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遠期外匯保值計算
(1)即期匯率EUR/USD=0.9210,3個月歐元升水20點,3個月遠期匯率為EUR/USD=0.9230
①若美國進口商不採取保值措施,3個月後支付100萬歐元,需要美元數94.3萬;
如果即期支付,需要美元數92.1萬;與即期相比損失了,(94.3萬-92.1萬)=2.2萬美元
②如果遠期保值需要的美元數為92.3萬;與不做遠期相比,避免了(94.3萬-92.3萬)=2萬美元損失
(2)市場匯率為GBP/USD=1.6260/90,預期匯率為GBP/USD=1.6160/90
①若預測正確,3個月後美國出口商收到美元數100000*1.6160=16.160萬,比即期收少收:16.260萬-16.160萬=2000美元
②若3個月後掉期率為50/30,即遠期匯率為GBP/USD=1.6210/60,美出口商可以在簽訂出口合同的同時與銀行簽訂賣出10萬英鎊的3個月遠期合同,到期收到10萬英鎊可兌換16.210萬美元,比預期匯率多收16.210萬-16.160萬=500美元
③進行保值而又預測錯誤的情況也有可能,遠期外匯交易本身就是鎖定將來收入(或支出的)保值行為,其在防範損失的同時也防範了收益。
❷ 什麼是遠期合同和套期保值
什麼是遠期合約?遠期合約是什麼意思? 遠期合約(Forwards/Forward Contract ) 遠期合約概述 遠期合約是20世紀80年代初興起的一種保值工具,它是一種交易雙方約定在未來的某一確定時間,以確定的價格買賣一定數量的某種金融資產的合約。合約中要規定交易的標的物、有效期和交割時的執行價格等項內容。 遠期合約指合約雙方同意在未來日期按照固定價格交換金融資產的合約,承諾以當前約定的條件在未來進行交易的合約,會指明買賣的商品或金融工具種類、價格及交割結算的日期。遠期合約是必須履行的協議,不像可選擇不行使權利(即放棄交割)的期權。遠期合約亦與期貨不同,其合約條件是為買賣雙方量身定製的,通過場外交易(OTC)達成,而後者則是在交易所買賣的標准化合約。。遠期合約規定了將來交換的資產、交換的日期、交換的價格和數量,合約條款因合約雙方的需要不同而不同。遠期合約主要有遠期利率協議、遠期外匯合約、遠期股票合約。 遠期合約是現金交易,買方和賣方達成協議在未來的某一特定日期交割一定質量和數量的商品。價格可以預先確定或在交割時確定。 遠期合約是場外交易,如同即期交易一樣,交易雙方都存在風險。因此,遠期合約通常不在交易所內交易。倫敦金屬交易所中的標准金屬合約是遠期合約,它們在交易所大廳中交易。 在遠期合約簽訂之時,它沒有價值-支付只在合約規定的未來某一日進行。在遠期市場中經常用到兩個術語: 1、如果即期價格低於遠期價格,市場狀況被描述為正向市場或溢價(Contango)。 2、如果即期價格高於遠期價格,市場狀況被描述為反向市場或差價(Backwardation)。 遠期價格的決定 原則上,計算遠期價格是用交易時的即期價格加上持有成本(carrycost)。根據商品的情況,持有成本要考慮的因素包括倉儲、保險和運輸等等。 遠期價格=即期或現金價格+持有成本 盡管在金融市場中的交易與在商品市場中的交易有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例如,如果遠期的石油價格很高,在即期市場上買進一油輪的石油並打算在將來賣掉的行動似乎是一項很有吸引力的投資。 一般來說,商品市場對供求波動更為敏感。例如,收成會受到氣候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商品消費會受到技術進步、生產加工過程以及政治事件的影響。事實上,許多商品市場使用的交易工具在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直接進行交易,而不是提供套期保值與投機交易的機會。 然而,在商品市場中也存在著基礎金屬、石油和電力的遠期合約,在船運市場中用到了遠期貨運協議(FFAs)。 遠期合約與近期合約的風險性比較 遠期合約較近期合約交易周期長,時間跨度大,所蘊含的不確定性因素多,加之遠期合約成交量及持倉量不如近期合約大,流動性相對差一些,因此呈現遠期合約價格波動較近期合約價格波動劇烈且頻繁。 