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演化證券學的內在邏輯關系
德國著名的投資大師和證券教父、被譽為「20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的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直言不諱地指出:數學邏輯不適用於股票市場,投資人不應該將一般的數學邏輯套用在股市上,股市行情不是用一把尺就能測量出來的,其未來走勢也不是用數學公式就可以計算出來的。
美國華爾街頂級量化金融大師、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教授伊曼紐爾·德曼,在《數學建模如何誘騙了華爾街》一文中,也毫無忌諱地承認:我們根本不可能(通過數理分析方法)發明出一個能夠預測股票價格將會如何變化的模型;如果我們相信人類行為可完全遵守數學法則,從而把有著諸多限制的模型與理論相混淆的話,其結果肯定會是一場災難!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在2009年4月發表的題為《股市將引領經濟復甦》的文章中聲稱:在很大程度上,股價變化的推動因素是人類的天生傾向,即在興奮和恐懼之間間歇性搖擺,這種搖擺盡管也深受經濟事件的影響,但它本身也自有一定「生命力」。根據我的經驗,人類情緒的這種搖擺,不僅是對未來商業活動的預測,而且還是左右未來商業活動的關鍵起因。
行為金融學理論創始人之一、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羅伯特·席勒,則在《動物精神》一書中明確指出:有大量證據證明,動物精神才是人們行動的真實動機,而且無所不在。主流宏觀經濟學假設它們不具有任何重要作用,這真可謂荒謬!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撇開「生物本能」和「進化法則」來談論股市運作的邏輯與規律,無疑只是隔靴搔癢。以數理思維及模型來理解、應對金融市場的復雜性問題,是近一百年金融史上最隱蔽、最合理的「騙局」,也是金融危機一再上演、投資者屢遭重創的根源所在。
基於對股市運行規律的長期實證研究結果,我們發現並且堅信,生物系統與股票市場兩者之間,在深層結構上存在著驚人的相同之處;股市運行規律在很大程度上遵循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法則,它們之間存在的各種對應關系,幾乎涵蓋了股市運作的全部過程,其邏輯基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對這些對應關系的仔細分析,可以幫助投資人更加全面地理解股市波動的本質特性,更加准確地把握股市運行的內在邏輯。
紛繁世界,大道至簡,道法自然!在股票投資實踐中,學習和吸收生物進化優秀成果的重要性,絕不亞於觀測數理模型或者K線圖表,因為前者屬於大智慧,後者則只是小聰明,兩者之間是「道」與「術」的關系。
毫無疑問,只有認清股市波動真實邏輯的投資人,才有可能對市場的重大行情作出正確判斷,才有可能在股市的長期博弈中立於不敗之地。現把這些對應關系列舉如下:
生物系統:股票市場生物體:股市交易者及其資金物種:某種操作策略主導下的交易者及資金類型種群/群落:持有相同操作策略的交易者及資金集群遺傳密碼:決定投資理念的核心要素基因型:股市投資理念與潛意識表現型:市場交易行為及其特點生存習性:股市操作習慣與偏好(行為偏好和風險偏好)生態環境:股市運作規則/潛規則與投資文化等生物多樣性:交易主體及其理念、策略、技巧多樣性自然選擇:市場多空博弈、優勝劣汰的過程適者生存法則:投資人順勢而為的交易策略演化/變異:市場主導性價值觀、審美觀或交易策略的演變路徑依賴:市場多頭或空頭的思維慣性應激反應:面對市場波動的響應和風險控制行為過度應激反應:面對市場波動的非理性、非特異性恐慌行為冬眠現象:市場環境惡劣時保存資金實力的策略生物節律:牛熊交替出現的周期性或股價漲跌循環的規律性
只要對生物系統與股票市場的各種對應關系逐一地進行解析,那麼我們就可以從中得到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可持續生存智慧與博弈策略。
1.生物體:股市交易者及其資金所謂生物體,通常是指由細胞、組織、器官或系統協同完成各種復雜生命活動的單個生物。生物體都具有以下主要特徵:(1) 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2) 生物體都要從外界攝取營養物質(趨利性);(3) 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4) 生物體都有應激性;(5) 生物體都有可塑性;(6) 生物體都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7) 生物體都有生物節律現象;在股票市場中,股市交易者及其擁有的資金,是股票市場運作的主體,也是完成各種交易活動的基本單位,他(它)們在股市中的行為表現,與自然界里的生物體並沒有本質意義上的區別,其典型特徵主要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因此,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股市波動實質上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
