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黃金歷史最高價
2020年7月日,時隔9年,現貨黃金價格再次站上歷史高點,突破2011年9月6日歷史最高價1920.24美元,現報1920.88美元/盎司,較年內低點大漲470美元,年內漲幅26%。
主要原因:一個是在過去一兩周的時間里,全球這種疫情的逐步繼續擴散,另外,從美國包括歐盟相對地出台了近萬億的這種經濟復甦的刺激計劃,導致金價的進一步上漲。
同時我們也看到短期的一些外交的,包括地緣政治的一個升級,包括全球ETF持續增倉,各項因素皆利好黃金短期的一個上漲。
世界黃金協會最新數據顯示,黃金市場在短時間內吸引了大量資金流入。以黃金ETF為例,一年前全球規模僅為1180億美元,現在已經幾乎翻番至2150億美元。
(1)中國黃金歷年擴展閱讀:
黃金歷史最高價也並非沒有利空因素
盡管西方投資者一直在買進黃金,但亞洲的需求大幅下降,一些人甚至賣出黃金。黃金過快的漲勢可能意味著一旦出現任何利好的消息就會出現回調的風險。同時,所有利好黃金的因素,都是在假設目前全球低利率環境不變的前提下。
這也意味著,曾經被視作對沖經濟過熱的黃金,如今倒被用於押注全球經濟不會重回增長,央行利率不會重新走高。
但在渣打銀行貴金屬研究負責人Suki Cooper看來,金價面臨的主要下行風險,就是利率可能不會長期保持低位,但是,如果經濟復甦意外強勁,就會推升利率,從而打擊金價。
如果近期美國披露出較為樂觀的經濟數據,或者美元短期內出現了修正性的回升,黃金價格就很有可能會出現大幅回調。
② 黃金歷史最高價多少錢一克
人民幣395.20元。
中國黃金協會近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上半年,全國黃金產量完成228.735噸,比2014年同期增加17.662噸,同比增長8.37%。其中,黃金礦產金完成191.689噸,有色副產金完成37.046噸。
與此同時,中國黃金消費量出現下降。2015年上半年,全國黃金消費量561.35噸,與2014年同期相比減少8.10噸,下降1.42%。其中,首飾製造用金412.29噸,同比下降3.26%,金條及金幣用金102.13噸,工業及其他用金46.93噸。
《中國黃金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13年4月至2015年年中,國際金價大幅下跌後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從全球經濟形勢看,2015年世界經濟增速可能會略有回升,但總體復甦疲弱態勢難有明顯改觀,國際金融市場、大宗商品市場波動性加劇,地緣政治等非經濟因素影響大,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
伴隨美元走強,2015年黃金及有色金屬、石油等大宗商品的價格均低位運行,未來幾年金價低位運行或將成為一個「新常態」。
2019年8月1日,世界黃金協會1日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全球黃金需求同比增長8%至2181.7噸,為近三年同期新高。
(2)中國黃金歷年擴展閱讀:
投資好處
1、對抗通貨膨脹
幾十年來,通貨膨脹十分嚴重,普遍國家都受此問題的困擾。貨幣價值貶值,貨幣購買力日漸降低,錢變得不值錢了。
在一些極端的情況,國家的貨幣通貨膨脹嚴重,鈔票就會變得如同廢紙一般。黃金本身屬於貴重商品,金價會隨著通貨膨脹而上升,也就是黃金抵消了通貨膨脹的損失,保證了投資者的資產不會被通貨膨脹侵蝕。
2、卓越的避險功能
當世界政局和經濟不穩,尤其是發生戰爭或經濟危機時,各種普遍的投資工具如股票、基金、房地產等都會受到嚴重的沖擊,這時黃金就體現了很好的避險屬性。
即使遭遇經濟危機,黃金的價格仍能維持不變甚至穩步上升,保持了資產的價值。而隨著黃金礦產的不斷開采和需求的不斷增加,黃金變得更加稀有,增強了自身的避險屬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金
③ 誰知道中國的黃金歷史與現狀是什麼樣的
從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來看,中國一直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雖然與世界其他民族一樣,黃金在我國歷史上也是財富的計量單位和擁有財富象徵,黃金在人類社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事實上由於中國黃金總量上的缺乏,使得黃金很難成為財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承擔流通貨幣功能主角的是白銀。中國「貧金」的現實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而產生「中國貧金」現象的原因有以下幾點原因:
(1)歷史原因:
據考古發現,在漢代以前中國社會商品流通領域中並不缺乏黃金,整個社會中黃金流通總量也並不缺乏,這可以從漢代以前的墓葬考古中發現了大量的黃金飾物可見一斑,從各種歷史文獻中也可以看到當時黃金的重要地位。據當時的歷史文獻記載,皇帝對有功的大臣戰將等往往就動輒賞賜幾百斤的黃金。
但在漢朝以後中國社會中的黃金總量就突然減少了,對於中國歷史上的黃金總量的突然減少直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還需要中國考古學界來繼續研究破解這個謎團。其中有一個說法,從漢代以後,中國朝代更替頻繁,農民起義層出不窮,各種戰爭一直綿延不斷,而當時的黃金事實上是儲備在中國社會的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恰恰是各種戰爭與農民革命的掠奪對象,為了保存這些財富,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必然要藏匿類似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社會動盪各種綿延不斷的戰爭過程中這些王公貴族和地主階層中的很大一部分被革命浪潮所消滅,這些被藏匿的黃金財富就成了無主的、消失了的財富。由於從漢朝以來,各種戰爭革命頻繁爆發延續了幾百年時間,大量的諸如黃金這樣的高價值財富就被埋在了華夏大地的各個角落中,「一人藏匿百人難尋」,大量黃金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消失了的財富。也許這真是中國「貧金」的一個歷史解釋。
