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以色列黃金儲備

以色列黃金儲備

發布時間:2021-05-25 08:46:36

1.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美元霸權的運行機制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演變與美元霸權

[編者按]為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認真研究二戰遺產,本刊在2005年第8期、第9期設立專欄,旨在對二戰後國際體系的變遷、戰爭與和平理念的演進、國際機制與國際關系倫理的構建等重大問題進行政治透析。文章刊後,在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並取得了良好效果。鑒於此,本期特選登了一篇探究二戰後國際金融體系變遷與美元霸權之關系的文章,意在從經濟層面來分析二戰遺產,現刊發此文以饗讀者。
[內容提要] 與19世紀英國主導的金本位制相比,二戰之後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組織結構、運行方式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其運行結果盡管保證了一段時期內國際金融體系的穩定,但最終維護的是美元霸權。因此,即使在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國際金融體系運行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遺產仍然使美元霸權得以繼續維持。
[關鍵詞] 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霸權;全球經濟失衡
[作者簡介] 李向陽,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北京 郵編:100732)
[中圖分類號] F11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9550(2005)10—0014—06
第二次世界大戰尚未完全結束,美國已經開始著手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即在國際貿易領域創建國際貿易組織(後演化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在國際金融領域創建布雷頓森林體系。從歷史的角度來看,由美國主導建立的這種國際經濟體系客觀上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穩定,避免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國際領域出現的權力真空。①另一方面,任何制度和規則都不可能是中性的,制度與規則的制定者將會從中獲得巨大的收益。就布雷頓森林體系而言,美國最直接的收益就是確立了美元霸權。本文所使用的「美元霸權」概念並不限於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帶給美國的鑄幣稅收益,而是一個更為廣義的概念,即由於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主導地位(作為「中心國」),美國可以從「外圍國家」獲取一系列資本流動收益。這些收益包括:彌補國內儲蓄缺口,其他國家承擔美國經濟調整的負擔(財政赤字、泡沫經濟、經常項目收支赤字)等。
以布雷頓森林體系為基礎的美元霸權並沒有隨布雷頓森林體系本身的瓦解而終結。作為布雷頓森林體系最重要的遺產,美元霸權仍然是當今國際金融體系的基本特徵。面對目前全球經濟失衡及其調整,美元霸權正在面臨新的挑戰。有關布雷頓森林體系「重生」的爭論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元霸權仍將會繼續得以維持。
一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
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宣告了金本位制垮台的同時,也宣告了英國作為世界經濟領導者的終結。然而,同為戰勝國和前世界經濟領導者,英國自然不甘心被排除在戰後國際金融體系的制定過程之外。這就出現了所謂的「凱恩斯計劃」與「懷特計戈IJ」之爭。雖然最終結果是以「懷特計劃」為藍本,但英國的努力也沒有完全白費。布雷頓森林體系的某些方面還是體現了「凱恩斯計劃」的立場。和戰前的金本位制相比,布雷頓森林體系的運行機制發生了重大變化。
這些變化一方面反映了當時世界經濟的客觀要求,如黃金供給量的有限性與國際經濟活動擴張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更多反映了美國在全球經濟中的絕對霸主地位和利益。
第一,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形成是大國之間的一項聯合行為。具體地說,是在美國主導下的一項聯合行動,而不像國際金本位制的實施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1944年的布雷頓森林會議有44個國家參加,所簽署的「布雷頓森林協定」於1946年正式生效。而在金本位制的形成過程中,曾作為世界經濟的領導者,英國並沒有能夠把各國召集起來宣布在某一特定時期推行金本位制。1816~1821年間英國就已經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轉變,但直到1870年只有葡萄牙、加拿大、澳大利亞採納了金本位制。1867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金融會議是金本位制在國際范圍內實施的轉折點,來自歐洲、美國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最終決定實施金本位制。但英國並不是巴黎會議的代表,只以觀察員的身份參加,並且拒絕把英制單位與國際通行的十進制單位統一起來。如果把1867年的巴黎會議作為國際金本位制的起點,到1897年在世界主要大國(俄國與日本正式實施金本位制)內完成,這一過程持續了30年的時間。②
第二,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僅擁有一整套規則,而且還有專門的機構負責監督實施這些規則,這就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與之相配套的國際復興與開發銀行,即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終目標是為商品、服務貿易自由化或取消國際收支管制創造一種環境。為此,它的具體目標包括:首先,通過廢除外匯管制建立以世界性貨幣自由兌換為基礎的多邊支付體制。
其次,以一種有序的方式做到維持合理的匯率穩定,避免競爭性貨幣貶值以及進行必要的匯率調整。最後,促使成員國財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與匯率穩定的有機結合。③這些都是國際金本位制所無法比擬的。
第三,布雷頓森林體系盡管是美、英兩國立場的妥協結果,④但基本上反映了美國的利益。首先,作為一種國際金匯兌本位制度,「凱恩斯計劃」力圖降低黃金在未來國際金融體系中的作用,「懷特計劃」則主張未來世界貨幣與黃金之間的可兌換性。其結果是確立了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平價,但同時黃金與美元之間只能在中央銀行層次上自由兌換。英國的這種要求客觀上也符合了美國的利益。其次,與國際金本位制的匯率決定機制不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與美元掛鉤保持固定匯率。同時,為照顧英國的利益,協議規定了在「未具體說明的條件下」,成員國可以調整匯率,從而形成了「可調整的」固定匯率機制。最後,與此相聯系的是第三種妥協,英國要求對貨幣可兌換加以控制,美國則要求貨幣的完全可自由兌換,協議結果是:成員國資本項目下貨幣兌換可以加以控制,但經常項目下必須保持可自由兌換。
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地位。
從形式上看,這和戰前英鎊的地位很相似,然而它們的維持機制卻不完全相同。在金本位制下,英鎊是以黃金為基礎的,人們不會懷疑英鎊的真實價值。而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只是與黃金保持一種固定的官價。一旦人們不再相信美國有能力維持黃金的美元官價,對美元的信心就會喪失,從而誘發兌換黃金的浪潮。
通過確立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美元在為全球貿易提供交易與儲備手段的同時,美國也從中獲得了美元霸權的巨大收益。首先,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處在世界銀行家的地位上,因此其對外投資是一種自然的結果。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的經常賬戶一直保持順差狀態,為滿足其他國家對美元的巨大需求,對外直接投資就成為美元輸出的一個主要渠道。由本國發行的價值被高估的貨幣購買其他國家的資產,其收益是不言自明的。其次,美元被人為高估使美國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地位:它可以入不敷出,保持經常賬戶的赤字,而不用擔心美元的貶值。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國基本上是一個資本與商品市場不受控制的中心地區。歐洲與日本的資本由於受戰爭的破壞,構成了新興的外圍地區。處於外圍的日本與歐洲國家為了保持在美國商品市場上的競爭地位,需要不斷地買人美元,以避免本幣對美元的升值。它們選擇低估本幣,控制資本流動和貿易,積累外匯儲備,運用中心地區(美國)作為金融中介融資。20世紀50—60年代期間,日元和主要歐洲貨幣被嚴重低估的背後反映的是一種經濟發展戰略的理念:壓低本國的工資水平,進而也是限制消費,以擴大投資(表現為出口的增加)。實際上,匯率低估和壓低工資就像硬幣的正反面。計算這一時期日元和歐洲貨幣實際匯率的另一種方式就是把日本與歐洲國家的工資摺合成美元進行比較。⑤反過來,美國主要通過對外直接投資向外圍地區提供長期信貸。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美國的經常賬戶開始出現赤字,但上述格局仍能繼續維持。原因之一是外圍國家願意把積累的美元儲備重新投入到美國(如購買美國國債);原因之二是由於美國成熟高效的資本市場,它可以進口短期資本,出口長期資本,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金融中介服務;原因之三,與上述格局相聯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國感受不到需要調整經濟失衡的壓力。對美國而言,它不需要在黃油與大炮之間進行選擇(在一定程度上這也是冷戰時期美蘇軍備競賽中美國能夠最終獲勝的原因之一)。以美元計價的有價證券源源不斷地被外圍國家中央銀行所吸納,其結果是美元的堅挺與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並存。美聯儲無須在經濟增長與通貨膨脹之間做出選擇(像菲利普斯曲線所預測的那樣)。當然,美國政府也不需要刻意約束其財政支出,它可以在不需要增稅的前提下,享受廉價的海外資本。
與巨大的美元霸權收益相對應,布雷頓森林體系要求美國付出的成本幾乎是可以忽略不計的,這和同一時期多邊貿易體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為了確立戰後的多邊貿易體制,美國曾經倡議建立國際貿易組織,並以《哈瓦那憲章》的形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美國國會卻以損害美國立法許可權為由否決了這一方案,最終不得不演化為關稅與貿易總協定。
二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與美元的霸權地位
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霸主地位為基礎的,其自身存在著難以持續的問題。這就是著名的「特立芬難題」。按照特立芬的說法,如果美元與黃金要保持固定官價,其他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機制,美國的經常賬戶就必須保持順差或維持平衡,否則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就會喪失。同時,為了維持全球經濟與貿易的擴張,把美元輸送到世界各地,滿足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美國的經常賬戶又必須是逆差。這種「兩難困境」決定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不可持續的。盡管在它的早期階段,美國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輸出美元,但全球范圍內仍然呈現出「美元荒」的局面。為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得不使用成員國所交納的黃金購買美元和在美國資本市場上發行美元債務籌集美元。
盡管存在「特立芬難題」,但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60年以前的運轉還是正常的。美國經常賬戶真正出現問題是在1959年,加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肯尼迪在競選過程中所持有的有關美元地位的模糊立場,國際社會對美元匯率的走勢發生了質疑,由此引發了第一次美元危機(參見圖1)。1959年10月,美國大選前倫敦黃金市場的黃金價格曾經一度升至40美元/盎司。黃金官價與市場價格的分離進一步誘發各國中央銀行用美元兌換黃金。於是1961年美國與英國、法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瑞士一起出資共同組建了「黃金總庫」,以平抑黃金價格的波動。1965年以後因越南戰爭爆發,美國的海外軍事支出大幅上升,經常賬戶盈餘也隨之迅速消失,致使1968年爆發了第二次美元危機。黃金總庫也隨之崩潰,黃金的雙價製成為現實。到197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十國集團」通過簽署《史密森協議》,宣布黃金官價從35美元/盎司降低為38美元/盎司,同時其他貨幣也相應對美元升值。即便如此,美元危機的勢頭仍然無法被遏制。到1973年,運行近30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事實上宣告瓦解。至於1976年的《牙買加協定》只是在某種程度上對這一事實的事後確認。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是其自身固有矛盾的體現。
