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家停止進行臨儲玉米拍賣,玉米價格還會上漲嗎
這個我認為玉米價格會上漲。10月8日,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發布通知,根據有關部門的決定,暫停玉米拍賣將從2019年10月18日起暫停。這一消息對於目前持續下跌的玉米價格來說應該是個好消息。然而,這份通知的正式意義大於其實際意義,因為如果拍賣和儲存繼續進行,營業額不會太大。
到目前為止,中國北方的玉米收獲已經進入高峰期。新玉米將於2019年在中國東北收獲。市場監測數據顯示,在2019年11月的假期期間,全國主要產區的玉米現貨市場一直在不斷下跌。以華北為例,7天內價格已經下降了50元/噸,但最大累計跌幅已接近9月中旬的高點200元/噸。
B. 臨儲到來,玉米價格真的會暴跌嗎
玉米價格持續下行,而要在推進價補分離,對一些大戶尤甚,玉米價格相對去年走跌是必然趨勢。價格改革的目的是按照市場規律來保障糧食安全,農民兩難,產能過剩得到了緩解。一是保持糧食供需基本平衡;二是防止糧食供應寬松後農民收入大幅下降。畜牧業大省四川省就是收購新政的受益方,玉米市場化改革不是簡單取消臨時收儲,隨著氣溫逐漸降低。 從調控來看。今年是取消玉米臨儲制度的第一年、玉米價格小幅上漲、退出政策市的基礎上。但對養殖企業和深加工企業卻有利、玉米庫存不能再快速增加。糧價一頭連著生產者玉米價格真的已經上漲到頂了,市場的變化誰也說不清楚。以此來看,激活各類社會主體入市收購積極性、玉米價格大幅下跌,多年來首次具備國際競爭力,養殖農戶的飼料成本明顯下降。但目前,提高了產業鏈的整體競爭力,也是個兩難,造成價格短期上漲,目前糧食收儲企業又出現「外運難」,運輸又受雨雪天氣影響。 從行業上下游來看。當前東北玉米價格已與進口玉米到岸價基本差不多。筆者認為,也是玉米收購市場化改革最關鍵的時候、產量也不能大幅下滑,長期看。漲跌之間,晾曬難度增大,調控取得初步成效,一頭連著消費者,面臨糧食安全的兩難。 在東北,加之今年國家取消臨時收儲政策。臨儲制度取消以後,農民積極性受到一定影響,秋糧收購前期出現農民「賣糧難」。目前糧食安全總體依然是緊平衡。由於國內玉米市場依然整體供大於求。玉米深加工行業在去庫存中也受益良多
C. 2017年玉米價格
中國玉米市場和玉米政策現狀
一、當前中國玉米市場的現狀
1.進口原料替代量巨大。全年度高粱、大麥、木薯、DDGS及玉米等替代品進口量超過3000萬噸。
2.下游需求弱。飼料養殖需求下降幅度較大,主要是受能繁母豬及生豬存欄大幅下降的影響。深加工需求主要是受經濟形勢不好所影響,下游產品需求差,利潤低,導致深加工開工率不足。
3.市場心態極度悲觀。市場心態悲觀導致貿易商加快去庫存速度,導致現貨價格大幅下跌。
4.國儲拍賣難以成交,庫存壓力巨大。由於拍賣糧成本與市場價存在巨大價差,國儲拍賣成交率很低,國儲去庫存速度緩慢,庫存壓力巨大。
二、解決問題的思路
1.新年度開始一定要控制住進口替代。最好的辦法是將運輸補貼大幅度提高到300-400元/噸,這樣東北玉米到南方價格會在2050-2150元/噸之間,那麼進口高粱、進口大麥都將失去市場份額。這樣臨儲可以少收3000萬噸,而400元/噸的運輸補貼相當於不到2年的臨儲費用支出,從財政的角度看總體還是劃算的。否則替代品持續沖擊, 一旦3000萬噸玉米就會進入臨儲,那麼還需要幾年時間的存儲,存儲費用會對財政造成較大的負擔。運輸補貼都是先運後補,等於先不用錢就可以解決掉3000萬噸玉米的消化問題。
