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金價值:現在一千克黃金是多少錢啊,那1937年抗日戰爭的時候購買力是多少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340.91元1克
1千克34910元
當時的購買力相當於1
1937年
35美金=1盎司 1盎司=0.028349523125千克
1美金=3000元法幣
100法幣=2頭牛
這樣就可以計算了
『希望能幫到你
B. 民國時期一兩黃金等於多少塊大洋
您的問題,民國時復期,1根1兩金條制大概折為30塊銀元,隨著年景好壞有5塊的浮動,當時小康之家一月生活總費用也就是15塊銀元,魯迅先生在北大做教授時是一個月300塊銀元。民國時期富人很少使用金條花費,金條主要是作為硬通貨貯藏起來,花費的時候兌換成保值的貨幣銀元.當時是銀本位,一塊銀元大概摺合180塊銅輔幣,而很少說一兩金子折多少大洋。祝您蛇年報吉祥!
C. 民國的一分錢在當時的購買力是多少
民國分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是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九年,當時一分錢可以買一粒糖,中期是一九三0年至一九四五年,當時是五分錢買一粒糖,晚期是一九四六年至一九四九年,當時是一百元買一粒糖。
D. 民國時俗稱「小黃魚」的金條價值多少錢,購買力如何呢
看過民國電視劇的人,一定對於多方勢力共同認可的黃金印象深刻。無論是漢奸、特務,還是軍閥、土匪,黃條,也就是俗稱小黃魚,一直他們最認可貨貨幣。理由自然也不難理解,所謂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軍閥混戰的民國,黃金自然是最保值,也是購買力最為堅挺的硬通貨了。
北京四合院
據統計,截止到1949年3月,國民黨共生產了各種重量的金條約有111萬條,重量大約為153萬兩。但是,由於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絕大多數金條都被帶去台灣,留在大陸的金條並不多。
而且,被留在大陸的金條大多數也被銀行回收並融化,因此,民間存有的金條數量十分稀少,再加上金條特定的歷史時間,小黃魚也成為收藏家最愛收藏的藏品之一。它的價值,也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
E.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大約多少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的購買力大約相當現在700多元。
一塊壹元的大洋等於七錢二分白銀,相當是銀一兩。有的人說相當現在700多元。那時候有100塊大洋就算中產階級了。魯迅在北京買套四合院是八百多大洋。現在的北京一套四合院要上億了。民國初期,三塊大洋可以買一頭耕牛。
(5)民國時黃金購買力擴展閱讀:
大洋的歷史:
民國初年的中國貨幣是兩、圓並用。因為各銀圓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資本賬結算,仍然會使用銀兩為單位。而由不同的銀圓轉至銀兩,有一定的折讓。直至1933年,國民政府廢兩改圓,才規定所有交易及結賬以圓為單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國際銀價出現大幅波動,影響中國經濟。特別是美國在1934年推出的《購銀法案》令國際銀價上升,導致中國銀根短缺、利率急升。
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貨幣改革,放棄銀本位,改為發行法定貨幣(即法幣),同時收回銀圓。銀圓於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
直至1948年金圓券風暴後,銀圓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中華民國政府並短暫發行等同於銀圓的紙幣,稱銀圓券。隨著中華民國政府撤出中國大陸,數個月後,銀圓及銀圓券均在中國大陸進入歷史。
參考資料:大洋 (中華民國時期貨幣的別稱) 網路
F. 民國前中期一塊大洋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多少RMB
20世紀前半期,我國一塊銀圓(或國幣)的實際購買力如何呢?我們可以參考歷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價來
計算。但一方面,物價隨年月的變遷而變遷,另一方面,物價又隨地點的不同而不同。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
描述。
當時銀圓的購買力如何呢?參考歷史上生活必需品及日常飲食的物價計算,得到如下參照值——
以大米、豬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場的價格為例:
1872年上白米為每舊石(音擔)2.7銀圓,計算大米的容量單位1舊石=10斗=160舊斤=177.7市斤(許多人
通常誤認為1石=100市斤是搞錯了),就是說當時每斤上白米價格為1.5分銀圓。這時期1塊銀圓摺合1995年人
民幣100多元。
1901年米價為每舊石4銀圓,也就是每斤2.2分錢。這時期的1塊銀圓大約摺合1995年人民幣70元。
1911—1919年米價恆定為每舊石(178斤)6銀圓,也就是每斤米3.4分錢;1銀圓可以買30斤上等大米;豬肉每
斤平均1角2分至1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8斤豬肉;棉布每市尺1角錢,1銀圓可以買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錢,
