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黃金儲備對國家經濟的影響
正確理解黃金儲備的概念的意義在於:一是有利於確定合理的黃金儲備規模;二是可以避免與商業銀行日常營運的黃金資產混為一談,有利於銀行業務的正常運行;三是有利於實行黃金管制國家的中央銀行正確制定黃金管理政策,促進本國黃金產業及相關行業的健康發展。
黃金儲備作為一國的國際儲備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儲備量的多寡關繫到一國對外經濟貿易的資信程度。它在穩定國民經濟、抑制通貨膨脹、提高國際資信等方面有著特殊作用。這種作用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都是相當顯著的。
西方經濟學家凱恩斯曾形象地概括了黃金在貨幣制度中的作用,他說:「黃金在我們的制度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它作為最後的衛兵和緊急需要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其他更好的東西可以替代它」。就黃金而言,對一個國家來講,黃金是作為具有無限權威性的儲備資產。可以說,擁有黃金的國家不必懼怕外國政府做出任何有關變更黃金價值和改變黃金使用條件的決定。對任何一個國家的貨幣或任何一種國家貨幣來說,這兩種情況都是有可能發生。此外,由於軍事、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同樣也會引起紙幣價值的不穩,並促進物價上漲,而黃金對這些似乎並不怎樣敏感。黃金是一種並不建立在借貸關系基礎上的儲藏手段,黃金的持有者不會因國際銀行體系發生變化而受到影響。
『貳』 黃金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中世紀的時候黃金是一國經濟實力的代表,黃金越多表明購買力越強,實力越強,所以會出現歐洲殖民主義者到處搶奪黃金到自己國內.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在金本位制度下,黃金的產量不能與世界經濟總量一起增長,不能代表財富的增長,這時黃金不再有以前那麼重要的作用.但它作為最好的保值品種,受到各國央行儲備的重視.一國有足夠的黃金儲備可以保證央行儲備結構的合理.但他對一國經濟的增長沒有太大的影響.
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易是用黃金來進行的,當然現在美金也可以
『叄』 黃金在貨幣中的地位。黃金在經濟中有多重要
在過去金本位的情況下,黃金就是國家經濟的一切。沒有黃金,就沒有貨幣,沒有貨幣,國家的經濟根本無法長期發展。
但是現在的貨幣都是這樣的,美元和一籃子商品掛鉤,而世界其它貨幣和美元掛鉤。所以現在黃金在經濟中的地位已經不如之前了。除去工業的黃金需求,現在的黃金主要就是一般投資品。
而國家儲備黃金的主要作用,也是起到一個戰略投資的作用。當然,誰的黃金儲備多,誰在金本位體制下的發言權也大。現在不是,誰能保證將來不是?
『肆』 黃金在金融,國家經濟上起什麼作用
首先,黃金是一種資產。黃金是一種世界公認的國際性貨幣,在十九世紀時出現的「金本位」時期。「金本位制」即黃金可以作為國內支付手段,用於流通結算;可以作為外貿結算的國際硬通貨。雖然早在1717年英國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但直到1816年才正式在制度上給予確定。之後德國、瑞典、挪威、荷蘭、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先後宣布施行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黃金貨幣屬性表現的高峰。世界各國實行金本位制長者二百餘年,短者數十年,而中國一直沒有施行過金本位制。之後由於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紛紛進行黃金管制,金本位制難以維持。二次大戰結束前夕,在美國主導下,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相關決議,決定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但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諾擔負起以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國際義務。
但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相繼發生了數次黃金搶購風潮,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先是放棄了黃金固定官價,後又宣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義務,因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於是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改革。這一改革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到1978年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獲得批准,可以說制度層面上的黃金非貨幣化進程已經完成。 