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萊州市寺庄礦區深部金礦床
一、地質勘查工作概況
寺庄地區的金礦找礦工作始於20世紀60年代末:1968年,山東省地質局第六地質隊(簡稱「六隊」)發現了焦家斷裂帶寺庄金礦點;1980~1992年,六隊開展了寺庄金礦(淺部)普查工作,在沿焦家斷裂走向長近2000m、-400m標高以上地段,發現金礦體20個,探求金金屬量9581kg(表內+表外)。2002年,六院開展了焦家成礦帶深部金礦普查工作,施工了兩個孔深分別為900m、800m的鑽孔,在-600~-700m標高范圍內,圈定了2個單樣金品位分別為1.46×10-6、(1.29~1.89)×10-6的金礦化體;2003~2004年六院開展了寺庄礦區深部金礦普查工作,施工了3個鑽孔,在-500m以下圈出礦(化)體12個,初步概算資源量27378kg,金平均品位5.68×10-6,平均厚度3.78m。
2005~2006年六院開展了寺庄礦區深部金礦詳查工作,並於2006年提交了《山東省萊州市寺庄礦區深部金礦詳查報告》。詳查工作以機械岩心鑽探為主要手段,對寺庄礦區深部金礦床進行系統控制。根據礦體規模並與相鄰礦床類比確定:本礦床Ⅰ-1、Ⅲ-1、Ⅲ-2號礦體為第Ⅰ勘查類型,Ⅲ-3、Ⅲ-40、Ⅲ-66、Ⅲ-60、Ⅲ-68、Ⅲ-62號等礦體為第Ⅱ勘查類型,其他礦體為第Ⅲ勘查類型。詳查沿用以往工程勘查系統,基線方位15°,勘探線方位105°。在328~256線礦體賦存范圍,按120m×100m(走向×斜深)工程距布設鑽孔,主礦體探求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深部遠景區按(120~240)m×200m(走向×斜深)工程距布設鑽孔,探求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共施工了43個鑽孔,完成鑽探工作量33830.98m。
二、礦區位置及地質概況
寺庄深部詳查區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萊州市境內,南距萊州市27km,隸屬萊州市朱橋鎮管轄。礦區面積0.75km2。
礦區位於焦家金礦帶南段(圖4-3),寺庄金礦床西側,北距焦家村約2.5km。區內地表均被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覆蓋層厚5~20m。第四系下伏為焦家斷裂上盤的新太古界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圖4-4),焦家斷裂向西傾斜延入本區深部,焦家斷裂下盤為侏羅紀玲瓏花崗岩,玲瓏花崗岩內見有偉晶岩、細晶岩、石英閃長玢岩、閃長玢岩、輝綠玢岩和煌斑岩等脈岩。
圖4-3 焦家金礦帶地質圖
焦家主幹斷裂是礦區主要控礦斷裂,在本區內長約4km,寬80~500m,控制最大延深1140m,平面或剖面上呈舒緩波狀延伸。斷裂在寺庄以北位於變輝長岩與玲瓏花崗岩接觸帶的內帶,在寺庄以南切入玲瓏花崗岩中。以272線為界,以北地段走向15°,傾向北西,傾角30°~37°;以南地段走向11°,傾向北西,傾角29°~47°,304線傾角最陡為47°。焦家斷裂下盤蝕變花崗岩中,發育與焦家主斷裂近平行的一組緩傾裂隙及與主斷裂大角度相交至反傾的一組陡傾裂隙兩組主要控礦裂隙,反傾裂隙產狀為125°∠70°。
圖4-4 寺庄金礦床基岩地質圖
三、礦體特徵
(一)礦體群劃分
自以斷層泥為標志的焦家斷裂主斷面以下,構造蝕變帶可分為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厚1.20~93.00m)、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厚2.00~63.00m)、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厚96.00~496.00m)三個控礦岩性帶,三者分別控制了Ⅰ、Ⅱ、Ⅲ三個礦體群(圖4-5)。
Ⅰ號礦體群由11個礦體組成,其資源量占總量的40.73%(Ⅰ-1號為主礦體,其資源量占礦床總量的39.39%),賦存於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內,以浸染狀、細脈浸染狀礦化為主,脈狀礦化次之,走向2°~30°,傾向北西,傾角21°~41°。
Ⅱ號礦體群由20個礦體組成,其資源量占總量的1.36%。賦存於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以細脈狀礦化為主,團塊狀次之。走向0°~8°,傾向北西,傾角21°~34°。
Ⅲ號礦體群由134個礦體組成,其資源量占總量的57.91%。賦存於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以細脈狀、脈狀礦化為主。走向342°~28°,傾向北西或南西,傾角23°~47°。
(二)礦體主要特徵
1.Ⅰ-1號礦體
資源量占礦床總量的39.39%,由17個鑽孔控制,分布於248~280線間的–320~-926m標高范圍內,是本次深部勘查新發現的盲礦體(圖4-6)。礦體走向長480m(已基本封閉),控制斜深202~1192m(深部尚未封閉),平均斜深772m。賦存於主裂面之下0~36m的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內。礦體呈似層狀,沿走向、傾向均呈舒緩波狀展布,分枝復合、膨脹夾縮現象顯著(圖4-7)。以264線為中心,礦體垂直勘探線向下延伸,無側伏現象(圖4-8)。礦體產狀與焦家斷裂主裂面一致,走向17°~24°,平均20°;傾向北西,傾角27°~35°,平均31°。
圖4-5 寺庄礦區主要勘探線剖面圖
圖4-6 寺庄深部金礦床Ⅰ-1號礦體垂直縱投影圖
單工程礦體厚度1.53~23.82m,平均10.40m,厚度變化系數63%,屬於厚度變化穩定型礦體。單工程礦體品位(1.21~5.46)×10-6,平均3.03×10-6,品位沿礦體傾向不均勻變化,高值分布於246線礦體中下部(圖4-8)。品位變化系數83%,屬有用組分分布均勻型礦體。伴生組分平均品位Ag6.02×10-6,S2.43%,Cu0.021%,Pb0.01%,Zn0.01%,Au與Ag、S品位之間呈正相關關系。
2.Ⅲ-2號礦體
資源儲量占礦床總量的17.46%,由13個鑽孔控制,分布於264~328線間的-235~-760m標高范圍內,走向長905m,斜深85~672m,平均斜深342m。賦存於主裂面之下185~315m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的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中,呈脈狀,沿走、傾向呈舒緩波狀展布,具分枝復合、膨脹夾縮、尖滅再現特徵。礦體走向345°~36°,平均14°;傾向北西,傾角26.54°~45.11°,平均35.06°。單工程厚度1.18~8.58m,平均.46m,厚度變化系數71%,屬厚度變化穩定型礦體。單工程礦體品位(1.52~17.20)×10-6,平均7.10×10-6,品位變化系數133%,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型礦體。伴生組分均品位Ag9.18×10-6,S2.63%,Au與Ag、S品位變化無明顯消長關系。
圖4-7 寺庄深部金礦床聯合中段圖
3.Ⅲ-1號礦體
資源儲量占礦床總量的11.18%,由16個鑽孔控制,分布於264~328線間的-262~-775m標高范圍內,走向長904m,斜深100~605m,平均斜深377m。賦存於主裂面之下200~270m的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呈脈狀,沿走、傾向呈舒緩波狀展布,具分枝復合、膨脹夾縮、尖滅再現特徵。礦體走向353°~30°,平均走向14.5°;傾向北西,傾角29.85°~44.6°,平均35.65°。
單工程礦體厚度1.16~14.58m,平均3.72m,厚度變化系數112%,屬厚度變化較穩定型礦體。單工程礦體品位(1.27~7.32)×10-6,平均3.33×10-6,品位變化系數148%,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型礦體。伴生組分平均品位Ag7.67×10-6,S1.92×10-6,Au與Ag品位之間呈正相關關系,Au、Ag與S品位之間無消長關系。
4.其他礦體
Ⅲ-3、Ⅲ-40、Ⅲ-66、Ⅲ-60、Ⅲ-62、Ⅲ-68號礦體是區內較大礦體,呈脈狀、透鏡狀,總資源量占礦床資源量的17.98%。分布於-363~-892m標高范圍內,礦體走向長352~717m,平均斜深133~200m,平均厚1.25~4.09m;平均走向3°~16°,傾向西,平均傾角30.9°~36.54°。
其他154個礦體呈透鏡狀、短脈狀,賦存於-159~-996m標高間,多數礦體賦存於-300m以下。礦體傾向252°~308°,傾角23°~45°。礦體走向長60~498m,斜深50~426m。這些礦體規模均較小,產狀與主礦體平行。多數礦體長度與斜深接近或者斜深大於長度(斜深是長度的2~7倍)。
圖4-8 Ⅰ-1號礦體品位等值線水平投影圖
(三)深部礦體與淺部礦體對比
資源儲量對比:深部探求金金屬量44585kg,淺部9581kg(表內+表外),為7.51∶1。
礦體數量對比:深部圈定礦體165個,淺部20個,為9.4∶1。
礦體連接對比:淺部的②號、⑦號礦體即深部的Ⅲ-1和Ⅲ-2號礦體,淺部普查只發現了礦體的礦頭部分,當時認為在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帶內賦存較大規模礦體的可能性不大,對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經深部勘查工作,均擴展為較大規模礦體。淺部普查在緊靠主裂面的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即主蝕變帶)內只發現幾個小規模礦體,深部勘查在礦區北端發現了隱伏的Ⅰ-1號主礦體。
四、礦石特徵
(一)礦石物質成分
礦石礦物主要為銀金礦、金銀礦、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絹雲母、長石、方解石。礦石中有益組分以Au為主,其次為Ag、S。平均金品位4.35×10-6,平均銀品位6.24×10-6,平均S品位2.26%。
(二)結構構造
礦石以晶粒狀結構為主,其次有碎裂結構、填隙結構、包含結構、交代殘余結構、交代假象結構、文象結構和乳滴狀結構。
礦石以浸染狀、脈狀、細脈浸染狀、斑點狀構造為主,其次有角礫狀、交錯脈狀構造。
(三)礦石類型
浸染狀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型:為Ⅰ號礦體群主要礦石類型,主要金屬硫化物黃鐵礦呈細粒浸染狀分布,其平均含量4%~5%。
細脈浸染狀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型:為Ⅰ號礦體群次要礦石類型、Ⅱ號礦體群主要礦石類型、Ⅲ號礦體群主要礦石類型,以黃鐵礦為主的金屬硫化物呈細脈狀和浸染狀分布,含量2%~3%。
脈狀、網脈狀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型:為Ⅲ號礦體群主要礦石類型,以黃鐵礦為主的金屬硫化物呈脈狀、網脈狀分布,多構成黃鐵礦石英脈、石英黃鐵礦脈和黃鐵礦脈。
礦床平均S品位2.26%,屬低硫型礦石。
五、礦床資源儲量
詳查圈定Ⅰ、Ⅱ、Ⅲ號礦體群共165個礦體,對其中148個礦體進行了資源量估算,其他17個礦體(為米·克/噸值)未進行資源量估算。
