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使用gdp指標的利弊

使用gdp指標的利弊

發布時間:2021-05-01 16:13:17

『壹』 對GDP這個宏觀經濟指標進行簡要評述(優缺點及改進)

一、優點:

GDP核算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它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核算原則和方法把描述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基本指標有機地組織起來,為復雜的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勾畫出一幅簡明的圖像,大大提高了人們了解和把握經濟運行的能力。
GDP核算資料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依據,也影響到微觀主體企業和住戶對生產、消費和投資的決策。GDP核算系統地反映了國民經濟相關指標之間的內在關系,因而也是制定和檢驗國民經濟計劃的科學方法。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承擔的國際義務和權利,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
二、缺點:
GDP不包括住戶成員為本住戶提供情報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比如雇傭人做家務增加了GDP,自己做家務不算GDP。
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付出的社會成本;比如生產污染環境算一遍GDP,治理環境又算一遍GDP;
GDP計算的屬地原則不合理,比如外資在中國生產算中國GDP,但是實際上錢是給外資賺去了。還有蘋果公司對美國的GDP的貢獻為負數;
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
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單純用GDP來衡量政績,盡管有助於激勵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可能會導致諸如罔故生態環境、竭澤而魚的短期行為。
三、GDP指標的改進
(一)提出衡量國家財富新標准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國際社會通常以「國民財富」或「國民收入」作為衡量一國經濟實力的主要指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改用GDP或國民收入(GNP)指標來衡量一國經濟總量及其經濟實力。世界銀行專家比較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兩種統計方法之後。
於1995年公布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財富的新標准。新標准將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減去機器折舊和生產過程的自然資源消耗。計算出一個國家的財產凈值。其內容是從人力資源、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本等三個方面計算一個國家財富的總量。然後按美元計算出國家財富的人均水平。顯然。人均國家財富指標越高。國家越富,反之。國家越窮。新標准把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融為一體,是一個綜合性、能比較全面地衡量一個國家財富狀況的總量指標。
(二)構建福利型GDP
基於GDP指標在反映國民福利方面的局限性和缺陷。一些經濟學家先後提出了「經濟福利尺度」和「純經濟福利」等新概念或指標。以對GDP指標的統計項目進行校正和調整。「經濟福利尺度」和「純經濟福利」都是反映人們實際福利的指標。其內容是GDP統計還應加上閑暇和地下經濟。
或勞務類別和內容。即不能說明一國的經濟結構。比如。兩個GDP相等的減去環境破壞和國防開支。以作為反映人們實際福利水平和福利狀況的指標。美國經濟學家諾德豪斯、托賓和薩繆爾森根據美國的統計資料分析得出:按人口平均的「經濟福利尺度」或「純經濟福利」的增長遠遠落後於GDP的增長。因此。為了提高「經濟福利尺度」或「純經濟福利」。需要對GDP的增長做出必要的調整。即需要適當放慢GDP的增長速度。以保障國民的福利。不能以犧牲國民福利為代價追逐GDP的增長。
(三)建立綠色GDP的考核指標
GDP作為一個經濟增長的總量指標。由於沒有考慮在生產過程造成的環境污染和資源耗費所帶來的損失。也就是GDP忽略了經濟增長時所付出的沉重代價。因而存在重大缺陷。
為了彌補GDP的這一缺陷。1997年世界銀行設計和推出了「綠色國內生產總值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即將一國經濟產出中的能源耗費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等記錄於綠色賬戶。再將其從GDP中核減。從而形成綠色GDP.由於綠色GDP是在扣除了能源耗費、環境成本之後的國民財富。因而綠色GDP比較真實可靠。如果綠色GDP佔GDP的比重越高。則表明一國經濟增長的正面效應越大。而負面效應也就相應越小;反之。如果綠色GDP佔GDP的比重越低。則表明一國經濟增長的負面效應越大。而正面效應也就相應越小。綠色GDP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從保護環境的角度來說。
啟用綠色GDP的指標有利於防患於未然。雖然目前世界上還沒有出現一套科學的、可操作的綠色GDP統計模式,但綠色GDP指標的提出。彌補了傳統GDP在統計中的一些不足。對於構建一個能充分反映在經濟產出過程中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的總量指標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四)優化GDP內涵
對我國來說。還應該優化GDP內涵。提倡和實現有效的GDP.長期以來,我國遍地開花搞所謂開發區、工業園、跑馬圈地式招商引資競爭,但由於不少項目並未真正投產。造成許多開發區、工業園及其設施的閑置。有些園區還長期雜草叢生、蛇鼠為患。盡管如此。園區里一些早期的基礎設施投資。
如廠房、圍牆等的投資都已記入了GDP.也因此「創造」了GDP.而這樣的GDP實際是由浪費或耗費造成的。
並未是經濟產出的結果。所以,這是~種毫無實際意義的GDP.也就是一種無效的GDP是消失的GDP.說其是無效的GDP.是因為這樣的投入沒有任何經濟產出。是一種犯罪和浪費,但其確實又記入了GDP:說其是消失的GDP.是因為這些投資所耗費的成本都是以前的GDP積累。而這些長期以來累積起來的GDP由於轉為投資後不但沒有任何產出。反而白白浪費掉了、流失了。因而又是一種消失的GDP.之所以產生這些無效或是消失的GDP.除了投資決策失誤之外。GDP統計指標本身及其統計過程的缺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如果在GDP增加的同時卻是GDP的大量消失:或者在GDP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同時伴有大量的無效GDP.那麼。再高的GDP增長速度率、再快的GDP增長速度也不能有效證明經濟增長和財富增加的真實情況。 而只能反證這個這國家在經濟決策上有更多的、甚至是更大的失誤和失策。 同時。也說明了該國GDP的社會成本和國民為此付出的代價是多麼沉重。因此。需要對GDP的指標進行修正和完善。以增加GDP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對我國來說。提高GDP總量和優化GDP內容。都迫切要求依靠科技進步和技術創新來優化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方式的質量。以降低能源消耗、環境成本和社會成本。提高投資效益、社會效益和GDP的質量。

