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外匯平台Mt4
MT4平台是一種外匯交易平台。國際通用。
B. 外匯是什麼新手如何做好外匯
外匯是一種產品兌另外一種產品的買賣交易,新手操作交易的話,先從模擬學習起,模擬可以讓你更快的自己學到真正的知識。自己學到的才是永久的。模擬可以在途鑫國際下載,原始點差,沒有傭金。
C. 外匯儲備 金融專家答。。。信口開河者勿進
大哥是你呀!我隨便說說哈!
「在企業把外匯換成人民幣之後。。。市場上就流通了更多的外匯」,不會的:
出口企業出口商品或勞務,回收外匯,然後結餘外匯通過結售匯制度向銀行換回人民幣;銀行返身向中央銀行出售外匯,得到人民幣;央行買入外匯,形成外匯儲備,同時釋放人民幣,增加基礎貨幣供給;央行為了對沖這部分富餘貨幣供給(因為這部分收入對應的是對國外提供的商品或勞務,國內並沒有對等的供給)發行央票進行對沖,壓抑銀行的貨幣供給能力,使內部貨幣供求保持平衡。所以,從央行角度來講,只是讓渡了企業收入形成的對國外購買力,形成了對外購買或償付的支付准備,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資產方的「外匯占款 」。其間出口收入形成的國內購買力已經通過結售匯方式實現。所以,外匯儲備是央行對內部的債務和對外部的債權的中間體。
錢學寧:關於中國外匯儲備的偽命題辨析
http://xianpinglang.blog.sohu.com/113469124.html
D. 2014年華爾街日報報道的外匯傳奇人物
真的,總是在抄知道裡面看到這樣的人,忍了好久了~~~你說你要是問了問題大家沒能力幫你回答也就算了;再其次要是回答出來了你不評論也忍忍接受了,畢竟誰也不是奔著那點可憐的網路經驗來回答問題的,更多的人在這里想要得到的是幫助到別人自己所能得到的成就感;最不能接受的就是這樣的——沒頭沒腦扔出一句就走了,我想請問你知道「問題」的概念是什麼么?你這么說一句算是個「問題」么,問題說不清楚你是想要得到什麼樣的答復呢?難道讓大家去猜測你的意思么?真的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怎麼想的。。。
算了不說了,只是看到太多次了不吐不快,如果大家看到我這段覺得堵心就繞道當沒看到好了,不給你們添堵了~~~
E. 是不是一個國家外匯儲備越多越好
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之憂患
作者:巫繼學 來源:東方早報
中國金融目前面臨的風險與挑戰,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都是空前嚴峻。面對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及其增幅,我們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其中是否會隱藏著一些麻煩?
中國人民銀行7月15日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六月末,中國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7110億美元,同比增長51.1%。專家稱,中國外匯儲備充裕是一個「中性」消息,不特別好但也不特別壞,外匯儲備關鍵不在多少而在能否發揮效力。(《中國外匯儲備突破7000億美元年底可能超越日本》2005年07月15日中國新聞網)
有的專家認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面臨自身金融改革和防範外在風險的壓力都比較大,外匯儲備相對比較充裕應該是合適的。但在我看來,這種看法大可商榷。中國金融目前面臨的風險與挑戰,無論在國內還是國際,都是空前的嚴峻。面對這有些可疑的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及其增幅,我們的金融官員應該認真思考一下,其中是否會隱藏著一些麻煩?
如何看待迅猛的外匯儲備增長
那麼,應該如何理解這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及其不正常的增長幅度?果真如有的專家所說的那樣,中國外匯儲備目前的現狀是「中性」嗎?依我之見,這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是一筆疑竇叢生的錢,這是一筆不合時令的錢,這是一筆令人感到不安的金錢!
