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歷史演變
1、人民幣從年到1952年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到1973年,以計劃經濟制度,人民幣與美金有正式的掛鉤,匯率保持在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上。但是在這時代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很少,所以人民幣匯率意義不是很大。
2、1973年,由於石油危機,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匯率波動頻繁。
為了適應國際匯率制度的這種轉變與現實中國際主要貨幣匯率變動帶來的不利影響,根據有利於推行人民幣計價結算,便於貿易,為國外貿易所接受的原則,人民幣匯率參照西方國家貨幣匯率浮動狀況,採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
為此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逐步調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
3、從1980年到1994年,中國大陸有雙重匯率制度。1981年至1984年,初步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即除官方匯率外,另行規定一種適用進出口貿易結算和外貿單位經濟效益核算的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根據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確定,固定在2.80元的水平。
人民幣官方匯率因內外兩個因素的影響,其對美元由1981年7月的1.50元向下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這一階段對人民幣匯率實行微調。在兩年多的時間里,官方匯率數十次小幅度調低,但仍趕不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到1993年底,人民幣對美元官方匯率與調劑匯率分別為5.7和 8.7。
5、2005年7月21日,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經國務院批准,人民幣匯率改為參考一籃子貨幣,匯率改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變相升值2%,並且不再與美元掛鉤。
6、2007年5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自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對美元交易價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
受隔夜美元大漲影響,2010年8月12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及即期匯價雙雙創下一個半月的新低。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12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8015元,即期市場開盤報6.7958元。
7、2015年11月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154,較前一交易日(10月30日)中間價6.3495升值341點,創2005年7月以來最大百分比升幅。
2015年12月10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設於6.4236元,較前一日下調96基點,並再度刷新2011年8月以來最低水平。
8、2016年2月15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公布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5118,較前一交易日上漲196個基點,漲幅達0.30%。與此同時,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當日收盤價報報6.4944,較上個交易日收盤價大漲751基點,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
㈡ 兌美元匯率是多少 5月15日工商銀行人民幣外匯牌價
2017/05/15工商銀行外匯牌價:1美元=6.8852人民幣元,1人民幣元=0.1452美元。
㈢ 5月15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首次破8,從經濟學上分析有什麼意義詳細的
