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外匯 > 外匯雙威廉做單法

外匯雙威廉做單法

發布時間:2022-01-07 15:49:36

『壹』 都說外匯投資還不錯,但是我很多都不懂,誰給講講外匯指標有哪些呢

指標抄有很多種,主要的有:布林帶,趨向指標,隨機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相對強弱指標 停損點轉向,威廉指標等等,但是技術指標是尤為重要的,技術指標按原理不同可分為MA、MACD、RSI、KDJ等數十個指標,每一種指標都有其獨到的地方,但單就任何一種技術指標來說,其發出外匯保證金交易信號的准確性要遠低於與幾種技術指標配合使用的准確性。每一種指標由於在預測行情方面的特點不太一樣,預測周期不一樣等因素,准確程度也會有區別,更多的話可以去金道環球外匯了解。

『貳』 德國在一戰前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同俄國保持盟友而不能阻止俄法聯盟的實現---請詳細解答 懸賞100

我來幫您回答吧,本人精通德意志帝國外交史,對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有較深的理解
本人不喜抄襲網路---以下完全手打原創,希望您能尊重

早在普魯士時代,普魯士同俄國就有著長期良好的關系,在1871年帝國建立後,俄德兩國的關系並未減弱,兩次簽訂三皇同盟---幾乎實現了俾斯麥孤立法國,並且穩定歐洲的戰略。然而,德國國內的政治變動,以及巴爾干危機的加深導致德國必須在俄國和奧匈帝國之間做出選擇---於是德國同奧匈帝國秘密簽訂Dual Alliance (1879),但是俾斯麥仍然試圖通過再保險條約來避免出現俄法同盟。
問題在於,19世紀末期的國際形勢變化很大,巴爾乾的問題俾斯麥只能靠拆東牆補西牆般的救火---無法根治,德國內部的工業界,軍方和皇帝等不同的力量開始干涉外交政策---導致一些列的變動,包括俾斯麥的被迫離職,再保險條約的放棄,德國高關稅出台,封閉俄國有價債券等結果---最終導致德國和俄國反目,俄法聯盟出現
簡單的講,原因可分為國內原因(農業,軍方,工業界和皇帝)和國際原因(主要是巴爾乾和近東問題)
本人曾經寫過德意志帝國的外交簡史,我就從自己原來的原創文章摘錄並改編一下---來解釋您提出的問題
如果您想對德意志帝國外交有全景式的了解的話,可以去看我的那篇文章---我後面會附上鏈接(太長了,發布上來)

破舊的三駕馬車
在俾斯麥1871年後的外交目標中,最為關鍵的即為孤立法國,鞏固勝利果實,以實現歐洲和平。而實際運作的結果就是於1873年生效的第一次三皇同盟(Dreikaiserbund)。俾斯麥多方努力,於1872年促使德意志皇帝,沙皇和奧地利皇帝會面並達成一定的共識,建立了同盟關系,期限5年。

但是這個同盟僅僅建立在三國間的一些共同性上---對傳統君主制的擁護和對波蘭的佔領。三位皇帝一致同意一起對抗共和主義和社會主義,然而,僅僅是將會一同協商以應對其他國家威脅歐洲和平的突發問題。這種結果距離俾斯麥試圖完全孤立法國的目標差之甚遠。以陳舊的貴族式的禮節維持的這輛三駕馬車並不令人放心。1815年達成的神聖同盟和三皇同盟十分相似,是由五大國達成的一致應對自由主義威脅的『聯合國』。沙皇尼古拉一世曾經自信的向奧地利皇室表示,俄國可以隨時出動50萬大軍確保任何歐洲的革命被迅速撲滅。在匈牙利暴亂時,俄國軍隊如承諾般雷霆而至,以歐洲憲兵的身份確保歐洲體制的維持。然而,國際勢力的增長,輿論的失控,催生出兩個比自由主義甚至俾斯麥最為畏懼的社會主義還要可怕的『惡魔』---泛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

1854年爆發的克里米亞戰爭是不祥之兆,俄國涌現的泛斯拉夫主義運動使其領導層極度渴望擴大在巴爾乾的影響以『解放』斯拉夫人,而混雜著對東正教『俄羅斯傳統』的維護---企圖控制聖地教堂與自稱天主教保護人的拿破崙三世撞車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位拿破崙皇帝的沙文主義萌芽,試圖以外部戰爭轉嫁國內矛盾,直接導致戰爭爆發。有趣的是,在英國由於未知原因的『反泛斯拉夫主義』思想的迅速傳播,導致民意反俄情緒激化---竟然導致英國違背自己一貫政策而參戰。初期由於軍事開支限制而導致的進展緩慢居然第一次激發民族主義反彈,導致軍費翻倍---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作用開始體現。隨之結果即為,1815年以來的維也納公約體系完全崩潰。

而被1848年革命所震撼的易北河東的普魯士地主們不得不採取『進攻型防禦』,卻苦於國王的軟弱,至到1861年威廉一世成為國王,並隨後以多次解散議會,並終於在1862年任命被自由主義者稱為所謂『上帝賜予保守派射出的最後一支銳利的弩箭』---俾斯麥為首相。由俾斯麥領導下,保守階級實施一系列的軍事冒險,並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他所積極倡導的三皇同盟不但是為了孤立法國,也一定因素上包含了東普魯士容克階層的防禦性策略。然而,俾斯麥很快認識到自己陷入內憂外患之中。陳舊的馬車,在泛民族主義和沙文主義的旋風中隨時會散架---尤其是在那個有『火葯桶』之稱的巴爾干半島。

火葯桶上的縱火者
巴爾乾的火葯桶對中國人並不陌生,1999年大使館『誤炸』事件曾導致中美關系惡化。巴爾干半島復雜的政治及民族問題,可以歸結到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終結了千年不朽的拜占庭帝國,並向巴爾干半島擴張,一度兵臨維也納。隨後俄羅斯帝國崛起,尤其是在女大帝葉卡捷琳娜時代兩次擊敗奧斯曼,從而使俄國勢力擴張到黑海甚至巴爾干。然而,匈牙利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的一部分,成為奧地利等國在巴爾乾地區的橋頭堡壘。於是,巴爾乾地區形成三種勢力---奧地利(1867年後為奧匈帝國),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此外,還有著復雜的民族分布---尤其以塞爾維亞人的問題最大,原因在於其分布范圍繁雜,為後來百餘年的戰爭埋下伏筆。

而自希臘獨立後,奧斯曼帝國對其除伊斯坦布爾之外的歐洲部分完全失去了控制,各個地方民族各自為政。而在19世紀中葉,泛斯拉夫思想開始流行起來,俄羅斯皇室開始將東南歐東正教教徒和斯拉夫人看作『某種意義上的子民』,認為自己有責任幫助他們擺脫土耳其人的暴政。而對於奧地利帝國而言,帝國境內的大量斯拉夫人,尤其是塞爾維亞人很可能會受俄國人的鼓勵而獨立。所以,奧地利帝國傳統上堅決反對俄羅斯幫助黑海東岸的斯拉夫人獨立。而在1866年奧地利於七周戰爭負於普魯士後,徹底喪失了德意志地區的影響力,從而東歐問題就變得事關生死了。為此,奧地利皇帝認清形勢,承認匈牙利人在其地區的內政權從而組建奧地利-匈牙利帝國。而建立這個雙頭龍的主要目的就是聯合匈牙利人排擠波蘭人和斯拉夫人。奧匈帝國加入三皇同盟後,覺得巴爾干問題或許會平靜下來,不料,縱火者塞爾維亞人不惜炸死自己也要點燃火葯桶。