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然不是金銀,金銀天然是貨幣。」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誕生的歐元貨幣體系,明確黃金占該體系貨幣儲備的15%。這是黃金貨幣化的回歸。 ——黃金仍是可以被國際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磅、日元之後的第五大國際結算貨幣。大經濟學家凱恩斯揭示了貨幣黃金的秘密,他指出:「黃金在我們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為最後的衛兵和緊急需要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取代它。」現在黃金可視為一種准貨幣。
黃金也是一種商品。做黃金飾品(包括首飾、佛像裝飾、建築裝飾等)和黃金器具,是黃金最基本的用途。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金飾日益從宮廷、廟宇走向了民間,由達官貴人們的特權變成了大眾消費。
現在每年世界黃金供應量的80%以上是由首飾業所吸納的。 由於黃金價格昂貴和資源的相對稀少,限制了黃金在工業上的使用,工業用金佔世界總需求量的比例不足10%。但是有專家認為,今後首飾用金將會趨向平穩,工業用金的增長將是帶動黃金供需結構變化的重要力量,所以黃金的商品用途還需從多方面去開拓。
『伍』 黃金在國家經濟中為何如此重要
黃金的稀有性使黃金十分珍貴,而黃金的穩定性使黃金便於保存,所以黃金不僅成為人類的物質財富,而且成為人類儲藏財富的重要手段,故黃金得到了人類的格外青睞。
黃金史學家格林就指出:「古埃及和古羅馬的文明是由黃金培植起來的。」掠取佔有更多的黃金是古埃及、古羅馬統治者黷武的動力。
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849年,古埃及統治者先後對努比亞(尼羅河上游一個小國,有豐富的黃金資源)進行了四次掠奪性戰爭,佔領了努比亞全部金礦。公元前1525年至公元前1465年埃及第十八王朝法王又先後發動了兩次戰爭,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掠奪了大量金銀。大量金銀流入埃及,使埃及財富大增,使他們有能力興建大型水利工程,發展農業,興建豪華宮殿和陵園,為人類留下了巨大的阿蒙神廟遺跡和金字塔。僅圖坦哈蒙陵墓中的金棺就重達110公斤。
公元前47年古埃及被羅馬帝國佔領,羅馬大帝愷撒凱旋羅馬時,展示了從埃及掠奪的2822個金冠,每個金冠重8公斤,共計22.58噸;還展示了白銀 1815噸。抬著遊行的金銀重達65000塔蘭特,約1950噸。金銀的積累使羅馬帝國的國力大增,使他們有能力建起一批宏偉的建築。這些建築現在雖大多已是殘垣斷壁,但至今仍在文學、史學、法學、哲學諸方面給人類以深刻的影響。
黃金也是近代工業文明的物質基礎。
十六世紀新航線的開辟與新大陸的發現,對歐洲經濟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中美洲、非洲的黃金及白銀流入歐洲,使歐洲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增加。在16世紀葡萄牙從非洲掠奪黃金達276噸;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金銀更多,16世紀末西班牙控制了世界黃金開采量的83%。金銀的大量流入,造成了歐洲物價的上漲,出現了第一次價格革命,對歐洲封建主義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7世紀葡萄牙為了對抗西班牙,而與英國結盟,並向英國的工業品開放了市場。此時在葡萄牙控制下的巴西黃金開發高潮興起,巴西黃金完全有可能轉化為資本,而使葡萄牙完成工業革命,但由於統治者的封建專制,葡萄牙成了黃金漏斗,大部分黃金流向了英國。僅流入英國國庫的黃金就有600噸,再加上其他國家的流入,使英國迅速地積累了巨額的貨幣資本,率先於1717年施行了金本位制,為英國的金融體制提供了可靠的經濟擔保。所以此時發生的第二次價格革命,不僅沒有影響英國的金融業,反而為英國商品的出口創造了條件,英國產品出口量佔了全世界總量的1/4。工業革命終於在英國發生了。
當代黃金所扮演的角色雖已有所改變,但是各國仍然儲備了約3.1萬噸的黃金財富,以備不測之需;還有2萬多噸黃金是私人擁有的投資財富。所以有人認為現在人類數千年生產的約14萬噸黃金中有4成左右作為金融資產,存在於金融領域,6成左右是一般性商品,主要的功能是用於消費。黃金作為貨幣的歷史十分悠久,出土的古羅馬亞歷山大金幣 距今已有2300 多年,波斯金幣已有2500多年歷史。現存中國最早的金幣是春秋戰國時楚國鑄造的「郢愛」,距今也己有230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些金幣只是在一定范圍內、區域內流通使用的輔幣。黃金成為一種世界公認的國際性貨幣是在十九世紀出現的「金本位」時期。「金本位制」即黃金可以作為國內支付手段,用於流通結算;可以作為外貿結算的國際硬通貨。雖然早在1717年英國首先施行了金本位制,但直到1816年才正式在制度上給予確定。之後德國、瑞典、挪威、荷蘭、美國、法國、俄國、日本等國先後宣布施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是黃金貨幣屬性表現的高峰。世界各國實行金本位制長者二百餘年,短者數十年,而中國一直沒有施行過金本位制。