對美國而言,這既是一種必然的結果,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從上述演變過程中可以看出,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階段,美國從中所能獲得的美元霸權收益呈下降趨勢。換句話說,維持黃金官價的成本越來越高。
第一,其他國家對美元地位的信心已不再基於美國經濟的霸主地位,而是越來越多地關注美元的實際含金量。因此,美國國內政策和國際金融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直接誘發外國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現黃金。美國於1947年前後持有全球70%的黃金儲備,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期這一比例已經降到50%以下,受「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影響,1958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出現了大幅下降。⑥到1968年這一比例進一步下降到25%。
第二,協調發達國家集體行動的難度越來越大。美國組建黃金總庫的初衷是希望其他國家分擔維持黃金官價的成本。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協調集體行為並沒有完全取得成功。美國之外的黃金總庫成員國只拿出其黃金儲備的不足1/3部分投入到黃金總庫,並且其他國家的中央銀行仍然有權向美聯儲兌換黃金。事實上,在黃金總庫存在的整個時期,這些國家持有的黃金儲備不僅沒有減少,而且在不斷增加。法國的情況最為突出。1965年法國從美國購買了8.84億美元的黃金,而其當年的經常賬戶順差為6.19億美元;1966年兩者分別為6.01億美元和3.90億美元。⑦法國兌換的黃金數量越多,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換黃金的動力也就越大。1968年黃金總庫崩潰以後,成員國之間不得不簽署一個「君子協定(Gentleman's Agreement)」,規定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向美聯儲兌換黃金的額度只限於新增加的美元儲備,而不允許把原先積累的美元儲備來兌換。即便如此,當對美元的信心在1970年全面喪失時,這一「君子協定」也最終失去了僅有的一點約束力。
第三,國內財政貨幣政策的自主性開始受到挑戰。美元霸權的一個重要來源是美國可以無須考慮對外經濟失衡而自主決定國內經濟政策。然而,到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後期,美國的這種特權已經得不到其他國家的認同。當美元發生危機時,其他國家已經不願意分擔美國的責任,而是要求美國實施緊縮性的財政金融政策,通過通貨緊縮提高美元的價值。1968年法國就公開向美國提出了這一要求,在得不到允諾的情況下,法國宣布退出黃金總庫,並致使黃金總庫垮台。
第四,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開始受到了挑戰。作為世界貨幣,美元一直是各國外匯儲備的主體幣種。雖然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爆發了兩次美元危機,但沒有任何一種貨幣能夠替代美元的主導地位。:1968年法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內首次提出創立一種新的世界貨幣來取代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後來演變為特別提款權(SDR)。特別提款權並非一種真實的貨幣,它只是用於成員國官方結算的一種單位。然而,它卻標志著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受到了挑戰。
鑒於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無法繼續維護美元霸權地位,放棄它就成為美國的一種自然選擇。
三 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的美元霸權
對美國而言,建立與放棄布雷頓森林體系都是要獲取美元霸權的收益。因而,在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如何繼續保持美元霸權就成為美國如何改革國際金融體系的基礎。從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10年期間是美元霸權的低谷,也是美國經濟的低谷。伴隨日本與歐洲經濟的崛起,其貨幣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地位也在不斷上升。進入80年代以後,里根政府的經濟改革在為美國經濟重新注入活力的同時,也使美國經濟出現了新一輪的失衡,經常賬戶赤字與國內生產總值(GDP)之比達到了4%。對這次失衡的調整再次展示出美元霸權的地位:通過「廣場協議」迫使日元和主要歐洲貨幣大幅升值。結果是美國的經常賬戶得到了改善,到90年代初期基本上實現了平衡。自那時起,伴隨美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經常賬戶再次陷入失衡。2004年經常賬戶赤字與GDP之比達到了6%,創造了歷史最高水平。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佔全球經常賬戶盈餘的75%,這也就是為什麼把美國對外經濟失衡稱之為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所在。⑧目前,全球經濟失衡調整的方向已經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運行模式相比,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的特點,但它反映了一個基本的趨勢,這就是美國仍然在獲取美元霸權的收益。
第一,美國可以無須承擔匯率穩定的責任而選擇自主的財政貨幣政策。在布雷頓森林體制下,「雙掛鉤」機制要求美國有義務維持美元匯率的穩定。而在浮動匯率制時代,美國已經免除了這項義務。面對20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增加的對外債務,美國仍然可以實施低利率政策,並在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實施大規模的財政赤字政策。
第二,美國仍然可以利用外圍國家實施「追趕型」發展模式的特點推行「入不敷出」的經濟政策。由於經濟發展和金融自由化,日本、歐洲國家已經完成了經濟追趕的任務,從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外圍」陣營「畢業」,而亞洲、拉美等一批「新興市場國家」加入到了「外圍」陣營之列(在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它們要麼游離於世界市場之外,要麼在全球市場上微不足道)。為了完成經濟追趕目標,它們選擇了20世紀50~60年代日本與歐洲的發展模式:高估本幣、釘住美元、促進出口、積累美元儲備,反過來把積累的美元儲備重新投入到美國(從IT泡沫崩潰之前投資於美國資本市場轉向IT泡沫崩潰之後投資於美國國債)。同時,引進外國直接投資進一步促進出口,發展外向型經濟。在這個循環中,美國再次獲得了美元霸權所帶來的收益:低儲蓄率、高消費率、低利率、低通貨膨脹率與高經濟增長率並存。這種模式也被某些經濟學家稱之為「新布雷頓森林體系」。⑨與布雷頓森林體系不同的是,即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經常賬戶赤字不斷增加,但美元實際匯率卻在不斷升值,甚至在美國淪為凈債務國,對外債務金額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這一趨勢仍然沒有改變。
第三,美國可以把調整經濟失衡的負擔轉嫁給其他國家。從2001年開始,美國政府對美元貶值採取了「善意忽略」的政策(實為自由放任)。結果是美元實際匯率一直呈現下跌之勢,其中主要是對歐元和其他發達國家貨幣的貶值。與20世紀80年代「廣場協議」之後的情況不同,迄今為止的美元貶值不僅沒有使美國經常賬戶赤字縮小,反而繼續惡化。
對於未來的調整方式,經濟學家盡管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數人認為最終仍然是由全球來承擔調整的壓力。⑩第一種可選擇的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方式,即在既定的匯率水平下消除經常賬戶赤字。這要求美國貿易夥伴的增長率高於美國的經濟增長率。只有貿易夥伴實現更高的增長率才能吸納更多的美國出口。1990~2004年間,美國經濟累計增長幅度為45%,歐洲和日本分別為29%和25%,而其他貿易夥伴的增長率都高於美國。在美國經濟增長率不變的條件下,歐洲和日本要彌補這種增長缺口是很困難的。即使能夠做到,它們也只佔美國出口的35%,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美國的經常賬戶收支不平衡問題。與此相關的另一種出路是美國降低消費,提高儲蓄率,減少進口,這將有可能引發美國與全球的經濟衰退。第二種方式是投資者的投資偏好發生變化,更多投向美國資產,即外國投資者購買更多的美國債券和股票,增加美元儲備。這只會帶來美元暫時的升值,長期內是更大規模的調整。第三種方式是美國提高利率。同樣的邏輯,如果僅提高利率,美國將會積累更多的債務和需要支付更多的投資收益。面對「雙赤字」,美國需要提高利率與降低財政赤字並舉。需要說明的是,減少經常賬戶赤字需要降低財政赤字,但降低財政赤字本身並不足以解決經常賬戶收支不平衡問題。第四種方式是亞洲國家的中央銀行改變決策,停止購買美元,降低持有美元的比例。這將是全球范圍內對美元需求的重大調整,其中,如果人民幣不再釘住美元,在美元大幅貶值的同時,歐洲貨幣將會大幅升值。很顯然,在美國看來,解決其對外失衡的根本出路是外部世界。與此相聯系的最後一種方式,也是美國最希望的,就是簽署第二個「廣場協議」:美元貶值。這既不會觸發美國經濟衰退,又能夠解決經常賬戶失衡問題。考慮到美國已經成為一個凈債務國,美元大幅貶值客觀上還將減輕其債務負擔,正像美國泡沫經濟崩潰由全世界共同分擔損失一樣。
可以預見,此輪全球經濟失衡的調整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方式,布雷頓森林體系留給美國的美元霸權遺產仍然會持續下去。
注釋:
①查爾斯.金德伯格在分析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原因時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國已經喪失了領導全球經濟的能力,繼而為美國所替代。由於英國沒有能力,美國又不願意承擔穩定國際經濟體系的責任,致使該體系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些責任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為跌價出售的商品提供開放的市場;二是提供反經濟周期的長期貸款;三是在危機時期實行貼現。「當每個國家都轉而保護它自己國家私利的時候,全世界的公共利益就遭受到拋棄、被損害的命運,而這時所有國家的私利也就隨之受到了損害」。參見[美]查爾斯.金德伯格著,宋承先、洪文達譯:《。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48頁。
② C.M.Meissner,「A New World Order:Explaining the Emergence of the Classical Gold Standard,」NBER Working Paper Serie,No.9233,2002.
③[澳]A.G.肯伍德、A.L.洛赫德著,王春法譯:《國際經濟成長:1820~1990》,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234頁。
④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es and the Leasons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⑤ 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⑥在1956年的「蘇伊士危機」中,美國對法國、英國、以色列的軍事行為採取了強硬的立場,迫使它們撤出蘇伊士運河。這是隨後導致法國反對以美元為基礎的國際貨幣體系的一個重要原因。
⑦B.Eichengreen,「Global Imbalancs and the of Bretton Woods,」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497,2004.
⑧Obsffeld,M.and K.Rogoff,「Global Current Account Imbalances and Exchange Rate Adjustments.」Paper prepared for the Brookings Panel on Economic Activity.2005.
⑨按照這種觀點,目前的全球經濟失衡本身並不構成問題。只要外圍地區繼續實施現行的發展戰略,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上述循環就能夠繼續良好地運轉下去。參見M.P.Dooley,「et al An Essay on the Revived Bretton Woods System,」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9971;M.P.Dooley,「et al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ollateral for a Total Return Swap,」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o.10727,2004.
⑩O.Blanehard,「et al The U.S.Current Account and The Dollar」NBER Working Parer Series.No.11137.2005.

