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現在需要對外支付歐元,但是現在你帳上只有美圓沒有歐元,但是你一個月後會有歐元進帳.那麼你可以用美圓做抵押,向銀行借歐元對外支付,等歐元進來時再還給銀行,這不需支付利息的.
㈡ 跪求:外匯掉期交易實例
甲出口企業收到國外進口商支付的出口貨款500萬美元該,企業需要將貨款結匯成人民幣用於國內支出,但同時該企業需要進口原材料並將於3個月之後支付500萬美元的貨款。
此時,該企業就可以與銀行辦理一筆即期對3個月遠期的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即期賣出500萬美元,取得相應的人民幣,3個月遠期以人民幣買入500萬美元。通過上述的交易,該企業可以軋平其中的資金缺口,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外匯掉期是金融掉期產品的一種。金融掉期又稱金融互換,是指交易雙方按照預先約定的匯率、利率等條件,在一定期限內,相互交換一組資金,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掉期業務結合了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避險操作,為規避中長期的匯率和利率風險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作為一項高效的風險管理手段,掉期的交易對象可以是資產,也可以是負債;可以是本金,也可以是利息。
(2)外匯互換實例擴展閱讀
掉期外匯交易明顯地具有下述特點:
1、一種貨幣在被買入的同時即被賣出,或者是一個相反的操作;
2、買賣的貨幣幣種、金額都一致;
3、買與賣的交收時間不同。正因為如此,掉期外匯交易不會改變交易者的外匯持有額,改變的只是交易者所持有的外匯的期限結構,故名「掉期」。
掉期交易只做一筆交易,不必做兩筆,交易成本較低。
㈢ 外匯掉期交易實例疑問,求高手
我是這么理解的,假設現在人民幣匯率與美元匯率比10:1,以上題為例的話,1,掉期就是我現在用500萬美元換成5000萬人民幣,未來三個月我約定好再用5000萬人民幣再換成500萬美元,即期匯賣出就是我先把500萬美元按當前利率換成5000萬人民幣,比如我預期人民幣三個月後匯率提升到9:1,然後我在市場上以現價賣出美元,但交割期定在三個月以後,但實際市場利率到第三個月變成11:1了,企業就以當前匯率向市場上交割,平倉,這樣的話跟掉期結果一樣,但是如果人民幣漲了漲到8:1了,超出預期後,在實際市場上操作的話,4000萬人民幣就已經換回所需的500萬美金,節省下1000萬人民幣,綜上說述,掉期不考慮未來匯率,即期賣出&遠期買入,有獲利的可能,所以他要參考預期的市場利率
2應該是個套期保值的典範
3我覺得這個問題不用回答了吧
㈣ 麻煩高人舉個外匯掉期合約的例子~
一家美國貿易公司在1月份預計4月1日將收到一筆歐元貨款,為防範專匯率風險,公司按遠期屬匯率水平同銀行敘做了一筆3個月遠期外匯買賣,買入美元賣出歐元,起息日為4月1日。但到了3月底,公司得知對方將推遲付款,在5月1日才能收到這筆貨款。於是公司可以通過一筆1個月的掉期外匯買賣,將4月1日的頭寸轉換至5月1日。
若客戶目前持有甲貨幣而需使用乙貨幣,但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又收回乙貨幣並將其換回甲貨幣,也可通過敘做掉期外匯買賣來固定換匯成本,防範風險。
一家日本貿易公司向美國出口產品,收到貨款500萬美元。該公司需將貨款兌換為日元用於國內支出。同時公司需從美國進口原材料,並將於3個月後支付500萬美元的貨款。此時,公司可以採取以下措施:敘做一筆3個月美元兌日元掉期外匯買賣:即期賣出500萬美元,買入相應的日元,3個月遠期買入500萬美元,賣出相應的日元。通過上述交易,公司可以軋平其中的資金缺口,達到規避風險的目的。
㈤ 貨幣互換協議的實例
第一份互換合約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從那以後,互換市場有了飛速發展。這次著名的互回換交易發生在世答界銀行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間,它由所羅門兄弟公司於1981年8月安排成交。
