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013浦東新區各鎮gdp排名
GDP排名區縣2012年GDP(億元)2013年GDP(億元)2012年常住人口(萬)人均GDP(元)人均GDP(美元)人均GDP排名
14靜安區617.4666025.54258418.1741726.111
3黃浦區1368.42147570.48209279.2333791.782
1浦東新區5929.916448.68545.2118281.0019098.533
9長寧區752.7379571.48111219.9217958.394
4楊浦區1201.111350135.9299323.1316037.455
5徐匯區1006.591095112.3197498.0015742.756
13金山區553.5702.576.1792227.9114891.807
12虹口區659.2272087.2382540.4113327.598
15閘北區492.34656.6785.6676660.0512378.109
6嘉定區969.71050.6152.868756.5411101.9410
10青浦區732.31771.9112.3868686.6011090.6511
2閔行區1594.221722.1250.868664.2711087.0412
16奉賢區624.6644.8112.1457499.559284.3013
11普陀區657.58721.92129.5655720.908997.1114
7松江區886.55917.49166.3855144.258904.0015
8寶山區824.2897.5196.1945746.477386.5616
17崇明縣236.3252.372.8334642.325593.6117
(1)2013年12浦東新區主要經濟指標擴展閱讀:
2012年,該地區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929.9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佔GDP29.5%的城市,其中第一產業的增加值32.8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20.75億元,第三產業是3576.27億元。
2013年,按照浦東「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浦東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平穩較快水平,地區GDP達到6448億元,比上年增長9.7%。地方財政收入6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64.4%。
截至2011年,西藏有小學173所,中學161所,特殊教育學校3所,工讀學校1所,職業技術學校(屬區)7所,中等職業學校7所,高等教育學校26所,幼兒園224所,國際學校12所。全日制學生人數為505,600人。隨著浦東的發展和開放,浦東教育的對外合作和開放不斷深化。
大力發展涉外教育,在浦東設立了英國杜威學校、美國協和學校、香港耀中學校、美國學校、日本學校、德國學校等國際學校。加大教育投入和區域義務教育統籌投入,2010年全區教育經費達到49.4億元。通過教師的靈活流動等途徑促進教育的整體質量。
在義務教育期間與農民工同住的12.4萬名子女被免費送入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就讀。加快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遷建等工程建設,全年新增42所配套公辦學校。
B. 浦東新區經濟結構是什麼
飛機製造,船舶製造,旅遊業,兩港,外高橋和洋山港和浦東空港。浦東開發開放以來,積極推進金融貿易先行、高技術產業先行的產業發展方針,大力培育和引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和大企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著力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和創新驅動為主的發展模式,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由1990年的20.1%提高到2009年的56.6%,實現了產業發展的戰略調整,迅速從一個全市重點化工業疏解基地發展成為一個以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C. 浦東的發展
相信即便是對上海了解不多的人,也聽說過「浦東」這個名字。事實上,近年來上海的開發開放正是從浦東的開發開放開始的,可以說一個浦東盤活了整個上海,浦東開發帶來的是整個上海的復興。
10月13日,我市黨政代表團來到浦東新區學習考察。在疾駛的車里,就能感受到浦東發展浪潮撲面而來:你看,有著100米寬和5000米長的世紀大道,恢宏氣勢令人嘆為觀止;而要想一窺東方明珠電視塔或者比鄰而居的金茂大廈的全貌,也必須抬頭仰望才得見……
浦東負責人的介紹則進一步加深了這一印象,他說,15年來,浦東新區匯集金融機構170多家,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300億人民幣。目前,浦東新區分為四大功能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金橋出口加工園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外高橋保稅區。浦東新區的GDP已經從1991年的60億增長到2004年的1790億,年均增長19%。「十一五」期間,我們要把浦東新區建設成為外向型、多功能、現代化新城區,到2010年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說實在的,隨同市黨政代表團在浦東參觀學習時,總覺得這學習合作的「抓手」很難找,且不說,整體發展難望項背,就是一個項目動輒投資幾十億、上百億的實力,也只能讓人望洋興嘆。而這天下午,市黨政代表團與上海市經濟委員會進行座談,座談中,上海市經委副主任樂景鵬的一番話則解開了記者的這個「疙瘩」。
