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有大的黃金 白銀礦嗎
目前正在勘探的中國甘肅省文縣陽山金礦,其資源儲量可望超過200噸,將成為中國最大的金礦。招遠金礦只是發現比較早,在目前運作的金礦中儲量排行第一。
金礦石只是含有黃金的礦石,因含量不同而有著不同的開發價值,你在你家門口隨便撿起一塊石頭,裡面或多或少都因該含有黃金,只是提煉的價值不大,如果你非得去提煉,那無異於殺雞取卵。只有當金礦石中的黃金含量達到一定標准,才有開發的價值,這點和其它的礦藏一樣。
我們所說的儲量是指純黃金儲量,而不是金礦石儲量,如我上面所說,金礦石含金量不同,不能作為統一的參考。
中國最有名的金礦是山東的膠東金礦,金礦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遠―萊州市地區,最主要礦區是玲瓏金礦。該礦區有悠久的開采歷史,建國以來引進現代采治技術,逐漸發展壯大,產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河北遷西縣金廠峪金礦、河南西部小秦嶺金礦等。
約翰內斯堡面積約269平方公里,是南非最大城市和經濟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產金中心。
世界現查明的黃金資源量為8.9萬噸,儲量基礎為7.7萬噸,儲量為4.8萬噸。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生產金。南非佔世界查明黃金資源量和儲量基礎的 50%,佔世界儲量的38%;美國佔世界查明資源量的12%,佔世界儲量基礎的8%,世界儲量的12%。除南非和美國外,主要的黃金資源國是俄羅斯、烏茲別克、澳大利亞、加拿大、巴西等。在世界80多個黃金生產國中,美洲的產量佔世界33%(其中拉美12%,加拿大7%,美國14%);非洲佔28% (其中南非22%);亞太地區29%(其中澳大利亞佔13%,中國佔7%)。年產100噸以上的國家,除前面提到的5個國家外,還有印度尼西亞和俄羅斯。年產50噸—100噸的國家有秘魯、烏茲別克、迦納、巴西和巴布亞紐幾內亞。此外墨西哥、菲律賓、辛巴威、馬里、吉爾吉斯坦、韓國、阿根廷、玻利維亞、蓋亞那、幾內亞、哈薩克也是重要的金生產國。
目前世界黃金儲備列前10位的國家和國際機構是:美國(8133.5噸)、德國(3417.4噸)、國際貨幣基金組織(3217.3噸)、法國(2586.9噸)、義大利(2451.8噸)、瑞士(1133.9噸)、中國大陸(1054.0噸)、日本(756.2噸)、荷蘭(621.4噸)、歐洲央行(563.6噸[1])。 儲備多的國家都是有過侵略戰爭的。鴉片戰爭前中國的黃金儲備是世界第一的,不過戰亂使黃金流散。
⑵ 中國現在的黃金與白銀的儲量,以及探明的儲量是多少
我國目前的黃金資源總量已超過20000噸,已探明的大形金礦床2000多個,已探明黃金儲量超過回6000噸,可滿足20年以上的答開采。目前已公布的官方央行黃金儲量為1054噸。
中國是銀礦資源中等豐度的國家。總儲量銀11.65萬噸
⑶ 中國古代黃金和白銀的兌換關系是多少
根據現今有位來歷史學家所作《大中國源》中所述「一千文錢可兌換一倆銀子,10倆銀子可兌換1倆金子」。所謂的碎銀指錢幣單位較小的銀子,如同現在的「零花錢」之說,在古代一般指在10倆以下的銀子。「文印」應寫作「紋銀」,銀子在古代根據質量不同也分為不同的稱謂,所謂的紋銀指質量最好的一種,含銀成份最高(古代的銀子並不是百分百的純銀),錢幣價格方面遠遠高於其它種類的銀子,在古代除了按重量計算銀子的價格高低,還要根據質量的不同計算價格的高低。在古代消費,中國人主要使用銅錢,宋代以後隨著紙鈔的出現,購買大批貨物,一般要使用叫「交子」這種紙鈔,當時的「交子」不同於現在的紙幣,很大程度上是「存摺」的一種,在古代很少使用銀子,一般只有錢人家才使用比較多。
⑷ 在中國做黃金白銀投資的人都集中在哪些城市
中國做黃金白銀投資的人一般都集中在 沿海城市
比如上海,天津。
另外一個集中地就是 江浙一帶,溫州,杭州,蘇州等
這些城市生活水平比較高,老百姓投資意識好
⑸ 跪求:現在中國黃金、白銀的價格各是多少錢一克
黃金品種 336.6700 336白銀現貨價人民幣/克 6.40 6.42 -0.14 -2.07%
美元/盎司 31.27 31.37 -0.66 -2.07%
⑹ 黃金與白銀的關系
1兩黃金 = 人民幣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到網上弄了些資料比較長,有興趣看看吧
兌換關系
