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石油股有哪些
美石油股較多,以下幾家是比較大型的石油公司:
代碼 簡稱
PNG PAA Natura
COP 康菲石油
XOM 埃克森美孚回
CVX 雪佛龍
ECA 加拿答大能源
TOT 道達爾
BP 英國石油
REP 西班牙雷普索爾YPF
E 埃尼石油
PZE 巴西石油
香港大型本土上市券商,港股美股開戶或咨詢請加好友交流,謝謝。
㈡ 義大利埃尼集團的發展歷程
1860年,在帕爾瑪省的奧扎諾阿基利·堂采利公司鑽了兩口32米和45米深的油井,獲得日產25公斤的產量。這是義大利石油天然氣工業的起源。
1926年,義大利組建了阿吉普公司AGIP(義大利石油總公司)。這個時期義大利也制訂了國家的石油和天然氣政策。
1953年,義大利組建了埃尼公司,創辦資本為11億美元,為國家控股公司。其意圖是將義大利能源部門所有業務集中在一個實體內,以制訂並執行義大利的能源戰略。 埃尼集團總部的地址是羅馬恩里柯·馬戴伊廣場一號。這個地名,銘記著埃尼集團首任總裁恩里柯·馬戴伊作為義大利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奠基人的重大貢獻。這是一個國家對一個企業家貢獻的最大認可。
他在就任埃尼集團總裁這一職務之前,已經擔任過阿吉普公司的代理總裁,對義大利全國的能源政策和能源開發與生產有著全面的了解。後來在他領導下,埃尼集團將義大利的阿吉普公司AGIP(義大利石油總公司)也收編了到了自己的旗下。
埃尼從一開始就面臨兩大艱巨任務:戰後復興的經濟發展對能源產生了更大需求,但是義大利水能和煤炭資源不足以支撐這一增長的需求,因此需要繼續從石油國大量進口石油。但是戰後的國際形勢已經變化,強權已無法以原來的手段得到油氣資源。
還有就是在義大利內部,油氣資源主要以天然氣為主,為了降低對外部石油資源的依賴,義大利需要揚長避短,強化對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1957年,埃尼集團在伊朗獲得石油租借地,與伊朗的利潤比例為75:25。60年代又陸續在中東十幾個國家獲得合作經營油氣開采和加工業務,經營范圍逐步向多種經營發展。租借地這種方式一改戰前發達國家石油公司對產油國的強硬態度,使得這些國家在發放勘探和開發油氣的許可證方面有更大的決策權,也因此獲得了相比於過去更多的利益。這一新的合作方式,最終使得石油生產國組建了歐佩克集團而能夠完全控制自己的能源勘探和生產。發達國家開始以更平等的方式與石油生產國達成協議,是從義大利的埃尼開始的。
70年代,兼並了埃加姆礦業公司後,又從中東、阿爾及利亞和北海獲得大量石油資源。
1981年,與中國化工部化工研究總院簽署了中意合作研究開發協定書,雙方在石油化工與合成材料領域進行合作。
1989年,與蒙特愛迪生公司合資,創辦埃尼蒙特公司(Enimont),兩家各控制40%股份。*1990年,蒙特愛迪生從埃尼蒙特退股。
1991年,埃尼蒙特改名為埃尼化學公司。1992年,埃尼轉為股份制公司。
1993年,改制後的埃尼公司克服重重困難,扭虧為盈,凈利潤約246億美元。
1995年,埃尼公開發行12億股票,相當於股本總額的15%。同年底,埃尼股票在義大利、紐約和倫敦的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
1995年,與美國聯碳公司達成協議,在歐洲成立對半合資的聚乙烯合資企業。
至1996年,埃尼的業務范圍涉及五大洲84個國家。
㈢ 英譯中 翻譯這段話~~~
1926, Agip of Italy formed a company AGIP (Italy Oil Corpor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Italy has also developed the country's oil and gas policy.
In 1953, Eni of Italy formed a company, founded capital of 1.1 billion U.S. dollars, the state holding company. The intention is to the Italian energy sector all business in one entity,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Italy's energy strategy.
1957, Eni Group access to oil concession in Iran, and Iran's profit ratio of 75:25.
1960s in the Middle East also have access to more than 10 countries and cooperative exploitation of oil and gas processing business, the business scope graally to a variety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This concession to a pre-war oil company developed the hard-line stance on the oil-procing countries to enable these countries in the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ermits have a greater decision-making power, and therefore was more than in the past Interests. This new mode of cooperation, make the final formation of the oil-procing countries and OPEC groups to fully control their own energy exploration and proctio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started a more equal manner to reach an agreement with the oil-procing countries, from Italy's ENI began.