『貳』 用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缺陷有哪些

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不能准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不能准確反映經濟結構;不能准確反映社會分配和民生改善和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1、GDP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

GDP統計的是有市場交換行為、能體現市場價值的經濟活動,不能反映家務勞動、公益活動等在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非市場經濟活動;也不能覆蓋一些不易統計或難以計算價值的經濟活動。

2、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

一些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剛竣工就成了產能過剩項目,這些項目雖然計入GDP,但卻屬於無效投資,不會帶來社會財富和福利水平的增加。

3、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結構。

如果單看GDP,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估算,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中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佔全球比重達32.9%,而美國只佔1.8%,歐洲30多個國家加起來也只有24.9%。然而當時中國的GDP中絕大部分是農業,而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大大提升了工業化水平及軍事實力。

1860年,英國的現代工業生產能力相當於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業化水平是中國的15倍。

4、GDP不能准確反映社會分配和民生改善。

全球GDP總量已超過70萬億美元,而英國慈善組織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掌握著全球將近一半的財富,相當於底層35億人財產相加的總和。

「GDP只能大致反映社會財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麼分』、人們『吃得好不好』」,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說。

5、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砍伐樹木時,GDP在增加;排放廢氣時,GDP也在增加——GDP反映增長,卻不反映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

『叄』 gdp指標有哪些缺陷

GDP指標的缺陷一般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是GDP 不核算家庭為自己提供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
二是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付出的社會成本;
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
四是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
雖然,單純利用GDP指標來衡量地方官員的政績,有助於激勵地方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有可能會導致諸如生態環境和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
供參考。

『肆』 用GDP來衡量機構及發展水平的優缺點

GDP核算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狀況的有效工具,它通過一系列科學的核原則和方法把描述國民經濟各個方面的基本指標有機地組織起來,為復雜的國民經濟運行過程勾畫出一幅簡明的圖像,大大提高了人們了解和把握經濟運行的能力。GDP核算資料是宏觀經濟管理的重要依據,也影響到微觀主體企業和住戶對生產、消費和投資的決策。GDP核算系統地反映了國民經濟相關指標這間的內在關系,因而也是制定和檢驗國民經濟計劃的科學方法。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個國家承擔的國際義務和權利,決定了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影響到國家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