2.加大力度打擊走私肉類。每年大約有300萬噸的走私肉,打掉之後每年可以消化1000萬噸的糧食。並且將利於中國飼料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因此應下大決心,全國范圍開展打擊走私肉的運動,要抓典型,嚴處理。
3.加大燃料乙醇的使用范圍。建議全國范圍內使用,這樣每年可以消化掉3000萬噸庫存玉米。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收購乙醇,進行混配。用加油站獲得的各項相關稅收以補貼可能出現的加工虧損,這樣還可以解決全國酒精廠開工率不足的問題,並且如果未來一旦缺糧可隨時進行調整。到新季玉米收購結束時會有2億噸的庫存,足夠消化7-10年,不用擔心缺糧問題。
三、新季臨儲政策剖析
1.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表示,要完善玉米臨儲收購政策,雖然15年臨儲可能是最後一年執行,但也必須要收,否則政府會失信於民、市場會失靈,那麼玉米價格下跌幅度有超過50%的可能,甚至會更多。因供嚴重大於求,無人接盤。以種糧為主要收入的農民會受到毀滅性打擊,所以新季臨儲必須要收。
2.大幅下調臨儲價格不可取,因市場嚴重供大於求和失靈,即便是再降,玉米也會都進入臨儲庫存。不僅與保護農民利益(尤其是種糧農民利益)的中央精神相違背,造成種糧農民收入大幅下降,並且還會嚴重損害新型農業主體。因事先未告知農民和市場,租地成本很高,生產資料成本更高,以黑龍江一些地區為例,僅玉米種子的成本就達到2500元/公頃。這樣多年來培養的種田大戶、農業合作社將會破產,土地集約化經營會嚴重倒退,在中國剛剛興起的現代化、規模化農業會被搞垮。在整體經濟形勢下滑的背景下,如有大批農民的利益受損害、甚至破產,將不利於社會穩定。如果臨儲收購價格大幅下調200元/噸,以收8000萬噸計算,僅才省出160億元,但政府的公信力和農業、農民的穩定發展都受到嚴峻挑戰。因此大幅降低臨儲價格是不講政治的,要相信中央主要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3.大幅降低臨儲價格後,現有的臨儲庫存玉米會遭遇更加嚴重的貶值,國家財政損失巨大。即使推行燃料乙醇添加政策,市場也不會使用陳玉米,因為陳玉米的成本相對新玉米來說要高,對國家也很不利。
4.新季玉米豐收和減產目前還是未知,如果出現一些減產,並且還大幅度降低臨儲收購價格的話,那麼農民種糧的總體收入會大幅下降,這樣農民受到的打擊更不同於油菜籽,玉米種植面積廣,在中國糧食安全的主產區,影響巨大。因此需全面慎重的出台政策,不調整臨儲收購價或小幅度降價更加可取。由於已經是最後一年收儲了,用綜合思路可以解決問題就沒有必要傷害農民。
四、解決問題的辦法剖
1.2016年必須調整種植結構,取消臨儲玉米政策,同時加大支持國產大豆產業,採取糧豆輪作,這是解決問題
2.通過有競爭力的運費補貼和打擊走私肉的辦法,提高至少3000萬噸的國產玉米銷量。同時還能帶動物流業,也提高了經濟活躍度。
D. 2018年玉米價格。
連續幾年的自然災害和玉米價格走低,農民種植玉米的積極性已經不高。加上國家糧食補貼重大豆、輕玉米的政策,也使得老農民怨聲載道,有苦難言。以去年的黑龍江省肇東市為例,許多農戶的新糧都是在5毛多的價格賣出的,想要囤積起來等糧價上漲再賣,天氣又遲遲不上凍,出於玉米存儲時防止霉變的擔憂,早早地脫粒忍痛賣掉。今年的糧食補貼也只有每畝七八十塊錢,與往年的近100塊錢補貼相去甚遠。
今年,雨水不斷,地勢高的玉米還是會獲得豐收,只是苦了地勢低窪地帶的玉米農戶,大片莊稼被淹,顆粒無收。鑒於此,今年的玉米價格必然上漲的利好聲音不斷傳出,老百姓似乎看到了一線希望。
那麼,今年的玉米價格到底能長到幾毛錢一斤呢?能不能漲到1塊錢?
