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股價的運行,長期看行業景氣度、中期看公司基本面、短期看市場流動性。牛股往往是這三個方面都具備,而題材股一般「三佔二」就行,但題材股總體離不開「故事+流動性」。
2017年3月的中國神華
由此看出,公司基本面對股價的影響,具有「窗口性」和「突發性」,只有到業績公布的時間點,其基本面才會對股價產生重大影響。公司基本面和市場流動性的配合,常常就能對股價形成趨勢性的走勢(參考豬肉股)。
市場流動性市場流動性,在我看來,這才是對股價最直接的影響因素。
一家公司就算處於高景氣行業,沒有市場流動性,股價怎麼都不會走好,比如海源復材(新能源)。一家公司就算經常發布訂單公告,顯示公司基本面的穩定,沒有市場流動性,股價依然走不出趨勢,比如文科園林。
一般來說,充裕的市場流動性,會讓公司享受一部分「流動性溢價」,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擊鼓傳花」,大量的資金湧入致使每一位投資者都認為「有出價更好的購買者」,進而讓股價容易形成趨勢。
行業景氣度、公司基本面、市場流動性,前兩者二選一,再配上後者,都能對股價形成明顯的影響,如果這三個因素都存在,那麼就容易走出牛股和妖股。
實戰意義感謝你耐心看完我的梳理,下面我將簡單說下這三個因素的實戰應用:
1、行業景氣度高的公司,只需要配合政策消息+趨勢類的技術分析,就能做得很好,比如政策扶持的行業,再配合一個均線趨勢系統,獲勝概率就會很高。
2、基本面良好的公司,著重關注它的業績公告和股息換算,當出現明顯的高股息率時(比如8%以上),可以按價值投資的角度介入,也可以配合技術分析進行介入,簡單的量價突破就能解決操作的問題。
3、流動性好的公司,這裡面做得比較極端的模式就是漲停板,也可以參考外資的流入標的,再配合前兩者進行組合。
系統梳理完影響股價的三大因素,希望能對各位的投資體系有幫助。想了解更多干貨的朋友,歡迎關注筆者。
⑵ 誰能概括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民族工業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中國人創辦的用機器生產的工業。洋務運動創辦的軍用、民用企業都應屬於民族工業。中國資本主義民族工業產生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創建,揭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
發展歷程以及特點如下:
⑶ 請問誰知道辛亥革命後,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中國的民族工業迅速發展,中國近代產業的規模
近代工業的產生 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見彩圖)等。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編輯本段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編輯本段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1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 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編輯本段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 著作
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 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 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 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編輯本段抗日戰爭以後的萎縮工業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 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統制,借用「公營」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後方共有工廠3758家,官營工廠在數量上雖只佔17.4%,但所擁資本額占總資本額69.5%,所擁動力設備佔全部動力的42.2%,官營工廠平均每廠動力有100匹馬力,而民營廠只有26.7匹馬力。其後數年,官、私工廠在這些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及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資。其中接收日偽工廠便有2411家,作價標賣的不過10%,其他絕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營工業。1948年,官僚資本佔有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了全國鋼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紗錠的38%,織布機的60%,棉布的73%,棉紗的39%,毛織品的50%,食糖的65%,紙張的30%。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工業處於受壓制和被排擠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一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投靠帝國主義,嚴重地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原因:1官僚資本主義的阻撓 2美貨的泛濫 3 內戰的影響
編輯本段新中國對民族工業的改造
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例如,1949年,瑞金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政府員工印刷所的設備開辦瑞金新華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興"私營印刷所並入,新華印刷所更名為江西瑞金印刷廠1950年,長汀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府田賦處的碾米設備,籌建了縣 近代機器
辦第一家國營工廠--第一碾米廠;興寧縣第一染織廠則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興、大同、福利、農業、勤信、合眾、集泰等9家全縣較大的私營布廠合營的,1955年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定名為"地方國營興寧第一染織廠"。1924年創辦的妙培爐鐵廠,1950年為平遠縣人民政府接管,易名為妙培爐人民鋼鐵廠,後來發展成為平遠縣國營鋼鐵廠。1955年,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梅縣共有海源、復興卷煙廠、光明電燈公司等13家私營工廠先後參加了公私合營;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廠全部轉變為國營工廠;其中由海源煙廠、復興煙廠合並的公私合營企業--梅縣卷煙廠就是1960年過渡到地方國營企業的。於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贛閩粵邊區各縣建立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中,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在80年代中期以後,它成為三邊地經濟改革主要對象,並在實現轉制轉軌中逐步融入世紀末三邊地區工業化與市場化的歷史進程中。對於這一部分工業企業,本書後面將不再另外給予更多的關注。?
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曲線圖
⑷ 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1、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時期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時期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客觀條件。
3、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時期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短暫的春天」,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4、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時期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5、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時期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4)海源復材資金擴展閱讀:
清朝晚期中國民族工業步履維艱、發展緩慢的社會原因:
1、資本主義列強依仗在中國攫取的特權和利用他們的雄厚強大的資金、技術優勢,壓制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2、腐敗政府徵收高額厘金、各級政府敲詐勒索等因素,又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使民族工業在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3、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充分和資產階級領導的社會變革的挫折,使中國的民族工業難以獲得真正的獨立發展。
⑸ 分析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概況。
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通史概要:
本專題主要闡述了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的歷史。初中教材中,已經介紹了民族資本發展的一些基本史實,所以在講授中需要學生把握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線索:鴉片戰爭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封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近代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辛亥革命後,特別是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出現短暫春天。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工業發展較為迅速,但抗日戰爭爆發後,特別是抗日戰爭結束後,民族工業日益萎縮。
一、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
課標要求:
簡述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有何變動;理解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概況;思考買辦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興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能力。引導學生了解張謇和榮氏兄弟的事跡,並進行評價,使學生能把人物命運與時代背景結合在一起思考。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提供的材料、圖片以及教師的引導,主動探究問題的答案。為了使學生感性地了解歷史,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和閱讀法等學習有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本課,教師要使學生理解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艱難,讓學生體會到個人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背景及意義。
難點:自然經濟的逐漸解體與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關系;初創時期的民族工業多集中於輕工業的原因;甲午戰爭後民族資本主義遠遠超過官僚資本主義,成為中國工業資本的主體的意義;基於民族工業而產生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與壯大對於此後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以上幾個難點多帶有一定的理論性,也比較抽象,需要教師逐步引導學生理解。
教學建議
(1)以黃梅戲《天仙配》音樂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會逐漸瓦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背景是什麼?
