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這么多路透社、新華社是什麼意思到底是代表哪個國家的
路透社是英國的。 新華社是中國的。
路透社於1850年由保羅·朱利葉斯·路透在德國亞琛創立,1851年遷址到倫敦。創辦人路透原為德國人,後加入英國籍。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訊社擴展成為一家大公司。
路透社是英國創辦最早的通訊社,現為世界四大通訊社之一,素以快速的新聞報道被世界各地報刊廣為採用而聞名。路透社股權屬於代表倫敦出版的全國性報紙的報業主聯合會,代表郡級報紙的報聯社、澳大利亞報聯社和紐西蘭報聯社 。這四家股東都有代表參加路透社董事會,它們之間有一項確保路透社在新聞報道中所謂「獨立性」和「正直性」的「托拉斯協議」。
路透社董事會由1名董事長、3名常務董事和8名董事組成。董事會每半年召開一次會議,由董事輪流主持會議,討論財政和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日常行政工作由執委會(或稱經理部)負責。執委會由總經理、兩名副總經理、兩名助理副總經理和總編輯6人組成。總經理由董事會任命,新聞業務工作由總編輯主持。
路透社名義上是私人企業主所有,實際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國的官方喉舌。路透社新聞報道的主要對象是國外,它的國際新聞緊密配合英國政府的外交活動,它對體育新聞也很重視。該社的經濟新聞主要是商情報告,為英國和西方大企業服務。
路透社每天發稿。除一般新聞外,經濟新聞和體育消息占很大比重。每天24小時,通過電子計算機控制以電視、電傳和油印稿形式,向世界名地的銀行、經紀人和工商企業提供經濟、金融情報。路透經濟新聞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地位。在它的總收入中,85%來自出售的經濟新聞,15%來自國內的收入。
路透社的消息大致有特急快訊、急電和普通電訊三種。這三種電訊的時效按順序遞減,篇幅按順序遞增。特急快訊主要針對商業用戶,快訊主要適用於政府機關及電子媒介訂戶,普通電訊則主要服務於其他新聞媒介訂戶。
路透社是與新華社最早建立新聞合作關系的西方通訊社,50年代兩社就簽訂了互相交換新聞的協定。1992年12月6日,路透社的綜合數據網路與中國最大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的行情電腦系統正式聯通,使得上海證券交易所的A股和B股的牌價可以通過路透社的網路傳送到世界各國。
新華通訊社(簡稱新華社)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是中國最大的新聞信息採集和發布中心。現任社長田聰明,總編輯南振中,副社長徐錫安、馬勝榮(兼任常務副總編輯)、何平(兼任常務副總編輯)、魯煒(兼任秘書長),中紀委駐社紀檢組長李洪峰,黨組成員崔濟哲(兼任副秘書長)。
新華社前身是「紅色中華通訊社」,創建於1931年11月,1937年改現名。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後,新華社的規模和業務范圍不斷擴展,目前正在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世界性通訊社而奮斗。全社從事新聞報道、經營管理和技術工作的職工逾萬人。
新華社總社設在中國首都北京。全社的新聞採集和處理系統由總社、國內分社、國外分社三部分組成。總社除總編輯室外,還設有國內新聞編輯部、國際新聞編輯部、對外新聞編輯部、體育新聞編輯部、新聞攝影編輯部、參考新聞編輯部、新聞信息中心和網路中心。在國內除台灣省以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設有33個分社,在50多個大中城市設有支社或記者站;在海外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有分社。同時,分別在香港、墨西哥城、內羅畢、開羅、巴黎設有亞太、拉美、非洲、中東及法語地區等五個可以直接向國外發稿的總分社。
新華社擁有多渠道、多功能、多層次、多手段的新聞報道和發布體系。在國內,每天通過專線分別向中央、省市、地縣、晚報、專業報和電台、電視台播發各類新聞信息稿件,用中、英、法、西、俄、阿、葡7種文字24小時不間斷的向世界各地提供各類新聞信息,總字數為400多萬字。目前,新華社已在海內外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新聞信息用戶網路,並與近百個國家的通訊社或新聞機構簽訂了新聞交換合作協議。成立於1993年的新華社音像中心,為各級電視台和廣大音像製品訂戶提供多品種的新聞、專題類節目。