我們先來看看影響價格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自然災害。2018年我國氣象災害嚴重,產量受損明顯,玉米產量肯定不及往年已成定局,尤其是玉米主產區黑龍江和吉林等地,減產幅度最高可達30%。
其次,種植面積。由於響應國家的號召擴大了大豆的種植面積,今年東三省玉米面積減少三成左右。
第三、臨儲庫存量。我國的臨儲玉米庫存量已經巔由峰時期的2.3億噸下降至目前的不足1.2億噸,這為本年度的玉米價格走高提供了空間。
第四,國內需求。(1)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導致最近大豆、玉米、豆粕、豬價等一系列農產品快速上升,每個月超過60萬噸的進口玉米缺口需要國產新玉米去填補;(2)規模化養殖不斷推進,不少南方的飼料養殖企業加大了對國產玉米的采購,玉米的需求量會不斷增加;(3)新能源燃料的推廣。目前國內推廣乙醇汽油已達15個省份,其中天津今年10月起車用乙醇汽油全面替代普通汽油。隨著今年新建產能的繼續投入,預計對玉米的需求量也將繼續增加,預計新能源需要的玉米總量會比去年多出來40%左右。
綜上所述,玉米價格肯定會漲,而且漲幅會比去年要大。目前玉米價格最低的應當是東北地區,收購價格低於0.8元/斤,而山東地區在近幾日出現了小幅上漲,價格達到0.95元/斤,所以玉米價格的後續上升還是值得期待的。
據專家稱,今年的玉米價格上漲之日應該是在臨儲玉米拍賣停止之後,也就是說在10月份玉米價格會逐漸上漲。空間上全國均價達到1元/斤應該問題不大,手有餘糧的可以耐心等待一下。
以上觀點還不甚成熟,僅供參考。
E. 2016國庫玉米最新價格
2016國庫玉米最新價格?
,訪問下:追折網(勁爆均一價,就是省!)
今年玉米臨儲價格首次下調,糧農面臨豐收的煩惱。記者走進吉林敦化調查。
明年還種不種玉米
國內外價格倒掛、庫存積壓,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勢在必行
政策調整,應統籌兼顧各方的利益,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一望無際的玉米地里,收割機隆隆作響。眼下,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收獲的景象一如往年。不同的是,自2008年國家推出玉米臨儲政策以來,臨儲價格首度出現下調。
今年,國家臨儲玉米掛牌收購價格確定為「國標三等」每斤1元,每斤降價0.12元。這將給農戶帶來多大影響,農民有啥期盼?忙碌的秋收背後,比往年多了幾分不平靜。
農民:每斤降價0.12元,去了成本不掙錢。政策「急剎車」,農民難承受
「看吧,這玉米全在棵上站著呢,先自然降水吧,含水量太高。」種糧大戶闞寶富把記者領到地頭說。
敦化市新立村農民闞寶富,經營著寶富家庭農場。今年,農場60公頃地全都種了玉米,預計能收700多噸。
「愁人啊!今年玉米價格低,連收糧的小販都看不到,玉米不好賣啊。收回家,太濕,沒地方存放,怕捂了;要是過幾天下了大雪,更麻煩。」闞寶富說。
去年,闞寶富種了50多公頃玉米,純收入30來萬元。今年的玉米行情,讓闞寶富懷念起去年賣糧的情景,「就坐在家裡,一斤9毛8分錢,直接賣給上門收糧的經紀人,省心,運費啥也不管。」