GDP的缺陷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GDP 不包括住戶成員為本住戶提供情報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二是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會出的社會成本。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四是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單純用GDP來衡量政績,盡管有助於激勵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可能會導致諸如生態環境和竭澤而魚的短期行為。

『伍』 GDP的弊端有哪些

GDP增長不包括人民居住環境的改善和惡化,也不包括資源產出比例的高低,更不包括人民幸福指數。
GDP只是個數字,一個重要的衡量標尺,但是現在被絕對化了。

『陸』 將GDP作為核算和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有什麼缺點和不足

缺點和不足分為以下幾點:
1,GDP指標對經濟活動反映不全面。GDP指標只對於有市場價格的產出進行統計,而對
於不用來交換的經濟活動不統計,因此,那些不經過市場交換的但卻十分有用的產品和
服務就無法被計入GDP指標之中。
2,GDP指標對於由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不進行統計。經濟增長勢必對環境造成損害,
使人民生活質量下降。但這一負面效應卻沒有被GDP指標統計進去。
3,GDP指標對產品和勞務的銷售、實現情況不能夠反映。
4,GDP指標對一個國家的財富變化不能准確反映。
5,GDP指標對居民經濟福利的反映不夠全面。
6,GDP指標對其增長部分是由國內民族企業拉動的還是由外資企業拉動的不加區分。
7,GDP指標的增長並不一定能帶來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

『柒』 解釋用GDP作為衡量一國經濟活動情況指標的不足和缺點。

這兩個問題網路知道都有人回答過了

問題1:
參考這里:http://..com/question/99456640.html
這里也有:http://www.sxzyd.net/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098

