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供給側抄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需求側改革主要有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供給側則有勞動力、土地、資本、制度創造、創新等要素。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潛力股精選:
煤炭板塊:蘭花科創(600123)、西山煤電(000983)、大同煤業(601001)、靖遠煤電(000552)、開灤股份(600997)。
鋼鐵板塊:安陽鋼鐵(600569)、華菱鋼鐵(000932)、中原特鋼(002423)、本鋼板材(000761)和首鋼股份(000959)等。
水泥建材板塊:天山股份(000877)、海螺水泥(600585)、寧夏建材(600449)、祁連山(600720),小市值公司國統股份(002205)等。
有色板塊關注銅、鋁小金屬概念:江西銅業(600362)、雲南銅業(000878)、銅陵有色(000630)、海亮股份(002203),
中國鋁業(601600)、 雲鋁股份(000807) 、 常鋁股份(002160) 、利源精製(002501) 、閩發鋁業(002578)等。
Ⅱ 供給側改革的股票有哪些
供給側改革的股票
打開軟體板塊監測
找概念題材全部是
Ⅲ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60***6是哪個
601666 平煤股份
Ⅳ 供給側概念股一覽
在最近十天的時間里,國家高層領導人至少4次提到了供給側改革。
但目前還沒有專門的供給側概念股。
就目前來說,「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淘汰落後產能。
因此,節能減排可能有關系,但還要看市場的選擇。
Ⅳ 供給側改革概念股票有哪些
供給側包括去庫存、去產能等方面,今年6、7月漲得好的鋼鐵、有色、煤炭以及水泥等股票就是其受益股。當然,現在都已經回落,但仍有機會。祝順利!
Ⅵ 供給側的行業股票有哪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宏觀層面最大的亮點,這也是宏觀調控依據的大轉變,從需求側管理轉向供給側管理,緊接而來的一系列舉措,將會對市場形成新的預期,像降低融資成本,大規模減稅,放鬆壟斷和行政管制等方面出現突破,都會直接釋放經濟活力。
其中,過剩產能行業(以房地產產業鏈為主)的並購重組或相關金融創新是最值得預期的。像萬科,近日已打破12個月的整理平台創出新高,此前不久,公司曾提出試點「先租後買,租金抵房款」(公司表示是營銷策略)。不過,近期媒體透露房貸利息或會可以抵稅。從股價運行趨勢看,萬科的走勢也很獨特,6-8月間並沒有跌穿長期均線,換言之,其大牛市趨勢一直維持。目前估值是1.5-2倍的PB,這是一個估值下限。若能夠穩定上台階,無疑會繼續引領地產產業鏈的估值定位,前提就是結構改革的力度和成效。
與地產藍籌股類似的是銀行保險股。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重點之一,也是金融創新,比如消除「金融抑制」,像互聯網金融,加上大數據、雲計算的大規模應用,互聯網金融的台風口再度形成。浦發銀行近期也已創歷史新高,目前市凈率PB大約0.8-1.3倍區間,估值比較是有提升空間的,提升動力來自於混合金融或互聯網金融。同樣,華夏銀行、中信銀行也分別與螞蟻金服、網路的合作,成長預期似乎正在形成。保險也是值得關注,像新華保險等,其互聯網+金融預期都值得期待。
供給側改革另一個重要主線就是更新供給結構,重點是新產業成長主題。這也是符合全球產業發展方向的投資選擇,包括電動汽車、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精準醫療等,基於全球產業發展趨勢,這些新產業領域必然會誕生一批新藍籌,也是支撐未來一輪大行情的根基。
紫光股份(000938):擬定增發行8.5億股,募集資金圍繞雲計算、大數據進行全產業鏈購並。按增發後股本計,近期市值800-1200億間震盪鞏固整理,未來預期營業收入可達400億,市銷率3倍,大數據等新業務的加強,其毛利率將逐步提升,基於這點,千億市值有望成為新一輪行情啟動的起點。
科大訊飛(002230):人工智慧的典型公司。毛利率50%,市銷率16倍左右,屬於相對低估區域。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語音入口價值開始持續提升,正實施訊飛超腦計劃,向智能教育、自動客服、人機交互等領域拓展。近期長期均線附近震盪,股價運行轉向右側交易。
Ⅶ 畜牧業供給側改革的股票有哪些
1、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已經下降到9%左右,但它仍然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當前同樣面臨著結構性失衡的問題,需要使用改革的方法來解決。2、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問題倒逼的結果。問題與發展相隨,也是改革的肇因。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 供求總量基本平衡,實現了建國以來糧食產量「十二連增」,農民收入「十二連增」,但結構性問題日益凸顯。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符合農業發展規律。農業本身具有其特殊性,農業的產業性質和其他的產業有很大的不同。農業受自然的影響,生產方式落後,生產周期比較長,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方面敏感。同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其他產業的關聯度很高,牽一發而動全身。國家通過重新調配整頓原有的和制定實施新的政策措施,使農業內部結構適應農業發展的新環境新要求,以使農業發揮更大經濟社會生態功能。這一過程也是農業自我適應和自我修復過程。因此,農業結構性改革是符合農業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