之後由於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紛紛進行黃金管制,金本位制難以維持。二次大戰結束前夕,在美國主導下,召開了布雷頓森林會議,通過了相關決議,決定建立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但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諾擔負起以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國際義務。但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相繼發生了數次黃金搶購風潮,美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先是放棄了黃金固定官價,後又宣布不再承擔兌換黃金義務,因此布雷頓森林貨幣體系瓦解,於是開始了黃金非貨幣化改革。這一改革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開始,到1978年修改後的《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獲得批准,可以說制度層面上的黃金非貨幣化進程已經完成。
馬克思說過:「貨幣天然是金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正如在金本位制之前,黃金就發揮著貨幣職能一樣,在制度層面上的黃金非貨幣化並不等於黃金已完全失去了貨幣職能:
——外貿結算不再使用黃金,但最後平衡收支時,黃金仍是一種貿易雙方可以接受的結算方式。
——黃金非貨幣化並未規定各國龐大的黃金儲備的去向,就連高舉黃金非貨幣化大旗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僅規定處理掉1/6黃金儲備,而保留了大部分黃金儲備,顯然為自己留了一根貨幣黃金的尾巴。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誕生的歐元貨幣體系,明確黃金占該體系貨幣儲備的15%。這是黃金貨幣化的回歸。
——黃金仍是可以被國際接受的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之後的第五大國際結算貨幣。大經濟學家凱恩斯揭示了貨幣黃金的秘密,他指出:「黃金在我們的制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作為最後的衛兵和緊急需要時的儲備金,還沒有任何其他的東西可以取代它。」現在黃金可視為一種准貨幣。
做黃金飾品(包括首飾、佛像裝飾、建築裝飾等)和黃金器具,是黃金最基本的用途。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金飾日益從宮廷、廟宇走向了民間,由達官貴人們的特權變成了大眾消費。現在每年世界黃金供應量的80%以上是由首飾業所吸納的。
由於黃金價格昂貴和資源的相對稀少,限制了黃金在工業上的使用,工業用金佔世界總需求量的比例不足10%。但是有專家認為,今後首飾用金將會趨向平穩,工業用金的增長將是帶動黃金供需結構變化的重要力量,所以黃金的商品用途還需從多方面去開拓。
當前黃金商品用途主要是首飾業、電子工業、牙醫、金章及其他工業用金。應該承認,目前黃金的商品用途仍是十分狹小的,這也是黃金長期作為貨幣金屬而受到國家嚴格控制的結果。今後隨著國際金融體制改革的推進;金融黃金的商品屬性的回歸趨勢加強,黃金商品需求的拓展對黃金業的發展將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價值變化)價值變化微小
(流動性/變賣性)高
(贏利性)買賣實金盈利低,但風險也低,炒作紙黃金(標准合約)相對盈利高,但風險較大
(維護成本)實金的維護成本高,而紙黃金,如標准合約的維護成本低
除上述比較外,投資者還可以比照上述方式將黃金與其他投資對象進行比較分析,如白銀、古玩、珠寶、名表之類,從中可以獲得一些有益啟發。可以看出,黃金具有價值穩定、流動性高的優點,是對付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如果對期貨市場以及黃金價格變化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分析能力,還可參與黃金期貨投資獲利。
一般來說,無論黃金價格如何變化,由於其內在的價值比較高而具有一定的保值和較強的變現能力。從長期看,具有抵禦通貨膨脹的作用;房產從長期看,具有很大的實用性,如果購買時機、價格和地區比較合理,也有升值潛力;而儲蓄對應對各種即時需求最為方便;股票贏利性與風險性共存。這些投資的優勢和作用,要根據各種目的、財力和投資知識而決定。
『陸』 為什麼各個國家要大量儲備黃金
首先,目前的黃金儲備不怕杠桿變化的影響。影響黃金的因素很多,包括世界政治、軍事、經濟等。不確定因素很多。當有變化時,黃金的影響小於紙幣。由於其獨特的硬通貨優勢,黃金持有者不會受到國際銀行體系或政治形勢變化的影響,從而保證了資金的價值。
第四,我已經向大家解釋過,世界政治、經濟等因素都會影響現貨金的價格。你知道黃金是一種不怕借貸關系影響的商品嗎?因此,國家黃金儲備不會受到國際銀行體系任何變化的不必要影響。
『柒』 黃金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
黃金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大講堂之王一鳴--黃金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
.