估算礦床金資源儲量總量(122b+332+333):礦石量11118238t,金屬量44585kg(如加上本普查區礦體自然延伸到馬塘勘查區的部分資源量,則共計金屬量51.83t)。其中,工業礦資源儲量:礦石量9674332t,金屬量42086kg,平均品位4.35×10-6;低品位礦資源量礦石量1443906t,金屬量2499kg,平均品位1.72×10-6。Ⅰ-1號主礦體金屬量(圖4-9)18168kg。
另外探獲伴生銀: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礦石量9674332t,金屬量60.457t,平均品位6.24×10-6;伴生硫: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礦石量9674332t,全硫21.8185萬t,平均品位2.26%,摺合標硫量60.0445萬t。
按礦體群估算資源儲量:Ⅰ號礦體群金礦資源儲量總量礦石量5189358t,金屬量18168kg,平均品位3.50×10-6,礦體平均厚度8.70m,占礦床總量的40.73%。Ⅱ號礦體群金礦資源儲量總量礦石量247640t,金屬量605kg,平均品位2.44×10-6,礦體平均厚度1.92m,占礦床總量的1.36%。Ⅲ號礦體群金礦資源儲量總量礦石量5695533t,金屬量25830kg,平均品位4.54×10-6,礦體平均厚度2.72m,占礦床總量的57.91%。
⑵ 膠東地區區域礦產
膠東地區貴金屬和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十分豐富,有金、銀、銅、鉛、鋅、鉬、鎢、鈦、鋯(鉿)、鈹、銻等。特別是金礦,保有資源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另外,膠東地區也是山東省重要的鉬、銅、鉛鋅等有色金屬礦產地。
目前,膠東地區已發現岩金礦床200餘處,其中特大型—大型金礦40餘處,主要分布於萊州、招遠、蓬萊、棲霞、福山、牟平、乳山等地,礦床分布頻度、大型礦床數量均居國內首位。金礦床具有區域集中、規模大、富集強度高和成礦期短的特點,被我國地質學家稱為「中生代成礦大爆發」或「金屬異常巨量堆積」(翟明國等,2004a)。
膠東主要金礦床類型有破碎帶蝕變岩型(焦家式)和含金石英脈型(玲瓏式),此外,按照礦石主要特徵和控礦構造性質還劃分了破碎帶石英網脈帶型(河西式)、石英硫化物脈型(鄧格庄式)、層間滑脫拆離帶型(杜家崖式)、蝕變礫岩型(發雲夼式)、盆緣斷裂角礫岩型(蓬家夼式)等過渡類型金礦床(李士先等,2007)。蝕變岩型金礦石的工業類型為低硫型金礦石,含金石英脈型包括低—中硫型金礦石,石英硫化物脈型為高硫型金礦石,在地域分布上表現為自西向東礦石中硫含量逐漸增高的趨勢。礦床圍岩主要有早前寒武紀變質岩系、侏羅紀玲瓏花崗岩、白堊紀郭家嶺花崗岩,也有白堊紀萊陽群底部礫岩(發雲夼式)和白堊紀中基性脈岩。近年研究表明,不同類型金礦形成於同一時代、統一的構造背景(葉傑等,2002)或屬於同一構造-熱液成礦系統(張連昌等,2002a),是同一構造背景、同一成因、同一時代形成的產於不同構造部位、不同圍岩條件的不同自然類型(宋明春等,2010b)。流體包裹體研究表明,膠東金礦床的成礦流體為中溫、中壓以及低到中等鹽度(趙宏光等,2005),說明膠東金礦主要為中溫熱液金礦。
焦家式金礦是中國最重要的金礦類型,全國以往發現的資源儲量超過100 t的金礦中有二分之一以上為焦家式金礦。該類型金礦為受斷裂構造控制的金礦(宋明春等,2010c,2011a,b),一般產於斷裂主斷面下盤,礦床規模大,礦化連續穩定。礦床形態簡單,多為大脈狀或餅狀。礦石類型單一,礦石構造主要為細脈浸染狀和網脈狀。礦體傾角較緩,一般不超過50°。膠東金礦的主體,規模大於50 t的金礦床多為焦家式金礦床。
玲瓏式金礦床的主要特點是:礦床規模以中、小型為主,個別大型(如玲瓏金礦田108號脈)礦體呈簡單的脈狀,多形成礦脈群。金礦床受主幹斷裂伴生、派生的低級別、低序次陡傾角斷裂控制,因而礦體也呈高角度傾斜。
膠東地區大量發育的北東—北北東走向斷裂構造是金礦成礦的有利部位,主要控礦斷裂有三山島斷裂、焦家斷裂、招平斷裂、西林斷裂、陡崖斷裂、金牛山斷裂等。膠東金礦主要成礦單元包括膠西北、棲蓬福、牟乳三個成礦小區,三山島、焦家、招平、棲霞—大柳行、桃村、牟乳六條成礦帶,三山島、焦家、靈北、鞍石、大莊子、玲瓏、大尹格庄、舊店、棲霞、大柳行、萊山、蓬家夼、鄧格庄十三處金礦田(圖2-5)。
圖2-5 膠東地區區域地質及金礦分布分區圖
(據宋明春等,2013,有修改)
1—第四系;2—新近系—古近系;3—白堊系;4—古—新元古界;5—新元古代含榴輝岩的花崗質片麻岩;6—太古宙花崗-綠岩帶;7—白堊紀嶗山花崗岩;8—白堊紀偉德山花崗岩;9—白堊紀郭家嶺花崗閃長岩;10—侏羅紀花崗岩類;11—三疊紀花崗岩類;12—整合/不整合地質界線;13—斷層;14—大—特大型金礦床/中小型金礦床;15—金成礦小區范圍及編號;16—金成礦礦帶位置及編號;17—金礦田編號。ME1—膠西北成礦小區;ME2—棲蓬福成礦小區;ME3—牟乳成礦小區。MB1—三山島金礦帶;MB2—焦家金礦帶;MB3—招平金礦帶;MB4—棲霞—大柳行金礦帶;MB5—桃村金礦帶;MB6—牟乳金礦帶。OF1—三山島金礦田;OF2—焦家金礦田;OF3—靈北金礦田;OF4—鞍石金礦田;OF5—大莊子金礦田;OF6—玲瓏金礦田;OF7—大尹格庄金礦田;OF8—舊店金礦田;OF9—棲霞金礦田;OF10—大柳行金礦田;OF11—萊山金礦田;OF12—蓬家夼金礦田;OF13—鄧格庄金礦田
膠東地區已查明資源儲量的鉬礦產地有五處,主要分布於膠東東部的煙台福山、牟平、棲霞及威海榮成等地(圖2-6)。其中大型礦床一處(福山邢家山鉬鎢礦),中型礦床一處(棲霞尚家莊鉬礦),其餘三處為小型,另有十餘處礦點和礦化點。已發現鉬礦床中煙台福山邢家山礦床與鎢礦共生(伴生鎢礦床達到中型規模)外,其他多為獨立鉬礦,如榮成冷家、大李家、團欒,威海廟後、西山後礦床(點)等(表2-6),有少數為鉛鋅、銅金等礦床的伴生礦,如牟平孔辛頭銅鉬礦床、棲霞香夼鉛鋅礦伴生鉬礦體等。礦床成因類型主要有接觸交代(矽卡岩)型、斑岩(細脈浸染)型及熱液充填型,以前兩類為主,有時兼具兩種成因特徵(孔慶友等,2006)。
圖2-6 膠東地區區域地質及主要金鉬礦床分布和成礦分區圖
(據宋明春等,2014,有修改)
1—第四系;2—新近系—古近系;3—白堊系;4—前寒武系;5—含榴輝岩的新元古代花崗質片麻岩;6—太古宙花崗-綠岩帶;7—白堊紀嶗山花崗岩;8—白堊紀偉德山花崗岩;9—白堊紀郭家嶺超單元;10—侏羅紀玲瓏花崗岩;11—三疊紀花崗岩類;12—地質界線;13—斷層;14—大—特大—中小型金礦/中小型銀礦/中小型多金屬(鉛鋅)礦/中小型銅礦/大型—中小型鉬礦;15—金礦成礦小區(J—膠西北成礦小區;Q—棲蓬福成礦小區;M—牟乳成礦小區);16—有色金屬礦成礦小區(QF—棲霞—福山成礦小區;R—榮成成礦小區)
表2-6 膠東地區主要鉬礦床(點)一覽表
續表
山東省銀礦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膠東地區,主要集中分布於煙台招遠、萊州、棲霞、龍口、福山、牟平和威海榮成、乳山等地。膠東地區銀礦多為金礦床和鉛、鋅、銅礦床的伴生礦種,已查明伴生銀礦床五十餘處,獨立銀礦床僅有三處(招遠十里堡、棲霞虎鹿夼和榮成老橫山)(表2-7)。銀礦床產出整體具有如下特點:①銀礦規模總體偏小,但儲量分布相對集中,已發現的中型礦床僅三處(福山王家莊銅礦床、萊州倉上金礦床及棲霞香夼鉛鋅礦床伴生的銀礦床),但其資源量佔到全省已查明總量的45%(截至2002年)。②獨立銀礦床資源量很少,90%以上為伴生銀礦,伴生銀礦產地中,與金礦伴生的銀資源量約占總伴生儲量的56%,與鉛、鋅、銅礦伴生的銀資源量約占總伴生儲量的43%。③與金礦伴生的銀礦礦石品位普遍較低(孔慶友等,2006)。
表2-7 膠東地區主要獨立銀礦床(點)一覽表
山東省銅礦資源不多,但礦床(點)分布較廣,全省已知銅礦點有230處左右,在魯東和魯西地區均有分布。已發現的銅礦床(點)有單獨的銅礦床、以銅為主的銅金及銅鉛鋅礦床、金礦中伴生的銅礦床、鐵礦中伴生的銅礦床、鉛鋅鉬及硫鐵礦中伴生的銅礦床等類型。膠東地區銅礦資源主要集中分布在海陽—乳山—榮成地區(多為熱液充填脈型銅礦)和萊州—招遠—棲霞地區(多為焦家式、玲瓏式等金礦床伴生的銅礦)。目前,除煙台福山王家莊銅礦、棲霞香夼鉛鋅礦共生銅礦達到中型規模外,其餘的均為小型銅礦床(表2-8)。
山東省已查明鉛礦區中,有主產礦區鉛礦(單一礦及鋅、銅、金等多金屬的共生礦)13處,伴生礦區鉛礦(金、銀、銅的伴生礦)24處。已查明鋅礦區中,有主產礦區鋅礦(鉛、銅、金、多金屬等的共生礦)10處,伴生礦區鋅礦(金、銀、銅的伴生礦)14處(孔慶友等,2006),已發現的鉛鋅礦床中主要為小型礦床和礦點。膠東地區鉛鋅礦床主要分布在煙台市的棲霞、招遠、龍口,青島市的平度,威海市的榮成、乳山等地,大致可以劃分為煙台福山—棲霞和威海—榮成兩個密集成礦(遠景)區。大部分礦床為鉛鋅的共生礦,獨立鉛礦或者鋅礦很少,有二分之一以上為金銀或銅礦床的伴生礦床(表2-8),如平度舊店金礦、平度謝格庄多金屬礦、招遠十里堡銀礦、招遠原疃金礦、招遠大尹格庄金礦、萊州留村金礦、棲霞百里店金礦、棲霞下瑤溝多金屬礦、棲霞虎鹿夼銀礦、牟平下雨村金礦、威海范家埠金礦、乳山白石金礦、榮成金角口多金屬礦等的共(伴)生鉛鋅礦。以鉛鋅礦為主的礦床主要有棲霞香夼鉛鋅礦、龍口鳳凰山鉛鋅礦及榮成產里鉛鋅礦等。
表2-8 膠東地區主要鉛鋅、銅礦床(點)一覽表
續表
膠東地區以金為主的多金屬礦較少,僅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大鄧格金-銀-鉛鋅銅多金屬礦1處,為小型礦床。
⑶ 請問一下和金銀相關的小市值股票有那幾支
永泰能源600157、榮華實業600311、豫光金鉛600531、山東黃金600547、中金黃金600489、 豫園商城600655、恆邦股份002237、辰州礦業002155(銻鎢金)、紫金礦業601899(金銀銅)、啤酒花600090(三個金礦開采證、一個銅礦開采證、一個鉛礦開采證)、中潤投資000506(預期金礦概念股)、ST金谷(000408)
黃金概念股一覽:
一、A股 市場 里純粹黃金股只有三個:
600547 山東黃金
600489 中金黃金
601899 紫金礦業
二、擁有自己金礦的有:
002155辰州礦業(002155)。湖南省最大產金公司
600655豫園商城(600655)。持有招金礦業26.18%股份
000531豫光金鉛(600531)公司第二大股東為中國黃金總公司
600208新湖中寶(600208) 蓬萊市大柳行金礦
600811東方集團(600811) 赤峰銀海金業有限責任公司51%的 股權
600157永泰能源(600157) 控股54%的山東平度魯潤黃金礦業公司
600311榮華實業(600311) 浙商礦業100%股權
002237恆邦股份(002237) 黃金冶煉
三、黃金飾品及銷售:
600612 老鳳祥(600612) 控股50餘家百年老店上海老鳳祥
600086東方金鈺(600086) 珠寶玉器連鎖
600655豫園商城。零售商
002345 潮宏基(002345) 從事高檔時尚珠寶首飾產品的設計、研發、生產及銷售
600824益民集團(600824) 控股100%子公司上海天寶龍鳳金銀珠寶有限公司
600830香溢融通(600830) 控股51%的子公司寧波國泰金銀飾品有限責任公司
四、其他副產業具有黃金概念:
600128 弘業股份(600128) 黃金期貨業務
600362 江西銅業
600331 宏達股份
000878 雲南銅業
600531 豫光金鉛
600362 江西銅業
000630 銅陵有色
600362 江西銅業
600139 西部資源(600139)產銅礦大多具有銅伴生金
600961 株冶集團
601390 中國中鐵