樂景鵬說,作為長三角的領軍城市——上海發展迅猛,但這兩年發展速度趨緩,我們把這看作游泳時換氣的過程。游泳換氣,如果換得好下半程還會保持良好的速度,如果換不好,後面速度就要受影響,進而影響全程的速度。所以,在「十一五」期間,上海按照落實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對產業格局進行調整,由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高技術產業邁進。
這讓人想起了浦東現在的情形:中央對浦東開發的支持帶來的優惠政策對於創業者和企業家們來說無疑具有巨大的誘惑力。周邊省份的很多大公司都將總部遷到上海。同時,由於大批跨國龍頭企業的被引入,其所發生的產業集群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於是,眾多的資本和人才雲集浦東。大量的集聚也使得「資本溢出效應」初露端倪。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將注冊地放在上海,而將生產製造基地往周邊地區轉移。這樣上海的經濟結構的調整就為周邊地區招商引資提供了很好的機會。有著「上海後花園」之稱的崑山,其發展就是依靠浦東的開發開放,利用上海的輻射作用主動與上海接軌。
知道這些也就明白了,樂景鵬所說的這個「換氣」過程,很大程度就是上海產業轉移的過程。我們知道,在經濟學的教科書上,產業轉移指的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資源供給或生產需求條件發生變化,某些產業從一個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企業自發的經濟行為和過程。產業轉移是國際間或地區間產業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轉移國或地區與轉移對象國或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途徑。
其實,產業轉移的前提,可以簡單地概括為成本條件和比較優勢。比如,現在浦東可供利用的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地價也越來越高,有關資料表明,那裡的地價,每平方米土地的開發成本已經超過100美元,在此情況下,占浦東GDP大半壁江山的製造業的發展遭遇到了瓶頸。所以,浦東要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的結構,不斷提高第三產業發展的能級,在金融、現代物流、信息服務、會展旅遊等行業,初步形成對長三角和長江流域強有力的服務和輻射功能。這樣,產業轉移勢在必行。
我市黨政代表團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赴滬的,尋找承接產業轉移的機遇也是此行的目的之一,如果說崑山背靠上海是其承接產業的比較優勢,那麼我市對俄的區位優勢和富集的資源也同樣是吸引上海產業轉移的比較優勢。也正是對於自己的比較優勢充滿了信心,市委書記馬曉林在滬期間,接受上海東方衛視采訪時說:「要把牡丹江打造成為上海的北方後花園。」
所以,聆聽了浦東的發展浪潮,我們的信心更足了…
D. 2020年浦東新區gdp是多少
2020年浦東新區gdp是38700.58億元。
2021年3月19日,據上海市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上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十三五」收官之年,上海完成了「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躍上新的大台階,在新時代上海改革開放發展征程上寫就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初步核算,全年實現上海市生產總值(GDP)38700.58億元,比上年增長1.7%。經過五年的發展,上海城市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全市生產總值從2.69萬億元增加到3.87萬億元,人均GDP接近2.3萬美元,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進一步鞏固。
(4)2013年12浦東新區主要經濟指標擴展閱讀:
2020年,上海經濟經受住了前所未有的嚴峻考驗,經濟運行韌性顯著增強。《公報》顯示,去年上海實現全市生產總值(GDP)38700.58億元,比上年增長1.7%。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1.8%,佔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3.1%,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服務業「穩定器」功能更加突出。同時上海經濟發展潛能有效激發,產業升級成效顯著,全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0.0%,比上年提高7.6個百分點,首次達到四成佔比。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2020年上海GDP達38700.58億元比上年增長1.7%
E. 上海市浦東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推進中心怎麼樣
上海市浦東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推進中心,本省范圍內,當前企業的注冊資本屬於一般。
通過網路企業信用查看上海市浦東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推進中心更多信息和資訊。
F. 2012年浦東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指標名稱 屬 性 2012年目標預期 全年
作為長江三角洲區域的核心,上海是中國高水平的工業基地、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是享譽世界的國際化大都市.上海擁有龐大的現代工業體系,高新技術、先進製造業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上海發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大部分依賴調入或者進口,其產品大多遠銷國內外.同時,上海也是中國舉足輕重的教育、科研和文化產業基地.
故選:C.
