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風險評估的指標主要考慮那六大因素
風險因素分析法
風險因素分析法是指對可能導致風險發生的因素進行評價分析,從而確定風險發生概率大小的風險評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調查風險源→識別風險轉化條件→確定轉化條件是否具備→估計風險發生的後果→風險評價。
模糊綜合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
內部控制評價法是指通過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結構的評價而確定審計風險的一種方法。由於內部控制結構與控制風險直接相關,因而這種方法主要在控制風險的評估中使用。
分析性復核法
分析性復核法是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主要比率或趨勢進行分析,包括調查異常變動以及這些重要比率或趨勢與預期數額和相關信息的差異,以推測會計報表是否存在重要錯報或漏報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三種。
定性風險評價法
定性風險評價法是指那些通過觀察、調查與分析,並藉助注冊會計師的經驗、專業標准和判斷等能對審計風險進行定性評估的方法。它具有便捷、有效的優點,適合評估各種審計風險。主要方法有:觀察法、調查了解法、邏輯分析法、類似估計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
風險率風險評價法是定量風險評價法中的一種。它的基本思路是:先計算出風險率,然後把風險率與風險安全指標相比較,若風險率大於風險安全指標,則系統處於風險狀態,兩數據相差越大,風險越大。
風險率等於風險發生的頻率乘以風險發生的平均損失,風險損失包括無形損失,無形損失可以按一定標准折換或按金額進行計算。風險安全指標則是在大量經驗積累及統計運算的基礎上,考慮到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經濟情況、法律因素以及人們的心理因素等確定的普遍能夠接受的最低風險率。風險率風險評價法可在會計師事務所以及注冊會計師行業風險管理中使用。
Ⅱ 財務風險指標體系都包括哪些指標
現有財務風險分析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分析、長期償債能回力分析和盈利能力分析三方答面。短期償債能力指標主要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存貨周轉率和應收賬款周轉率,這類指標重在揭示企業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適應程度,體現企業流動資產變現能力的強弱,預防企業短期償債能力的惡化。長期償債能力指標主要包括資產負債率、負債經營率和利息賺取倍數。分析長期償債能力是為了評價企業償還其債務本金與支付利息的能力。企業盈利能力指標可間接地揭示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一般來講,企業盈利能力越強,財務風險越小;反之,則財務風險越大。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有資產凈利潤率、銷售凈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筆者認為,僅有這些分析指標是不夠的,必須增加財務指標,完善現有財務分析指標體系,切實規避財務風險。
Ⅲ 預算編制的風險包括哪些
控全局認為有以下幾點:(一)推行全面預算管理面臨的問題與陷阱 雖然我國許多企業引進了全面預算管理制度,但是尚未真正建立起全面科學的管理體制,由於理解存在片面性以及在實施過程中不注重與自身特點相結合,導致在執行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 (二)預算的執行力度不夠。很多企業編制預算只是一種形式上的要求,在編制完成之後對其置之不理,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隨意性,不嚴格遵循企業的預算,致使預算成為一種擺設。 (三)全面預算等於財務預算。全面預算很多人認為只是單純的財務行為,應由財務部門負責擬定,在執行時也僅需財務部門進行控制。但是全面預算它涉及業務、資金、信息以及人力資源等多個方面,並非靠財務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 (四)全員參與困難。全面預算管理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全員參與。但實際管理中,職工們認為預算只是一個計劃,是領導層的事,從根本上忽略了預算目標其實要靠全體員工齊心合力才能達成的這樣一個理念。
