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說鼓吹「文化輸出」是中國電影最大的陷阱
在全球化與互聯網的背景下,只有行業才是抵禦好萊塢的有力武器,而國內市場佔有率優勢後的溢出與擴散才是文化輸出的關鍵。假如你是一位務實的影視從業人員,應該不會排斥這個觀點:在將中國人均觀影人次提升到4.0之前,別再高呼什麼「文化輸出」之類的狂言妄語。
從2002年起,中國電影產業化已經走過了15年,這15年的兩端分別立著《英雄》和《長城》兩部張藝謀的電影。作為「深壹」創刊特輯,筆者分三篇對中國電影產業化進行一個縱向考察。在替《英雄》翻案,又演示了「哭《長城》的正確方式」之後,「深壹」創刊特輯將迎來最後一篇。
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崛起,好萊塢對於中國電影業投來了更加「深情」的關注。3月初,《好萊塢報道》(THR)曝出張藝謀的《長城》虧損7500萬美元,在此之前,有一篇外媒對中國電影的深度報道被國內同行忽視了。今年2月初,《時代周刊》亞洲版將范冰冰設計為封面人物,以「中國如何接管好萊塢」(How China aims to take over Hollywood?)為標題,講述了中國對好萊塢的「野蠻入侵」。
在這篇封面故事裡,《時代周刊》記者敏銳地洞察到,中國資本遊走好萊塢的復雜性,「資本的流動還有另外一種方式,因為人民幣的貶值,許多中國公司都期待著去國外「卸下」現金,他們爭相搶購好萊塢工作室、電影公司和製作公司」。就在昨日,上影集團10億美元注資派拉蒙的交易泡湯,這和國家外匯管制趨嚴密切相關。
「中國電影票房的權重已經開始影響好萊塢的電影創作了。討好中國觀眾以及中國敏感的電影審查機構現在已經成為好萊塢電影的准則之一。」究竟是中國電影真的已經「大國崛起」到友邦驚詫,還是《時代周刊》在「杞人憂天」?
1
中國「文化輸出熱情」
背後的「非經濟意義」
在「哭《長城》的正確打開方式」一文中,筆者留了一個尾巴:為什麼中國從上到下,不管是學界、業界,還是官方,都對文化輸出如此情有獨鍾?王健林在並購傳奇影業的簽約儀式上豪氣沖天:「並購會增加萬達在全球電影產業話語權,電影市場是全球的,萬達一定要在全球有發言權」。
而馬化騰在今年兩會上的提案跟王健林形成呼應。在這項名為「關於充分發揮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掌握全球文化產業主導權的建議」提案中,馬化騰談到,「我國應充分發揮數字內容產業競爭力,積極布局全球文化產業市場,推動中華文化與中國企業走出去,搶佔全球文化產業主導權,打造中國文化產業的世界標簽」。
王健林、馬化騰的宣言早就超出了「企業家社會責任感」的范疇,而且在筆者看來,這也不僅是一種「立牌坊」的PR姿態。從本質上講,這種「文化輸出」熱情根植於中國近代史百年的民族悲情。學者張頤武對此寫到,「我們民族充滿了現代歷史賦予我們的悲情與屈辱,中國在現代歷史中的失敗歷程讓我們的現代史充滿了一種『弱者』的自我意識,一種在他者限定的秩序中不斷挫折,卻不斷抗爭的悲壯歷史意識使得我們不得不將自己設定為世界秩序反抗者」。
中國人一直有兩個國際文化獎情節,一個是諾貝爾文學獎,一個是奧斯卡金像獎。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奧斯卡成為最後的心結。雖然李安拿過兩次奧斯卡最佳導演,但偏執的國人用一種近乎「潔癖」的精神繼續守候:似乎只有一個大陸導演拿獎才表示「中國電影從此站起來了」?