(2)"鴉片戰爭後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一目,首先需要學生回憶專題一的內容,理解在鴉片戰爭前,中國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主導地位。然後,引導學生回憶兩次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內容,理解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讓學生看書,找出中國經濟結構變動的原因、具體表現和影響。最後,使學生理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動,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商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促進了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3)"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一目,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關於"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中部分內容,可以讓學生閱讀教材,然後引導學生歸納出近代民族工業產生的原因、時間、產生途徑、代表性企業、早期發展情況。注意在講述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原因時,可以補充介紹洋務運動。指出洋務運動創辦的民用工業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起了一定的誘導作用。在介紹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概況時,可以補充一些數據、圖片,加強教材的直觀性。
關於"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這部分內容,讓學生看書,找出民族資本主義取得初步發展的原因、發展的狀況、代表性企業、特點以及意義。打出民族工業分布示意圖和與民族工業發展概況相關的資料,在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民族企業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的自然和社會(或地理、歷史)原因,培養學生綜合考慮問題的意識。同時通過幻燈片打出於張謇、周學熙以及榮氏兄弟相關的資料,加深學生的認識。
⑹ 海源1590自動壓磚機系統壓力回升慢都那些解決方法
非燒結磚是相對於燒結磚而言的用於砌築牆體的磚。 1 中國非燒結磚發展歷程 追溯其歷史,中國最古老的非燒結磚當屬土坯,有些地方至今仍在使用。近代非燒結磚始於1906年。20世紀20、30年代從國外引進了混凝土空心砌塊和加氣混凝土砌塊用於上海、北京的部分建築。五六十年代開始發展蒸養粉煤灰磚、蒸壓灰砂磚。先後還發展過爐渣磚、蒸壓粉煤灰磚、蒸壓礦渣磚、蒸養灰砂磚、混凝土磚、水泥固化土壤磚、碳化磚等。 1.1 非燒結磚在中國得到發展的原因 a.牆體材料革新工程的拉動 為了保護耕地,國家組織實施了牆體材料革新工程,即限制或禁止從耕地取土燒制實心粘土磚。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基本建設,尤其是房屋建築的建設,大力提倡發展非燒結的牆體材料來替代燒結實心粘土磚,因而各類非燒結磚就成為人們關注和發展的重點。 b.大量處理、利用固體廢棄物的需要 在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中經常產生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如發電所產生的粉煤灰、鍋爐產生的爐渣、採煤產生的煤矸石、金屬冶煉產生的高爐礦渣、煉鋼渣、鋁渣、銅礦渣等,選礦產生的各種尾礦粉,各種工業附產石膏以及城市建築垃圾、農業秸稈等。 我國已堆存80億t各類工業固體廢棄物,堆存佔用土地250萬畝,每年還以2億t~3億t的數量增加。堆存不僅佔用寶貴土地,還不斷污染大氣、水源、土壤,急需利用。 固體廢棄物大部分都為硅鋁酸鹽質材料,經過適當加工可以生產多種能滿足牆體各種性能要求、可以用作牆體的燒結和非燒結牆體材料產品:磚、砌塊、板材。各類固體廢棄物為發展非燒結牆體材料提供了來源豐富、分布廣泛、數量充足的原材料資源。 c.地方資源制約 牆體材料是地方性材料,受地方資源條件制約很大,很多地方(如山區)沒有充足的粘土資源,只有發展非粘土質的非燒結牆體材料。 d.生產能源消耗少,相對節能 除上述原因外,非燒結磚在國內近期發展較快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所採用的設備簡陋,工藝大大被簡單化,投資很少,投資幾萬、十幾萬、幾十萬元就可建一條生產線生產,加上原材料易得,生產工藝技術簡單,很多人都投資得起,又有利潤可賺,加上牆改任務緊迫,沒有更好、更快的解決方案,故一度成為投資者投資的方向,形成當今投資熱門。 