套期保值的概念: 套期保值是指把期貨市場當作轉移價格風險的場所,利用期貨合約作為將來在現貨市場上買賣商品 的臨時替代物,對其現在買進准備以後售出商品或對將來需要買進商品的價格進行保險的交易活動 2、套期保值的基本特徵: 套期保值的基本作法是,在現貨市場和期貨市場對同一種類的商品同時進行數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 買賣活動,即在買進或賣出實貨的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賣出或買進同等數量的期貨,經過一段時間 ,當價格變動使現貨買賣上出現的盈虧時,可由期貨交易上的虧盈得到抵消或彌補。從而在「現」 與「期」之間、近期和遠期之間建立一種對沖機制,以使價格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 這個例子合不合適呢? 某銅業公司1999年6月與國外某金屬集團公司簽定一份金屬含量為3000噸的銅精礦供應合同,合同除載明各項理化指標外,特別約定TC/RC為48/4.8,計價月為1999年12月,合同清算價為計價月LME(倫敦金屬交易所)三月銅平均結算價。 該公司在簽定合同後,擔心連續、大規模的限產活動可能會引發銅價的大幅上漲,因此決定對這筆精礦貿易進行套期保值。當時,LME三月銅期貨合約價為1380美元/噸。(後來銅價果然出現大幅上漲,到計價月時,LME 三月銅期貨合約價已漲至1880美元/噸,三月銅平均結算價為1810美元/噸。) 於是該公司在合同簽定後,立即以1380美元/噸的價格在期貨市場上買入3000噸期貨合約,(這意味著該公司所確定的銅精礦目標成本=1380-(48+4.8*22.5)=1224美元/噸)到計價月後,1810美元/噸清算價被確定的同時,(銅精礦價格=1810-(48+4.8*22.5)=1654美元/噸)該公司即在期貨市場上以1880美元/噸的價格,賣出平倉3000噸期貨合約。
滿意請採納
❸ 最近正在從事套期保值的遠期外匯交易 但是具體來說盈利和虧損的計算方法是什麼啊
(1)即期匯來率EUR/USD=0.9210,3個月源歐元升水20點,3個月遠期匯率為EUR/USD=0.9230
①若美國進口商不採取保值措施,3個月後支付100萬歐元,需要美元數94.3萬;
如果即期支付,需要美元數92.1萬;與即期相比損失了,(94.3萬-92.1萬)=2.2萬美元
②如果遠期保值需要的美元數為92.3萬;與不做遠期相比,避免了(94.3萬-92.3萬)=2萬美元損失。
(2)市場匯率為GBP/USD=1.6260/90,預期匯率為GBP/USD=1.6160/90
①若預測正確,3個月後美國出口商收到美元數100000*1.6160=16.160萬,比即期收少收:16.260萬-16.160萬=2000美元
②若3個月後掉期率為50/30,即遠期匯率為GBP/USD=1.6210/60,美出口商可以在簽訂出口合同的同時與銀行簽訂賣出10萬英鎊的3個月遠期合同,到期收到10萬英鎊可兌換16.210萬美元,比預期匯率多收16.210萬-16.160萬=500美元
③進行保值而又預測錯誤的情況也有可能,遠期外匯交易本身就是鎖定將來收入(或支出的)保值行為,其在防範損失的同時也防範了收益。
❹ 比較遠期外匯合約、外匯期貨合約、期權合約、貨幣互換這四種套期保值方法在交易風險管理中的利弊。
首先解釋下你說的四個概念:
遠期外匯合約()又稱期匯交易,是指買賣外匯雙方先簽訂合同,規定買賣外匯的數量、匯率和未來交割外匯的時間,到了規定的交割日期雙方再按合同規定辦理貨幣收付的外匯交易。
外匯期貨合約是一種交易所制定的標准化的法律契約。該合約規定交易雙方各自支付一定的保證金和傭金,並按照交易幣種、數量、交割月份與地點等買賣一定數量的外匯。在實踐中,交易雙方很少進行實際貨幣的交割,而是在到期前作反向操作使原有合約對沖掉。