2005-10-21 .
年輕時,他因激情而選擇經濟學,如今他賦予枯燥的經濟理論以激情,他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問題,將自己的體驗總結經驗,他親身參與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的前期調研,讓我們來聽聽他的感受,他的觀點,《中國經濟大講堂》本期主講嘉賓,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打開中國經濟問號。
王一鳴:黃金發展時期的中國經濟
今天,我們要對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進行一些展望,我們正處在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可以說正處在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同時也處在一個矛盾凸顯時期,我們既面臨著很多戰略機遇,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我們可以說,我們耽誤不得也失誤不起,我們要謀劃好我們的發展思路,謀劃好我們的藍圖,謀劃好我們的路線圖,我們才能趁勢而上,才能實現我們的既定目標,如果我們戰略上有失誤,那我們就會貽誤發展的時機,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所以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黃金發展期的中國經濟,我講五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並存的時期。為什麼說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黃金發展時期?按照世界銀行的分類,我們說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在650美元以下我們叫低收入國家,650到2555美元我們把它劃為中等收入國家,2555美元到7911美元叫中高收入國家,7911美元以上我們就叫高收入國家,我們中國是在1996年超過了650美元,也就是說1996年,我們就開始告別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2003年我們開始我們突破了一千美元,人均GDP突破了一千美元,那麼我們要實現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到那個時候我們要達到多少呢,就是人均三千美元,那樣我們就可以由一個中等收入國家向中上等收入國家邁進。
從工業化的進程來看,我們也處在工業化的中期階段,去年我們人均國內產總值是一千二百七十美元,今年我們有可能達到一千四百美元,按照匯率計算,我們按錢納里的模型,我們也基本達到了就是正處在一個工業化中期階段,那麼從各個國家的發展經歷表明了走出低收入國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這么一個時期,或者說工業化正處在中期的這么一個階段,往往會出現一個黃金發展時期,同時這個時期也可能是矛盾凸顯時期,為什麼?它處在一個社會轉型之中,也就是說農業為主導的社會向工業為主導的社會轉化,中國現在正處在這種大的社會轉型之中。
所以我們要強調的是這個階段為什麼是黃金發展時期,我們說理由有這么幾個方面:第一,消費結構開始出現升級,它就為經濟增長創造了巨大的需求,市場需求。我們消費結構在發生什麼變化呢?就是說我們正處在由吃、穿、用為主導的這么一個消費階段,正在轉向住和行為主導的一個消費結構,大家在北京很直觀可以感覺到,這個街上的汽車是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擁堵,我們每個月的汽車的銷售量都可能在三到五萬輛之間,這個說明我們汽車正在進入家庭。另外,大家也可以感受到,住宅、小區像雨後春筍不斷的涌現,人們正在大量的購置不動產,這就表明我們的消費結構正在發生轉型,經濟學上有一個用恩格爾系數來表達我們消費中用於實物支出的比重,那麼我們恩格爾系數已經由1995年末的39.4%下降到去年的37.7%,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就是它用了三分之一多一點用於實物支出,那麼其他的會用於什麼呢?就會用於住和行的積累和支出,甚至用於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教育和培訓。
那麼農村居民,由1995年末的49.1%下降到2004年的47.2%,也就是農民居民恩格爾系數也下降到50%以下,除了住房的消費以外,我們還會有許多新的消費熱點,包括電信,我們現在行動電話用戶超過三億人,我們城鎮居民也就五億人。
還有醫療保健的消費等等,我們說這些住、行和新的消費熱點就會對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需求,我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型,就是我們不但追求我們的基本的物質需求的滿足,我們還在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
第二、我們產業結構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這種變化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我們說住和行的需求,它跟吃穿、用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說要建房子,就需要鋼材、水泥、鋁合金,要發展汽車,同樣需要大量鋼的薄板,這是比較高端的產品,需要各種電子,汽車用的電子產品,需要玻璃,需要橡膠做輪胎,這些產業有什麼特點呢,它的產業鏈條比我們說吃、穿、用這些產業的鏈條要長得多,那麼它就會形成很多中間需求,就是我們說投資品中間品的需求,那麼它就會使得產業鏈條拉長,使得我們的產業結構發生變化,這幾年來看,我們的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很明顯的變化,比如說本世紀以來,2000年我們的工業比重佔GDP的比重是多少呢?是50.2%,到去年我們提高到52.9%,也就是說提高了2.7個百分點,這表明什麼?我們工業還在加快,它佔GDP比重還在提高。而在工業結構內部,你會發現,鋼材、水泥、有色金屬、鋁合金這些重工業部門的比重提高在加快,你比如重工業部門占工業增加值比重,2000年是62.5%,去年2004年67.6%,提高了5.1個百分點,也就是四年中提高了5.1個百分點,表明什麼呢?我們正在呈現工業化過程加快,重化工業部門提高的這樣一個態勢,這種態勢也會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對環境的排放量就迅速增加,這對我們這種處理生產的工業化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就提出了挑戰,所以我們說這個階段由於需求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也發生變化。
王一鳴:2010年,中國會有多少人居住在城市?
