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哪個網站可以查詢交易所公開交易信息的歷史數據
證券之星
Ⅱ 網上怎麼查股票的歷史交易明細
答:登錄你的股票軟體,在交易界面找到「查詢」,或者「搜索」選回項。
雖然股票交易軟體答可能不一樣,不過類似功能肯定大同小異。
搜索選項或者查詢選項,一般都是用一個放大鏡圖標表示。
在查詢這一目錄下面尋找到交割單選項,或者資金流水選項,
這些都能查詢出你的歷史交易數據。
Ⅲ 怎樣查詢一隻股票的歷史行情詳細數據,高分求詳細步驟
1、打開自己的手機桌面,選擇大智慧這個圖標進入。
Ⅳ 歷史上中國股票數次大跌的數據圖
我也想找歷史上中國股票數次大跌數據圖!最好是有大盤和個股的!
可惜,這個工作量大,又沒有什麼實質用途,相信沒有人做的!
Ⅳ 我中國股票的歷史交易量從2000年開始, 每周交易量的歷史記錄,哪款軟體什麼的可以搞到
這個需要自己從軟體上翻查並計算,沒有現成的自動統計好的。
Ⅵ 中國應急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近年來,在利好政策下,我國應急產業有了很大提升,且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市場年容量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但作為最基本的應急通信,卻仍相對薄弱,需盡快提高應急通信產業的發展。
我國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給國民經濟和人們生命財產帶來很大損失。作為保障最基本民生的應急產業,在近年來越發受到政府重視,要求在2020年基本形成應急體系。雖然應急產業已有長足發展,但暴露出的應急管理能力不足、產業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阻礙著應急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應急通信更是如此。
在應急產業鏈中,應急通信是作為最基本的保障,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保障。從預防准備、監測預警,到處置救援、災後重建,保持信息通暢是應急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應急管理快速、高效、安全的首要前提。
應急通信是一種特殊通信機制,具有臨時特性。因為應急通信是在出現自然或人為緊急情況時,利用各種通信設施,來保障救援、救急、救助通信順暢的手段。
正因為這種臨時特性,所以在出現突發性緊急情況時,多是以電信運營商為主。但顯然,單靠電信運營商,已越來越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應急通信需求。
未來,還需要建設大范圍的共用互通政務專網,與電信運營商協同合力,完善我國應急管理體系規范,形成有線與無線、固定與移動相結合的應急通信格局,最大程度地保障突發性緊急情況時的通信順暢。
Ⅶ 那個網站可以查出中國股市的歷史行情走向圖表
在東方財富網上可以查的到網上行情
http://www.eastmoney.com
或者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你網路下就知道了。具體現在不方便打,請見諒了
Ⅷ 中國一重股票歷史交易數據
有企穩跡象,目前只適合輕倉短線出擊,明天關注5日線得失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Ⅸ 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和近況
自然過程的變異是原來就有的,它之所以成為災害,是由於人類的出現及人類對自然過程變異的不適應,因此,有了人類,自然過程變異就成為自然災害。
中國自然災害的歷史記錄與中國文明歷史記錄並存,如公元前2598年,黃帝時期發生的地裂;世界最早期的地震記錄是公元前2221年舜帝時期「夏冰、地及泉、五穀變化、民乃大振」。
中國自然災害以洪澇、地震、乾旱、台風、嚴寒、飢荒和瘟疫最為嚴重,自公元前l80年到1949年,死亡人數過萬的就有近230次,如1876~1878年,山西、河南、河北和山東同時特大旱災,約1300萬人死亡。
1556年l月23日陝西華縣8級地震,死亡82萬人。
從公元前221年到1949年的217a間,我國發生大旱災1026次,小旱災1013次、地震686次、風災512次。由於自然災害集中群發,加上社會動亂,出現了幾次全國總人口減少一半的悲慘局面:
1)西漢向東漢過渡時期,即公元元年前後l00a,全國連年多災,加上戰亂,人口由接近6000萬人降至2000多萬人;
2)東漢末年到西晉期間(三國時代),公元157~280年,全國連年多災,人口由接近6000萬人降至不足2000萬人;
3)唐天寶末年乾元初的安史之亂,加上連年大旱、瘟疫,人口由5000萬人降為1700萬人左右;
4)明末清初,連年重災,人口由6000多萬人降到不足3000萬人;
5)晚清早期(即19世紀早中期),災害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如1810年死亡8000萬人、1811年死亡2000萬人、1846年死亡28萬人、1849年死亡1500萬人、1857年死亡500萬人、1876~1878年死亡1000萬人等。
20世紀20~30年代,多年出現災民2000~3000萬人及以上的自然災害(楊達源等, 1993)。
1949年前災情特點是重大災害伴隨社會動亂,造成大量人員傷亡。1949年後災情特點是人員死亡比過去大大減少,但經濟損失越來越嚴重,舉例如下:
1984年淮河及長江中下游大水,死亡3.6萬人,直接經濟損失200億元;
1959~1961年連年大旱,非正常死亡人數達1000萬人;
1975年河南大水,受災人數1100萬人,直接災損約100億元;
1976年唐山大地震,死24.2萬人,傷16萬人,全年國民經濟收入比上年減少2.7%;
1986年東北洪澇、沿海三次台風、數省雹災、旱災,全國損失500億元;
1988年浙江台風、全國大災220起,損失470.63億元;
1990年湖南、江西洪災,損失36億元,全國616億元;
1991年淮河和太湖地區大水,損失近120億元;
1994年華南特大洪災,僅廣東省直接經濟損失達180億元,廣西達362億元;
1998年長江中游特大洪災,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2013年蘆山地震等都造成了重大損失。
據初步統計,1949年以來,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約占國家財政收入的 1/6,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5,每年糧食生產災損約390億~425億kg,32.5%的地區和 45%的大中城市處於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區,平均每年地震災損 10億~20億元,70 多個縣城受崩滑、泥石流威脅,30 多個城市出現明顯地面沉降,水土流失面積150萬km2,沙漠化危害15.8萬km2,而且自然災害有逐年加劇的趨勢,如20世紀60年代洪災受災人數約520萬人,70年代猛增至1540萬人。
Ⅹ 中國應急管理系統體系發展歷程
我國應急體系建設的歷程經歷了三個里程碑。
2003年7月28日,在抗擊非典取得勝利的表彰大會上,黨中央國務院第一次明確提出,政府管理除了常態以外,我們要高度重視非常態管理。政府第一次把非常態管理提上議事日程,國家提出加快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建設的重大課題,這是我國應急體系建設的第一個里程碑。
對於突發公共事件,我們不能再像面對非典那樣倉促應戰,而要沉著應對,有章可循。章從何來?這就是應急預案。
自2003年下半年開始,政府就開始編制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
2005年初,通過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中國應急管理納入了經常化、制度化、法制化的工作軌道。。
「到2005年底,我國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預案體系框架基本構建而成,這是第二個里程碑。」
2006年,政府開始編制並組織實施《「十一五」期間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該規劃的發布和實施,是應急體系建設的第三個里程碑
加上法案的實施07年,基本上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