2.物種:某種操作策略主導下的交易者與資金類型物種通常是指一個在形態和生理特徵上極為相似的生物群體,它們中的各個成員間可以正常交配並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後代。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也是生物的繁殖單元和進化單元。從生物進化的角度看,物種是生物進化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飛躍,是自然選擇的歷史產物。在股票市場上,也確實存在著各種操作策略主導下的市場資金類型。例如各種公募基金、私募基金、QFII、社保資金、信託資金、券商自營資金、民間游資、中小散戶資金等。可以認為,生物學上的物種與股票市場上的資金類型或屬性相對應,自然選擇在股票市場中的表現就是資金的分配。股市中資金流動的方向、數量及趨勢,與市場中操作策略或交易模式的受歡迎程度有關,一個成功的策略自然會吸引更多的資金參與其中而成為市場中的主導性策略。當另一個新的成功策略出現時,市場中的資金就會及時重新進行分配。由於交易模式的市場化選擇,最終推動股票市場的發展與演化。從這個角度看,股市不一定是經濟的晴雨表,但肯定是資金的晴雨表。因此,股票市場中普遍存在的「跟風」現象,實際上有其邏輯上的合理性,投資者個人不可能改變這種現象,但完全可以在制定操作策略時充分利用它。
3.種群/群落:持有相同操作策略的交易者與資金集群種群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同時生活著的同種個體的集群,例如同一魚塘內的鯉魚或同一樹林內的楊樹。群落則是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的總和。在自然界中,任何一個種群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與其它種群通過種間關系緊密聯系的。例如,在一片農田中,既有作物、雜草等植物,也有昆蟲、鳥、鼠等動物,還有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所有這些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樣就組成了一個群落。在股票市場,持有相同操作策略的投資人及其資金,也會形成某種具有類似交易行為特徵的「集群」,這種「集群」對一些具有相似行業/企業特點、或者相同概念/題材的股票群體的偏好和追逐,造成了股市上經常出現五花八門的「板塊聯動效應」或「熱點題材」輪番炒作。
。。。。。。
『貳』 如何系統的學習股票
朋友,股票來投資存在風險,建源議學習到一定階段再開戶操作。給你一個學習的流程吧:
第一步:了解證券市場最基礎的知識和規則
第二步:學習投資分析傳統的經典理論和方法
第三步:在前兩步基礎上,對股市投資產生自己的認識,對股價變動的原因形成自己的理解和理論
第四步:在自己對證券市場認識和理解的指導下,形成自己的方法體系和工具體系以及交易規則
第五步:找一款模擬炒股軟體、游戲,或者參加某些媒體舉行的炒股大獎,深臨其境體味股市風險
第六步:投入1000-5000,開戶實戰,不斷總結經驗
投資有比較大的風險,建議你先多多學習下入市。你可以去較知名的財經網站如:東方財富、和訊、金融界學習下,裡面都有比較的文字或者視頻學習資料的。
或者你給我一個郵箱,我發些文件給你學習。
『叄』 股票分析技術:什麼是演化分析
從歷史走圖
『肆』 演化證券學的基本原理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席勒,在其名著《非理性繁榮》一書中開誠布公地指出:毋容置疑,經濟學家對金融市場的認識已有了很大的深化,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金融市場中還有許多復雜的現象我們無法解釋。大多數投資者並不知道,股市研究的質量非常缺乏可信度,而在民眾中流傳的研究結果,其透明度和准確性就更值得懷疑了。
在古今中外的股市發展歷史長河中,精通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者無數,但能在其中長久生存與發展者卻寥寥無幾(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這背後必定存在著「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更深層次的內在原因——至今為止人類對於股市運作邏輯的認知,實際上還僅僅停留在經驗模型上,遠遠未能達到科學法則的層面!