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是常常變動的,不像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如果說哪裡買鑽戒便宜的話,其實很多品牌的價格差異也是很高的,因為品牌的商家比如周大福、周生生他們必竟要加入品牌的附加值在裡面,也相對高一點,價格相對來說不會很低,同時鑽石主要的評價是以鑽石的顏色、凈度、重量、切工等四大標准來運量其鑽石的價值,所以建議您到正規的網站去購買,如果你決定了在網上買鑽戒的話呢,一定要找正規的網站呀,畢竟買鑽戒的錢可不是一筆小的數目。我同事就是在金太福的網上商城為他女朋友實名制定製了一枚鑽戒,定製的話可以考慮金太福鑽石婚鑽定製中心。據說金太福鑽飾定製中心,專注於定製情感的鑽飾。將愛情的點點滴滴融入到設計中。深受都市白領的青睞,我們辦公室里的女同事都覺得他女朋友很幸福,我們都羨慕的不得了,都覺得這個男同事很體貼,我覺得這樣的鑽戒也很適合你跟你女朋友。)
根據以下描述: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1兩黃金約可兌換8~11兩白銀。
再有:
「道光初年,一兩白銀換錢一弔,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鴉片戰爭的時候, 一兩白銀就可以換到制錢一千六七百文了。咸豐以來,銀價猛漲,一兩白銀竟可以換到制 錢兩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況下,1兩白銀大約可換到1000~1500文銅錢,古時通常說的1貫錢或1吊錢就是1000文。
金屬價格
由於金銀銅製成的貨幣本身是有價值,而且理論上貨幣的價值就應該等於金屬的價格,所以我們可以通過現在金屬的價格來回答「一兩銀子到底是多少錢」的問題。
唐代的開元通寶通錢每枚直徑8分,10枚重1兩,千文重6斤4兩;清順治年間,每個銅錢重一錢二分五厘,後又增為一錢四分,則每千文重八斤十二兩。古代「兩」這個重量單位雖有不同但大約都是40克左右,而「斤」則大約是700克左右。每枚銅錢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銀銅的價格(人民幣)如下:
黃金:100元/克
白銀:2元/克
黃銅:0.02元/克
推算結果為:
1兩黃金:約值4000元
1兩白銀:約值8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1元
糧食價格
很多歷史專著中都通過糧食價格來直接衡量貨幣關系,雖然單獨考慮糧價並不很准確客觀,但應該是極其重要的參考。曉林在網上查到了如下記載:
「上白米(石) 九錢五分
中白米(石) 九錢二分六厘八錢
下白米(石) 八錢三分
白 面(斤) 九文
銀每兩換錢 一千文」
還有
「據清朝軍機處檔案記載,光緒十五年上半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穀子、高粱、玉米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根據1石=100斤=70公斤計算,而糧食價格以2元人民幣/公斤計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兩白銀:約值170元
1枚銅錢(1文制錢): 約值0.2元
結論
根據上面的推算,再考慮到
1 黃金的價格比其他的更穩定,應當著重參考
2 現在白銀已作為工業品,所以現在的白銀價格參考價值較低
3 由於農業技術發展的相對速度很快,現在的糧食相對價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 尊重古代的兌換比例
5 湊整數,便於換算,便於建立感性認識
所以,筆者建議,今後遇到古代的貨幣單位,採用以下換算系統,即方便又有感覺:
1兩黃金 = 人民幣2000元 = 10兩白銀
1兩白銀 = 人民幣200元 = 1000文錢 = 1貫(吊)錢
1文錢 = 人民幣0.2元
另外:1石米=1兩白銀
聲明:以上結論不是學術觀點,只作為老百姓觀看古裝電視劇,武俠小說時換算之用。
驗證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數據,便於驗證曉林給出的換算方式,提高感性認識: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時,初級公務員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員年俸45兩白銀 = 清朝的局級幹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 那些當官的,那個家裡沒有個幾千萬的?
