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想知道海爾這么多年來收購的公司列表,還有每一次收購給他帶來了些什麼新技術
海爾集團是在1984年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科研、生產,貿易及金融各領域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特大型企業。在公司總裁張瑞敏提出的「名牌戰略」思想指導下,通過技術開發,精細化管理,資本運營,兼並控股及國際化等手段,使一個虧空147萬元的企業迅速成長為94年在全國500強中名列第107位,成為中國家電集團中產品品種最多、規格最全、技術最高、出口量最大的企業,96年銷售收入達62億元,97年實現銷售收入108億元。目前集團產品有電冰箱,冰櫃,空調,洗衣機,微波爐等13個門類,500餘個規格品種,批量出口到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1996年出口創匯達5700萬美元。集團內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有11個,員工13000人。
從1991年起海爾就在實施資產擴張戰略,先後兼並了原青島空調器廠、冰櫃廠、武漢希島、紅星電器公司等10多家大中型企業,盤活存量資產達15億元之多,集團資產已從10年前的幾千萬元膨脹至39億元,成為中國第一家家電特大型企業。
97年3月13日,海爾集團以控股投資的方式,與廣東愛德集團公司合資建起順德海爾電器有限公司。
97年9月海爾與擁有資產近17億的大型企業集團西湖電子共同出資,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組建杭州海爾電器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生產大屏幕數字電視。
97年底海爾又相繼兼並了安徽黃山電子有限公司,控股貴州電冰箱廠和青島第三制葯廠。至此,海爾13年來兼並國內企業16家,組成國內家電行業規模最大的一隻「聯合艦隊」。
在這16家中,海爾認為對紅星電器的兼並是最成功的一次,因為在這次兼並中海爾沒有投入一分錢,只是用自己的品牌和管理等無形資產入股,在短時間內就使紅星扭虧為贏並且成為海爾洗衣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順德海爾則是海爾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操作較為規范的一次並購,雖然其中當地政府的作用不小,但不像紅星是由青島市政府直接劃歸海爾的。海爾大多數的並購都沒有跨行業(白色家電業),但杭州海爾電器有限公司的成立標志著海爾並購的腳步越邁越大,這次並購無疑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鑒於以上三次並購的重要性,在這次調研中我較多的關注了這三次並購,在下面的報告中我也將主要介紹這三個案例。
整體兼並—紅星電器公司
一、背景
1991年由青島電冰箱總廠、青島電冰櫃總廠和青島空調器廠組建而成的琴島海爾集團公司,1993年9月更名為海爾集團,產品以製冷設備為主。1993年7月集團與義大利梅洛尼設計股份有限公司合資創辦琴島海爾梅洛尼有限公司,開始生產滾筒洗衣機。1994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25.65億元,利潤2.1億元,生產洗衣機71.3萬台。95年5月海爾洗衣機「瑪格麗特」被評為95年中國市場十大暢銷洗衣機。
