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貨幣在發展歷程中不變的是什麼 知乎
貨幣從古至今,一直在發展,形式變了很多,但是個人覺得,不變的還是它的價值意義,作為貨幣它的存在意義~
㈡ 外匯是什麼意思
外匯是貨幣行政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外匯平準基金及財政專部)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屬期政府證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
包括外國貨幣、外幣存款、外幣有價證券(政府公債、國庫券、公司債券、股票等)、外幣支付憑證(票據、銀行存款憑證、郵政儲蓄憑證等)。
截至2015年,中國位居世界各國政府外匯儲備排名第一。但美國、日本、德國等國有大量民間外匯儲備,國家整體外匯儲備遠高於中國。
(2)外匯儲備知乎擴展閱讀:
中國分類
按照管制:
①現匯,中國《外匯管理暫行條例》所稱的四種外匯均屬現匯,是可以立即作為國際結算的支付手段;
②購匯,國家批準的可以使用的外匯指標。如果想把指標換成現匯,必須按照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匯率牌價,用人民幣在指標限額內向指定銀行買進現匯,專業說法叫購匯,必須按規定用途使用購匯功能。
按照性質:
①貿易外匯,來源於出口和支付進口的貨款以及與進出口貿易有關的從屬費用,如運費、保險費、樣品、宣傳、推銷費用等所用的外匯;
②非貿易外匯,進出口貿易以外收支的外匯,如僑匯、旅遊、港口、民航、保險、銀行、對外承包工程等外匯收入和支出。
㈢ 中國大量買入美國國債為什麼會對美國影響那麼大
購外債是有好處,但是中的這個外債,大家清醒一下吧,所謂的專家害死人,經濟漢奸!放在封建社會該砍頭啊,把人民的稅錢這么糟蹋。
中國為什麼要持如此大量的美國外債,意義何在?周曉農,一枚知乎上的種田人71 票,來自陳叔至、徐子悠、李志翔 更多贊同或部分贊同@陳亮@田牧的回答,我都投了贊成票。另外還有一層意思我在這里說說:
中國目前有外匯儲備3.2萬億美元(以美元計),其規模遙居世界之首,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為美元。用於購買美國國債的有1.16萬億美元,還是持有美國國債最多的國家。這是一個基本情況。
持有如此高額的外儲和美國國債,屬無奈之舉。
一般認為,外儲的規模相當於同等規模的實物資源量流出,這個資源是指低廉的勞動力加其他資源,能流出的前提是價格總體上賤於他國,另一個代價是,為購買這個外匯,我國增發人民幣22萬億,成為剪不斷、理還亂的通脹之源。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外匯儲備,就是人民幣縮水的錢。老百姓掙的錢,大量縮水為國家的外匯儲備了。所以,健康的狀況應該是國際收支大體平衡。
持有如此大量的美國國債,是我們至今還沒有找到一種優於購買美國國債的可靠辦法。現在,我國國際收支仍呈現為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雙順差,加上人民幣升值預期,熱錢大量湧入套利,僅今年上半年,就增加了4000億美元,再創歷史新紀錄。最好的辦法是增加進口,尤其是資源性進口,如石油、礦產等不可再生資源,即便一時用不了,作戰略儲備也行,但是中國的外匯儲備量太大,買什麼,什麼漲。如購買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就帶來了鐵礦石價格的飛漲,這也意味著外匯的縮水。如果拋售美元,美元必會大幅度貶值,未拋出的部分,也縮水了。
實際上,我們不僅不能拋,還得購買美國國債,以支撐實際上已處於貶值狀態的美元的價位,雖然有人計算,美元的貶值幅度已經大於我們可以獲取的國債利息,但仍不得不忍痛這樣做,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
這件事,我覺得我們是動手晚了。如果在我們外匯儲備還不太多的時候,就注意進口一些為我國所需要的資源,如果我們持有的貨種不那麼單一,注意貨種間的匯率變化,優化貨種結構,情況就會好得多。單說像石油或鐵礦石等資源,大的趨勢一直在升值,就不會這樣被動了。
按照國外經濟學家的說法,外匯儲備的合理量,以能滿足三個月的進口和短期外債支付所需就夠了。他們算的結果是,7800萬美元,國內有經濟學家認為,是1.1萬億美元。2005年,我國的外匯儲備是8198億美元,保有在這個水平,應該就差不多了。短短幾年間,卻增長了3倍。我國曾經是一個受外匯短缺嚴重製約發展的國家,患有外匯「飢渴症」,長期實行出口退稅等鼓勵出口的政策,加入WTO會帶來我國如此強悍的外儲增加,這可能也是原來沒想到的。