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的建議措施(一)採用科學的預算編制方法。預算管理的重要目的是運用價值鏈進行分析,確定協調各個部門之間的關系,去除經濟行為中的非增值因素,以分清各種事件的輕重緩急,最終確保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所以,在編制全面預算時,必須結合企業各個部門、各個單位的實際情況,最好採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結合的編制方法,即先由管理層提出企業總目標以及各部門的分目標,然後各個部門根據管理層的一級原則和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制定本部門的預算,預算委員會對各個分部門的預算進行綜合平衡,之後再反饋給各個部門,如此反復,形成真正符合實際的,有執行力度的最終預算。
(二)提高預算執行質量。提高全面預算管理的關鍵是提高預算的執行效果。在執行時,首先要實行責任制度。本著「誰承擔誰負責」的原則,落實經營責任。將相應的指標歸屬到相關的職能單位作為年度考核指標,防止責任轉移;其次在執行時要注重信息的反饋,鼓勵員工進行信息反饋,以使現實情況與預算情況的偏離達到最小;最後要注意預算執行過程中靈活性的程度。預算執行時需要根據實際情況採用一定的靈活處理,但是,這不能影響到預算過程本身的嚴肅性。預算指標一經確定,除非外部環境或企業的戰略決策確實發生變化,不然不能隨意做出調整。
(三)全面預算需要全員參與。全面預算若由少數人來制定經營目標,有時很容易脫離實際,特別是當企業規模較大時,經營領導很難了解生產一線的情況,這時制定的目標有可能與現實存在差距,並且,若由少數人編制預算,會不容易得到企業員工的認同,導致執行效率比較差。所以,全面預算管理是一項全員參與、全民覆蓋的系統工程,企業全體員工都要直接或者間接地參與到預算的編制及執行過程中來。在全面預算執行時,可以將執行情況與各個職工的切身利益相結合,獎懲分明,讓職工與企業形成統一的責任共同體,以此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參與預算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四)建立全面參與預算的信息化系統。可以通過軟體,將預算體系結合數據進行系統集成,為企業預算的執行過程提供一個協同工作平台,讓企業各個部門在該平台上共同參與預算的制定以及執行過程,這樣可以規范預算的管理工作,同時也降低預算的執行成本,提高預算的參與程度。
(五)創造有利於預算全面實施的企業環境。企業在推行預算管理時,企業治理結構等內在環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預算的成敗。所以企業應建立一個有利於推行預算的優良環境,具體來說,應當具備清晰的法人治理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完善的權責機制;另外企業的財務管理工作要規范、嚴謹。推行全面預算管理的最大困難是企業的基礎工作薄弱、業務流程混亂;第三,企業領導者要有決心推行預算工作,全面預算強調全員參與,但更為重要的是領導者的組織以及帶動作用;最後,要建立綜合考評和動態考評相結合的制度。所謂動態考評,是在生產經營活動的現場,及時對預算的執行結果和預算指標之間的差異進行確認,然後進行責任處理。綜合考評是在期末時對各責任單位的預算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綜合考評要和動態考評二者缺一不可,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預算的作用得到充分地發揮。
Ⅳ 財務風險的評估方法或者財務風險的評估標準是什麼
風險評估包括風險識別、風險分析和風險評價三個過程。ISO-31010「風險管理-風險評估技術」中列出了系列風險識別、分析和評價的方法,這些方法多數是一些通用型的或者更多是側重於操作通用型的風險評估方法,然而就財務層面的風險評估,尚需要採用更適於財務風險評估特點的方法。
實施財務風險分析,首先是要界定什麽是風險的判斷標准或指標,一般來講運用企業過去的經驗和行業平均值作為界定企業風險高低的標准;二是要選用適當的方法實施風險分析。一般常以非統計方法或統計方法,或以定性分析或定量分析,從而劃分風險分析方法的大類別。例如情景分析法或敏感度分析法為非統計方式的風險分析法,VaR或信用風險度量模型等則是利用建立統計模型的定量的衡量風險的方法。然而,無論使用何種風險分析方法,其最終風險分析結果應以能夠最為精確的(盡量精確的)或最為可信的(盡量可信的)描述風險的影響程度和風險發生頻度特徵為較佳,或者說某一種分析法能為某種風險給出精確的分析以及確切的描述,則這一方法方稱之為「較佳方法。」以下列出用於財務風險分析的一些常用方法。