青島紅星電器公司曾是我國三大洗衣機生產企業之一,擁有3500多名員工,年產洗衣機達70萬台,年銷售收入5億多元。但從95年上半年開始,其經營每況愈下,出現多年未有的大滑坡現象,而且資產負債率高達143.65%,資不抵債1.33億元,前景堪憂。為了盤活國有資產和3500多名職工的生計,95年7月4日,青島市政府決定將紅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整體劃歸海爾集團。這是一次引人注目的旨在盤活國有資產而在政府牽線搭橋下進行的產權交易,其成敗扣人心弦。
二、並購目的
中國家用洗衣機行業快速發展始於70年代末,1995年總產量達到約950萬台。一般而言,家用洗衣機可分為單桶、雙桶半自動洗衣機及全自動洗衣機,而全自動又可分為波輪、滾筒及攪拌式。單桶洗衣機為原始類型,1995年時大多數廠商已不再生產。雙桶半自動較全自動便宜,是當時中國市場的主流,而滾筒在歐洲較為普遍,但在亞洲以波輪更為常見。對於當時總容量達900多萬台的洗衣機市場,海爾70多萬台顯然只是一個不大數目。而且海爾洗衣機當時以滾筒為主,產品系列比較單一,要想擴大自己的市場份額,它必須擴大生產能力,提高產品線的長度。
紅星作為一個老牌的洗衣機生產廠,其設備、技術以及工人的熟練程度在當時都應是相當好的,它所缺乏的主要是科學的管理和市場導向的生產經營模式,而海爾正是以管理和出色的市場觀念而著稱,因此它們的結合有著極大的合理性。市政府的出面使得這一並購進行的十分的順利,而且由於是由市政府將紅星整體劃歸海爾,不需海爾出資,這大大降低了並購成本,這恐怕也是海爾認為紅星並購案例是它所進行的最成功的並購的原因之一。通過這一並購,新成立的海爾洗衣機有限公司不僅將原有的生產能力提高了一倍,產生了規模經濟,並且極大地豐富了自己的產品線,大大增強了自己在洗衣機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三、並購經過
(一)組織結構的變化
95年7月4日青島紅星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整體劃歸海爾集團後,更名為青島海爾洗衣機有限總公司,從而使它成為海爾梅洛尼洗衣機有限公司之後海爾集團下屬的第二個洗衣機子公司。
(二)接管過程
1、文化先行
1995年7月4日,海爾電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柴永森奉命來到由紅星電器公司更名的海爾洗衣機有限總公司,就任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劃歸之初,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便確定一個思路,海爾的最大優勢是無形資產,注入海爾的企業文化,以此來統一企業思想,重鑄企業靈魂,以無形資產去盤活有形資產,是最重要的一著。
海爾集團副總裁楊綿綿首先率海爾企業文化、資產管理、規劃發展、資金調度和咨詢認證五大中心的人員,在劃歸的第二天便來到紅星電器公司,開始貫徹和實施「企業文化先行」的戰略。「敬業報國,追求卓越」的海爾精神,開始植入並同化著「紅星」的員工們。
隨後,張瑞敏又親自到「紅星」,向中層幹部們講述他的經營心得,解釋「80/20管理原則」,灌輸「關鍵的少數決定非關鍵的多數」這個「人和責任」的理念。
「企業最活躍的因素就是人,而在人的因素中,中層以上管理幹部雖是少數,卻在企業發展中負有80%的責任。」
令「紅星」中層幹部們耳目一新的「80/20原則」,關於解決例行問題和例外問題要用不同方法的「法約爾跳板原則」,以及引用的中華民族的古訓:「德,才之帥也;才,德之資也」,喚起了「紅星」廣大中層幹部的進取心,鼓起了他們奮發向上爭一流的風帆。
張瑞敏進而從分析企業虧損引申出海爾OEC管理,要求大家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我出成果,從今天出成果,全方位地對每天、每人、每件事進行清理、控制,日事日畢,日清日高。
