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均GNI衡量指標的優點和缺點是什麼
主要還是GDP,國內生產總值包括的在國內本土資金和外資的生產。
20世紀90年代以前,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主要側重採用GNP和人均GNP。進入90年代後,96%的國家紛紛放棄GNP和人均GNP,而開始重點採用GDP和人均GDP來衡量經濟增長快慢以及經濟實力的強弱。並用國民總收入GNI取代GNP,各國僅對外公布GDP與GNI數據,GNP數據已基本不再統計和發布。一般認為GNI就是GNP。 1994年,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及歐洲共同體委員會共同頒布了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1993SNA)中,統計術語GNI取代GNP,國民總收入(GNI)即為原來所說的國民生產總值(GNP)。 2001年,為保持與「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致性,世界銀行變更了術語,GNP現在被稱為「國民總收入」或GNI。世界銀行資料庫(WDI)中的所有GNI數據都等同於GNP。根據定義,當前(名義)價格GNI等於GNP。不變(實際)價格GNI等於GNP加上貿易條件調整。WDI 只發布當年價格GNI,因為沒有完整和可靠的不變價格GNI數據。當前價格GNI測算本國居民在國內和國外創造的總增加值,包括GDP和來自非居民途徑的初級收入的凈收入(員工薪酬和財產收入)。世界銀行為進行分析而使用以美元為單位的人均GNI來對不同國家加以分類,並確定其借款資格。
B. 利潤率的六大指標優缺點
如果單一以利潤做為考核指標,
優點,大大促進員工的極極性,創專新力大大提高,企業屬節余擴大,但是單一以利潤做為考核指標,無法行成有效管理體制,員工有可能會有法難依,或有法不依,一味以利潤做為前提偷工剪料,取巧,層次不瓊別出新財的「創造利潤」,導致企業無法以良性管理體制穩定發展,但做為一個企業利潤是最為最要的環節,所為寧可重業務,後重管理,以嚴格的管理促進業務更好的發展逐漸良性循環!
C. KPI關鍵績效指標的優缺點
關鍵績效指標法(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KPI),它把對績效的評估簡化為對幾個關鍵指標的考核,將關鍵指標當作評估標准,把員工的績效與關鍵指標作出比較地評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目標管理法與帕累托定律的有效結合。
優點
(1)目標明確,有利於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
KPI是企業戰略目標的層層分解,通過KPI指標的整合和控制,使員工績效行為與企業目標要求的行為相吻合,不至於出現偏差,有利地保證了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
(2)提出了客戶價值理念
KPI提倡的是為企業內外部客戶價值實現的思想,對於企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思想是有一定的提升的。
(3)有利於組織利益與個人利益達成一致
策略性地指標分解,使公司戰略目標成了個人績效目標,員工個人在實現個人績效目標的同時,也是在實現公司總體的戰略目標,達到兩者和諧,公司與員工共贏的結局。
缺點
(1)KPI指標比較難界定
KPI更多是傾向於定量化的指標,這些定量化的指標是否真正對企業績效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如果沒有運用專業化的工具和手段,是很難界定的。
(2)KPI會使考核者誤入機械的考核方式
過分地依賴考核指標,而沒有考慮人為因素和彈性因素,會產生一些考核上的爭端和異議。
(3)KPI並不是針對所有崗位都適用
D. 凈現值指標的優缺點是什麼
凈現值(Net Present Value)凈現值是一項投資所產生的未來現金流的折現值與項目投資成專本之間的差值屬。凈現值大於零則方案可行,且凈現值越大,方案越優,投資效益越好。凈現值指標是反映項目投資獲利能力的指標。決策標准:凈現值≥0 方案可行;凈現值0 凈現值最大的方案為最優方案。 優點:考慮了資金時間價值,增強了投資經濟性的評價;考慮了全過程的凈現金流量,體現了流動性與收益性的統一;考慮了投資風險,風險大則採用高折現率,風險小則採用低折現率。 缺點:凈現值的計算較麻煩,難掌握;凈現金流量的測量和折現率較難確定;不能從動態角度直接反映投資項目的實際收益水平;項目投資額不等時,無法准確判斷方案的優劣。
E. 經濟效果評價指標的優點缺點和改進方法
http://www.qluu.com/main/jingji/110728723.html
F. OBV指標的優缺點有哪些
OBV指標的優缺點有哪些?