毫無疑義,7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及其不正常的外匯增幅,其中大藏玄機。
第一,外匯儲備漲幅十分可疑。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家外匯儲備余額已經達到7110億美元,同比增長51.1%。截至2005年6月末,外匯儲備增加1010億美元,同比多增337億美元,而去年同期,國家外匯儲備還僅為4706億美元。2004年年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首度超過6000億美元,達到6099億美元。這個增長速度是歷史上的最高增長紀錄之一,因為它是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增長的。對此,我贊同國資委研究中心趙曉的分析,在增加的外匯中,大概有40%是難以解釋的。這么大的一筆無法解釋的外匯,難道不讓人提心吊膽。依我的看法,就是到賬面的錢,不一定真正是自己的錢。從近年來披露的經濟事件來看,目前金融財務手法也在花樣翻新,表現在或者統計到自己賬面來的錢,可能其中大有文章。甚至移花易木,暗渡陳倉,也不無可能。
第二,中國外匯儲備驟然大幅提升,其時機也很微妙。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我們的外匯儲備的增長,究竟是因為這段時間產業創匯增幅帶來的呢,還是這段時間外商投資增加帶來的,抑或其他國際認同的正當渠道帶來的?其實都不是,至少沒有數據顯示是。然而,從時間段上來說,它恰好與逼人民幣升值遙相呼應。這種巧合無法不令人產生一定的聯想?
第三,國際經濟博弈中也出現了一些十分反常的現象。先是狂逼中國人民幣升值的美國,其參議院突然擱置人民幣升值議案;其間,還有超重量級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財長斯諾參議院作證,反對硬逼人民幣升值。接著,新近召開的八大工業國(G8)會議對人民幣升值如若虛無,其公報對人民幣匯率隻字未提。其時,國內金融界大松一口氣,人們似乎看到人民幣升值如同幽靈般地飄然而去,這時甚至有人竊竊自喜。當然,也有敏銳觀察者提醒人們不可放鬆警惕,卻反被譏為製造噪音。問題能有這么輕松嗎?非常的表象的背後,往往有非常的原因,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博弈人民幣升值靜悄悄地進入了新的境界:大動若靜。居安尚需思危,何況我們的金融體系並不安全。
關注金融形勢中的不安因素
雖然人民幣升值的輿論由來已久,但是它的壓力驟然提升正好與我國房地產價格提升不謀而合。這正是國際熱錢做局中國的新套路:即近期入房市熱錢炒房,伺機再殺入賭人民幣升值。據有關報道稱,國際游資進入我國後,其中大量資金參與了我國房地產的炒作。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04年全國房屋銷售價格比2003年上漲了9.7%。另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資料,2005年一季度,35個大中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平均房屋銷售價格上漲9.8%。這一局面,並非完全由國內需求所致,相當程度上乃國際游資所為。有關人士認為,2004年大約有80億美元的海外熱錢投入了上海房地產市場。今年一季度海外熱錢占上海市商品住宅成交量的40%。另據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統計,境外資金直接流入上海房地產市場的比重,2001年是16.1%,2002年上升到23.5%,2003年超過了25%,2004年1至11月,境外資金流入上海房地產市場的總量超過222億元。熱錢似乎不像有的專家估計的那樣,在撤離中國房地產市場。
我們絕對不會反對合理的外匯儲備,但也不是越多越好。中國人艱苦奮斗,殫精竭慮,不就是想提高綜合國力嗎?外匯儲備的多少,是一個重要標志。但是,如果這筆錢中有「貓膩」,它能正常「發揮效力」嗎?