2. 急需世界主要國家實力對比資料

世界主要國家實力對比
考慮因素包括軍事技術,軍事規模,經濟潛力(人口和資源),軍事傳統(管理),核武器,軍工,重工業基礎,國民素質八個方面。
國家與總得分 技術 規模 工業 軍工 管理 潛力 核武器 國民素質。
美國80分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俄國61分 7 7 6 7 8 8 9 9;
中國57分 5 10 9 5 7 11 4 5;
法國50分 8 4 5 4 10 5 3 11;
英國49分 7 4 5 4 10 5 3 11;
日本48分 7 3 10 6 0 12;
德國47分 6 3 10 6 0 12;
以色列39分 8 3 1 2 10 1 2 12;
印度37分 5 8 2 2 5 9 2 4;
台灣24分 5 3 1 1 6 2 0 6。

優勢及特點詳見http://hi..com/%C7%E5Զ;%CA%E9%CE%DD/blog/item/eb5c1ff40fbb2922bc3109a0.html

<1>美國 2008年底美國的利率可能會降至1.5%以下,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步轉暖,2009年會以25基點(甚至更少的基點數)的加息力度逐步提高利率,恢復美聯儲對美國經濟和股市的調控能力及美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美國總是懂得把人民集結在最賺錢的行業,所以能夠長期保持絕對優勢地位。2010年底美國仍將以世界第一的國民生產總值,黃金儲備,教育力量,科技力量,軍事力量(尤其是軍費開支),全球500強企業數量,綜合國力和世界第一大貨幣美元(與歐元影響力相當)等穩坐世界第一超級大國寶座。美國次貸危機的確對世界股市,尤其是股民、基民信心產生了重大負面影響,但是也應該看到世界許多重要經濟實體如「金磚四國」(中國,俄羅斯,巴西,印度),澳大利亞等實體經濟走勢都較為強勁,日本經濟也正逐步轉暖。美國各項主要指標佔世界的比重每年略有降低,顯示出了亞洲經濟的強勁走勢。美國受世界經濟大繁榮和本國各項促進經濟發展政策的帶動,必將逐步走出次貸危機,重新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預測美國全年經濟增速約為2.6%(這個增速很大程度上由中美關系決定,因為中美關系直接影響國際油價,中美貿易額等)。以2012年底匯率計,2012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會下降到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19%以下,但綜合國力仍將佔到世界綜合國力的20%以上,在絕大多數重要領域還將佔到世界的絕對比重!2015年美國軍費開支將超過1.5萬億美元。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壓力:美國次貸危機,國際油價高速上漲,巨額貿易逆差,巨額財政赤字,高通貨膨脹率,美元疲軟等,期間關系是巨額貿易逆差,巨額財政赤字和美國次貸危機,是導致美元疲軟,進而導致美國高通貨膨脹率和國際油價高速上漲的重要原因。

軍事:(1)以大型軍事科研工程為基礎,美國軍力每年增強15%以上;(2)指揮全球美軍的美國四大指揮中心:(五角大樓)美國國家軍事指揮中心—最大指揮中心,國家緊急機載指揮中心—最強大空中指揮所,戰略空中司令部指揮中心—戰略空中中樞,北美夏延山地下指揮中心—防空防天指揮中心;美國海軍絕密武器研究最大基地「第七區」,未來美國最大的武器試驗中心,美國海軍空戰中心—「中國湖」海軍基地,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里奇克雷斯特鎮附近的胡佛大壩下;(3)軍事戰略:美國有國家導彈防禦計劃(NMD)和戰區導彈防禦計劃(TMD)軍事系統;美國不斷進行軍事侵略和軍事演習採取以戰養戰的軍事策略;美國情報部門雇員約15萬人,年度開銷超過300億美元;近20年中國的軍力增強速度略高於印度,遠高於日本,為了維持相對平衡,美國將來必定會拉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強化軍力來限制中國(2008年5月6日澳大利亞晨報報道美國國防部已經批准向澳大利亞出售宙斯盾武器系統,總價將會達到4.5億美元,美軍方稱此系統可增強澳大利亞的空戰能力。」);(4)武器裝備:除了上面圖中的部分展示,美國還有「空軍一號」、「鉚釘」偵察機等大批聞名世界的高科技大型飛機。【第四代戰斗機F–22A「猛禽」的六大技術優勢: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短距起降,高度綜合和智能化的航電系統,良好的保障性能。】