(2)近現代的戰亂因素:
除了上面的歷史疑案外,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諸多事件,進一步造成了中國大陸上貧金的現實。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遭受西方列強的近100年的鴉片貿易巧取和武裝搶奪與盤剝,大量的白銀和黃金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進一步造成了中國黃金與白銀等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自此以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中國,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一部分黃金與白銀用作了軍械物資的購買,另一部分被大量達官顯貴外逃攜帶出國。至今中國民間依然有這樣的國際黃金疑案未了結。
(3)國民黨內戰時期的「金圓券」事件
抗戰勝利後,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另一個有代表性的黃金外流事件。國民黨政府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為了彌補赤字,就大量發行法幣,法幣猛增,物價隨之飛漲。為了挽救經濟崩潰,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中國民黨政府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
當時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金銀外幣總值達2億美元。
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民黨統治區各大城市,物價更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撤銷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金圓券發行額為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
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的黃金、白銀儲備等,在1949年由軍艦押送至台灣。1949年1月10日,大公子蔣經國拿出一封蔣介石的「手諭」,上面明令俞鴻鈞盡快將全部庫存的黃金、白銀和美鈔運往台灣。當時,國民黨經過所謂的「幣制改革」,發行金圓券,強行將民間的幾乎所有黃金和美元收歸國庫。關於這筆款的數目,說法不一。國民黨的文人陳孝威說是「黃金50萬兩」;也有的說是美金8000萬元,黃金92.4萬余兩, 銀元3000萬元; 而李宗仁的秘書梁升俊說南京失守時,「國庫尚有黃金280萬兩,美鈔5000餘萬元,經合署的棉花紗布出售總值不下美元1500萬元,還有價值巨大的有價證券」。 總之,在當時這是一筆相當可觀的數字,在蔣介石的直接指揮下,這筆巨額財富用海軍軍艦全部搶運到台灣。
(4)當代中國仍然「黃金匱乏」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是在這樣一個幾乎「無金」的中國大陸上開始經濟建設和金融體系建設。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增加,而沒有歷史存留的積累。在1949年建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階段,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我國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到1982年社會大眾才重新開始有權力擁有黃金,擁有黃金的渠道還只是通過商場可以購買到黃金首飾而已。
綜上所述,中國大陸當前的「黃金匱乏」的歷史原因就非常清楚了,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地域大國里,從1949年到1982年我們國家整個社會存在一個「黃金斷層」,這個「黃金斷層」持續時間長達30年,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在兩代人的時間里,中國人民與黃金無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缺乏對黃金的各種知識的了解與認識,對於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功能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性無知和漠視。
中國社會大眾需要對黃金理念與投資意識的大補課,迫切需要彌補中國社會與大眾在黃金意識層面的大斷層,中國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5)中國央行黃金儲備
截止2005年12月底,中國中央銀行公布的黃金儲備為1929萬盎司,摺合約為600噸。(實際情況可能要超過1000噸以上)
按150元/克的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900億人民幣。按580美元/盎司的價格計算,1929萬盎司黃金價值約111.88億美元。截止2005年12月,中國的外匯儲備約8000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3%左右
(6)中國黃金生產狀況與礦藏儲備
2003年我國的黃金產量名列世界第三,黃金年產量約180噸,摺合到當時的黃金價格約為200億人民幣,而且最近6年來的產量波動不大。