優點
(1)OBV線系依據成交量的變化統計繪制而成,因此OBV線屬於技術性分析,與屬於經濟性的基本分析無關。
(2)OBV線為股市短期波動的重要判斷方法,但運用OBV線應配合股價趨勢予以研判分析。
(3)OBV線能幫助確定股市突破盤局後的發展方向。
(4)OBV的走勢,可以局部顯示出市場內部主要資金的移動方向,顯示當期不尋常的超額成交量是徘徊於低價位還是在高價位上產生,可使技術分析者領先一步深入了解市場內部原因。
(5)OBV線適用范圍比較偏向於短期進出,與基本分析絲毫無關。同時OBV也不能有效反效反映當期市場的轉手情況。
缺點
OBV指標是建立在國外成熟市場上的經驗總結。把它移植到國內必然要經過一番改造才行。比如價漲量增,用在內地股市坐莊的股票上就不靈了,這時股價漲得越高成交量反而越少。這是因為主力控盤較重,股價在上漲過程中沒有獲利籌碼加以兌現,所以此時股票會漲得很「瘋」,但成交量並不增加,OBV自然就無法發揮作用。
另外,漲跌停板的股票也會導致指標失真。由於內地股市採用了漲跌停板的限制,很多股票在連續漲停的時候,由於股民預期後市會繼續大漲,往往會持股觀望,導致出現越漲越無量的現象。因此,對於那些達到漲跌停板的股票,OBV指標也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目前,內地股市仍有大量的「坐莊」現象存在。對於中長線莊家而言,需要在股價處於底部的時候盡可能地吸進大量籌碼,然後拉到高處派發。在底部收集籌碼階段,必然會由於莊家的買進使股價有一定上漲,同時伴隨成交量放大。這時候,為了降低吸籌成本,莊家會把小幅上漲的股價向下打壓,到底部後繼續吸籌。如此反復,直到吸到足夠的籌碼為止。
這個過程反映在OBV上,就是股價在底部盤整,而OBV卻一波一波走高,形成底部背離形態。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大眾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也有可能被機構利用。就OBV而言,莊家可以在每日盤中吸籌,使成交量增加,到收盤時再把股價打成陰線,這樣OBV就會往下走,以此來迷惑投資者。要破解這種手段,一個最有效的方法是選擇15分鍾或60分鍾的OBV線,這樣就可以避開莊家釋放的煙霧。
OBV作為研判上升趨勢,還是不錯,只是,在股價進入下降通道之後,OBV一般是作為橫盤或上升趨勢減緩。
G. 股票中技術分析指標各有優缺點,應如何搭配使用
最可信的是K線,趨勢線,成交量和移動平均線。
技術指標都有滯後性。
使用技術指標要適時修改參數。結合K線,均線來使用。
但是目前的行情,任何指標都失靈了,唯一有用的就是趨勢和成交量。
H. 關鍵績效指標法的優缺點
優點
1.目標明確,有利於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
KPI是企業戰略目標的層層分解,通過KPI指標的整合和控制,使員工績效行為與企業目標要求的行為相吻合,不至於出現偏差,有利地保證了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
2.提出了客戶價值理念
KPI提倡的是為企業內外部客戶價值實現的思想,對於企業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經營思想是有一定的提升的。
3.有利於組織利益與個人利益達成一致
策略性地指標分解,使公司戰略目標成了個人績效目標,員工個人在實現個人績效目標的同時,也是在實現公司總體的戰略目標,達到兩者和諧,公司與員工共贏的結局。
不足之處
同時KPI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不足之處,主要是以下幾點:
1.KPI指標比較難界定
KPI更多是傾向於定量化的指標,這些定量化的指標是否真正對企業績效產生關鍵性的影響,如果沒有運用專業化的工具和手段,還真難界定。
2.KPI會使考核者誤入機械的考核方式
過分地依賴考核指標,而沒有考慮人為因素和彈性因素,會產生一些考核上的爭端和異議。
3.KPI並不是針對所有崗位都適用
(8)指標的優點和缺點擴展閱讀
確定關鍵績效指標有一個重要的SMART原則。SMART是5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
S代表具體(Specific),指績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
A代表可實現(Attainable),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R代表有關聯性(Relevant),指績效指標是與上級目標具明確的關聯性,最終與公司目標相結合;
T代表有時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績效指標的特定期限。
確定關鍵績效指標一般遵循下面的過程。
1、建立評價指標體系
可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順序,依次建立各級的指標體系。首先明確企業的戰略目標,找出企業的業務重點,並確定這些關鍵業務領域的關鍵業績指標 (KPI),從而建立企業級KPI。