新華社編輯出版20多種報刊,包括《新華每日電訊》(日報)、《新華社外文電訊稿》(英、法、西、阿、俄)、《參考消息》(日報)、《經濟參考報》(日報)、《中國證券報》 (日報)、《上海證券報》(日報)、《瞭望》(周刊)、《半月談》 (半月刊)、《環球》(半月刊)、《中國記者》(月刊)、《 攝影世界》(月刊)、《證券投資》(周二刊)、《農村大世界》(月刊)、《中國圖片》(季刊)、《中國年鑒》(中、英文版)等。其中《參考消息》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日報;《半月談》是全國發行量最大的雜志。新華社所屬的新華出版社每年出版以新聞和時事政治為主的各類圖書400餘種。
隨著世界科技的發展,新華社的通訊技術已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包括文字編輯、圖片處理、新聞通訊、經濟信息、資料檢索等10多個計算機信息處理系統,擁有包括衛星通訊和互聯網在內的傳輸網路,衛星通訊傳輸網路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香港、紐約、巴黎、倫敦為轉發中心,覆蓋全國和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聞通信體系。
近幾年來,新華社的經營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業務范圍不斷擴大。新華社所屬的中國經濟信息社、中國新聞發展公司、中國廣告聯合總公司、中國圖片社、環球公共關系公司、杭州國際公共關系公司等,在國內同行業中都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新華社還設有新聞研究所、世界問題研究中心、中國新聞學院等部門,致力於新聞業務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根據中國政府的授權,從1996年開始,新華社又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對外國通訊社及其所屬信息機構在中國境內發布經濟信息進行歸口管理。
B. 路透社是哪個國家的通訊社
路透社是英國的通訊社。
路透社(Reuters,LSE:RTR,NASDAQ: RTRSY)是世界上最早創辦的通訊社之一,也是目前英國最大的通訊社和西方四大通訊社之一。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體新聞通訊社,提供各類新聞和金融數據,在128個國家運行。
路透提供新聞報導給報刊、電視台等各式媒體,並向來以迅速、准確享譽國際。另一方面,路透提供工具和平台,例如股價和外幣匯率,讓交易員可以分析金融數據和管理交易風險;同時路透的系統讓客戶可以經由網際網路完成買賣,取代電話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買賣大廳等人工交易方式,它的電子交易服務串連了金融社群。
路透社由德國人保羅·朱利葉斯·路透(Paul Julius Reuter)1850年在德國亞琛創辦,次年遷往英國倫敦。1865年,路透把他的私人通訊社擴展成為一家大公司。1916年被改組為路透有限公司。它素以快速的新聞報道被世界各地報刊廣為採用而聞名於世。
2014年11月,路透社宣布,其網站新聞評論功能將被關閉,讀者今後可以到社交媒體或在線論壇上評論其新聞故事。美國當地時間2018年4月16日,路透社榮獲2018年度普利策獎特寫攝影獎。
C. 現貨外匯最新的新聞從哪裡可以查看到,影響現貨外匯的因素有哪些啊
現在很多財經網站都可以看到,比如fx168、和訊、新浪外匯等等。
影響外匯的因素主要是大的國際形勢,比如目前的歐債、QE3等情況。還有就是一定要學會看經濟數據,因為外匯交易實際上就是比拼一個國家的實力,國家強大貨幣才能強大。比較重要的可以看非農數據、CPI、利率、房地產銷售、采購經理人指數、各種訂單指數、消費者信心等等。通過這些數據來判斷這個國家的經濟情況,然後就可以做決策了。
D. 怎麼看路透的英文新聞
路透的英文新聞在紐約時報、CNN、路透社等英文網站,聯合早報等中文網站進入都可以直接觀看。
路透提供新聞報導給報刊、電視台等各式媒體,並向來以迅速、准確享譽國際。另一方面,路透提供工具和平台,例如股價和外幣匯率,讓交易員可以分析金融數據和管理交易風險;
同時路透的系統讓客戶可以經由網際網路完成買賣,取代電話或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買賣大廳等人工交易方式,它的電子交易服務串聯了金融社群。
