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持有外匯儲備的成本與收益比較。一般意義上說,持有外匯儲備的機會成本等於國內資本投資收益率或生產率減去持有外匯儲備的收益率。差額大,成本高,需求量越少;反之亦然。考慮到數據可得性,選擇中國3個月國庫券的利率與美國3個月的存單利率之差作為衡量機會成本的變數,是模型的解釋變數之一,記為IX。
(2)對外貿易狀況。對於對外貿依賴程度較高的國家來說,較多的國際儲備有其必要,以一定比例的進口衡量外匯儲備充足程度,也是一個常用的指標。考慮到可加模型對於解釋變數非共曲線性的要求,這里選擇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作為衡量我國對外貿易狀況的變數,記為IE。
(3)匯率制度。如果一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和穩定匯率的政策條件,為干預外匯市場平抑匯率,對國際儲備需要的數量較大,且此時匯率與外匯儲備往往呈線性關系。反之,如果一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則對國際儲備需要的數量較小,此時考慮長期的情況下,匯率與外匯儲備呈現非線性關系。為了全面反映我國匯率制度的變化與人民幣的整體情況,我們選用對實際雙邊匯率進行貿易加權平均的實際有效匯率REER來表示匯率制度對外匯儲備的影響。
(4)國際地位。該國的國際地位包括該國的綜合國力、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應付沖擊國際收支的因素以及貨幣的國際地位等因素。一國綜合國力越強、借用國外資金的能力越強、各種因素對國際收支沖擊的概率和程度越小則所需的外匯儲備量可能就少些。GDP以其易得、廣泛等優勢被學者們廣泛的作為外匯儲備分析的解釋變數,然而由於我國目前位置並沒有公布GDP的月度數據,因此這里選擇消費品零售總額RT的自然對數值作為該因素的變數表示。
『貳』 外匯儲備和人民幣數量的關系
外匯儲備要用人民幣去買的,也就是每增加外匯儲備,我們就要根據匯率支付相應的人民幣給對方。每減少外匯儲備,相當於我們把外匯再賣回給對方,這時對方也要按照匯率支付相應的人民幣給我們。
買的外匯多了,外匯就會升值,五一大家都去玩,就會有比平時還多很多倍的人要打車,這時司機就會漲你的價。外匯也是一樣,這時外匯的價格漲了,我們就要花更多的人民幣去買,這時我們手裡的人民幣就變少,但是我們手上的人民幣加上賣方手上的人民幣的總量跟我們一開始印的人民幣的數量還是一樣的,沒有變多也沒有變少,只是有一部分不在我們手裡。
我們要買入外匯,外匯就增加,外匯漲價了,相對的人民幣就貶值了。如果人民幣發行量增加的話,跟前面五一打車的道理一樣,人民幣會盡一步貶值。書上會說是「資金的流動性過剩,推動物價進一步上漲及人民向貶值」,我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
是不能同時增加的。
『叄』 人民幣外匯儲備中佔比高,利好哪些股
利好所有股票,人民幣比重提高意味著人民幣被看多,人民幣升值導致對外貿易中商品價格提高,減少實體投資,對股市是利好。
『肆』 全球外匯儲備人民幣創新高,到底是利是弊
這當然是好事,儲備佔有率越高,說明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越高。根據國際貨幣組織公布的數據,截止去年年底,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中,人民幣佔到了2.2%以上,這也是歷年以來的新高,並且該數字已經連續兩年實現增長。要知道,人民幣是2016年,才剛剛加入IMF的貨幣儲備選項中的,當時人民幣的佔比只有1%左右,而如今人民幣的外匯資產上升了一倍,這證明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再進了一步。
『伍』 中國外匯儲備的情況及外匯儲備量的多少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是我可能要考試的論述題,所以只需要點,不能太多,答不完)
哈哈哈!!!