1981 年,由於美元對瑞士法郎(SF)、聯邦德國馬克(DM)急劇升值,貨幣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匯兌差額,所羅門兄弟公司利用外匯市場中的匯差以及世界銀行與 IBM公司的不同需求,通過協商達成互換協議。這是一項在固定利率條件下進行的貨幣互換,而且在交易開始時沒有本金的交換。
世界銀行將它的 2.9億美元金額的固定利率債務與IBM公司已有的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的債務互換。互換雙方的主要目的是,世界銀行希望籌集固定利率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低利率資金,但世界銀行無法通過直接發行債券來籌集,而世界銀行具有AAA級的信譽,能夠從市場上籌措到最優惠的美元借款利率,世界銀行希望通過籌集美元資金換取IBM公司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債務;IBM公司需要籌集一筆美元資金,由於數額較大,集中於任何一個資本市場都不妥,於是採用多種貨幣籌資的方法,他們運用本身的優勢籌集了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然後通過互換,與世界銀行環的優惠利率的美元。
㈥ 舉個例子,我們去銀行換美元,這美元是外匯儲備,還是什麼
是外匯儲備,銀行有一定的外匯,沒有了可以在市場上買,如想換外匯,到銀行去專按照當時銀屬行的外匯牌價進行兌換就可,賬面上的和實物都可以。
將美元換給銀行(結匯),間接就和中國人民銀行發生交易關系。如果中國人民銀行收到的美元,換給人民幣;另一方面,將這些美元出售給需要的人,收到人民幣(售匯)。如果兩筆交易金額正好相等,這樣就實現了外幣收支平衡。但是,我國出口的多,進口的少,這樣,始終用美元換人民幣的多,用人民幣換美元的少,這部分多出來的美元,在中國人民銀行這里,就形成了「外匯儲備」。當然,以上是通俗易懂的說法,實際管理和調節外匯儲備,涉及到非常復雜的貨幣政策。
㈦ 貨幣互換機制的實例
第一份互換合約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初,從那以後,互換市場有了飛速發展。這次著名的互換交易發生在世界銀行與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間,它由所羅門兄弟公司於1981年8月安排成交。
1981 年,由於美元對瑞士法郎(SF)、聯邦德國馬克(DM)急劇升值,貨幣之間出現了一定的匯兌差額,所羅門兄弟公司利用外匯市場中的匯差以及世界銀行與 IBM公司的不同需求,通過協商達成互換協議。這是一項在固定利率條件下進行的貨幣互換,而且在交易開始時沒有本金的交換。
世界銀行將它的 2.9億美元金額的固定利率債務與IBM公司已有的瑞士法郎和德國馬克的債務互換。互換雙方的主要目的是,世界銀行希望籌集固定利率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低利率資金,但世界銀行無法通過直接發行債券來籌集,而世界銀行具有AAA級的信譽,能夠從市場上籌措到最優惠的美元借款利率,世界銀行希望通過籌集美元資金換取IBM公司的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債務;IBM公司需要籌集一筆美元資金,由於數額較大,集中於任何一個資本市場都不妥,於是採用多種貨幣籌資的方法,他們運用本身的優勢籌集了德國馬克和瑞士法郎,然後通過互換,從世界銀行換得優惠利率的美元 。
為什麼中國沒有加入貨幣互換機制:
融危機以來,中國央行先後與中國香港、韓國、馬來西亞、印尼、白俄羅斯、阿根廷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
4月6日,美聯儲也與歐洲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等四大央行宣布了總額近30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
分析人士指出,美元與人民幣各自進行的貨幣互換,兩者被賦予的「使命」截然不同。美聯儲寄望通過貨幣互換,維持美元的價值穩定和地位,而中國央行與多個經濟體簽署貨幣互換協議,則是為人民幣參與國際貿易結算創造條件,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和國際地位,繼而為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奠定基礎。