(4)路透社外匯報道擴展閱讀:
路透社英文報道的主要對象是國外,它的國際新聞緊密配合英國政府的外交活動,它對體育新聞也很重視。該社的經濟新聞主要是商情報告,為英國和西方大企業服務。
消息分類:特急快訊、急電和普通電訊。
特急快訊
是路透社播發新聞的一種形式。它可以中斷正常的廣播優先發出。對於什麼樣的新聞才發特急電訊,路透社的選擇仍然是以訂戶的需求為考慮重點。由於經濟界訂戶占很大比重,所以路透社的特急快訊並不局限於特別重大的國際事件,還包括一切對各類交易市場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新聞。
急電
時效和重要性次於特急快訊,用於比較重要的新聞事件的報道。急電的各種新聞要素比較齊全,但仍然比較簡單,只報道新聞事件本身,沒什麼背景材料或現場情景描寫。
普通電訊
即正常情況下播發的新聞。為了保證時效,路透社的稿子一般比較短,通常一篇稿子只報道一個動態,只對重大事件編發綜合稿。
E. 通信事業的開創者:路透是誰
>
保羅·朱利葉·路透(PauljuliusFreihen VonReutoil 1816-1899),原名l·B·約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於德國卡塞爾的一個開明的猶太教拉比家庭。13歲時,路透的父親去世,小路透到開銀行的表哥那裡寄居。路透從小數學就很出色,在銀行里很容易地就被富於數字變化的匯兌行情給迷住了。他從事匯兌行情業務之後,經常為一個問題苦思冥想:怎樣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國的外匯行情呢一次偶然的機會,路透結識了大數學家高斯。當時高斯正在埋頭研製電報。路透從高斯處獲益匪淺。他敏銳地看出,這種新通訊工具可以極大地提高匯兌行情的收發速度。他開始留意電報機的研製動向。這期間他來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並且把自己原來的姓名伊斯拉埃爾·貝亞改成了保羅·朱利葉·路透。
也是在柏林這段時間里,路透結婚了。當時,他29歲,妻子是柏林一位銀行家的女兒。利用岳父提供的資金,路透購買了一家書籍出版發行公司的股票,與人合資經營出版業。三年後,路透不堪忍受普魯士政府對輿論的壓制,毅然奔赴巴黎。此時他胸中已經醞釀著做信息買賣的計劃,因此不惜進入當時世界最龐大的通訊社當普通職員。無獨有偶,和路透同時進通訊社的還有一個流亡者—一個柏林銀行家的兒子貝恩哈德·沃爾夫,幾十年後,他、路透與哈瓦斯同時成為世界新聞業的三巨頭。
他的創業史是從1848年開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離開政治上日益反動的普魯士,來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會見了法國報業巨頭查理·哈瓦斯。身材矮小的路透給哈瓦斯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口若懸河的毛遂自薦:他在柏林曾開過一家出版社,普魯士政府的輿論封鎖使他舉步維艱;他慕哈瓦斯先生的大名而來,而望能被錄用而謀得個賺錢維生的差事。
那時,哈瓦斯正苦於人手不足,恨不能一個人分成幾個人用,正當此時,有人競不招自來,這讓哈瓦斯喜出望外。尤其當得知路透還精通英、法、德三種文字,更是如獲至寶,當即答應了路透的求職請求。
路透就這樣成了哈瓦斯社的一個成員,投入繁忙的通訊業務。他每天從來自歐洲各地的報紙中挑選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章並譯成法文,作為該通訊社的新聞稿件,然後分送到巴黎的報紙和國外的訂戶。遠至聖彼得堡的宮廷都有他們的聯系對象。
猶太人先天的競爭意識使路透無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譯和提供新聞稿件的工作能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對此自己又得心應手,為什麼不可以個人單獨經營呢路透從一個飼養信鴿的旅店老闆蓋勒那裡租用了40隻信鴿,讓它們充當亞琛——布魯塞爾郵路的「信使」。此招果然奏效。在當時兩地之間沒有電訊相通的情況下,起到了提供最快的新聞稿件的作用。1851年夏天,路透移居英國,開始了他人生之旅最輝煌的時期。
靠著在法、德兩國的經營中打下的基礎,路透開始在這里營造他的寵大的「通訊帝國」。首先,他還是運用他的提供「快訊」和「快訊中的快訊」的策略。