事實上,這場全民守望游戲的主角張藝謀,早就機智地看穿了一切,然而不少人依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在《長城》的采訪中,張藝謀坦言:「為了讓中國電影走出去,我們參加各種電影節,在電影節得獎,這個已經幾十年了,永遠有人在做,我也做過很多次了。但是你知道這些傳播的空間是有限的。那種主流院線上映的,影響世界大部分年輕人的大片,一直是中國電影的短版。」
對中國而言,「文化輸出」早就超越經濟價值,在官方這是一個重要的政治任務,而對於國人,卻深深紮根於一種受創傷後的民族心理。在借用好萊塢工業力量來盡情釋放自己的審美主張的同時,張藝謀還期待用好萊塢的故事模式傳遞中國的價值觀,並最終通過市場的力量讓「長城」這個充滿象徵的符號重回世界中心。這也是國人對於新型合拍片超越經濟層面的期待。
2
不以盈利為目標的「文化輸出」
都是耍流氓
電影學者尹鴻認為:《長城》將中國是世界中心的想像清清楚楚地呈現給了觀眾,滿足了在「鴉片戰爭」後被洋槍洋炮欺負多年的中國觀眾「早先比你們闊多了」的情感認同。事實上,關於中國對於海外輸出的「非經濟目的」,連《時代周刊》的記者也觀察到了:
「中國領導人和公司巨頭們想要的更多,畢竟印度的寶萊塢成功把他們的歌舞片出口到了第三世界國家。連小小的韓國也憑借他們浮誇的偶像劇成功分得了全球電視市場的一杯羹,難道中國這樣有著千年歷史的古老文明繼承者不能夠輸出文化軟實力嗎?」
《時代周刊》同時也寫道,「無論AMC影院裡面的椅子有多舒服,西方的觀眾並不打算花錢去看什麼政治宣傳片或者什麼浪漫愛情電影。與之前那個《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時代相比,中國電影這幾年在西方電影市場表現甚至更差了。連中國觀眾都已經厭倦了讓他們麻木不仁的止痛劑和大國主義腔調」。
前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總經理周鐵東認為,從海外市場的定位而言,中國電影產品大致為一種「菱形結構」:菱形的頂端為少數通過合拍片的方式成功走向世界主流市場的商業大片如《功夫之王》《木乃伊3》;菱形的底端為另外通過國際電影節銷往海外的藝術小片;菱形的的大肚子則是作為中國電影主體卻無法出其門的中低成本影片。
2014年北美外全球市場電影票房排行&各入圍影片票房第一國家
如此看來,中國電影走不出去的是大多數,即便走出去也走不遠。周鐵東從不認為中國電影能在海外和好萊塢抗衡。「國內市場是無限的,海外市場容量絕對有限,中國電影絕不可能成為世界觀眾的娛樂主食,充其量只是一道甜點。甜點的供應量都是有限。」
盡管中國文化輸出具有強烈的非經濟意義,但事實的真相是:所有不以盈利為目的的文化輸出,都是徒勞。有盈利代表有傳播,有傳播才有影響,有影響才有輸出。張藝謀也承認外國人對於中國電影的文化符號更多是一種獵奇,「你從獵奇入手,從新鮮的角度建立印象,然後如果你願意的話,你走近它,研究它,當然會得到更多的東西。」正是認識到這一點,張藝謀才用商業大片的邏輯代替了「沖擊奧斯卡」的思維,效果另說,但他的理念是革新的。
3
內市場優勢的溢出與擴散
才是文化輸出的關鍵
為什麼說鼓吹「文化輸出」是中國電影最大陷阱?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中國遍地跑的都是外國牌子的汽車,中國汽車行業不思考如何在國內市場自主創新,建立好民族工業,卻整天想著如何攻佔日韓、歐美等汽車工業發達市場,甚至連拉美、非洲、中東等地區壓根不在考慮之中。如果中國汽車產業真如此,相信大家都會覺得這幫人有病,得治。但換成文化產業,冷靜的旁觀者可能也會加入自嗨的幻象和狂歡中。
在《時代周刊》的封面報道中,記者用譏諷的筆調寫道:「中國的電影產業可以像他們的科技產業學習,躲在防火牆後面繁榮。中國的電子公司不需要全球市場就可以成功,中國市場足夠了」。雖是對中國貿易保護的批評,但也說明了一個實情,在經濟全球化的體系下,中國市場已經大到某種程度具有世界市場的意義。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2016年中國GDP排名前十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雖然受到人民幣貶值影響,但是中國31省份GDP前10強,假如作為單獨經濟體放在世界上排名,依舊妥妥地進前30名。第一名廣東省GDP為79512億元,假如作為單獨經濟體在世界排名15,接近西班牙;第十名福建省GDP28519億元,作為單獨經濟體在世界的排名26,略高於尼利日亞。
作為一項大眾文化消費品,考察電影產業發展潛力還有一項指標就是人口。無疑,中國的人口世界第一,但我們到底挖掘多少國內市場的潛力?以鄰國韓國為例,總人口5000來萬,根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的數據,2016年韓國累計觀影人次2.12億,繼2013年後連續四年突破2億人次。計算得出,韓國平均每人年觀影4.3次。
而根據美國電影學會的數據,2015年北美電影總票房為111億美元,人均觀影人次為3.8。那中國現在的人均觀影人次是多少?根據《中國電影報》的數據,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457億元,總觀影人次超過13億,這意味中國人均觀影人次剛剛接近於1。