接下來,各部門的主管需要依據企業級KPI建立部門級KPI。然後,各部門的主管和部門的KPI人員一起再將KPI進一步分解為更細的KPI。這些業績衡量指標就是員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據。
2、設定評價標准
一般來說,指標指的是從哪些方面來對工作進行衡量或評價;而標准指的是在各個指標上分別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水平。指標解決的是我們需要評價「什麼」 的問題,標准解決的是要求被評價者做得「怎樣」、完成「多少」 的問題。
3、審核關鍵績效指標
對關鍵績效指標進行審核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確認這些關鍵績效指標是否能夠全面、客觀的反映被評價對象的工作績效、以及是否適合於評價操作。
I. MA指標的優缺點
1.適用移動平均線可觀察股價總的走勢,不考慮股價的偶然變動,這樣可自動選擇出入市的時機。
2.平均線能顯示「出入貨」的訊號,將風險水平降低。
3.平均線分析比較簡單,使投資者能清楚了解當前價格動向。
4.穩定性。由於均線的計算方法就可知道,要比較大地改變均線的數值,無論是向上還是向下,都是比較困難,必須是當天的股價有了很大的變動。因為均線的變動不是一天的變動,而是幾天的變動,一天的大變動將被幾天一分攤,變動就會變小而顯現不出來。這種穩定性有優點,也有缺點,在應用時應多加註意,掌握好分寸。 1.移動平均線變動緩慢,不易把握股價趨勢的高峰與低谷。
2.在價格波幅不大的牛皮期間,平均線折中於價格之中,出現上下交錯型的出入貨訊號,使分析者無法定論。
3.滯後性。在股價原有趨勢發生反轉時,由於移動平均線的追蹤趨勢的特性,移動平均線的行動往往過於遲緩,調頭速度落後於大趨勢。這是移動平均線的一個極大的弱點。等移動平均線發出反轉信號時,股價調頭的深度已經很大了。
J. 請教,在實戰中RSI指標的優缺點是什麼
首先,應該看到指標的時間參數不同,其給出的結果就會不同。
不同的投資者對時間周期的設定有不同的個人偏好,從理論上講,較短周期的RSI指標雖然比較敏感,但快速震盪的次數較多,可靠性較差;較長周期的RSI指標盡管信號可靠,但指標的敏感性不夠,反應遲緩,因而經常出現錯過買賣良機的現象。
此外,由於RSI是通過收盤價計算的,如果當天行情的波幅很大,上下影線較長時,RSI就不可能較為准確反映此時行情的變化。
第二,超買、超賣出現後導致的指標鈍化現象容易發出錯誤的操作信號。
在"牛市"和"熊市"的中間階段,RSI值升至90以上或降到10以下的情況時有發生,此時指標鈍化後會出現模糊的誤導信息,若依照該指標操作可能會出現失誤,錯過盈利機會或較早進入市場而被套牢。
第三,RSI指標與股價的"背離"走勢常常會發生滯後現象。
一方面,市場行情已經出現反轉,但是該指標的"背離"信號卻可能滯後出現;另一方面,在各種隨機因素的影響下,有時"背離"現象出現數次後行情才真正開始反轉,同時在研判指標"背離"現象時,真正反轉所對應的"背離"出現次數並無定論,一次、兩次或三次背離都有出現趨勢變化的可能,在實際操作中較難確認。
第四,當RSI值在50附近波動時該指標往往失去參考價值。
一般而言,RSI值在40到60之間研判的作用並不大。按照RSI的應用原則,當RSI從50以下向上突破50分界線時代表股價已轉強;RSI從50以上向下跌破50分界線則代表股價已轉弱。
但實際情況經常是讓投資者一頭霧水,股價由強轉弱後卻不跌,由弱轉強後卻不漲的現象相當普遍。這是因為在常態下,RSI會在大盤或個股方向不明朗而盤整時,率先整理完畢並出現走強或走弱的現象。
在實戰中運用時要注意:
1.取值
RSI大於50為強勢市場,高於80以上進入超買區,容易形成短期回檔;小於50為弱勢市場,低於20以下進入超賣區,容易形成短期反彈。
RSI原本處於50以下然後向上扭轉突破50分界,代表股價已轉強;RSI原本處於50以上然後向下扭轉跌破50分界,代表股價已轉弱。但經常出現超買而不跌、超賣而不漲的指標鈍化現象,RSI取值在研判方面的作用不大。
2.交叉
一般有長、短期兩條RSI,短期RSI大於長期RSI為多頭市場,反之為空頭市場。短期RSI在20以下超賣區內,由下往上交叉長期RSI時,為買進訊號。短期RSI在80以上超買區內,由上往下交叉長期RSI時,為賣出訊號。
3.形態
形態分析在RSI中得到大量的運用,可依據超買區或超賣區出現的頭肩頂或底、雙頭或底等反轉形態作為買賣訊號。
4.背離
股價一波比一波低,相反的RSI卻一波比一波高時,為底背離,股價很容易反轉上漲。股價一波比一波高,RSI卻一波比一波低時,為頂背離,股價很容易反轉下跌。
5.趨勢線
連接RSI連續的兩個底部,畫出一條由左向右上方傾斜的切線,當RSI向下跌破這條切線時,為較好的賣出訊號;連接RSI連續的兩個峰頂,畫出一條由左向右下方傾斜的切線,當RSI向上突破這條切線時,為較好的買進訊號。事實上這只是短線買賣訊號,中線效果並不十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