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交易與佛學

交易與佛學

發布時間:2021-04-25 00:00:07

『壹』 三法印是佛教交易最集中的體現和概括嗎

三法印,是判斷是不是真佛法的標准。

『貳』 和尚乃佛家弟子,重在修心,為何有的和尚干起了買賣,賣東西呢,這不是教人執著表相嘛

馬路上擺攤的,都是假和尚。還有那些開店鋪算命看相抽簽的也都是假和尚。真和尚不會做買賣的,戒律裡面有嚴格的規定。

『叄』 《地藏經》中列出種種供奉的好處,佛與信徒之間是一場供奉與福報的交易嗎如何理解佛勸人向善

犧牲和支持是理解和相信聖人法則的第一步。你若不敬畏他、就不聽從律法、遵行律法、甚至說這事。學習佛是為了擺脫來世。


佛法的利益人們不是我們要求的最大追求五慾望,佛法自然讓我們離開,只是鍛煉方便滿足五欲的追求,但總的來說是為了讓我們做好事,邪惡的業力。我個人實踐的感覺是,佛法是引導人們最終解脫,不斷地讓我們離開慾望,打破啟蒙,拓展心靈。為了當今世界的利益,佛法會給我們一些,但真正的佛弟子不應該貪戀太多世俗的祝福,佛也說:這是很難學的。事實上,佛法講的是作為一名教師的苦難,也就是通過苦難來練習和自我檢討。這也是必要的。學佛不是說不要受苦,而是要知道苦中苦的道理,要明白音樂在音樂中的真理,因此要慢慢地從痛苦的喜悅中走出來。


首先了解學佛是一個人不用擔心煩惱和教育的解放,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身體都能獲得快樂,利己利他。

『肆』 佛法中的生意經.如何做買賣,既能掙錢養家

以身作則,誠信經營,童叟無欺。生意上除生意本身外也建議根據實際需要提供給客戶「法外施」。舉個例子,經營飲食行業的可以給客戶提供「免費」擦手擦嘴的餐巾紙,這點自行體會。
生意外注意修持財布施,大施大得,小施小得,施啥得啥。相信三寶,供養三寶;從一分一角做起,持之以恆,心誠則靈。
以上個人感受,僅供參考。

『伍』 佛教的交易裡面規定必須剃度么剃度對修行有什麼作用

1.頭發是外相 去掉頭發不能去掉煩惱
它只是一種形式 提醒出家人放下世間的千絲萬縷
努力精進修道 早日成就圓滿的佛果
去不去煩惱就是個人的修行功夫了

只有精進依法修行才能去除煩惱 剃頭是一種形式
2.佛沒有剃度是因為佛不需要這樣的形式 自己就能為了一切眾生努力修行 佛法修行的根在於心 並不是外在的表現形式 你的問題很好 就是要智信 不要迷信

3.佛最初的弟子也是剃度的
只要佛說一句話 我忘了具體的內容 弟子就會自然落發
書中有記載

阿彌陀佛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http://www.dizang.org/rm/

剃度

(一)指佛教徒剃發受戒的一種儀式。佛教認為剃發出家是接受戒條的一種規定,又度越生死之因,故名。唐顧況《虎丘西寺經藏碑》:「叔諱七覺......神龍初,八歲剃度,萬會一覽,學際天人。」《舊唐書.高祖記》:「浮情之人,苟避徭役,妄為剃度,托號出家。」《水滸傳》第四回:「我曾許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買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只不曾有個心腹之人了這件願心。」《醒世恆言.佛印師四調琴娘》:「原來故宋時最以剃度為重。每度牒一張,要費得千貫錢財方得到手。」清大汕廠翁《海外記事.示阿矣知藏》:「阿矣正在得意英年繁華靡麗時,一旦投老僧剃度,以參學為務,是不待曲比利時酒闌而抽身,非愚客也。」