e.產品標準的性能指標不高、進入市場門檻低。 1.2 中國非燒結磚研究發展的歷程 我國現代非燒結磚的發展始於蒸壓灰砂磚的生產和使用.隨後在蒸汽養護粉煤灰中型密實砌塊基礎上發展了蒸汽養護爐渣磚、蒸汽養護粉煤灰磚、蒸壓礦渣磚,蒸壓粉煤灰磚,蒸壓鐵尾礦磚等。 1.2.1 蒸壓灰砂磚 1906年在北京動物園建成三幢二層蒸壓灰砂磚建築,使用至今情況良好。該建築用磚當時由德國購進。 我國第一家蒸壓灰砂磚廠——裕孟灰砂磚廠於1913年在廣州建成,是我國最早生產蒸壓灰砂磚的企業,它開創了我國生產蒸壓灰磚砂的歷史。由於歷史原因該廠生產一段時間後便停產歇業。直到20世紀50年代.在原建築工程部安排下,經與北京市建材局協商,由原東北建築設計院在學習借鑒原蘇聯生產技術基礎上進行設計,在北京市大興縣大庄建設了我國第二個蒸壓灰砂磚廠——北京矽酸鹽製品廠。自此恢復了蒸壓灰砂磚在中國的生產,其壓磚機是從原民主德國引進的十六孔轉盤式壓磚機,總壓力為120t。產品用於北京市各類建築。在此基礎上對十六孔轉盤式壓機及相應技術裝備進行了消化,在四川江津市建設了蒸壓灰砂磚廠。 為了減少投資便於國內發展,對十六孔轉盤式壓磚機進行了小型化改造,設計製造了八孔轉盤式壓磚機。該機後來成為我國蒸壓灰砂磚、蒸壓粉煤灰磚等發展的主要機型。 從此,我國灰砂磚重新興起並進入大發展的時期。經過20年至20世紀80年代達到了頂峰。1988年國有大、中、小型蒸壓灰砂磚生產線達345條,自然養護或常壓蒸汽養護灰砂磚生產線33條,形成57億塊磚的生產能力,當年生產總量為35億塊標磚,占設計能力的62%。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幾省。以四川最集中,有160多家,佔全國企業總數的一半,產量達21億塊,佔全國總產量的60%。雲南、貴州省也有一定數量蒸壓灰砂磚企業。廣東、河南也有一定發展。華東、東北、西北很少,東北僅有一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展減緩,整個行業呈現出萎縮狀態。隨著牆體材料革新工程實施,禁止燒結實心粘土磚生產及使用,又為蒸壓灰砂磚生產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廣州、溫州出現快速發展,尤以廣州為甚,企業數量增多,總產量加大、應用擴展,呈一度興旺之勢。但進入21世紀溫州29條生產線陸續關閉,在一度興旺以後再次進入萎縮,部分改產加氣混凝土砌塊。一度發展較多、較好的四川省也因砂資源和產品性能問題在急速萎縮之中。 · 總體而言,受砂資源地域分布的制約,加上近十年來混凝土業的高速發展對砂資源的需求猛增,燒結粘土磚價格很低以及在應用中出現一些問題的影響,蒸壓灰砂磚的產量及生產企業在逐漸減少,在我國的各種牆體材料中所佔比重逐步縮小,蒸壓灰砂磚已不能成為替代燒結實心粘土磚的重要品種。 1.2.2 蒸壓粉煤灰磚 蒸壓粉煤灰磚是在蒸壓灰砂磚生產技術啟發下和粉煤灰中型密實砌塊研究應用基礎上,將蒸壓灰砂磚生產工藝技術移植到粉煤灰磚生產上,是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一種新型牆體材料和生產技術。 1965年由原建築工程部立項投資,原東北建築建設院設計在武漢青山,用青山發電廠濕排粉煤灰漿原材料建設了武漢硅酸鹽磚廠,生產蒸壓粉煤灰磚,1968年投產。磚的出釜容重1 400k砂cm3—1 600kg/m3,抗壓強度100kg/cm乙150kg/cma,抗折強度2.3kg/cma~4 kg/em2。 在原電力部大力支持配合下,蒸壓粉煤灰磚進了第一個發展期,至20世紀80年代初先後建成1條蒸壓粉煤灰磚生產線,分布於全國各地發電廠周日由於燒結粘土磚價格的沖擊及蒸壓粉煤灰磚在使性能上的缺陷,進入90年代逐漸萎縮,不少生產線續停產轉產,企業數量迅速減少。直到21世紀初隨限制燒結實心粘土磚的生產和應用政策力度進一加大,加上武漢硅酸鹽製品廠對原蒸壓粉煤灰磚產線用引進300T雙面加壓液壓機及用新的生產業技術進行改造後,磚的抗壓強度由100 kg/cma.高到200Lg/cm』以上,各項性能均相應提高,使蒸壓:煤灰磚在武漢地區被允許用於七層結構的建造,企:因此而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產生了示範帶動作片平頂山市在武漢硅酸鹽製品廠蒸壓粉煤灰磚取得新I成功的啟發下,總結學習武漢硅酸鹽廠生產應用粉)灰磚的成功經驗,從德國拉斯科引進拉斯科800T液:壓壓機建設蒸壓粉煤灰磚生產線,至此蒸壓粉煤灰磚進入第二個發展機遇期。但是真正形成新一輪建設、發展熱潮的是在福建海源建材機械製造有限公司HF-1100型液壓壓機於2003年開發成功以後才出現,至2006年僅4年時間,用福建海源自動液壓壓機已在23個省、自治區建成了100條以上生產線。發展速度之快,建設規模之大,生產數量之高,前所未有。 1.2.3 混凝土磚 混凝土空心砌塊在發展20年後遇到了施工、性能和經濟等方面的問題,影響了它的進一步發展。在這種情況下符合中國建築工地施工管理習慣和水平的混凝土標准磚及多孔磚應運而生,並發展迅猛,還在進一步擴展之中。 