<2>日本 世界第二且仍佔世界較大比重的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的外匯儲備量,世界第四的對外貿易額,處於世界最發達國家行列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世界先進的教育實力,世界第七的軍事力量和世界前五的軍事潛能。日本幾乎所有的優勢都直接表現在經濟上和以經濟為支撐的科技上,所以一旦日本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下降,綜合國力的排名就會大幅下滑。由於過去幾十年裡,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始終處於世界第二或第三位,積累了雄厚的資本(銀行存款,黃金、外匯儲備,固定資產〈主要是建築〉),所以日本的大國地位還可以維持10年以上;到2020年底,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被擠出世界前五,外匯儲備將被擠出世界前三,對外貿易額排名將被擠出世界前四,日本的大國地位將基本終結。最後終結日本大國地位的最重要力量,可能不是未來的三個超級大國(中國、美國、俄羅斯),而是日本絕大多數資源的依賴國澳大利亞。

軍事:(1)日本政府「無核三原則」:不製造、不擁有、不引進核武器。(2)武器裝備:日本現役的F–15J戰斗機、F–2戰斗機、C–130運輸機、E–767預警機都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3>德國 憑借著歐元對美元的微量升值和一定的經濟增長,多年的世界出口冠軍和保持巨額貿易出超,2016年德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和中國)位居世界第三,對外貿易額也有望(超越美國,僅次於中國)位居世界第二;隨著法國影響力的略有下降,作為歐盟經濟實力最強國,德國的政治、經濟地位必定會在全世界日益突顯。教育一直領先於世界,哺育了康德、貝多芬、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等世界級偉人。

<4>中國 (1)2009年起中國將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引擎(美國次貸危機對美國和歐盟經濟的負面影響高於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使中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引擎的時間提前了兩年),同時中國也將在金融,國防軍工,航空航天科技等關鍵領域強大起來。2011年底軍事力量世界第二(與俄羅斯相比防禦能力更強,進攻能力相當—中國更強調國防),國民生產總值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中國的外匯儲備金額將多於外匯儲備世界前10的國家中,其他9國的總和),國內市場規模世界第三(僅次於歐盟和美國),科技力量世界第二(航空航天科技,軍工科技,核科技,電子信息科技等核心領域世界第二,船舶科技世界第一),佔全球商業500強比重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人口世界第一,高等院校在校生總數世界第一(3000萬人以上),世界第一金牌數(體育超級大國地位的象徵)。吞吐量世界十大港口中中國擁有五座以上:上海,香港,廣州,深圳,青島,天津等。經濟上與歐盟,美國形成世界經濟大三角;軍事上與美國,俄羅斯形成世界軍事大三角,超級大國地位顯現。但由於那時中國僅處於中等發展中國家高級階段且歐盟和美國優勢較大,所以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甚至超越歐盟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實體,還有一段路要走。

(2)中國的競爭優勢:2012年底中國東部將達到初等發達國家初級階段水平,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較高;中國中西部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略高於印度全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而且比印度更具有資源,能源,交通運輸等優勢。商品運輸:陸路可以直接通過亞歐大陸橋運往歐盟,俄羅斯;海上可以較近的運往日本,韓國,東南亞,印度,美國,澳大利亞等;空中可以較快的與世界各地進行貿易往來,並且那時中國本身就是僅次於歐盟,略高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市場,所以在2008年初~2020年底的13年中,中國始終都會是世界最大的製造中心(中國更有必要成為高科技產品的世界製造中心),只是區域上會由東部逐步向中西部轉移,東部也會由世界製造中心發展為世界創造中心(中國需要在中西部建立起大量的高質量大中型城市吸引國際資金的區域性轉移)。隨著中國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比重的增大,在未來,世界絕大多數經濟實體經濟的高速發展都將很大程度上依賴對華貿易的高速增長。

(3)中國的外部競爭壓力:未來五年內俄羅斯和印度的對外貿易增速都將與中國對外貿易增速相近;2020年底前俄羅斯和印度的國民生產總值都將進入世界前八,那時這兩個國家在國際貿易方面的競爭力都將不亞於美國,大國成為強國,對中國經濟將產生分流作用,相對削弱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全世界高速增長也極有可能引發全世界的高通貨膨脹;俄羅斯,印度,巴西,澳大利亞等資源大國佔世界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會逐年增大;2010年底~2018年底有兩屆奧運會和兩屆世博會都不可能在中國舉辦,這將加快中國對手國的發展;中國將來還需要償還虧欠日本的貸款。

中國的內部發展問題:通貨膨脹率很高;財政赤字問題和國債問題也有一定的壓力;黃金儲備量在世界大國中排名靠後(與歐盟各國黃金儲備總和及美國黃金儲備相差懸殊);資源科技和能源科技的發展速度低於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增速;人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不高,會使中國百姓在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

<5>俄羅斯 石油和天然氣價格高速攀升是俄羅斯經濟高速增漲的重要基礎。2008年第一季度外貿額為1633億美元,同比增長55.8%;外貿順差為53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0%。莫斯科已成為歐洲房地產商在歐洲的首選投資地。2012年底前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將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二位;貿易出口額將上升到世界第五位(緊隨中國,德國,美國,日本之後)。有2014年俄羅斯索契冬奧會;普京是一個優秀的歷史學家,更是一個出色的未來學家,如果俄羅斯繼續走普京路線,2015年底俄羅斯將發展為中等發達國家,國民生產總值與世界第七的義大利相當;2020年底國民生產總值將進入世界前五,綜合國力可比美國。

<6>英國 由於現在的世界計算機體系對英語有很大的依賴,未來五年內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一超級大國,英國也會成為世界亞超級大國之一,所以英語和漢語將更突顯世界最重要的兩大語種地位,英國具有語言優勢;英國移民及其後裔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佔有人口的絕對比重;世界金融地位日益突顯,也使世界金融中心倫敦影響力更大,再借力倫敦奧運會(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是英國綜合國力升級由量變增強到質變飛躍的最重要條件之一),英國的發展前景值得關注。

<7>法國 法國是緊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核能大國,在旅遊業、軍工科技和文化領域等方面較有優勢,如果能夠繼續保持與中國的較好關系,2013~2020年將在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處於優勢地位,甚至有機會在國民生產總值和綜合國力上趕超德國,但現在中法關系出現了危機。

<8>加拿大 七大發達國家中,唯一石油凈出口國;鈾儲量世界地二;與美國互為最大貿易夥伴;是公認的世界移民政策做得很好的國家之一;全球氣候變暖使加拿大可開發空間大增,如果北冰洋航道開辟,加拿大有實現高速飛躍的可能。

<9>印度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世界第二或三位的軟體大國,綜合國力增強速度,在大國中僅次於中國和俄羅斯;到2012年底印度將成長為世界六個亞超級大國之一;印度粗通英

語的人超過兩億,這是印度在現代計算機領域,尤其是軟體業的優勢; (據說印度民間有1萬噸以上的黃金和15萬噸以上的白銀)2012年以後,印度政府有實力在極短的時間內收購民間5000噸黃金,使印度盧比迅速成為高價值的,為全世界認可的世界性貨幣之一,進一步提升印度的亞超級大國地位。《福布斯》雜志2008年5月4日報道:身價430億美元的51歲印度富豪穆克什·安巴尼在印度經濟中心孟買市,耗資20億美元正在為自己打造一座高173米的世界上最昂貴的私人「摩天豪宅」(左圖)。