為什麼和尚要剃光頭

凡是出家當和尚的人都要剃光頭發,這在佛教中叫做剃度。
公元前5世紀,在尼泊爾和印度交界的一個釋迦族部落里,王子喬達摩·翻達多離家修行,7年後覺悟成佛,開始在恆河流域布教,廣收門徒。佛教認為世界是虛幻的,人生是苦難的,只有斷除一切煩惱修行成佛,才能達到永恆的幸福。佛祖釋迦牟尼最初對迦葉等5人說法時,親手為他們剃去了頭發,表示接受他們做自己的弟子。和尚剃發有三重含義,一是按佛教的說法,頭發代表著人間的無數和煩惱和錯誤習氣,削掉了頭發就等於去除了煩惱和錯誤習氣;二是削掉頭發就等於去掉人間的驕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牽掛,一心一意修行。在我國古代,人們把頭發看得十分重要,認為頭發是從父母那裡得到的,必須保護好,不能有損害,否則是對父母的不敬。而佛教要求斷除這些無謂的親情牽掛;三是為了區別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當時的印度,教派林立。可人們一見到剃光頭的就知道是佛教徒了。後來剃頭就成了加入佛門的一種儀式。
佛教剛剛傳入中國時,其他儀式還沒有發展起來,所以只要剃掉頭發,披上類似袈裟的粗布衣服就可以當和尚了。

那叫戒疤,表示受過戒.也不是每年一個.是三個,六個,九個或十二個.

關於戒疤,請參考:
《談和尚頭頂上的戒疤》
有的和尚頭頂上有一些經香火燒灼而留下的疤痕,這是漢地佛教出家人的一種明顯的外在標志,於是很多人都誤認為凡和尚都要燒戒疤的。在一些搬演唐宋時代故事的電影或電視片里,出現在銀幕或屏幕上的和尚們都煞有介事地「燒」上了戒疤,凡稍有佛教歷史知識的人看了,都感到十分可笑。

其實,佛教是不興燒戒疤的,佛教的戒律中,並沒有在受教人頭頂上燒戒疤的規定。因此,除了漢地的和尚以外,世界各國和中國少數民族的和尚是看不到戒疤的;即使是中國漢族出家人,凡是在宋朝以前受戒的,頭頂上也不會出現戒疤。

元代初年,有一位志德和尚(1235—1322年)曾受到元朝皇帝世祖忽必烈的尊重。他在天禧寺主持傳戒時,規定受戒的人部必須用香火灼燒頭頂和手指,以顯示虔誠信佛的決心。這就是中國漢地僧人受戒時燒戒疤的開始。

1983年12月,中國佛教協會理事擴大會議作出了《關於漢族佛教寺廟剃度傳戒問題的決議》。該決議中說:受戒時在受戒人頭頂燒戒疤的做法「並非佛教原有的儀制,因有損身體健康,今後一律廢止」。從此以後,新受戒的漢族僧人,頭頂上再也不會有戒疤了。

所謂傳戒,就是佛教寺院召集志願出家為僧尼的人,設立戒壇,舉行授戒,使之成為正式僧尼。
從求戒者來說,出家為僧尼是要有許多條件的,比如個人志願、家庭同意、身無債務、五官端正等等,這在實際上未必都做得到,但佛教要求如此。有志於出家的人,先要和寺院取得聯系,在寺院中請求一位比丘作自己的「依止師」。通過全寺僧侶了解和同意,然後寺院就可以收留此人為弟子,為他剃除須發,授沙彌戒(共有十戒),這就叫做「沙彌」了。沙彌,也就是漢地一般俗稱的小和尚,其實,還算不得正式的和尚呢!沙彌在梵文里的原意是勤策、息慈,就是應當勤受師父策勵,息惡行慈。沙彌的年齡一般在七歲到二十歲之間。在這期間,他的「依止師」對他有教育和撫養的責任,年滿二十歲了,經過僧侶開會研究同意,召集十位大德長老,共同為他舉行授戒儀式,這次授戒叫比丘戒,戒條比起沙彌戒來就復雜多了,共有250條,成為正式僧人的條件也因此算是備足了,所以又叫具足戒。從此就取得了正式僧人的資格。受比丘戒滿五年後,才可以離開依止師,自己單獨修道。除了沙彌戒和比丘戒之外,最後還有一種菩薩戒,有10重戒、48輕戒,但這不是必須受的,根據自願。沙彌戒必須單獨授受,比丘戒允許三人以下同時授受。
燒戒疤的習俗,據說起源於元代,當時有位志德和尚受到元世祖的尊崇,他傳戒時,規定受戒者每人燃香於頭項,受沙彌戒的燃三柱香,受比丘戒的燃十二柱香,作為終身之誓。這樣一個小小的發明,後來居然悄悄地流傳開來,並且世代傳襲下來。這當然是一種殘害身體的陋習,是漢地佛教文化的小小的土特產。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漢地佛教文化圈的一點特色,簡單地說,就是佛教發展到後期,「大眾信仰」比極少數思想家(佛學家)所構成的「精英文化」擁有強大得多的能量。發明燒香疤(俗稱「燙香洞」)的元僧志德根本算不得一個佛學家,但他的這個小發明,流傳之廣和深遠卻是慧能以後任何著名高僧的學說所不能比擬的。