(作者為河南社科院研究員,教授)
關於我國外匯儲備規模適度性的思考
郭華偉 鄧祥康
截止到2004年底,我國外匯儲備跨越6000億美元大關,達到6099億美元。從當前以及未來一段時期來看,促進我國外匯儲備增加的因素將繼續存在,如果不進行政策調整,我國的外匯儲備將會進一步增加。
一、 外匯儲備超常增長的負面影響
外匯儲備作為一個國家經濟金融實力的標志,它是彌補本國國際收支逆差,穩定本國匯率以及維持本國國際信譽的物質基礎。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往往要持有高於常規水平的外匯儲備。但是,外匯儲備並非多多益善,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規模的急劇擴大對經濟發展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
1、 損害了經濟增長的潛力。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流入代表著相應規模的實物資源的流出,這種狀況不利於一國經濟的增長。如果我國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持續下去,將損害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2、 帶來了較大的利差損失。據保守估計,以投資利潤率和外匯儲備收益率的差額的2%來看,我國目前609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年損失高達100多億美元。如果考慮到匯率變動的風險,這一潛在損失會更大。眾所周知,我國外匯儲備構成中大約70%是美元資產,據美國一些經濟學家估計,美元可能在這一輪的危機中貶值20%至40%,果真如此,我國美元儲備將縮水854億到1708億美元。
3、 存在著高額的機會成本損失。我國每年要引進大約500億美元的外商投資,為此國家要提供大量的稅收優惠;同時,我國又持有大約6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閑置不用。這樣,一方面是國家財政收入減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儉用借錢給外國人花,其潛在的機會成本不可忽視。
4、 削弱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在現行外匯管理體制下,央行負有無限度對外匯資金回購的責任,因此隨著外匯儲備的增長,外匯占款投放量不斷加大。外匯占款的快速增長不僅從總量上制約了2004年以來宏觀調控的效力,還從結構上削弱宏觀調控的效果,並進一步加大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使央行調控貨幣政策的空間越來越小。
5、 影響對國際優惠貸款的運用。外匯儲備過多會使我國失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優惠貸款。按照IMF的規定,外匯儲備充足的國家不但不能享受該組織的優惠低息貸款,還必須在必要時對國際收支發生困難的其他成員國提供幫助。這對我國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種浪費。
二、 我國外匯儲備適度規模
近年來,我國外匯需求主要來自於以下五個方面:維持正常進口用匯需求;償還債務用匯需求;外商直接投資贏利返還用匯需求;政府幹預匯市的用匯需求和其他用匯需求(包括居民出境旅遊、求學、就醫等)等。如果能滿足這五個方面的用匯需求或略有節余,則我們認為外匯儲備規模就是適度的。我國進口用匯需求大約為1120-1680億美元。償還債務用匯需求大約為230-345億美元。外商投資贏利返還用匯需求大約為448-672億美元。目前人民幣還不能自由兌換,我國對資本項目嚴格管制,並實行經常項目的銀行結售匯制,因此,並不需要太多的外匯儲備干預市場,不妨以2004年流入我國的短期資本600億美元為外匯需求的參考數。隨著國家對居民出境旅遊、探親、就醫、留學等方面的限制進一步放寬,所需的外匯儲備也會進一步增加,估計總額在400-600億美元。