軍事:印度一直保持著巨額的軍事采購,計劃在未來5年內采購300億美元以上的軍事硬體和軟體;據稱,印度自認為是亞洲第一軍事強國。

<10>巴西 世界第五人口大國,第五土地面積大國,世界重要的鐵礦石和石油等重要資源和能源出口國,擁有世界最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該公司保有鐵礦石約40億噸;咖啡產量世界第一;擁有世界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亞馬孫河)、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孫熱帶雨林);2012年底巴西將會發展為南半球拉丁美洲,非洲,大洋州三大洲中的最強國。

<11>澳大利亞 亞太地區最大的煤炭出口國和世界最大鐵礦石出口國之一;鈾儲量佔世界的40%左右;世界最大小麥出口國;樓價平均每七年翻一番,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的基本規律,具有極低的風險和極高的回報率;服務業幾乎占其經濟活動的80%,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1%,銀行業服務質量排名世界第三;貨幣升值速度世界頂尖,人口也在高速增長中,是世界較有發展潛力的國家之一。

<13>韓國 如果韓元繼續走軟,那麼2009年韓國國民生產總值就會被墨西哥超越,2011年將會再被澳大利亞和荷蘭超越,那樣對韓國國際地位將會是極大的沖擊。

<14>西班牙 在所有大國中,現在西班牙與其他大國的矛盾似乎是最不明顯的。如果西班牙能夠更好的處理好與世界大國之間的關系,借力以中國為經濟中心的強勢亞洲經濟和高速發展的非洲經濟,2020年底前西班牙的綜合國力將超越義大利,甚至會有更高的國際排名。

3. 世界各國的綜合國力的排名是

2018綜合國力排名
1、美國

雖然近年來美國陷入困難境地,兩場昂貴的戰爭和復雜的新項目,以及削減軍事預算導致五角大樓遇到無數困難,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美軍仍在GFP排行榜上高居首位,評分0.2208。

美國總人口3億1666萬人,適宜服役的人力資源總數為1億4220萬人。必要時可以徵召1.2億名17至45歲的人入伍。每年能補充的潛在新兵數量為420萬人。目前美軍現役人數143萬人,預備役85萬人。
2、俄羅斯

在GFP今年四月公布的世界軍力排行榜上,俄羅斯位居第二,評分0.2355。2013年俄軍潛力的增長應當為未來排名打下良好的基礎。

俄羅斯總人口1億4550萬人,其中6910萬人可以服役。每年有135萬人達到徵召年齡。目前現役人員76.6萬人,預備役248萬人。

3、中國

中國在「全球火力指數」公布的排行榜上名列第三,評分0.2594。中國增加了國防開支,從而得以擴大在亞太地區的存在,在GFP排行榜上的名次也得以提升。

中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共有13.5億人口。必要時可以為軍隊徵召7.496億人。每年有1950萬人達到服役年齡。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人員228萬人,預備役230萬人。
4、印度
5,英國
6,法國
7,德國
8,土耳其
9,韓國
10,日本

4. 全世界有多少個國家土地面積最小的是那個國家人口最少的是那個國家

世界上共有224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為193個,地區為31個。其中: 亞洲(48個國家) 東亞:中國、蒙古、朝鮮、韓國、日本 (5) 東南亞:菲律賓、越南、寮國、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汶萊、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東帝汶 (11) 南亞: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馬爾地夫(7) 中亞: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5) 西亞:阿富汗、伊拉克、伊朗、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巴林、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酋)、阿曼、葉門、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土耳其、塞普勒斯(20) 註:錫金現已並入印度成為其一個邦,所以這里不出現,詳細請看: 歐洲(43個國家/1個地區) 北歐:芬蘭、瑞典、挪威、冰島、丹麥 法羅群島(丹)(6) 東歐: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7) 中歐: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8) 西歐: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摩納哥(7) 南歐: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塞爾維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希臘、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斯尼亞和墨塞哥維那 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安道爾(16) 非洲(53個國家/6個地區) 北非:埃及、利比亞、蘇丹、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摩洛哥、亞速爾群島(葡)、馬德拉群島(葡)(8) 東非: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索馬里、吉布地、肯亞、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塞席爾(10) 中非:查德、中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共和國(即:剛果(布))、剛果民主共和國(即:剛果(金))、聖多美及普林西比(8) 西非:茅利塔尼亞、西撒哈拉(註:未獨立,詳細請看:)、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布吉納法索、幾內亞、幾內亞比索、維德角、獅子山、賴比瑞亞、象牙海岸、迦納、多哥、貝南、尼日、加那利群島(西)(18) 南非:尚比亞、安哥拉、辛巴威、馬拉維、莫三比克、波札那、納米比亞、南非、史瓦濟蘭、賴索托、馬達加斯加、葛摩、模里西斯、留尼旺(法)、聖赫勒拿(英)(15) 大洋洲(14個國家/10個地區) 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萬那杜、密克羅尼西亞、馬紹爾群島、帛琉、諾魯、吉里巴斯、吐瓦魯、薩摩亞、斐濟群島、湯加、庫克群島(新)、關島(美)、新喀里多尼亞(法)、法屬波利尼西亞、皮特凱恩島(英)、瓦利斯與富圖納(法)、紐埃(新)、托克勞(新)、美屬薩摩亞、北馬里亞納(美) 北美洲(23個國家/13個地區) 北美: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格陵蘭(丹)(4) 中美洲:瓜地馬拉、貝里斯、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大黎加、巴拿馬(7) 加勒比海地區:巴哈馬、古巴、牙買加、海地、多明尼加、安地卡及巴布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多米尼克、聖露西亞、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格瑞那達、巴貝多、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波多黎各(美)、英屬維爾京群島、美屬維爾京群島、安圭拉(英)、蒙特塞拉特(英)、瓜德羅普(法)、馬提尼克(法)、荷屬安的列斯、阿魯巴(荷)、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英)、開曼群島(英)、百慕大(英)(25) 南美洲(12個國家/1個地區) 北部:哥倫比亞、委內瑞拉、蓋亞那、法屬蓋亞那、蘇利南(5) 中西部:厄瓜多、秘魯、玻利維亞(3) 東部:巴西(1) 南部:智利、阿根廷、烏拉圭、巴拉圭(4)
土地面積最小的國家[梵地岡]世界獨一無二的「城中之國」梵蒂岡位於羅馬城內台伯河西岸,面積不到0.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僅540餘人。這個世界最小的國家卻有一個可容納50萬人的大廣場----聖彼得廣場。圖中,橢圓形的廣場與羅馬城相連,長340米,寬240米,兩側被大理石弧形柱廊環抱,共有284根大圓柱和88根大方柱,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高插雲霄的方尖石碑。聖彼得廣場是羅馬教廷舉行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世界各地來這里朝聖的信徒和遊客絡繹不絕。
[人口最少的是那個國家]西蘭公國(英文:Principality of Sealand),個人宣稱建立而未被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它聲稱怒濤塔(Roughs Tower)是該國的僅有陸上領土。這是一個位於英吉利海峽之上的廢棄人造建築,約距英國英格蘭薩福克郡海岸10公里(6英里)。該國自建立以來一直由其元首派迪·羅伊·貝茨和他的家人以及合作夥伴占據。西蘭公國的常住人口很少超過五人,其可供居住的領土面積大約有550平方米。西蘭無疑是世界上最知名的私人國家。