⑴ 菜單分析法(Menu Analysis):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以「菜單」的形式詳細列舉出來,以便可以清楚地知道將會遇到些什麼風險。
⑵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由風險分析專家、風險管理者、專業人員和其他專
家組成小組,集思廣益,討論可能的風險及其預案。
⑶ 財務報表法:
① 自報表識別財務風險。根據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現金流動表等財務資料,對其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分析和識別② 自報表分析財務風險(報表分析法): 根據一定標准, 通過企業各類報表資料對其財務風險進行搜索、尋找、辨別的分析方法。具有操作簡便、易行、可靠性強等特點。
⑷ 指標分析法:根據企業財務核算、統計核算、業務核算資料和其他方面(如企業信息情報部門收集的、市場調查獲取的、從有關政府主管部門得到的)提供的數據, 對企業財務風險的相關指標數值進行計算、對比和分析, 並從分析的結果中尋找、識別和發現財務風險。
⑸ 專家意見法:企業組織相關領域的專家,利用專家的經驗、知識和能力,根據預測對象的外界環境,通過直觀的歸納,找出預測對象運動、變化、發展的規律,從而進行風險識別和分析判斷的方法,又名定性分析法和經驗分析法。
⑹ 德爾斐法: 是一種反饋匿名函詢法,它對所要預測的問題徵得專家意見之後,進行整理、歸納、統計,再匿名反饋給各專家,再次徵求意見,再集中,再反饋,直至得到穩定的意見。
⑺ 情景分析法:通過利用數字、圖表、曲線等,對企業未來的狀態進行描繪,從而識別引起風險的關鍵因素及其影響程度的風險識別方法。
⑻ 「A計分」法:首先試圖將與企業風險有關的各種現象或標志性因素列出,然後依據它們對企業經營失敗的影響大小進行賦值,最後將一個企業的所得數值或記分加起來,從而得出該企業的確切風險程度。
⑼ 「Z積分」法:是一種綜合評價企業風險的方法。首先挑選出一組決定企業風險大小的最重要的財務和非財務的數據比率,然後根據這些數據比率在預先顯示或預測企業經營失敗方面的作用大小給予不同的加權,最後將這些加權數值進行加總,從而得到一個企業的綜合風險分數值,將其與臨界值對比就可知企業風險的危急程度。
⑽ VaR模型:測量因各種市場變數(如利率、匯率等)的波動對企業整體經營所造成的風險。測算出的VaR值有兩個對應的參數:N (預測未來的天數,比如1天或是10天)和可信度(比如可信度=99%)。明確VaR值的經濟含義,比如VaR(N=1,可信度=99%)=100萬,其含義為:如果未來的一天對企業而言是「糟糕」的一天,我們有99%的信心認為,企業因市場風險而遭受的損失不會超過100萬元,這樣的損失在100天中只會發生一次。
⑾其他方法
— 敏感性分析:衡量因輸入變數的變化或變數相關程度改變對於企業財務風險管理模型造成的影響程度。
— 相關聯系法: 以財務風險項目的關聯程度為依據, 對有關理財活動方面的要素進行遞進、推導分析, 從中查找可能存在的財務風險的技術方法。
— 保險咨詢法: 企業委託保險公司或其他保險咨詢服務組織, 對自身財產的潛在風險以及由於風險事件的發生可能導致的損失結果和對企業經營活動和理財的影響程度進行識別,逐項列出風險項目和內容, 以提示企業管理者警惕的風險識別方法。
— 損失清單法: 對企業生產經營管理各部位所面臨的財務風險及其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列舉排隊的一種方法。
— 分組分析法: 按一定標志將企業系統劃分為若干類別和方面, 由此做出財務風險識別的方法。
— 風險臆想法: 指利用集體的、奔放的、自由的並帶有創造性思維方式, 對企業風險進行識別分析的方法。
Ⅳ 風險評價的計算公式
投資分析的財務公式匯總
1.擬建項目主廠房投資=工藝設備投資×(1+∑Ki)
2.擬建項目工程費與工程建設其他費=擬建項目主廠房投資×(1+∑Ki)
3.預備費=基本預備費+漲價預備費
4.基本預備費=工程費與工程建設其他費*基本預備費率
漲價預備費P=∑It[(1+f)t-1](其中:It=靜態投資f=上漲率)
5.靜態投資=工程費與工程建設其他費+基本預備費
6.投資方向調節稅=(靜態投資+漲價預備費)*投資方向調節稅率
7.建設期貸款利息=∑(年初累計借款+本年新增借款/2)*貸款利率
8.固定資產總投資=建設投資+預備費+投資方向調節稅+貸款利息
9.擬建項目總投資=固定資產投資+流動資產投資
10.流動資金用擴大指標估演算法估算:
流動資金:擬建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資金率
11.實際利率=(1+名義利率/年計息次數)年計息次數-1
12.用分項詳細估演算法估算流動資金
