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周先加個人資料
1974年10月,10位青海人被選入中國登山隊,代表青海省赴北京參加集訓,准備1975年攀登珠穆朗瑪峰;
1975年2月,通過集訓後合格的6名青海籍登臘宴尺山隊員與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隊員潘多一起踏上了征程;
1975年6月10日,曾兩次到達8200米高度的青海籍登山隊員周先加和八里(女)由於被嚴重凍傷只好提前撤離,成為我省攀登珠穆朗瑪峰達到最高點的人物;
同年,中國登山隊在珠穆朗瑪峰第二台階架設的金屬梯,成為後來登山者沿北坡實現攀登世界第一高峰的唯一通道。
此次,中國科學家測出珠穆朗瑪峰峰頂雪面的高度為8849.05米,減去當時測量得到的峰頂0.92米的雪深,最終得出珠峰高度為8848.13米。這一數據一直作為中國對珠穆朗瑪峰高度的採用值沿用至今。
關鍵詞解讀
珠穆朗瑪峰,藏語意為祥昌「聖母」,為世界第一高峰,是一條近似東西向的弧形山系,位於喜馬拉雅山中段。
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編繪的《皇輿全覽圖》中作「朱母郎馬阿林」,精確地標出此峰位置。1858年印度測量局在英人主持下擅將該局前局長額菲爾士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國政府將此峰正名為珠穆朗瑪峰。
人物檔案
周先加,1954年出生於貴德;1966年前往海南藏族自治州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習,1972年到州體委工作;1974年與其他9名隊員入選中國登山隊,赴北京參加集訓;1975年,作為唯一的一名新隊員加入登山第一組,開始了他生命中攀越高峰的時刻。
在得到曾經攀登過珠穆朗瑪峰的周先加老師信息後,我們馬上決定采訪他,可是聯系後才知道愛好攝影的他外出采風了,具體到了什麼地方也不清楚。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他的電話號碼,可是手機停機。最後,多方打聽後終於得知他在興海縣,並與他取得了聯系。在我們再三請求下,他當天從興海縣趕往恰卜恰鎮,等待我們。
5月25日,天氣不錯。早晨我們一行3人踏上了前往共和縣的采訪之旅。汽車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輪高行駛著,不到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我們就來到了恰卜恰鎮。下車後我真正地感受到了母親「飽了別忘干糧,熱了別丟衣服」的諺語,天氣突變,寒冷讓人不覺打了個冷戰。還好,給周先加老師打完電話後,時間不長就有一位高個子、黑臉龐的人躍入了我們的視線……
有關攀登珠峰的記憶
1956年,我國組建第一支國家級登山隊———中華全國總工會登山隊。
1958年,國家體委正式成立登山處,與國家登山隊一並歸入同年成立的中國登山協會。
1960年5月25日北京時間4時20分,歷經艱險的藏族隊員貢布和漢族隊友王富洲、屈銀華把五星紅旗插上了珠穆朗瑪峰,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側山脊登上地球之巔的偉大壯舉。
1975年,中國登山隊進駐珠峰腳下,青海6名隊員參與此次活動,周先加(男)和八里(女)攀登到8200米處。
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
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兩年後,又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
2003年,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2005年5月,中國重測珠峰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
當時青海總共有10名隊員赴北京參加集訓
1974年10月,青海總共有10名隊員赴北京參加集訓,其中來自海南藏族自治州的有四女一男,西寧地區的是四男一女。當時我只有20歲,喜歡籃球,體質不錯。我來到了北京,帶著滿懷的希望和對生活的期望加入了那個集體。
在那裡我們開始了為期4個月的訓練,訓練的內容主要包括負重訓練,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有3個小時的訓練時間,一天6小時的訓練的確很苦。第一天,每個人背負20斤的沙袋行走,隨後每天增加5斤的重量,一直加到80斤,達到80斤後,每天依次減少5斤,再減到20斤。就這樣反復的負重訓練,好多從全國各地挑來的隊員被淘汰。與我們一同去的10名青海老鄉有4名隊員被淘汰。他們走的那一天我們很傷心,都去送他們,他們鼓勵我們堅持下去,希望有一天能登上珠穆朗瑪峰。
聽著周先加老師的講述,我們的思緒彷彿也飛到了那個年代,看到了他們訓練的場景。那麼留在中國登山隊的6名青海籍隊員是否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呢,還有什麼樣的動人故事?