1875年,也就是三皇同盟的第三年,在Bosnia(波斯尼亞)和 Herzegovina(黑塞哥維那)發生了宗教人士暴動,以反抗土耳其人。結果民族主義思潮具有強烈傳染性,潛伏了一年多後,暴亂傳播到了保加利亞。藉此機會,塞爾維亞和Montenegro(黑山)對奧斯曼帝國宣戰,俄羅斯那時候可沒有美國人去牽制---有上千名『志願者』加入了塞爾維亞軍隊。奧匈帝國對任何巴爾干半島的變化都是異常敏感的,強烈反對俄國干涉。俾斯麥也開始擔憂自己是否需要在俄奧之間抉擇,但所幸巴爾干問題和近東問題有直接聯系,自克里米亞戰爭後,英國一貫支持土耳其人對抗俄國,故而不會束手旁觀。俄國外長Gorchakov意識到俄國很可能被孤立而陷入第二次克里米亞悲劇,於是開始與各國秘密磋商,最終達成一致,如果土耳其人贏了,則阻止其進一步報復參戰國,保持形勢不變。如土耳其人敗,則俄國獲得南部Bessarabia(斯大林也看上這里了,導致違反1939年秘密協定與德國開戰)而奧匈獲得Bosnia-Herzegovina,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和阿爾巴尼亞自治。

可結果完全超出列強們的算盤---土耳其人大獲全勝,這樣俄國什麼也撈不到了,在國內的泛斯拉夫團體大力呼籲俄國直接干涉。沙皇亞歷山大二世聲稱他『僅僅』想『保護』當地的東正教徒,然而沒有任何大國願意支持他。自認為搞了改革有了肌肉的沙皇立刻恢復其骨子裡的做派---自己單干!這時候俄奧戰爭隨時可能爆發。

雙方均轉向俾斯麥,奧匈尋求支持,俄國希望德國中立,均遭到拒絕。亞歷山大二世畢竟比他父親高明,不僅如先前般許諾奧匈獲得土地(Bosnia-Herzegovina),並聲稱新的獨立國家的規模會很小。於是在奧匈帝國默許的情況下,俄國於1877年入侵奧斯曼帝國,並於1878年和土耳其人在距伊斯坦布爾不遠的San Stefano簽下城下之盟,這時候奧匈帝國,甚至俾斯麥才發現沙皇把大家全都騙了!火葯桶不但被點燃而且變得更多了。

柏林的多邊協商
奧匈的外長Andrassy覺得自己完全被騙了,俄國與土耳其達成協議,建立了一個『大保加利亞』,居然在愛琴海也有出海口!這將使奧匈在東南歐陷入半包圍且俄國艦隊不出黑海的局面肯定會被改寫了,於是奧匈動員了。英國更是從印度大規模調兵,准備和俄國開戰。眼看著自己的三皇同盟竟然趨於瓦解,俾斯麥不得不扮演『誠實掮客』於1878年邀請各方到柏林進行多邊協商,解決巴爾干危機。
教科書上刻板地指出這體現了德意志帝國的大國地位,什麼歐洲仲裁者地位---俾斯麥可不這么想,因為會議的結果很可能使德國開罪雙方。不過,開會前俾斯麥作了不少准備工作---達成共識,即俄國需裁減『大保加利亞』,而英國需要保證奧斯曼帝國安全從而獲得塞普勒斯,而奧匈仍可在大英帝國保證下獲得Bosnia-Herzegovina。

以上的條件在會議上終於通過,但是『大保加利亞』不但減小,而且一分為三,北部獨立,東南部自治,其餘仍還給土耳其人。這種簡單的地圖操作完全不顧及民族問題,把巴爾干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現在不光塞爾維亞是火葯桶,保加利亞地區也有很大的危險了。俄國各界大肆抨擊沙皇『賣國』,並形容會議是『歐洲王子俾斯麥率領下對俄國的圍攻』。俾斯麥在會議中的決斷不無道理,英國人和奧匈的實力大於俄國本身。但是,俄國人對俾斯麥十分信任,這種使俄國不能『滿載而歸』的會議大大打擊俄國人對德國的信息。英國人藉此機會減輕了其在阿富汗的壓力,並離間了俾斯麥的大陸穩定器---三皇同盟。1878年剛好也是三皇同盟到期的年份,俄德關系惡化使續簽成為泡影。俾斯麥的眼前馬上浮現出俄國與法國結盟的景象和結果---『泰坦之戰』。俾斯麥這時候陷入彷徨,或者說整個德意志帝國的命運也開始搖擺不定了---是拚命維持現狀,還是先發制人呢?
復雜的減震器
柏林會議後,俾斯麥意識到德意志必須在俄國和奧匈間抉擇---至少是先後順序的區別。而同俄國結盟會不但與奧國決裂,並得罪英國這個狡詐的對手。於是,俾斯麥在1879年秋天與奧匈帝國簽訂德奧秘密協定(The Dual Alliance),實質上是一個完全針對俄國的軍事同盟---德國或奧匈與『第三方』作戰時,締約方需中立---直至俄國干涉。這份條約後經四次續約,一直維持到1918年,隨著第二帝國的垮台而終止。但是俾斯麥並沒有打算徹底同俄國決裂,他認為自己可以使俄國『冷卻』下來。奧匈帝國在巴爾干處於守勢,所以支持奧匈是理所當然。但是德意志帝國的特殊性質使其外交政策不僅僅取決於國際形勢,而更取決於國內的問題。而這種現象使帝國的開始走進死胡同,連俾斯麥也難以控制。

盡管俾斯麥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聲稱,德奧同盟是在1866年就開始設計的,但是沒有任何證據顯示1879年前俾斯麥有類似打算,顯然俾斯麥低估了巴爾干問題的惡化速度。當然,他真正想隱瞞的是自己所受的國內壓力。易北河東的農業巨頭們的所代表的整個帝國的核心的壓力和俾斯麥自認為能打擊俄國從而馴服俄國的自大想法,使德國農產品保護性關稅於1880年正式實施。而俄國正處在工業化的關鍵時期,急需出口農產品換外匯,這無疑加深了矛盾。

而德國南部天主教代言人中央黨更是大力支持同奧國聯盟,為了應對新興的社會主義民主黨(SPD),俾斯麥不得不同天主教和解,從而選擇奧國同盟。以容克地主階級為代表的總參謀部更是從1879年就開始東線演習策劃---目標俄國。毛奇開始考慮對俄作戰問題,總參謀部自此之後每年均策劃兩場東西線演習,這無疑影響俾斯麥的外交政策。俾斯麥對先發制人產生懷疑,但是外交時機並不存在。巧合的是,機會來了---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俄國也不得不在反自由主義,社會主義極端分子的戰線上掙扎。新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希望建立新同盟---可是奧匈帝國仍然想拉俾斯麥下水對付俄國。俾斯麥通過政治經濟手段對維也納施加壓力終於促成第二次三皇同盟。
同盟規定當任一締約國與其他列強開戰時,其他締約國保持中立---這就能確保德國單獨對法國作戰。而俄奧在巴爾干劃分勢力范圍,而奧匈承認『大保加利亞』。三方一同阻止黑海海峽被英國使用,任何巴爾干變動都須多邊談判。這樣,俾斯麥終於使奧匈讓步,短時間內凍結火葯桶。而俄國則成功的孤立了英國,實際上,孤立英國對德意志帝國非常有力。俾斯麥並不一定預見不到德英交惡的遠景,但是帝國的皇太子屬於自由主義者且有親英傾向。普法戰爭時,俾斯麥就已皇儲矛盾激化,皇儲身邊的猶太政治家在不斷策劃對抗俾斯麥的計劃。俾斯麥考慮到皇儲的問題才避免與英國直接沖突,而俄國在獲得巴爾干保證後會轉而向英國施加壓力。德國就有一次處於超然地位,且不涉及奧匈帝國,這樣形勢就遠比1878年柏林會議要好。在這種情況下,『泰坦之戰』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威脅。