由此,我國外匯儲備的適度規模區間大致為:2798-3897億美元。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外匯儲備有較大過剩。因此,如何控制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加強外匯儲備的管理,提高儲備資產的運用效率成為當務之急。
三、 加強外匯儲備的管理途徑探討
過多的外匯儲備就意味著經濟資源的巨大浪費,長期如此,對我國經濟發展有害無利。我們認為,在當前條件下,加強我國外匯儲備的管理應從兩方面著手:即一方面要採取措施解決外匯儲備的超常增長,另一方面要提高現有儲備資產的運用效率,兩者不可偏廢。
控制外匯儲備超常增長可以從供給機制上著手。從供給來說,外匯儲備增加是國際收支順差的結果,也是當前結售匯體制所致。但根本原因在於,外界對人民幣匯率抱有升值預期,本幣和外幣利率差距太大,國內外幣缺乏安全、穩定、高回報的投資渠道。因此,企業、銀行、個人都願意減持外幣資產,增加人民幣資產。因此,解決問題的思路還需要從打消匯率升值預期、解決利率差距和增加投資渠道入手。當然,還應研究和調整匯率制度,改變目前單一盯住美元的匯率機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匯率制度。
1、 改變幣種結構,保持儲備資產多樣化。目前,我國外匯資產面臨的突出風險是美元「一股獨大」,這樣,在美元貶值時我們面臨較大的資產縮水風險。可考慮適當增加歐元、日元等國際貨幣在我國儲備資產中的比重。
2、 提高外匯儲備在國內的運用效率。如可考慮動用部分儲備資產發行美元債券,允許企業和個人用人民幣購買,建立專項基金。同時可考慮發展境內外幣債券市場。以減少到國際市場籌集資金,並替代部分外商直接投資。
3、 調整外匯儲備的投資策略,增加收益。當前,我國外匯資產主要用於購買美國國債等短期投資上,年收益率僅為3%左右。可適當調整投資期限結構,運用外匯儲備進行一些長期的投資計劃。
來源:《經濟參考報》
F. 如果要炒外匯黃金,請問應該選哪個行情分析系統啊
我也如此認為
投資最好去銀行,中信銀行。投資黃金白銀T+D的好去出。
資金安全。手續費低,有自己獨立的交易系統。
我們是各大銀行的客戶服務商,包括深發展、中信、恆豐、興業、工行;為開戶簽約機構客戶提供後續免費的專業操作指導和行情分析軟體,我們有專業龐大的分析團隊,對黃金市場趨勢有很好的把握。我們公司目前和銀行合作,是銀行的授權服務商。也就是說,投資黃金白銀T+D是通過銀行的平台,我們公司只是為簽約客戶提供後續免費的操作指導服務,服務包括:
1:免費提供行情分析系統。行情比銀行快1-3秒
2:早晚各兩條黃金操作建議。每日早報,下單通知;
3:手機看行情黃金價格(免費)
4:免費模擬操作指導(培訓)。
5:享受同行業最低手續費,量大更優;
6:強大的投資經紀人團隊為你解答投資過程中遇到的所有問題
如果你炒外匯黃金,可以了解下fxsol環球金匯網。
FXSOL平台受到雙層監管,FSA和NFA監管
出入金正常,直接匯款到英國FXSOL總部銀行,最快的一天到賬
G. 外匯交易模式是什麼外匯交易和股票交易有什麼區別呢
同學聚會,大家都說在炒外匯,也想問問情況,看一財經雜志上推薦說恆信外匯挺不錯內,恆信外匯MT4交易平容台向客戶提供安全、穩定的外匯交易媒體,其簡潔的介面、功能齊備的交易工具、專業規范的功能說明,使客戶交易外匯得心應手。同時,他們在專業指導、客戶服務、降低交易成本、資金利用、信息提供等各方面積極深入研究,力求為客戶提供更為完善、優質的外匯交易服務!
H. 怎麼翻譯華爾街日報的這句話
additional 有「另外的,額外的」的意思,因此說是「再次」
in the program's first such expansion 就是指2007年的那個計劃,然後17 months17個月補充說明這個計劃與現在的舉措之間的時間距離。
大概是這樣子,譯文意譯的也比較常見,樓主再細讀讀吧O(∩_∩)O~。。。
I. 外匯券的曾經的特權
1993年12月30日一大清早,數十位外國駐華大使、大使夫人以及來華的外商們蜂擁進北京的一家免稅店,焦急地把他們看到的貨架上的一切東西盡量塞滿他們的購物包。
這次瘋狂的購物並非是為了迎接新年的到來,而是因為前一天晚上央行的一紙公告:12月29日晚間,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從1994年1月1日開始停止發行外匯兌換券(簡稱外匯券)。盡管央行的通告非常清楚地說明現存的外匯券仍然可以暫時流通,但外匯券的擁有者們還是覺得越快花完手中的外匯券心裡越踏實。