在《帝國的想像和構建》一書中,電影學者常江考察了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形成和演變,得出了以下結論:無遠弗屆、自上而下的文化帝國是不存在的。他認為,某一類文化產品對於異文化的侵犯和征服,其成功與否並非取決文化的生產者,而卻取決於文化的消費者。好萊塢電影之所以風靡全球,並不因為其是「同質化」「麻痹性」的「文化工業」,而源於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為全球觀眾提供了想像空間。
在全球化與互聯網的背景下,只有行業才是抵禦好萊塢的有力武器,而國內市場佔有率優勢後的溢出與擴散才是文化輸出的關鍵。看到這里,假如你是一位務實的影視從業人員,應該不會排斥這個觀點:在將中國人均觀影人次提升到4.0之前,別再高呼什麼「文化輸出」之類的狂言妄語。
2. 「一帶一路」講了什麼,讓移民再次火爆
近階段,中國正在實行「一帶一路」的發展戰略,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隨著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受邀出席希臘「文明古國論壇」首次部長會議與希臘領導人會晤後,「一帶一路」共建被提上日程,兩國經貿合作將再上新的台階。
王毅部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希臘發起的「文明古國論壇」與「一帶一路」建設一脈相承,中希雙方可以通過這次機會,加強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振興,希臘方面也表示積極同中方探討在經濟、旅遊、文化、可再生能源、造船等各領域的務實合作,加強在多邊和地區事務中的溝通協調,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繼續堅定相互支持。
希臘呢可以說是中國進軍歐洲的門戶,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中遠、萬達、阿里巴巴等商業巨頭紛紛進軍希臘市場,推動著希臘經濟的發展…希臘在歷經了經濟危機之後8年,絕大多數行業都迎來了復甦振興,非常具有投資機會與潛力。
據了解,希臘政府正考慮在2018年啟用一項新的希臘房產稅政策,以替代現行政策,該項政策計算征稅的基礎不僅考慮納稅人的希臘房產價值,同時還考慮其房產年收益。新政策由於包含當財政盈餘目標達到後,將給予一系列減稅的措施,因此預計每年將比現行政策少徵收10億歐元左右。對於購房移民的投資者而言,是極大的利好,不僅可以降低投資者的購房成本,還能刺激希臘的房產市場的繁榮。
相對於當前眾多國家持續收緊的移民政策,希臘目前實行的「25萬歐投資購房、一家三代移民」的政策可謂是相當寬松,諾亞移民專家建議鑒於當下多變的移民政策和國內7月即將到來的最嚴外匯管制,移民還是越早越好,希臘現在經濟都處於快速回升的階段,再加上希臘政府將逐步取消資本管制等措施,房地產市場具有「雙低」優勢,現在投資移民希臘真的是最好的時機。
3. 萬達電影股票為什麼會跌停
萬達電影股票會跌停
上漲走勢疲軟
向下補跌跌停
4. 外匯平台的國外監管到底能保障我們什麼
監管機構機構
1]美國NFA首選,我可以負責任地說:NFA是眾多監管機構當中最規范的。
問題:關於先進先出原則以及50:1的低杠桿問題。
先進先出原則的確對交易者的交易習慣形成重大影響,但是有些聰明的平台通過開設賬戶子帳戶的方式巧妙的規避了這種影響,例如oanda。50倍杠桿的上限,在我看來對我們的交易影響幾乎為零,只對那些超重倉以及全倉的投機者有影響,你覺得你是嗎?別太高估自己,這個限定不是為了限制我們的。
2]英國FSA,究其監管規范程度,其實跟NFA差很遠,甚至都有些不負責任!但英國在世界金融屆的地位使得FSA排在老二的地位。
問題:FSA的投資者保護計劃是否適用於我們?
答案是否定的,該計劃不對外匯保證金交易做出擔保。另外如果你要投訴FSA監管的平台,那更困難!首先你必須到英國去起訴該平台,然後FSA才會介入,跟NFA差遠啦!^^
3]瑞士FINMA。可以這樣說:FINMA是監管最為嚴厲的監管機構,但並不一定比NFA規范。
問題:為啥最嚴厲呢?
因為想從事外匯零售的公司,必須要成為銀行,而瑞士對銀行的監管是非常嚴格的,這個我從小就知道。。。
4]其他監管機構,我覺得不值得我們考慮,那個塞普勒斯的CySEC爭議比較多,將來值得充分信任!
總結一下:
在NFA受到監管的外匯平台只有13家,包括,萬達oanda,嘉盛,福匯fxcm,GCM,FXDD,百利,MBT,銀特貝爾,FXSOL,愛福瑞,AMIFX,福瑞斯,TS(以上排名按最新客戶凈資產排名)。
FSA,監管的平台太多啦,我了解的不全。其中CCC享有一定盛名,其他的請各位看官補充。
FINMA,就三家,DUKASCOPY,一流的ECN平台,行業翹首!但是由於其特殊的代理形式,早年門檻太高以及開戶出入金非常麻煩而未在中國得到普及;MIG BANK,不了解;ACM第一印象不錯,但點差略大,所以也不太合國人口味~
順便攻擊一下國內的一些外匯網站,太不負責任!!!很多平台都是垃圾平台甚至是黑平台!就拿NORD來說吧,在監管上都存在爭議,公司據說在一個超市裡,還有出入金的快捷,更說明問題!其做法很可能是早年那種「綠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