601618 中國中冶
五、將轉型黃金業務或有探礦權的公司:
000711 天倫置業
600326 西藏 天路
600090 啤酒花
600146 大元股份
000408 ST金谷
600576 萬好萬家
600482 風帆股份
600251 冠農股份
600110 中科英華
山東黃金(600547)
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黃金生產的上市公司,主營黃金地質探礦、開采、選冶,貴金屬、有色金屬製品、黃金珠寶飾品提純、加工、生產、銷售等,主要產品是黃金和白銀。公司擁有2個分公司、3個控股子公司和1個參股公司,新城金礦、焦家金礦為其兩個生產經營主體,兩個礦山的生產規模、黃金儲量、產量、利潤等主要生產經營指標均列全國黃金 行業 前茅。此外,公司控有金洲集團51%的 股權 、擁有國內長江以北最大的貴金屬深加工基地山東黃金鑫意首飾有限公司90%的股權和長江以北最大的金銀珠寶加工交易中心「山東黃金地質博物館」57.69%的股權,其「鑫意」牌首飾榮獲中國珠寶首飾業馳名品牌。根據協議,其母公司山東黃金集團還將分別以51%和60%的控股比例對萊州寺庄金礦(探明儲量51.83噸)和礦蒙陰金剛石礦進行資源開發。
山東黃金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6 年,是直屬山東省政府的國有大型企業,公司目前是是國內主要的黃金開采、銷售的企業,且公司營業收入的99.89%來源於黃金銷售。公司最近一年不斷增加黃金儲量,其中2012 年收購中寶公司70%的股權後增加金儲量30 噸、2012 年6 月1 日以37.58 億元的價格分別與山東盛大礦業、山東天承礦業簽署了受讓協議,將受讓98.5%股權。此次簽訂合約後,公司的黃金權益儲量將會增加81 噸。目前公司總儲量已經將近900 噸左右。
山東黃金延續公司上市以來的高成長特性,黃金儲量持續增長,公司發展戰略極其重視通過各種途徑擴大其黃金資源儲備,未來資源儲量仍具備較大擴張空間。目前公司儲量430噸以上,除了 增發 項目涉及儲量300噸和收購的天承、盛大礦業外,集團黃金探明和在探儲量預計仍有400-600噸。通過集團注入、深部探礦和公司收購等方式,2015年黃金儲量有望達1200噸以上。
中金黃金(600489)
公司是中國第一家專業從事黃金生產的上市公司,其控股 股東 為中國黃金集團公司旗下唯一上市公司。公司主要從事金礦的采癬黃金及黃金產品的冶煉、製作和銷售。公司先後通過ISO-9001和中國實驗室國家認可委員會(CNAL)認證,且在全國黃金行業第一個通過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產品認證。公司2010年8月16日公告了定向增發方案,欲收購控股股東中國黃金集團公司持有的嵩縣金牛60%、河北東梁100%的股權以及中國黃金集團公司所持江西金山的全部產權。6月7日國泰君安一份《儲量與產量齊升》的研究報告提出,依據控股股東中國黃金集團的承諾,集團黃金礦產是公司最穩定的資源。(資料來源:http://www.soobbs.com/shichangshuju/huangjin/24554.html,更多信息請查看以上地址)
紫金礦業(601899)
公司是一家以黃金及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勘查和開發為主的大型礦業集團,其控股公司分布在全國二十多個省區和海外8個國家,是中國控制金屬礦產資源最多的企業、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中國第二大礦產銅生產企業、中國六大鋅生產企業之一。目前,公司是國內最大的礦產金生產企業。按07年黃金產量排名,紫金礦業在世界主要黃金礦業公司中位居第10位。公司核心企業紫金山金礦近幾年已成為國內單體礦山保有可利用儲量最大、采選規模最大、黃金產量最大、礦石入選品位最低、單位礦石處理成本最低、經濟效益最好的黃金礦山,是中國唯一的一座世界級金礦。2008年3月,核心企業——紫金山金(銅)礦被中國黃金協會評為「中國第一大金礦」。
⑷ 山東省物流歷史
山東物流發展的歷史沿革
物流這個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從日本引入我國的。建立在現代網路技術及IT技術上的現代物流,使物流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階段,在軍事及產業界都表現出了顯著效果。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物流歷史由來已久,對物流的認識首先是從流通領域開始的。山東省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也一直是中國的經濟大省,其物流的發展歷史對中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下面,我們就談一談山東物流的歷史沿革。
一、 山東概況
山東省位於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境域包括半島和內陸兩部分,山東半島突出於渤海與黃海之中,同遼東半島遙相對峙;內陸部分自北而南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全境南北最長約420多公里,東西最寬約700多公里,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6%。山東半島有3000多公里黃金海岸,佔全國海岸線的六分之一,居全國第二位,近海海域中散布著299個島嶼,岸線總長668.6公里,山東省沿海水域盛產魚、蝦、貝等六十多種海產品,其中對蝦、刺參,海膽等海珍品出口量居全國第一。山東省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山東省成為黃河經濟帶與環渤海經濟區的交匯點、華北地區和華東地區的結合部,在全國經濟格局中佔有重要地位,對全國物流產業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山東是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山東人--「沂源人」,可以把山東的歷史上推到四五十萬年以前。新石器時代早、中期的滕縣北辛文化,距今也有7千年左右。舉世聞名的原始社會末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都是在山東首先發現的。自夏朝開始,山東進入奴隸制社會。商朝建立以前,山東是商族活動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遷都,有三次在山東境內。商朝建立後,山東仍是其統治的中心地區。西周實行「封邦建國」之策,封呂尚於齊,封周公旦於魯,另外尚有曹、滕、衛諸國。齊國「通商工之業,便漁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魯國融合周文化與東方文化,為「禮儀之邦」。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建立了統一的封建王朝,齊是最後被滅的一個諸侯國。自此以後,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山東地區雖有時也曾為割據勢力所盤踞,但總的來說,則是屬於歷代封建皇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二、 歷史上山東在全國物流中的重要位置
(一) 山東在歷史上各行業均處於優勢地位
1.山東地區素以發達的農業著稱於世。
秦漢時期,今山東地區號稱「膏壤千里」,農業經濟發達,所產糧食不斷溯黃河西上,運往關中地區。西漢時山東地區有人口1700餘萬,戶390萬,佔全國當時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國首位。後來雖經東漢末年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戰爭破壞,但同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山東仍不失為經濟中心。隋初,山東各州縣遍置糧倉,戶口佔全國總戶數的21%。唐代開元天寶年間,每年要將山東幾百萬石粟米漕運至關中。開元年間,「海內富實,米斗之價錢十三,青、齊間斗才三錢。絹一匹,錢二百。」到了唐後期,雖經戰亂,但山東農業生產仍在發展,「田疇大辟,庫倉充積」。宋金元時期,山東地區承受的封建剝削尤重,並不斷遭受外來的侵擾和野蠻統治,經濟處於滯退狀態。明初,「多是無人之地」,統治者不得不採取獎勵人民墾荒的措施,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時,山東耕地面積達到724 0萬余畝,為北宋時期的2.4倍,居全國第三位。清康熙年間又增至9000餘萬畝。
2.山東的冶鐵業起源很早。
春秋初年,齊國已使用鐵制農具。西漢時,武帝在全國設置鐵官48處,山東就有18處。唐朝的兗州是礦冶中心,萊蕪有鐵冶13處、銅冶18處。北宋時萊蕪鐵冶規模更加擴大,與江蘇利國監同為京東兩大鐵冶中心。明朝初年,山東年產鐵315萬余斤,居全國第三位。山東的其他礦產也很豐富,宋時登、萊二州產金,元豐年間登州、萊州的黃金產量佔全國的90%。明初,濟南、青州、萊州三府歲采鉛32萬余斤。清朝山東煤礦已大量開采,最著名的是嶧縣煤礦,乾嘉時期,北運京師、奉天,動輒數百萬石。
3.山東的紡織手工業舉世聞名。
戰國時期,齊國即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臨淄、定陶、亢父(今濟寧)是漢代三大紡織中心。所產紡織品數量多、質量好,源源不斷地通過「絲綢之路」輸往西域等地。因此,當時山東地區是「絲綢之路」的主要源頭之一。唐代兗州的鏡花綾、青州的仙紋綾,都是馳名全國的紡織品。宋代在青州設立織錦院,專門織造高級紡織品。宋神宗時,在山東「和買」絹帛,每年達30萬匹左右。明清時期,濟南、濟寧、臨清等城市都有較發達的紡織手工業,有的地方還出現了帶有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
農業、手工業、冶金業、紡織業等各行業的發展,使山東歷來就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大省,其物資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還通過水運、路運等方式不斷輸往全國各省甚至其他國家。可見,山東省在全國物資流通領域一直處於關鍵位置。
(二) 大辛庄遺址的研究
大辛庄遺址坐落在泰沂山系北側西端的小清河之南,地理位置扼中國東部地區東西、南北交通之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晉齊、漢齊之間的一些重要戰役,就是在這一帶展開的。商代前期,商人東進的觸角已經進入魯西地區。商代晚期即殷墟時期,我們從考古學上看到的情況是:泰沂山南側,商人的足跡止步於蒙山以西,其東未再發現典型的商文化;而在泰沂山北側,商人的遺存一直分布到現今的濰坊市一帶,較之南部地區向東有較大的拓展,在距離上多延伸了近200公里。這樣,萊州灣及其以西的沿海地帶,就進入了商人控制的區域。所以,一些學者認為,晚商卜辭中記載的「徵人方」,應當與商王朝奪取東方豐富的海鹽資源存在內在聯系。而大辛庄遺址,又是殷墟之外第一個發現晚商時期甲骨卜辭的地點,而且歷年來出土過數量可觀的青銅器。故可以認為,大辛庄商代遺址至少在晚商時期,就是一處等級較高,很可能負有特殊使命的中心聚落遺址。