問題2:
http://..com/question/32800992.html

『捌』 GDP和GNP作為反映國民經濟活動水平指標的利弊

一、GDP在反映經濟增長方面的片面性 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種適應市場經濟運行的,以量化指標為特徵的制度安排,它體現了在核算期內,經濟總體中各機構單位、機構部門及其之間的經濟關系,如產出、投入、效益之間的生產關系,收入分配與再分配關系,消費與積累的關系,儲蓄、實物投資與資金融通的關系,資產、負債及凈值之間的存量及變動關系等。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一個完整描述經濟總體運行過程及結果的核算框架,GDP反映了經濟生產過程的最終成果,可支配收入反映了經濟分配與再分配過程的最終成果,儲蓄反映了經濟生活中收入與消費、積累的相互關系,資金餘缺反映了經濟儲蓄與資本形成之間的關系,期末資產凈值反映了在期初資產凈值基礎上國民經濟運行過程的最終累計成果。「GDP、可支配收入、儲蓄、資本形成、資產凈值」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最重要的指標體系,他們相輔相成、互為因果,形成了完整的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指標鏈。 從現實分析,我國對國民經濟運行的度量,由於種種原因並未使用這一完整的指標鏈,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主要地使用了GDP指標作為衡量經濟活動的標准。 但是,單憑GDP增長並不足以說明經濟發展的有效程度,如果不結合資產存量的規模與結構及其變化,就會失去對增長成因的深入分析,也不利於我國在增長中財富的有效積累。例如,GDP的高速增長與積極的財政政策相關,投資的高增長拉動了GDP,而「外資」又是我國投資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但社會資產特別是金融資產使用效益下降的現實反映了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並不盡如人意。 1996—2000年的五年間,我國經濟比上年分別增長9.6%、8.8%、7.8%、7.1%、8.0%;資產凈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6.62%、24.10%、14.69%、8.42%、9.97%。其中固定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21.39%、25.71%、12.16%、10.20%、12.34%;金融資產分別比上年增長30.02%、8.22%、14.16%、10.74%、15.32%。由此看出,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主要依託固定資產高投資和金融資產規模的高增長。這說明,一方面積極財政政策的拉動效應非常明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金融資本市場和負債經營(如利用內外資)方式;但同時也說明了,我國經濟增長主流趨勢還未脫離規模數量型擴張的增長模式。 從資產的結構看,以1996年為例,非金融資產、固定資產、金融資產、資產凈值分別占總資產的37.65%、28.07%、62.35%、37.12%,根據「資產=負債+凈值」的平衡關系,該年金融負債比重為62.88%,高出金融資產0.53個百分點,屬於資本凈流入年。同理,1997~2000年,金融負債比重分別為60.93%、60.15%、60.42%、61.61%,分別高出金融資產3.70、2.05、1.49、1.67個百分點,亦均屬於資本流入年。「外資」是我國這一時期的主要投資資金來源之一。 二、長期以來支持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主要因素國內投資和外資的利用效益不高 首先,投資的有效性和資產的有效性不高,浪費了大量的資金。這對貨幣資本相對不足的我國來講,應是政府給予充分考慮的問題。現實經濟領域中,3%的建築中介費、層層轉包的轉包費、去年一年72億的投資決策損失、部分進口設備的閑置或遺棄、某些新建廠房的報廢及重復建設造成的生產線能力30%的利用率,等等現象,均使得投資的有效性、資產的有效性遠小於1.其次,外資的利用效率下降。1995年,我國GDP與對外金融負債的比率為6.570,2000年則為2.047;1995~2000年對外金融負債(外資)年均增長3.3%,而「外資」使用效益年均下降2.3%.近年來,我國利用外資規模逐年擴大,但外資使用效益卻逐年下滑。 現實社會經濟生活中,政府宏觀調控以及對我國經濟發展的測度出現了「一花獨放、眾花凋零」的局面,既只單純的使用了GDP一個流量指標。但是,我們在得到單位GDP的同時,卻在佔用著越來越多的資產存量,即在耗費著越來越多的資金或資源。我國是個資金相對缺乏的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吸引了巨大的國內、國外資金,僅2000年比1999年,我國的國內金融負債增加15.54%,國外金融負債增加16.25%,但金融資產使用效率卻下降了1.11%。 僅從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相結合方面,我們就不難看出,經濟領域的單純以GDP作為經濟增長或經濟發展的唯一尺度是片面的。重視經濟流量與經濟存量的有機結合,重視國民經濟運行全過程的數量關系測度,重視更全面、更長遠、更協調的宏觀經濟調控機制,即政府綜合決策機制的形成則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偉大目標的必由之路和優先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片面使用GDP這個流量指標,使人們忽視了資產存量或財富的積累。在我國遇到諸如洪水災害或SARS瘟疫帶來的損失時,人們大都採用了習慣的思維方式即「壞事能夠變為好事」,誤認為能夠在救治、恢復、重建中增加GDP.這種認識實際上體現了「災害減少財富存量不可怕,它可以有助於促進流量的再增加」的錯誤觀點。我認為,這根本不是正常、完整意義下的經濟增長。在注意財富的積累方面,經濟發展國家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他們的GDP增長率不高,但是財富積累很快。和經濟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一些城市總是「喜新厭舊」,不斷的拆舊樓蓋新樓,馬路也是挖了填、填了挖,……。我國GDP增長率連年很高,但是財富損失的也快,資產積累、財富積累速度遠遠低於經濟增長速度。這與「GDP至上」有一定關系。 三、以GDP為核心指標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不適於可持續發展 即使國民經濟核算指標體系協調地應用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經濟分析上的缺陷;但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看,以GDP為核心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本身還有更深層的缺陷。在國際上,這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受到強烈批評是近20多年的事。環境問題是這一批判運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 一些經濟學家指出,GDP不能全面地覆蓋經濟福利的內容,也不能充分反映當前和將來的福利變化。僅就反映當前福利來說,經濟學家就開出一個長長的「問題清單」:一是取向有偏差:GDP只限於對經濟中那些市場化、貨幣化了的部門之評價;二是外部不經濟性盲區:它只能較充分地反映私人成本,對反映社會成本則遠遠不夠;因無市場價格,像資源耗竭、生態退化帶來的損失也往往無法計入;三是一些決定經濟福利變化的因素被忽略了,如沒有定價的自然資本的流量和存量,以及沒有發生交換的自然資源價值等;四是一些「假冒偽劣」福利:某些「抵禦性」活動,如在環境污染情況下居民不得不採取的保護自身健康的措施,也被計入GDP,好像污染的環境使福利水平提高了;五是忽視環境資本的折耗,相對於人造資本(如機器)的折舊補償,這是一種明顯的「處理不對稱」。 由於事實上,GDP已經被大多數人當作對一個國家的發展和福利水平的度量,所以上述問題會帶來一系列有誤導性的後果。其中最重要的誤導在於資源的耗竭和環境的退化的代價沒有反映,這實際上鼓勵了對自然資本的浪費與破壞。正如經濟學家戴利所指出的,「GNP(國民生產總值)實際上是將收益(部分服務的價值)、成本(流量的價值)和存量變化(凈積累)這三者加總到一起,而發展經濟學分析最需要的是比較成本和收益,而不是它們的總和」。另一個誤導性的後果是淡化或貶低了那些與大多數人的幸福及與可持續發展最相關的一些內容,例如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水平。
GNP雖然有諸多優點,但是採用GNP總值還是均值指標體系來衡量經濟增長,也會有著明顯的缺陷和局限性,尤其對市場經濟不發達、法規體系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其統計上的失真是比較明顯的