俾斯麥在1881年曾經公開聲稱,『只要我還是首相,德意志帝國不會有任何殖民政策』。俾斯麥希望把法國政府的注意力吸引到非洲去,這樣英法之間的矛盾就會升溫,德國就又可以充當仲裁者。然而,英法之間的斗爭尚未起時,法國卻與義大利鬥起來了。原來,俾斯麥曾支持法國獲得突尼西亞,而義大利在突尼西亞投資巨大,故而引起義大利人的憤怒。而義大利政府又與教皇發生矛盾,為了孤立法國和天主教皇,義大利主動要求與德奧結盟,正中俾斯麥下懷。於是,德國,奧匈和義大利在1882年簽訂三國同盟。同盟規定如任一締約方遭到兩個或以上列強進攻時,其他締約國將予以支持。而特別規定,如奧匈與俄國開戰,義大利中立。如法國入侵德國,則義大利需支援。如義大利被法國進攻,其他兩個需參戰。這樣法國就在歐洲大陸被徹底孤立。

1881-1883年奧匈帝國在俾斯麥的幫助下與塞爾維亞達成共識,並且將羅馬尼亞拉入反俄陣線。德奧將承諾保衛羅馬尼亞,而後者將在俄國進攻奧國時參加戰爭。而在1882年時英國強占埃及,與法國和俄國的關系惡化,使三皇同盟在1884年成功續約。俾斯麥將其外交天賦發揮到了極致,一個包含德奧秘密同盟,三皇同盟,三國同盟,德奧羅馬尼亞同盟等多個協定組成的復雜減震器形成了。值得一提的時,所有締約的內容均將德國描述為防禦方(除了德奧密約),這意味著俾斯麥已經在先發制人和保持現狀之間做出了選擇。1884年也被稱作是俾斯麥系統的巔峰。但是正如後來第三帝國的虎式坦克一樣,復雜的動力和懸掛系統會在突發事件上掉鏈子。巔峰後僅一年,巴爾乾的又一次危機使俾斯麥又一次陷入被動局面而疲於奔命。

不保險的再保險條約
正如前文所提及,1878年柏林會議上將『大保加利亞』一分為三會導致更多問題。果不其然,1885年巴爾干危機於保加利亞爆發。保加利亞大公亞歷山大自行吞並『獨立』的東南保加利亞,有擺脫俄國的跡象。亞歷山大三世急於阻止合並,不料木已成舟,俄國外交政策完全失敗,開始策劃吞並保加利亞。俄國與奧匈有再次開戰的危險,而在法國『復仇將軍』Boulanger支持率迅速增加,西方極不穩定。俾斯麥如救火隊長般在3月聯合法國,義大利和英國達成第一次地中海協定---要求保持東地中海現狀,以遏制俄國擴張。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毛奇再一次提出向俄國採取先發制人的進攻,而被俾斯麥簡單地拒絕了。
三皇同盟又一次有瓦解的危險,俾斯麥拒絕毛奇是因為他自己另有打算---三個月之後,俾斯麥與俄國秘密接觸,於6月18日簽訂秘密協定---再保險條約( Reinsurance treaty)。再保險條約規定,締約國一方如與第三國(法國與奧匈帝國除外)交戰時,另一方需善意地保持中立且盡力使戰爭局部化,而德國承認俄國在保加利亞和東魯美利亞(即東南保加利亞)的『優勢地位』的合法性。雙方重申1881年三皇同盟所達成的一致---即俄德共同對奧斯曼帝國施加壓力,不允許他國海軍進入博斯普魯斯和達達尼爾海峽---主要針對英國。
另外,在附加文本里,俾斯麥承諾在俄國採取軍事行動保衛黑海海峽時,德國會保持善意地中立,並予以道義的外交支持。

俾斯麥此舉暗示他甚至支持俄國佔領伊斯坦布爾,但是這種行為肯定會遭到英法的強烈反對。正如再保險條約內容所述,該條約不能確保俄國在德法戰爭中保持中立。但是該條約可以保證不會出現『進攻性』的反德聯盟。而且,俾斯麥認為該條約可以阻止巴爾干危機的惡化。但是,如果奧匈帝國受挑動而主動進攻俄國呢?那麼再保險條約就會變成不保險條約了!

俾斯麥在其回憶錄《思考與回憶》中談及總參謀部要發動一場先發制人的戰爭時寫道,這種願望是由於一個機構所必然具有的精神引發的,對這個機構他不想加以評論。但是,如果面對這種願望的是一個對片面的和違反憲法的措施缺乏洞察力和抵制力的統治者,那將是危險的。由此,總參謀部與政治領導之間的典型關系也可窺見一斑。又回到原來的問題上了,如果一個富於侵略性的總參謀長面對的是一個輕率隨意和意志軟弱、缺乏洞察力的統治者和沒有政治自主性的宰相時,又將會發生什麼呢?

以上可以看出,俾斯麥固然擔心奧匈帝國的激進路線將德國拖入戰爭,然而他更畏懼德國國內的問題。如果農業主同盟和總參謀部忽略政治代價,極有可能將德國帶入戰爭。但是反過來講,俾斯麥就能保證他走鋼絲的把戲能維持到永遠?法國在西線的防禦設施的完善,使得單獨對法作戰的難度不斷加大。總參謀部里對俄國先發制人的呼聲越來越高,俄國工業化極為依賴德國投資,然而由於軍方擔心俄國會用這些資金來提高俄國西部的鐵路網---而德國總參謀部最依賴的就是鐵路-大軍團作戰。於是在總參謀部和農場主的聯合作用下,1887年11月德國政府乾脆封殺俄國有價證券!---這種做法的後果是不可想像的,俄國不得不引入法國這個『共和國』的資本來發展經濟。德國國內的前工業時代權貴逆歷史大潮而行,不但壓制工業新興集團,還給德國外交造成重創。而隨即俄國同法國在埃及問題上合作抗英---讓俾斯麥的神經更為緊張了,俄國在巴爾干越來越大的野心使俾斯麥對俄國已經開始失望了。為了警告俄國,俾斯麥突然將德奧秘密協定公開,終於在12月同英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達成第二次地中海協定---從根本上防止任何形式的俄國對保加利亞的佔領。1888年,俾斯麥支持俄國使反俄的保加利亞大公下台,使保加利亞問題得以解決。

俾斯麥通過兩次地中海協定使巴爾干同近東問題聯繫到一起,促成俄國,英國,義大利和奧匈之間的互相遏制。然而,泛民族主義的狂潮使這種復雜的結構有隨時瓦解的危險。俾斯麥利亞自己的實用主義的靈活手段和威望能暫時強壓住烈焰,但是這種情況又能維持多久呢?俾斯麥1886年寫給自己兒子信中就擔憂的寫道『一旦俄奧開戰,無論誰是進攻方,德國都別無選擇,只能加入奧匈帝國一方』。在國際形勢越來越緊張的情況下,德國的彈性空間越來越小。而且俾斯麥不曾考慮,或者不願意考慮的問題---德國人真的『滿足』了嗎?作為第一大出口國,德國人就願意作為加工車間到永遠,而屈服於法蘭克福的『法蘭克人』(羅斯柴爾德)?