與自然科學研究活動顯著不同的是 ,人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社會、政治、經濟、金融事務)的認識不存在普遍適用的永恆真理!任何投資理論和方法,都不可能脫離市場生態或者超越時空環境而恆久正確可靠,否則,無論是基本分析還是技術分析,都難免會出現「水土不服」或者「張冠李戴」,從而導致這些理論和方法的最終失效,甚至對投資者產生嚴重誤導。例如,現階段的中國股市,由於缺乏適合於價值投資生存和發展的市場生態環境,因此,教條主義式的簡單效仿「買入並長期持有」(Buy-and-Hold)的價值投資理論和方法,並非普通投資者優先考慮的交易策略,這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經驗總結和生存法則。
歷史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各種以線性思維為基礎的投資理論,都無法揭示市場波動背後的真實邏輯,因此也就無法幫助我們徹底擺脫股市危機一再循環上演的」歷史魔咒「。正如索羅斯在2013年達沃斯論壇的一場訪談時指出的那樣:「已有的市場理論已經崩塌,但是人們還沒能正確理解金融市場是如何運作的「。
或者可以說,正是由於那些似是而非、頗為流行和時髦的理論和方法,以及無數關於投資技巧的陳詞濫調,充斥著媒體的各個角落,甚至連專業書籍也未能倖免,而絕大多數投資者又在先入之見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地受到其嚴重誤導,才導致了長期以來空手而歸(即所謂「七虧二平一盈」)。難怪著名投資大師威廉·歐奈爾(William J.O』Neil)在《股票作手回憶錄》(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的序言中說:我購買了一千多本股市和投資類的書籍,然而,根據我45年的從業經驗,發現其中僅有10-12本真正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
至於無處不在的股市評論,只要我們稍為認真地分析,或者跟蹤驗證一下,那麼多年以來眾多券商、研究機構、經濟學家或分析師的投資建議及相關報告,其論點論據的荒謬程度也就可見一斑!
例如,中國股市裡一個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就是許多股評人士、分析師或者中小散戶,誤以為在K線圖表裡,可以找到戰勝市場的快速和長期獲利方法,從而對那些所謂的K線「致勝絕招」趨之若鶩,甚至把它們當作投資操作的最重要依據,殊不知其中很多隻是事後諸葛亮「想當然」式的「看圖說話」,是形而上學的一種表現形式,在理論上不具備前提假設的科學性和現實合理性,在實踐上不具備博弈決策的高勝算以及盈利的可持續性。
換言之,股市波動背後所隱藏的豐富內涵,絕非僅憑幾張K線圖表就能夠描繪和理解的!任何形式的價格圖表,都無法揭示或改變股票市場未來的供求關系及其內生驅動因素,其描述的僅僅是股價波動的結果,並沒有抓住不同市場環境下股價波動背後的真正成因,按照這種「緣木求魚」式的方法來操作,其對錯概率實際上與「拋硬幣」游戲無異(華爾街曾經有個關於大猩猩和股市互動的著名實驗,有興趣者不妨用拋硬幣來試一試),根本不存在高勝算博弈的內在邏輯基礎——巴菲特甚至譏諷地指出,技術分析不過是股市算命先生用一些貌似科學的術語,來包裝自己並唬弄別人的手段罷了!