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一、一、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就業影響的評估
匯率變化對經濟、進而對就業的影響是十分復雜的,它主要通過三個傳遞渠道對就業產生影響:一是匯率的變化直接影響進出口貿易;二是匯率變化對國內商品的價格指數產生影響,國內商品價格的重新調整直接促使各產業部門的此消彼長;三是匯率的變化對外資進入的影響。以上三個方面的經濟變數,都直接或間接地對就業產生影響。下面在假定人民幣在一兩年內升值10%左右的情況下,從不同的方面對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就業的影響作一個大致的評估。
(一)人民幣升值對主要行業的就業影響評估
我國經濟屬於外向型經濟,據海關統計,2004年全國進出口總值為11547.4億美元,佔GDP的比重即我國的對外經濟依存度達到了近 70%。出口成為我國經濟和就業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2004年出口 5933.6億美元,佔GDP的比重35%多;外貿行業提供的就業總數約7000萬人。因此,光從這些數字看,人民幣升值導致的我國進出口的變化對我國經濟、進而對就業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不過,就出口來看,我國出口產品中加工貿易佔了55%以上的比例(見表1)。由此,人民幣升值對出口的負面影響會大大降低。加工貿易中的來料加工,賺取的只是加工費,對加工企業來說,進口成本與出口價格與之沒有直接關系。對加工貿易中的進料加工企業來說,人民幣升值對其出口產品不利,但使進口的原料、原材料和零部件相對價格降低,從而或多或少抵消出口的不利影響。因此,對進口依賴程度不同的外貿行業和企業,受人民幣升值的影響程度不同;同時,行業和企業的產品結構和性質不同、利潤水平不同等,也決定其對匯率變化的敏感度不同,因而需要對不同行業進行具體分析。
1.負面影響較大的行業主要有紡織服裝、製鞋、玩具、摩托車、傢具、照明器具、自行車等勞動密集、出口依存度較大的行業和農業等行業。
紡織服裝行業 我國紡織品出口依存度為20%—30%,加工貿易只佔全部出口產品的27.6%,紡織品平均銷售利潤只有2.5%;服裝出口依存度近60%,加工貿易佔全部出口的30.4%,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為4%;紡織服裝業從業人員1800多萬。若人民幣在一兩年內升值 10%左右,紡織服裝的出口會大幅度下降,保守估計可能導致全行業萎縮20%,影響就業達360萬人。
鞋類行業 2004年我國的鞋類產量達到70多億雙,佔世界產量的50%以上;出口58億雙,佔全球鞋類貿易的60%;我國鞋類出口依存度達80%,其中46%屬於加工貿易,平均銷售利潤3%,從業人員 200多萬人。我國鞋類的85%以上是低檔鞋類,附加值低,沒有品牌,只靠低成本勞動力和拼價格來支撐。若人民幣升值10%左右,可能使全行業萎縮30%,估計將影響60萬人就業。
玩具行業 目前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產國。我國的玩具近 90%出口,全球約有75%的玩具產自中國;加工貿易占玩具出口的 67%;目前我國玩具行業的現狀是:缺乏品牌,主要依附國外的品牌和銷售網路。雖然中國玩具在國際市場上售價不菲,但90%的利潤被國外廠家和經銷商拿走,出口企業的利潤微薄,行業平均利潤4%左右。玩具行業從業人員約350萬人。如果人民幣升值10%,除去加工貿易部分,估計至少將使行業萎縮25%以上,將影響近100萬人就業。
摩托車行業 2004年摩托車出口依存度為23%,行業平均毛利潤 5%,零部件99%是國產,直接從業人員約50多萬人。若人民幣升值 10%,摩托車出口將受到嚴重打擊,保守估計將導致該行業萎縮20%,這樣將導致10萬左右的人失業。
傢具行業 行業出口依存度約30%,加工貿易占出口50%,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約4%,從業人員300餘萬人。由於該行業加工貿易的比例高於出口依存度,人民幣升值對傢具行業的沖擊不像紡織服裝等行業那麼大。但人民幣升值10%,對那些非加工貿易企業和小企業的沖擊還是很大的,將導致一些小型企業破產,造成大量人員失業,估計使影響10—20萬人的就業。
照明器具行業 我國照明器具行業出口依存度50%,加工貿易占出口的比重為32%,平均銷售利潤率近5%,從業人員總數約50萬人。該行業2/3的產值和出口額是由規模以下的小型企業完成的。若人民幣在短期內升值10%左右,將給大多數小型企業的出口帶來嚴重沖擊,可能將使行業萎縮20%以上,造成10萬以上的人失業。
自行車行業 2004年我國自行車出口比重為66%,加工貿易占出口額的52%,行業平均銷售利潤約3%,從業人員約50萬人。人民幣升值10%左右,至少將使非加工貿易企業的出口難以為繼,估計影響就業約5萬人。