年,路透得知「磁力電報公司」和另一家電報公司在連接蘇格三和英格蘭的海底鋪設了一條電纜。兩公司用快艇在愛爾蘭南部的昆士蘭海迎候從北美開來的載有新聞稿件的船舶。這比南安普頓至美國的距離縮短了400餘公里。他們沒想到,一個工於心計的競爭對手已悄然出現在他們的身旁。路透秘密地在對手已佔據的昆士蘭西90公里處的克魯克黑文修建了一個電報基地。在這里,路透社在海上值班的小舢板用信號示意基地的聯絡艇從北美來的船上取下稿件。其他報社要在拿到稿件後再航行100多公里返回科克市方能發報,而路透社的聯絡艇則只要開至不遠處的克魯克黑文即可。這樣,到別人開始發報的時候,路透社編成的通訊稿件早已到訂戶手中了。
人們驚訝地發現,就是這位起初住在倫敦金融街一家股票交易所的兩間出租房屋裡的猶太人,不久,他便通過自己一手經營起來的路透通訊社,掌握了「歐洲大陸有關金融方面的情報」的主要輸入和輸出渠道,在交易所、銀行、股票商、投資公司和貿易公司的廣泛領域,伸展自己的巨大翅膀。緊接著,他又把目光瞄準《泰晤士報》,一心要把通訊運營的疆域擴展到報業的市場。
《泰晤士報》是英國一家歷史最悠久的報紙。它在新聞界的權威地位使得向它兜售新聞稿件的路透社開初曾吃了閉門羹——「《泰晤士報》無意採用貴社提供的消息。」但挫折沒有使路透認輸,打消在這個有利可圖的領域一試身手的念頭。他轉念一想,何不採用迂迴戰術,在眼下歐洲各地政局處於混亂的狀態下,利用路透社在歐洲各地建立了電報網的有利條件,先迅速提供各種政治方面的新聞。這樣,《泰晤士報》的鐵門便被撬開了一條縫。隨後,路透社又擴大戰果,先征服倫敦的其他報社,再迫使《泰晤士報》就範。
路透先攻下了影響力較小的《廣告晨報》,接下來的局勢發展正如路透估計的那樣,除了《泰晤士報》之外,倫敦所有的報紙都開始採用路透社的電訊稿。路透社的工作效率把各家報社派出的記者遠遠拋在後面。最後《泰晤士報》也不得不與路透社簽訂合同。攻下這個最頑固的堡壘之後,路透社已經在英國新聞界完全站穩了腳跟。
剛開始報道美國南北內戰消息時,英國的報社與通訊社都是採取下述方法取稿的:當北美大陸的遠洋船到達英國南安普敦港口時,各報的蒸汽小艇就迎上去,大船上的人把裝有新聞的木盒投到海里,由小船撈出來,再把木盒裡的新聞通過電報發往倫敦。
為了搶在各報前頭發出新聞,路透秘密地把接船地點往英國北部移動了500公里,然後悄悄徵得地方當局批准,修了一條專用電報線,因此競爭對手的船隻還沒接到遠洋船,路透的新聞已經發回了倫敦。等別人發電報時,路透的快訊稿已送到訂戶手中了。
路透在傳遞速度上和其他人拉開了距離,這使路透社得到了一條爆炸性的獨家新聞。
美國林肯總統遭到暗殺後的第二天上午一點半,路透社駐華盛頓記者麥克林弄到林肯私人秘書的采訪記,但是,當天開往英國的輪船已經啟航。麥克林不顧一切地趕到海港,雇了一條拖輪,好不容易才追上那條班輪,把那條獨家新聞裝在木盒子中扔到班輪的甲板上。幾天後,輪船到達英國,路透的通訊網馬上播發了這篇新聞。當時,這一新聞事件只有一家報紙發了一則短訊,而路透社卻發了一篇有關暗殺現場的詳盡報道。第二天,倫敦各報,包括《泰晤士報》都全文轉載了路透社的報道。
這次成功,給予路透的並非只是經濟上的利益,主要還是精神上的激勵和鞭策。他明白了,要在殘酷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不僅要勇於進取,而且要不斷創新,永遠保持競爭中的優勢。他認為,不僅要先於別人得到和發出稿件,而且還要獲得別人無法獲得的高質量的稿件。他給自己的通訊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注意獲得重大的獨家新聞,這也成為路透社在21世紀的今天仍能占據世界頂級通信社翹楚位置的秘訣。
F. 路透社是哪個國家的通訊社
Reuter路透社(the Reuter Led.)路透社是英國最早的一家通訊社,由Paul Julius Reuter於1851年在倫敦創社。路透社主要在采訪國外新聞,然後提供給英國國內的報紙、廣播及電視,同時也將這些新聞發送給國外的訂戶。
路透社的由來
路透社是英國最大的世界性通訊社。它是以其創辦者德國人保羅·朱利葉斯·路透(1816—1899)的名字而命名的。
保羅·朱利葉斯·路透
路透從小用功讀書,特別喜歡數學,並掌握了英、法、德三門語言。19世紀40年代,他來到巴黎哈瓦斯通訊社工作。一次,他結識了當時正研究電報的大數學家高斯,路透敏銳地看出,電報這種新工具很有發展前途。在哈瓦斯通訊社幹了一段時間後,他決心自己創辦通訊社。1851年,路透在倫敦開辦了「電報辦事處」,這就是路透社的前身。路透社1858年正式開始向報館供稿。
「路透」這個名字的德語意思是「馬背上的人」,也就是強者的意思。因此,路透社的徽章上畫著一位身穿盔甲、策馬急馳的中世紀騎士。現在,路透社總社設在倫敦,在180多個國家和地區駐有1000多名專職和兼職記者。
G. 國外的外匯交易商都從哪得到財經消息
你好,你說的財經信息指的是每日財經裡面的每日事件嗎?