領航員離船與『陰險的海神之子』
1888年是所謂『三皇之年』,老皇帝威廉一世與『親英派』的皇太子(在位不到三個月)先後病逝---而皇太子威廉成為新的德意志皇帝,即威廉二世。29歲的威廉二世年輕氣盛,不久就在這種政見上與俾斯麥發生沖突。當今的各種著作大多對威廉二世持負面態度,認為他剛愎自用,狂妄自大---甚至認為他有心理疾病---這是某些歷史學家損人的高招(希特勒,斯大林都逃不過)。然而,威廉二世的這種態度並不僅僅是其個人問題,也同第二帝國的系統性『疾病』有關。德國當代批評歷史學派認為,俾斯麥時代的帝國政策是一種『波拿巴式半獨裁』,在俾斯麥為權利中心來運轉---這把皇帝放到了一個尷尬的位置。連威廉一世都私下對法國外交官講,『在俾斯麥這個首相的政府,我這個皇帝也不好當啊』。然而,俾斯麥畢竟會有一天離開人世,那麼誰能填補這個權利空洞呢?威廉二世顯然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他尤其擔心社會民主黨的力量。所以在對待反社會主義法(也稱為非常法)的問題上,他同俾斯麥意見完全相左。果不其然,帝國國會的形勢轉變完全否定了俾斯麥的堅持非常法的態度---而解散國會是治標不治本。而在俾斯麥的回憶錄中,他解釋自己與威廉二世的『最大』矛盾在於對俄國的外交政策上,他聲稱威廉二世在『尋求』一種『反俄政策』。當然,俾斯麥這樣講的主要原因在於先皇威廉一世是持親俄態度的,這無疑能體現俾斯麥是『顧命老臣』,是支持先皇政策的能博得世人的同情。他不斷強調同俄國交惡的後果---這一點的確正確,俄國是其他大國訛詐德國的唯一途徑。但是,問題在於自克里米亞戰爭俄國實力最低點時,俄國有求於德國,現在俄國實力壯大,隨之而來變得難以控制。威廉二世認為應當聯英抗俄,來擺脫戰略劣勢。不管如何,俾斯麥與皇帝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他於1890年被迫辭職。

俾斯麥的繼任者卡普里維(Caprivi)認為他無法維持前任復雜的條約體系---他認為再保險條約與德奧聯盟互相沖突,於是在1890年俄國提出續簽再保險條約時,遭到德國政府的拒絕。再保險條約使俾斯麥的『傑作』能達到對俄奧雙向遏制的目的,放棄該條約意味著德國外交政策的重大轉變。俄國的態度證明其認為再保險條約有勝於無,而廢棄他就等於將俄國推向法國。1890年後,英國證券市場也向俄國關閉,這樣只能依靠法國資本來完成俄國現代化建設了。而在德國國內『親英派』和『恐英派』的雙重作用下,德國開始試圖向英國這個『陰險的海神之子』靠攏。

英國在非洲和亞洲的擴張使其與法國和俄國產生了相當大的矛盾,在19世紀90年代,英國人既要面對法國人在北非的挑戰,又要在阿富汗和俄國人斗爭,在南非還要對付荷蘭裔叛亂---戰線過長使英國領導層認為過去的『光榮孤立』已經行不通了。尤其在1887年近東的危機使英國和德國有了一定的『共同』目標。在俾斯麥時代,保守力量對與英國這種自由主義泛濫的國家合作表示擔憂,認為會影響到德國的內政問題。所以俾斯麥一向同『海神之子』保持善意的距離,然而在威廉時代,德國民主黨(DDP)早就一蹶不振了,社會民主黨才是心腹大患,所以同英國聯盟的負面影響消減了。1890年,英國與德國達成協定,將德國東非的一些殖民地同英佔的赫爾格蘭島交換。這樣,英德在東非的矛盾基本解決,隨即英德正式同盟也就提上議程了。然而,英國百年來的錦囊妙計在於『聯合次強打擊最強』,老練的格萊斯頓是不會與德國人站在一個戰壕里的。相反,英國總不時同奧匈帝國『眉來眼去』,挑撥其對抗俄國。這也是三皇同盟屢次失敗的重要原因。而德國市場開擴問題上也與英國開始有了直接的沖突---德國沒有後世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和國際影響來擠垮英鎊區,而殖民地問題上德國內部的觀點也變得激進起來。1882年成立的德國殖民協會到19世紀末已經成為了強大的『院外力量』,『東方馬克區』行不通,同俄國無法一致,奧匈帝國心懷異志,這使非洲政策變的越發重要。而俄德兩國的綿延邊界線也不可能使德國完全與英國建立反俄同盟。然而,正在德國領導層徘徊之時,俄法之間的秘密接觸已經展開了。1891年,法國軍方就已經開始同聖彼得堡接觸,一年後(1892),兩國間的軍事同盟關系確立相互支援,這下德國真的要面對『泰坦之戰』了---德國和俄國的關系再也無法挽回了

我的文章的鏈接
崛起之後的彷徨---德意志帝國的外交政策(1871-1914)
http://hi..com/%E7%BB%B4%E4%BA%AC%E7%BB%A7%E6%89%BF%E4%BA%BA/home

希望對您有幫助,有德意志帝國史的問題可以盡管向我咨詢

參考資料
思考與回憶 俾斯麥
Blackbourn, David. The Long Nineteenth Century: A History of Germany, 1780–1918
Fischer, Fritz. From Kaiserreich to Third Reich: Elements of Continuity in German History, 1871–1945

『叄』 威廉指標的公式分析

(HHV(HIGH,N)-CLOSE)/(HHV(HIGH,N)-LLV(LOW,N))*100
請對照一下《道升隨筆:股票炒作手法與選股策略十六》文中的KD指標中的RSV,RSV的數學公式為:
RSV:=(CLOSE-LLV(LOW,N))/(HHV(HIGH,N)-LLV(LOW,N))*100;
除了分析周期N的大小不同外,它們之間數學表達有如下關系:
W&R威廉指標=1-「KD指標中的RSV」
請做個小實驗,在W&R威廉指標中添加KD中的RSV表達式:
RSV:(CLOSE-LLV(LOW,N))/(HHV(HIGH,N)-LLV(LOW,N))*100;
那麼修改後的W&R威廉指標中就有兩條完全上下對稱的曲線。
在《道升隨筆:股票炒作手法與選股策略十六》中說過「如果9日內收盤價創新高,則RSV將變成100%,如果創新低將變成0。若直接使用RSV來描述相對位置,RSV很容易鈍化。RSV曲線從低位到高位(或者從高位到低位)花時較短,花在鈍化區的時間反而較長,並且曲線上有許多鈍化的盲區。」正是由於9日的分析周期太短,威廉指標中才採取了較大的分析周期14。利用RSV曲線容易在100%和0%鈍化的事實,可從中提前發現市場超買和超賣的特徵。
技術分析是指研究過去金融市場的資訊(主要是經由使用圖表)來預測價格的趨勢與決定投資的策略。 純理論上,技術分析只考慮市場或金融工具真實的價格行為,在假設其價格會反應所有在投資者經由其他管道得知前的所有相關因素的前提之下。
技術分析的基本信仰建立在「歷史會不斷重演」,並試圖藉由大量的統計資料來預測行情走勢。 技術分析被交易者和金融專家們廣為使用,且有些研究表示,在外匯市場里,技術分析的使用要比「基本分析」要來得廣泛。尤金·法馬等學術界的人表示,技術分析的證據很少且可被效率市場假說所反駁,但美國聯邦准備理事會和學術界里也有一些研究表示,支持技術分析的證據是存在著的。MIT金融專家羅耀宗說:「一些學術研究猜測……技術分析是一個從市場價格中擷取出有用資訊的有效方法。」但波頓·麥基爾(Burton Malkiel)亦說:「技術分析是學術界里的詛咒。」

『肆』 法國人威廉是怎樣征服英軍做了英王的

1066年1月,英王愛德華逝世。他沒有後代,臨終前,他指定妻弟威撒克斯伯爵哈羅德為繼承人。不料,愛德華國王的堂表兄諾曼底公爵威廉也要求繼承英國王位。英國貴族會議認為法國人威廉並無英格蘭王位繼承權,選舉了哈羅德為新國王。