外匯期權(foreignexchangeoptions)也稱為貨幣期權,指合約購買方在向出售方支付一定期權費後,所獲得的在未來約定日期或一定時間內,按照規定匯率買進或者賣出一定數量外匯資產的選擇權。外匯期權是期權的一種,相對於股票期權、指數期權等其他種類的期權來說,外匯期權買賣的是外匯,即期權買方在向期權賣方支付相應期權費後獲得一項權利,即期權買方在支付一定數額的期權費後,有權在約定的到期日按照雙方事先約定的協定匯率和金額同期權賣方買賣約定的貨幣,同時權利的買方也有權不執行上述買賣合約。
貨幣互換(又稱貨幣掉期)是指兩筆金額相同、期限相同、計算利率方法相同,但貨幣不同的債務資金之間的調換,同時也進行不同利息額的貨幣調換。簡單來說,利率互換是相同貨幣債務間的調換,而貨幣互換則是不同貨幣債務間的調換。貨幣互換雙方互換的是貨幣,它們之間各自的債權債務關系並沒有改變。初次互換的匯率以協定的即期匯率計算。貨幣互換的目的在於降低籌資成本及防止匯率變動風險造成的損失。貨幣互換的條件與利率互換一樣,包括存在品質加碼差異與相反的籌資意願,此外,還包括對匯率風險的防範。
這四類外匯工具起到的作用類似,但適用的對象不一樣而已,而不是因為各自的利弊而又選擇的區別。遠期外匯合約和貨幣互換適合國際政府,銀行,企業之間的規避匯率波動對利益的影響,而外匯期貨和期權則是投資機構使用的工具,當然現在都會結合使用,無論哪一種方式,最終的結果只能有一方有利。如果還不明白再追問
❺ 遠期外匯合約的會計處理是什麼}
遠期外匯合約的會計處理通常包括:收入確認方法,企業所得稅的會計處理方法,存內貨計價方法,容壞賬損失的核算方法,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編制合並會計報表的方法,外幣折算的會計處理方法等。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都會影響會計資料的一致性和可比性,進而影響會計資料的使用。
註:遠期外匯合約又稱期匯交易,是指買賣外匯雙方先簽訂合同,規定買賣外匯的數量、匯率和未來交割外匯的時間,到了規定的交割日期雙方再按合同規定辦理貨幣收付的外匯交易。
(5)遠期外匯保值合同擴展閱讀:
遠期外匯合約的特點:
1、外匯遠期合約的交易地點並不固定,通常是通過現代通訊手段進行,交易時間也不受限制,可以24小時交易,因而屬於無形市場。
2、外匯遠期合約是交易雙方經協商後達成的協議,在交易幣種、匯率、交割方式、金額等方面能夠靈活地滿足交易雙方的偏好,因而是非標准化的合約。
3、外匯遠期合約雙方當事人都要承擔信用風險。
❻ 遠期外匯市場如何套期保值
首先要看企業手裡的現貨外匯是多單頭寸還是空頭。
如果企業手裡有一定數額的外匯、或者內在未來的某個時容候會收到固定數額的外匯,那麼就是多頭,企業希望此外匯在未來這段時間內升值——那麼就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開相應數量的空單以對沖。
如果企業是在未來的某個時候需要支付或償還一定數額的外匯,那麼企業就是空頭,企業希望此外匯在未來這段時間內貶值——那麼就在國際外匯市場上開相應數量的多單以對沖。
如果數量一樣就是完全對沖,就是完全套期保值,無論升值還是貶值,對企業都無任何影響,就避免的匯率風險(當然也避免了匯率收益)
❼ 如何用遠期交易套期保值
利用運費遠期協議來實現套期保值
國際運輸主要是通過不定期船(即租船)來實現的,這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市場。不定期船運輸的特點就決定了運輸市場是一個接近於完全競爭結構的市場,運費價格在一周之內變化可高達20%以上。在這樣的一個市場中,由於受供求、政治、天氣、心理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運費費率是時刻在變化的。而單個船東或單個貨主基本沒有能力控制和影響市場運價,只能被動地接受。這就為經營者帶來了極大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所以貿易商和船東都急切需要建立一種新的基於運費的期貨品種,用來對沖運費市場的巨大波動 ,於是就產生了運費遠期協議(FFA)。