G. 浦東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浦東新區是上海市位於黃浦江以東、長江口以西的一塊三角形地區,地處我國海岸線中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浦東新區面積53344平方千米,2001年末戶籍人口165萬人由於歷史上黃浦江兩岸沒有橋梁和隧道溝通,浦東雖然與繁華的上海外灘、南京路僅一江之隔,但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上海老市區。
1990年4月18日,中國政府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提出以浦東開發開放為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盡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浦東開發開放為上海發展提供了歷史性的機遇。經過十多年的開發開放,浦東經濟高速發展,城市面貌發生了驚人變化,浦東新區已成為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為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浦東,依靠上海長期積聚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基礎,享有上海獨特的區位優勢、交通優勢、人才優勢和產業優勢,得益於率先改革開放的先發效應,以及政通人和的社會環境,被海內外人士譽為:「進入中國經濟的大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金鑰匙,連接中國與世界經濟的橋梁。」
2002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啟動了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工程,這是繼1990年浦東開發開放以後又一世紀性工程。在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2260公頃規劃面積中,浦東有1390公頃,佔六成多,其中,楊浦大橋、上海船廠——北外灘、十六鋪——東昌、南浦大橋4個重點開發區域總規劃改造用地90公頃中,浦東佔到了58%,達400公頃。以此為契機,浦東將現有工廠、企業、碼頭進行全面的功能置換。包括在江邊建設大片的親水綠地,在沿江地區建造高品質的都市型景觀住宅,在沿江周邊建設休閑、旅遊、娛樂設施,以此形成沿江開發錯落有致、疏密相間的梯級格局。
H. 上證指數和深證成指的代碼
上證指數代碼為:000001。深證成指代碼為:399001。
海證券交易所是中國大陸兩所證券交易所之一,創立於1990年11月26日 ,位於上海浦東新區。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始正式營業。一大批國民經濟支柱企業、重點企業、基礎行業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通過上市,既籌集了發展資金,又轉換了經營機制。
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立於1990年12月1日,是為證券集中交易提供場所和設施,組織和監督證券交易,履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政策規定的職責,實行自律管理的法人。
深交所的主要職能包括提供證券交易的場所和設施;制定業務規則;審核證券上市申請、安排證券上市;組織、監督證券交易;對會員進行監管;對上市公司進行監管;管理和公布市場信息;中國證監會許可的其他職能。
(8)2013年12浦東新區主要經濟指標擴展閱讀:
深圳市場上市資源較為豐富,新興行業占據優勢,上市公司成長性突出,創業板更是積聚了新興經濟體質地優良的成長性企業。深證指數以深市公司為樣本,是投資者分散中小企業高風險、分享深圳市場高成長、高回報的重要資產配置工具。
跟蹤深證指數的基金產品歷史業績表現突出,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應,深證100ETF和中小板ETF在業績表現、資產規模和成交量等方面都居市場前列。
經過多年發展,深圳市場已形成了以深證成指、中小板指數、創業板指數、深證100指數和深證300指數五條指數為核心的指數體系。其中,深證成指、中小板指數和創業板指數還具有重要標尺職能,分別表徵深圳全市場、中小板和創業板。
I. 浦東新區的經濟概況
2012年,全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5929.91億元,比上年增長10.1%,佔全市國內生產總值29.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89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320.7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3576.27億元。