當哈羅德充滿信心地盼望登基加冕時,挪威人從北方開始入侵英格蘭約克郡。哈羅德率軍迎戰。

法國諾曼底公爵威廉見英王哈羅德北上拒敵,南方空虛,在教皇的支持下,率領5000人(其中2000人為騎士)的軍隊向不列顛撲去。在哈斯丁斯一舉將敵軍圍殲。

哈斯丁斯戰役結束後,威廉繳獲了哈羅德的金線寶石王旗。為求得羅馬教廷對他奪取英格蘭王位的支持,他將王旗獻給了教皇。哈斯丁斯戰役奠定了威廉公爵征服英格蘭的基礎。1066年聖誕節,威廉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了加冕禮,正式登上了英格蘭王位,稱威廉一世。

威廉所開創的王朝史稱「諾曼王朝」。他被後人譽為「征服者威廉」。

作為法國人,威廉繼承王位的理由是:愛德華在1051年與其岳父戈德溫伯爵發生爭執時,曾對威廉公爵以英國王位相許諾,從而獲得他的支持。

歐州中世紀時期,英格蘭、法蘭西兩國間因王室聯姻、財產繼承和領土糾紛而形成相當復雜的關系,最後不得不以武力解決。從1337~1453年,英法兩國斷斷續續地進行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戰爭,這就是英法歷史上的「百年戰爭」。

『伍』 如何看W%R指標 股票威廉指標正確使用方法

wr中文稱威廉指標,表示當天的收盤價在過去一段日子的全部價格範圍內所處的相對位置,是一種兼具超買超賣和強弱分界的指標。主要的作用在於輔助其他指標確認訊號。 威廉指標使用方法: 依.從WR的絕對取值方面考慮。 當WR高於吧0,即處於超賣狀態,行情即將見底,應當考慮買進。當WR低於貳0,即處於超買狀態,行情即將見頂,應當考慮賣出。 貳.從WR的曲線形狀考慮。 在WR進入高位後,一般要回頭,如果股價繼續上升就產生了背離,是賣出信號。在WR進入低位後,一盤要反彈,如果股價繼續下降就產生了背離,是買進信號。WR連續幾次撞頂(底),局部形成雙重或多重頂(底),是賣出(買進)的信號。 WR使用心得: 依.WR主要可以輔助RSI,RSI向上穿越50陰陽分界時,要看WR是否也同樣向上空越50,如果同步則可靠,如果不同則應另行考慮。相反的,向下穿越50時,也是同樣的道理。注意!比較兩者是否同步時,其設定的參數必須是相對的比例,大致上WR5日、依0 日、貳0日對應RSI陸日、依貳日、貳四日,但是讀者可能可以依照自己的測試結果,自行調整其最佳對應比例。 貳.WR表示超買或超賣時,應立即尋求MACD訊號支援。當WR表示超買時,應作為一種預警效果/再看MACD是否產生DIF向下交叉MACD的賣出訊號,一律以MACD的訊號為下手賣出的時機。相反的,WR進入超賣區時,也適用同樣的道理

『陸』 理查德·丹尼斯的做單方法

理查德·丹尼斯成功的關鍵在於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他基本上屬於無師自通,所有的經驗和知識都是在實踐中從市場學來的。一般人賺了錢後欣喜若狂,賠了錢後心灰意冷,很少用心去想為什麼賺,為什麼賠。理查德·丹尼斯在賠錢後總是認真反思,找出錯誤所在,下次爭取不再犯。賺錢時則冷靜思考對在哪裡,同樣的方法如何用到其他市場上。這樣日積月累下來,自然形成自己一套獨特的做單方法:
追隨趨勢技術分析反市場心理風險控制
1.追隨趨勢:絕對不要一廂情願認為某一價位是高價區和低價區,自以為是的「逢高賣,逢低買」,抄底、摸頂都是非常危險的。理查德·丹尼斯認為能判斷對的只是市場可能走的方向,但朝某個方向究竟走多少得由市場去決定。理查德·丹尼斯偶爾也破例試一試抄底或摸頂。在1974年的糖交易中,理查德·丹尼斯在60美分/磅的價格拋空糖,但是11月時最高升到66美分/磅,後來一路跌到13美分/磅。但他後來又在10美分/磅附近抄底,屢抄屢敗,據他自己說,賠的錢超過摸頂拋空下來賺的。所以逆勢的結果仍然是得不償失。做單要順勢,勢越強,越容易賺錢。他在交易所現場當交易員,主要是靠跟市場走賺錢。很多人有了利潤總是急著離場,甚至在市場漲停板時也急著獲利出場,生怕賺到的錢泡湯,這時候鄧尼斯總是把單子接下來,第二天總是賺大錢。
2.技術分析:理查德·丹尼斯分析行情主要以技術分析為主,並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以跟隨大市趨勢為原則,與他的合夥人數學博士威廉·厄克哈德,設計了一套電腦程序自動交易系統,但當自動電腦程序自動交易系統與自己的入市靈感背道而馳時,他會選擇暫時離場,不買不賣。
3.反市場心理:不要向多數人認同,因為在期貨市場大部分人是賠錢的。期貨市場有一種「市場心理指標」指出,如果80%的交易者看多,則表示頭部不遠了,行情會跌;80%的交易者看空,則表示底部不遠了,行情會漲。(但對於初入門者須慎之又慎,筆者。)
4.風險控制。從第一次犯錯誤賠掉1/3本金時起,理查德·丹尼斯就學會了風險控制。一般說來,好單進場後不久就會有利潤,一張單進場後要是過了一兩周還賠錢,十有八九是方向錯了。就算回頭打平了出來,但是過了那麼長時間你可能還是錯了。進單後總要做最壞的打算,你認為不可能的事情往往就會發生。所以要設好砍倉價位,過了價位堅決砍倉。
1978年理查德·丹尼斯決定離開交易所現場,在辦公室做單。幾年前,期貨市場還比較單一,主要是商品期貨。到70年代末,外匯、證券等期貨市場已逐步成熟。為了從更多的市場獲利,理查德·丹尼斯決定離開交易所現場,在場外做單。第一年由於不習慣,理查德·丹尼斯賠了些錢。後來他發現:第一,離場做單已沒有現場做單時那麼快捷,因此要看得比較遠,多做一些長線。其次,在判斷走向方面也不大相同。在場內你可以感覺得到,比如有幾個人在市場轉向時總是錯,當你知道他們同時做多頭或空頭時(美國至今仍然採用人工叫價),你自然就會對市場的走向有較正確的判斷。離場後這方面的信息沒有了,就得想辦法另找判斷市場的依據。(對國內大部分的場外投資者來說頗有益處。)