FFA交易起源於上世紀80年代末,在過去15年間,80%的交易都在歐洲的船東和商品貿易商之間進行,交易的流動性不是很高 ,直到1991年Clarksons率先提出了FFA的概念 (FFA是「Forward Freight Agreements」的縮寫,即運費遠期協議)。運費遠期協議是買賣雙方達成的一種遠期運費協議,協議規定了具體的航線、價格、數量等等,且雙方約定在未來某一時點,收取或支付依據波羅的海的官方運費指數價格合同約定價格的運費差額。簡單地說,就是把運費作為一種期貨商品來進行買賣。
FFA是一種運費風險管理工具。2002年以來,隨著航運市場百年不遇的猛漲,市場波動性劇烈震盪,市場參與者套期保值和套利的需求推動FFA市場的快速發展。 通過FFA套期保值,則可以有效規避市場風險。在過去的5年間,鐵礦石運價漲幅高達8倍。而海岬型船來看,2005年海岬型船運費在第二季度開始暴跌,從第二季度高點 6700 點算到8月中旬運價下跌了近70%,猝不及防的下跌也令許多准備不足的船東及船舶運營商回吐了前兩年賺的大部分利潤,去年已有報道一些國外船東公司申請破產保護。而2006年下半年運費大幅飆升又使很多貨主措手不及。巨大的波動性背後,暴露了經營者風險管理工具缺乏的弱點。傳統類似賭博市場的運營模式很難獲得長足發展。其他商品期貨市場建立其實已經為運費期貨市場提供了較好的借鑒。於是利用運費遠期協議來進行套期保值就成了各個航運公司對抗市場風險最有效的辦法。
船東擁有船舶的運力,需要把這些運輸能力轉化成運費。船東是運費期貨市場的原始賣家,通過運費遠期協議,當看跌市場的時候,船東可以在未來賣出他的運費,以對抗未來運費下跌帶來的風險,同時船東利用套期保值實現比較溫和的財務狀況(從而從貸款機構得到相對多的貸款,比較低的利息,較長的貸款期),並為公司新造船定單或股票的增發做好准備。在期貨期權中的此類規避風險的方法叫套期保值。套期保值是FFA期貨市場產生的原動力 ,套期保值也是其他期貨市場產生的原動力,無論是農產品期貨市場,還是金屬、能源期貨市場,其產生都是源於生產經營過程中面臨現貨價格劇烈波動而帶來風險時,自發形成的買賣遠期合同的交易行為。而運費套期保值,就是把運費作為一種商品,船東或貨主通過FFA市場為運營環節買了保險,保證其穩定運營的可持續發展。同樣,和所有的期貨期權產品相同,FFA是一種套利工具(金融投機手段),而這也是現在一些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其中的原因。
雖然FFA交易在國外已經比較普及,但是中國在FFA市場的參與扔較為有限,可以說現在的運費已經成為變動的、流動性較好的、可以交易的商品。中國占據了世界干散貨貿易增量的大部分份額,但是中國企業卻沒有從中得到什麼太大收益。尤其是中國的原船東和貨主單位還沒有真正參與該市場。與中國在現貨貿易中的巨大份額相比,中國在FFA的參與程度尚不足 (暫時還沒有中國油輪船東參與FFA市場交易)。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都開始關注這一新鮮事物,未來必將有更多的企業加入,但如果在對其游戲規則和相關法律了解不充分的前提下,盲目的操作也將帶來一定的潛在風險 。國際市場的大環境迫使中國企業尋求期貨市場,航運業只是其中之一,盡管我國企業在近年出現了較大的虧損事件,如「中航油」和「國儲銅」,從中國企業遭受巨大損失的事件可以看出,錯並不在期貨本身,而是在期貨保值過程中拋棄了自己的初衷與原則 。中國1 萬億美元的進出口規模和急劇動盪的國際市場環境都需要期貨保值,中國正在成長的航運業更需要風險管理,面對激烈產品競爭的國內貨主需要保值,我們需要的是汲取教訓,不能「因噎廢食」。
利用運費遠期協議期權來實現套期保值
除了通過簽定運費遠期協議,船東也可以通過買賣運費遠期協議期權來實現套期保值。期權是賦予其持有者以按照約定的價格買進或者賣出一定數量標的物的權利的合同(就是把買賣遠期運費的權利,作為一種商品來進行交易)。運費期權的概念是由1997年引入的,起因是由於干貨市場的巨大波動,起初是由歐洲的船東賣出看漲期權來平衡他們的新造船對市場的沖擊。買家為了獲得權利付出期權權利金,同時他的最大損失就限於失去期權權利金,而賣家獲得期權權利金,增加了自己的現金流,他的收益限於收到的權利金,但承受理論上的無限風險。
