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類的7種慾望是什麼
家的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欲。
六欲:眼、耳、鼻、舌、身、意。
佛說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
產生六塵 色、聲、香、味、觸、法
故有七情 喜、怒、哀、樂、愛、惡、欲
佛學大詞典》 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六欲,據大智度論卷二記載,系指凡夫對異性所具有之六種慾望:色慾、形貌欲、威儀欲、言語音聲欲、細滑欲、人相欲;或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欲。今所用『七情六慾』一語,即套用佛典中之『六欲』,泛指人之情緒、慾望等
何謂七情?《禮記?禮運》說:「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可見,情是喜怒哀樂的情感表現或心理活動,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2. 人類的慾望有哪些要詳細的!
人類的慾望按性質分為四種。 1. 本能慾望。它產生和發展於進化,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正常合理滿足這些能讓人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這些對個體來說是積極的。 2. 人工慾望。人類後天創造出的,多數是為了享受。而且在未來很有可能增加。 3. 高級慾望。高層次的享受,大部分是精神享受。 4. 終極慾望。與本能慾望有相似之處。它們的區別在於終極不是單純為了自身個體,而本能慾望是自私的,所以又是兩者是矛盾的。它是為了一個群體(比如家, 城市,省,國家,洲,世界),或許群體越大這種慾望越偉大。這是許多宗教,聖人名言所宣揚與追求的。比如佛教認為一切有利於個體都是惡,一切有利於眾生才是善。
3. 人類慾望的無限性個層次性被很多人視為貶義的東西 你怎麼看
慾望正是人類前進的原因 正因為想要才會去思考怎麼得到
4. 人類的慾望是怎麼來的
某大師說過 慾望這東西 來自本能
及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東西
說難聽點就是獸性。。
每個人都有 只是每個人的剋制力不一樣 表現出來的獸性不一樣而已
5. 人類的慾望
慾望
牽制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慾望是人在不同環境、不同
時刻
、不同情況下所對於物質或者是
精神
方面的需求!慾望的滿足只是階段性的永無止境!任何人都不可能說自己無欲無求!生物的思想和
行為
是極其復雜的!只有滿足人才會收起他的慾望!但是那一天永遠不可能到來!確切的說只有沒有思想、沒有生命、不具有任何
生命活動
跡象的東西才是沒有慾望的!
6. 人體交易怎麼樣
「別再提那些深山老林的食人族了,現在的人類對人肉的慾望程度才是史上最高的。」書封上的這句話無疑是最初引發我讀這本書慾望的源頭。的確,深山老林的所謂食人族也是被生存沒有食物來源才會去「食人」,可是現代社會諸多人體交易背後可怕的巨大市場和利益鏈卻告訴我們,人類的慾望有多麼欲壑難填、人類的面目有多麼丑惡。中國古人一向秉持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可是到現在即使在以仁義禮智信為傳統美德傳承的中國,也早將這一條遺忘,放到了封建老派思想那一欄,新聞中進行腎買賣的消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報道出來,這還是明面上被曝光的一部分,殊不知中國在某個角落就沒有一個龐大的器官買賣市場么?