據報道, 今年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達2428億美元 [1],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約為9.6萬億元人民幣, 或約1.1萬億美元 [2]。 按照上面數據, 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1%, 與官方所公布的中國國債的數額大致相抵(2334億美元, [3])。
在全球范圍內看, 中國大陸外匯儲備絕對值僅次於日本 (四千餘億美元), 大於台灣、香港和南韓 (三者外匯儲備分別介於一千億至一千三百餘億美元之間)。[4]
毋庸置疑, 中國的龐大外匯儲備對於穩定國際市場波動對中國的影響有著積極作用。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 中國作為一個大陸型經濟, 仍然施行一定程度的外匯管制。 維持如此龐大的外匯儲備作為反擠兌的應急基金是否有必要,實在值得探討。 有人說龐大的外匯儲備有助於提高外國投資者的信心,我看這也不見得:日本外匯儲備的絕對值,以及台灣外匯儲備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均比中國大陸為高。 目前並沒有數據表明日本與台灣對於外國投資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另外根據專家估計, 中國放在國外的這些外匯每年收益率應在5%左右 [1] 。 考慮到通貨膨脹及美元貶值的因素, 筆者估計實際年收益率不超過2%。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國內各方面的發展急需資金。 如果能將佔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約21%的外匯儲備中減去近期或高息外債後的大部分轉換為人民幣,投資於普及教育、醫療與社會安全保障體系、環境保護,以及國內經濟、金融、商業的規范化、制度化、信息化(如建立全國信用信息系統),並相應給與政策上的支持, 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有著長治久安的作用。 退一步說,如果這一筆錢能用來償還中國政府歷年發行的國債(國庫卷),那麼這筆龐大的民間資金對於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有著巨大的推動。
據目前所知,中國外匯儲備中絕大部分是美元資產,特別是大量購買了美國債券 [1] 。 中國的國債與外匯儲備的同時增長相當於一個非常奇異的資本由中國流向美國的過程:(a) 政府以國庫卷的形式從民間搜集資金; (b) 將人民幣形式的資金以貿易或金融兌換方式轉換為外匯儲備(特別是美元); (c) 以外匯儲備購買美國債券(特別是美國國債) 。 實際的效果就是中國人在省吃儉用的同時, 向美國人貸款。 而如前所述, 實際年收益率不超過2%。
外匯儲備的增加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 位於紐約的兩位學者曾經系統分析了發展中國家為外匯儲備增加所付出的巨大的機會成本 [5] 。 他們認為, 東亞國家過去十年間為積攢外匯儲備付出的代價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20%以上。 筆者認為, 兩位學者的分析有著獨特的視角, 值得人們深思。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 有關中國外匯儲備的利弊得失, 國內的媒體、政府機構、甚至學術界對「利」強調的比較多, 對「弊」(代價或機會成本)討論較少。 筆者此文的目的, 是拋磚引玉, 引起大家對這一問題的重視。 至於如果公眾建立起減少外匯儲備的共識, 以後為實現這一長遠計劃如何實際操作, 這是另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 可以進一步討論。 這里我只能粗線條地談一點我的看法:
1. 「出口創匯」可以是現時政府經濟政策的一部分, 但不應成為政府經濟目標的主要或決定性的部分。 政府的主要職責是更有效和公平地配置國內資源, 包括資金的資源。 一面在國內舉債,一面向國外大規模購買外國債卷, 這本身既無效益, 又不公平(有劫貧濟富之嫌) 。 筆者認為, 在不造成貿易逆差的前提下, 適當讓人民幣升值, 有助於提高人民購買力, 吸引國外投資者, 未嘗不是好事。「出口創匯」的目標應由「進出口總體平衡」的宏觀目標取代。
2. 如果公眾建立起「減少外匯儲備」的共識, 那麼在轉換外匯成人民幣實際操作上應採取循序漸進的原則, 盡量減少對本國利益和國際金融秩序的傷害。 近期應以停止外匯儲備增長為目標, 減少收購外幣及國外債卷的政府行為, 以後逐步減持國外債卷和外匯。 為減低人民幣升值的壓力, 應進一步放寬民間對外幣的擁有、流通和使用, 同時適當增加人民幣貨幣供給, 進一步降低利率。 國內近幾年物價指數疲軟, 也說明還有進一步降低利率的空間。
(要點自己總結了.呵呵)
『陸』 全球外匯儲備中,美元、歐元、人民幣佔比是多少呢
全球各國、地區的外匯儲備總量又上漲了!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布的信息,截止到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外儲總量上漲至12.7萬億美元。其中,已分配的外儲總量為11.87萬億美元,未分配的外儲約為8298.5億美元。
第五名就是咱們國家的人民幣,約為2675.2億美元,約為全球外匯儲備總量的2.25%。與上一季度的2.14%相比,提升了0.11個百分點。整體來看,人民幣國際化地位與我國GDP、貿易在全球所佔的份額不匹配,有較大提升空間。
加拿大貨幣(加元)約為2457.7億美元,佔比2.07%,排在全球第六名;澳大利亞貨幣(澳元)約為2161.1億美元,佔比1.82%,在全球排第七名。瑞郎排第八,但總量只有207.4億美元,其他貨幣合計為3201.1億美元。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
『柒』 5億歐元人民幣占歐洲央行外匯儲備比例多少
5億歐元的人民幣投資相對於歐洲央行整體外匯儲備來說所佔比例並不高,目前歐央行外匯儲備總價值為2787億歐元,佔比不到2%
『捌』 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創新高,這說明了什麼
一個國家的貨幣能否作為外匯,主要取決於這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的認可能力,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外國貨幣都能夠成功成為外匯儲備,所以這意味著我國的經濟實力在國際上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也在國際上有一定的認可度,比越高面證明國家貨幣在國際上被認可的程度越高。
面對人民幣國際化,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人民幣支付結算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要成為主要的支付結算貨幣和儲備貨幣,人民幣的發展道路還有很長,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人民幣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也必將是未來的主要支付結算貨幣,但目前而言,人民幣國際化這條道路絕對不會一帆風順,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非常的雜多,所以我們必須未雨綢繆。
我們必須堅定地認識到人民幣幣值相對穩定,需要我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信心,同時不斷地拓展國際貿易,這樣才能夠為人民幣的國際支付結算提供必要的貿易基礎你站起,積極的應對貿易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創造更好的條件。
『玖』 我國外匯儲備幣種及各種比重
美元75% 黃金1.9%,日元10%,歐元和英鎊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