英文的財經信息一般是來著路透社等國際知名的新聞社,他們有專門的財經部門整理這些資料。
我們國內的每日財經也基本上就是翻譯了下他們整理的資料,添加了些部分國內外重要的事件。
很多平台的交易軟體裡面也有很多NEW(新聞),不過都是英文。
建議可以了解下「每日財經日歷」「每日匯評」幾個欄目,做外匯一定要關注這些可能會影響匯率波動的事件。
H. 銀行提供給我們公司的外匯匯率報價是從《路透頁面》獲取的。請問《路透頁面》具體是什麼,在哪裡可以查詢
《路透來頁面》是路透社向全球客戶自提供金融信息服務的網頁.請登臨www.reuters.com ,上面的信息和報價是免費提供,但比實時晚15-20分鍾.要獲得即時的報價和信息需另行付費.
I. 世界十大新聞社是什麼
世界十大新聞社:
1.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簡稱AP):它是由美國報業(1300家報紙)和廣播成員 ( 3890家電台、電視台 ) 組成的新聞聯合組織。全社工作人員約3000名,其中編輯、記者1600多人。
2.合眾國際社(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簡稱UPI):1958年5月由合眾社與國際新聞社合並而成。總社在紐約。
3.路透社(Reuters Ltd,簡稱Reuter):它素以快速的新聞報道被世界各地報刊廣為採用而聞名於世。路透社名義上是私人企業主所有,實際上受政府控制,是英國的官方喉舌。
4.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ess,簡稱AFP):技術設施非常先進,擁有多台計算機、無線電發射台及5顆不同的人造衛星。用於編稿的顯示終端數十台,擁有電傳機數千台。
5.俄羅斯通訊社(簡寫ITAR-TASS):國際性通訊社之一,地位相當於中國的新華社,前身為蘇聯官方通訊社塔斯社,為世界五大通訊社之一。
6.衛星通訊社(Sputnik news agency & radio,簡稱Sputnik):前身是2013年撤銷的俄羅斯新聞社與俄羅斯之聲廣播電台。
7.德意志新聞社(Deutsche Presse Agentur,簡稱DPA):經營由一個17人組成的監事會監督管理,監事會由持股人選舉產生。
8.安莎通訊社(Agenzia Nazionale Stampa Associata,ANSA):使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英語對外發布新聞和評論文章。
9.中東通訊社(Middle East News Agency,MENA):在國內各個省份分布有通訊社網路,國外擁有40餘家辦事處。
10.共同通訊社(Kyodo News Agency, KNS):是一個總部位於東京港區的非營利合作通訊社,1945年11月成立,由建於1936年的同盟通信社改組而成。
(9)路透社外匯報道擴展閱讀:
新聞通訊社簡稱「新聞社」。是原蘇聯新聞工作者協會、作家協會、對外友好與文化聯絡協
會、全蘇政治科學和知識普及學會等社會團體,於1961年2月21日在莫斯科聯合創辦的「社會
性」新聞通訊機構。其宗旨是:促進、發展和鞏固各國人民之間的互相了解、信任和友誼。其
口號是:「新聞為和平服務,新聞為友誼服務。」
J. 網友稱路透社的這篇報道太卑鄙,大家為什麼會這么說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我們在去年一年的時間了經歷了很多。新冠疫情的到來,把我們有節奏的生活都給打亂了。疫情使世界的經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在這樣的情況下,最應該合作的時候其他國家反而惡意扭曲事實,故意詆毀中國。
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國家給其他各國爭取了足夠多的時間。而其他國家並沒有抓住,這來之不易的機會。當我們國家在疫苗研製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的時候,其他國家也是惡意詆毀我們國家的疫苗。路透社的這篇報道更是卑鄙的歪曲事實,故意攻擊中國國葯疫苗的安全性。
現在全世界的疫情,防控工作依然很嚴峻。我們國家不僅在疫情防控上面做到了世界的前面,而且就是在疫苗研製方面也是做的最好。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只有相互幫助,才能更好的控制住疫情的蔓延。
在需要相互幫助的時候,世界其他國家反而可以扭曲事實,給中國抹黑。我們也是很無奈,畢竟疫情只有全球都控制住以後,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的恢復平靜。
各位,對於路透社無視事實卑鄙的報道這件事,您有什麼想說的,可以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