中學生為了買一部蘋果手機而賣腎,青年人醒來後被發現在浴池裡一個腎已經被摘除,看到這樣的新聞的時候首先覺得不可思議震驚,然後是反思,有一則公益廣告說的好「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在這些黑暗交易和對人性的極度考驗背後,實則是一個巨大的利益鏈所操縱的市場,那是一個無底的黑洞,被人類的屍體、各種器官所填滿,何嘗不是一個人類慾望的無底洞,永無止境永遠無法平息。 本書的結構行文偏向於紀實性的記錄,作者斯科特卡尼據說是耗時十年時間探尋全球人體交易市場鑄就此書,這讓本書的很多事件和數據更具備可信性,本書主要講的是印度的人體交易市場,我們看到許多令人發指的有關人體的交易,包括我所熟知的腎臟買賣、也有我第一次知道的嬰到付款、臨床勞工小白鼠等,很多看似很普遍的東西背後其實深藏的是血腥的醜陋。作者並沒有用多煽情的文字或者悲天憫人的情緒去講述這些探訪的結果,而是用盡量平穩公正的語言來描述那些他所親見或者探尋的事件,可是恰恰如此,反而更讓我們體察到那些黑暗交易背後帶來的深刻悲哀。都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現在其實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人身體上的每一部分基本上都可以變作為金錢,變作為買賣和交易。這樣的事件背後反映的是印度的極端貧富差距,可是在世界的其他的某個角落同樣也有這樣的相似的暗黑工廠,那裡充滿了血腥充滿了金錢的罪惡和慾望,只是生活在安逸的世界裡的我們無法體會到。書中配有的黑白照片作為事實的見證更加增添了本書的事實性,我們彷彿能夠切身感受到那位丟失了女兒的印度母親的情緒,能夠預料到一具具毫無生氣的屍體的未來。 其實這個題材應該算是一個敏感話題,能夠出書本身就是種勇氣。而黑暗角落裡的諸多沒有放到檯面上的交易,在本書當中都被揭露出來,我們大多是沒有能力去改變這一現象的,可是卻能夠通過此書了解到其中的諸多內幕,警醒身邊的人,至少增加對生命的敬畏和身體的尊重。
7. 人類的慾望是什麼
人類的慾望按性質分為四種。許多慾望難以被分類,或者介於某兩者之間,或者是某幾種的組合(比如有個詞叫動機不純)。這很可能是這種分類標准不合理造成的。 1. 本能慾望。它產生和發展於進化,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正常合理滿足這些慾望能讓人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這些慾望對個體來說是積極的。 例:食慾,性慾,親情,團結友愛,自私,報復,生理舒適感,合理的放鬆休息與享受,創造··· 2. 人工慾望。人類後天創造出的,多數是為了享受。而且在未來很有可能增加。 例:抽煙,吸毒,喝酒,愛情··· 3. 高級慾望。高層次的享受,大部分是精神享受。 例:社會滿足感,虛榮心,自我精神滿足感(從事愛好比如讀書打牌聽音樂,成功,被人稱贊而陶醉等)····· 4. 終極慾望。與本能慾望有相似之處。它們的區別在於終極慾望不是單純為了自身個體,而本能慾望是自私的,所以又是兩者是矛盾的。它是為了一個群體(比如家, 城市,省,國家,洲,世界),或許群體越大這種慾望越偉大。這是許多宗教,聖人名言所宣揚與追求的。比如佛教認為一切有利於個體都是惡,一切有利於眾生才是善。 例:道德,犧牲,純粹無私的奉獻
滿意請採納
8. 人類的慾望有哪些
人類的慾望按性質分為四種。許多慾望難以被分類,或者介於某兩者之間,或者是某幾種的組合(比如有個詞叫動機不純)。這很可能是這種分類標准不合理造成的。
1. 本能慾望。它產生和發展於進化,是人類生存的需要。正常合理滿足這些慾望能讓人更好地生存下去,所以這些慾望對個體來說是積極的。
例:食慾,性慾,親情,團結友愛,自私,報復,生理舒適感,合理的放鬆休息與享受,創造···
2. 人工慾望。人類後天創造出的,多數是為了享受。而且在未來很有可能增加。
例:抽煙,吸毒,喝酒,愛情···
3. 高級慾望。高層次的享受,大部分是精神享受。
例:社會滿足感,虛榮心,自我精神滿足感(從事愛好比如讀書打牌聽音樂,成功,被人稱贊而陶醉等)·····