流動資金=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其中:流動資產=應收(預付)帳款+現金+存貨
應收帳款=產成品=年經營成本/年周轉次數
現金=(年工資福利+年其他費)/年周轉次數
存貨=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在產品+產成品
流動負債=應付帳款=外購原材料燃料=外購原材料燃料動力費/年周轉次數
在產品=(年工資福利費+年其它製造費+年外購原材料燃料費+年修理費)/年周轉次數
13.銷售稅金及附加=銷售收入*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率
14.所得稅:(銷售收入-銷售稅金及附加-總成本)*所得稅率
15.年折舊費=(固定資產原值-殘值)÷折舊年限=(固定資產總額-無形資產)(1-殘值率)÷使用年限(固定資產總額應包括利息)
16.固定資產余值=年折舊費*(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營運期)+殘值
17.動態投資回收期=(累計折現凈現金流量出現正值的年份-1)+(出現正值年份累計折現凈現金流量絕對值/出現正值年份當年折現凈現金流量)
18.FIRR=i1+(i2-i1)×[FNPV1÷(FNPV1+|FVPN2|)]
19.總成本費用=經營成本+固定資產折舊費+維簡費+攤銷費+利息
20.等額本金償還:
稅後利潤+折舊費+攤銷費≤該年應還本金
未分配利潤=全部稅後利潤(不計盈餘公積金和應付利潤)
稅後利潤+折舊費+攤銷費>;該年應還本金
未分配利潤=(該年應還本金+上年虧損)-折舊費-攤銷費費
盈餘公積金=(稅後利潤-上年虧損)*10%
稅後利潤=該年利潤總額-(該年利潤總額-上年度虧損)所得稅率
應付利潤=稅後利潤-盈餘公積金-未分配利潤
21.攤銷費=無形資產/攤銷年限
22.年平均利潤總額=∑各年利潤÷n年
年平均利稅總額=年平均利潤總額+∑各年銷售稅金÷n年
23.投資利潤(利稅)率=年平均利潤(利稅)總額/項目總投資(包括自有資金)
24.資本金利潤率=年平均利潤總額÷項目資本金(包括全部自有資金)
25.各年利潤總額=年銷售收入-年總成本-年銷售稅金及附加
26.各年利稅總額=年銷售收入-年總成本費用
27.產量盈虧平衡點=年固定成本÷[產品單價(1-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率)-單位產品可變成本]
28.單價盈虧平衡點=(固定成本+設計生產能力*可變成本)÷設計生產能力(1-銷售稅金及附加稅率)
29.最大可能盈利額R=正常年份總收益-正常年份總成本=設計能力*單價(1-銷售及附加稅率)-(固定成本+設計能力*單位可變成本)
30.保證利潤最小產量=(利潤+固定成本)/[產品單價(1-銷售銳金及附加)-單位產品可變成本]
31.每年按最大償還能力償還:
還清貸款前,稅後利潤=未分配利潤,應付利潤=O,盈餘公積金=O
還清貸款的當年,未分配利潤=該年尚需還款數-折舊費-攤銷費
應付利潤:稅後利潤-未分配利潤-盈餘公積金
還清貸款後,應付利潤=稅後利潤-盈餘公積金(未分配利潤=O)
32.盈餘資金:資金來源-資金運用
33.借款償還期=(出現盈餘年份-開始借款年份)+出現盈餘年份應還款額/出現盈餘年份可用於還款額
34.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x100%
35.流動比率=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負債總額×100%
36.資金來源與運用表:
資金來源:
貸款:建設期分年包括本息
自有資金:包括建設期自有資金,投產期流動資金分年按達產比例分配
回收流動資金:流動資金計最後一年
資金運用:
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期分年貸款本息
流動資金投資:投產期分年按達產期比例分配
盈餘資金=資金來源-資金運用
流動資金達產比例分配計算:
投產期第一年631.67*09=442.17達產70%
投產期第二年631.67(O.9-0.7)=631.67*0.02=12633達產90%
投產期第三年:631.67(1-O9)=631.67*0.01=63.17達產100%
37.資產負債表資產:流動資產總額=流動資產(背景材料)+累計盈餘資金(資金來源與運用表)
累計盈餘資金:資金來源與運用表最後一年的累計盈餘:累計盈餘(資金來源與運用最後一年)-固定資產余值-回收流動資金在建工程:建設期第一年:第一年自有資金和貸款本息
Ⅵ 財務風險指標體系都包括哪些指標
我國現行的財務分析指標主要由1999年財政部發布的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上市公司財務分析的主要指標組成,以會計利潤及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指標。企業普遍採用的指標主要有償債能力指標、營運能力指標和盈利能力指標。