和尚的戒疤就好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就是等級的表示。剛剃渡的小和尚在經過幾個月的新生訓練後,會參加一個簡單的小測驗,測驗及格後,廟里的老和尚會用線香幫他們點上僧侶生涯的第一顆戒疤,稱之為"清心"。然後在接下來的一、兩年內,如果表現良好,例如看鎖碼頻道不再流口水或是默寫金剛經時不再要左顧右盼,則有資格得到第二個戒疤:"樂福"。

一般而言,如果順利的話,廟里一些年長的老和尚大多可以擁有五、六個疤;而像少林寺、清真觀或龍發堂等重要寺廟的住持,則可能是有八或九個戒疤的[高級和尚]或是[特級和尚]。然而這第十個疤卻不是一般和尚所能擁有的,除了達摩祖師、六祖禪師以外,十個疤的[上帝級和尚]不超過五個。不光是頭上有,身有也可以有,比如說:手臂。

『陸』 炒股期貨違背佛法么

只要不是不勞而獲,佛祖應該是不會怪罪的吧,相反如果你能把佛教中 戒貪念痴運用到期貨交易交易中,會獲得更大的成功。

『柒』 周易與佛教有什麼關系

周易與佛教無關,完全不同的兩個理論體系。周易是本土玄學的基礎,據我所知以周易為基礎的算命術無論是批八字、梅花易數、鐵板神算什麼的都只能算今生不能算前世。能算前世的是佛宗秘術《達摩一掌經》,但它的理論依據與易經完全沒有關系。

學易,是在探求便易的現象,尋求不易的法則,來確定我們做人處事的方針,指導我們應變的方法,一個人的格局、胸懷、家庭、事業、人生也就隨之而改變了。

佛教講的是因果循環,要大家看到真理實相,熄滅自己的貪和瞋,最終心和虛空一樣寬廣無邊,包容一切,處於無善無惡,無是無非、無對無錯的狀態而行於中道;
易經和佛教的起源雖然不同,但都是增長智慧,認識人生宇宙的真象,自然法則或宇宙自然平衡法。

易經中的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無極就是能生萬物的虛空。東西方聖賢所體悟的根本道體是一無二,就相當於不同的上山的路,上山後在山頂上都是一樣的。

所以,在起點上都是一樣的,修行的最終目的也都相同,不同的地方只在於他們上山的路不同而已。

正如金剛經所說:「凡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所以,在探討易經的同時,可以讀些佛學經典開發自已的根本智慧,讓我們了悟宇宙人生大道。無論易經還是佛經,她們都是大智慧的寶典,我們要倍加珍惜、用心誦讀體悟才是。

幾乎可以肯定,佛經的根也包涵在易經里,周易六十四卦,而金剛經三十二品,這不是偶然,是對易經的尊重,易經有六十四種變化,而如來只說三十二相,可見,易經對佛經同樣是包容的。