2013年,按照全市「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浦東經濟增長繼續保持平穩較快水平,地區生產總值達6448億元,比上年增長9.7%;地方財政收入達610億元,比上年增長1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64.4%。 至2011年,全區有小學173所、中學161所、特殊教育學校3所、工讀學校1所、職業技術學校7所(區屬)、中等專業學校7所、高等教育學校26所、幼兒園224所、國際學校12所。全日制教育在校學生50.56萬人。 隨著浦東的開發開放,浦東教育對外合作與開放不斷深入。大力發展涉外教育,在浦東相繼創辦了英國德威、美國協和、香港耀中、美國學校、日本學校、德國學校等國際學校。
加大教育投入,實行義務教育經費全區統籌,2010年區級教育支出達到49.4億元。通過教師柔性流動等多種方式,促進教育質量整體提升。12.4萬名義務教育階段農民工同住子女,全部免費進入公辦學校和享受政府補貼的民辦學校就讀。加快上師大附中遷建等項目建設,全年新增公建配套校舍42所。 1990年—1995年,浦東新區城市基礎設施投資達到了220多億元,完成了楊浦大橋、南浦大橋、內環線、楊高路拓寬、外高橋電廠、凌橋水廠、煤氣廠二期工程等十大基礎設施工程的建設,連接浦西、「東西聯動」,極大地改善了投資環境和城市面貌。
1996年—2000年,浦東新區城市基礎設施投資600多億元,建設浦東國際機場、浦東國際信息港、浦東深水港一期工程、地鐵二號線一期工程、外高橋電廠二期工程、外環線、給排水工程、黃浦江越江隧道工程、東海天然氣工程。這些重大工程,到20世紀末基本完成,構築了現代化新城區的框架。特別是1999年,浦東國際機場通航,地鐵二號線全線貫通,「地下長龍」連接浦江兩岸,構成了一幅「上天入地」、比翼齊飛的壯麗景象。
1999年起,浦東投入巨資,拉開了整治浦東河道的序幕。張家浜西起黃浦江、東至長江口,全長23.5公里,是橫貫整個浦東的骨幹河流。西頭連著黃浦江的繁華光影,東邊展現著田野牧歌式的自然風景。張家浜整治工程總投資達6.17億元。從1999年11月開工,至2002年5月全線整治完工,使昔日臭水浜,今日成清水河。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署長托普弗先生稱贊其為「城市規劃的典範」。2003年張家浜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2001年—2010年,浦東陸續投入1500億元,圍繞「四網」——即對外交通網、區域交通網、越江交通網、軌道交通網,「三港」——即國際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繼續推動重大工程建設。國際航空港、深水港、信息港,是浦東新區立體交通體系的重要支撐,是對外交通的樞紐,是海陸空的通道和走廊,是走向世界的橋梁和紐帶。 浦東是上海重要的交通樞紐,先進的國際物流港口,航空運輸、鐵路軌道運輸、城際高速路共同建構水、陸、空三位一體的交通體系。浦江大橋、海底隧道、磁懸浮列車、地鐵線路織成密集的交通網路。
跨越黃浦江交通設施有南浦、盧浦、楊浦、徐浦4座大橋,上中路、龍耀路、打浦路、西藏南路、復興東路、人民路、新建路、延安東路、大連路、翔殷路、外環線11條車輛隧道和1條外灘人行觀光隧道。
跨海交通設施有通往崇明的上海長江大橋(隧道)和通往洋山的東海大橋。
浦東的軌道交通有浦東鐵路和磁懸浮線,軌道交通2、4、6、7、8、9、11、13、16號線,途經浦東73個站點,總里程110公里。另有在建中12號線,規劃中的11號線迪士尼段、9號線東延伸、13號線二期和18號線、14號線。
對外交通運輸樞紐主要有浦東國際機場、外高橋港區、洋山深水港區、上海汽車長途客運總站(東站)、川沙汽車長途客運站、南匯汽車長途客運站。
區內主要交通幹道有內環線、中環線、外環線、郊環線、迎賓高速、滬蘆高速和華夏路(華夏路高架)、龍東大道、張楊路、浦東大道、五洲大道、浦東南路、川沙路、楊高路、羅山路、滬南公路、華東路、申江路、川南奉公路、南六公路、南蘆公路。
浦東新區所屬公交企業有浦東大巴、上南巴士、浦東強生、浦東大眾、錦江公交、華夏公交、申浦公交7家,公有營運車輛3586輛,營運線路216條。
外高橋港口地處浦東東北角,瀕臨長江口,江面開闊,江水較深,素有「黃金水道」之稱。外高橋港區是上海建設航運中心的重要基地,也是連接洋山深水港的水上通道。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包括東海大橋、港區工程、蘆潮港輔助作業物流園區等三大項目,並建5個集裝箱泊位,吞吐量將達300萬標箱,總投資達190億元。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復查文物點305處,新發現文物點168處。高橋鎮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稱號。年底,全區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7個、市級11個、區級12個。
在川沙古鎮的東南面,有著明嘉靖年間築的城牆,後經多次拆毀和重建,到「文革」期間,城牆僅存50米。在城牆上還建有魁星閣和岳碑亭。
在川沙鎮及周邊地區,紀念地有黃炎培故居、宋慶齡故居、張聞天故居、吳昌碩紀念館和太平天國烈士墓等。 有知名度的文化設施和旅遊景點有:東方明珠電視塔、上海科技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海洋水族館、東方藝術中心、滴水湖等。