他提出,當前要群策群力,從三方面做起:一、以市場為中心,賣信譽,不是賣產品,一切工作都要圍繞顧客需要和市場滿意來做;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能力,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產出;三、從現在起,每天作出計劃,目標量化分解到人,抓緊抓死,要在2至3年內爭創中國洗衣機第一名牌,最終在國際上創名牌。
2、「范萍事件」
應該說3500多名紅星電器公司員工,對企業劃歸「海爾」表示了歡迎和擁護的態度,但由於企業文化、企業管理、員工素質等方面的差異,人們對海爾的管理方法,在理念上存在著認識偏差。
海爾的管理指導思想立足「以人為本」。對此,以柴永森為首的新領導班子,沒有簡單地採用單純說教的方式,而是抓住發生在員工身邊的典型事例來引導人們自覺地進行觀念上的轉變。
一天,洗衣機生產車間發生了這樣一件事,質檢員范萍由於責任心不強,造成選擇開關插頭插錯和漏檢,被罰款50元。這本是一件小事,因為過去企業發生質量問題從來都是罰一線工人,但若是用海爾的管理觀念來看這件事,則不應該如此簡單處理,當事者周圍的幹部們更應當逐級承擔責任,針對這件事,他們利用集團主辦的《海爾報》,開展了《范萍的上級負什麼責任》的大討論,並配發了評論《動真格的,從幹部開始》。
以此為出發點,柴永森督促下級部門迅速處理企業數年來的洗衣機存庫返修問題,但拖拉慣了的下級部門認為此事無關緊要,並沒有按期照辦,柴永森據此引咎自罰了500元。
全新的海爾管理,使原紅星人受到震撼,尤其是廣大幹部,開始認識到管理的差距與不足了。
幹部紅黃榜迅速設立,先後有10位幹部對自己工作的失誤進行了自罰,許多長期難以根除的質量、供貨、幹部作風等問題由此得到解決。
抓住員工觀念已有所
⑵ 有沒有人知道海爾收購斐雪派克的前後以及一些細節上的東西啊我想了解下這個事情的具體情況。
海爾並非全產業鏈運營,產品之外,品牌也是其利潤的主要支撐點。在中國,海爾因此受益,但在海外,實踐告訴它,做大品牌的捷徑只有收購,盡管這是一條充滿風險的路
「戰略機會稍縱即逝,海爾的選擇是快刀斬亂麻。」 11月12日,海爾集團海外市場總監李攀向《財經》記者講述了收購紐西蘭家電龍頭斐雪派克(Fisher & Paykel)的過程。
此次收購案,李攀負責協調中國境內的各項資源,包括完成政府審批。而此案也創下了中國企業境外並購的最快審批速度,海爾僅用19天就拿到了國家發改委的同意批文。李攀說:「我們必須在要約結束前完成所有事情。」
早在2009年,海爾集團已收購斐雪派克20%股份,此次意欲對其進行全資收購。今年9月11日,海爾集團向斐雪派克股東發出收購要約,出價1.2新元/股。此前,海爾與斐雪派克第二大股東簽署鎖定協議,受讓其17.46%股權。
但海爾的收購並非一路通暢。10月8日,斐雪派克獨立董事以出價太低為由拒絕收購。10月18日,海爾集團將收購價提高到1.28紐西蘭元/股,這個價格比收購協議宣布前斐雪派克的股價高出了71%。11月6日,收購要約結束的最後一天,海爾集團正式宣布完成對斐雪派克規模為9.27億紐西蘭元(約合7.66億美元)的並購。這是海爾嘗試全球化22年來最大規模的海外並購,也是唯一的全資收購。
速度和不菲的收購價格,令外界產生疑問:海爾為什麼對斐雪派克志在必得?五年來斐雪派克營業收入持續小幅下滑,2009年和2010年甚至是虧損的。2012財年(2011年4月-2012年3月)斐雪派克實現銷售收入10.4億紐西蘭元(53.6億元人民幣),凈利潤1843萬紐西蘭元(約合9537萬元人民幣),凈利潤率1.8%。
與之相對比,負責海爾集團生產業務的A股上市公司青島海爾(11.06,-0.06,-0.54%)(600690.SH),今年上半年的凈利率為5.92%。而且在三年前,收購斐雪派克20%股份只花了海爾集團5248萬美元。一個業績有待商榷的企業,如今卻以7.66億美元成交,海爾要的是什麼?