『柒』 [轉載]威廉到底應該怎麼看

研究賠率的網友,很大程度是一種統計概率變化:(以下全部來源於網路)
1、威廉10大必殺賠率公布;
2、威廉對國家隊,主勝低於某一數值(比如1.14),則主必勝;
3、立博更看重勝負,INTER注重平局;
4、澳門平賠低於威廉,要謹慎;
相比之下,研究澳盤的人(一幫性網友)在同等情況下,正確率會很高?(好一點的會再85-90%)
這種統計概率的計算方法,對於長期購買的用戶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對於單次購買,仍然要遵循每種選擇33%的概率。我們無法確信巴西對阿根廷,開出1.6的勝賠,對於購買者到底有何意義。
在概率統計的基礎上,有人增加了分析方法,對賠率進行交叉分析:
1、同一天的聯賽時,開出相同賠率,則必有一方打不出;
2、ODDSET的平賠過低,並非就一定平局:返還率決定
3、Coral凱利值與平賠相差過大,平局可排除
4、威廉3.1超低平,立博3.25,注意平賠;
這種統計方式就帶有了分析的方法,使用這種方式,正確率大概會提升1-5%,但仍然無法達到相同研究澳盤的結果。
可能會找到很多原因:比如大眾的思維習慣、受眾群體,BC公司的盈利方式不同等等原因,導致購買者使用方式的不平衡。
基本原則如下:
1、不要試圖通過威廉(立博)的某一個賠率來判定勝負
,賠率的開出,是為了消費者購買,BC公司需要盈利生存而存在的;所以一般來說,要保證公平,公正的體現客觀環境。以樹立該公司的品牌化,類似易勝博,開賠有時候隨意性較大,就僅僅是為了銷售,徒增煩惱而已;
2、不要通過歷史數據單純的判斷勝負
;(一個常見賠率,通常是歷史的積累,正如每個賠率反映的勝率一樣,在一個長期內,這個賠率本身的勝負率就是實際比賽的勝負率)
3、不要簡單的通過立博、威廉、INTER等公司的對比差異,與平均值的差異判斷勝負
:有時候BC公司自己也未必能拿準,何況通過這些不靠譜的數據來判斷出你想要的結果: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選擇巴西勝,只是希望他勝而已
4、不要簡單的直接對比歐賠和澳盤轉化的平衡與否
:這點不說了
答案是:沒有。或者講 無數
不信任德波爾而已;
這說明一切仍然要從基本面開始。
賠率只是加深或改變了你對基本面的認識。

『捌』 大智慧中的威廉指標的用法,請詳細解釋一下,謝謝!

KDJ全名為隨機指標(Stochastics),由George Lane所創,其綜合動量觀念,強弱指標及移動平均線的優點,早年應用在期貨投資方面,功能頗為顯著,目前為股市中最常用的指標之一。

買賣原則:
1. K值由右邊向下交叉D值作賣,K值由右邊向上交叉D值作買。
2. 高檔連續兩次向下交叉確認跌勢.低檔兩次向上交叉確認漲勢。
3. D值<20%超賣,D值>80%超買;J>100%超買,J<10%超賣。
4. KD值於50%左右徘徊或交叉時,無意義。
5. 投機性太強的個股不適用。
6. 可觀察KD值與股價之背離,以確認高低點。

布林線(Bollinger Bands)為John Bollinger設計,利用統計學原理標准差求其信賴區間,本指標相較Envelopes,更能隨機調整其變異性,上下限之范圍不被固定,隨股價之變動而變動。

買賣原則:
1. 布林線利用波帶可以顯示其安全的高低價位。
2. 當變易性變小,而波帶變窄時,激烈的價格波動有可能隨時產生。
3. 高低點穿越波帶邊線時,立刻又回到波帶內,會有回檔產生。
4. 波帶開始移動後,以此方式進入另一波帶,這對於找出目標值有相當幫助。

VR實為成交量之強弱指標,運用在過熱的市場及低迷的盤局中,進一步辨認頭部和底部的形成。有相當的作用,VR可與PSY配合使用。

買賣原則:
1. VR下跌至40%以下時,市場極易形成底部。
2. VR值一般分布在150%左右最多,一旦越過250%,市場極易產生一段多頭行情。
3. VR超過350%以上,應有高檔危機意識,隨時注意翻轉之可能,可配合CR及PSY使用。
4. VR運用在尋找底部時較為可靠,確認頭部時,多配合其他指標使用。

(一) MACD指標(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

MACD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線為GERALD APPLE所創,其利用兩條長、短期的平滑平均線,計算其二者之差離值,作為研判行情買賣之依據。

買賣原則:
1. DIF、MACD在0以上,大勢屬多頭市場,DIF向上突破MACD,可作買,若DIF向下跌破MACD,只可作原單的平倉,不可新賣單進場。
2. DIF,MACD在0以下,大勢屬空頭市場,DIF向下跌破MACD,可作買,若DIF向上突破MACD,只可作原單的平倉,不可新買單入場。
3. 牛離差:股價出現二或三個近期低點而MACD並不配合出現新低,可作買。
4. 熊離差:股價出現二或三個近期高點而MACD並不配合出現新高,可作賣。
5. 高檔兩次向下交叉大跌,低檔兩次向上交叉大漲。

(二)DMI指標

DMI(Directional Muvement Index)指標系由J.Wells Wilder於1978年在"New Concepts in Technical TradingSystems"一書中首先提出,DMI指標提示投資人不要在盤整世道中入場交易,一旦市場變得有利潤時,DMI立刻引導投資者進場,並且在適當的時機退場,實為近年來受到相當重視的指標之一。

買賣原則:
1. +DI上交叉-DI時作買。
2. +DI下交叉-DI時作賣。
3. ADX於50以上向下轉折時,代表市場趨勢終了。
4. 當ADX滑落到_+DI之下時,不宜進場交易。
5. 當ADXR介於20-25時,宜採用TBP及CDP中之反應秘訣為交易參考。

(三)DMA指標

DMA平均線差(Different of Moving Average)乃利用兩條不同期間的平均線,計算差值之後,再除以基期天數。

買賣原則:
1. 實線向上交叉虛線,買進;
實線向下交叉虛線,賣出。
2. DMA也可觀察與股價的背離。

(四)TRIX指標

TRIX(Triple Exponentially Smoothed Moving Average)為股價之三重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此指標類似於MACD,屬於長期趨勢指標,在盤整或短期波動較劇烈的行情中,容易假訊號。本指標於長期趨勢中,過濾掉許多不必要的波動,配合一條TRIX的平均線使用,其效果相當良好。

買賣原則
1. 盤整行情本指標不適用。
2. TRIX向上交叉其TMA線,買進。TRIX向下交叉其TMA線,賣出。
3. TRIX與股價產生背離時,應注意隨時會反轉。
4. TRIX是一種三重指數平滑平均線。

(五)BRAR指標

BR、AR二者中BR無法單獨使用,須配合AR指標使用,可以有效提供投資者辨認高價圈和低價圈,BR代表人氣指標,依反市場心理,當市場人氣狂熱時賣出,人氣悲觀時買進,AR代表股價氣勢指標,測量市場真實的潛在動能,籍由二者之間微妙的變化,提供買賣訊號。

買賣原則:
1. BR=100是強弱的均衡狀態。
2. BR<AR,而AR<50時可買。
3. BR由高檔下跌一半,股價反彈。
4. BR由低檔上漲一半,股價回檔。
5. BR>300以上進入高價圈。
6. BR>AR,再轉而變成BR<AR時,可能作底。
7. AR>180以上,進入高價圈。
8. AR<100之後急劇下跌,致使AR<40時可買。

(六)CR指標

CR與BR、AR最大的不同在於採用中間價作為計算的基準.由於價格雖然收高,但其中一天的能量中心卻較前一天為低,這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點。CR可和以BR、AR完全分開獨立使用,對於股價何時上漲、何時下跌提供難得的參考。CR本身配置4條平均線,平均線又較CR先行若干天,另一方面,平均線之間又相互構築一個強弱帶,被應用來對股價進行預測。

買賣原則:
1. CR平均線周期由短到長分成a、b、c、d4條。
2. 由c、d構成的帶狀稱為主帶,a、b構成的帶狀稱為副帶。
3. CR跌至帶狀以下兩日時,買進。
4. CR亦會對股價產生背離現象。
5. CR由帶狀之下上升160%時,賣出。
6. CR跌至40以下,重回副帶,而a線由下轉上時,買進。
7. CR上升至帶狀之上時,而a線由上轉下時,宜賣出。
8. 主帶與副帶分別代表主要的壓力支撐及次要壓力支撐區。
9. CR在300以上,漸入高檔區,注意a線變化。

(八)OBV指標

OBV(On Balance Volume)為美國投資分析師Lee Granville的主要分析工具,?#20;能量是因,股價是果?#20;,關於成交量方面的分析,此為相當重要的分析指標之一。