『捌』 我發現很多佛經咒都能滿足人的現實利益,這是鼓勵我們跟佛菩薩做交易嗎

1.真正按照要求做到的很難,不是無條件無原則的。比如至心至誠,有幾個真正做到了?為何念佛者多,生西者少?這是個問題。
2.「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先以方便釣眾生,最終目的都是度化眾生成佛,包括聲聞乘緣覺乘乃至菩薩乘都是,無非是純一佛乘的不同顯現和手段。

『玖』 佛法和易經的關系

易經和心經對宇宙的認識對比 ——林清泉

一、選用陰陽學說去解讀《心經》我在《宇宙沉思錄(1)》中已經指出:易學是破譯宇宙奧妙的天書,其中也包括探索神學、道學和佛學之謎。易學博大精深,本書將要應用到的易理(宇宙哲理),簡介如下:
一物質有兩種,它們是太極圖中指出的陰儀和陽儀。他們有陰陽、虛實、隱顯、波態、粒子態之分。這將是不明事物能夠虛虛實實、隱形、神秘、變化無窮的理論根據。
二太極八卦圖中暗示陰陽結合可以組成生命,而且生命質量有高低層次之分,不同時空對應這不同生命檔次。生命形式有陰陽虛實之分,不同層次的生命形式迥然各異,高級生命可以從顯形轉入隱形,這些就是佛學和它的主人佛陀和眾菩薩之所以能感應到宇宙頂級規律寫成經文的理論根據。
三易理的陰陽學說,可以組成陰陽三定律,它是普遍適用於時空的基本規律。
第一定律是不易律。即事物剛剛進入一分為二的初期處於相對穩定狀態階段,矛盾雙方保持對立後卻又相對穩定,相對平衡。一顆新星、一顆小苗、一個孩子……直到一般的新生事物都處在這「相對穩定」狀態中。這時節可稱為「色界」。第二定律是變易律。即事物內部對立雙方總不能長期穩定平衡,它們在不斷進行陰陽斗爭中走向不穩定,進行量變。這時陰陽消長,此起彼伏,你強我弱,矛盾發展著。大量事物大都處在這一階段。這時也處在色空的對立矛盾變化中。
第三定律是交易律。即從量變發展到質變的交變時刻。陰陽交替,「物極一變」舊的事物內部矛盾就此結束,從頭出現新的開始,這樣新事物又進入新的穩定期。這規律用《心經》的表達方式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出現陰陽交變的「色就是空,空就是色」。
佛學和《心經》正好概括了「三定律」的法則,去處理眾生的人天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我們也正待選用這些哲理去探索心學和心術。
陰陽學說號稱「放之宇宙而皆準」的哲學原理。它的關鍵詞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統一,陽旺陰虛,陽虛陰盛,陽生陰長,物極一變,太極開合,周而復始,陰陽轉化,永無止境」。
如果我們把陰陽二字改成空色二字,讀之也十分流暢到位:
「空中有色,色中有空,空色對峙,對立統一,色旺空虛,色虛空盛,色生空長,物極一變,天地開合,周而復始,色空轉化,永無止境」。
在這里,易經和心經幾乎是「異口同聲」,皆表述宇宙頂級規律。
易經的陰陽學說已經在學術界科學界,尤其是中醫界普遍承認和應用。為什麼心經的色空學說就不那麼明顯公開地被接受和應用呢?
我想可能是由於它與宗教太親近,佛教的神秘色彩太濃,加上它的語言「色」易被誤解為顏色,「空」易被錯解成「什麼也沒有」,何況「心經」本身強調「內修」,不好張揚,「真人不露相」、「真言不明傳」,誰有緣分誰來修悟。故幾千年來,沒怎麼登台亮相,而深藏於藏經閣中。
更重要的還可能由於文明人重視科學技術,可獲得急功近利,極少數傻文人、憨和尚才去領悟它——當然也一時沒能吃透它的高檔品位。故長期處於自修自悟而不去宣揚傳播。
最重要的是「時候未到花不開,時機未到雁不來」。大面積全球性弘揚佛理禪學的時機還未成熟!
不管怎麼說,對《心經》的評價怎麼高也不算太高——人類的理解能力仍然太低太低。
二、易經和心經對宇宙的認識對比當前人類所認識的所謂物質,指的是從光子開始,包括電子、介子、微中子……中子、質子一直到原子以及由它們組合而成的元素、分子物質。這些物質的共同特性是它們運動的極速是光速,那麼,它們之外有沒有另外一種物質,其速度可以超過光速呢?
看看陰陽學說對宇宙物質是如何認識的吧。
《易經》中的陰陽學說認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陰陽兩個矛盾對立的方面存在,從自然物到生命體,沒有一處不存在陰陽對立統一的現象。
據此哲理,如果把我們熟悉的物質叫做陽性物質,那麼必然存在著與它對立的另一種陰性物質。這樣,陰陽兩類物質正好組成宇宙的物質總體。
佛陀講學的年代沒有易經哲理,不能選用易學的名詞。只用它當時特有的只能心悟的佛學名詞。
《心經》中講的「色」,就是陽性物質。「空」就是陰性物質。它們是一對陰陽:陰性時間能量世界和陽性空間物質世界。
因此,可以理解,易經中講的宇宙陰陽物質,正好對應《心經》中的「色空」兩類宇宙事物。光子具有兩重性,半陰半陽的中性靈界事物。「色」通過光浸透入「空」,「空」的虛子通過光臨界聚合而成粒子物質,轉化成「色」(粒子世界)。
這個「色空論」是佛學最早提出的,直到今天,人們還感到十分生疏難懂,包括科技界。
然而,對於易學來說,不但好懂,其中對關鍵規律的認識是異曲同工的。它們述語有別,內涵一致。我們可以把它們的宇宙哲理綱要列表對比,一目瞭然。