第三、為什麼是黃金發展時期,我們說城鎮化在加速發展,為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也在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可以說,當今中國正處在可以說是世界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的過程,我們現在流動人口總規模有多少,有一億兩千萬人,相當於比很多國家的總人口還多,大家都學歷史都知道,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圈地運動,那時候的人口流動跟我們現有的規模相比那是遠遠無法相比。那麼我們正處在一個城市化的加速進程當中,按照通常的規律,我們說城市化達到30%以後就進入了一個加速期,我們是哪年達到30%呢?我們是1996年,我們城市化率達到30%,那麼去年我們城市化率是多少呢?是41.8%,也就是說全國已經有40%的居民已經集中在城市居住。那就是說,城市社會就開始占據主導地位,所以城市化會帶來什麼?人口進入城市,它必然帶來對住房、對基礎設施、對公共服務的需求,進城子女要受教育,要有醫療保證,要有各種公共服務,對道路、供水、供電、供氣有基礎設施需求,這些需求就會帶動經濟的發展,那麼還帶來什麼?我們說大量人口進入城市以後,有相當一部分會居住下來成為城市居民,這部分人又會形成比較龐大的一個消費品的市場。
王一鳴:經濟全球化,給中國帶來什麼?
第四、為什麼是黃金發展時期,我們說我們正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增強的階段,為我們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利用國際資源,創造了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現在全球處在一種什麼狀態?我們說不光是資金,而且這個技術人才都在大規模流動,當然我們說這種流動對發展中國家還是有限制的,比如說,全球化為什麼人口不能自由流動呢,如果人口自由流動,我們中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兩億多勞動力都可以流動到美國去,到那兒去尋求就業機會,我們說這個不能自由流動,但是高端人才可以,我們說全球化資金技術都在大規模流動,那麼這種態勢就是為我們利用國際資源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我們可以利用國際資本,我們現在大規模引進外商投資,我們引進的外商投資規模有多大呢?去年是六百零六億美元,由於這種大規模的引進外資,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方式,大大促進了我們的產業的發展,我們去年已經成為什麼?世界上第三大貿易大國,我們進出口總額有多大規模呢?有一萬一千億美元,我們今年可能達到一萬四千億美元,所以我們的貨物貿易這個規模應該說是非常大的,那麼它對周邊國家都帶來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包括對東亞國家,你比如說東亞一些國家的傳統產業,比如說日本、韓國的鋼鐵由於我們這個進口規模的擴大,使得他們這些傳統產業延續了什麼?延續了他們的生命周期,使他們生命周期拉長了。那麼我們這種大規模的進口對周邊國家經濟也起到了巨大的拉動作用,所以我們說,今天的中國已經跟世界形成了一種互動的發展關系。
王一鳴:黃金發展期也是矛盾凸顯期
首先我們說社會矛盾,社會利益,更加復雜多樣,社會矛盾更加突出,社會矛盾突出是體現在什麼方面呢?比如收入分配,就是由於新興產業部門的成長,由於市場化機制的逐步發揮主導作用,由於要素在參與分配,那麼就使得不同群體的收入差距開始擴大,這種擴大甚至表現在方方面面,甚至表現在人們的社區,以前人們可能都在一起,大家都是一個單位的,今後由於隨著大家購置不動產,你會發現有些人逐步的向高檔社區遷移,有些人在向中檔社區遷移,就是說在空間上也在表現出來,那麼如果收益差距擴大了,以後我們的利益共同點就會發生變化,是不是?