以上研究表明,歷史上山東處於戰略要地,渤海灣附近是重要的物資聚積地,物資流通體系應該也是發展比較成熟的。
(三)歷史上發達的運河航運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規模最大、流程最長的人工河流,地處京杭大運河中段的山東運河,是整個運河的關鍵河段。歷史上,山東沿運河地區曾因發達的運河航運成為山東乃至全國經濟文化繁榮的地區,領風騷數百年。近代,由於黃河改造截斷運河,漕運停擺,海運和鐵路的興起,沿運河地區逐漸喪失了由航運帶來的經濟優勢,當年的繁華富庶被閉塞貧困所替代。
山東運河南起蘇魯交界處的大王廟閘,北到德州德城區第三店閘,全長497.5公里。山東沿運河地區包括運河流經的棗庄、濟寧、聊城、德州4市,以及菏澤地區東部的巨野、鄆城,泰安市的東平,濟南市的平陰等運河輻射區,共41個縣市區。黃河以南運河沿岸的濟寧、棗庄等地,有著豐富的煤炭資源,利用運河運輸的條件十分優越,可實現門對門的供應江浙用戶,江南運河地區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沿河設廠的工業布局已形成運河經濟走廊,運河成了北煤南運的重要運輸通道。
位於聊城市區內運河岸邊的臨清鈔關,是明清兩代中央政府派駐臨清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
舊志載:「漕運商舶皇華冠蓋之所必經,戶部分司榷關在焉。」始建於明宣德四年(1429年),迄今已569年歷史。宣德十年(1435年)升為戶部權稅分司(京師直轄),下設五處分關,直控督理關稅,以御史或郡佐(通判官)充任專職,「弘治初戶部歲出主事一人,景泰以來屢以文武重臣奉敕臨蒞。」萬曆年間徵收稅銀八萬三千餘兩,多於京現崇文門稅關,居全國八大鈔關之首,佔全國稅收的四分之一,在明代經濟生活中占重要地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運河漕運停止,鈔關署治遂廢。解放後60年代初期,此處一直為臨清縣人民政府所在地。現鈔關遺址仍存明清關署、儀門、正堂、穿廳、舍房近80間,彌足珍貴,是運河文化的一處重要載體。
三、 近當代山東物流的發展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掠奪,近代山東經濟形成畸形發展的局面,造成了近代山東物資流通行業發展的滯後。洋貨在山東的傾銷,使大量手工業者和小商販破產失業。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山東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侵佔區,他們重點掠奪山東的「二白二黑」,即食鹽、棉花和煤、鐵。對戰火餘存的工業,他們採取「軍事管理」「中日合辦」等手段加以奪取,迫使大部分民營工業陷於絕境。山東地區小麥等11種作物耕種面積1941年比戰前減少16%,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煙草均減產50%以上,農業遭到極大破壞。抗戰勝利後,由於國民黨政權的貪污腐敗,山東國統區的經濟陷於全面崩潰。整體經濟的崩潰,導致了物流產業發展的停頓。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0世紀最後10年,山東物流業迅猛發展。各類航運公司短期起家,快速發展業務,各型船舶大膽引進。山東省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2億噸大關,其中外資吞吐量10073萬噸,集裝箱吞吐量338 .7萬標箱。傳統運輸企業向綜合物流企業轉變,出現了一批像海豐航運這樣的大型物流企業。青島前灣國際物流工業園,佔地1000餘畝,是山東省最大的物流工業園區,園區內具備進出口保稅倉庫、現代化物流倉庫附帶加工車間、集裝箱海關監管堆場、拼箱庫及集裝箱維修車間、貨代、報關報驗、保險、銀行住在、貿易代理以及商品展示等功能,並通過引進外資,吸引外國大公司的先進物流網路體系和管理經驗,實現構築「多贏」的物流發展理念。
山東省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日益完善的綜合運輸體系。相信,在新的世紀,其物流產業將會有更大的發展,在全國物流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⑸ 山東發現國內有史以來最大金礦是真的嗎
是真的。山東省發現一個世界級的巨型單體金礦床,目前已備案金金屬量382.58噸,預計勘探結束後,可提交金資源量550噸以上,有望成為國內有史以來最大的金礦,潛在價值1500多億元。
西嶺金礦床位於膠西北萊州-招遠地區,該地區是中國最重要的金礦集中區,也是國家級整裝勘查區,黃金儲量和黃金產量均居中國首位,為世界上少有的特大型金礦富集區。
(5)萊州黃金產量擴展閱讀:
金礦的開采方法
原生金礦與沙金礦的采礦方法是不同的,不同類型的原生金礦開采方法也不相同,即便同一類型的金礦床由於產狀、地形、環境的差異,開采方法也要相應變化。
采礦還要分為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不論是井下還是露天的採掘作業,都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而採掘作業落後,就會使礦山生產處於被動局面,造成資源浪費。
原生金礦床產狀變化大,其厚度不均勻,厚的礦體可達數十米,薄的僅有幾厘米。原生金礦床中厚大礦體的金礦不多見,多數是薄細礦脈,采礦時通常把小於1米的礦脈稱為薄礦脈。金礦的開采原則之一是所用的采礦方法要盡可能減少損失。
原生礦的開采方法可分地下采礦方法和露天采礦方法。對原生金礦而言,由於其礦脈細薄,開采這類金礦很少採用露天開采,而多採用地下采礦法。
原生金礦床地下開采必須經過開拓、采准與切割、回採三個主要步驟。
(1)開拓:原生金礦床的地下開采,首先從地表挖掘一些接近礦體的巷道,這是運輸、提升、行人、通風、 排水、供電、供風、供水和充填等採掘工程的支撐體系。這項工程就稱為開拓。
(2)采准與切割:在完成開拓工程後,需在礦塊內為行人、通風、運料、鑿岩、放礦等進行的采礦准備工作,叫采准。切割則是在采准工程完成後的礦塊中,為回採礦石開出自由面開鑿空間。
(3)回採:從已完成采准、切割的礦塊中采礦的工作。回採包括落礦(又稱崩礦)、運礦和地壓管理三項生產工藝。多採用鑿岩爆破的落礦方法。運礦是將礦石從采礦點運到井外裝載處。地壓管理又稱采(區)場支護,是為確保采空區的安全而採取的各種技術措施。
沙金礦開采方法分為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兩大類。露天開采按使用采礦機械的不同,分工程機械開采法、水力機械化開采法、採金船開采法和地下開采法。此外,還有聯合開采法和土法開采。
⑹ 如歌的行板:搞企業,就要搞大的
——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
黃金行業走向市場——紫金發展目標的三次演變——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三次改制和四次技術革新——西部開發與資本擴張——三步走的發展戰略
陳景河有一種強烈的危機意識和責任感,在他的工作報告中,他從不迴避企業存在的問題。在他看來,地處偏遠地區的紫金礦業,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面對競爭日趨激烈的黃金行業,如果不做大做強,就會被淘汰出局。於是,便有了紫金礦業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有了紫金人「搞企業,就要搞大的」這種不懈追求。
中國有文字記載的黃金開采和利用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許多不同時代的各種黃金飾品和器件,這些出土文物充分地證明,我國黃金的實際開采和利用史可能更早。有關史料顯示,早在西漢時,皇家就已有庫存黃金,而到1888年(光緒十四年),我國年產黃金已達493344兩(約折13452公斤)。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20世紀50年代初,由於對黃金工業發展的認識不足,我國黃金工業的發展處於停止狀態。50年代後期,隨著我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黃金開始被作為重要的礦產進行開采,其貨幣基礎作用受到重視,1958年,中央政府將黃金礦產列為了國家重點開發的礦產之一,並於60年代初成立了中國黃金礦產公司。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改革開放時代,近20多年來,我國黃金工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1985~1995年,全國新增黃金地質儲量3140噸,1995年保有儲量4310噸,「九五」期間新增儲量1700噸(其中紫金山金礦黃金儲量達200餘噸),黃金儲量居世界第四位;此外,我國黃金工業生產也得到了很快的發展,1949年我國黃金產量僅為4.5噸,1979年為19.67噸,改革開放以後,我國黃金工業平均年遞增速度達到了10.8%,1995年突破了100噸,達到108噸,1999年達到170噸左右,2002年則達到了190噸。
目前我國已躋身世界黃金大國行列,2002年黃金產量居世界第五位。我國黃金礦產資源開發已由建國初期僅有的幾座黃金礦山發展到了1400多家礦山企業(不包括有色副產金的礦山),整個行業已形成了具有行業特點的設計、科研、設備製造、生產(采、選、冶)等功能齊全、完整的獨立體系,為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在一些重點產金地區,黃金工業已經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如紫金礦業集團公司400萬噸/年的處理規模、以堆浸為主的大型礦山;建成了像三山島、新城等一批具有坑內採掘運無軌化開采水平的現代化礦山;建成了如排山樓、大尹格庄金礦的現代化大型選礦廠;像萊州天承、煙台黃金冶煉廠的處理含砷難處理金精礦的生物細菌提金廠以及如中冶、山東黃金集團、招遠黃金集團為骨乾的具有國際水準的金銀精煉企業。
我國黃金資源具有類型多、中小礦床多、品位變化大等特點,但缺少世界級特大型礦床,因此建成的礦山數量多、規模小。國內日采選規模最大的黃金礦山也小於3000噸(紫金山金礦除外)。在1400多家黃金礦山企業中,據統計,有一定規模的礦山僅439家,平均日處理量僅200噸,平均年產金量僅255公斤,而國外大型黃金礦山企業日采選規模在10000~50000噸的並不鮮見,年產金量可達5~10噸,與國外黃金礦山企業相比,我國黃金礦山企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我國黃金選冶生產技術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處於較低水平,主要為重選和浮選工藝,70年代以後隨著氰化提金工藝的研究和推廣運用,相繼開發出連續機械攪拌氰化、全泥氰化、炭漿法氰化提金工藝,提高了礦山技術水平和選礦回收率。在硫脲提金、硫代硫酸鹽提金、細菌預氧化浸出、加壓預氧化浸出、樹脂吸附等新工藝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在生產設備方面,則在向高效、節能、大型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與世界上主要產金國相比,我國常規金礦的選冶水平與之相近,但設備裝備水平有較大差距,同時,在低品位、難處理金礦資源利用方面的差距則極為顯著。