易經、心經在宇宙哲學中的文字表達對比 心







大千世界
瞬間
假象
凡俗
夢想
心生萬物
色不異空;
色即是空


明凈世界
永恆
真如
心如
真實
心外無物
空不異色;
空即是色









陽性世界
短暫
有序
太極
交變
實里皆空
有生於無;
無中生有


陰性世界
本源
混沌
無極
永動
虛中有實
有無交變;
陰陽合一

三、物質轉化與色空交變隨著物能宇宙概念的擴大,速度概念也必然要擴大。依陰陽學說的哲理,陰陽物質必然具有陰陽速度。陽性粒子速度的極限是光速,這一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已經作了肯定的結論。那陰性的物質呢?它的運動速度應該是超光速的,而且光速成為它的極小值,一旦陰性物質的速度降低到光速以下,那它的信息波將聚合成粒子,從而轉化成為陽性物質。這里的物能轉化與心經的色空交變是一致等效的。
現在我們來排一下速度的梯階,以便探索轉化的靈界點。




陽性速度
低於光速
可見宇宙、屬於空間
粒子運動
實態、顯形、「色」

中性速度
等於光速
光速不變
電磁波靈界
色空之間

陰性速度
超越光速
不可見宇宙、只佔時間
信息波運動
虛狀、隱形、「空」

陰陽兩種物質的轉化,由光臨界上的光速決定。粒子的運動速度超越光速時,便虛化成虛子信息波物質(應叫做陰性能量)。
對應心經的色空轉化是這樣的:
「色」也是「空」。只要色(可見物質)運動超越光速,「色」就轉化成「空」了。反之,只要「空」(波狀能量)聚合減速,到達光速之下,將轉化生成「色」(陽性物質世界的紅塵可見物質現象)。

看來「三界」里的事物大都屬於「色」物質。它是可能回歸「空」界——明凈世界的。如果能修心養性明心見性最後跳出三界外,那麼就可以說是「虹化」,「虛化」,「光化」而進入空界(明凈的陰性能量世界),從而獲得徹底超脫出「苦海」了。當然,太不容易啦。
四、易經、心經的哲學語言對比易經、心經的哲學語言對比,有趣又有悟。
A.無極——皆空
易學認為宇宙本源是一個無窮大的混沌世界,叫做「無極」——它是空的,是空中有實的「能量海洋」。
我在《太極之光》的陰性物理學中,起名為陰性能量——虛子信息波「海洋」。
悟一悟《心經》中的「皆空」,其含義大體上也如「無極」意境。
由於「空不異色」的哲理,我們可以理解成「皆空」也不空。它可以也可能會生出「色」的物質世界。相當於有生於無——色生於空。
「無極」和「皆空」的概念如此相似,多麼有趣。
B.太極——色空
太極是由兩儀組成的。兩儀即陰陽,因此,可以對應為:陰儀即「空」,陽儀是「色」。
列對應表如下: 陽儀