5. 2010各國外匯儲備

1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包括香港及澳門)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歐盟
(歐盟歐元區所有國家,包括歐洲中央銀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羅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華民國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韓國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爾及利亞 145,363 Apr 2009
12 德國 143,518 Feb 2009
13 泰國 140,000 Jan 2010
14 義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國 99,930 Feb 2009[1]
16 馬來西亞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亞 79,000 Sep 2007
20 美國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國 64,332 Mar 2009[1]
23 波蘭 63,847 Oct 2008
— 歐洲中央銀行
(不被任何一個單獨歐盟國家擁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麥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亞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奈及利亞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內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賓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羅馬尼亞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烏地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魯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亞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29,620 2007 est.
42 烏克蘭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蘭 26,630 Feb 2009[1]
45 哥倫比亞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門 20,000 Dec 2008
52 哈薩克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爾維亞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時 16,056 Feb 2009[1]
57 奧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亞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紐西蘭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羅埃西亞 10,852 Feb 2009[1]
64 波札那 10,000 May 2008
65 亞塞拜然 9,316 Apr 2008
66 約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西亞 8,426 Feb 2009[1]
68 芬蘭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維亞 7,717 Dec 2008
71 葉門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烏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國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 6,500 Oct 2008
76 卡達 6,368 2007 est.
77 塞普勒斯 6,176 2007 est.
78 敘利亞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烏茲別克 5,600 2007 est.
81 拉脫維亞 5,556 Feb 2009[1]
82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黑]] 5,151 Jan 2008
83 瓜地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幾內亞 3,928 2007 est.
86 哥斯大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庫曼 3,644 2007 est.
88 愛沙尼亞 3,526 Mar 2009[1]
89 馬爾他 3,522 2007 est.
90 緬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羅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臘 3,181 Feb 2009[1]
94 迦納 2,837 2007 est.
95 肯亞 2,615 Mar 2009
96 冰島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蘭卡 2,600 Oct 2008
99 多明尼加 2,525 2007 est.
100 象牙海岸 2,500 2007 est.
101 坦尚尼亞 2,441 2007 est.
102 喀麥隆 2,341 2007 est.
103 宏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薩爾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馬其頓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亞紐幾內亞 2,193 Dec 2007
108 模里西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爾巴尼亞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買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三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彭 1,459 2007 est.
114 摩爾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內加爾 1,350 2007 est.
116 喬治亞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馬 1,260 2007 est.
118 蘇丹 1,245 2007 est.
119 辛巴威 1,222 Mar 2008
120 亞美尼亞 1,141 Feb 2009[1]
121 尚比亞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維尼亞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爾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查德 997 2007 est.
127 布吉納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賴索托 889 2007 est.
129 愛爾蘭 854 Feb 2009[1]
130 衣索比亞 840 2007 est.
131 貝南 825 2007 est.
132 納米比亞 750 2007 est.
133 馬達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盧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貝多 620 2007 est
136 寮國 514 2007 est.
137 盧安達 511 2007 est.
138 史瓦濟蘭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維德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 301 2007 est.
142 蓋亞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貝里斯 150 Oct 2008
145 萬那杜 149 Dec 2007
146 馬拉維 140 2007 est.
147 甘比亞 120 2007 est.
148 幾內亞 119 2007 est.
149 蒲隆地 118 2007 est.
150 塞席爾 118 2007 est.

6. 美國崛起歷程

19世紀初,美國開始工業化,內戰之後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的時間里,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進步時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29年,發生了資本主義大蕭條,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牽連。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民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

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1882~1945)當選總統,全面推行以政府幹預市場為主要手段的「羅斯福新政」。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隨後推出一系列政策暫時解決緩解了許多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蘇醒起來。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參戰,為太平洋戰場主力軍。

二戰後,隨著軸心國的戰敗、英法實力的衰退,美國和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世界被分成了東西方兩大陣營。美蘇及其各自陣營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全面對抗,一如戰時,史稱「冷戰」。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軍參戰並與剛剛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志願軍進行了交戰,戰爭雙方以三八線為界簽署停戰協議告終。戰後,冷戰逐步升級。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使冷戰帶來的恐慌達到最高峰。1969年,阿波羅11號首次將人類送上了月球,美國在太空競賽中逐漸超越了蘇聯。

20世紀60年代中期,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反戰遊行伴隨著各種民權運動風起雲涌。此外,由於工業的發展與人口的集中,60年代後期,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70年代初期,因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是歷來最嚴重的一次。70年代中期,美國經濟一度復甦,但70年代末期又出現了通貨膨脹。

1976年,美國建國200周年,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由於擁有全球政治、軍事、經濟、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全面優勢,美國在冷戰中最終拖垮蘇聯,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贏得了冷戰的最終勝利,兩極格局逐漸被一超多強的國際新形勢替代,美國成為超級大國。

(6)以色列黃金儲備擴展閱讀:

美國具有全球性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影響力,其外交政策走向一直是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美國的外交關系規模是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幾乎所有的國家在華盛頓特區都設有大使館和派駐大使。

在西方世界方面,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均被視為是美國最親密的盟友。亞洲方面,在二戰後,日本、大韓民國和以色列均與美國有極緊密的外交關系,日、韓兩地更有美軍駐兵(參見駐日美軍、駐韓美軍)。

目前世界上只有朝鮮、伊朗、敘利亞和不丹四國未與美國建立外交關系。2015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訪問古巴後,古巴與美國恢復兩國中斷超過50年的外交關系。

但在中東及伊斯蘭社會冷戰後的美國外交一直不被看好,甚至常年被媒體評論為失敗,從巴以問題一直僵持不下,又911事件開始再到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的戰爭泥潭,阿拉伯之春變成阿拉伯之冬,經歷動盪的利比亞和敘利亞乃至埃及、黎巴嫩至今局勢還沒有穩定下來,這導致了中東地區的20多個國家的反美浪潮愈演愈烈。

而美國的外交政策也實在讓人難以捉摸。據有關信息指出,美國政府在明知恐怖組織的威脅性下,仍然放手不管,導致了如今ISIS對中東威脅的加重

7. 以色列的錢現在有比美國多嗎

你問的是貨幣流通量?還是貨幣發行量?財政盈餘?總資產?……
美國財政有天文數字的國債,某種意義上是最窮的國家。
補充:美國財政雖然很「窮」,但是每年也要固定給以色列幾十億美金的援助,對以色列的財政平衡有重要的作用,隨手賞一點就能讓小弟吃上飯,你說誰窮誰富。
以色列的貨幣謝克爾對美元匯率是一百比一,論貨幣數量也許以色列還有一拼。