4. 終極慾望。與本能慾望有相似之處。它們的區別在於終極慾望不是單純為了自身個體,而本能慾望是自私的,所以又是兩者是矛盾的。它是為了一個群體(比如家, 城市,省,國家,洲,世界),或許群體越大這種慾望越偉大。這是許多宗教,聖人名言所宣揚與追求的。比如佛教認為一切有利於個體都是惡,一切有利於眾生才是善。
例:道德,犧牲,純粹無私的奉獻······
9. 人類的性慾是怎麼產生的
人們究竟是為了什麼目的來進行性活動的呢?我們希望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討帶來有益的結果──改變性觀念, 享受性快樂。食色,性也。兩千多年前出自孟軻老夫子的這句名言,至今仍為現代人所不斷引用。尤其是在向性禁錮開戰時,這句話更是成了銳利的武器。然而,這句話只道出了一個基本事實,缺乏更深刻的思考。食慾和性慾,不僅人有,其它動物也有,而且似乎比人更強烈。但同樣作為本能,人和動物卻有截然不同的區別。動物完全依照本能行事,人卻要讓自己的本能接受理智的制約。假如動物赴宴,它們會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快朵頤;而經過數千年的文明進化,人類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社會行為規范,一般情況下,寧肯一時餓肚子也不會輕易打破。 從本能的角度來說,食(吃飯)是為了維持生命,色(交配)則為了延續生命。如果說,對這兩個本能的反映,在食方面,人和其它動物沒有什麼根本區別的話,在色方面卻大相徑庭。一般的高等動物通常只在一天、一月或一年的某個時期有性的欲求,也就是說,有固定的發情期,過了這段特定的時間就絕不會有非禮之舉。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卻非如此,他們的發情期消失或已經不明顯了。 人類對性的要求成了全天侯的--只要身體條件和環境允許,在性成熟後的人們不分晝夜、日月和季節,過性生活的慾望隨時都可以迸發出來並付諸實現。有人統計過,一對白頭偕老的夫妻,一生中會過將近3000次性生活(性交)。如果響應一對夫妻只要一個孩子的號召,2999次性生活就不像其它動物那樣單純為了生育。 我們還是通過與其他動物的比較,來找出這一問題的答案。生物越是低級,追求生殖的性本能就越強烈。有些低級生物甚至根本沒有實質性的性活動,而是通過體外排精、排卵來完成其繁殖過程。相反,越是高級的動物,性敏感區就越大,也就越追求性的快樂。人類尤其如此。早在19世紀,弗洛伊德提出了唯樂原則這一人類性行為的動機。他在《精神分析引論》中寫到:我們整個心理活動似乎都是在下決心去求取歡樂,避免痛苦,而且自動地受唯樂原則的調節。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的深層,有一個無意識系統,儲藏有力比多能量,即性本能及其發洩慾(獸欲)。這種動物性的性發洩慾只認識、遵循一個原則,即唯樂原則。因為在能量的釋放(滿足性慾)中,人會獲得快樂,它僅僅體會快樂。人為了獲得快樂,總是迫切地尋求讓能量伺機釋放。近年來,弗洛伊德的這一理論得到了越來越強有力的支持,也得到了充分的科學論證。 20世紀末期以來,人類社會的性觀念發生了許多革命性的變化:後工業社會的到來,使人們從繁重的機械化勞動中擺脫出來,開始擁有更多的閑暇;越來越多的人口不再受貧困的威協。這些變化也反映在性生活方面。弗洛伊德等一大批心理學和性學大師的人類性理論,對性道德產生了無與倫比的影響。相對自由地表達性需求成了普遍追求的風尚,性的快樂成了一種新形式的消費品,過去那種苛求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性倫理觀念受到毀滅性的打擊。 避孕措施及其工具的精益求精,使得人們在盡情享受性的歡樂之後,不必有生理和社會責任方面的後顧之憂。而伴隨社會進步出現的婦女解放(女性主義)運動,帶來了婦女社會地位的普遍提高,增加了她們接受教育和經濟獨立的機會,其角色漸漸擴展到家庭之外,因而女性在性活動方面大大減輕了對男人的依附感和從屬感....其結果是,越來多的人開始接受這樣的觀點:性快樂是性生活的直接目的,充分發泄、享受性快感是性生活的直接追求。 