物質
低光速
可見
粒子
顯形
假象
色可轉空
陽可轉陰

陰儀

能量
超光速
不可見
虛子
隱形
真如
空可變色
陰可生陽

五、四象生八卦,八卦描眾生
易學講太極生八卦。它可以通過八個方位去認識和操控生命(指地球人)的從生到死的一個太極周期中的生存旅程的活動曲線(運程)。

因此,人生是可以用八卦理念去認識和測定的。(這屬於周易的預測學數理技術。)
佛教對地球人有一美稱叫「眾生」。因此,易經對人的描述應該與佛學對眾生的描述有一致性。可惜《心經》對人生未作那麼具體的描述。倒是周文王等聖賢從易理出發,探索出一套術數(卦術),專門面對地球眾生的生命活動曲線,作專門的預測,描述生命太極周期的發展規律。
俗話說道修今生,佛修來世。佛學尤其《心經》好像對「大道理,大規律」感興趣。在短短的260個字的《心經》中,沒有提及與生命秘碼對應方面的經文。
也許當年佛陀「照見五蘊皆空」之後,注意力集中啟示眾生去「大悟」明凈世界,不必對苦海(「色」的世界)依依不捨,不必追求什麼物質和生命預測,相反的是,用般若大智慧去開示眾生,走出紅塵(修來世)。
也許對眾生的「人生預測」並不是心經的任務。它追求的也許是「度一切苦厄」的大目的罷了。須知「預測術」是度不了眾生的一切苦厄的。
《心經》的心法,倒是更能治療眾生的「心病」,——一切苦厄之源,一旦您「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無掛礙」將可以「遠離顛倒夢想」,達到「究竟涅盤」,而脫離苦海——那還要預測干什麼呢?
當然,這話說來容易,歷來有多少眾生能修成這一境界而進入佛國呢!
真佛的層次越高,越不容易達到是正常的。
《心經》不能因為眾生的愚昧而降低它的哲理層次。《易經》也如此,「真懂易者不測」。有多少人能讀懂易經的哲理呢?連東方人大都錯以為易經等於預測算卦。他們不知道易經首先是講宇宙哲學,描述時空大規律的「天書」,類似《心經》是一部描述般若大智慧的頂級宇宙規律的經書那樣。
不魔不成佛。眾生讀不懂不要緊。慢慢來。「不魔不成佛」。佛本來就在心中。《心經》中去找「佛國」吧,這就是我們要解讀開悟《心經》的思路。
我們可否感悟一下,通過易經哲理去感悟《心經》總會更好的走近《心經》的禪定世界。
如果說「四象生八卦,八卦描眾生」的話,可否加一句「心經引人開心竅,心門洞開度眾生」呢。
六、8×8=64卦,觀賞大千世界
大千世界一般可泛指地球人的生活群體社會。從佛學的角度看,似乎可以泛指「三界」,即色界,有色界和無色界。大概有如易學中講的「五行世界」范圍內的時空。皆屬於大千世界吧。

故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說。

可能《心經》就具有這個「跳出三界外」的指導水平——我理解成「超級修心養性」的開悟天書。

僅有260個字的《心經》有如此高深又超凡的威力?