1.2.4 蒸壓礦渣磚、爐渣磚化磚、水泥固化土壤磚 a.蒸壓礦渣磚 由於高磨細礦渣粉在水泥混凝土中使用價值的提;升,經濟效益大增,再用礦渣製造性能低、價值低的蒸壓礦渣磚造成資源浪費,故不再發展。 b.爐渣磚 : 主要發展於20世紀70-80年代的上海,由於爐:渣磚的性能指標不佳,上海工業結構調整使爐渣大大;減少,爐渣磚在上海也就消失了。 c.常壓養護灰砂磚 由於抗壓強度低,各項性能均不佳也不可能得到發展。 d.碳化磚 將生石灰與石灰石石屑或黃砂攪拌混合,加壓成型後放在二氧化碳氣體環境中進行碳化而成。因碳化環境的建造及管理麻煩,磚的強度不高,雖有人進行過不少嘗試和探索並少量生產,但終未得到發展,今後也不會有所發展。 e.水泥固化土壤磚 這是多年來不少人一直在探索發展的一個品種,因其生產工藝、裝備極其簡陋,技術簡單,原料隨處可得,至今仍成為一部分人追求發展的品種,但因性能和沒有相應的建築規范,其發展受到一定限制,不會有太大的發展前景。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還在發展並仍有發展可能和前景的主要品種有蒸壓粉煤灰磚、蒸壓灰砂磚、混凝土磚三大類。其他各種產品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或者說可能性不大。 1.2.5 蒸養粉煤灰磚 用粉煤灰、爐渣或砂子與石灰一起攪拌混合、經壓制生產而成的一種牆體用磚。在我國還沒有能力製造蒸壓釜的20世紀60~70年代被迫無奈採用常壓蒸汽養護。在我國能大量製造蒸壓釜的今天,不少企業因為受投資能力限制,或為了節省投資取得更多盈利,對蒸養粉煤灰磚仍情有獨鍾。或受不負責任的宣傳誤導仍採用或推廣常壓蒸汽養護,這就是今天仍有人熱心於發展常溫養護粉煤灰磚的原因。常溫蒸汽養護粉煤灰磚的乾燥收縮很大,一般在1 mm/m—1.2mm/m,嚴重製約著它的發展。當今發展常溫蒸汽養護粉煤灰磚的人已不多。也不是應該發展的一個品種。 2 非燒結磚及其生產方法分類 2.1 產品及生產方法分類 按產品材質分:有硅酸鹽磚和混凝土磚二類。 ①硅酸鹽磚以石灰為主要膠結料,砂、石屑、粉煤灰、爐渣為骨料,如蒸壓粉煤灰磚、蒸壓灰砂磚。 ②混凝土磚以水泥為膠凝材料,砂、石為骨料混凝土實心磚、多孔磚。 按成型方法分:有壓製法和振動法兩種。 ①硅酸鹽磚多用壓製法成型。 ②混凝土磚一般用振動成型,也有用壓製成型的。 按產品性能形成條件分:高壓蒸汽養護、常壓蒸汽養護和大氣自然養護3種方法。 硅酸鹽類磚一般都需使用高壓蒸汽養護。但為了減少投資也有少數企業和單位仍在採用常壓蒸汽養護,甚至有人提出用大氣自然養護。混凝土磚一般選用自然養護,為了加快生產周期則採用低溫干濕養護或低溫蒸汽養護。 按產品的品種分:實心磚、通孔多孔磚及盲{L多孔磚三種。在我國實際生產中仍以實心磚為主。 2.2 各類非燒結磚生產 a.蒸壓灰砂磚、蒸壓礦渣磚 蒸壓灰砂磚是以生石灰、砂子為原料。蒸壓礦渣磚以水泥和礦渣為原料。經計量、攪拌混合、消化、壓製成型、蒸壓養護而成的牆體用磚。蒸壓灰砂磚、蒸壓礦渣磚生產工藝流程見圖1。 b,蒸壓粉煤灰磚、蒸養粉煤灰磚 蒸壓粉煤灰磚、蒸養粉煤灰磚是用生石灰、粉煤灰、鍋爐爐渣(或者鋼渣、石屑、砂子)和少量石膏經計量、攪拌混合、消化、壓製成型、高壓蒸汽養護或常壓蒸汽養護而成的牆體用磚。 c.碳化磚 3 發展中的問題 3.1 建築牆體開裂 建築牆體開裂是建築物經常出現的通病,對於砌體建築更是如此。非燒結製品建築的牆體開裂更為普遍,相比之下更為嚴重。不論是什麼品種的非燒結材料砌築的牆體都存在著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裂縫。裂縫主要發生在:內外牆連接處的內牆上部,呈八字形斜裂縫;山牆中部;門窗洞口上、下方呈45度斜裂以及窗洞口牆沿豎向灰縫和磚中部垂直或階梯裂縫;屋頂女兒牆的水平裂縫。裂縫成為嚴重製約非燒結製品發展和推廣應用的瓶頸。 3.2 在嚴寒氣候環境中凍害 在寒冷的北方,特別是冬季多雨雪的嚴寒地區,如林、黑龍江省等,雪水侵入磚牆體後反復凍融造成牆體凍壞,磚材層層剝落,使該地區人們不敢使用這類產品。 3.3 磚砌體抗剪強度低 蒸壓灰砂磚或蒸壓粉煤灰磚與水泥砂漿粘結力較低,致使蒸壓灰砂磚或蒸壓粉煤灰磚砌體的抗剪強度僅是燒結實心粘土磚牆砌體的70%,影響其在抗震建築中的使用效果。 3.4 概念問題 產品生產者,建築設計者及產品使用者在使用磚的時候認為只要磚的抗壓強度滿足標准或設計要求即可。這種概念是非常片面的。 3.5 市場准入條件——標准問題 我們國家制訂標准在大多的情況下就材料論材料,即材料現有什麼樣性能就列為產品標准中的性能指標。即便使用或借鑒國際標准,也常常不能嚴格認真貫徹、執行標准,更缺乏標准實施貫徹、執行的監督力度,致使許多標准形同虛設,得不到執行。 3.6 技術裝備的落後 我國非燒結製品生產技術裝備總體水平較低,也很落後,與國外差距很大。其中壓磚機尤為突出.幾十年來我國一直使用轉盤式壓磚機,簡易混凝土砌塊振動成型機。前者有八孔和十六孔兩種機型,以八孔為主,壓力低、生產效率低、製品密實度及強度不高。後者製造粗糙、激振不夠,產量低,產品密度及抗壓強度不高,產品質量較差。 3.7 投資能力低、企業規模小、生產工藝落後、生產線簡陋 不少投資者缺少資金,籌資能力又弱,又想投資生產牆體材料,只能選擇價格低、性能差的簡易設備及簡單工藝,導致企業規模小,小企業很多。 