參與FFA市場是航運企業長足發展的必然選擇
FFA對航運的影響與日俱增,航運人絕對不能忽視它的存在。在經濟全球化、航運全球化的背景下,不用FFA的對沖和價格發現功能,才是最大的風險。尤其是在中國目前FFA還未普及的情況下,了解FFA行情則讓我們更早掌握市場先機,在租船談判中占據心理和信息優勢,在信息不是很對稱的中國,可以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 不懂得利用該市場,意味著你將逐漸被對手超越! 市場的大漲大跌輪回中,缺乏FFA保護的公司,很難具備長期競爭力,尤其是在競爭對手都增加風險控制,風險被轉移的前提下,你將承擔更大風險。而且隨著FFA定價功能的越發顯現,利用FFA的運期定價功能,企業將獲得更多的先機。同時,提高風險意識和建立風險管理機制也越來越重要 。
眾所周知FFA的高盈利和風險性,2006年FFA市場最大的贏家是中國台灣的TMT公司,由於其偏執地看多,給他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利潤。作為一個「零和博弈」的賭場,自然有輸者。希臘DRYSHIPS、德國OLDENDORFF、韓國STXPANOCEAN等船東分別傳出在FFA市場巨虧的消息,加拿大船舶營運商北美輪船(NASL)由於在FFA虧損而宣告破產。隨著中國參與企業的增多,中國企業如何面對FFA投機的誘惑,如何提高自身的風險意識和應對風險管理能力將顯得越發重要,在缺少相關法律監管的背景下,如果企業自身對風險控制意識不足,或對游戲規則一知半解,都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參與的公司將會更多,中國企業亟需提高風險管
❽ 外匯遠期交易套期保值題
三個月遠期匯率:USDI=CNY(6.6555-0.0065)~(6.6595 -0.0050)=6.6490/6.6545
遠期保值,即將來收益鎖定,在出口合同簽訂後,再與銀行簽訂賣出遠期10萬美元的交易協議,三個月後,貨款收回,鎖定兌換人民幣數為66.490萬元人民幣
❾ 比較遠期外匯合同、外匯期貨合同、期權合同、貨幣互換這四種套期保值方法在企業交易風險管理中的利弊。
一個相同的利是,在套期保值交易中,可以降低資產的風險。一下是其他一些利弊,版不全。
1)遠期外匯權合同
利:無需繳納保證金,期限和規模可以根據雙方任意協定,有較大的彈性。
弊:違約概率較大,當一方發生違約時,另外一方可能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2)外匯期貨合同
利:由做市商作為獨立第三方撮合交易雙方交易,一般來說不會發生違約,但一方發生違約時,做市商承擔賠償責任。
弊:需要繳納一定的保證金,對於散戶來說,存在由於保證金賬戶余額不足而被強制平倉的風險。並且在很多情況下不能找到與資產規模和期限相互匹配的合約。
3)期權合同
利:當標的物(比如股價)價格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時,有無上限的收益。並且在一些組合投資策略(比如拋補期權策略)中,可以使得組合能夠獲得高於基準收益。
弊:當標的物價格朝著不利的方向發展時,會損失期權費。
4)貨幣互換
利:對於具有比較優勢的雙方,通過互換可以使得雙方能夠以較低的利率獲得融資,從而降低融資成本。同時抵禦一定程度的匯率風險。
弊:很多時候難以找到期限和規模相互匹配的對手方。
❿ 試述遠期外匯綜合協議與遠期利率協議的區別和聯系
遠期外匯綜合協議與遠期利率協議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的保值或投機目標是兩回種貨幣間的利率答差以及由此決定的遠期差價,後者的目標則是一國利率的絕對水平。
但兩者也有很多相似之處:
1、標價方式都是m×n,其中m表示合同簽訂日到結算日的時間,n表示合同簽訂日至到期日的時間。
2、兩者都有五個時點,即合同簽訂日、起算日、確定日、結算日、到期日,而且有關規定均相同。
3、名義本金均不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