印象中,大約是在2005年,我國即意識到外匯儲備帶來的流動性過程問題,也在這一年,我國實行了有管理的匯率的外匯率彈性制度,不再單一盯住美元實行固定匯率的辦法,有人計算,從那時起到現在,與美元比,人民幣已升值22%,但仍未能擋住美元的流入。由於人民幣仍存在升值預期(不是人民幣和人民幣比,是和美元比),盡管我們實行了藏匯於企業、於民的政策,但由於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影響,持有外匯者都有強烈的結匯願望,而在現行結匯體制下(這個結匯體制,已經與@田牧說的曾經有過的強制結匯體制不同了,主要是購買),央行負有無限結匯的責任,從而外匯儲備,仍以勢不可擋之勢飆升,在沒有更好的辦法的情況下,我們還得時不時地被迫購買美國國債。
西班牙著名小說《唐吉珂德》中騎士唐吉珂德在與風車之戰中,被掛在風車上旋轉。現在我們持有的外匯儲備和美國國債,有點這個意思了。這是橫在我們前面的一道難題,如破解不了,會無窮無盡地給我們製造麻煩。
㈣ 細思極恐,房地產暴漲真的只是因為貨幣增發嗎
簡單的說,這是央行的職權。新貨幣通常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解決的。即央行通過買入國債(由財政部發行)使自己的貨幣流出,從而把錢流向商業銀行,商業銀行通過借貸使貨幣在社會上流通。首先理解貨幣:如今通常所說的貨幣,就是我們兜子里的紙鈔,它是商品經濟下的一個為方便商品交換流通的媒介及工具,其本身無價值,由國家銀行發布並強制流通。你拿著美元到中國境內商店買東西,商店老闆就當美元一張廢紙,因為美元要在國內使用必須通過央行兌換成人民幣才行。不同國家的貨幣不能在不同國家范圍內流通,而現在是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家之間就有一定的經濟來往,為了解決不同國家之間的商貿及貨幣問題,就涉及到外匯及外匯儲備兩個概念。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富有,不是這個國家發行或擁有本國貨幣的多少作為標准,而是以這個國家商品的多少,商品才是人民生活的物質需要,而不是貨幣,也就是一個國家生產能力和生產總值來衡量一個國家國力。國家之間商貿,如下簡單地分為出口和進口兩種情況:對於出口情況,如果拿美元當外幣,也就是中國跨國企業把自己生產的商品拿到美國境內銷售,換回的別國的貨幣,這對中國人,由於外幣在中國市場不允許流通的,所以在中國市場內外幣相當於一疊廢紙,所以中國的出口企業把外幣賣給國家銀行換成人民幣,國家拿著外國的貨幣,同樣沒么用,人民生活的富裕最終反映在物質享有多少上,而貨幣只是物質交換的一個中介和工具,所以,對中國來說,我們國內的企業把是生產出來的商品給美國用,而美國只給我外幣(債券),這樣形成一個債務關系:即就相當於我國是債權方,外國(美國)是債務方,外匯(美元)就是債務關系憑證。對於進口情況,不影響外幣儲備,比如外商到國內出售外國商品賺到人民幣,央行就拿外匯儲備(美元)從外商手中買回人民幣(因為這部分人民幣是國內流通的,不算為外匯儲備),也可能是外商拿人民幣到他自己本國兌換本國貨幣同樣形成本國的外匯儲備(實際過程是不是如上述這樣,還不知道,不是學經濟,只是猜測)。買回實際是一個對沖過程(真正意義的對沖好象是央行拿著外匯進行海外買購),也可以這樣理解:外國的商品看成央行自己生產的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這樣,外匯儲備的一部分經由外國商品通過央行歸還給老百姓,也就還債。通常國家的在流通貨幣量與國家的產出的商品量相互對應的。(物質財富與貨幣量相對應)中國企業出口商品,可看成:中國國內生產的商品過多(也就是對應的流通貨幣不夠),國內企業通過出口形式拿到外國市場進行商品銷售交換,拿本國的商品本可以交換到外國的商品,但由於外國貨幣的存在,就交換回了外幣,這些外幣實際上相當於外國消費者對我國出口企業的債務,而這些債務,統一劃到國家銀行的名下。這樣就成了國家的外匯儲備。外匯儲備越多,說明國家放債越多。放債就相當於發行貨幣,國家放債過多需要發行大量貨幣,就可能會引起通貨膨脹(商品不夠,而流通貨幣很多),這時國家通過國際從外海購買商品,把外貨消耗掉換回商品,從而達到穩定平衡經濟的目的。也可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央行通過投放大量貨幣來換回外匯儲備,這種貨幣的增加不是通過市場規律這只「無形的手」引起,而是由政府央行強制的,這樣貨幣增加,如果放大來看,實際上就是通貨膨脹,也就老百姓手上的錢貶值了,被貶值的一部分被央行無償佔有。所以可以理解為:外匯儲備是央行的負債,而不是資產,因為它是央行用人民幣從老百姓手中換回來的,那麼總有一天老百姓想要兌現這個資產。由於中國的外匯貨幣主要以美元為主,美國經濟一但出現波動導致美元貶值,中國外匯儲備就會有隨之貶值的風險,外匯儲備貶值也就是中國資產的損失。