據海爾集團公開的資料,公司2011年總收入為1509億元,在全球有21個工業園,14萬多個銷售網點,5大研發基地,海外營業額占其總營業額的26%。在海爾全球化伊始,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要布的便是一盤大棋。
海爾在海外市場有「三步走」戰略: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2005年張瑞敏進一步明確了不做代工,高舉高打的全球化品牌戰略,這與美的和格力倡導的先易後難的全球化道路迥然相異。
與美的、格力不同,海爾沒有做全產業鏈的戰略布局,無法從產業鏈中獲取更大的規模成本優勢,因此產品和品牌成為海爾必須做強的兩個支點,在海外市場更是如此。另一個海爾必須面對的現實是,自主品牌道路十分艱難。海爾出示的數據顯示,在美國搏殺了13年,至今在美市場佔有率僅為1.5%,在歐洲的白電市場份額也不到2%。
在中國品牌普遍溢價較低的局面下,海爾亦不能獨善其身,收購國際品牌及其成熟的產品技術,是提升海爾品牌溢價唯一的捷徑。斐雪派克正好符合這個戰略定位。
張瑞敏和海爾沒有猶豫。
斐雪派克有多大價值
海爾與斐雪派克的合作始於2004年,當時斐雪派克的部分洗碗機已在海爾的中國工廠生產。2009年,海爾在實現了冰箱的全球領先地位之後,意圖做強洗衣機產品,於是決定入股斐雪派克。
創立於1934年的斐雪派克,擁有全球領先的DD直驅洗衣機電機技術(更加靜音、節能)。憑此技術,2003年斐雪派克與惠而浦展開了戰略合作。直到今天,雙方每年仍有50萬台DD直驅電機的采購量。
斐雪派克2007年底決定全球擴張,但2008年遭遇金融危機,當年公司巨虧。財報顯示,斐雪派克在2008財年凈虧損9530萬紐西蘭元,而上財年公司凈利潤還有5420萬紐西蘭元。公司不得不把降低債務作為要務。
一方缺技術,一方缺資金,海爾和斐雪派克一拍即合。由於此次入股在1億紐西蘭元以下,按照紐西蘭的法律,雙方可直接交易,無需履行審批手續。
李攀堅持認為,從入股20%到今天的全資收購,都是基於海爾的業務需求。「當時,入股20%就可以滿足我們的戰略目標(即洗衣機技術和渠道)。」李攀說。據他介紹,海爾一開始並無全資收購斐雪派克的計劃,之所以改弦更張,是因為20%的股份無法滿足海爾深化合作的需求,在人才、技術和資源合作上,海爾都感覺不通暢,認為決策過於緩慢。
此時,海爾已嘗到了與斐雪派克合作的甜頭。據調查公司中怡康的數據,2011年海爾占據中國28%的高端滾筒洗衣機份額,是第二名的兩倍以上。此前,中國高端洗衣機市場一度被西門子壟斷。據了解,斐雪派克為海爾專設的泰國電機生產線已建成使用。今年,海爾與斐雪派克合作開發的水晶系列高端滾筒洗衣機,以靜音速洗的技術領先國內,再次提升了海爾在高端領域的份額。
在實現了冰箱和洗衣機的領先之後,海爾又瞄準了廚房家電產品,這又是斐雪派克的強項。作為大洋洲最古老的家電企業,斐雪派克以生產廚房電器、冰箱、洗衣機、洗碗機為主,大多數紐西蘭家庭擁有一台出自斐雪派克的抽屜式洗碗機。斐雪派克還擁有提高節能率30%以上的冰箱壓縮機技術。
2011年底,海爾正式向斐雪派克提出全資收購意向。這一次,海爾試圖謀求更大的戰略利益,即更深的渠道和品牌滲透。2009年的合作雖然也涉及到渠道,比如斐雪派克負責海爾品牌的產品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銷售,並從今年1月起代理海爾品牌在愛爾蘭的銷售,但由於存在合作障礙,這些渠道利用得並不好,原定由海爾負責的斐雪派克在中國的銷售也遲遲未能大規模展開。
李攀稱,全資收購後,斐雪派克品牌將100%為海爾所有,雙方的渠道也將徹底打通。公開資料顯示,斐雪派克在紐西蘭擁有55%市場份額,居第一,在澳洲擁有18%市場份額,居第二。其在歐美市場收入已佔到總收入的26%。
2011年7月29日,海爾集團與松下電器旗下三洋電機達成初步協議,斥資約1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8.37億元)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及越南的洗衣機、冰箱和其他家電業務。收購的資產中還包括三洋品牌在東南亞的五年使用權和三洋電機旗下的AQUA品牌終身使用權。