如同基因和環境共同決定生物體的性狀表現一樣,演化證券學理論認為,股市是一個「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過去和現在的技術面、基本面狀況,僅僅屬於股市運作的微觀、宏觀環境因素(外因),與市場資金流動及股價未來走勢之間,不存在直接、簡單、清晰的線性因果關系——如果一定要揭示兩者之間邏輯關系的話,那麼只能從股市波動的本質屬性入手進行探究。經過長期而系統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這種內在邏輯關系或者動力學機制,就是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法則(內因)!這也正是造成股市波動軌跡無法准確預測,以及股市上「有因無果」、「無因有果」、「多因一果」、「一因多果」、「同因異果」、「異因同果」等現象層出不窮的根本原因,而人們對各種復雜因果關系的表面化、簡單化、理想化解釋及行為響應,實際上只不過是人類厭惡不確定性所引致的一種生物本能反應,以及漠視「相關性」與「因果關系」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而已。
盡管如此,演化分析並不完全排斥價量分析,只是強調:股價波動K線形態只不過是股市演化機制的一種頗具「蒙蔽性」的直觀、外在表現形式而已,向左看似乎一目瞭然,向右看卻如入迷宮而不知所措,只有把技術分析納入股市運動的內在屬性(如變異性、應激性、逐利性、適應性等)分析框架內,才能賦予其高勝算博弈的基礎和前提;演化分析也不排斥企業價值分析,只是強調:由於投資者知識、視野、能力具有明顯的局限性,信息不對稱現象和企業發展狀況不確定性也普遍存在,加上生存競爭壓力和人性固有弱點的共同影響,人們所謂的企業價值及合理估值,不僅其客觀性值得商榷,而且會隨著市場生態和價值取向的演化而不斷變化,它與市場波動之間,往往可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不存在因果關系,即「好公司不等於好股票」——巴菲特在一次著名的演講中這樣說道:「在華爾街,股價會受到羊群效應的巨大影響,當最情緒化、最貪婪的或最沮喪的人決定股價的高低時,所謂市場價格是理性的說法很難令人信服。事實上,市場價格經常是荒謬愚蠢的」。因此,只有把基本分析納入股市運動的內在屬性(如代謝性、變異性、可塑性、節律性等)分析框架內,才能為普通投資者的中短期股票交易決策,提供切實可行的幫助。
『伍』 什麼是演化證券學
演化證券學是運用生物進化原理系統闡釋股市運行機理的新興交叉學科,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新領域。與現代金融學的「理性人」、「有效市場」相關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揭示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前沿科學。
『陸』 求助 我國股票交易制度的演化
1990年12月19號開盤.漲跌副限制為5%,T+1
1990年12月27號-1月4日.漲跌幅為0.5%
1991年5月17日起回.漲幅為1%.跌幅為0.5%
1992年2月18日起.漲跌副為答5%
1992年5月21日.無限制漲跌副
1996年12月13日 滬深兩交易所發出通知,決定自16日起對在兩交易所上市和交易的股票和基金類證券的交易價格實行10%的漲跌幅限制。
2008年09月19日 改為單邊徵收 稅率保持1‰
2008年4月24日 從3‰調整為1‰
2007年5月30日 從1‰調整為3‰
2005年1月23日 從2‰調整為1‰
2001年11月16日 從4‰調整為2‰
1999年6月1日 B股交易印花稅降低為3‰
1998年6月12日 從5‰下調至4‰
1997年5月12日 從3‰上調至5‰
1992年6月12日 按3‰稅率繳納印花稅
1991年10月 深市調至3‰,滬市開始雙邊徵收3‰
1990年11月23日 深市對買方開征6‰印花稅
1990年6月28日 深市對賣方開征6‰印花稅股票。
2008年4月24日 由3‰調整為1‰
『柒』 演化理論的最新成果是什麼
世上竟有這事,謝謝樓主分享。
『捌』 如何對股票進行演化分析
不知道你想問的具體是哪一塊。股票在交易不活躍的狀態,走勢是可以呈現出線性分布的,在交易活躍的狀態,走勢是非線性的。
『玖』 演化證券學的內容簡介