從生物學上講,唯樂原則無懈可擊。人類性器官豐富而敏銳的感覺神經,人體性敏感區域的不斷擴大,都從解剖學的角度對它做了充分的詮釋。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一旦將這一原則應用於具體的性實踐,很多人就不以為然了。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我們只能從性表現的另外兩個層面,也就是心理和社會層面上去尋找答案。 從清朝開始,我國形成了以合陰陽為基礎的生殖工具化的性行為模式,性被一直看作一種低級本能的生命現象。這一模式具體表現在: 1.性生活必須發生在男女兩性之間:男性和女性是傳統的性別角色,也是唯一被認可的性活動的實踐者。除此之外的其它性活動,比如男性與男性、女性與女性之間的性活動(同性戀性行為),自身性活動(自慰/ShouYin、性幻想、性夢)等均遭到嚴厲貶黜。 2.必須以生殖為最終目的:生兒育女不僅是為了給從事農業生產的家庭提供勞動力和財產繼承者,而且還可以將祖先的血脈延續下去。性成了實現傳宗接代的工具。 3.必須限於婚姻范圍之內:只有婚內的性才是合法的、才是道德的。婚外性活動,比如婚前性生活、婚外戀情,是社會打擊(至少是譴責)的對象。 4.夫妻恩愛是性生活唯一的調節方式:性工具被稱作淫具,色情物也一律被認作有淫穢色彩。諸如此類性刺激方式為正人君子所不齒。 5.性生活排除了少兒與老人:少兒談性或某些涉性行為,被視為洪水猛獸,是將來沒有出息的預兆;老年人涉性,則成為老不正經、為老不尊。 6.對性生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哪怕在夫妻之間也常常如此。 在以上模式規范下,如果說性生活是為了滿足對方的需要,那些自尊心極強或者道德觀念過強的人也需會覺得好受一些。但如果說性是為了獲得快感,很多人就會懷疑自己太庸俗、太下流、太自私。追求性快樂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放縱的尋歡作樂,聯想到聲色犬馬的生活。而尋歡作樂、聲色犬馬恰恰又是浪子所為,讓那些真清高和假清高之士大加撻伐,避之唯恐不及:說我們過性生活只是為了追求快樂,這豈不是侮辱我們嗎? 作為一種理論,唯樂原則當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作為一名性健康醫生的我,經常規勸那些性生活失諧者,在性實踐中首先愉快地接受這一原則。倘如此,很多性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免除醫生很多口舌。比如,性交體位問題很多夫妻不願談及或嘗試,認為有傷大雅;再比如,有不少女性可以接受丈夫直接的性活動,卻不能容忍與之無關的性游戲,有人甚至認為這是流氓行為。如果接受了快樂主義原則,就會對此一改厭惡之心,欣然接受。 更為有意義的是唯樂原則能夠進一步加快性觀念的革命,進而帶來性生活內容的改觀,推動性生活的和諧。比如,按照舊的性觀念,女性扮演的是完全被動的角色,而按照新的性觀念,女性就要為爭取自己的快樂而有所行動,不僅可以採取主動,向男性提出要求,還可以與男性共同進行性生活中的創造。可以這樣說,只有當女性以平等的身份與男性共同參與性活動,只有男女兩性只是為了快樂而沒有其他企圖和附加條件的性活動,性生活才能進入真正的理想狀態。也可以這樣說,我們之所以有那麼多性心理方面的問題需要討論,很多人之所以為那麼多性心理問題所困擾,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人們還未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快樂主義的原則。 不是為了別的,就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自己的快樂。我們希望所有渴望性生活美滿的夫妻,都能把這句話當作床頭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