周先加加入中國登山隊第一組
1975年2月,中國登山隊正式進駐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大本營。那一年,周先加剛剛21歲。3月18日,第一組登山隊開始上山勘查路線、尋找不同高度的扎營地點。這是一項很危險的工作,要勘查登山的最佳路線、要選定最佳的扎營地點。他們分別要在海拔5500米、6000米、6500米三個高度選擇好地點。第一組登山隊總共有12名隊員,在所有的隊員里,周先加是唯一的新隊員,這和他很好的身體素質是分不開的。
「我們當時第一組又分成了3個小組,每個小組有4個人,在行進當中都用繩索相互連著,一步一步地走。剛剛開始登山的時候我沒有太大的反應,我想這和我一直生活在青藏高原和在北京的集訓有很大的關系。也許是剛開始登山的緣故,當時年輕的我感覺還有點輕松。」
現在的人說,登山是勇敢者的游戲,當習慣了都市生活的你同青山秀水親密接觸,當你久在樊籠中的身軀和自然深情相擁,登山讓勇敢的你體驗游戲的真正樂趣。可是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登山隊卻肩負著眾多的使命,他們登山不是為了體驗樂趣,而是帶著祖國的深深榮譽感。
今天,周先加老師再次說起那一段歷史有很深的感觸。許多年來人類沒有停止攀登珠穆朗瑪峰的腳步,也許這一切都源於1924年在頂峰附近消失的喬治·馬洛里,他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的一句名言。當別人問他為什麼想攀登世界最高峰時,馬洛里答道:「因為它在那裡。」50年來,約有兩百人在試圖創造個人紀錄時犧牲了性命。多數屍體都留在那裡,成為嚴酷條件的凝固見證。
50年間,有無數登山者來到夢寐以求的珠穆朗瑪峰,用腳步丈量它的高度,甚至不惜用生命實現理想。50年的珠峰登山史,可以說是一部英雄的歷史,是人類不斷認識珠峰、認識自然、認識自身的歷史,也是人類實現其精神不朽的歷史。在紀念人類登峰50周年的日子裡,周先加老師開始了1975年登山的那一段講述……
「折騰」人的教練
當攀登到海拔5500米的高度時,高山反應在周先加的身上明顯地表現了出來,頭像裂開了似的疼著、眼睛都不想睜開、只想睡覺、根本不想動。但是他知道,在這里千萬不能睡著,一旦閉上了雙眼就永遠也睜不開了。憑著頑強的意志,在人類活動的禁區里,他很快就適應了那裡的寒冷氣候,高山反應遠離了他。
抱著更大的希望,周先加老師和隊友們攀登到了海拔6000米處,紮好帳篷後他立刻躺下休息,希望自己的體力能有所恢復。這時,同行的一位甘肅籍的陳教練,把他叫到身邊給了他一口小鍋,讓他到十幾米外的一個地方取一些冰塊回來,燒一些開水,以便讓大家恢復體力。當他蹣跚著走到目的地時,雙手幾乎連冰橇都舉不動了,好不容易砸了一鍋的冰塊兒,往回拿的時候,短短十幾米的路程,中途需要休息了兩次,可是沒想到剛遞給陳教練,陳教練看了一下說:「不行,重新去取。」刷地把鍋里的冰全倒在了地下。
「當時我特別生氣,想這個陳教練是不是欺負我是新隊員?可是,我還是按他的指示到更遠的地方取冰去了。」他這次挖了幾塊冰之後,突然感覺身體好多了,高山反應一下子就過去了,在回來的路上根本就沒有頭暈的感覺,腳下也有了力量。等他回去把冰塊遞給教練時,教練笑著說:「行了,行了。」這時,周先加才明白過來,陳教練是讓他像剛跑完長跑的運動員一樣多活動幾下,不能立刻休息。這一次,周先加深深地感受到了在極其惡劣的環境里一定要有堅強的毅力。
潘多與我們一起登山
「1975年,在攀登珠峰的時候,羅志升是後勤部長,潘多是運輸隊的隊長。當時我們的裝備雖然比現在的登山隊員落後很多,可是在當時國家給了最大的支持。1960年中國第一次登珠峰,當時政府一次性下撥幾十萬美元的外匯,登山隊到瑞士、法國購買用品花去了近三十五萬美元。那次攀登珠峰的花費差不多相當於1959年第一屆全運會的全部投入費用。我們當時選擇好路線後,當地扎營休息,等待潘多他們運輸隊的到來。我記得她當時身體素質很好,作為一名女同志,她在艱苦的環境里用頑強的毅力保障了後勤。」