3.8 研究缺失 我國非燒結磚是在基本上沒有深入、仔細、全面的研究和開發的情況下發展的,在我國自發展非燒結磚以來,對生產配比、生產工藝及裝備、產品性能形成機理及影響、產品使用性能等基本上沒有進行過系統、全面的基礎研究。對該類製品缺乏正確、深入的認識。即使有些研究也很零星分散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的進行過一些。現在所見到的一些研究報道,多半重復著過去已做的工作,存在著不少炒冷飯現象。 4 原因分析 4.I 建築牆體裂縫 幾十年來很多研究者、建築設計師對建築牆體裂縫現象進行過大量觀察、調查和研究分析,曾發表了大量文章分析建築牆體裂縫的成因,並提出各種解決辦法。這些研究將建築牆體產生裂縫的原因歸納為三類:①地基基礎不均勻沉降。②大氣溫度變化導致牆體脹縮變形。③材料的乾燥收縮。但在三者中都未能明確指出主導因素是什麼?即產生牆體裂縫的主要矛盾及矛盾主要方面是什麼?已有的研究以及解決辦法的建議沒有明確肯定的結論,只是籠統的、模糊的、似是而非的提出一些解釋和推斷。 作者對非燒結磚建築牆體進行過30多年連續的跟蹤觀察和調查。對不同材料建造的建築物實體進行觀察、調查比較,發現在同一地基基礎上,同一氣候環境中建造的非燒結材料建築牆體和燒結實心粘土磚牆體產生裂縫的狀況和程度不同。其中非燒結磚建築牆體開裂比較普遍,比燒結實心粘土磚建築牆體嚴重。 以蒸壓灰砂磚為例:北京一個小區在20世紀70年代用北京硅酸鹽製品廠(全國第一個蒸壓灰砂磚廠,1960年建設)的蒸壓灰砂磚建設了一批22幢3-4層居住建築,經30年的使用,不少建築一層窗下牆開裂,有的建築高達70%-80%;少數2、3、4層窗間牆開裂,已影響建築物的抗震安全。而同一小區內五六十年代用燒結實心粘土磚建設的80幢4、5層建築牆體至今基本不裂,僅有個別窗下牆出現裂縫。 另外,在20世紀70年代分別用燒結實心粘土磚及蒸壓粉煤灰磚在一企業內的同一地基上,先後建設了兩幢4-5層的辦公樓,兩幢建築建造前後相差3-4年。經過30年使用觀察到蒸壓粉煤灰磚建築一層窗下有裂縫,而燒結實心粘土磚牆沒有出現裂縫。其他城市如武漢也有相同情況發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裂縫一般在房屋建成後半年至一年出現,隨著時間推移逐步向下發展,少則3-5層磚,多則7-8層磚直到基礎。有的沿砂漿縫裂呈階梯狀,有的從磚中部裂斷。上面兩個案例中的建築都建在同一地基基礎上,又在同一個氣候環境下使用,其地基基礎沉陷及氣候影響是完全一樣的。由此可明確地判定牆體裂縫的產生完全是材料自身的乾燥收縮所致。近年來,迅猛發展的混凝土多孔磚、混凝土空心砌塊建築不斷出現裂縫也是如此。 對牆體裂縫的嚴重性至今沒有引起研究、設計人員、產品製造商及政府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更沒有組織開展深入調查研究並提出切實有效解決的措施。在這些問題沒有獲得徹底解決的情況下,社會上還在盲目大量地發展,擴大應用,有的上牆不久窗下及牆體就開始出現裂縫,有的經過10~20年還在開裂,如不能及時加以解決,隨著使用量的擴大其後果不堪設想。這不僅會影響牆體材料革新工程的推進,還將給社會和國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不好的社會影響,後患無窮。 用非燒結磚建造的牆體一般都出現開裂,而燒結實心粘土磚建築牆體基本不裂,究其原因:粘土經過燒結成為粗陶,其內部為固熔體結構,沒有膠凝材料,該結構不會因其孔隙中自由水的遷移,引起很大的體積變形,其乾燥收縮值小於0.1 mm/m。非燒結製品的抗壓強度來源於製品在水化硬化過程中所形成的水化硅酸鈣,產品所有性能取決於製品中水化產物的數量、種類、結晶度、骨膠比、材料密度等。不僅孔隙中存有游離水,而且在水化產物中含有不同數量的結合水。外界環境的變化,製品中水分遷移導致制收縮和膨脹。當水分從製品排出因失水而引起收縮。 非燒結製品的收縮值隨原料性能、配方、工藝過程、技術裝備、產品品種及管理水平不同而不同,一段在0.2mm/m·1.2mm/m之間。我國非燒結製品的乾燥收縮值一般在0.6mm/m—1.2mm/m之間,這是非燒結製品先天固有的性質,亦是先天不足之處,也是我國非燒結製品牆體開裂的深層次原因。 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 非燒結磚牆體開裂是制約、阻礙我國非燒結磚發展、推廣應用的主要矛盾。非燒結磚材料收縮值大是產生牆體裂縫矛盾的主要方面。這已是不爭之事實。要發展非燒結磚必須解決其材料收縮值大的問題。 4.2 凍害問題 粉煤灰顆粒細、顆粒級配欠佳,如製造工藝不當,致使製品密實度不高、孔隙率較大,吸水率高所產生。 4.3 砌體抗剪強度低 非燒結磚,尤其是用壓製法生產的非燒結磚表面比較光滑與普通水泥砂漿粘結力較低所致。 4.4 概念問題 產品生產者,建築設計者及產品使用者認為只要磚的抗壓強度足夠就行。這一觀點用於燒結實心粘土磚是可以的、正確的,因為燒結實心粘土磚的乾燥收縮值小,僅有0.1mm/m。幾千年使用實踐證也證實了它的體積穩定性,建築牆體不會因為其乾燥收縮值而產生裂縫。 對於非燒結製品抗壓強度指標滿足要求是必需的,不可缺少的。但因為它的乾燥收縮值大,比燒結實心粘土磚高出5-12倍,因此只考慮抗壓強度是遠遠不夠的。