農業 近年來我國進出口的大宗農產品主要是大豆、棉花、玉米和小麥。2004年,我國大豆、棉花、冬小麥和玉米四類作物的種植面積合計6084.9萬公頃,占同年農作物播種面積的近40%。保守估計,從事以上四類大宗作物種植的農村勞動力有1億人。人民幣升值10%左右,即導致國內上述四種主要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導致我國農產品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上的需求減少,在我國目前農,產品銷售本來就比較困難的情況下,對農戶的打擊無異於雪上加霜,並直接導致農業就業崗位減少,將影響數千萬農民的就業。
2.負面影響較小的行業
電子信息產業 電子信息產業包括許多細分行業和產品,主要包括計算機類、電子元器件類、電子儀器及設備類、家用視聽類、通信類、廣播設備類等行業和產品。電子信息行業的出口比重高,從業人數多,利潤低。2004年,電子信息產品出口總額2075億美元,出口依存度為65%。2004年,全行業企業數2.3萬個,從業人員512萬人。2004年,全行業完成銷售利潤率為4.1%。由於出口依存度高,利潤低,人民幣升值對該行業的影響肯定是負面的,但由於加工貿易占出口的比例較高,電子產品的加工貿易占出口的比重大多在90%以上。這樣可能大大抵消人民幣升值對出口造成的損失。
電子信息產品中的彩電和空調器行業的情況比較特殊。彩電的核心技術和零部件靠進口,國內生產企業處在價值鏈的低端,企業賺取的只是非關鍵部件的加工和組裝費,利潤水平低。空調行業的情況也基本相同。近年來我國家電特別是彩電出現的經營困難甚至虧損,除產品缺乏核心技術的原因外,國內企業之間的惡性競爭,以及去年以來原料、原材料(主要是鋼鐵、其他金屬材料和塑料)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也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對彩電和空調行業出口的負面影響還是較大的。由於家電行業的就業總量不是很大,不超過20萬人。因此,由人民幣升值給這兩個行業就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對全局性就業不構成重大影響。
部分機械設備和基礎件行業 機械行業的情況比較復雜,其大致的特點:一是一些行業的加工貿易比例較大,如變壓器,船舶及船用設備,電動機和發電機等行業;二是一些行業雖然加工貿易的比例小,但有些行業零部件主要靠國際市場采購,這些行業包括起重機和工程機械行業、電工器材行業、通信設備和電力設備行業等;三是許多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高,價格優勢明顯,對匯率變化的抗風險能力較強,人民幣升值後,這些產品的出口價格具有較大的提價空間,如工程機械;四是機械產品出口在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中所佔比重不大,2004年工業機械出口總額為858億美元,佔全部機電產品出口額(3234億美元)的近 27%,多數行業的市場主要在國內;五是機械行業大多是資本和技術密集行業,就業容量相對較小。
綜合上述因素,雖然人民幣升值對這些行業的影響基本上是負面的,但這種負面影響不是很大。
3.負面影響中性的行業
鋼鐵行業 人民幣升值對鋼鐵行業的最大利益在於降低鋼鐵行業的采購成本。目前我國40%左右的鐵礦石依賴進口,2004年我國進口鐵礦石2.08億噸,而以鐵礦石為主的原料占鋼材成本的30—40%。那些以進口鐵礦石為主要原料的鋼鐵企業是主要的受益企業。同時,可能會增加進口鋼材,特別是增加高檔薄板材的進口,這對鋼鐵行業具有不利的影響。利弊綜合,人民幣升值對鋼鐵行業的影響應是中性或中性偏好的。
有色金屬行業 由於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勁勢頭,再加上中國經濟結構已經向重化工業調整,對有色金屬這類工業品原料的需求十分強勁。2004年我國10種常用有色金屬產量達到近1400萬噸。對大部分有色金屬而言,國內的有色金屬礦產資源稟賦、采礦能力和金屬冶金能力都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如我國銅冶煉企業礦源自產率不足30%,70%需要進口;全國冶煉用的鋁土礦一半需進口(600萬噸);我國的鉛鋅儲量奉富,但冶煉能力遠大於採掘能力,每年仍需進口部分鉛鋅礦。 2004年以來,我國大部分有色金屬礦產、有色金屬成品一直是貿易逆差。人民幣升值,總體而言會降低有色金屬行業的成本,對該行業的影響基本上是正面的。
汽車行業 人民幣升值將有利於那些零部件進口依賴度較高的車型降低成本,增強價格競爭力;但同時人民幣升值也會使進口整車的成本下降,從而對同類車型主要是高檔車型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總體上看,人民幣升值對汽車行業的影響屬於中性。
石油化工行業 人民幣升值對石油和石油化工行業的影響有利有弊,比較復雜。就石油行業來講,人民幣升值有利於石油冶煉行業,因為我國原油大量進口,升值可以降低以人民幣計價的原油采購成本。但對石油開採行業則不利。