一言以蔽之:外匯儲備就是老百姓與別國之間的一種債務關系體現(儲備並不是國家資產,而是勞動人民的錢),而老百姓作為債權一方,將債權統一轉交給國家央行,統一以央行的名義掛著。外匯儲備是指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的、可以用於對外支付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充當國際儲備資產.外匯儲備多少主要取決於進出口狀況、外債規模、實際利用外資。外匯儲備是用於與其他國家的貿易交易。要增加外匯,則需要發行人民幣來購買人民幣供給就會增多,這樣可能會引起國內市場的貨幣膨脹。一定的外匯儲備是一國進行經濟調節、實現國內外經濟平衡的重要手段。當國際收支出現逆差時(進口多,國內市場充斥著外國商品,引起國內貨幣緊縮),動用外匯儲備可以促進國際收支的平衡;當國內宏觀經濟不平衡,出現總需求大於總供給時(消費需求增加,商品不夠),可以動用外匯組織進口,從而調節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系,促進宏觀經濟的平衡。同時當匯率出現波動時,可以利用外匯儲備干預匯率,使之趨於穩定。外匯儲備表現為持有一種以外幣表示的金融債權,並非投入國內生產使用。這就產生了機會成本問題,就是如果貨幣當局不持有儲備,就可以把這些儲備資產用來進口商品和勞務,增加生產的實際資源,從而增加就業和國民收入,而持有儲備則放棄了這種利益。外匯儲備的增加要相應擴大(國內)貨幣供應量,如果外匯儲備過大,就會增加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加貨幣政策的難度。持有過多外匯儲備,還可能因外幣匯率貶值而遭受(外幣資產貶值)損失。由於外幣在國內市場不能流通,所以央行在國內多投放(通過出口、引進外資)一定貨幣的同時,又代表國家多儲備了一定的外匯。此時人民幣在國內運用,而外匯本身卻獨立於國內的經濟運行,被央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用於保值增值。
㈤ 1948年1克黃金多少人民幣知乎
在1944年,美國與世界主要國家一同協商達成了「布雷頓森林體系」。該協議結束了二戰前世界外匯市場的混亂格局,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美元直接與黃金掛鉤,各國貨幣則與美元掛鉤,可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向美國兌換黃金,實行可調節的釘住匯率制。從5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競爭力逐漸削弱,其國際收支開始趨向惡化,出現了全球性"美元過剩"情況,各國紛紛拋出美元兌換黃金,美國黃金開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再也支撐不住日益泛濫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於這年8月宣布放棄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價兌換黃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實行黃金與美元比價的自由浮動。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日本、加拿大等國宣布實行浮動匯率制,不再承擔維持美元固定匯率的義務,美元也不再成為各國貨幣圍繞的中心。這標志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已全部喪失,該體系終於完全崩潰。自此,黃金脫離美元的束縛,逐步形成一個自由波動的全球性投資市場。
常衡制的一種質量單位[ounce (縮寫oz)],英語ounce的譯音,香港譯作安士。英制重量計量單位。為一磅的十六分之一。舊稱英兩或啢。符號為ounce或oz,等於28.3495克。
所以1948年的黃金為35/28.3495=1.235美元/克
從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後,黃金與美元分道揚鑣。從最初的一盎司黃金兌35美元到現在的1300美元,體現的是美元貨幣購買力的貶值,是世界各國政府無節制的亂發貨幣的結果。
㈥ 中國加入imf有什麼好處 知乎
新華網華盛頓9月30日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30日公布全球外匯儲備的季度數據,其中包含中國首次提供的官方外儲數據。
公布外儲數據是中國提高金融數據透明度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