乾隆初年,捐一個道台需一萬三千一百二十兩銀子 = 花270萬就可以買個廳級幹部當當,明碼標價。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制度極為混亂。不同朝代之間有差異,同一朝代的不同地區之間有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
清代的度量衡制度主要是「庫平營造制」,與明代基本相同。一斤約等於國際標准制的600克(597克多點)。這套度量衡制度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還有殘余。如香港、新加坡等地黃金的計量單位「兩」、「錢」就是用庫平營造制的計量單位。一「兩」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一「錢」相當於國際標准制3.75克。
1930年代,南京政府為了與國際接軌,並統一中國度量衡制度,解決不同地區之間度量衡差異給經濟發展帶來的障礙 ,促進經濟發展,進行了度量衡改革。為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習慣需要,將「庫平營造制」改革為「市制」,為與國際接軌,將「市制」與國際標准制方便換算。特將「一營造尺」改為「一市尺」,等於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於二市裡。「一庫平斤」改為「一市斤」等於500克=0.5公斤。
「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稱「一二三制」。「市制」與「庫平營造制」計量接近,老百姓易於接受。而市制與公制換算簡單,能為國際貿易接受。俗稱「斤有所短、尺有所長」,即市斤比庫平制重量小,市尺比營造制長。
此次度量衡改革堪稱成功。為以後的度量衡制度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至今仍在發揮其基本作用。
民國時期的另一個大的改革是幣制改革。
北洋政府時期在幣制改革上的一個較大動作是「廢兩改元」。清末時,雖然中國也有銀鑄幣,但貨幣制度是以銀兩為單位,制錢(包括銅錢與銅元)為主要流通的輔幣。貨幣單位相當混亂。既有以庫平兩為單位的計量,也有以海關兩為單位的計量。同時,銀鑄幣和銀兩的成色也極不一致。這個混亂的幣制極大地阻礙著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於是,就有了第一次幣制改革 :「廢兩改元」。即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規定以銀元為基本貨幣單位,停止銀兩流通。一元銀元重庫平銀七錢二分,含銀量為85%。一元等於十二角(仿英制)。以銅元為輔幣,停止銅錢的流通。一元銀元與銅元的比價基本上在180--188之間漲落。俗稱「洋長洋短」。每日銀樓或銀行都會發布當日銀價。當銀價上漲時,稱為「洋長」,當銀價下跌時稱為「洋短」。民間小額交易基本上以銅元計價為主。銀行發行紙幣以元為單位,一元紙幣兌換一元銀元。貨幣以銀為本位。
這次幣制改革使全國的金融制度得到了基本統一。但還有許多問題沒有解決。
另一次幣制改革是南京政府為解決金融危機而進行的。30年代時美國貨幣放棄銀本位,實行金本位制,規定1盎斯黃金等於35美元。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倫敦)收購白銀,導致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中國的貨幣制度是以銀為本位,但自己產銀不多。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者在東北、華北大搞武裝走私,使中國白銀出現大量外流。同時,銀價格上漲使中國的貨幣升值,進口狂增、出口受阻,影響經濟與發展國際收支平衡,如不及時改革將導致中國金融崩潰。南京政府與英國、美國談判貨款為幣制改革提供外匯保證。最後得到了美國的大力支持(詳見《中美白銀談判》)。於是,南京政府決定進行幣制改革,停止銀元流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後增加)四行發行的紙幣為法定貨幣,用於交易與完糧納稅。法幣與英鎊、美元掛鉤。