以2004年1-5月份的我國黃金生產情況來分析,全國5月份生產黃金(成品金)16.837噸。1-5月累計完成79.065噸。與去年同期相比,黃金產量增加7.341噸,同比增長10.24%。2004年1-5月,黃金礦山企業礦產金(成品金+含量金)累計完成64.263噸,比去年同期增長10.80%;冶煉企業(有色、黃金冶煉企業)累計完成成品金32.680噸,比去年同期增長9.22%。
2004年我國黃金產量達到212.348噸,與上年同比增長5.86%。產金量較大的省有山東、河南、福建、陝西、遼寧、河北等省,山東仍為我國最大產金省,全年產金64.509噸,佔全國產量的30.38%。
2005年,中國黃金行業總體經濟運行情況良好。中國黃金協會的《全國黃金統計月報》顯示,2005年全國黃金產量達224.050噸,中國黃金產業的「十五」規劃,要求在2006年達到約240噸的黃金年產量,可見,我國要迅速大幅提高黃金產量的空間已經不大。
中國國內的黃金探明儲量為4000至5000噸,約佔世界探明儲量的10%,以現有開采速度還可維持22至28年。
(7)民間儲金量較低黃金投資意識匱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對黃金產業一直實行嚴格管制,黃金生產企業須將開采和冶煉的黃金,全部售給中國人民銀行,再由中國人民銀行經過審批環節配售給各用金單位。
1982年,在國內恢復出售黃金飾品,以中國人民銀行開始發行熊貓金幣為標志,中國開放金銀市場邁出第一步,1999年11月,中國放開白銀市場,封閉了半個世紀的白銀自由交易開禁,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我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銀行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兌國內金價進行調整。隨後足金飾品、金精礦、金塊礦和金銀產品價格全部放開。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為標志,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黃金投資逐步走進社會大眾,黃金投資在中國迎來了全新開端。
目前,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4000-5000噸。這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大眾擁有的黃金製品。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絕大部分都成為了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而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目前還只是剛剛起步,所佔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憐。中國民眾對黃金的理解和認識更多停留在首飾品的認識上,對黃金的金融投資功能知之甚少,黃金金融投資的參與度極低。
是種種歷史原因和金融體制的原因,造成中國大陸人均黃金製品只有3.5克左右的現狀。目前,中國大陸人均黃金年消費量只有0.2克,消費數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將從以往每年200噸左右增加到400噸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 綜觀中國國內現狀,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保值增值應對金融危機、通貨膨脹的功能遠未了解。但目前國內大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從投資需求來看,中國黃金市場在徹底開放之後,將令世界再度吃驚,中國民眾在黃金金融市場上的投資能力不可低估。
④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2次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分別是哪2個時期
1、兩漢時期;
國家統一,生產發展,各民族政治經濟聯系加強,科技由此得到發展。
天文學家制定出「太初歷」,作了關於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
張衡對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學解釋並發明製作了地動儀。
數學上編成《九章算術》。
編定出《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名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醫聖張仲景著有中醫的重要經典《傷寒雜病論》。造紙術的發明等。
2、兩宋時期;(北宋和南宋)
封建經濟繼續發展,且城市經濟、工商業及海外貿易比前代發達,我國科技也因此發展起來。
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葯三大發明完成和發展並傳到歐洲,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建築技術有較大發展,如獨樂寺、木塔、盧溝橋、元大都等。
天文歷法獲得空前發展,十二氣歷等在當時居世界領先水平。
(4)中國黃金歷年擴展閱讀:
中國科技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浩若煙海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誕生了諸如「四大發明」等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眾多科技成果。
中華民族在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中,在不斷地進取,不斷創新。
⑤ 國內黃金投資歷史
在國內未開放對個人黃金投資之前,個人只能購買金飾品來作為一種投資黃金對象,有條件的可以找銀行或者金礦企業購買到實物金條.