也就是說,抗壓強度是必需的,但是不充分的。必須同時考慮和控制材料的乾燥收縮值。 4.5 標准問題 我國非燒結磚的產品標准指標普遍偏低,抗壓強度指標一般定為100kg/em2,乾燥收縮值定為0.5mm/m由此可見我國對非燒結製品產品性能指標定得偏低,是導致建築牆體開裂的政策性原因。 4.6 生產裝備問題 成型是非燒結磚生產的關鍵工序,成型機械是非燒結製品生產的關鍵設備。由於我國經濟發展相對落後,裝備製造業能力不強,製造水平不高,加上我國經濟落後,社會生產力低下,社會投資及消費能力弱,磚的價格低,對質量好、價值高的設備用不起,因而我國非燒結製品生產裝備水平低,製造粗糙,性能相對較差,工藝配備不完整。 為了發展非燒結磚產業,我國曾分別於1958年、1985年、1992年、2000年-2005年分別從德國引進了十六孔轉盤式壓磚機、P-550曲柄杠桿壓磚機、300T雙面液壓壓磚機、KSF-800單向液壓壓磚機、800T雙面加壓液壓壓磚機;德國、美國、日本、法國、韓國等國製造的各類混凝土空心砌塊成型機。這些引進雖使我國非燒結磚裝備落後狀況有所改善和提高,但至今仍未從根本上改變八孔轉盤式壓磚機及簡易混凝土砌塊成型一統天下的落後局面。 4.7 投資不足、急功近利、設備簡陋、管理落後 投資不足導致選用簡陋工藝、價格低、性能差、製造粗糙的設備以及盡可能不採用高壓蒸汽養護,而選用常壓蒸汽養護或自然養護,即使採用蒸壓養護也千方百計降低養護壓力和縮短養護周期,導致非燒結製品中決定抗壓強度和乾燥收縮值的結晶體數量不足、結晶度不夠,而使產品抗壓強度不高,乾燥收縮值大。現將高壓蒸汽養護、常壓蒸汽養護及養護制度對磚的力學性能及乾燥收縮影響的試驗結果列於表2、表3。 高壓蒸汽養護及養護制度對非燒結硅酸鹽製品的物理力學性能影響較大。採用高壓蒸汽養護隨著養護壓力的提高,製品抗壓強度隨著提高,乾燥收縮值隨之降低。用常壓蒸汽養護的粉煤灰磚經8小時恆溫養護抗壓強度只有91.6田cm2,2個月的乾燥收縮值高達1.26mm/m。而用15kd/cm2高壓蒸汽養護4h乾燥收縮值降到了0.2mndm。抗壓強度達219.4ks/cm2。圖6對產品水化產物衍射分析也說明了為什麼一定要發展蒸壓養護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不提倡、不主張發展或者反對發展蒸養粉煤灰磚、蒸養灰砂磚或免燒、免蒸的雙免硅酸鹽磚的根本原因,也是業界長期爭論的根本原因。 另外,設備差,成型壓力不足或激振力不夠,成型方式不妥使成型的坯體密實度不夠,孔隙率偏高,致使成品吸水率偏大,抗凍性差,收縮值大。 4.8 研究開發 牆體材料在我國國民經濟中歷來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行業,一直受不到國家重視,在國家經費和項目安排上排不上隊。幾十年來很少得到國家在研究開發經費上足夠的支持。企業規模小,產品價格低,盈利能力弱,企業既沒有開發創新的意識,也沒有這樣的能力。即使經過力爭爭取到一點經費也是杯水車薪,無力深入研究,造成研究缺失。這就是導致該行業今天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 5 解決辦法及對今後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鑒於材料乾燥收縮大是產生牆體開裂的主要的原因。因此,首先要加強研究和改進生產,使磚的乾燥收縮值達到德國DINl053-1要求的0.2mm/m標准值水平。畢竟從根本上解決非燒結磚乾燥收縮值大的問題並非易事,由於先天的原因只用單一辦法解決非燒結磚牆體開裂並不容易。因此必須同時加強磚的應用技術研究,從建築設計、施工技術及管理人手,採取相應的結構構造措施加以彌補,雙管齊下,解決牆體開裂問題。 ①優選原材料,優化配置,優化骨料顆粒級配; ②選用大噸位,高壓力自動液壓壓磚機實行雙面多次沖壓液壓加壓成型。優先選用福建海源建材機械製造有限公司開發的浮動壓頭加壓的液壓壓機,消除磚坯分層,提高磚坯密實度。對於振動成型要選用激振力大的大型自動砌塊成型機。淘汰轉盤式壓磚機、簡易砌塊成型機及其工藝; ③大力推廣高壓蒸汽養護發展蒸壓磚.淘汰常壓蒸汽養護工藝及其免燒免蒸的所謂」免燒磚」產品及生產工藝技術; ④選擇合理的蒸壓養護制度,優化水化硅酸鈣水熱合成條件,形成數量足夠,結晶度良好,強度高,收縮值小的托勃莫來石結晶和硬硅酸鈣石晶體,使磚的抗壓強度>200kg/~m2,乾燥收縮值≤0.2mm/m。 研究改進模具結構,改善製品表面狀況,或使用專用砌築砂漿和抹灰砂漿,提高、改善砂漿與磚的粘結強度,提高砌體的抗剪強度。 大力發展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線,加強管理,淘汰小企業。 制定新標准,修訂老標准,提高產品各項性能指標,提高人市門檻,特別要將於燥收縮值、抗凍性作為產品是否合格以及是否能進入市場用於牆體的關鍵性指標。不達標者不能生產,不準使用。 要加大標准貫徹、執行的監控力度,整頓廣告市場,規范宣傳,正確引導。國家及企業應加大科研開發投入並列入國家科技計劃,加強材料基礎研究,設備開發。要特別加大對應用技術研究的投入。對材料基礎性能進行根本改進,加強建築結構措施,科學、合理的用好本產品,使其在牆體材料革新真正發揮出骨幹作用。 滿意請採納,謝謝!!