這家位於北京建國門附近的免稅店毗鄰使館區和許多外商辦公的寫字樓。在30日這一天,營業額比平時多了9倍。該店一名姓董的經理在當天接受《中國日報》記者的采訪時說,「生意比聖誕節的時候都紅火,看來我們元旦的假都不能放了」。
在跨國公司雲集的國貿寫字樓里也是一片混亂。許多當時在外企工作的中國雇員的工資都是以外匯券的形式支付的。因此,他們非常急切地想知道他們的老闆是否會彌補由於外匯券停止發行而給他們帶來的損失。雖然理論上講,外匯券應該與人民幣等值,但在黑市上,它們的價值比同樣面值的人民幣高出30%。
「我們都急死了」,一名在香港貿發局工作的中國員工告訴《中國日報》的記者。 1980年4月1日,中國開始發行外匯券。1995年1月1日,外匯券最終退出市場。在這15年間,中國實行了非常獨特的雙貨幣制度——人民幣和外匯券同時在市場上流通。
在改革開放初期,來華訪問的外國人、歸國的華僑和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而中國的市場供應還非常緊張,國內居民的日常用品(如糧油、肉、布等)還實行定量供應。為滿足來華的外國人及歸僑的需要,中國興建了一批賓館和商店。然而,當時國內是禁止外幣流通的。為了便於他們在這些場所購買物品和支付費用,同時又使他們區別於國內居民,國務院於1980年4月1日授權中國銀行發行外匯兌換券。外籍人士須將所持外幣在中國銀行或指定的外匯代兌點兌換成外匯券,並在指定范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離開中國大陸時,他們可以選擇將外匯券換回硬通貨或留著以備下次來華時使用。很多外國人當時都管外匯券叫「旅遊貨幣」。
外匯券有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7種面值,與人民幣等值,背面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國風景名勝畫面,如三峽、長城、天壇等。
當時,外匯券是特權貨幣。正如美國愛荷華大學的新聞學教授Kenneth Starck在《畫龍點睛》一書中描寫的那樣,「如果錢能說話,外匯券的聲音比人民幣大50%」。Kenneth Starck於1986年來到中國,在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院教授英語新聞專業的寫作課程。他對外匯券的使用深有體會,有了外匯券,人們在中國就可以買到進口商品,可以在特殊的地方消費,還可以換美元,這些都是人民幣所沒有的功能。
外匯券只能在特定的地方使用,如賓館、友誼商店、免稅店等等;也只有在這些地方,人們才能買到當時被視為奢侈品的高檔貨——人頭馬的洋酒、萬寶路香煙、彩電、瑞士手錶。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品和絲綢等也能在友誼商店買到。
但漸漸地,擁有外匯券就不是外國人的專利了。有一些大陸居民從他們的海外親戚朋友那裡能得到一些外匯券。一旦擁有外匯券,他們立刻成為他們的同事、鄰居和朋友眼紅的對象,因為外匯券就是出入友誼商店的特殊通行證。
外匯券的這種特權引起了很多擔憂,甚至是外國人的擔憂。1980年9月1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查?羅伯遜的來信,「我是一個對現代中國的成就深為欽佩的人,現在向你們寫這封信。最近我在中國作了為期兩周的訪問,剛剛回到美國。所到之處,中國人民的生氣勃勃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我相信到了2000年,四個現代化一定可以實現。但是我必須承認,對外國人的優待和對中國公民的歧視這種不平等的待遇使我深感不安。我指的是對非中國公民發行的外匯兌換券。憑這種外匯兌換券,外國人可以在特殊的旅館住宿,在特殊的餐館就餐,在特殊的商店購買東西——所有這些特殊的地方一律不接待中國公民。這種制度使人想起19世紀時清政府給予外國人的特權。此外,那些專為外國人設立的特殊的等候室等等也似乎是不必要的。作為一個外國人,我對這些特殊待遇感到不安,這些特殊待遇會助長並加深優越感和自卑感。我強烈主張對此給予重新考慮」。