至此,在海爾的全球化品牌戰略中,斐雪派克將與三洋、AQUA、卡薩帝、海爾、統帥一起構成梯次隊伍,初步形成了完整的品牌布局。AQUA是一個高端品牌,其洗衣機和冰箱銷量分別位列日本市場的第五和第七位。卡薩帝和統帥則是海爾推出的自主子品牌,前者定位高端,後者定位中低端,目前已轉為互聯網定製品牌。
據李攀介紹,三洋品牌在東南亞的使用將漸漸淡化,直至用海爾品牌完全替代;卡薩帝全球使用,AQUA將主要在日本使用;海爾為中高端品牌,全球使用。斐雪派克的品牌用意便十分明顯,主要用來填補海爾在歐美、澳洲及大洋洲等發達國家市場的品牌空缺。
⑶ 關於海爾集團如何跨國的故事
20年間,海爾從一個當初年營業額只有348萬元卻虧損147萬元的集體小廠,神速地發展為2004年全球營業額高達1000億元的跨國集團。
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家電市場是一個高速爆炸式的增長時代。當年,集團總裁張瑞敏因意識到產品質量問題的嚴重性,從倉庫存放的400多台冰箱中找出76台有缺陷的冰箱,下令誰乾的由誰砸掉。這把海爾發展的功勛大錘,為海爾品牌今天走向世界立了大功。
1988年12月,海爾冰箱在全國冰箱評比中,以最高分獲得中國電冰箱史上的第一塊金牌。1991年,海爾冰箱又被評為「全國十大馳名商標」。而且此時的海爾在管理、技術、人才、資金、企業文化諸多方面都有了可移植的模式,從而奠定了海爾在中國家電行業的領頭地位。
從1991年到1998年,海爾先後兼並了18家虧損企業,全部扭虧為盈,並使海爾多元化戰略得以低成本實施。海爾產品從單一的冰箱,發展到包括空調、洗衣機、彩電、電腦、手機等69大門類的1萬多個品種。海爾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的市場佔有份額都居國內同行業之首。
2000年3月,美國海爾工業園的冰箱項目正式投產,它所生產的冰箱在美國市場供應,並且通過當地設計、當地製造、當地銷售,在當地深深地紮下根。之後,海爾按照「先難後易」的既定策略,在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相繼建立了海爾工業園和工廠,在義大利收購了當地一家大型冰箱製造廠。
如今,海爾已經在世界各地建立起30家海外工廠、56個貿易中心、15個設計中心,營銷網點53000個,擁有全球經理人3000多名,產品銷往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成為當地認同的知名品牌。最近,海爾集團所在的山東省制定了一項建設世界製造業中心的發展綱要,計劃用5年多的時間,斥資2萬億元達到這一目標。為此,山東省還制定了一項名牌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10年力爭創「中國名牌」150個以上,創20個世界知名的「海爾式」品牌企業。
⑷ 聽說海爾集團被國外收購
當然不是真的了
海爾 可是個 大集團
不可能
1064146876
⑸ 海爾被收購了么
沒有,海爾是個上市公司,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在上海交易所所披露的數據看到,他們的主要的十大股東都是國內的企業和法人代表。如果某個人或者某個公司收購了海爾股票百分之五十以上才完全控股海爾。而從數據上看到擁有海爾股票最多的境外機構是高華-匯豐-GOLDMAN, SACHS & CO.擁有海爾百分之零點九的股份~~~根本不算被別人收購~~~
⑹ 海爾為什麼收購GE
3000多的機子在海爾很正常的 海爾的高端機是貴 比如說ES60H-T1(E) (E) 代表是非家電下鄉 ES60H-Z3(XE) XE就是鄉下產品
⑺ 海爾在收購美泰之前對外直接投資採取的是什麼方式
直接出資建廠
成本高、風險大、對公司整體運營能力要求特別高。
⑻ 被海爾收購的美國通用公司最後怎麼樣了
據報道,海爾收購美國通用電氣家電公司後,截止18年上半年通用電氣家電公司的收入就增長了11%。
⑼ ( 1 )海爾在收購美泰之前對外直接投資採取的是什麼方式
1、當美國百年家電企業美泰傳出出售的消息時,競購者名單中赫然出現海爾的名字,一下子吸引了海內外眾多的目光。
海爾的國際化路線是特立獨行的。 1999 年,海爾在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州開辦了一家家電組裝工廠,盡管在美國辦廠成本很高,風險很大,盈利預期也不明朗,但海爾還是毅然這樣做了。