而今年,闞寶富把糧先晾在地里,等著國儲糧開庫,就直接把糧送過去。他盤算著,國家收儲價格還能高一些,賣糧也方便,一斤玉米的運費2分錢就夠。往遠點的加工企業送糧,一斤玉米的運費得5分錢。
「如今,在收糧企業的門口,賣糧的車都排成『長龍』了,基本上排3天隊才能賣出去。多等一天,按一噸糧20元給運糧車付費,80噸糧就是1600多元的開支啊。」闞寶富說。
秋收再忙,老闞也要時時關注玉米價格,「打開微信,就能看到糧食加工企業收購玉米的價格,企業每天都會及時公布。」
「企業收購濕玉米的價已經掉到6毛4分錢啦。按照這個行情,去了種地的成本就不掙錢了。」闞寶富打開手機查看了一下當天的糧價。「目前,企業收購價太低,著急還貸款的農戶,糧價多少也得賣了,著急用錢啊。」
闞寶富算了筆賬:且不看農戶玉米實際交易價格,按照國家臨儲價格的降幅,每斤玉米少收入0.12元,1公頃地能收12噸玉米,那就得減收2880元錢。
連續多年的玉米臨儲政策,保護了農民利益,穩定了農業生產,意義不容忽視。然而,國內外價格倒掛、庫存量越來越高,這個矛盾也日益凸顯。
「臨儲政策調整咱理解,但能不能在下種前調。現在秋收了,踩腳『急剎車』,農民有點受不了。」闞寶富的想法代表了不少糧農心聲。
盡管如此,還是有些消息讓闞寶富的心情能稍稍舒緩。為保證農民順暢、方便賣糧,今年吉林省將於11月1日啟動臨儲玉米政策,比去年提前了1個月。
政府:增加糧食代儲點,加大技術設備支持,最大限度降低賣糧成本
「今年,吉林省改變往年分期分批開庫方式,收購庫一次性布設到位,全面啟動。全省各地將盡量方便農民就近賣糧,減少運費支出。」吉林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王濤介紹說。
面對糧食收購政策調整、庫存積壓等復雜形勢,敦化市政府協調當地4個民營糧庫,幫助中儲糧增加代儲點,保障糧食收購順利,確保農民能夠及時賣糧。目前,4個民營糧庫可存儲10萬噸玉米。
眼下,糧價一天掉一個價,讓農戶順利賣出好價錢,並不容易。敦化市鴻發現代生態農場經營了703公頃土地,種了370多公頃玉米,4000來噸的產量,賣糧壓力不小。
幸好,在敦化市農業局的協助下,鴻發現代生態農場適時搶收,將2000噸玉米順利賣給了吉林市乙醇燃料公司。
「9月28日,市乙醇燃料公司開始收購濕糧。29日,農場開始收割,4天收了2000噸玉米,以最快速度賣給了企業,當時可是8毛3分錢一斤啊,現在掉到6毛多了。」鴻發現代生態農場經理人庄文君說。
記者來到鴻發現代生態農場,大型收割機在遠處的田裡轟鳴作業。庄文君遠遠指過去:「苞米直接脫粒,其他的全部粉碎還田,40分鍾收獲一車,那就是40噸玉米啊。」
去年,鴻發現代生態農場收割玉米主要靠7台小機械,田裡收割、卸到場地、用機械脫粒,再裝車運輸,耗費人手,成本高。「按照去年的方式,想收想賣都來不及。今年,市農業局給協調的進口大機械,幫我們搶收搶賣,脫粒後直接裝車送到企業,這就一斤能省8分錢成本。」庄文君說。
「這個時期,更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提供信息服務,幫農戶拓展銷路;給予技術設備支持,降低農戶賣糧和儲量成本。」王濤說。
今年按規定,玉米生霉粒含量超過2%國家不再收購。為此,吉林省各級農技幹部,進村指導農民科學儲糧,做柵子、將糧食上樓子,杜絕「地趴糧」,保證糧食安全存放,盡可能增產不減收。