1、這個指標體系沒有包括非市場或非貨幣化經濟活動,從而造成統計上的遺漏。在國民生產總值的核算中所依賴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市場交易原則,是指只有通過市場交易取得的收入才計入國民生產總值。依據這個原則,GNP中有一部分被遺漏了。尤其對市場發育不完善的國家而言,其遺漏情況更為嚴重

2、個指標體系沒有把收入分配狀況、經濟福利水平、環境破壞、資源消耗等因素考慮進去

3、不完全可對比性。由於各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經濟結構、價格體系、消費行為與消費習慣的差異,從而給GNP的比較帶來困難

4、在國家間比較時,匯率失真帶來的問題

『玖』 GDP核算的利與弊

GDP的好處是可以衡量社會財富的增加,目前還沒有其他更好的衡量方法。壞處如下:
經濟產出總量增加的過程,必然是自然資源消耗增加的過程,也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過程。而人們從GDP中,只能看出經濟產出總量或經濟總收入的情況,卻看不出這背後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傳統的GDP核算體系下,至少有三個問題沒有考慮到:環境資源的耗減核算、環境資源損失成本的核算和資源環境的恢復成本、再生成本和保護成本的核算。環境和生態是一個國家綜合經濟的一部分,由於沒有將環境和生態因素納入其中,GDP核演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國家的真實經濟情況,核算出來的一些數據有時會很荒謬———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能增加GDP。 面對我國尚未完全擺脫的粗放型增長,有學者直言不諱:過於單純注重GDP的增長,必然會進入這樣一個怪圈———傳統的GDP核算可能助長為追求高的GDP增長而破壞環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資源的行為!

閱讀全文

與使用gdp指標的利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4500和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多少人民幣多少 瀏覽:531
匯添富醫療基金001417還能漲嗎 瀏覽:583
2008年鎳價格 瀏覽:145
信託地產通道 瀏覽:396
用車貸款怎麼貸 瀏覽:55
創鑫貸理財 瀏覽:451
投資者的理財意識風險 瀏覽:975
悟空理財與pro 瀏覽:546
股指期貨第四次調整 瀏覽:581
微粒貸貸款的利弊 瀏覽:424
歡樂頌2外匯交易系統 瀏覽:525
信託資金的風險 瀏覽:650
黃金外匯110 瀏覽:193
富人理財方法 瀏覽:627
中山市小額貸款銀行 瀏覽:177
民生銀行電子外匯轉賬 瀏覽:729
外匯轉賬交稅 瀏覽:918
外匯暴利方法 瀏覽:65
廈門諾亞理財 瀏覽:251
中信擔保理財 瀏覽: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