⑺ 誰能概括一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19世紀六七十年代民族資本主義在夾縫中產生,由於自然經濟的逐漸瓦解以及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在「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下,民間出現了辦廠熱潮。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工業獲得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也開始登上了歷史舞台。那麼今天我們要接著往下學習,探討民國年間民族資本工業的曲折發展。1912到1919年這時候世界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迎來了短暫的春天,獲得較快的發展。到了1927到1949也就是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那到底怎麼個曲折法呢?主要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27到1937年,也就是在國民政府統治的前十年,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較快;然而這一較好的發展勢頭卻被日本的侵略戰爭所阻礙,在1937年到1945年這八年抗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可謂是遭受到了空前的打擊。1945年抗戰結束了,但是又馬上到了解放戰爭時期,這時的民族資本主義還未從戰爭中恢復過來,卻有重新陷入了絕境。新中國成立後,對民族資本主義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那麼到了1956年,改造完成,民族資本主義也獲得了新生,從此它就不叫做資本主義了,而是成了社會主義經濟的一部分了。
⑻ 民族工業的發展狀況
1、近代工業的產生: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入侵中國,在中國設立工廠,是中國近代工業之始。這時期的外資工業主要是為外商對華貿易服務的。從1843~1894年,外國在華一共設立了191個工業企業,其中116個屬於船舶修造業和絲茶等出口商品加工工業。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據估計到1894年止約近2000萬元,而投放到船舶修造和出口加工兩項的便達1500萬元,占總投資額的75%。其餘75家工廠分別屬於印刷、食品加工、水、電、煤氣、火柴、服皂、制葯、造紙、木材、玻璃、水泥等行業,共擁有資本約500萬元,大多規模狹小。 外國在華創辦工業後20餘年,清政府開始創建用機器生產的工業。從1861~1894年,清政府一共經營了21家軍用工廠(包括一家船廠),所費資金從低估算在5000萬兩左右。其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和湖北槍炮廠,規模較大,設備比較齊全,是中國近代工業創建時期的大型工廠。軍用工業是非商品生產企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聯系不甚密切,但它促進了19世紀70年代民用工業的興起。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夕,由中國人自辦的工業企業大抵有船舶機器修造廠27家,機器繅絲廠約113家,機器綿紡織廠8家,其他輕工業工廠47家,共約195家。其中多數規模很小,資本額不詳,有不少甚至在籌建期中或投產後不久便告歇業。設備比較完備的企業大多為官辦或官督商辦企業,如上海機器織布局、武昌織布官局和蘭州織呢局(見彩圖)等。商辦工廠如陳啟源經營的繼昌隆絲偈為華南繅絲業的發展起了引導作用;商辦船舶修造廠大多是從原來手工作坊基礎上添置一二部車床發展起來的,而到80年代逐步發展到修理和製造繅絲車和軋花機。以上近代工業的創辦,也標志著中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逐步確立。
2、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抵制外貨,設廠自救的呼聲遍及全國。1895~1913年,中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初步發展時期,並且在1896~1898年和1905~1908年出現了兩次投資工業的熱潮。這19年中,國內新創辦的、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廠共有468家,平均每年增設24.6家,新投資總額達9822萬元,平均每年新投資為516.9萬元。值得指出的是,新投資本中80%以上屬於商辦企業,改變了甲午戰爭前以清政府投資為主的特點,民族資本成為本國工業資本的主體。同時在工業企業的地區配置上,開始越出沿海、沿江口岸,逐漸向內地城市伸展。唯初步發展時期的工業主要是輕工業,重工業才見露頭,如創建於1889年的漢陽鐵廠,幾經改組,於1904年與大冶鐵礦、萍鄉煤礦合組為漢冶萍煤鐵廠礦有限公司,但1913年僅生產生鐵 9.7萬噸、鋼4.2萬噸。 在民族工業稍見發展的時節,外資在華工業憑借特權有了更為迅速的增長。據統計,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設立的資本在10萬元以上的工廠共達104家(其中以外國資本為主中外合辦的有18家),資本額4952萬元,為甲午戰爭前50年間投資總額的5倍以上。所以,在這段時間里,與外國在華工業投資激增速度相比較,本國工業仍處於劣勢地位。
3、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914年,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爭的主要參加者英、德、法等帝國主義國家轉入戰時經濟,放鬆了對遠東市場的追逐。中國民族工業遂獲得一個發展時機,從1914~1919年,新開設資本在1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包括礦場)共379家,資本額8580萬元,平均每年開設63家,新投資1430萬元。據1920年的統計,新設工廠的單位資本額在10萬至 100萬元之間的約占當時工廠總數的36%,而1914年則只佔11%,可見發展的速度和規模都超過了大戰前19年間所達到的水平。如果不是由於日本、美國利用歐洲列強無力東顧而乘虛加緊侵略,中國民族工業會有更大的增長。這一時期,日本加強了對華經濟侵略。它利用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燃料,在上海、天津、漢口、青島等地設立紡織廠。戰前的 1913 年,日本在華紗錠為11.1萬余錠,到1919年增加到32.2萬余錠,增加幾近2倍。在麵粉業方面情況也相似。1916~1920年,日資麵粉廠增設了4家,還有中日合辦的5家,設廠地點自東北而擴及天津、青島、濟南等地。外國侵略的加劇,激起了1915年反對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的群眾抗議運動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這些愛國運動也推動了民族工業的發展。