差一點我就失去了一名隊友
由於周先加所在的小組任務是不斷往返運送物資設備,探路做路標,所以經常遇到一些意外,就在第二次上山時在海拔6800米處遇到了危險。在珠穆朗瑪峰的北坡,有許多大面積的冰川,長年累月有些冰川裂開了,形成危險的冰裂縫。然而新下的雪又將冰裂縫覆蓋住,而雪最厚時可以到人的腰部,所以登山隊員對有些冰裂縫根本無法分辨。那一次,周先加所在的第小組負責背路線旗和繩索等設備,還要負責插旗,4個小組各相隔一定的距離。當時,大家正坐在山坡上休息,突然,周先加感覺自己被什麼東西猛的拉了一下,回頭一看,自己身後繩索相連的一名隊員不見了,只看見了一個冰洞,原來那名隊員掉進了冰裂縫。為了大家的安全,周先加自己不能動,他向四周大喊了兩聲,前面的一個小組下來先把周先加固定了一下,然後挖開冰層看見那名隊員在冰洞的半空中懸掛著,大家趕緊把他拉了上來。周先加老師告訴記者:「冰裂縫上寬下窄,一般都有十幾米深,非常危險。那一次,我差一點就失去了一名隊友。」
為救女隊員 手指被凍傷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周先加老師的手被凍傷過。在我們再三詢問之下,他才講起了那件事。有一次向山上的營地運送物資時,根據規定,男隊員每人背3個氧氣瓶,女隊員背一個氧氣瓶,到了海拔7450米處時是一個大風口,風力特別強,這個地方路很狹窄,一次只能容一個人走過,兩邊就是萬丈深淵,是非常危險的地方。突然,周先加身旁的一名女隊員倒在了地上,他連忙過去打開女隊員的氧氣瓶給她吸氧,發現原來她的氧氣瓶已經空了,他只能給她吸他攜帶的氧氣,但是他必須安裝調節閥的螺帽,由於螺帽太小,而自己戴著厚厚的手套根本摸不著,不得不脫掉手套擰螺帽,也就一分鍾的時間而已,他的手就被凍傷了。我們問他是否還記得那名女隊員的姓名時,周先加老師笑著說:「當時就不知道,後來也就再沒問。這樣的事情在我們登山隊里很多,沒有什麼驚奇的。」
遺憾沒有登頂
從海拔7500米到海拔8200米,短短500米的路程,他們凌晨4點出發下午4點才到,有的時候每3分鍾才走一步。到了海拔8200米的高度時,由於嚴重凍傷,周先加的臉上和手上起了許多大水皰,無法繼續前行,只得無奈地聽從指揮撤了下去,而伴隨他下山的是再也無法控制的淚水。青海的6名隊員,到達6000米的有4名,到達8200米的有兩位,是周先加和一位名叫八里的女隊員。
1975年5月27日,我國9名登山運動員從北坡登上珠峰,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飲和潘多9名勇士再臨峰巔,藏族女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側登頂的女性。登山隊同時把科學考察工作帶到珠峰,完成了測定珠峰高度、高海拔地區人體技能測試等一系列科考活動,震驚了世界。
1975年6月28日,中國登山隊全體隊員在北京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相關鏈接
★首次登上峰頂: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和尼泊爾夏爾巴人丹增·諾爾蓋,從珠穆朗瑪南坡攜手登上頂峰,完成了人類登上地球之巔的夢想(1953年5月29日上午11時30分)。
★首次獨自登頂:萊因霍爾德·梅斯納(1980年8月20日)。
★最年輕的登頂者:15歲的滕巴·策里·謝爾帕(2001年5月22日)。
★首位登頂的盲人:埃里克·魏恩邁爾(2001年5月24日)。
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