作為一種特殊商品,黃金的主要消費領域在首飾、電子產品、牙科、工業、裝飾、金章、仿幣以及官方金幣製造,此外,金條儲備和投資也是黃金的重要消費形式,是黃金貨幣職能的特殊體現。
由於其量稀少、化學性質極為穩定、易於保存和分割,所以除了具備普通商品功能之外,黃金還具有硬通貨功能,盡管這種功能在下降。目前,黃金是我國為數不多的需求大於供給的產品。1999年,我國產金170噸左右,但需求為200多噸,是世界上重要的黃金進口國之一。
黃金在國民經濟中有著特殊的地位。國家對黃金生產實行鼓勵發展的政策。我國黃金工業「十五」規劃確定了「十五」期間全國黃金年產量平均增長率5%的目標,2005年黃金產量將由目前的190噸左右提高到220噸。國家還為黃金企業在加強地質勘探、企業結構調整、擴大對外開放、推進技術進步和資源枯竭礦山關、停、並、轉等方面創造有利條件,給予政策支持。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規定,黃金屬於保護性開發的特定礦種,在開采審批中,由國家黃金行業主管部門與資源管理部門共同審批。1988年國務院發出《關於黃金礦產實行保護性開採的通知》(國發[1988]75號),規定禁止個體採金。國家提倡合法的、正規的黃金資源開發,反對和杜絕以犧牲生態環境、浪費資源、危害人民生命安全為代價的黃金開采。
長期以來,我國對黃金行業一直實行鼓勵和保護的政策,產品全部由中國人民銀行收購(收購價已和國際金價接軌),且免徵產品增值稅。與一般工業企業比較,黃金礦山的稅收政策有以下特點:
1)黃金生產和經營單位銷售非標准黃金和黃金礦砂(含伴生金),免徵增值稅;黃金交易所會員單位通過交易所銷售標准金,未發生實物交割的,免徵增值稅,發生實物交割的,實行增值稅即征即退政策。
2)徵收資源稅:黃金礦山脈金按7個等級確定資源稅額(1.3~2.5元/噸),砂金按5個資源等級確定資源稅額(1.2~2.0元/噸)。
3)徵收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資源補償費額=礦產品銷售收入×補償費計征調整系數×回採率系數×補償費率。黃金礦山補償費率為4%,補償費計征調整系數為65%~78%。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黃金走向市場是必然的選擇。雖然國家對黃金的鼓勵和支持政策不會改變,企業可以通過市場行為獲得更大的收益,但同時也將承擔更多的風險。中國黃金市場面向世界開放後,中國黃金工業必將成為國際黃金大家庭的一部分。目前,國際黃金市場的供需基本平衡,部分國家央行拋售黃金,對黃金價格有一定的影響,但對黃金價格影響最大的主要是美元對各國貨幣的比價。美國持有黃金達8138噸,是目前國際上持有最多黃金儲備的國家。
隨著技術進步和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我國黃金生產量將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但這種增長將是緩慢的,盡管有新的礦點被發現和投資,但許多存在資源危機的礦山將被關閉,特別是保有儲量中難於處理的金礦佔了相當大的比例。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黃金在工業上(特別是電子工業)應用的增加,黃金需求的增長將超過生產量的增長,就國內而言,供需矛盾仍然將比較突出。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一批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的黃金企業也迅速地發展和壯大起來,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作為資源開發型企業,其產品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資源的狀況。
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擁有紫金山金礦的采礦權。通過近幾年的研究和大規模補充勘查,紫金山金礦的探明儲量不斷上升。1998年、1999年,國家經貿委黃金管理局批准紫金山金礦的黃金儲量為75.07噸,是原地勘部門提交批准儲量的13.8倍。2000年,根據最新勘探資料,按傳統方法計算,紫金山金礦黃金儲量為121.89噸,平均品位1.60克/噸,表外礦29.98噸,平均品位0.63克/噸。公司自行研製出了距離平方反比法(IDS)儲量計算軟體,並開始應用於生產。根據紫金礦業目前的生產技術水平,品位大於0.5克/噸的儲量都將得到利用,據此,紫金山金礦可利用資源量已超過黃金200噸,這使得紫金山金礦成為了國內保有儲量最大的黃金礦山。此外,紫金山金礦為氧化礦,基本不含有害雜質,具有規模大、易采、易選等特點,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和效益。專家論證認為,紫金山金礦的開發才剛剛開始,其巨大的保有儲量是國內其他黃金企業無法比擬的,將為公司的長期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正是基於對黃金行業和自身資源特徵的清醒認識,紫金人一開始就確立了把企業「做大做強做好」的發展戰略目標,確立了「紫金礦業追求卓越」的發展理念。
紫金成立僅三年,時任公司總經理的陳景河就提出了紫金的企業發展目標是「紫金礦業應發展成具有國際水平的企業集團」。明確了紫金的發展方針是「以開發礦業為主,尋求多元化發展,以上杭為根本,積極向外拓展」。在這里,人們似乎更加理解了紫金標徽的含義。
1998年,紫金又提出「把紫金山金礦建設成為中國最大的世界級現代黃金礦山的目標。」隨著企業的發展,這個目標已經基本實現。
2000年,基於對國內礦業形勢、企業優勢和發展方向的全面分析,紫金礦業又提出了新的企業目標定位——把紫金礦業建設成為國內著名的以礦業開發為主的高科技效益型特大企業集團,並提出了通過十年努力,再造十個紫金的具體戰略目標和企業五年發展規劃,從而確立了把紫金礦業做大做強做好的立足於技術創新、以資源為依託、以規模求效益的紫金「裂變型拓展戰略」。
考察美國帕拉代斯金礦、默克爾金礦、紐蒙特金礦公司3個著名金礦山的建設模式後,有學者概括出了它們的共同特點:一是這些金礦處理的金礦石品位均較低,入選礦石品位只有2克/噸,堆浸品位只有0.7克/噸,其贏利主要靠規模效益。這三個礦山規模最大的是9000噸/天,最小的為4718噸/天,堆浸規模達到了2500萬噸/年,且都是露天開采;二是高自控帶來的高效率,不論選礦工藝過程、露天采礦的技術管理,還是辦公的現代化,都給礦山帶來了高指標、高效率,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經濟效益;三是高標準的環保措施,零排放標准,避免了環境污染;四是這些企業都有精乾的組織機構,人員少而精幹;五是以企業經濟效益為中心。
人們並不清楚陳景河等紫金領導人在做出相關決策的時候,是否考察過北美的這幾家黃金企業。但在陳景河看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企業不僅已從幼稚期步向成熟期,而且局部市場競爭也已經全球化,來自全國和世界的眾多強勢企業正在把競爭引入各個地區、各個行業,使競爭水平與激烈程度提高了幾個檔次。企業的競爭已是成長速度快慢之爭,成長速度的快慢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像紫金這樣的一個縣屬黃金采選企業,在資源條件不良的情況下,若不能迅速地壯大起來,成為一個有真正實力的實體,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因此,企業初創,陳景河便提出了「艱苦創業、因地制宜、從小到大、滾動發展」的方針,竭盡一切可能做到投入與產出同步的最大化。
與北美這幾家企業的發展模式相似,紫金一開始就確立了立足技術改造以擴大企業生產規模的發展思路。
第一期技術改造的完成,紫金堆浸提金法的成功運用,使品位低、無利可圖的紫金山金礦放射出了燦爛的光芒;堆浸-炭漿聯合工藝又使紫金山金礦在綜合技術和經濟指標上,發生了革命性的突破;成功地開發和研製出無氰高壓解吸-電積設備,將冶煉黃金生產效率提高了3倍,而生產成本卻下降了40%。
第二期技術改造,紫金實現了井下運輸的機械化,實現了環保的零排放工程,成功地進行了大規模的硐室爆破;憑借科技進步,紫金噸礦石的綜合成本降至不足全國平均成本的1/5,據此,即使礦石入選品位降至1克/噸以下,憑借科技進步,紫金也能獲利。
第三期技術改造,紫金創造了6個全國之最:發展速度最快,單位投資最少,平均品位最低,采選規模最大,產金量最大,單位礦石成本最低。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使紫金山噸礦綜合成本降低到38元。
第四期技術改造完成之後,紫金山礦山規模將擴建到3萬噸/日,一個年處理礦(岩)石超千萬噸的世界級大礦將昂首屹立於上杭這塊紅色的土地之上。
通過技術改造,紫金的技術創新能力得到了大大的加強,企業的生產能力得到了極大提高,科技事業成為了紫金增產黃金的中心環節。
怎樣保證黃金企業發展所需要的資金投入?對於一進入黃金行業就被斷了奶的紫金來說,這是一個根本性的大問題。我國黃金企業的改革思路是,改變過去通過銀行低息貸款為主、黃金發展基金為輔、再加上少數企業自有資金的辦法籌資的方式,今後投入資金要以企業為主體,要有相當一部分自有資本,輔以銀行貸款,並且取消低息優惠。
要實現擴大再生產,要實現紫金礦業的發展目標,紫金礦業只能走改革之路,採取資金多元化戰略,走社會直接融資之路。這一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實現黃金資產的股份化。
雖然紫金領導層一再在企業經營者與管理者中倡導「老闆意識」,要求大家「把企業當成自己的來辦」,但是,在加強技術改造、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同時,紫金人也清醒地意識到,企業的健康發展,僅僅依靠企業經營者高度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是不夠的,要實現企業的持續發展,必須進行企業改制,在紫金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紫金礦業總經理羅映南說,紫金企業改制的目的就是「為了做大,為了上市」。
1992年至2003年,在十來年之中,紫金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4年前,紫金還是一個職工人數為幾十人的縣屬小企業「上杭礦產公司」,主要做些礦產品貿易,小打小鬧;
第二階段:1994~2000年,組建「閩西紫金礦業集團公司」,企業總資產1323萬元,年利潤289萬元,這是紫金發展的起步階段;
第三階段:2000年9月~2003年11月,閩西紫金礦業集團公司改制為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股本9500萬股。2002年,企業總資產超過10億元。公司下轄八家分公司,四家控股公司,一家參股公司;
第四階段:2003年12月公司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成功,這是紫金發展的另一個起點。2002年,紫金礦業繼續規范內部運作,完成了上市輔導驗收的現場考核。公司董事會根據公司迅速發展的需要及國內股市變化等情況,提出擬在香港上市的決定,並立即付諸了實施。經過緊張有序的規范運作,2003年12月23日,紫金礦業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第一天,公司股票便上漲73%。公開發售部分超額認購了原計劃的743倍,創2003年香港聯交所最高認購紀錄。