現在看電視劇常常感到可笑,古人能名動輒使用幾十兩,甚至幾百、幾千、幾萬兩銀子。更有甚者,竟然常常能夠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
這里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古代一兩銀子等於今日的一元錢。二是以為古代的銀票就是今日的鈔票或者支票了。
其實,古代中國銀子缺乏,銀子的價值很高的。一兩銀子等於制錢一千二百多文(清初以前)到三千多文(清道光以後)。而直到清末,一斤(相當於1.2市斤)豬肉只要二十文錢,一畝良田只要七至八兩銀子或者十二、三個銀元。幾兩銀子、幾十兩銀子是件大事情了,有百兩銀子就是今日的大款了,能夠買上十幾畝良田了。在明代,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所以戚繼光的士兵軍餉一日只有三分銀子,一月不足一兩。清代稍貴點,主要是鴉片戰爭前外貿順差大,銀子大量流入後,銀價下跌造成的。後來大量賠款後,銀與銅的比價又上升了。平常老百姓使用的是銅錢,清末時使用銅元,很少用銀子作為日常交易用。許多老百姓至死都未見過銀子。所以口語中表示沒有錢(貧窮)時用「銅錢(鈿)沒有」而不說「銀子沒有」。這就是為什麼人們常常以銀子為珍貴的原因之一吧。
到了民國時候,就流通銀元了,稱為國幣。民間稱為「袁大頭」。它的價值也比較高,可兌換180多個銅元。按當時物價水平折算今日的購買力,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35元左右。考慮到生產的發展,糧食和日用品價格的下跌,一元銀元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100元左右。如果按銀子價格算,大約等於今日人民幣的50-60元左右。當時辦一個比較好的印染廠投資也不到一萬元。買一較輛當時比較好的轎車大約是1000元。所以不會有拿出一個銀元買一個饅頭的情形出現,最多一個銅板。
銀票其實是山西票號發的匯兌憑證,有密押的,不是見票即兌的銀行券(鈔票)。用銀票是要付匯兌費用的。
銀票做大宗買賣的商人用得著。它可避免攜帶大量現銀的風險,而且方便,並與自己攜帶大量現銀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員是用不著的。所以也就不會有從口袋裡掏出面額成百上千兩的銀票來支付款項。即使你拿出來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個人支票還不如。
⑺ 中國黃金白銀正規交易所是什麼
國家認可的就只有,天津貴金屬交易所,上海黃金交易所,上海期貨交易所。其他再小就是省批文的,省以下的都不行的
⑻ 古代的黃金白銀都去哪了
中國古代金銀一直是比較缺乏的,作為主要貨幣材料的銅也同樣很缺乏。從現代來看,中國金銀礦不算缺乏,但品味較低,古代技術開采困難。明朝中後期開始,大量美洲和日本白銀進入中國後,白銀才成為中國的重要貨幣材料。
按現代學者的估計,明末全中國大概有4億兩白銀,以現在眼光看,這點白銀數量不多,只相當於現在一年多的白銀產量(包括回收再生銀)。現在中國一年白銀產量超過一萬噸,相當於3億兩左右白銀。
古代金銀的一個重要用途就是皇帝用它賞賜給文臣武將。《漢書》記載,西漢皇帝賞賜金銀300多次,《後漢書》記載,東漢皇帝賞賜金銀27次,兩次賞賜的金銀約為296萬斤(約1500噸)。
有一部分是用在帝王的陵墓中了,畢竟每個帝王都會有大量的陪葬品,除了那些珍寶之外,自然會有這些耀眼的黃金了,中國這么多年的歷史,也有不少的帝王,而且一些王爺也會有大量的陪葬品,所以也有很大一部分黃金被帶到了地下,埋在了陵墓之中。
由於古代中國經常會發生戰亂,所以一些貴族將這些黃金藏了起來,但是由於時間過久,所以這些黃金失去了蹤跡,現在也沒能找回來。
後來到了清末時期,因為清政府的無能,導致中國大量的黃金和白銀,都落到了外國人的手裡,實在是很可惜。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生產紙幣,而且每個國家所使用的貨幣也不一樣,所以他們就會互相交換物品,因此大量的黃金會被當作貨幣被換走了