演化證券學(EAS)是證券學、生物學、進化論等有機結合的前沿交叉學科,綜合運用生命科學原理和生物進化思想,剖析股票市場所發生的資金博弈行為背後的本質與奧秘,為證券市場演化分析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以生物學範式(Biological Paradigm)詳盡闡釋股市運作的內生動力機制,提出了一個解釋股市波動邏輯的全新思路和方法,是證券投資研究的一個具有生命力和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與現代金融學「理性人」、「有效市場」等各種理想化的前提假設不同,演化證券學重視對「生物本能」和「競爭與適應」的研究,強調人性和市場環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是探索股市生存法則最有潛力的新興研究領域。
其開山之作《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實證研究成果,顛覆了人們對於股市運行機理的傳統認知,可稱為達爾文式的範式革命,對於揭示股票價格形成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推動現代金融理論的多學科融合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由於其理論和方法植根於中國本土市場的長期研究與實踐,而且以市場生態為重要研究導向,因此,對於真正深刻理解中國特色股票市場的運行規律,構建適合中國市場環境的博弈策略框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作為股市運作邏輯的生物學解讀、世界首創的認識論和方法論體系,演化證券學徹底摒棄證券市場行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數學和物理學範式,力圖應用實證分析(Empirical Analysis)和規范分析(Normative Analysis)方法,拓展人們對股票市場波動本質的真正理解;長期而言,股票價格由企業的內在價值決定,但中短期而言,股價波動在本質上是生物本能和進化法則共同作用的產物!股市波動既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也不是隨機漫步理論認為的「布朗運動」,而是一種特殊的、非線性、復雜多變的「生命運動」。
由於傳統證券投資理論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範式,因而也不可避免地繼承了新古典分析範式的缺陷。演化證券學與傳統投資理論的重要區別,除了「人性假設」和「範式框架」之外,至少還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演化證券學重點研究股市運作的內在機理及相關邏輯關系(塵埃如何落定),而傳統理論側重於解釋波動發生的現象及結果(塵埃落定後的世界);
(2)、認為市場行為主體具有顯著的異質多樣性(心智模式和行為表現各異)、復雜性(理性和非理性交織演化、樂觀和悲觀頻繁轉換)、應激性(正常和過度應激、顯性和隱性過度應激)和自適應性(非線性反饋機制和路徑依賴);
(3)、強調投資者的優先目標是「生存」,而不是「最大化」,其可持續生存能力,主要取決於「適應性」,而不是「完美性」。在動態演化的視角下,現實市場環境中投資者的實際行為,通常表現為「競爭和適應」,而不可能達到「最優」,片面追求盈利最大化,恰恰是投資者最致命的認知缺陷!
其實,經濟演化思想很早就存在於經濟理論中,即使在以靜態分析為主的新古典經濟學盛行的年代,演化思想也在經濟學中佔有一席之地。美國經濟學巨匠、制度經濟學鼻祖凡勃倫,就向人們提出了「經濟學為什麼不是一門進化的科學」的質問。新古典經濟學派創始人馬歇爾也承認,演化的概念比靜態的概念更復雜,因此大量的經濟基礎理論研究,仍然以機械類比、均衡、穩定、決定性為主。並在其名著《經濟學原理》中宣稱:經濟學家的目標應當在於經濟生物學,而不是經濟力學。
奧地利學派對基於數學的均衡分析,持幾乎完全否定的態度,認為數學是功能的、側重形式的,不能帶來對基本經濟聯系的任何真正理解,數學化經濟關系的努力是無用的。事實上,現代經濟學的均衡分析試圖把經濟學變成純粹邏輯學的一個分支,成為由一系列自明的命題構成的知識部門,就像數學和幾何學一樣,它們只受內在自恰性(Internal Consistency)這個標準的檢驗,而不受實際行為和外部信息的影響。