海爾在美國市場的努力得到了部分回報,海爾的小冰箱在美國市場很暢銷,其大尺寸的冰箱、窗式空調及攜帶型風扇在市場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分別達到 2% 、16% 和 8% 的市場佔有率。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雖然海爾品牌在美國打出了一定的知名度,並且取得了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其美國業務至今仍然處於虧損狀態。
國內諸多企業非但沒有採取海爾的國際化模式,相反卻探索出自己的另一條國際化之路——跨國並購。
TCL 作為吃螃蟹者,去年成功合並了法國老牌家電廠商湯姆遜的彩電業務,組建了全球最大的彩電帝國。整合湯姆遜的彩電業務, TCL 總裁李東生喊出了 18 個月內合資公司盈利的目標。而聯想也在今年出資 17.5 億美元成功收購了 IBM 的 PC 業務。
這種國際化運作模式比海爾原來的國際化路線來得更有聲勢,連海爾自己也向這種趨勢靠攏。
美國時間 6 月 21 日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考慮後海爾終於亮出了自己的初步收購計劃。海爾美國公司聯手兩家美國知名私募基金——貝恩資本( Bain Capital )以及黑石集團( Black stone Group )以每股 16 美元的收購價向美國電器業的百年老店美泰公司拋出價值 12.8 億美元的「綉球」。
⑽ 海爾公司與海爾海外的公司是如何進行貿易往來
海爾海外收購的背後:失去產能還能走多遠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7日 14:42 《新財經》
文/蔡恩澤
在市場競爭中長大的海爾,一旦放棄自己的製造優勢,不知道還能剩下什麼
不久前,海爾集團發布公告,參與紐西蘭最大的家電製造商斐雪派克(Fisher & Paykel)的一項股權融資計劃。海爾為此項交易支付2850萬美元,獲得該公司20%股權,成為斐雪派克的最大股東,同時獲得兩個董事席位。
近年來,海爾在海外市場頻頻出手,先是競購美泰克,後欲收購GE白電,但均以未果告終。海爾在國內的白電產業老大位置上已坐了多年,但在海外市場,自有品牌的銷售一直未見多大起色。如今「斬獲」斐雪派克,是否就有了一塊施展拳腳的領地?
收購斐雪派克,誰借誰的力
海爾此次出手,有人評論為是「假道滅虢」。海爾自己的說法則是:利用斐雪派克的市場渠道,向歐美高端白電市場滲透。但看好未來與獲得銷售利益是兩碼事。海爾看好斐雪派克的銷售渠道,斐雪派克也看好海爾在中國的銷售渠道,從表面上看,這樣的渠道資源交換,似乎雙方誰也不吃虧。
稍作分析即可發現,這樣的交易,對斐雪派克顯然更有利。目前,產品能覆蓋全球高端市場的白電製造商,歐洲有西門子、飛利浦,美國有約克,都是縱橫市場多年的強勢品牌,外來品牌難撼其霸主地位。海爾想通過斐雪派克虎口奪食,絕非易事。
再從「相互利用」的角度來看,雙方共享市場資源,海爾將在中國市場獨家營銷和分銷斐雪派克品牌家電產品,斐雪派克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市場獨家營銷和分銷海爾品牌家電產品。但由於二者市場資源極不對稱,海爾明顯吃大虧。
雖說斐雪派克的產品覆蓋高端市場的冰箱、洗衣機、洗碗機、乾衣機和灶具等產品大類,但每年僅生產120萬台左右,產品銷往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後,市場佔有率微乎其微。目前,斐雪派克在紐西蘭擁有55%的市場份額,位居市場第一;在澳大利亞擁有18%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二。從上述情況看,斐雪派克最多也只能算個區域強勢品牌。
比起2008年實現全球銷售額1220億元人民幣,佔中國家電市場份額二成多,高端市場份額達30%以上的海爾集團,即便是把斐雪派克放在中國市場,也是只體量並不大的「小麻雀」,更別說放在全球市場了。斐雪派克能量有限、渠道有限、市場有限,海爾「借用」這樣的資源,到底能沾多大的光?