第二個、我們說矛盾凸顯,我們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時期。我們正在面臨巨大的什麼?資源的瓶頸的制約。中國以前是號稱地大物博,但是中國有巨大的分母效應,我們有十三億人口,就是什麼東西拿來被中國分母一除,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所以我們說,我們由於工業化的發展,對資源的這種需求,也是非常的巨大。我們正在大量的進口資源,我們不僅進口石油,也在進口鐵礦石,進口各種金屬礦產,由於我們資源供給的不足,所以我們受到這種資源的約束也在越來越大,這種進口也有商業風險,大家也知道,前一段原油漲價,我們就要付出的成本,就會大大提高。
另外,我們環境的約束也在加劇,由於我們重工業的發展,我們的排放正在增加,我們二氧化硫的排放,現在是世界排在第一位,我們現在電廠都在進行脫硫裝置的改造,我們二氧化碳的排放也僅次於美國,我們是第二位,我們也參加了《京都議定書》,我們有減排義務,到一定階段我們要履行減排義務,這些都是我們面臨的新的壓力。
第三個,我們說為什麼矛盾凸顯呢?由於我們國際化程度的提高,我們正處在國際競爭壓力不斷加大的一個時期,大家看媒體都知道,歐盟、美國都給中國紡織品設限,我們面對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而我們的出口規模又在迅速的增加,這種壓力很大,另外一方面,我們由於出口產品大量是加工組裝,由於沒有自主的技術,沒有自己的品牌,我們的附加值很低,我們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去出口,但是所得收益非常有限,這種參與國際分工的這種方式,這種外貿的增加方式,也面臨巨大的調整的壓力。另外,我們由於利用國際資源,面臨國外這種礦業集團價格的壓力也在加大,可能是一種戰略聯盟,他們可能建立一種戰略聯盟來跟我們討價還價等等,所以我們說我們正處在十分重要的關口。
王一鳴:五句話提煉中國經濟的經驗啟迪
很快第十個五年計劃就要完成了,那麼第十個五年計劃給我們哪些啟示呢?我想有這么幾點,回顧過去這幾年,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們說有這么幾點啟示非常重要,第一就是我們說要用好,要抓住我們當前的有利時機,在發展中來解決我們前進中的問題。
十五計劃明確了一個指導方針——發展是主題,小平同志也說發展是硬道理,胡錦濤總書記多次講話中也強調我們要又好又快的發展,十五時期,我們實際上是逐步擺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們進入了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從2002年開始,大概的情況什麼樣?就是我們2001年GDP增長是7.5%,2002年增長了8.3%,2003年是9.5%,最近的統計資料調整,去年也是9.5%,今年上半年還是9.5%。
我們應該說正處在一個經濟增長的上升周期,我們要抓住這個有利時期,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有利因素都用起來,爭取在這段時間實現較快發展,這樣能夠取得主動,包括今後幾年,在保證增長質量的情況下能快的時候我們盡量快一點,這樣我們發展的主動權,主動性就會大大提高。
第二個特點就是,我們一定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發展的實踐,去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科學發展觀是怎麼來的,也是發展實踐的總結,特別是2003年的SARS給了我們很多經驗和教訓,我們說發展一定要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轉變增長方式,我們說了這些年我國增長速度是比較快的,但是我們付出的代價也是很大的,所以說,我們要轉變增長方式,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我們發展實踐,就是要提高我們增長的質量和效率,要不我們這種發展模式,很難持續下去。
第三、要更加註重搞好宏觀調控,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我們說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增長總是有周期性變化的,但是我們要盡最大限度來減少經濟周期的大幅波動,減少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從歷次五年計劃的經驗來看,凡是經濟增長比較平穩的,波動比較小的五年計劃,我們說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就比較好,比如我們正在的第十個五年計劃經濟波動就比較小。
但是也有波動的時期,2002年下半年開始,投資迅速回升,到2004年一季度投資增長率高大43%,那麼中央也採取了宏觀調控的措施,應該說這次宏觀調控保持了我們經濟增長的這種穩定性,沒有出現這種增長周期的大起伏,避免了這種增長周期的中斷,而且又沒有損害經濟增長的這個基本面,所以說,如果沒有這次宏觀調控的話,可能我們現在又要面臨新的調整。