為了籌集企業發展資金,早在1995年,陳景河就提出了對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的方案,主張讓企業職工特別是企業經營人員擁有企業的股份,力爭使企業成為真正「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法人實體和市場競爭主體。但由於某些原因,沒有獲得批准。
1998年6月,上杭縣提出派工作組去紫金搞股份制改造。1998年底,紫金股份制改造開始。2000年8月,紫金股份制改造完成,成立了「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雖然紫金企業改製成就斐然,但是身為公司董事長的陳景河並沒有滿足。2000年,他針對閩東電力的成功上市,對紫金的企業改制與閩東電力進行了對比,指出:「閩東電力的資本運作無疑是成功的。……把紫金礦業與閩東電力相比較,……公司成立時間相近,股份制改造也相同,只是閩東電力一步到位直接改組為股份公司,而我公司則改造為有限責任公司,這一差異,使我們喪失了最佳的發展機會!」為此,陳景河在成立股份公司時,就明確了公司的目標是「爭取上市」,要求通過十年努力再造十個紫金礦業,並指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的基礎就是成功上市,稱贊閩東電力的成功上市是紫金的楷模。
與此同時,紫金股份制改造完成之後,在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屆股東會上,董事長陳景河明確了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宗旨:
立足閩西,加快紫金山金銅礦開發進程;面向全國,主動參與西部黃金資源的勘查和開發,爭取難選冶金礦技術的重大突破;重點發展黃金及相關產業,力爭礦山黃金生產總量全國第一。積極探索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有效地開發銅、稀土、鐵礦等資源。以人為本,聚集全國一流人才,大力推進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努力實踐資本營運,從嚴治企,爭取十年內把紫金礦業發展成為國內著名的以礦業為主的高技術效益型特大企業集團。公司將通過五年努力,實現紫金山金銅礦的全面開發,在難處理金礦開發和生物提銅技術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重大成果,中西部開發和對外投資規模和效益超過紫金山金銅礦,企業總資產達到50億元,銷售收入23億元,利稅總額7億元,產銅3萬噸,成為中國最大的黃金生產企業。
近20年來,我國黃金工業雖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由於發展速度過快,而地質投入不足,地質工作無明顯突破,很多黃金企業保有儲量過少,出現了資源危機,缺乏發展後勁,有些企業已步入無米下鍋的困境。地質工作滯後、地質資源不足已成為制約黃金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
我國第二輪礦產資源評估論證認為:從現在起到21世紀初的2010年,我國黃金礦產資源難以保證需求,缺口很大,但有一定資源潛力。因此,國家把黃金礦產作為我國21世紀地質勘查的重點優先礦種之一。
我國黃金資源成礦地質條件優越,類型齊全,分布面廣。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黃金儲量居世界第五位。如何把一個高質量、高素質、具有蓬勃生機的黃金工業帶入21世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加強地質探礦工作,克服短期行為,樹立長遠發展的觀念,加大地質投入,扭轉黃金企業資源不足的被動局面。
也許曾飽嘗紫金山金礦礦權之爭之苦,也許作為黃金生產一線企業,深深地感受到了處於風暴中心所承受的巨大壓力,紫金十分重視對於資源的佔有。隨著國內黃金市場開放步伐的加快,紫金人意識到黃金行業的競爭將加劇。在紫金人看來,黃金行業的競爭,實際上就是佔有黃金資源的競爭。
我國中西部地區土地面積佔全國的87.5%,黃金工業儲量佔全國的60%,預測儲量達到3515噸,擁有全國最高的岩金、沙金品位,金沙江、大雪山(夾金山)、阿爾泰山(維吾爾語為金山)都以盛產黃金得名。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先後形成了小秦嶺、內蒙古等重要產金基地。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我國向西部開發黃金的速度加快,遍及雲南、四川、甘肅、青海、新疆等省(區)。據統計,在我國中西部1575個縣中,有341個成為產金縣,46個縣的黃金成為支柱產業,27個縣的黃金成為財政收入第一位。西部豐富的資源,對擁有較強技術實力的紫金礦業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出台以後,作為一個新興的大型礦業企業,紫金礦業將參與西部礦業的開發作為了壯大企業的長遠發展戰略。2000年9月,紫金開始實施其西部開發戰略。
雖然是響應國家號召的舉措,但紫金並沒有忘記自己是一個企業,沒有忘記紫金的立企之本——按照市場規律辦事,搞項目必須注重效益!
紫金人在進軍開發西部的時候,又一次發揚了地勘隊員的優良傳統。董事長陳景河身先士卒,組織帶領人員利用近一年的時間,先後走遍了中國西部的大部分地區,考察了數十個礦山、礦床或礦點。礦種包括了金、銅、有色金屬和稀有金屬等,可謂點多面廣。在此基礎上,紫金選取了三個礦點作為公司西部開發的啟動項目。
紫金在西部開發的問題上採取了立足自身實際,發揮自身優勢的理性原則。由於紫金高層人員以地質人員為主,加上紫金人對於資源的重新認識,增強了資源的佔有意識,因此,紫金在西部開發的方式上主要採取了風險勘探的方式。
截止至2001年底,紫金的西部開發工作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投資近億元,分別在貴州、四川、新疆、安徽、西藏等地取得了金、銅礦開發項目,控制黃金地質資源量已經達百噸以上,銅超過百萬噸。經過3~5年的建設,這些項目都將相繼投產,可新增黃金產量5噸,電解銅5萬噸,實現產值11億元人民幣,西部將成為繼紫金山金礦之後的又一批重要生產基地。屆時,紫金礦業股份公司將成為全國特大型礦山企業集團。
一年之後,2002年底,紫金西部開發捷報頻傳:
1)新疆阿舍勒銅礦經過艱苦的努力,已完成股權談判,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實現了絕對控股和實際控制權。紫金礦業進入阿舍勒銅礦以後,對原開發方案進行了重大的優化和調整,在大幅度減少總投資的同時,生產能力由3000噸/日擴大為4000噸/日,投產後可實現利潤總額1.77億元/年,經濟效益顯著。2002年6月16日,新疆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在視察中看到阿舍勒銅礦今非昔比,生產建設熱火朝天的場面,無比感慨,欣然為阿舍勒銅礦題詞:「千周百折都過去,大幹快上爭朝夕」。該項目已列入新疆自治區重點項目,計劃在2004年可建成投產。
2)2002年3月,貴州水銀洞金礦詳查地質報告通過了貴州省國土資源廳組織的評審,金礦礦床開采技術條件基本查明,儲量顯著增加。通過對礦體的進一步勘探,水銀洞金礦完全有可能成為一個大型的微細浸染型金礦床。該項目已列入貴州省2003年重點項目,預計2003年上半年一期工程(日處理300噸原礦)可建成投產。
3)新疆東天山中標勘查區進行的地質勘查工作,圈定了面積4.5平方公里以Cu、Mo為主伴有Ag、Ni、Bi、Pb元素的綜合異常。該異常面積較大,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
同時,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還在全國各地進行了以資源為基礎的資本擴張。翻開中國地圖冊,人們會發現,紫金礦業已經幾乎在祖國的四個角上都打下了自己的標志:吉林琿春金銅礦、貴州水銀洞、新疆阿舍勒、安徽拋刀嶺金礦等等。這些投資企業也已經初見成效:
1)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參股的中國華南地區儲量最大的龍岩馬坑鐵礦2003年采出鐵礦石15.46萬噸,生產鐵精礦7.2萬噸,銷售鐵礦石5.14萬噸、鐵精礦7.1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2069萬元,利潤總額635.5萬元。
2)貴州紫金礦業於2003年7月份正式投產,黃金銷售量538公斤,實現銷售收入5318萬元,實現利潤2680萬元。
3)2002年,安徽拋刀嶺金礦的生產經營逐步進入正軌,5月份領取采礦許可證,獲得1.485平方公里采礦權。2003年全年生產黃金112公斤,實現銷售收入1115萬元,利潤98萬元。原生礦生物預氧化試驗取得成功,提交了階段性試驗總結。礦區周邊和外圍地質找礦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4)按照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的決議,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投資控股國有老金礦——吉林琿春金銅礦的工作。由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琿春金銅礦業有限責任公司、廈門紫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上杭鴻陽礦山工程有限公司和廈門恆興礦業有限公司5家股東共同出資組建的「琿春紫金礦業有限公司」已經完成公司注冊登記,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已經取得絕對控股地位。該礦是20世紀70年代籌建的國有露采老礦山,並擁有2.1597平方公里的采礦權和12.8平方公里的探礦權。新公司將對琿春金銅礦進行擴建,將現有的礦山采選能力擴建成日處理4000噸礦石,並在琿春市開發區新建一座日處理100噸金銅精礦的濕法冶煉廠。
隨著紫金礦業上市成功,一批具備條件的項目將被全面啟動。西部礦業項目的全面實施,將帶給紫金礦業又一個高速發展的新階段。
紫金的追求似乎永無止境。在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成就的今天,紫金人並沒有滿足,他們在更加努力地實踐著今天,創造著明天。
紫金計劃在「十五」末、「十一·五」向國外發展,走香港上市之路,在資本上實現與國際接軌。用陳景河的話說,就是「搞企業,就要搞大的」。
在企業的發展上,以陳景河為首的紫金人已經勾畫出了紫金今後20年發展三步走的宏偉藍圖:在21世紀前20年分步實現「國內黃金行業領先—國內礦業領先—進入國際礦業先進行列」的新「三步走」發展戰略,2020年企業的資產總量將達到200億元;其中「十五」期間將以年均35%~40%的速度遞增,到2006年,實現資產總額50億元,銷售收入23億元,利潤總額7億元。
在這里,人們看到了紫金「追求卓越」企業理念的光華,看到了紫金人「就要干別人不敢幹或幹不成的事」的豪氣!
⑺ 煙台屬於哪個省
煙台屬於哪個省?