依賴這些指標分析財務風險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6)預算風險評價指標擴展閱讀:
財務風險指標的設計原則主要有:
(一)預見性原則
預見性原則是企業財務風險分析的方向,即選取的指標變化應超前於企業的實際財務活動及其產生的問題。這就要求所選指標能准確預測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動及趨勢,並以此有效界定能使企業生產經營處於穩定發展態勢的合理界限。
(二)靈敏性原則
靈敏性原則是企業財務風險分析的根本目的,即所選指標能夠快捷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遵循該原則能夠通過改變財務系統的控制參數和變數,及時調控企業資源分配,使企業財務狀況的異常變動得到收斂和控制,從而使企業財務狀況的變動始終運行在合理的置信區間內。
(三)配合性原則
配合性原則指各項風險指標能夠相互協調和配合。企業在分析財務風險指標時,要保證將可能產生財務風險的經營領域都納入考察范圍,這就要求所選指標既包括傳統的反映企業償債能力、盈利能力和營運能力的指標,又包括企業成長能力的指標;既包括靜態指標,也要包括動態指標。
(四)穩定性原則
穩定性原則是評價企業財務風險指標運作效果的重要條件。企業應先通過相關的財務模擬操作,對所選指標的變化幅度進行科學、有效地劃分,使指標能夠在較長的經營周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從而更好地揭示風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財務風險指標
Ⅶ 建築行業怎樣進行財務預算和風險評估
經行業內測算,監理行業的風險報酬率為5%,建築行業的風險報酬率為8.26%。 風險報酬率的計算公式:ΚR═β×Ⅴ 式中:KR表示風險報酬率;β表示風險報酬系數;V表示標准離差率。則在不考慮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時, 投資收益率=無風險收益率+風險收益率=(資金時間價值+通貨膨脹補償率)+風險收益率投資的總報酬率為:K = RF + KR = RF + βV 其中:K表示投資報酬率;RF表示無風險報酬率。 風險報酬系數是企業承擔風險的度量,一般由專業機構評估,也可以根據以前年度的投資項目推導出來。 另外,風險報酬率又稱為風險收益率。通常用短期國庫券利率表示無風險收益率, 無風險收益率(國庫券利率)=純粹利率+通貨膨脹補償率,根據公式:利率=純粹利率+通貨膨脹補償率+風險收益率, 可以知道:風險報酬率=利率-(純粹利率+通貨膨脹補償率)=利率-短期國庫券利率
Ⅷ 事業單位預算績效評價目標指標有哪些
不對,應該以項目支出為重點。
1、根據《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第二章第八條,(1)預算支出績效評價包括基本支出績效評價、項目支出績效評價和部門整體支出績效評價。(2)績效評價應當以項目支出為重點,重點評價一定金額以上、與本部門職能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項目。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對部門整體支出進行評價。
Ⅸ 企業風險評價標准有哪些
風險評估活動旨在通過提供基於事實的信息並進行分析,就如何處理特定風險以及如何選擇風險應對策略進行科學決策。作為風險管理活動的組成部分,風險評估提供了一種結構性的過程以識別目標如何受各類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並從後果和可能性兩個方面來進行風險分析,然後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處理。風險評估工作試圖回答以下基本問題:
(1)會發生什麼以及為什麼(通過風險識別)?
(2)後果是什麼?(3)這些後果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4)是否存在一些可以減輕風險後果或者降低風險可能性的因素?
(5)風險等級是否可容忍或可接受?
是否要求進一步的應對和處理?開展風險評估工作的主要益處包括以下方面:
(1)認識風險及其對目標的潛在影響;
(2)為決策者提供信息;
(3)有助於認識風險,以便幫助選擇應對策略;
(4)識別那些造成風險的主要因素,揭示系統和組織的薄弱環節;
(5)有助於明確需要優先處理的風險事件;
(6)有助於通過事後調查來進行事故預防;
(7)有助於風險應對策略的選擇;
(8)滿足監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