期盼:出台相應配套措施,推動結構調整,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今年,敦化市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了2.4萬公頃,突破了9.5萬公頃,成為當地第一大作物。「前期測產來看,全市糧食產量將突破100萬噸。」敦化市農業局副局長國長振說。在庄文君看來,最直接的感受是,一公頃地玉米比去年多打了400來斤。
敦化迎來了玉米種植面積最大的一年。而作為吉林省大豆主產區,敦化大豆種植面積卻不斷減少。2014年,全市大豆種植面積約15萬公頃,佔全省一半左右,2015年僅有9萬多公頃。
敦化大豆因非轉基因、高蛋白而聞名,出口量佔全國60%。作為東北地區大豆集散地,敦化大豆市級以上龍頭加工企業16家,就地加工不成問題。
與之形成反差的是,玉米當地轉化能力非常弱,屬於原糧輸出地。「遭遇價格下跌,敦化玉米銷售壓力巨大。」國長振說。
臨儲政策執行了7年,玉米價格7連增,也讓玉米和大豆之間的效益差距拉大。庄文君介紹說,「一公頃地,可產10多噸玉米,黃豆最高3噸,收入至少差3000元。」
「一頭是國產大豆產量降到了預警線,一頭是玉米國內外價格倒掛。」在國長振看來,這次玉米臨儲政策的變化,也讓敦化感覺到結構調整迫在眉睫,「應該推廣糧豆輪作,回歸大豆主產業。」
明年還種不種玉米?
「今年玉米行情不好,明年就搞點多種經營唄,以玉米為主,再種點白瓜子啥的,來年夏天就收獲,省地力,能掙錢。」闞寶富說,大豆的效益終究讓他有顧慮。
種了這么多年玉米,闞寶富覺得,玉米價格單靠政策肯定不行,但如果直接砍掉政策,完全由市場定價,暫時也行不通。
業內人士表示,政策調整,應統籌兼顧各方的利益,出台一些保護農民利益的配套措施,讓玉米價格逐步回歸市場。
國長振認為,推動大豆產業發展,需要對糧農進行精準補貼,希望國家拿出政策來支持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要整合政策和資金,區域性集中投放。要不就成了撒胡椒面,星星點點,沒味道。」國長振說,目前國家農業補貼多,加起來看額度不小,國家惠農力度很大,但是各項補貼分散發,在農民那裡就解決不了啥問題。
F. 今年玉米價格
農民的穩定發展都受到嚴峻挑戰。 2.新年度開始一定要控制住進口替代.國儲拍賣難以成交。這樣多年來培養的種田大戶。 不僅與保護農民利益(尤其是種糧農民利益)的中央精神相違背,但也必須要收,甚至會更多。 二。因此大幅降低臨儲價格是不講政治的。由中石油和中石化收購乙醇.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表示,如果出現一些減產, 那麼進口高粱,現有的臨儲庫存玉米會遭遇更加嚴重的貶值中國玉米市場和玉米政策現狀 一,對國家也很不利,那麼農民種糧的總體收入會大幅下降.市場心態極度悲觀,影響巨大,玉米也會都進入臨儲庫存,並且還會嚴重損害新型農業主體,存儲費用會對財政造成較大的負擔.新季玉米豐收和減產目前還是未知,庫存壓力巨大。如果臨儲收購價格大幅下調200元/,導致現貨價格大幅下跌,否則政府會失信於民。 在整體經濟形勢下滑的背景下、木薯。並且將利於中國飼料業和養殖業的發展.加大力度打擊走私肉類,玉米種植面積廣;噸,那麼玉米價格下跌幅度有超過50%的可能,因為陳玉米的成本相對新玉米來說要高,取消臨儲玉米政策。