1970s, the merger of the Ai Jiamu mining companies, from the Middle East, Algeria and the North Sea substantial oil resources.
1981, the Chinese Ministry of Chemical Instry and Chemicals Research Institute signed a Sino-Italian cooperation 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greement, the two sides in the petrochemic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s areas.
1989, a joint venture with Montedison, the company founder Ainimengte (Enimont), two each control 40 percent of the shares. * 1990, Montedison from Ainimengte Tuigu.
1991, Ainimengte renamed as the chemical company ENI. In 1992, Eni to joint-stock companies.
In 1993, after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company Eni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profitability and net income of about 24.6 billion U.S. dollars.
In 1995, Eni public offering of 1.2 billion shares, equivalent to 15 per cent of the total share capital. With the end of Eni shares in Italy, New York and London Stock Exchange.
1995, the carbon companies and the U.S. reached an agreement in Europe to set up a joint venture between the semi-polyethylene joint venture.
To 1996, Eni's business covers 84 countries on five continents.
Endり
㈣ 石油行業前10名(中文名+股票代碼)
601808中海油服
601857中國石油
000609綿世股份
000819岳陽興長
002192路翔股份
600028中國石化
000554泰山石油
002221東華能源
600179黑化股份
㈤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包括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具體形式多種多樣,分類方法也不一致。有的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區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和國家調節兩種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區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國家消費(采購)和國家調節三種基本形式;有的把它劃分為國家所有制經濟、國家財政對國民收入再分配、國家政策與計劃調節三種基本形式,如此等等。但是,國家所有制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既是國家財政支出的結果,同時也是國家調節的一種杠桿,不能把國家所有制經濟同國家調節的其他形式完全對立起來。實際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各種形式,都是國家調節社會經濟的不同杠桿,而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節,都是在國家和壟斷資本的各種結合形式中進行的。圍繞國家和壟斷資本的不同結合方式,可以把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區分為下列三種基本形式。私人壟斷資本 第一種: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外部的結合,即同政府密切聯系的私人壟斷資本。這種結合主要通過以下各種方式進行:①政府向私人壟斷企業進行采購或訂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向私人企業采購的數量都有巨大的增長,一般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0%左右,少的(如日本)也有10%左右。在美國聯邦政府的采購中,軍事采購或訂貨佔主要地位。②國家通過自己的金融機構向私人壟斷企業提供資金。戰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體系及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進一步加強。目前許多工業發達國家的國家信貸已佔國內信貸總額的50~90%。③國家向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各種財政補貼,如價格補貼、部門補貼、地區補貼、出口補貼等,並對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各種低息優惠、稅收減免措施。④國家對科技研究進行巨額投資,向私人壟斷企業提供各種科研成果。戰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由國家撥付的科學研究費用,約占總額的一半,高的達 2/3左右。許多由政府撥款進行的科學研究,交給私人壟斷企業承包完成,其成果也直接歸它們利用。⑤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不斷擴大。