2870億美元五大央行新貨幣互換
根據美聯儲的聲明,此次互換協議涉及總金額約為2870億美元,美聯儲可通過支出美元購買其他央行的貨幣儲備。具體來講,美聯儲將可從英國央行購買300億英鎊(約合450億美元)的儲備,從歐洲央行購買800億歐元(約合1080億美元)的儲備,從日本央行購買10萬億日元(約合990億美元)的儲備,從瑞士央行購買400億瑞士法郎(約合350億美元)的儲備。
五大央行當天發布的聯合聲明指出,如果需求增加,將通過這一新貨幣互換協議,向美聯儲提供相應的歐元、日元、英鎊和瑞士法郎。聲明還強調,西方央行將繼續合作採取必要步驟促使全球金融市場穩定。
當天,《華爾街日報》撰文認為,美聯儲和其他央行之所以希望設置這樣的貨幣互換額度,存在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某些假日美國市場處於休市狀態時,其他國家市場還在運作,這種情況下,在海外市場操作的美國機構可能會面臨暫時的資金需求。
另一個原因是讓已有的安排更具互惠性。過去幾個月來,根據之前已宣布的互換計劃,美聯儲向其他央行出借了數千億美元,這些資金隨後被提供給需要美元的外國金融機構。而這次的新安排是正式允許在需要的時候實現資金反向流動。
此外,這輪金融危機期間,外國金融機構對美元資金需求很大,這迫使其他國家央行轉向美聯儲,希望後者能對外出借美元。但美國金融機構並不存在嚴重需要外幣的情況,沒有必要向美聯儲求助獲得外幣貸款。
美元貶值風險較大貨幣互換為財富保值
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為挽救實體經濟大舉發債。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2008年美國國債凈增發額達1.47萬億美元,2009年美國增發國債規模勢必會更加龐大。高額財政赤字和美國貨幣當局本身已無限膨脹的資產負債表,使得美元未來走勢不容樂觀(圖5)。中長期看,美元貶值風險較大,而美元貶值的直接後果便是持有美國國債的國家財富縮水,因此繼續持增美國國債或意味著未來出現更大損失。在此次參與貨幣互換協議的西方央行中,包括持有美國國債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第三位的日本和英國央行(圖3)。基於此,西方五大央行的貨幣互換協議有規避匯率風險,財富保值的考慮。
《財經》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同樣表示,西方五大央行的貨幣互換與人民幣不一樣,美元長期有貶值風險,貨幣互換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規避匯率風險(圖4),這是貨幣互換的一個目的,另外,通過西方五大央行的貨幣互換形成一個利益相關的整體,對抵禦經濟危機的沖擊,快速恢復經濟有積極作用。西方國家的經濟對美國有較大依賴,力挺美元對大家都好。
強勢美元受挑戰貨幣互換維護美元地位
「西方五大央行簽署貨幣互換協議有積極維護美元地位的意義。」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如是說。
美元不得不正視的事實是,全球性金融危機重新點燃了市場對創立新的儲備貨幣的興趣。從4月2日20國峰會落幕那天起,美元強勢的地位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
20國集團增發2500億美元特別提款權(SDR)的規定以及預備於今年9月在紐約討論建立超主權國際儲備貨幣問題,毫無疑問,在短期內對美元的走勢將不利。
丁志傑認為,美國與西方四大央行簽署貨幣互換是出於各自利益考慮,西方經歷經濟危機後正在衰退,這個時候需要合作而不是各自為戰,貨幣互換就是合作的最佳體現。新興市場國家,如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等在積極呼籲改革國際貨幣體系,西方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應對來自中國等國的挑戰首先要在西方確立美元的優勢地位,因為從當前看,無論歐元還是日元都無法取得美元的地位,與其內部競爭分散美元的優勢不如一致行動做強美元,其次,通過西方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輻射美元影響,美元的地位鞏固了,西方各國的經濟利益也鞏固了。尤其是英國和日本,他們與美國息息相關。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斌同樣認為,金融危機後美元預期貶值,美元地位受到其他貨幣挑戰,G20前,中國、俄羅斯等國倡導建立超主權儲備貨幣,更是對美元地位的挑戰。此次五方貨幣互換,是在一大利益集團內維護美元的地位,同時憑借西方五大經濟體對世界經濟的重要作用,鞏固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