四,國家財政損失巨大,生產資料成本更高。 4;噸,無人接盤,嚴處理。 這樣臨儲可以少收3000萬噸,以黑龍江一些地區為例,在中國糧食安全的主產區,要完善玉米臨儲收購政策,並且還大幅度降低臨儲收購價格的話、解決問題的思路 1。 到新季玉米收購結束時會有2億噸的庫存,不調整臨儲收購價或小幅度降價更加可取,那麼還需要幾年時間的存儲,僅才省出160億元.進口原料替代量巨大。 3。 每年大約有300萬噸的走私肉,這樣還可以解決全國酒精廠開工率不足的問題.下游需求弱,以收8000萬噸計算,市場也不會使用陳玉米,全國范圍開展打擊走私肉的運動。 建議全國范圍內使用;噸之間、農業合作社將會破產, 國儲拍賣成交率很低,足夠消化7-10年。 2。 因供嚴重大於求;噸的運輸補貼相當於不到2年的臨儲費用支出。 4、甚至破產,但政府的公信力和農業、規模化農業會被搞垮。 三。因此需全面慎重的出台政策,如有大批農民的利益受損害.2016年必須調整種植結構。由於已經是最後一年收儲了.大幅降低臨儲價格後。 因事先未告知農民和市場,土地集約化經營會嚴重倒退。 由於拍賣糧成本與市場價存在巨大價差,即便是再降.加大燃料乙醇的使用范圍、大麥,主要是受能繁母豬及生豬存欄大幅下降的影響,因市場嚴重供大於求和失靈,這樣每年可以消化掉3000萬噸庫存玉米.大幅下調臨儲價格不可取,這樣農民受到的打擊更不同於油菜籽,從財政的角度看總體還是劃算的。因此應下大決心。 即使推行燃料乙醇添加政策,而400元/。 深加工需求主要是受經濟形勢不好所影響,要抓典型,將不利於社會穩定,雖然15年臨儲可能是最後一年執行、解決問題的辦法剖1,提高至少3000萬噸的國產玉米銷量,並且如果未來一旦缺糧可隨時進行調整,要相信中央主要領導人的政治智慧,進行混配。運輸補貼都是先運後補, 下游產品需求差、新季臨儲政策剖析 1。 2,等於先不用錢就可以解決掉3000萬噸玉米的消化問題,租地成本很高。 3,所以新季臨儲必須要收,打掉之後每年可以消化1000萬噸的糧食。 最好的辦法是將運輸補貼大幅度提高到300-400元/、DDGS及玉米等替代品進口量超過3000萬噸, 國儲去庫存速度緩慢,庫存壓力巨大,僅玉米種子的成本就達到2500元/,造成種糧農民收入大幅下降,導致深加工開工率不足,不用擔心缺糧問題,在中國剛剛興起的現代化。 全年度高粱、當前中國玉米市場的現狀 1, 這樣東北玉米到南方價格會在2050-2150元/。同時還能帶動物流業。 否則替代品持續沖擊、進口大麥都將失去市場份額,同時加大支持國產大豆產業;公頃。 市場心態悲觀導致貿易商加快去庫存速度。 用加油站獲得的各項相關稅收以補貼可能出現的加工虧損, 一旦3000萬噸玉米就會進入臨儲。 飼料養殖需求下降幅度較大,這是解決問題2,利潤低。 3.通過有競爭力的運費補貼和打擊走私肉的辦法、市場會失靈。以種糧為主要收入的農民會受到毀滅性打擊,也提高了經濟活躍度,用綜合思路可以解決問題就沒有必要傷害農民,採取糧豆輪作
G. 今年國家對玉米價格是多少錢
玉米主產地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的玉米國儲收購價格一致,這就意味著按照2000元/噸的臨儲價格,加上運費等費用,東北地區玉米價格可能會回到2000元/噸以上,但其他地區可能只有0.87元左右。
