因為黃金的避險價值的深層次根源來自於黃金殘存的貨幣屬性,即歷史上長期作為金屬貨幣或紙幣本位的黃金相對於各國發行的信用紙幣的保值功能。經濟波動乃至政治軍事突發事件動搖了人們對一國貨幣的信心,從而引發購黃金以規避貨幣貶值的風險的行為。
因此黃金的避險需求遵循的的邏輯是「金融危機或政治軍事變亂———一國實體經濟下滑或者貨幣供應失控——一國貨幣貶值的風險——拋出紙幣購買黃金的避險行為 」。
(3)美國經濟危機時期黃金價格擴展閱讀:
經濟危機的原因可能是:
1、經濟政策錯誤;
2、原材料緊張,尤其是原油危機;
3、自然災害;
4、全球化的後果;
5、金融政策錯誤。
經濟危機早在簡單商品生產中就已經存在,這是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聯系的。在生產方式危機才變成了現實。隨著簡單商品經濟——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發展,就使經濟危機的發生成為不可避免的了。
『肆』 世界金融危機對於金價有影響嗎
有影響,經濟危機可以抬高黃金的價格。
當美國等西方大國的金融體系出現了不穩定的現象內時,容世界資金便會投向黃金,黃金需求增加,金價即會上漲。黃金在這時就發揮了資金避難所的功能。唯有在金融體系穩定的情況下,投資人士對黃金的信心就會大打折扣,將黃金沽出造成金價下跌。
『伍』 1929-1933經濟危機黃金兌美元增加
黃金白銀T+D:可以做復多製做空,不管漲跌都可以賺錢;可以當天買賣,也可以長期持有;保證金交易,只需11%的資金就可以全額投資,資金利用率高;交易時間長,白天晚上都可以交易
想做黃金白銀T+D,去你當地附近的銀行辦個網銀就可以了,回家上網登錄網銀即可開通黃金白銀T+D,只不過你在開通的時候輸入我們機構號,交易手續費可以降低(最低萬分之4,而且平今倉免費),同時提供行情買賣指導,想做好黃金白銀T+D:價格走勢方向判斷,心態和低手續費是最關鍵的!黃金白銀的價格受歐美經濟指標和國際動盪事件影響最大(比如歐美失業率,利率,通脹率,動亂,戰爭等等),所以平時要關注國際消息面再結合技術面綜合分析價格走勢,我自從2009年就開始做這個了,現在可以更好地把握這個市場的行情走勢
『陸』 為什麼經濟危機的時候,黃金價格上漲而白銀價格下降
黃金作為銀行儲備,具有保值增值功能!所有遇到經濟危機,銀行為了穩定貨幣自然通過增加黃金儲備來平衡貨幣!因此價格就會上漲。白銀雖然沒黃金這些功能,但是以前會跟隨黃金上漲!
『柒』 2020年全球經濟危機會不會影響黃金價格
經濟危機時期,人們擔心一切都會貶值,唯有黃金等貴金屬可以保值增值。所以,經濟越是糟糕的時候,人們就越是看重黃金的保值增值功能,故而大量購買。從目前情況來看,黃金的價格還會繼續上漲。
『捌』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金價有沒有上漲
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黃金價格由政府制定,從1盎司摺合20.67美元上升為1盎司摺合35美元,但不允許私人收藏和買賣黃金。
1929年的危機給控制美聯儲的國際銀行家帶來的一個直接的最想要的收獲—1933年3月9日,以拯救金融危機和防止美國黃金向歐洲流失的堂皇名義,剛剛上任5天的美國新任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急不可耐地推出了《1933年緊急銀行法案》(The Emergency Banking Act Of 1933),它獲得國會參眾兩院的通過。該法案授予羅斯福管制、禁止金銀出口或窖藏的權利,授予財政部要求民眾上繳所持有的一切金幣、金條以及黃金券(該證券完全由黃金擔保)的權利。在國際銀行家的鼎力相助下,羅斯福鐵了心要剝奪美國人民自由擁有黃金的權利。4月5日,他發布一道行政命令,要求所有人向銀行交出金幣、黃金券和金條,以每盎司黃金20.67美元的價格兌換紙幣或銀行存款;銀行向美聯儲上繳黃金。任何私藏黃金者,將被重判10年監禁和25萬美元。羅斯福對此的狡辯是緊急臨時措施,但該法案直到1974年才被廢止。
1933年4月,國會通過的法案進一步授權總統調低美元的含金量,使之達到將近100年前的1837年確定的1盎司兌20.67美元這一比例的50%~60%。1933年6月5日,國會進一步採取行動,規定任何合同契約,包括美國政府所承擔的義務中約定的以黃金作為支付手段的條款即刻廢止。1934年的1月,美國又通過了《黃金儲備法案》,金價重新定為35美元1盎司,但美國人民無權兌換黃金。美國人剛剛上繳黃金換了美元,就被「羅斯福新政」洗劫了近一半。
取締美國政府所負義務(美國人民此後在與政府和美聯儲的交易中,政府和美聯儲不再有支付黃金的義務)中有關的黃金條款引發了大規模的法律訴訟,訴訟案直到高等法院。高等法院認為國會無權取締政府所負債務中承諾的以黃金支付債權人的義務;但是,高等法院接著宣稱,因為私人持有黃金不再合法,原告要求賠償美元含金量變動(從1盎司摺合20.67美元變為1盎司摺合35美元)所引發的損失就無從談起。
『玖』 經濟危機的時 是做空黃金還是做多黃金
做多還來是做空都是一廂情自願的想法。要根據當時的市場情況來看。
按常理來說,經濟危機,貨幣貶值,利率下降,國家為了刺激經濟發行更多的貨幣,這使得黃金可以換更多的紙幣。由於理性經濟人的預期,貨幣會越發越多,那麼當然就說收藏黃金,使得市場黃金數量下降,價格會上漲。所以這個時候做多肯定是對的。
但是,另外一個情況出現了,黃金本身不僅具有貨幣性質,還具有其他使用價值,比如首飾,裝飾。如果經濟危機出現,這些產品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市場的黃金數量顯然對應的需求大幅下降,價格也會出現大幅度的下降。這個現象其實,已經發生過了,記得07年的時候黃金價格到達過每盎司600多美金,而在經濟危機的08年,它的價格一樣跌倒了380美金啊。怎麼不是上漲呢。
而且影響黃金價格走勢的,因素很多,有美元指數問題,有黃金本身的產量和需求量問題等等。
所以在判斷經濟危機時,黃金是做空還是做多,只能說按趨勢操作,順勢而為。任何提前1天的計劃,都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