美國金融危機暴發以來,對斐雪派克業績沖擊巨大。到今年3月31日為止的一年內,斐雪派克虧損額達9530萬紐西蘭元。今年2月該公司曾公布,過去九個月來其在紐西蘭的銷售額下滑了13.1%,在澳大利亞銷售額下滑了8.5%,美國銷售額下滑12.9%,歐洲銷售額下滑19%。
中國市場的消費潛力,斐雪派克不會揣著明白裝糊塗。借用海爾渠道進入中國,高昂的前期投入費用,斐雪派克可以就此全部省掉,實為走了一步好棋。
斐雪派克在公告中表示,通過與海爾的合作,為其打開了通往中國市場的大門,還可以把銷售推進到中東和非洲。該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John Bongard)也承認,僅僅依靠他們自己的力量這將是極艱難的任務。目前,美國的高端白電市場被幾家德國廠商所佔領,斐雪派克與他們同台競爭倍感壓力。與海爾合作後,則很有信心在中國市場上與幾大德國對手一較高下了。
海爾軟肋:主體產業缺少競爭力
實力強大的跨國公司,企業的產業架構十分清晰,幾大主業個個強壯。再看海爾的產業架構,幾乎是多元化的「雜燴湯」,主業不夠大,更不強,副業則是小而散。這是海爾的軟肋,也是海爾的致命傷。
海爾集團創立於1984年,已成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產品從1984年的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爾目前的產業群包括家電、通訊、IT、家居、生物、軟體、物流、金融、 房地產、電器部品、數字家庭、生物醫療設備等12個門類。唯一的強勢產業是白電,這幾年則呈現出持續下滑態勢,市場地位已經從多年的第一,淪為現在的第三(第一是格力,第二是美的),競爭優勢不再,前景堪憂。
海爾的年報數據顯示,2008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僅44.43 億元,同比下滑23%,營業利潤為-8171萬元,出現了近五年來首次單季度經營性虧損。由於2008 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下滑,以及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大幅上升,單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87%,進而影響了海爾2008 年的業績。
如果把近幾年國內各大家電企業的財務數據作一對比,就會發現,在格力、美的、科龍和海爾四大家電巨頭中,海爾的銷售凈利潤率和凈資產收益率明顯落後於其他三家。種種跡象表明,一直以白色家電作為企業產業架構唯一重心的海爾集團,似乎正行駛在偏離產業軸心的道路上——海爾的空調、冰箱產能增長緩慢,市場份額不斷下滑,產業地位已受到嚴重威脅。
再看那些跨國家電巨頭,GE、西門子、三星的產業架構與市場控制力堪稱典範。
GE 即通用電器,是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器和電子設備製造商,它的產值佔美國電工行業全部產值的1/4左右。GE是企業多元化投資的鼻祖,是一家集服務、技術和製造為一體的多元化公司,致力於在每一個業務領域都實現全球領先,並幫助客戶實現成功。從飛機發動機、發電設備到金融服務,從醫療造影、電視節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於通過多項技術和服務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如果GE僅僅是一家家用電器、或動力設備、或設備租賃公司,可能會在某些年頭出現盈利低谷,因為這些業務本身無法避免周期性波動。GE多樣化的領先的工業部門和金融業務部門的產業架構組合,無論經濟周期如何波動,企業總能找到增長的動力。