後來金交所成立後,金交所的會員單位就以公司的名義對個人實行黃金T+D投資.這個渠道逐漸透明之後,04-05年 中行 工行相繼推出黃金寶 工行寶 等紙黃金品種針對個人,紙黃金就是黃金憑證 其成本需求高 利潤率低 國內個人投資者還是將資金投放入股市 07 08年股市大漲
自07年 530大跌之後,銀監會因市場需求,調節市場資金 於08年1月9號推出黃金期貨 黃金期貨推出當天,0806號合約當天漲停,在收盤前五分鍾打破漲停 第二天,0806號合約就大跌,機構投資者競相出貨 以致於黃金在接下來幾天持續走底... 由於期貨的可控性太強 期貨市場的資金又重回股市
09年底 民生銀行應銀監會批准,推出T+D業務 T+D的推出,標志著中國黃金投資進了一個新的里程
國內銀行逐漸推出的實物金品種 交易成效並不可觀 現在實物金條個大銀行均可購買 且銀行也推行回購業務
⑥ 84年中國黃金儲存多少
時間黃金儲備(萬盎司)外匯儲備(億美元)
1984年1,267.0082.2
以下為中國歷年黃金儲備情況
⑦ 中國歷史上的三個黃金時期
幾個非常好的時期:
1,成康之治。在西周建立初期,40年,國家太平無事。
2,文景之治。在西漢建立初期,大概50年,國家相對和平。漢武帝四處侵略,雖然領土擴大了,但造成了國家的動盪。漢武帝之後的宣帝時期,國家又出現了30年左右的和平。
東漢早期的光武中興,也是相對和平的一段時間。大概有40年左右。
3,貞觀之治。唐朝早期相對和平政治清明的時期。大概30年左右。在武則天攪和唐朝30年後的唐明皇執政初期是唐朝最盛的時候,大概20多年。之後就是不斷的戰爭。
北宋有100年左右的和平時期,但北宋對外懦弱,對內收稅太高了。
4,明朝永宣盛事。是明朝初期最強盛和平的時期,大概40年。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明朝的首都是「天子守邊疆」,所以明朝總的來說,前後200多年沒有什麼大的動盪和戰爭。是中國從古代到現在時間最長的和平時期。也是中國科學技術等突飛猛進的時期。可惜後來滿清入關,全都中斷了。
黑暗時期:
1,戰國,非常的黑暗,天天打仗,總在死人。好不容易秦始皇把其他國家都消滅了,還不讓老百姓休養生息,繼續虐待人民。
2,五胡亂華時期,北方天天打仗,總在死人。南方也總在政變。
3,唐朝後期,五代十國。由於唐朝把軍事權利交給沒文化的胡人,導致東方分裂了200多年,最後全國大分裂。直接導致北方喪失文化中心地位。
4,蒙古統治中國時期。導致中國文明第一次大中斷。北方大多數人死與蒙古人的野蠻殖民統治。到了明朝建立的時候,不得不從南方和山西向北方移民。
5,滿清統治中國時期。滿清吸取蒙古教訓,採用更隱柔毒辣的方法統治中國人,把中國從世界上最先進,最強大,最富裕,最文明,最開放,最講科學技術的國家變成了非常落後,非常封閉,非常不講科學技術,非常愚昧的半野蠻國家。滿清統治中國的200多年,是中國歷史上最漫長黑暗時期。與其他黑暗時期不同,其他時期只是殺人,滿清在大規模殺人的基礎上對中國人進行「誅心」。培養了中國人的奴性。
⑧ 中國黃金的發展歷史
(1)首先是毛澤東時代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
2004年4月,中國化學學會年會在長沙召開。科技部副部長,中科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程津培在開幕式上講話。在講話中,他提到了一個叫做「R&G/GDP」的指標,也就是科技開發的投入佔GDP的百分比,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以下是摘錄的部分數據:
國家 年份 R&G/GDP (%)
中國 1950-1979 1.28(平均) 2.32(最高年份)
1980-1993 0.64
1994-2003 緩慢的恢復性增長,各年數據略。直到2003年才緩慢恢復到毛澤東時代的平均水平.
歐美 經濟黃金時期 各國最高年份的R&G/GDP在1.5至2.6之間。
這一比例最高的芬蘭例外,芬蘭 2000年前後 3.1(主要靠Nokia手機帶動)
這些數據說明:
1. 在據說是「最不重視知識」的毛澤東時代,對科技是相當重視的,科技投入相當多。其佔GDP的比例,遠遠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最高的年份與西方經濟黃金時期相比都不遜色。毛主席是個干大事的人。如果毛澤東能活到現在,我相信我們的科技投入絕不會比芬蘭差。
2. 80年代所謂的「科學的春天」在哪?我看不到。至於那個「輝煌的十三年」,如果看科技的投入,跟毛澤東時代也沒法比。
(2)然後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及其影響
探究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條件下,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帝國主義的侵略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最根本的因素;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是民族工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
國民政府統治前十年,民族工業發展顯著,抗日戰爭時期遭受沉重打擊
民族工業的萎縮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官僚資本的壟斷;通貨膨脹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三大政治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