戰後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建立了所謂「福利國家制度」,目前這筆支出約占政府財政支出的1/3至2/3左右,它既保證了社會資本再生產所必需的勞動力的再生產,又通過擴大消費需求幫助私人壟斷企業的產品實現。⑥國家投資興建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為私人壟斷組織提供各種生產資料和服務。 同政府密切聯系的私人壟斷資本,在組織形式上繼續保持私人壟斷組織形式,但在運動方式上即剩餘價值的生產、實現和分割中已自始至終同國家的干預和調節密切結合在一起。在剩餘價值的生產上,國家向私人壟斷資本提供資金、廉價生產資料、科技成果、熟練勞動力和各種社會服務,幫助私人壟斷資本擴大再生產。在剩餘價值的實現上,資產階級政府通過擴大國家消費的辦法,為私人壟斷資本提供有保證的市場;還通過國家資本的輸出,為壟斷企業開辟國外市場並對私人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提供優惠和保障。在剩餘價值的分割上,國家通過財政收支對國民收入進行再分配,以保證私人壟斷資本的高額利潤。國家同私人共同壟斷 第二種: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內部的結合,即雙方共有的壟斷資本。它主要通過以下三種途徑產生:①國家購買原有私人壟斷企業的部分股票;②原有國營企業吸收一部分私人壟斷資本的股份;③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聯合投資建立新企業。由此而形成的企業叫做國家參與制企業,或「混合」企業。這種共有壟斷資本的組織形式仍是股份公司。但它已不是私人資本的聯合組織,而是由國家所有制同私人所有制在企業內部混合聯合的組織。國家參與制在義大利獲得了廣泛的發展,這種國家參與制企業的固定資產在全國各大企業中所佔的比重,1965年為31%,1973年為39%;它的銷售額在全國各類大企業中的比重,1965年為20%,1973年將近30%。義大利政府設立國家參與部,它通過參與制控制一個為首的股份公司,然後通過它進行一層又一層的參與而控制一系列的企業,形成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式的體系。其中最大的,一個是工業復興公司(伊利公司),它控制了義大利生鐵生產的94%,鋼產量的59%,航空運輸、廣播電視的100%;一個是國家碳化氫公司(埃尼公司),它控制了石油、天然氣和化工營業額的絕大部分。 這種共有壟斷資本是國家同私人壟斷資本雙方都比較願意接受的形式。60年代以來,在許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通過這種形式,國家可以用較少的國有壟斷資本直接監督以至控制大量私人壟斷資本的運動,把私人壟斷資本吸引到需要加緊發展的部門和地區,以利於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進行,私人壟斷資本也可以直接利用國有壟斷資本來加強自己的經濟地位和競爭能力,更多地得到政府給予的各種優惠,以保證獲得高額壟斷利潤。國有企業壟斷資本 第三種:國家同壟斷資本完全溶合表現為國有企業壟斷資本。它主要通過以下三個途徑產生:①接管先前就存在的國家財產和敵國資產;②實行資本主義國有化,即國家用高價收購或其他補償損失的辦法,把某些私人企業收歸國有;③國家直接投資建立企業。在這類國家所有制企業里,作為總壟斷資本家的國家成為生產資料的直接所有者,通過自己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在社會資本的再生產過程中,同私人壟斷企業的各種經營活動結合在一起。這種資本主義國家所有制企業,在戰後各發達國家有了很大的發展。戰後初期,許多西歐國家,如英、法、意、奧等,曾經掀起了「國有化」的浪潮,把若干設備陳舊、利潤率不高或有虧損的基礎工業部門,如煤炭、鋼鐵、電力、煤氣、鐵路等部門或企業,以償付高額補償金的方式收歸國有。其後,一些國家又將汽車、造船等部門或企業收歸國有。隨著技術革命的進展,為了興建原子能、宇航等新興尖端工業和基礎設施,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財政撥款,直接投資興建國有企業。在整個戰後時期,這種國家所有制企業仍有所發展。西歐一些國家,如1981年法國社會黨政府實施擴大國有化綱領後,國有企業的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職工占就業人口的21.5%,工業投資佔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50%。義大利包括國家參與制企業在內,1979年的產值已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4.7%,職工占就業人口的25.4%,投資占國內投資總額的47.1%;聯邦德國分別為12%、10.5%和12.7%;英國分別為11.1%、8.1%和20%。奧地利在1946年實行國有化後,國營企業在各工業部門中所佔的比重是:鋼鐵工業佔98%,採煤業佔98%,有色金屬佔94%,採油和煉油業佔91%,動力工業佔40%。而美國國有企業的比重很小,它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佔5%左右,在工業中還不到1%。總之,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有企業不僅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發展,在結構上也有變化,它從戰前的公用事業和軍需工業部門擴大到基礎工業、新興工業以至一般製造業部門。 應當指明,這些國有企業表面上是「公有」的,但實質上是壟斷資產階級最大限度地支配社會資本和剝削勞動人民的一種形式,它的活動主要是促進私人壟斷資本的運動,保證私人壟斷資本獲得高額利潤。它以低價向私人壟斷組織供應商品和勞務,以高價從私人壟斷組織購買商品和勞務。它促進國民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和部門結構和地區結構的改造,為私人壟斷資本的再生產創造有利條件。國家壟斷資本是比私人壟斷企業更高的、更集中的資本社會化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適應生產社會化發展的要求;但另一方面它的出現和發展也反映了資本主義私人所有制已經過時,這對資本主義制度無疑構成了一種很大的威脅,因而壟斷資產階級又力圖限制國有壟斷企業的發展,並在條件有利時實行「非國有化」,將國有企業重新改為私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