Starck教授在自己的書中將此雙貨幣制度描寫為「令人質疑的」和「有害的」。「外匯券貶低了官方貨幣的價值並鼓勵了黑市交易」,他寫道。
但是,大陸居民仍然試圖用各種辦法來獲得外匯券。自20世紀8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中國居民開始走出國門,出國留學或探親,他們需要外匯券來換美元,甚至連學生們考托福的報名費也需要用美元來交。對外匯券和美元的強烈需求直接催生了整整一代倒匯者——俗稱「黃牛」。 整個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外國人在北京或者其他中國主要旅遊城市聽到的最多的招呼也許是「換錢嗎?換錢嗎?」黃牛們冒著坐牢的風險在大陸居民對外匯券的渴望和外國人對人民幣的需求中找到了商機。有了人民幣,外國人就可以在任何商店和餐館消費;而人民幣和外匯券的價差使倒匯成為利潤豐厚的職業——盡管這是非法的。
1994年以前,中國的匯率制度也是雙軌的。一個是由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的官方匯率,大概在1美元兌元人民幣,另一個是企業外匯市場匯率,當時大概在1美元兌元人民幣。只有大約20%的外匯交易是按官方匯率來進行的。1994年1月1日,這一雙軌制度被廢除。
但在雙軌制廢除以前,個人可以用外匯券按官方匯率換美元等硬通貨。如果人們手裡只有人民幣,那麼他們只能到黑市上換美元。通常,黑市的匯率比為企業服務的外匯市場價格還要高,常常是1美元約兌9元人民幣。跟美元的黑市匯率相對應,當時外匯券的黑市價通常是130元人民幣換100元外匯券。
黑市的交易常常是在陰暗的小巷裡進行的,要不就是在自由市場的攤位後面。進行交易時,雙方都會警覺地看看對方身後是不是有警察的身影。一旦交易完成,黃牛們迅速將外匯券換成硬通貨再賣給急需美元的大陸居民,而外國人則拿著他們非法得來的人民幣享受出入任何餐館和商店的自由。
興旺的黑市買賣迅速蔓延到了全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昆明等旅遊城市都能看到各式黃牛的身影,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他們日夜守候在繁華的商業區或旅遊賓館附近,等待商機的到來。而與此同時,在中國銀行的分支機構外面也總能看到黃牛們攔住任何一個他們認為有可能成為他們顧客的行人。「要外匯券嗎?」他們常常會主動地問。
甚至在央行宣布1994年匯率並軌、停止發行外匯券後,黃牛黨也沒有銷聲匿跡。大陸居民仍然沒有官方渠道去購買美元,而對美元的需求越來越高,於是黃牛們依然能找到生存的空間,只不過他們的問題從「要外匯券嗎?」改成了「要美元嗎?」
直到1998年中國開始逐漸放開個人購匯,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變。當年,外管局規定個人因私出境一次可購匯2000美元。2003年9月,這一額度提高到個人因私出境6個月以內為3000美元,6個月以上為5000美元。2005年8月,上述個人購匯額度分別被提升為5000美元和8000美元。
從2006年5月1日開始,中國實施了年度購匯管理制度。居民每年可購買2萬美元外匯。這一額度在2007年2月1日提高到5萬美元。
隨著中國居民購匯額度的提高,一度紅火的黃牛生意一蹶不振了,黃牛們不得不另謀出路來維持生活。 需要轉型的卻遠遠不止黃牛們,友誼商店和免稅店同樣面臨著考驗。這種特殊商店中有很多已經轉為普通的百貨店,盡管一些店還保留著友誼商店的名稱。
位於朝陽區惠新東街的外匯商品大樓曾經是北京最大的一家專收外匯券的商店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用外匯券在這座大樓里購物是一件令人眼紅的事情。在轉型中,它搖身一變,成為了北京國際珠寶交易中心。
然而,外匯券卻成了某些人的新寵——這一次是在收藏品市場上。
在北京的郵幣市場上,一整套7個面值的外匯券售價可達1萬元。在廈門,一張背面是天壇圖案的5角面值外匯券能賣到9元,而背面是長城圖案、面值為100元的外匯券則標價1000元。
專家認為,由於大部分外匯券都被中國銀行回收了,現存於居民手中的外匯券數量非常有限,外匯券作為收藏品還存在巨大的升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