8. 在當今世界上哪個國家的密秘武器最為先進,中國又排名第幾

根據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的國際軍控及裁軍組織2008年度世界軍事實力排名:中國的綜合戰爭實力排世界3位(美、俄、中)綜合軍事力量排世界4位(美、俄、法、中)常規軍事力量排世界7位(美、俄、法、英、德、日、中)核軍事力量排世界5位(美、俄、法、英、中)陸軍軍事力量排世界2位(俄、中、美)空軍軍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俄、法、德、英、中)海軍軍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俄、英,日、法、中).軍事排名沒有冠亞之爭,哪怕專家估計的也不一定準。最先進的武器反艦導彈方面、戰略導彈、戰術導彈、坦克、火炮系列、核潛艇、核彈、激光武器、還有最先進的導彈打衛星和彈道導彈打航母。中國陸軍第一其他不行綜合也就前5把中國軍隊的鬥志第一,中國陸軍作戰實力世界第一,海軍、空軍應該都在5名之後。中國軍隊有個屁士氣,大部分都是義務兵,只會「搶險救災」,大部分連槍都沒有摸過。中國士兵缺乏最基本的防護——先進的防彈衣和防彈頭盔,槍上沒有好的瞄準鏡,無法對付較遠距離上的敵人。中國士兵在國慶60周年大閱兵上那緊綳的神情貌似堅毅,卻暗含怕死的心理,美國大兵對戰爭體現出的從容與自信是中國士兵所沒有的。即使中國裝備成千上萬的先進戰斗機、大型運輸機、坦克、核潛艇、航空母艦,中國依然是落後的,因為中國軍事戰略的思想落後別人上10年,思想上的落後是不能靠軍事技術和武器裝備來彌補的。3軍事排名說法有很多,有說世界第二的,有說世界第七的,不過基本都是前十名內,個人感覺這些都是無稽之談,不真打的話誰都不知道誰什麼實力,現在這信息戰和心理戰影響太大了,全是假情報,假信息,你怎麼知道什麼情報是真的,什麼情報是假的,舉個例子:朝鮮戰爭,當時包括主席在內沒有人對打贏這場戰爭抱有絕對的把握,外國更沒人認為中國能戰勝聯合國軍了,可結果呢,中國還是算勝了,全世界都傻眼了,所以說這個不好說,還有說鬥志,士氣什麼的,固然重要,但是已經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了,而且那都是幾十年前的事了,部隊早就換了一批又一批,真不知道現在的解放軍還能不能經得起戰爭的考驗了,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畢竟這么多年沒打仗了,真不好說。但是目前中國在導彈,外太空等一部分高尖端領域中還是處在世界前列的,並不比美國等西方國家差多少,甚至有些已經超過俄羅斯,所以說沒有具體的軍事排名,如果非要排出來個一二三的話,個人感覺第七吧。其實這樣的問題很不好回答.如果只看裝備先進程度,肯定是世界前10.但由於中國近來沒有經歷戰爭,所以部隊戰鬥力就不得而知.但能肯定地告訴你,中國的陸軍裝備是最齊的,一旦投入戰斗肯定是唱主角.而海軍和空軍卻沒成什麼氣候,但最近暴出什麼殲14和航母計劃.可以看出,中國的軍事實力在增強.但是中國戰略主要是觀望,不會插手戰爭.所以中國軍事排名可能在很長的時內不得而知.保守估計是前十,只可惜當今眼下缺少一幫熱血青年,並且缺少戰爭的考驗,武器先進並不是最主要的,要看整體實力!軍事實力排名不是那麼簡單的他涵蓋了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作戰經驗遠程作戰能力和攻防兼備作戰能力等等不能簡單的說排在第幾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發展我國國防實力不斷在進步處在世界領先地位這毋庸置疑。中國軍事實力,陸軍綜合在美國之後,空軍排在美、俄、法、列第五,海軍有望在10年內躍居世界第二!中國陸軍世界第一,總的來說排世界第三。美國海軍第一,俄羅斯空軍第一。前段時間社會科學院發布,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二十四日電中國社科院今天發布的二0一0年《國際形勢黃皮書》對十一個大國的綜合國力進行評估後認為,美國、日本和德國綜合國力排前三,中國位列第七。/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目的我們不去探討,但是有實力是肯定的。/張召忠說:目前中國軍事實力5到7名/各部門說明有個部門的目的。/考察軍事實力,處理軍事、科技、經濟之外還不能否認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因素。前7都是不可能的了,很後面的夜戰游擊長途奔襲是我軍的優良傳統么哦有任何國家能夠比得了的論陸軍力量,位置依次為:中國、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和英國;論空軍力量前七名: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德國、法國和以色列;論海軍力量依次是:美國、俄羅斯、英國、日本、印度、法國和中國綜合能力全球第三,若算上信息化作戰能力則為第八 論陸軍俄羅斯聯邦永遠第一!因為俄羅斯重工業發達世界公認第一!人力物力全部發展在重工業上!從理論上講俄羅斯陸軍力量比美國造價低廉還實用,而且重工業生產力強而且還快!俄羅斯的圖系列飛機美國現在都造不出來可想他的重工業是多麼的可怕!如果他部署在遠東的坦克都背打光了在戰爭的時間里他可以迅速的造第二批.第三批...俄羅斯全民都當過兵不愁沒駕駛員,是陸軍是塊難啃的骨頭!海軍美國日本並列第一!為什麼這么說呢。因為美國強大海軍分布面積廣形不成什麼大的戰斗局勢只是一種威懾而日本就不同繼二戰中途島失敗後日本的海軍理論得到強化如果常規打海戰的話日本無論技術還是數量都不會不吃虧的,日本封存的好幾批先進的軍艦如果戰時可拿出來擴編!美國戰線拉的太長是打不過日本的比較現在的科技已經不是二戰了!空軍論科技美國第一論數量中國第一論噸位俄羅斯第一未來戰爭有未來的打法一條魚可腥一鍋湯、 未來的戰爭起因不一樣但結果都是一樣的!沒有最強只有更強!如果真打起來,世界上只有中國和美國兩只虎!其他的成不了氣候!俄羅斯打不起,印度造不出來白費,日本一打起來經濟就完了,朝鮮只會找事成不了氣候,歐洲的內部還矛盾呢別說統一戰爭了,中國現在專心發展沒有時間打理阿三、越南猴子、菲律賓鳥人,美國就搞破壞不讓中國發展找阿三抑制中國,打起來難。。。打起來我相信沒人會用核武器,紙老虎罷了!中國要想打首先考慮的就是南沙、釣魚島、其次是台灣、藏南! 其實我感覺樓上說的這些都是從表面上而言的,軍事實力並非只是指裝備,武器這些。。跟重要的是還有軟實力。比如說在面對戰爭時這個國家所表現出來的民族凝聚力,這個國家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抗爭精神,美國人將舉槍投降視為理所應當,而日本人則認為這是恥辱。。我們中國人在面對外來侵略時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足一保證只要是正義的戰爭中國是不可戰勝的!要是常規的話應該和俄羅斯並列第二美國我們是沒多大希望的俄羅斯經濟不如我們武器雖然比我們先進但是我們中國人多可以製造更多的武器(俄羅斯1.4億人明天可以1架t50我們中國14億人一天可以造10架J11B)可以用數量的優勢抵消質量但是俄羅斯的GDP不如中國若是長期戰爭他們的錢一定不夠花到時候他們可能就要小米加步槍了而我們有幾萬億的儲備黃金儲備也很多可以比他們堅持更久但我們也有薄弱就是石油要是石油不能正常供應我們很可能敗不過俄軍在西伯利亞的軍隊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不怎麼開始戰爭的話我們從北京調兵到西伯利亞再佔領了應該也就是幾天的問題那時候就不愁石油了那裡多的是石油中國與俄羅斯誰厲害應該取決與誰先發動戰爭同樣若俄羅斯先發動戰爭利用速戰速決戰術今天可能就可能拿下北京各地的兵都沒到位首都就失守了應該很快就潰敗綜合排名3#中國60年大閱兵上展出的武器我覺得沒外國的好看,我同學說中國的武器不中看但中用,你們覺得呢?中國的綜合戰爭實力排世界3位(美國、俄羅斯、中國)綜合軍事力量排世界4位(美國、俄羅斯、法國、中國)常規軍事力量排世界7位(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德國、日本、中國)核軍事力量排世界5位(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中國)陸軍軍事力量排世界2位(俄羅斯、中國、美國、)空軍軍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英國、中國)海軍軍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國、俄羅斯、英國,日本、法國、中國)true我認為我國軍力在世界上能排第8就不錯了!true衡量一支軍隊戰鬥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true一、部隊的裝備:我國目前在航天與導彈技術方面,並不輸給任何一個國家,所以說在這方面可以名列前三甲;在核武器的質量上,也不比任何一個有核武的國家差,但數量就比不上美俄。但我軍在電子技術、飛機發動機技術方面就要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嚴重影響我國常規武器的威力;true二、部隊武器的自給量:也就是說,我國在武器方面對外國的依賴有多重?