其實,越是高層次的真理,越簡單簡朴,一字一層信息,一句一篇宇宙密碼。何況大量的頂級宇宙哲理根本就不能用語言文字表達。如用原始的信息符合來講述,眾生又根本聽不懂,讀不來。

如果說易經是破譯宇宙奧妙的天書,那麼,《心經》可否說是開示宇宙規律的般若大智慧的佛書。它們從不同的角度表達了宇宙本始的永恆規律。

如果這樣,我們今天讀不懂它們也要試著讀,起碼爭取來一個「初悟」,也了不得啊。

具體點說,用64卦觀賞大千世界是很有趣的。

如果用《心經》的哲學觀來觀賞大千世界呢?那就更加有趣還有悟了。

這本書的中篇講的大都是這類「觀賞」,願有緣人共同來解讀《心經》打開心扉去觀賞吧。我建議從「心外有物」出發去「照見」「心外無物」的「皆空」宇宙——明凈佛國的真相。說不定那時我們就會處在地面上的「極樂」之中了。

七、靈性功能——《心經》的咒語從易學的陰陽中必然導出陰陽功能概念。
凡屬於陽性粒子運動產生的功能,我們稱為陽性功能。現代物理學研究中的功和能,包括核能,都屬於陽性功能。現代陽性物理學未能認識陰性物質(總習慣地把它們當作抽象的、不存在的心理概念)。因此也必然不知道有陰性功能的存在。東方神秘文化中的道術佛法(如符咒)皆屬於陰性功能,是心經中講的「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凡屬陰性信息波虛子運動產生的功能,我們稱之為陰性功能。如思維波、意念力、志氣、愛心、祝願、激情、祈禱、咒語……一切虛態物質運動皆能產生陰性功能。當然這些功能尚未被粒子組成的科學儀器所接收到,可是卻可以被人腦接收,只要這個人腦內部的潛能被誘發出來,如修心養性之後,能進行心靈感應,就完全可以接收到的。

我們執意把陰性功能稱之為靈性功能,是因為它可以穿透光靈界,進入陰性物質世界。可這一切我們凡人的五官皆不能感知到,儀器就更無能為力了。
只有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在「照見五蘊皆空」時,方能出現第六感觀而出現陰性功能——這就是《心經》的開示。
因此,心經指出「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而且「能除一切苦」。
這就是說《心經》是一部帶有陰性功能的經書。是一部能激發凡人出潛能,獲得靈性功能的經書。切實是「真實不虛」。難怪歷代和近代修誦心經者,出現過大批人間奇跡。其實那些都屬於陰性功能在陽間塵世顯示顯靈現象——現代科學界稱之為「不明事物」。
八、易經和心經都有陰陽宇宙觀
站在陰陽界上觀察分析陰陽界事物

陰界

超五官感知

靈性思維

靈界

陽界

五官感知

邏輯思維

陰儀
太極
陽儀

宙:時間
宇宙
宇:空間

無形,虛態
形態
有形,實態

虛子(波)
物波
實子(粒子)

靈魂(程序)
生命
軀體(載體)

陰性功能
能量
陽性功能

人體特異功能
本能
人體陽性功能

四維靈性規律
哲理
三維物性規律

易理學
知識
物理學

禪學
道學
科學

整體而察
學問
分科而學(實驗)

靈感直覺
感知
五官感知

功態(糊塗)
生態(理性)
常態(清醒)

唯心論
唯易論
唯物論

空界
靈界
色界

『拾』 從佛學角度看炒期貨道德嗎

這個沒有什麼的 都是正規 正常的交易 合法 合理 合情 凡事依照當地法律 法規為標准就行了

閱讀全文

與交易與佛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融資租賃香港上市 瀏覽:153
和信理財是非法集資嗎 瀏覽:631
平安銀行貸款協議 瀏覽:273
外匯win系統 瀏覽:161
基金交易賬號身份證升為 瀏覽:791
瑞華投資理財 瀏覽:896
投資公司怎樣發展客戶 瀏覽:814
股票跟基金掛鉤的都有哪些 瀏覽:718
主要外匯交易商 瀏覽:347
三年前信用卡連續逾期還能貸款嗎 瀏覽:674
熱卷主力期貨吧 瀏覽:154
新手投資理財活動 瀏覽:234
cj期貨 瀏覽:809
融資合同公證 瀏覽:342
薩斯喀徹溫省鉀礦吸引大量投資 瀏覽:550
融資租賃irr計算器 瀏覽:526
什麼人不適合期貨 瀏覽:329
日照1124豆伯價格 瀏覽:160
建行貸款買車要幾天 瀏覽:28
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