買賣原則:
1. 必須觀察OBV之N字形波動。
2. 當OBV超越前一次N字形高點,即記一個向上的箭號。
3. 當OBV跌破前一次N字形低點,即記一個向下的箭號。
4. 累計5個向上或向下的箭號,即為短期反轉訊號。
5. 累計9個向下或向上的箭號,即為中期反轉訊號。
6. N字形波動加大時,須注意行情隨時有反轉可能。

(九)ASI指標

ASI累計震盪指標 (Accumulation Swing Index)為Welles Wider所創,其企圖籍調整指標對於開高低收的迷思,設計出一條感應線,以便代表真實的市場,對於壓力線及支撐線的突破及新高,低點的確認,背離等現象,提供相當精闢的解釋,理論上,ASI將震盪高點數值化,並且確實的界定了短期的震盪點,另一方面又真實強力的指示出市場的內涵。

買賣原則:
1. 股價創新高、低,而ASI未創新高、低,代表此高低點不確認。
2. 股價已突破壓力或支撐線,ASI卻未伴隨發生,為假突破。
3. ASI前一次形成的顯著高、低點,視為ASI停損點;多頭時,ASI跌破前一次低點,停損賣出;空頭時,ASI向上突破前一次高點,停損回補。

(十)EMV指標

阿姆氏簡易波動指標 (EMV)原名Arm's Ease of Movement Value.是由Richard W.Arms Jr.依據等量圖及壓縮圖原理設計而成.ARMS嘗試將價格與成交量的變化,結合成一個指標,為觀察市場在缺乏動力情況下的移動情形。較少成交量可以向上推動股價時,則EMV的值會升高,同樣的,較少的成交量可以向下推落股價時,EMV的值會降低,但是,如果股價需要大成交量來推動時,則EMV會趨向於 0。

買賣原則:
1. EMV值上升,代表量跌價增;EMV值下降,代表量跌價跌。
2. EMV趨向於0,代表大成交量;EMV>0,買進;EMV<0,賣出。

(十一)WVAD指標

WVAD(Williams's Variable Accumulation/Distribution)是一種加權的量價動量指標,由Larry Williams所設計,其作用在於測量從開盤到收盤期間,買方與賣方各自的爆發力程度。

買賣原則:
1. 指標為正值時,代表多方的沖力占優勢,應買進。
2. 指標為負值時,代表空方的沖力占優勢,應賣出。
3. WVAD是測量股價由開盤到收盤期間,多空雙方的戰鬥力平衡。
4. 運用WVAD指標,應先將參數設置為長期。

(十三)W%R指標

W%R為Larry Williams於1973年在"How I made a million dollars?"一書中首次提出,其全名"Williams Overbought/oversold index"。此為測量行情震盪強度的指標,乃引用遇強則買,遇弱則賣的原理,提供投資人交易之參考依據。

買賣原則:
1. W%R介於100%-0%之間;100%置於底部,0%置於頂部。
2. 設一條超賣線,價格進入80%-100%之間,而後再度上升到80%之上時,為買入信號。
3. 設一條超買線,價格進入20%-0%之間,而後再度跌落至20%之下時,為賣出信號。
4. 設一條中軸線,行情由下往上穿越時,表示確認買進信號;行情由上往下穿越時,表示確認賣出訊號。

(十四)SAR指標

SAR(Stop and Reverse)又名拋物線(Parabolic).是韋爾達系統中最簡便的分析工具,屬於時間與價格並重的系統,由於組成該指標的每一個點以弧線移動,故名之為拋物線。

買賣原則:
1. 任何一天的收盤價高於或低於SAR,則須執行空頭或多頭之停損交易。
2. 任何一次停損交易,也視為實況轉變,交易者須改變立場,從事新趨勢之交易。
3. 收盤價>SAR,空頭停損。
4. 收盤價<SAR,多頭停損。

(十六)CCI指標

CCI全名Commodity Channel Index,是由Donald R.Lambert所創,此指標同時適用於期貨商品及股價。主要測量脫離價格正常范圍的變異性。

買賣原則:
1. 股價產生背離現象時,是一項明顯的警告訊號。
2. 常波動范圍在正負100之間,正100以上為超買訊號,負100為超賣訊號。
3. 測量脫離價格正常范圍之變異性。

(十七)ROC指標

ROC(Price Rate of Change)乃以今天之價格比較其N天前之價格,以比率表示之,此指標經由Gerald Apple And Fred Hitschler 兩人於"Stock Market Trading Systems"一書中介紹,採用12天及25天周期可達到相當的效果。

買賣原則:
1. ROC具有超買超賣的原則。
2. 個股經價格比率之不同,其超買超賣范圍也略有不同,但一般介於正負6.5之間。
3. ROC抵達超賣水準時,作買;抵達超買水準時,作買。
4. ROC對於股價也能產生背離作用。

(十八)MIKE指標

MIKE指標(Mike Base)是另一種形式的路徑指標,依據Typical Price為計算基準,求其Weak、Medium、Strong三條帶狀支撐與壓力。

買賣原則:
1. Weak-s、Medium-s、Strong-s三條線代表初級、中級及強力支撐。
2. Weak-r、Medium-r、Strong-r三條線代表初級、中級及強力壓力。
3. MIKE Base是一種路徑指標,依據Typical Price計算,包含三條帶狀支撐與壓力.本欄不以
圖形表示,請依照數據操作。

(二十)擺動量(OSC)

OSC公式=當日收盤-若干天的平均線價

當震盪點大於0且股價趨勢仍屬上升時,為多頭走勢,

反之當震盪點小於0且股價趨勢為下跌是為空頭走勢。

OSC可用切線研判研漲跌訊號。

OSC可用形態學指示進出點。

OSC與價格背離則反轉日為時不遠。

(二十一)指數平均線(EXPMA)

通常只設定兩條線,參數為5與20,當短期指數平均線由下往上交叉中期平均數時為買進訊號,由上往下交叉時為賣進訊號。指數平均數也與一般移動平均線有異曲同工之妙,可做為壓力與支撐的參考。

(二十二)乖離率(BIAS)簡稱Y值

葛南碧移動平均線八法則中第四與第五項中提示股價距離移動平均線太遠,不管是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之上或之下,都有可能趨向移動平均線。但並沒有表示股價距離平均線多遠,才是買賣時機,乖離率即是此種原則的技術指標。乖離率可分為正乖離率與負乖離率。若股價在移動平均線之上,則乖離率為正,反之則為負,當股價與平均線相同,則乖離率為零。隨著股市強弱,乖離率周而復始穿梭在零的上方或下方。從長期圖形變動可看出正乖離率大至某百分比以上便是賣出時機,負乖離率大至某百分比之下是買進時機。多頭市場的狂漲與空頭市場的狂跌會使乖離率達到意想不到的百分比,但是出現次數極少,時間亦短。

應用法則:
乖離率究竟達到何種程度才是買進時機?見仁見智,並沒有統一的原則,而且股價與各種短期移動平均線的乖離率都有不同的乖離程度,使用者只能經驗判斷一段行情的強勢或弱勢做為買賣股票的依據,下列法則僅提供參考。
1、股價或指數與五日平均值為 -3%是買時機;+3.5%是賣出時機
2、股價或指數與十日平均值為 -4.5%是買進時機;+5%是賣出時機
3、股價或指數與二十日平均值為 -7%是買時時機;+8%是賣出時機
4、股價或指數與六十日平均值為 -11%是買時時機;+11%是賣出時機

(二十三)心理線(PSY)

心理線是從英文名字Psychological line直譯而來,是研究某段期間內投資人趨向於買方或賣方的心理與事實。做為買賣投票的參考,國內一般投資人畫心理線,均以十天為樣本,其計算公式如下:

心理線10日內的上漲天數
心理線=——————————————————*100
10

例如10天中如果有5天上漲,5天下跌,心理線就是5/10=50%,再將此標示在百分比的圖紙上,每天延續下去時,將每天的百分比連接起來,即成為心理線,心理線最好與K線相互對照,如此更能從股價變動中了解超買或超賣情形。由心理線來看,當一段上升行情展開前,通常超賣現象的最低點會出現兩次,因此,投資人觀察心理線,若發現某一天的超賣現象嚴重,短期內低於此點的機會極小,當心理線向上變動而再度回落此點時,就是買進的機會。反之亦然。所以,無論上升行情或下跌行情展開前,都會出現兩次以上的買點與賣點,使投資人有充分的時時間研判,未來股價變動方向,再做進出之最後決策。

運用法則:
(1)、一段上升行情展開前,通常超賣之低點會出現兩次。同樣,一段下跌行情展開前,超買的最高點也會出現兩次。
(2)、百分比25-75是常態分布。
(3)、超過百分比75或低於百分比25

移動平均線 (MA)

1.採用三條移動平均線
兩條移動平均線勝過一條移動平均線,三條移動平均線的組合就勝過前面二者了,所以被人稱為三重交叉法。
在股市上人們常用5天、10天、30天移動平均線三重組合,在期貨市場上又通用4天、9天、18天移動平均線三重組合。在股市上如果5天線上穿10天線, 10天線又上穿30天線所發出的買入訊號比兩條移動平均線組合可靠得多;反之,5天線下穿10天線,10天線下穿30天線所發出的賣出訊號也十分有效。
在期貨市場4天、9天、18天移動平均線的組合使用最為廣泛。在上升趨勢中,多頭排列應當為4天平均線高於9天線,9天線又高於18天平均線;在下降趨勢中正相反,空頭排列為4天平均線在下,9天平均線次之,18天線居上。
當上升趨勢轉為下跌趨勢時,最敏感的短期移動平均線4天均線向下跌破9天均線和18天均線只是賣出的預警訊號,穩健的投資者往往要等待短期均線9天移動平均線向下跌破18天移動平均線才認為賣出訊號得到確認。
2.移動平均線適用於任何時間尺度
移動平均線最主要應用於日線圖,不過它也能應用在更長期的趨勢分析上,也可以應用於更短期的研究中。在股市中有13周移動平均線和30周移動平均線的組合,它們可以用來研判數年前就開始的主要趨勢及反轉;在期貨市場上移動平均線可以應用於當日圖表,指導進行短線操作。
當市場處於明顯的上升或下跌趨勢中時,移動平均線會給出清晰的買賣訊號,其工作狀態最佳,但當市場進入橫盤指數忽上忽下輕微變動之時,移動平均線給出的訊號常常互相矛盾,十分模糊,而這種時候是經常性的,達交易日的一半以上或更多。
正因為這一特點我們不能過於依賴移動平均線,而應該把它與其它技術指標有機組合起來使用。
3.移動平均線的優缺點
優點:
(1)利用移動平均線原理去買賣交易時可以界定風險,將虧損降至最低;
(2)在趨勢轉變,行情發動時,買賣交易的利潤可觀;
(3)移動平均線的組合可以判斷行情的真正趨勢。
缺點:
(1)在行情牛皮調整時發生的買賣信號過於頻繁,容易使投資者踩錯;
(2)移動平均線的最佳組合無從判斷,經常因各市場情況而改變;
(3)單憑移動平均線的買賣訊號無法給出充足的依據,一般還要靠其它技術指標的輔助。
4.移動平均線的買賣信號---格蘭碧八大買賣法則
(1)平均線從下降逐漸轉為盤局或上升,而股價從平均線下方突破平均線,為買進訊號。
(2)股價雖然跌破平均線,但又立刻回升到平均線上,此時平均線仍然持續上升,仍為買進訊號。
(3)股價趨勢走在平均線上,股價下跌並未跌破平均線且立刻反轉上升,也是買進訊號。
(4)股價突然暴跌,跌破平均線,且遠離平均線,則有可能反彈上升,為買進訊號。
(5)平均線從上升逐漸轉為盤局或下跌,而收市價向下跌破平均線。為賣出訊號。
(6)股價雖然向上突破平均線,但又立刻回跌至平均線下,此時平均線仍然持續下降,仍為賣出訊號。
(7)股價趨勢走在平均線下,股價上升並未突破平均線且立刻反轉下跌,也是賣出訊號。
(8)股價突然暴漲,突破平均線,且遠離平均線,則有可能反彈回跌,也為賣出時機。

威廉指數 (%R)

威廉指數%R是利用擺動點來量度市場的超買超賣現象,可以預測循環周期內的高點和低點,從而提出有效的訊號,它是分析市場短期行情走勢的技術指標。
運用法則:
1.當%R高於80,市場處於超賣狀態,行情即將見底,80的橫線一般稱為買入線。
2.當%R低於20,市場處於超買狀態,行情即將見頂,20的橫線一般稱為賣出線。
3.當%R由超賣區向上爬升,表示行情可能轉向,一般情況下,當%R突破50中軸線時,市場由弱轉強,可以追買。
4.當%R由超買區向下滑落,跌破50中軸線,市場跌勢加劇,可以追賣。
5.市場有時超買後還可超買,超賣後仍可超賣,當%R進入超賣或超賣行情並非一定轉勢,只有%R明顯轉向跌破賣出線或突破買進線,方為正確的買賣訊號。
6.使用%R時最好能夠同時使用強弱指數配合驗證,當%R線向上,向下突破50中軸線時,亦可用以檢驗強弱指數訊號是否正確,發揮兩者的互補功能,對大勢研判極有好處。
威廉指數的設計與隨機指數的原理比較近似,不同的是隨機指數的采樣天數較短,威廉指數采樣天數略長,所以兩者同具優缺點。

其實指示輔助分析並不是越多越好,看多了反倒感覺亂,選幾個熟用,了解其利與弊,才能帶來好的效果.我一般常用MA,MACD,KDJ,RSI...

『玖』 威廉指標參數怎麼設置好

設5天最好 。 因為每個星期只有5個交易日 , 作為短線來說設為5天最好。

『拾』 跪求:1、外匯MT4的mq4格式的威廉指標(%R),要5、10、20三條周期線 2、多均線k線圖(類似股票的) 謝謝謝

國內炒匯是不被支持的, 那些所謂的代理商 都是在國外或香港開戶的,然後通過他們的系統來模擬外匯的走勢,從而形成你看到的 股軟, 這個是最基本的常識, 如果你真的要炒匯 那就去銀行吧。

閱讀全文

與外匯雙威廉做單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今天美元對人民幣中間匯率是多少錢 瀏覽:50
南京商廈古今內衣價格多少錢 瀏覽:1000
黑角現貨交易 瀏覽:730
樂投天下投資 瀏覽:638
社保基金怎麼進了鹽湖股份 瀏覽:567
560002基金發行價 瀏覽:241
貴金屬深加工流程 瀏覽:395
債券價格表 瀏覽:309
炒外匯圖片 瀏覽:222
德州線下貸款 瀏覽:725
後市融資 瀏覽:735
一塊錢人民幣等於多少比索 瀏覽:362
歐元匯率人民幣最高多少 瀏覽:487
呼和浩特股票配資 瀏覽:333
銀行黑名單怎麼貸款買車 瀏覽:764
中小型融資擔保企業法務怎麼樣 瀏覽:790
人民幣的匯率牌價在哪查詢 瀏覽:848
價格調整計算公式 瀏覽:930
美原油今天開盤價格 瀏覽:364
今天人民幣對緬甸匯率多少人民幣 瀏覽: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