戰爭對武器的消耗非常大,需要及時補充,才能滿足部隊的需要。如果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對外國依賴過大,也會嚴重的削弱這個國家的戰鬥力!true三、官兵的訓練水平:如果把訓練當兒戲,不嚴格,擺花架子,那這支軍隊就算裝備世界最好的武器,其戰鬥力也等於0!我國有些部隊訓練還是很嚴格的,但有些就差了點,把演習當成了演戲,謀戰成了謀官……true四、一次性能投入多少兵力作戰,後備武裝力量要多久才能動員起來!一次性投入的部隊多少,有時候往往決定戰爭的勝敗,而後備武裝力量的動員能力,也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true五、遠洋作戰能力的強弱:我軍目前仍屬於一支防禦型軍隊,缺乏遠程作戰運輸力量。目前,我軍在與我國有陸在接壤的國家作戰,應該沒有問題,但如果相隔一道海峽的話,就不行了,至於要像美軍那樣全球作戰,那更是痴人說夢話!true六、部隊的官兵素質:一支部隊的官兵素質的高低,也決定了這支部隊的作戰能力!現代戰爭需要的是高技術的人才,不是過去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那種!我軍目前的士兵大多數來自農村,學歷也比較低,一般都是初中的居多,這嚴重的影響了我軍武器威力的發揮!官兵進軍營後不能很快的掌握武器的使用!true七、要有一套能與之配套的戰爭理論!一支軍隊,就算裝備最好的武器、有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訓練水平,但如果沒有與之相配套的戰爭理論作指導,也一定會打敗仗。最明顯的例子是,二戰初期,德國、英國、法國的軍隊裝備、訓練、能力都不分上下,但由於德國有先進的閃電戰理論作指導,所以能橫掃歐洲,而英國法國雖然裝備、訓練都不錯,但還抱著老套的作戰理論不放,結果吃了敗仗。true能影響一支軍隊戰鬥力的因素除了以上這些外,戰爭的性質也決定了戰爭的成敗!true綜上所述,我認為目前我國在保家衛國這方面沒問題,但還是屬於防禦型的部隊,遠洋作戰能力低,在某些高精尖技術方面例如電子技術、精密儀器製造、航空發動機等方面還存在依賴外國的傾向,要做到攻防兼備、完全自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軍事力量能排在第8就很不錯了!第2,僅次於美國,我認為是有點誇大了,這是美國老說的具體的軍事裝備沒人敢斷定中國排第幾,雖然目前公布的是美國第一,但鬼知道我們中國和俄羅斯暗地裡藏著多少高尖端秘密武器。但有一點敢肯定中國第一,那就是軍人的素質以及軍人的精神。中國軍人在全世界都是頗負盛名的,中國軍人在任何戰爭中都沒有過怕死的案例,這就是中國的軍魂自稱是第三第二 第一是美國來自手機問問來自手機問問說實話,中國的軍事實力在全球最多就排第四。綜合實力。部隊要行成戰鬥力需要的是國家經濟的。雖然我國現在經濟實力不錯,排了前三還是多少,可是說實在的,中國打不起戰,玩不起。所以,第四都只能是勉強些。按戰時人員,裝備數量,戰爭動員能力,我國可以排在前三。但如果按兵員素質,武器質量,武器技術及生產能力把我國絕對不在前五之列。上面說的核實力前五無可厚非;但常規軍力卻讓人不敢恭維,至於陸軍,很多人認為很強,憑什麼,鳥還以為是幾十年以前呢啊,打仗不怕死敢沖就無敵啊,我國軍隊已經沐浴和平陽光30餘年了,我們的士兵現在都是2年義務兵的85後和90後,甚至90後佔到多數。基本的團,營,連,排等作戰單位沒有有現代戰爭指揮經驗的軍官。2年的義務兵(參加的實彈射擊次數都有限)+大學畢業沒有現代戰爭指揮經驗的軍官,這樣的陸軍會是世界第一???美國不說了,你把這些年不斷在戰火里錘煉的俄羅斯,以色列,英國等國的陸軍排哪去了,這些常年處於戰火中的陸軍還不如我們的菜鳥陸軍嗎???至於空軍???戰機數量是多,可拿的出手的三代機也就將近500架,同等實力的還有美,俄,法,日,以,及歐洲聯合裝備「台風」的四國,我國在裡面充當什麼角色很難說(美,俄,法是絕對在我們前面的,而以色列空軍也是世界聞名的,實戰不斷,其戰機質量,飛行員素質絕對不是我們可比的)。海軍方面,我們更不在前五之列。雖然我國掛著水面艦只數量世界第一頭銜,可算的上叫艦的也就不到30艘驅逐艦,其中可拿的出手的現代化驅逐艦只有2艘新中華神盾艦,和勉強算先進的4艘「現代」級,常規潛艇50多艘,但屬於破敗不堪大任的角色,6艘攻擊核潛艇只是人家60-70年代水準,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還故障不斷,切不具備遠洋戰備巡航能力。而美,俄,英,法,日。海軍軍艦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遠高於我國海軍,所以我國還據排名絕對不在世界前五之列。這是我國三軍的現實情況,不承認也罷,希望我們不要總以為自己是「天朝上國」。總的來說,如果是同等數量規模比較,我國軍力絕對不在世界前五。我們的優勢就是數量上。中國的綜合戰爭實力排世界3位(美、俄、中)綜合軍事力量排世界4位(美、俄、法、中)常規軍事力量排世界7位(美、俄、法、英、德、日、中)核軍事力量排世界5位(美、俄、法、英、中)陸軍軍事力量排世界2位(俄、中、美)空軍軍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俄、法、德、英、中)海軍軍事力量排世界6位(美、俄、英,日、法、中)海軍常規艦隊亞洲排3位(印度、日本、中國)中國的綜合戰爭實力排世界3位美、俄、中我認為我國軍力在世界上能排第8就不錯了!衡量一支軍隊戰鬥力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部隊的裝備:我國目前在航天與導彈技術方面,並不輸給任何一個國家,所以說在這方面可以名列前三甲;在核武器的質量上,也不比任何一個有核武的國家差,但數量就比不上美俄。但我軍在電子技術、飛機發動機技術方面就要落後於發達國家,這嚴重影響我國常規武器的威力;二、部隊武器的自給量:也就是說,我國在武器方面對外國的依賴有多重?戰爭對武器的消耗非常大,需要及時補充,才能滿足部隊的需要。如果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對外國依賴過大,也會嚴重的削弱這個國家的戰鬥力!三、官兵的訓練水平:如果把訓練當兒戲,不嚴格,擺花架子,那這支軍隊就算裝備世界最好的武器,其戰鬥力也等於0!我國有些部隊訓練還是很嚴格的,但有些就差了點,把演習當成了演戲,謀戰成了謀官……四、一次性能投入多少兵力作戰,後備武裝力量要多久才能動員起來!一次性投入的部隊多少,有時候往往決定戰爭的勝敗,而後備武裝力量的動員能力,也與國家的命運休戚相關!五、遠洋作戰能力的強弱:我軍目前仍屬於一支防禦型軍隊,缺乏遠程作戰運輸力量。目前,我軍在與我國有陸在接壤的國家作戰,應該沒有問題,但如果相隔一道海峽的話,就不行了,至於要像美軍那樣全球作戰,那更是痴人說夢話!六、部隊的官兵素質:一支部隊的官兵素質的高低,也決定了這支部隊的作戰能力!現代戰爭需要的是高技術的人才,不是過去那種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那種!我軍目前的士兵大多數來自農村,學歷也比較低,一般都是初中的居多,這嚴重的影響了我軍武器威力的發揮!官兵進軍營後不能很快的掌握武器的使用!七、要有一套能與之配套的戰爭理論!一支軍隊,就算裝備最好的武器、有最好的人才,最好的訓練水平,但如果沒有與之相配套的戰爭理論作指導,也一定會打敗仗。最明顯的例子是,二戰初期,德國、英國、法國的軍隊裝備、訓練、能力都不分上下,但由於德國有先進的閃電戰理論作指導,所以能橫掃歐洲,而英國法國雖然裝備、訓練都不錯,但還抱著老套的作戰理論不放,結果吃了敗仗。能影響一支軍隊戰鬥力的因素除了以上這些外,戰爭的性質也決定了戰爭的成敗!綜上所述,我認為目前我國在保家衛國這方面沒問題,但還是屬於防禦型的部隊,遠洋作戰能力低,在某些高精尖技術方面例如電子技術、精密儀器製造、航空發動機等方面還存在依賴外國的傾向,要做到攻防兼備、完全自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軍事力量能排在第8就很不錯了!軍事實力沒有排名這種說法 抗美援朝的時候美國軍事裝備第一 結果被一窮二白的中國打贏了裝甲戰車數量是世界第三,質量是世界第八。true我個人認為陸軍在前三的,空軍在前八,海軍在前十(亞洲第二,客觀說日本海軍較強,背後有美軍撐腰)

閱讀全文

與以色列黃金儲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開戶香港期貨所 瀏覽:960
合營企業投資 瀏覽:891
青海省年豐投資有限公司 瀏覽:614
08245股票 瀏覽:573
華民慈善基金會登陸 瀏覽:838
8200美金等於多少人民幣 瀏覽:126
stp外匯平台 瀏覽:457
資金用途有哪些 瀏覽:711
格萊美股票 瀏覽:688
滬深300指數基金管理費最低 瀏覽:62
大學生創業無息貸款政策 瀏覽:957
京保貝目標群體資金來源 瀏覽:409
廣西白砂糖今日價格 瀏覽:657
為什麼資金凈流入是負數 瀏覽:949
股票型基金重倉股是什麼 瀏覽:651
孩子理財保險 瀏覽:231
向上理財銀行存管 瀏覽:29
活期理財推薦 瀏覽:970
外匯平台需要多大資金量 瀏覽:785
基金下折後如何計算盈虧 瀏覽: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