在GE的產業架構中。主業始終是強者之王。這家公司的電工產品技術成熟,品種繁多,產品品種和規格多達25萬多種。它除了生產消費電器、工業電器設備,還是一個巨大的軍火供應商,從宇宙航空儀表、飛機發動機、引航導航系統,到多彈頭彈道導彈系統、雷達和宇宙飛行系統等,都被囊括在其巨大的產業架構中。近年來,GE曾先後剝離出讓了71項非核心業務,將精力和資源集中於核心業務的培育和發展上。
反觀海爾,盡管多年來一直堅持多元化發展,在家電領域擁有業內最寬泛的產品群,但是,海爾產業群背後掩藏的,是並不理想的經營狀況。在海爾的主營業務中,除了當年砸出來的冰箱業務尚能拿出手外,空調與格力、美的之間的差距已越來越大,已被二線陣營快速趕上;洗衣機無論是波輪還是滾筒,在中外品牌夾擊下已有心無力;海爾彩電從未躋身國產五大主流品牌之列,海爾手機如今在市場上難見蹤影;勉強算得上有利可圖的可能是筆記本電腦,卻又趕上了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市場疲軟。
將GE的產業架構與海爾的產業架構稍加對比,我們不難看出,企業的產業架構,是企業獲取利潤和發展壯大的必備土壤:主業清晰且強大者贏,得產業者得天下。
失去產能,企業還能走多遠
1998年,海爾提出了「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三步走」國際化戰略。其中,「走出去」指的是將產品批量銷往全球主要市場,「走進去」是指進入國外主流市場的主流營銷渠道,「走上去」則表示讓海爾品牌成為國外主流市場的主流品牌。
十年來,海爾已基本實現「走出去」,但是「走進去」與「走上去」卻步履維艱。
與國內大多數企業相比,海爾是一個較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但與國際企業相比,海爾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這一點從海爾缺乏原創產品、重大改進型產品就可見一斑。雖然海爾冰箱已經躋身全球三強,卻沒有一項足以影響產業的冰箱技術來打天下、坐天下。其他產品的情況也類似,這是海爾十年戰略的核心缺失。
其實,海爾的真正產業優勢是在國內。2004年,海爾在成為「中國家電第一品牌」後,冰箱、洗衣機、空調、熱水器均為行業三強。因為有一批而不是一類產品表現優秀,所以,海爾的總營收比別的企業要高很多。
不過,問題也由此而起。從50分到85分易,從85分到95分難。目前,海爾在自身主導產業國內市場增長空間不大、甚至已觸及天花板的情況下,沒有選擇對國內產能進行大規模有效整合,進一步壯大已有的產業實力,而是選擇把市場主體由國內調整為國外。這樣的選擇,也許正是導致海爾近幾年銷售規模不能持續放大,市場控制力不斷弱化的症結所在。
海爾在全球營銷額突破千億大關後,主營業務收入持續低增長已成為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按照張瑞敏的規劃,海爾集團的未來戰略是,將越來越多的生產製造業務進行外移,以騰出更多精力用於產品研發與營銷。
產能外移是一著險棋,日本家電企業在產能全部外移後出現的「企業空心化」現象,應該引起中國企業的警醒。日本家電業通過三次產能外移,「騰籠換鳥」變成了「騰龍換鳥」,最終導致自己研發的技術與產品不能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近幾年,日本家電企業已經開始反省,並著手在國內重建家電產品生產線。
放棄企業產能,就等於放棄市場制導權。在現代化的全球生產與全球銷售模式中,產能優勢,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企業的競爭優勢。在市場競爭中長大的海爾,一旦放棄自己的製造優勢,不知道還能剩下什麼?
5月31日晚,戰略績效專家林佑剛在廣州與家電界資深人士聊天,談起了家電行業的競爭,談起了海爾、美的、格力、TCL、長虹等業內幾大知名企業的風雲變幻。大家最後形成一致看法:海爾是一個非常值得尊重的企業,張瑞敏是非常值得人們敬佩的企業家,但是,對海爾的前景並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