⑼ 中國黃金裡面的銀子是真的嗎
中國黃金裡面的銀子是真的,採用的都是真金白銀,銀子是真的
⑽ 黃金 與 白銀 的 價格 關系
從長遠角度看,白銀價格的高低主要是受其本身供求和市場情緒等因素所影響,但很多時候黃金價格的升跌和黃金投資地位輕重的變化仍會左右著白銀價格的上落,因為在不少投資者心目中,金銀兩者的地位和價格是有連帶關系的。
金和銀無論是金屬特性和金融角色上都很接近,但要在兩者的價格之間畫上一個固定的等號或公式是十分困難的。十六世紀初期,中國的黃金和白銀的兌換率是1:6,即是一両黃金的價值等於六両白銀。十八世紀初當歐洲國家開始與中國通商時,這個兌換率為1:10,當時這個兌換率在歐洲約為1:15。
兌換比率計算方法多
貿易往來開始後,除了有商品交流和買賣,他們也利用兩地不同的黃金白銀兌換差價來進行實物的套戥,例如把歐洲產品賣給中國時,收取的是黃金,這黃金所得可以在歐洲換取更多白銀,這些白銀又流入中國,換回再多些黃金……。這種早期的金銀套戥令兩地差異在十八世紀中以後消失,中國的金銀比率上升到 1:15,而歐洲則維持在1:15和1:16之間。
曾有學者嘗試從不同的數據,希能推算出黃金和白銀之間的真確兌換比率,這些數據包括:
1.黃金和白銀的成分關系,根據地球地殼的土壤分析,地殼的黃金含量為每百萬分的0.004,而白銀則為每百萬分的0.07,比率是1:17.5。
2.黃金和白銀的礦藏量關系,黃金的礦藏量估計為90,000噸,被確認的為42,000噸;而白銀的礦藏量估計為570,000噸,被確認的為270,000噸。由此可得出礦藏量比率是1:6.33,和被確認比率的1:6.43。
3.黃金和白銀的生產量關系,以2005年計,黃金產量約2,450噸,而白銀則為20,300噸,比率是1:8.29。
4.黃金和白銀的流通量關系,以過去的一百多年計,黃金總共生產出152,000噸,而白銀則合共生產出1,336,000噸,這個比率接近1:8.80。
5.從1800到2000年的二百年間,黃金價格和白銀價格平均中位數的比率約是1:31。
金銀比率作套戥對沖
但是,無論是拿甚麼樣的數據作論證,從投資者的角度看,黃金的價格和白銀的價格在投資市場上關系最為重要。遠的不說,從1960年到金銀價格的高峰的1980年間,黃金價格由35美元/安士上升至850美元,升幅是2,429%;白銀則由1美元不到的90美仙/安士上升至54美元,升幅更達 6,000%。在這段期間金銀比率的變化亦是很大,金銀比率的最低點是在銀價處於54美元/安士高水平的時候,金銀比率只有1:15。白銀從高位下跌後,其跌幅一直比黃金大,金銀比率由1:15慢慢回升到1991年初的1:100。由於白銀近年表現又比黃金更勝一籌,金銀比率又開始下跌,以年初時的每安士金價(520美元)和銀價(9美元)和最新的金價(625美元)和銀價(12.5美元)計,金銀比率由1:58下跌至1:50了。
作為一個投資者,可以有三個方面去利用這個金銀比率:
利用它作套戥和對沖,市場是存在專業投資者和對沖基金買賣這個金銀比率的。舉例說,現時的金銀比率為1:50,如果他們認為白銀近期升幅過大,估計年底前黃金錶現會優勝於白銀的話,他們會買入黃金,沽出白銀,以1:50計,他們同時買入10,000安士黃金、沽出500,000安士白銀,這樣作金銀比率買賣的另一個好處是買入的費用或成本是可以利用沽之數來抵銷,在財務費用上是減少了的。
當這個比率真的上升至例如55時(這比率上升至55時,黃金和白銀的價格升跌皆可,只要是黃金相對地轉強便行),他們沽出10,000安士黃金平倉,而沽出黃金的金額這時只需買回白銀500,000安士,餘下的金額(約是50,000安士白銀價值)便是利潤。
利用它作短線入市指標,因為在某一短時間內,金銀比率應大致上有跡可尋,假如金價受消息刺激上升,而白銀來不及馬上反應的話,金銀比率便會變大,投資者可以此判斷另一相關金屬的後市走勢。
利用它作為長線持有白銀理據,目前的金銀比率約為1:50,但有分析家指金銀比率在未來幾年會以過去的1:16為目標,這樣的話白銀必會轉強,相信者自然可以此作為入市理由,吸納白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