4、民族工業的短暫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西方列強卷土重來,中國民族工業普遍地遇到了外國勢力爭奪市場的壓力。戰時發展迅速的綿紡織業這時出現了引人注目的變化。一方面,在相當多的中、小型棉紡織廠虧累擱淺的同時,若干大的民族資本紡織集團開始形成;而在另一方面,這些民族資本紡織集團又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外國壟斷資本的滲透和侵蝕,呈現了半殖民地中國工業活動中資本集中的復雜局面。值得指出的是,由民族危機引發的 1925 年的「五卅」運動和1928年「五三」抵貨運動,也曾給這一時期的民族工業如紡織、麵粉、卷煙等業的發展以有力的推動。據估計,1920~1928年,新投入的工業資本在3億元左右。中國工業的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遇到了市場危機的威脅。國民黨發動的反人民內戰削弱了廣大人民的消費能力;東北廣大市場和資源被日本侵略者霸佔;西方列強為了轉嫁經濟危機,跌價傾銷進口商品;連同日本在華北的嚴重走私等等,造成國內市場購買力銳減,出現了物價下跌而銷售遲滯的景象,迫使工廠停工減產。1933年,棉紗價格跌落之巨為10年來所未見,全國紗廠虧多盈少;同年,上海麵粉價格狂落,存貨堆積,使部分工廠停工。這種景況一直持續到1935年。1936年,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法幣政策、通貨貶值的刺激,物價轉升,市場購銷情況有所改善,工業生產開始上升。可是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沿海、沿江戰火波及地區,工業設施迅遭嚴重破壞。僅上海一地,據當時上海社會局調查:受損害的工廠約2000餘家,損失總額在8億元左右。中國民族工業遂因戰爭的破壞而中落。這一時期,除了東北地區已全部淪為殖民地經濟以外,國民黨統治區外國資本的力量也在迅速膨脹。1936年的統計表明:外國資本大體上已經控制了中國生鐵產量的95%,鋼產量的83%,機器採煤的66%,發電量的55%,在紡織工業中則佔有紗錠數的46%和織布機數的55%。十分明顯,正是在這一時期中,外國在華工業資本確立了壟斷地位。
5、抗日戰爭以後的萎縮工業: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後,戰區工廠內遷,連同大後方新設工廠,比較偏僻的西南地區逐漸成為民族資本工業的陣地,重慶成了後方工業中心。其他如四川的成都、萬縣、瀘州、宜賓,雲南的昆明,貴州的貴陽,廣西的桂林、柳州,湖南的衡陽、祁陽、芷江、沅陵,陝西的西安、寶雞,甘肅的蘭州等城市都陸續發展成為後方的新工業區。就資本狀況看,當時以四川和雲南的私營工廠規模較大,而湖南、廣西的工廠規模較小,總的說來都較戰前為弱。但由於國民黨政府推行錯誤政策,使一度興起的後方工業,到1943年便陷於停工關廠的困難境地,其後幾年中艱難竭蹶的情景更見嚴重。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在中國經濟上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官僚資本的形成和膨脹。國民黨統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特別是在抗戰時期,利用戰時經濟統制,借用「公營」名義,控制工業企業。1942年後方共有工廠3758家,官營工廠在數量上雖只佔17.4%,但所擁資本額占總資本額69.5%,所擁動力設備佔全部動力的42.2%,官營工廠平均每廠動力有100匹馬力,而民營廠只有26.7匹馬力。其後數年,官、私工廠在這些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大。及至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沒收日偽財產和德、意的法西斯投資。其中接收日偽工廠便有2411家,作價標賣的不過10%,其他絕大部分成為國民黨政府的官營工業。1948年,官僚資本佔有全國產業資本的80%,控制了全國鋼產量的90%,煤產量的33%,電力的67%,石油和有色金屬的100%,水泥的45%,紗錠的38%,織布機的60%,棉布的73%,棉紗的39%,毛織品的50%,食糖的65%,紙張的30%。在這種情況下,民營工業處於受壓制和被排擠的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官僚資本主義是一種腐朽的生產關系,它投靠帝國主義,嚴重地壓制國內生產力的發展。中國民族工業在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原因:1官僚資本主義的阻撓 2美貨的泛濫 3 內戰的影響
6、新中國對民族工業的改造: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例如,1949年,瑞金縣人民政府接管民國政府員工印刷所的設備開辦瑞金新華印刷所,1956年,"昌明"、"福興"私營印刷所並入,新華印刷所更名為江西瑞金印刷廠1950年,長汀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府田賦處的碾米設備,籌建了縣 近代機器辦第一家國營工廠--第一碾米廠;興寧縣第一染織廠則是1951年由西庄、睦仁、霖興、大同、福利、農業、勤信、合眾、集泰等9家全縣較大的私營布廠合營的,1955年被批准為公私合營,定名為"地方國營興寧第一染織廠"。1924年創辦的妙培爐鐵廠,1950年為平遠縣人民政府接管,易名為妙培爐人民鋼鐵廠,後來發展成為平遠縣國營鋼鐵廠。1955年,通過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梅縣共有海源、復興卷煙廠、光明電燈公司等13家私營工廠先後參加了公私合營;1956年,增加到18家;1958年至"文革"初期,上述工廠全部轉變為國營工廠;其中由海源煙廠、復興煙廠合並的公私合營企業--梅縣卷煙廠就是1960年過渡到地方國營企業的。於是,新中國成立以後,在贛閩粵邊區各縣建立的地方國營工業企業中,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在80年代中期以後,它成為三邊地經濟改革主要對象,並在實現轉制轉軌中逐步融入世紀末三邊地區工業化與市場化的歷史進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