煙台簡介
煙台市位於山東半島的中部,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頻渤海、黃海,與遼寧半島對峙,並於大連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衛首都的海上門戶,是一個美麗富饒、對外開放的海濱城市,現在的轄芝罘、福山、萊山、牟平、經濟技術開發區5個區,萊州、龍口、蓬萊、招遠、棲霞、海陽、萊陽7個縣級市和長島縣。全市面積1.35萬平方公里,人口646.72萬人,是中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也是中國投資環境最優越的40個城市之一。
煙台市三面環海,海島,海岸曲線長達900多公里,屬溫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氣候宜人。
煙台物產資源豐富,礦藏有金、銅、鐵、鉛、鋅、煤、石墨、大理石等70餘種,金、菱鎂礦、鉬、滑石儲量分別居全國第一、第二、第四和第五。其中黃金產量為全國首位,招遠市有黃金之都得美譽。沿海盛產魚蝦,漁業和水產養殖業十分發達。2004年,全市水產品總量達180.48萬噸,其中,海水產品177.87萬噸。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花生和馳名中外的煙台蘋果、大櫻桃、萊陽梨。2004年,全市水果總產量達308.66萬噸,其中,蘋果251.13萬噸。蔬菜出口量全國第一,「龍大」牌蔬菜、「九發JF」牌食用菌等,還在日本、美國、俄羅斯、阿聯酋及東南亞注冊,全市80多種農產品出口70多個國家和地區。煙台還是全國最大的小麥、玉米余種基地,全國最大的無菌苗木繁育基地,生產的大花生成為「魯花」等品牌食用油的上等原料。早在明清兩代即已大量出口海外的「龍口粉絲」,如今仍是煙台出口的拳頭產品之一,由此成為中國最大的粉絲生產和出口基地。
煙台市一個新型的工業城市。有治金、機械、輕工、紡織、化工、煤炭等多種行業,2004年全市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839.71億元,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839.71億元,全市2136戶大中型工業企業共實現740.34億元。近幾年來,煙台的電子產品、汽車製造業等產業崛起,大宇重工、首鋼等許多國內外知名的企業集團落戶煙台。
煙台市是中國出口商品的重要基地之一,同世界上9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2004年全市完成進出口總值79.94億美元,增長35.7%。其中,出口44.95億美元,增長35%;進口34.99億美元,增長36.6%。
煙台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公路、鐵路、航空、航海四通八達。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6390.6公里,比上年增長27.4公里,其中一級公路增87.5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368.9公里,實現了市市通有高速公路。2004年來,全市各種運輸方式完成貨物發運量12662.4萬噸;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完成7220萬噸。煙台民航機場經過幾次擴建改造,已通航大型客機,全年共執行航線54條,平均每周有國內外航班108個。
煙台有點通信業高速發展,2004年底,全市電話裝機容量315.29萬門,增長1.9%;固定電話擁有量236.29萬部,增長13.5%;行動電話擁有量229.16萬部,增長28.8%
煙台山清水秀,風光優美,有眾多的溫泉和潔凈的海灘,有稱為「人間仙境」的蓬萊閣和中國古代著名海軍港基地之一的蓬萊水城;有被歷代中外書法家推崇備至的雲峰山魏碑石刻和秦始皇三等芝罘島等遺址,為旅遊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全年共接待海內外遊客1192.34萬人次,增長27.8%,其中,國際遊客14.91萬人次,增長27.8%。旅遊總收入92.93億元,增長29.9%,其中,國際旅遊收入1.05億元,增長45.1%
教育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市7所普通高等學院,本、專科招生3.38萬人,在校生規模繼續擴大,達到10.11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0.91萬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77所(不含技工學校),招生3.65萬人,在校生10.91萬人;普通高中68所(其中社會力量和其他部門辦11所),招生4.52萬人,在校生12.73萬人;普通初中300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21所),招生6.76萬人,在校生33.66萬人;小學1050所(其中社會力量和其他部門辦8所),招生6.19萬人,在校生34.05萬人。小學畢業生升入初中的升學率為100.21%,全市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的升學率為87.6%,升入普通高中的升學率為42.2% 。
體育工作成績輝煌。在第28屆雅典奧運會上,我市劉春紅、唐功紅、魏寧6名運動員參加了女子舉重、女子雙向飛碟射擊、男子體操、女子手球等項目的比賽,全部闖入前八名,共奪得2枚金牌、1枚銀牌,打破5項世界記錄,創造了我市競技體育的新篇章。
環境衛生治理取得新成果。全年共清運、處置建築和生活垃圾65萬多噸,無害化填埋處理垃圾31萬噸,垃圾清運及時率達到99%以上
⑻ 萊州市焦家金礦床深部金礦
一、地質勘查工作概況
山東焦家金礦床是「焦家式」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的典型產地,也是地質學家研究的重點礦床之一,已勘查、開發和研究了40餘年。1967年山東地質局807隊發現了焦家金礦床,1967~1969年開展了普查和詳查工作,1969~1972年開展了勘探工作,1975年始建礦山,在礦山開發過程中開展了數次補充勘探或生產勘探。目前,在礦床中淺部(-500m標高以淺)已累計探獲金礦資源儲量129.389t。自1997年開始,山東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組織技術人員對該礦區-500m以下進行了深部找礦探索。2006年深部找礦取的實際性進展,施工的4個鑽孔於-850~-950m標高深度見到了焦家斷裂主斷面以下Ⅰ-1號主礦體。
圖4-9 寺庄礦區深部Ⅰ-1號主礦體資源儲量估算水平投影略圖
2007~2008年山東地質六院開展了焦家金礦床深部金礦詳查,並於2008年12月提交了《山東省萊州市焦家金礦床深部金礦詳查報告》。詳查以機械岩心鑽探為主要手段,對焦家金礦床深部礦體進行系統控制,Ⅰ號礦體為主要礦體,是深部詳查的主要對象。根據礦體規模並與相鄰礦床類比,將Ⅰ號礦體確定為第Ⅰ勘查類型,將Ⅱ-11號礦體確定為第Ⅱ勘查類型,其他礦體均確定為第Ⅲ勘查類型。詳查沿用以往工程勘查系統,基線方位30°,勘探線方位300°。在96~128線-400~-880m范圍內和136~152線-930~-1100m范圍內,按120m×100m(走向×斜深)工程距布施鑽孔,主礦體探求控制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2)。邊部及深部遠景區按240m×200m(走向×斜深)工程距布施鑽孔,探求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共施工了69個鑽孔(包括普查階段鑽孔),完成機械岩心鑽探總工作量66842.59m。
二、礦區位置及地質概況
焦家金礦床深部詳查區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萊州市境內,正在開採的焦家金礦西側,南距萊州市28km,隸屬萊州市金城鎮管轄。礦區總面積2.56km2。
礦區位於焦家金礦帶南段(圖4-3),區內地表均被第四紀鬆散沉積物覆蓋,覆蓋層厚0.5~40m,一般3~8m。第四系下伏大部分地區為焦家斷裂上盤的新太古界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圖4-10),西北部有少量侏羅紀玲瓏花崗岩。焦家斷裂向西傾斜延入本區深部,焦家斷裂下盤為侏羅紀玲瓏花崗岩,玲瓏花崗岩內見有偉晶岩、細晶岩、石英閃長玢岩、閃長玢岩、輝綠玢岩和煌斑岩等脈岩。
圖4-10 焦家金礦床基岩地質圖
焦家主幹斷裂縱貫全區,寬100~600m,延深(工程式控制制最大斜深)2740m。以88勘探線為界,以北走向10°,以南走向30°。由淺而深,斷裂傾角呈由陡變緩的變化趨勢,-200m以上地段較陡,傾角在40°~70°之間變化,-200m以下地段較緩,傾角在20°~30°之間變化,-850m標高以下變緩為16°~20°。斷裂在平面和剖面上均呈舒緩波狀延伸。-400m標高以上沿變輝長岩與玲瓏花崗岩接觸帶展布,-400m標高以下則發育於花崗岩岩體內。92~116線、-250m標高以上地段,主斷裂傾角較陡(40°~70°),在下盤的碎裂狀花崗岩帶內,張性、張扭性裂隙密集帶十分發育,其走向與主構造基本一致,但傾向相反,傾角陡立,這些裂隙密集帶控制了Ⅲ號礦體群的展布。
三、礦體特徵
(一)礦體群劃分
焦家斷裂發育有連續穩定的主裂面,主裂面以灰黑色斷層泥(厚2~40cm)為標志。構造岩十分發育,按其破碎程度,由主裂面向外劃為3個岩帶,即靠近主裂面的糜棱岩和碎裂岩帶,厚0~80m,平均21.70m;中間的花崗質碎裂岩帶(-400m標高以上可見變輝長岩質碎裂岩帶),厚4.20~188.50m,平均53.47m;外部的碎裂狀花崗岩帶(-400m標高以上可見碎裂狀變輝長岩帶)。各岩帶之間界線呈漸變過渡,局部較清晰。構造岩性帶是礦體群劃分的標志。
礦床共劃分5個礦體群(圖4-11)。將緊靠主裂面之下(局部之上)的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和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控制的礦體劃為Ⅰ號礦體群,其內圈定礦體15個,編號為Ⅰ-1~Ⅰ-15,Ⅰ-2~Ⅰ-15位於-300m標高以上地段,規模均較小。中淺部的Ⅰ-1號礦體與深部的Ⅰ號同屬一個礦體,(以下將其合稱為Ⅰ號礦體),是該礦體群的主礦體,也是礦床的主礦體,其資源儲量占總量的79%。
將Ⅰ號礦體群之下的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控制的礦體劃為Ⅱ號礦體群,其內圈定礦體21個,編號為Ⅱ-1~Ⅱ-21。其中Ⅱ-1~Ⅱ-10號礦體位於中淺部,Ⅱ-11~Ⅱ-21號礦體位於深部,規模均較小。
將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之下的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控制的礦體劃為Ⅲ號和Ⅳ號礦體群。92~116線-250m標高范圍內的由與主礦體走向相同、傾向相反、傾角陡立的裂隙密集帶控制的礦體稱為Ⅲ號礦體群,共圈定礦體113個,編號為Ⅲ-1~Ⅲ-113,礦體規模均較小,構成淺部礦床的組成部分。Ⅳ號礦體群分布於-400m標高以下地段,共圈定礦體56個,編號為Ⅳ-1~Ⅳ-56,礦體規模均較小。
將主裂面之上零星分布的礦體劃為Ⅴ號礦體群,圈定礦體21個,編號為Ⅴ-1~Ⅴ-21,礦體規模均較小。
(二)礦體主要特徵
1.Ⅰ號主礦體
(1)礦體基本特徵
Ⅰ號主礦體緊靠主裂面分布,受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和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控制,局部向下延入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
礦體最大走向長1160m,平均854m;最大傾斜長2470m,平均1591m。深部礦體(由54個鑽孔控制)最大走向長960m,平均750m;最大傾斜長1370m,平均870m。最大控制垂深1120m,最低見礦工程標高為-1080m。