對石油化工行業來說,一方面人民幣升值可以降低進口原料、原材料的成本;另一方面又給出口帶來一定的困難。我國石油化工產品的出口依存度在40%以上,對那些出口依存度較高的行業會帶來不利的影響,但對那些出口依存度不太高的行業,如塑料製品行業(出口依存度不到30%),人民幣升值的影響則是正面的。同時,人民幣升值會促進進口石化產品的增加,從而對國內石化行業產生不利的影響。此外,人民幣升值對農用化肥行業來說也是有利有弊:一方面有利於該行業降低進口石化原料和原材料的成本;另一方面人民幣升值使以人民幣計價的進口化肥相對降低,從而加大國內化肥生產行業的競爭壓力。
二、結論:分行業看,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就業的影響總體上是負面的,主要原因是:那些負面影響較嚴重的行業往往是勞動密集型和就業容量大的行業。我們的估計是:靜態地看,如果人民幣進一步升值10%左右,受影響較大的勞動密集且出口依存度較高的主要行業會有近600萬人失業。農業方面將影響數千萬農民的就業。
受影響的就業群體主要是農民和農民工,因為那些受影響較嚴重行業的就業人員絕大多數是農民工。
受影響嚴重的地區主要是沿海地區和京津地區,包括的地區和城市主要有:北京、天津、上海、大連、廣東、江蘇、浙江、福建、山東等。 2004年上述四市五省的外貿出口之和佔全國出口總額的89%。受影響最嚴重的是廣東省,2004年廣東省的外貿出口額佔全國出口總額的32%,而且廣東長期以來是我國勞動密集出口產品的主要生產和出口基地。
對農民就業影響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玉米、大豆、小麥和棉花四大類作物的主產區,如大豆和玉米主產區。
當然,上述對就業數量的估計只是一個大致的輪廓性估計,因而只對態勢性判斷有一定意義。實際上,進行量化分析往往也是難以做到的,多數量化分析得出的數字也難以站得住。其中對行業影響的估算一般只是簡單地考慮出口依存度、加工貿易比例和行業利潤等幾個因素。比如自行車行業:出口依存度為66%,加工貿易比例52%,平均利潤3%,從業人數50萬。我們在估算時假定在人民幣升值10%左右的情況下,非加工貿易出口已完全不可能,這樣,出口比例減去加工貿易比例為14%,也就是說,出口貿易從而全行業要萎縮10%以上,相應地,就業人數也萎縮10%以上,即5萬人以上。這種估算既沒有考慮出口困難會導致國內市場競爭的進一步加劇這樣的消極影響,也沒有考慮在競爭更激烈的情況下,優勢企業可以實行擴張、以及企業在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提高新產品檔次等這樣的積極影響。同時,這種分行業分析只是一個靜態的分析,也就是說,這種分析不考慮以下動態的和綜合的因素:進口相對價格的降低、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國內商品價格的變動對我國經濟和就業的整體影響;國家的宏觀應對政策;行業、企業乃至個人(主要是農戶)的應對措施等。而要對人民幣升值對我國經濟、進而對就業的影響作出全面評估,這種的動態分析和綜合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㈣ 5月1日美元兌人民幣匯率
查詢匯率可以通過招行主頁,右側實時金融信息-外匯實時匯率查詢牌價版,匯率實時波權動,僅供參考,可以看到2011年02月16日及以後每天的數據。(紐西蘭元可以看到2014年09月22日後每天的數據)
目前確認到2018年5月1日現匯買入價631.73,現鈔買入價626.53(100外幣兌人民幣的)
㈤ 2010年5月15日港幣兌換人民幣的匯率是多少
同5月13日匯率:1港元對人民幣0.83650元
中國人民銀行授權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版公布,2011年5月13日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權幣匯率中間價為:1美元對人民幣6.5017元,1歐元對人民幣9.2457元,100日元對人民幣8.0372元,1港元對人民幣0.83650元, 1英鎊對人民幣10.5792元,人民幣1元對0.46288林吉特,人民幣1元對4.2942俄羅斯盧布。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
2011年5月13日
㈥ 6月15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大概多少
由於外匯匯率是實時變動的,請參考:http://fx.cmbchina.com/hq/;
該頁左側可以點擊外匯兌換計算器試算,如查看歷史匯率,點擊相應交易幣後的「查看歷史」查詢歷史匯率(可以查詢2011年2月16日至今的匯率)。
【溫馨提示】匯率實時波動,僅供參考 。
㈦ 工商銀行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是多少 5月15日工商銀行
1美元兌換人民幣6、6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