同是貨幣互換人民幣與美元使命不同
作為國際結算和儲備貨幣的美元從流動性過剩到緊缺,出現了借貸困難和匯率風險,因此區域內自然產生了本幣互換貿易結算的需求。
此前不久,中國人民銀行與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規模為7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央行已與中國香港、韓國、馬來西亞、印尼、白俄羅斯、阿根廷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總額達6500億元人民幣(圖6)。此外中國央行正積極與其他有類似需求的央行就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進行磋商。
「同為貨幣互換,但兩者被賦予的使命截然不同。」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主任、中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呂隨啟如是說。
在呂隨啟看來,央行之間的貨幣互換是一種創新形式,其運作機制是,央行通過互換,將得到的對方貨幣注入本國金融體系,使得本國商業機構可以借到對方貨幣,用於支付從對方進口的商品,藉以減輕因美元流動性缺乏帶來的貿易融資萎縮,也推動了人民幣在區域范圍內的流通程度。
此外,中國央行對於交易夥伴亦有自身考慮,從實際情況看,主要是選擇周邊經濟體,特別是經貿往來密切的經濟體,比如選擇馬來西亞、韓國、白俄羅斯等等。就是因為中國是其第一大貿易夥伴國。同時也顯現出人民幣開始成為國際儲備貨幣的潛力。長期來看,周邊地區以及本地區外國家開始以人民幣進行貿易定價,也將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化程度及國際地位(圖1)。
「具體來說,中國貨幣互換協議順序為『先周邊,後拉美』。」丁志傑表示,與阿根廷的互換,人民幣在貿易中充當支付結算的角色;白俄羅斯則將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與韓國的互換,主要作用是方便韓國在華企業進行融資;與香港互換,是由於香港是人民幣第二大集散中心,中央又准備在香港發債,貨幣互換主要是為滿足資金供給;與馬來西亞和印尼互換,是用於雙方的商業貿易結算。
美聯儲與數家央行重啟臨時貨幣互換機制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9日啟動與歐洲中央銀行、加拿大、英國和瑞士等四家央行的臨時貨幣互換機制,以幫助緩解國際金融市場的美元流動性壓力。
美聯儲當天在一份聲明中稱,「這些機制旨在改善美元融資市場的流動性情況,防止緊張局勢蔓延到其他市場和金融中心。」美聯儲說,中央銀行將繼續密切合作,共同應對融資市場的壓力。
美聯儲說,這些貨幣互換協議期限為2011年11月,有關細節將盡快發布。
此外,日本中央銀行也旋即宣布,向市場注入216億美元資金,以應對希臘債務危機對日本金融系統的影響。
在2007-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期間,美聯儲曾與這些中央銀行採取了同樣的美元流動性互換機制。
因希臘主權債務危機情況惡化,近日國際金融市場震盪,市場對美元的需求顯著增加。
㈧ 請舉一個最簡單明了的例子,解釋一下貨幣掉期是什麼意思
不同期限貨幣的交換。比如一個企業一個月收到貨款美元,三個月後又支出進口原材料款歐元,為了防止美元貶值和歐元升值,該公司則進行貨幣的掉期。
㈨ 關於掉期例子的疑惑,求解析!
我覺得你的例子中的結論是有點怪,就外匯掉期而言,銀行是賣出即期馬克,應該不是損失馬克的貼水。
但我想有一點要明白的是掉期中的升貼水,在均衡的市場中,會在相應的利率市場中獲得補償,整體而言是不會有盈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