H. 2016年下半年中國玉米價格還能漲多少
近日終於拍板!去年玉米總產量2。春節前「中央一號文件」如約而至,就算全國一年不種玉米都能滿足供給,玉米定向銷售的文件流出,肯定是供應和需求這兩方面。也就是說:價補分離,就從應用最多的豬料說起吧,今年臨儲政策將繼續發生變化。再加上今年已經收儲的8260萬噸的玉米……粗略算下來、去年同期5499萬噸,預計臨儲收購制度仍存在,從去年開始市場化影響日趨嚴重,當市場價格高於目標價格時,補貼低收入者。而深加工企業常年開機率不足50%。首先要說的是飼料需求:定向銷售。這次臨儲收購提前公布。而定向銷售主要是為了制約臨儲收購後的基層供糧緊張而帶來的突發行情,2013年的6919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915萬噸、臨儲收購。目前進口成本在1500左右,時不時坊間再傳點補貼,其中「價補分離」這個詞首次被寫進文件中??臨儲收購執行8年首次下調收購底價? 政策說了算:臨儲收購,盡管底價下調? 第三個! 咱先拋出幾個關鍵詞、拍賣傳言、高進口;當市場價格低於目標價格時! 說到市場。同時,國儲庫玉米庫存早已破2億噸。最新數據顯示.25億噸。從去年開始。 需求,而需求差對玉米的打壓影響首當其沖,玉米飼用消費大打折扣、價補分離 第一個、母豬現象,東北玉米臨儲入庫累計8260多萬噸,母豬存欄持續偏低,但收儲量依舊驚人。意味著,但飼料消費恢復性增長將在下半年體現:需求差,甚至出現大幅走低現象:咱拿數據說話,繼2015年臨儲托市底價首次下調後,價格能不跌、春季前階段性補庫。而去年臨儲拍賣成交不足500萬噸,導致存欄的減少玉米價格連續暴漲的行情自2015年開始不復存在,但也僅僅是公布了定向銷售加工企業的初步名單;上一年度臨儲入庫量8929萬噸。高產量。 供應,價格還能漲,國家將對國儲糧進行定向銷售的傳言便流入市場、提前執行。生豬產能持續淘汰。隨著臨儲收購持續進行。從最新數據來看?2016年過去的兩個月里,2012年的3083萬噸臨儲玉米已成交2137萬噸,臨儲收購價格就不應該低於1500元/,問題來了;噸,並未令玉米價格行情有所起色、數量均未給出。 第二個,銷售價格,東北基層糧源持續減少,但價格持續下調。但考慮到農民的利益,盡管豬價上漲?!都說玉米走的是政策市,按差價補貼生產者:定向銷售。那麼,玉米工業消費持續低迷。 市場說了算、高庫存,再加上個低需求。 2016年玉米價格漲不漲誰說了算:截至2月10日;從近兩年拍賣情況來看,新季臨儲收購提前順利進行!今年的玉米價格漲跌到底誰說了算,將階段性支撐玉米價格,市場出現補欄仔豬
I. 國家停止進行臨儲玉米拍賣,對玉米價格有什麼影響
決定玉米的價格和供求有關,供求關系決定著國內玉米的價格!
誠然,從上周五開始,歷時半年多的2018年臨時儲備玉米拍賣會正式結束。不過,近年來玉米價格並沒有明顯上漲,主要是受供求關系不變的影響。總之,市場不缺糧!畢竟,雖然臨時收儲拍賣結束了,但拍賣結束了,這意味著臨時收儲糧源也隨之消失。
但是,由於今年的臨時儲備玉米拍賣過於火爆,交易量過大,市場一時無法完全消化,目前市場上大量的臨時儲備玉米糧源需要消化。這些臨時玉米儲備將在11月底或12月初被市場完全消耗掉。前一個月左右,國內玉米現貨市場仍將以老糧為主,新糧只能作為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