J. 請問有誰知道哪裡能找到浦東六大功能區的最新和具體的經濟指標
城鄉二元結構帶來的區域發展、社會分配、社會保障體系不平衡的問題非常突出,而各種公共資源在城鄉間分配的不平等,則進一步拉大了城鄉差距,成為國之大患。
浦東從打破城鄉二元管理體制入手,依託四個國家級開發區以及機場、港口等功能樞紐,帶動周邊街鎮,建立了六個功能區域,並成立了功能區域黨工委、管委會,對發展進行統一規劃、統籌管理,為實現城郊一體化開創了新制度。
浦東通過整合各種資源,大力推行城鄉醫療、教育、文化等管理體制並軌,縮小城鄉差距,讓城鄉居民要享有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進行了有益探索。
"我們是全國級別最高的鎮。"8月8日,中共浦東新區川沙功能區工委副書記對記者笑稱。
"區鎮合一"後,由於功能區是副廳局級層級,川沙鎮的領導班子,也順勢各自提了半個級別,是全國級別最高的鎮。
對於國內城區來說,在管理機構上,一般是按照城區、開發區、郊區分別設置的。這種管理體制上的分割,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區、開發區和周邊各鎮在規劃建設、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等方面的不銜接,不協調。而以往在浦東,這個問題也比較突出。
但從2004年9月開始,浦東陸續成立包括川沙功能區在內的六大功能區,促使城區、開發區、郊區實現"三塊合一"、"二元並軌"。
在浦東現有的六大功能區中,存在兩種模式:一是川沙的區鎮合一模式,再就是區鎮聯動模式。但不管哪種模式,它們有一個共同的任務:整合資源、推進城鄉一體化。
"區鎮合一"川沙模式
浦東新區一半的農民,一半的農田集中在川沙。作為城鄉一體化試點,川沙改革成敗攸關。
2005年12月31日浦東新區第六個功能區掛牌。川沙鎮鎮政府門口,增加了兩塊牌子:中共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功能區域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功能區域管理委員會。功能區黨工委和管委會分別是浦東新區區委和區政府的派出機構,統籌行使川沙新鎮區域內發展的職能。
更名副其實的叫法是"區鎮合一",因為功能區與川沙新鎮合署辦公,兩塊牌子(功能區黨工委、川沙新鎮黨委和功能區管委會、川沙新鎮鎮政府)一套人馬。"對區里,我們以功能區的名義,對社區、村、居委會,我們以鎮的名義。"陸雄解釋道。
區(功能區,下同)鎮合一的建立,效果逐漸顯現。這其中又以工會組建和黨建頗能說明問題。
"工會僅靠自身的力量是有限的,組建工會難。"陸雄說,"功能區成立後,就可以動員各方面召開聯席會議,有工會、稅務的等,在他們的協助下,企業成立工會就積極多了。"
目前,川沙功能區100多家外資企業中,已經有83家成立工會,而今年底這個將達到100家。
陸雄介紹說,在功能區成立後,每天都要進行這樣的條條統籌協調。
區鎮聯動推產業聯合
與川沙道路不同的是,其他五個功能區走上了區鎮聯動模式。
位於張江功能區域的合慶鎮,由於離中心城區和開發區較遠,合慶經濟園區發展相對滯後,產業定位不明確,整體產出效益也不高。功能區域建立以後,合慶經濟園區掛牌成為張江高科技產業東區,並建立了現代醫療器械產業園,共享張江的品牌、政策和招商等資源。圍繞張江的主導產業——微電子、軟體、生物醫葯,國內外知名的醫療器械和電子信息企業開始聚集。
自此,開發公司、街鎮各自為政的格局被打破。在功能區域統籌協調下,"一個品牌、統一招商、聯合開發、利益共享"的產業聯動發展機製得以建立。合慶經濟園區則通過"騰籠換鳥"後僅近一年,集資強度就功能區成立的2004年的每平方公里24億元上升到2005年的40億元,土地產出率由每平方公里19億元上升到31億元,分別增長了65%和66%。
同時,張江鎮環東工業區成為張江微電子及信息產業聯動區,唐鎮工業區成為張江金融信息服務產業聯動區。昔日各自為戰的"小舢板",圍繞張江高科技園區組成了主導產業突出、分工定位清晰、組團集群發展的"聯合艦隊"。2006年,張江高科技園區的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了26.9%,張江功能區域的工業總產值和地方財政收入分別增長了22%和29.6%。
上下整合開創新空間
對於上述舉措,陸雄這樣解釋"一是浦東太大了,新區直接抓鎮、街道有些力不從心;二是希望放大國家級開發區的效應" 。
而在浦東新區區委政研室的一份最新報告里,給出了以下三條理由:一是開發區與郊區在管理體制上是城鄉分治,開發區增長極作用顯著,但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有限,導致城鄉經濟發展呈現出明顯的二元結構;二是開發區自身發展進入以開發建設為主向管理服務為主轉變、由政策優勢向綜合環境優勢轉變的新階段,對配套環境、社會發展和社會管理的要求越來越高,以開發公司為主導、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難以承擔起大量的政府管理職能,迫切需要相應的政府機構來承接;三是浦東開發以來經濟總量增長了30多倍,城市化面積增長了5倍,人口總量翻了一番,原來以城區、郊區、開發區劃分的管理體制難以適應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要求,管理幅度過寬,管理方式相對粗放,造成城市管理存在不少空白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