植物油每斤7— 9分錢;食鹽每斤1— 2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1995年人民幣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9.5銀圓,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錢,1銀圓可以買18斤大
米;豬肉每斤平均1角4分至1角5分錢,1銀圓可以買7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2分至1角4分錢,1銀圓可以買
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錢,植物油每斤1角5分錢,食鹽每斤2—3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1995年
人民幣35—40元。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為每市石10.2銀圓,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錢;或者說,1銀圓可以買16斤大米;
豬肉每斤大約2角至2角3分錢,1銀圓可以買4—5斤豬肉;棉布每市尺大約1角5分至1角8分錢,1銀圓可以買6尺
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錢,植物油每斤2角錢,食鹽每斤3—5分錢。……這時期「一塊錢」大約摺合1995年人民
幣30—35元。
當時上海的物價比北京(1928年以後稱為北平)高出大約10%~20%,一般來說,南方的物價比北方高些,城市的
物價更比鄉鎮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塊銀圓(大洋)可以請一頓「涮羊肉」;在上海,一塊銀圓(洋鈿)可以請客兩份西菜套餐
。要逛公園,一塊銀圓可以買20張門票;要看演出(戲劇或電影)一塊銀圓可以買10張入場券。至於精神食糧
,一份報紙零售3分,一塊銀圓可以訂閱整月的報紙;一本《吶喊》售價7角,一塊銀圓可以買一本較厚的書,
或者兩本較薄的書。
G. 民國一根金條多少兩
民國一根金條有50、100、150、200、250、300、500克七種規格。存世的90%是50克,5%以上是250克,約內2%是500克,剩下的規格極為罕容見。
(7)民國時黃金購買力擴展閱讀:
所謂金條,基本都是民國的,目前很少見到民國以前的真貨(這句話不針對拍賣會)。
金條和金錠(金元寶)一樣,都是用失蠟法鑄造,又稱融蠟法,不同於模具翻砂澆鑄或鋼模壓鑄,熔蠟法鑄造的器物一模一樣,沒有重復。所以在所有錢幣類收藏中,金條和金錠價值最高,因為不是機器的量產。
金條類似於金幣,主要分為收藏的紀念性特製金條和普制投資金條。紀念性特製金條一般同樣會以高於其金原料價值以上較高的價格來發行,其價格一般是固定的。比如我國發行的賀歲金條、2008奧運金條等都屬於紀念性特製金條。普制投資金條和普制金幣主要區別是規格上的不同,典型的普制金幣通常有四種型號:1盎司、1/2盎司、1/4盎司和1/10盎司,規格普遍較小,但是也有1公斤、10盎司、2盎司和1/20盎司的金幣;而金條的規格相對於金幣而言則偏大。
參考資料:網路-金條(古代的貨幣流通)
H. 民國時期的一根黃金價值多少換算做現在是多少人民幣
若你經常觀看有關民國時期歷史的影視劇的話,那一定不會對金條這種東西感到陌生。因為在那個時期,金條頗常用於收藏和投資,不僅價值高,而且購買力還較為穩定。相較於不同勢力團體發行的紙幣而言,它因更具有保值性而受到大家的青睞。
不過,說到一根金條具體相當於多少人民幣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多人可能就會感到比較茫然了。其實,民國流通的一根金條,換算成人民幣也稱得上是價值不菲呢!如果你對此較為感興趣的話,那就請繼續將下面的內容閱讀完吧!
I. 民國時期的金條純度一般是多少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戰禍連連,加上各地記重標准不一樣,國家儲備的黃金和白銀都是按實際計算,沒有像現在還鑄成比重和純度一致的金條或銀錠!
解放前中國最流行的金條規格,主要就是「大黃魚」和「小黃魚」。
民國時期一根金條多少錢:「大黃魚」指十兩一根的金條。按舊制1斤16兩,1兩=500/16=31.25克,這個份量跟今天所說的1盎司黃金相差無幾。所以,「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就是312.5克。
本來「大黃魚」是通行的規格,富有家庭通常會存幾根金條作為壓箱底錢。但後來金貴銀賤(民國的法幣是銀本位,最早一元法幣就是按一枚銀圓定價的),普通百姓也紛紛想買黃金,而「大黃魚」顯然太貴買不起。所以金店就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合今天的31.25克),俗稱「小黃魚」,中產家庭一般玩這個。
大黃魚,5市兩金條,重158克左右,成色為991.0,金條的圖案雕刻的為孫中山頭像,鑄有「中央造幣廠制」的字樣,背面鑄有金條重量、成色、編號、等字樣:
另外還有上海通行的標金,是10市兩一條。其形為長條式,長約四寸,寬約五分,酷似小磚。上海通行標金每條漕平十兩(漕平一兩合1.17854盎司。其成色為978(千分之九七八之意),故曰「九七八標金」或「標金」。主要用於上海金市交易。
J. 民國時期一兩黃金相當於多少大洋
您的問題,復民國時期,制1根1兩金條大概折為30塊銀元,隨著年景好壞有5塊的浮動,當時小康之家一月生活總費用也就是15塊銀元,魯迅先生在北大做教授時是一個月300塊銀元。民國時期富人很少使用金條花費,金條主要是作為硬通貨貯藏起來,花費的時候兌換成保值的貨幣銀元.當時是銀本位,一塊銀元大概摺合180塊銅輔幣,而很少說一兩金子折多少大洋。祝您蛇年報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