由於受相應研究和表達工具的限制,演化路徑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難於形成一個系統的分析框架,無法滿足當時普遍萌發的經濟學研究客觀化和科學化的追求。在經歷了持久的爭論之後,經濟學就逐漸把自己類比成物理學或數理科學,以靜態分析為主的新古典經濟學逐步取得了統治地位,以致於均衡分析被公認為主流經濟分析的工具。盡管演化思想曾經在理論分析中占據重要地位,但其內含的演化路徑卻因學術表達上的困難等原因,而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跨學科方法是解決經濟和金融市場復雜性問題的最佳途徑。二十世紀末期,「演化經濟學」終於獲得了里程碑式的發展,從事演化分析甚至被視為當今經濟學家的一種範式時尚與趨勢。1991年,《演化經濟學》雜志正式誕生 。近年來,演化理論與金融學的交叉融合,日益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密切關注,盡管其力量還不足以和傳統金融理論抗衡,但已經顯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前景。2002年在蘇黎世瑞士證券交易所召開了「演化金融」的專題會議;2005年Journal of Mathematical Economics 推出了關於演化金融學研究進展的專刊;2011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H·弗蘭克(Robert H. Frank)在其最新出版的《達爾文經濟學》一書中,提出這樣一個論斷:總有一天,人們會認為經濟學的真正鼻祖是達爾文,而非亞當·斯密。
相對於龐大而繁雜的經濟金融系統,股票市場毫無疑問是探索證券演化分析範式「科學性」的絕佳實驗室,而且是測試其理論與方法「適用性、有效性、可靠性」的天然試驗場,可以使我們更加容易、更加客觀對各種流行理論的真偽優劣作出正確判斷和驗證。
創新總是從不同專業領域的邊緣開始的,作為證券學、生物學、進化論等有機結合的邊緣交叉學科,演化證券學的理論體系具有無可置疑的科學性、創新性、系統性和邏輯性,也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和巨大的應用價值,但毫無疑問,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還需要許多人的開拓性工作和許多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夠被人們普遍理解和接受(除了頑固的線性思維定勢外,西方社會一直對進化論持懷疑態度和抵觸情緒)。
這符合新生事物的發展規律!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隨著認知神經科學、演化博弈論等相關學科的迅速發展,以及金融理論多學科融合的不斷深入,演化證券學的最終崛起只是時間問題;我們沿著這個方向的研究探索越深入,離股市運行的客觀規律就越接近,也就越能夠在股市的生存博弈中佔得先機。
『拾』 演化證券學的介紹
演化證券學(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簡稱EAS)是由中國演化分析專家吳家俊等人創立的一門證券投資嶄新學說,其理論精髓在於突破傳統的線性思維方式和理想化假設,以全新的研究範式(Paradigm)系統解析股市波動的內在機理,指出股市是一個「基於人性與進化法則的復雜自適應系統」,其運作背後具有很強的生物進化邏輯;股市波動在本質上是一種特殊的、非線性的「生命運動」,而不是傳統經濟學認為的線性的、鍾擺式的「機械運動」;股市波動的復雜性是由其生命運動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其中包括代謝性、趨利性、適應性、可塑性、應激性、變異性、節律性等,這就是為什麼股市波動既有一定規律可循,又難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確預測的最根本原因。人類對於股市波動邏輯的認知,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世界級難題。迄今為止,尚沒有任何一種理論和方法能夠令人信服並且經得起時間檢驗——2000年,著名經濟學家羅伯特·席勒在《非理性繁榮》一書中指出:「我們應當牢記,股市定價並未形成一門完美的科學」;2013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授予羅伯特·席勒等人該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時指出:幾乎沒什麼方法能准確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股市債市的走向,但也許可以通過研究對三年以上的價格進行預測。作為全面和系統闡述股市中短期波動邏輯的理論創新體系,演化證券學對股市波動的各種錯綜復雜現象,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和推理力,對於揭示股市定價機制及其演變規律,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