礦體呈似層狀、大脈狀,具分枝復合、膨脹夾縮和無礦天窗等特點(圖4-11、圖4-12)。礦體產狀與主裂面基本一致,走向30°,傾向北西,深部礦體傾角在16°~30°間變化。-850m標高以下傾角逐漸變緩,由30°左右變至緩處(112ZK604的-960m)的16°(圖4-13),礦體厚大部位位於由陡變緩轉折點下部,即傾角較緩部位(144線、152線)(圖4-14)。
礦體北東側(76線以北)已基本尖滅,148線以北向深部也已基本尖滅,148~184線走向長540m范圍向深部仍具延續趨勢。
(2)礦體厚度及變化
礦體單工程厚0.91~37.82m,平均10.95m,厚度變化系數78%,屬厚度穩定型礦體。
從厚度等值線圖(圖4-15)看,淺部礦體走向長度(NNE向)略大於深部礦體走向長度,在深部勘查區范圍東南邊緣深部礦體與淺部礦體連接部位礦體走向長度顯著變短,厚度減薄,呈現夾縮現象。厚度大於10m等值線所圈定的范圍基本可劃分為兩個區域,第一區域位於104~128線(走向長約360m)、地表至-900m標高(傾斜長1970m)范圍內,走向長與傾斜長之比為1∶5.47,從形態上看略有向南西側伏之趨勢。第二區域位於第一區域右側下方,其走向長約420m,已控制傾斜長約510m,處在-890m標高以下,向深部有繼續延伸趨勢,從形態特徵看,第二區域之礦體向深部將有很大的延伸區間,其傾斜長約在1000m以上。
圖4-11a焦家金礦床聯合剖面圖(80~112線)
圖4-11b焦家金礦床聯合剖面圖(120~144線)
圖4-11c焦家金礦床聯合剖面圖(152~176線)
圖4-12 焦家金礦床深部聯合中段圖
圖4-13焦家金礦床112號勘探線剖面圖
圖4-14焦家金礦床152號勘探線剖面圖
對54個見礦鑽孔的礦體厚度頻率進行了統計,1~6m的佔33.33%,6~16m的佔48.15%,16~26m的佔14.81%,大於26m的佔3.70%,6~26m的佔62.96%。從厚度頻率上看,Ⅰ號礦體屬厚度較大礦體。
圖4-15 焦家金礦床Ⅰ號礦體厚度等值線圖
(3)礦體品位及變化
礦體單工程品位(1.01~11.97)×10-6,特高品位處理前的平均品位為4.27×10-6,處理後的平均品位為3.74×10-6,特高品位處理前、後的品位變化系數分別為189%(屬有用組分分布不均勻型礦體)和116%(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型礦體)。
從品位等值線圖(圖4-16)看,大致形成3個品位高值區,第一高值區位於地表至-350m左右,是淺部礦體的礦化富集區;第二高值區相當深度為-500~-850m左右,是深部礦體的上部礦化富集區;第三高值區相當深度為-950~-1100m左右,是深部礦體的下部礦化富集區。深部礦體與淺部礦體之間由垂深150m左右的低品位礦體連接。
礦體品位大於1.00×10-6的樣品共460件,在(1.00~110.04)×10-6范圍內變化,變化系數為189%。經統計計算,低於4.00×10-6的樣品頻率為70.22%,(4.00~16.00)×10-6的樣品頻率為26.30%,(16.00~26.00)×10-6的樣品頻率為2.61%,大於30.00×10-6的樣品頻率為0.87%,(1.00~10.00)×10-6的樣品頻率為90.00%。可以看出,礦體以較低品位礦石為主,這與其平均品位4.27×10-6是相符的。
(4)厚度與品位關系
高品位樣品均分布在厚度較大的部位,礦體厚度較小的工程中則少有高品位樣品,礦體厚度與品位呈正相關關系。通過單工程礦體品位-厚度相關性分析,其相關系數為0.46,同樣說明品位與厚度呈正相關關系。
2.其他礦體
其他礦體呈透鏡狀、薄餅狀,個別呈脈狀,絕大多數礦體賦存於-470~-1330m標高間,礦體傾向290°~317°,傾角13°~30°。除Ⅱ-11號礦體長240m,斜深1320m外,其餘礦體長60~420m,斜深50~475m。這些礦體規模均較小,產狀與主礦體平行。多數礦體長度與斜深接近或者斜深大於長度(斜深是長度的2~5倍)。
圖4-16 焦家金礦床Ⅰ號礦體品位等值線圖
(三)深部礦體與淺部礦體對比
礦體產狀對比:淺部礦體傾角30°~70°,其中112線以北,-250m標高以上地段為40°~70°,並呈自上而下由陡變緩趨勢。深部礦體傾角16°~30°;-850m標高以下傾角逐漸變緩,由30°左右變至緩處(112ZK604的-960m)的16°,自上而下也呈由陡變緩趨勢。
礦體厚度對比:淺部礦體平均厚度5.5m,厚度變化系數為103%,屬較穩定型礦體;深部礦體平均厚度10.95,厚度變化系數78%,屬厚度穩定型礦體。淺部與深部厚度之比為1∶1.99,深部較淺部明顯增厚且礦體趨於穩定。
礦體品位對比:淺部礦體平均品位6.18×10-6,品位變化系數為205%;深部礦體平均品位3.74×10-6,品位變化系數為189%,均屬有用組分分布不均勻型礦體。由淺而深品位呈降低趨勢。
四、礦石特徵
(一)礦石物質成分
礦石礦物成分由金屬礦物、非金屬礦物組成(表4-1),其中金屬礦物主要有自然金和金屬硫化物,金屬硫化物以黃鐵礦為主,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次之,磁黃鐵礦等少量,金屬礦物含量在1%~5%之間變化,最高達10%;非金屬礦物主要有石英、絹雲母、長石等。
表4-1 礦石礦物成分表
礦石礦物按共生組合及生成序次,可劃分為三個礦物共生組合:原生殘留礦物———斜長石、鉀長石、石英等,蝕變礦物———絹雲母、微粒石英、鉀長石、碳酸鹽類、綠泥石及黃鐵礦等。熱液礦物———黃鐵礦、石英、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絹雲母及銀金礦等。
礦石中有益組分以金為主,其次為伴生有益組分銀、硫。礦床平均金品位3.60×10-6,平均銀品位5.89×10-6,硫平均品位1.28%,銀、硫可作為伴生有益組分加以綜合回收利用。其他有益組分達不到綜合利用標准,個別樣品銅品位達到綜合利用標准。
(二)礦石結構、構造
常見的礦石結構以晶粒狀結構為主,其次有碎裂結構、填隙結構、包含結構、交代殘余結構、交代假象結構、文象結構和乳滴狀結構等。
礦石構造以浸染狀、脈狀、細脈浸染狀以及斑點狀構造為主,其次為角礫狀及交錯脈狀構造。
(三)礦石類型
深部礦體均位於-400m標高以下,礦石自然類型全部為原生礦石。依據礦石物質成分、結構構造、礦物組合特徵、蝕變碎裂程度等因素,將原生礦石劃分為三種類型:
細粒浸染狀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型,對Ⅰ號主礦體各礦石類型所佔比例進行了統計,該類型佔35.4%。
浸染狀-細脈狀-脈狀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型,Ⅰ號主礦體中該類型所佔比例為61.88%。
細脈-網脈狀、脈狀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型,統計結果表明,該類礦石占總量的4%左右。
利用696件基本分析樣品,統計出各礦石類型的平均金品位;利用208件組合樣品,統計出各礦石類型Ag、S的平均品位(表4-2)。從表中可看出,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在樣品數量上佔主導地位。金、銀品位呈正相關關系,金、銀與硫品位相關關系差。
表4-2 不同礦石類型Au、Ag、S品位對比統計表
另外,局部脈岩可構成礦體,區內共有兩個鑽孔揭露到含礦脈岩,分別為:96ZK657、128ZK637,其中96ZK657揭露到含礦脈岩為輝綠玢岩,樣長1.09m,金品位2.36×10-6;128ZK637揭露到含礦脈岩為煌斑岩,樣長1.09m,金品位1.02×10-6。含礦脈岩均分布於主裂面下盤,脈岩中未見明顯蝕變,礦化主要為黃鐵礦化,黃鐵礦呈細粒浸染狀,細粒星點狀分布。
礦石中的金,主要以銀金礦、金銀礦和自然金等獨立礦物形式賦存於金屬硫化物中,少量賦存於脈石礦物中。通過礦石組合分析,其平均含硫量為1.28%,礦石工業類型屬低硫型金礦石。
五、礦床資源量
礦床共劃分圈定礦體85個,對其中77個礦體進行了資源儲量估算,其餘8個礦體為單工程式控制制的米·克/噸值礦體,未估算資源儲量。
礦床共探獲資源儲量總量(122b+332+333):礦石量29204523t,金金屬量105175㎏,平均品位3.60×10-6。其中,工業礦資源儲量礦石量20503477t,金屬量93420kg,平均品位4.56×10-6;低品位礦資源量礦石量8701046t,金屬量11755kg,平均品位1.35×10-6。
另外探獲伴生銀: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礦石量20503477t,金屬量120.798t,平均品位5.89×10-6;伴生硫:推斷的內蘊經濟資源量(333)礦石量20503477t,全硫26.1684萬t,平均品位1.28%,其中可利用的黃鐵礦中硫25.20萬t,摺合標硫量72.02萬t。
按礦體群估算資源儲量:Ⅰ號礦體(圖4-17)金礦資源儲量總量礦石量25115101t,金屬量94420kg,平均品位3.76×10-6,礦體平均厚度8.4m,占礦床總量的89.77%。Ⅱ號礦體群(圖4-18)金礦資源儲量總量礦石量2193801t,金屬量6902kg,平均品位3.15×10-6,礦體平均厚度2.6m,占礦床總量的6.56%。Ⅳ號礦體群金礦資源儲量總量礦石量1688205t,金屬量3345kg,平均品位1.98×10-6,礦體平均厚度2.71m,占礦床總量的3.17%。
圖4-17 焦家金礦床深部Ⅰ號礦體資源量估算水平投影圖
圖4-18 焦家金礦床深部Ⅱ-11號礦體資源量估算水平投影圖
⑼ 中國金礦主要分布在哪
中國各省市區除上海外,都有金礦分布。主要礦床和產地分布有:山東、河南、貴州、黑龍江、陝西、廣西、雲南、遼寧、河北、新疆、四川、甘肅、內蒙、青海、安徽等省區。
1、河南洛陽
河南省洛陽市嵩縣整合勘查項目包括槐樹坪金礦、東灣金礦、七畝地溝金礦、磨溝金礦、上道回溝鉛礦、斬龍崗鉛礦、瓦房鉛礦和兩河口鉬礦8個探礦權。
槐樹坪金礦詳查野外工作已經完成,估算資源量超過30噸,達到大型規模,東灣金礦詳查工作已經完成,探獲金資源量6.3噸,平均品位3.24克/噸,達到中型規模,根據已有工程式控制製程度估算,兩礦區可提交金金屬量將近40噸,預計建成礦山後的服務年限為42年。
2、新疆
新疆自治區北部以及阿爾泰山區的西南部脈金和東南地區的砂金。
經過20年持續勘查評價,在新疆地礦局在新疆烏恰縣海拔3100米到4300米20平方公里的勘查范圍內,發現了21個金礦化帶,平均品位2.45克/噸,提交黃金資源量127噸,遠景資源儲量在200噸以上。
其中4號成礦帶寬度達85米、長4000米,平均品位2.57克/噸,局部最高品位達63.88克/噸,估算金資源量達98.33噸。成為目前新疆發現的資源量最大的金礦。
3、內蒙古
內蒙哈達門溝
2012年9月,內蒙古哈達門溝礦區一座國內罕見的單脈體特大型金礦被武警黃金一總隊二支隊發現。經專家初步認定,該礦脈金資源儲量近70噸,潛在經濟價值270多億元。
內蒙烏拉特中旗
從內蒙古自治區國土資源廳獲悉,地質勘查人員近在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探明一處超大型金礦,資源儲量為148.5噸,保有資源儲量130.4噸,探明資源儲量列自治區首位。
4、山東
東北北部砂金礦區。主要由黑河、呼瑪、烏拉嘎和樺川一帶的砂金礦,屬於河流沖積砂礦。在中生代侏羅紀火山岩一進入體中找到團結式原生金礦床。山東招遠一帶含金石英脈開采歷史悠久,有玲瓏金礦床等。
後來又發現蝕變花崗岩型,如三山島、焦家、新城等大型金礦床。這一地區的金礦床儲量和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煙台發現18處金礦開采後備基地,新增241噸黃金金屬資源儲量。截至去年底,煙台市保有黃金資源儲量1800噸,僅萊州市黃金資源儲量就超過600多噸。
5、其他地區
燕遼金礦區。包括吉林東部及河北東部的一些金礦床。大部分為產於前震旦紀的片麻岩、片岩及花崗閃長岩中的含金石英脈礦床,其中夾皮溝、金廣峪、五龍、張家口等金礦床。
東南地區金礦區。包括湘、桂的脈金,多為板溪系的礦化板岩和邊溪亞群中的含金石英脈。本地區金礦較多,但規模較小。湘西金礦石本區最大的金礦。
秦嶺-祁連山金礦區。本區以礦脈成群、品位高、多金屬共生為其特點。代表性的礦山有秦嶺、文峪、潼關等金礦。
西南地區金沙江流域及四川盆地的一些河流的階地砂金礦區。
台灣金礦區。金瓜石金礦是與第三紀火山岩有關的大型金礦。
西藏金礦區。分布於雅魯藏布江以南各支流兩側的階地之中。
⑽ 在中國哪個地方產黃金最多有誰知道中國的
山東膠東地區的萊州 招遠一代金礦產量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