第四、要把經濟發展著力點放在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上來,南方的同學都感受到夏天暑假回家的時候有拉電的現象,對不對?就是能源的供給不足,我們去年發電量增加了五千萬千瓦,原煤生產量是十九億噸,原油產量是1.75億噸,我們還進口了一億兩千萬噸,在這種局面下我們還能源還緊張,說明什麼?我們這種資源利用非常粗放,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們說我們GDP還要翻兩番,我們煤炭也去翻兩番行不行?現在生產19億噸,我們煤的生產量再去翻兩番?那顯然我們的空氣受不了,我們的肺也受不了,所以說我們必須著力調整結構,調整結構的中心環節是什麼?我們說不是簡單去調整產業的比例關系,而是技術進步,技術創新,所以我們要加快技術進步,提高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這是我們說的一個重要的啟示。
最後一點是堅持以人為本,要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我們經濟發展的出發點,發展經濟是為了什麼?為了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提高他們的福利水平,我們說老百姓的需求在發生新的變化,他們不但要物質上的生活改善,包括對精神生活都有更多的需求,所以我們發展也要適應這種需求結構的變化。
王一鳴:中國何時躋身中上等收入國家
簡要展望一下十一五的發展,那麼從2001年到2020年,這二十年我們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十年是第一個階段,後十年是第二個階段,那麼十一五時期正好是處於什麼時期呢?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它要延續十五這樣快的增長態勢,拉長經濟增長的上升周期,為後十年的發展創造條件,所以說十一五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我們說延續這種增長周期並不是很容易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說1979年到2004年,我們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是多少呢?9.4%,但是總體上還是不平衡的,在各個年度間是不平衡的,當然我們能夠實現,應該說這個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就是我們這么大的經濟體,一個大國保持這么二十多年的持續高增長,已經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我們還要延續,我們就還要繼續去創造奇跡。但是總體上說,經濟增長不可能永遠在一個很高的增長平台上維持下去,往往會呈現出前高後低的一種態勢。
如果我們匯率發生變化了,我們的GDP總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如果我們假設2010年是13.5億人,2020年是14.3億人,按這個推測人均GDP是多少?1700美元,當然如果按2000年的匯率算,與目前中等國家的平均水平,1920美元就接近了,到2020年就會超過3200美元,就是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的行列,應該說按照我們現在的發展態勢,我們實現這個目標是應該說是有信心的。
王一鳴:未來5年 區域規劃的戰略
十一五時期我們還要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隨著我們國家財力的增強,要增強這種扶持力度,另外要加大跨區域的基礎設施,交通通道的建設,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因為交通不方便,人就流動不起來,貨物就流動不起來,只有流動了,有些資源才能變成商品。
再一個,為了打破行政邊界,促進這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十一五也要嘗試建立這個主體這種功能區,來構建區域發展的體制,比如說,按照它承擔的這種功能來進行劃分,有些地區是優先開發的地區,也就是說它這個國土開發密度已經比較高了,但是資源承載能力開始減弱,那麼這種地區我們可以優先開發。但是加大開發力度的同時,我們也要減輕開發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破壞。
有些區域我們叫嚴格限制開發,比如說自然保護區,比如最近對三江源,就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河的源頭地區,作為生態地區,國家投入了好幾十億要重新恢復生態,這個就跟當時的開發有關系,所以有些地區要限制開發或者說禁止開發,就是自然保護區要禁止開發,按照它承載的功能做一些劃分,這個正在探索。
王一鳴:未來五年 我們有哪些有利條件
今後五年,我們到底有哪些有利的條件,也有很多方面:第一、大規模經濟體的優勢開始顯現,我們迴旋餘地比以前增大了,今天中國的經濟總量跟二十年前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們是已經是一萬六千五百億美元,這樣一個龐大的一個經濟體了,再加上我們佔世界的份額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2.4%,現在提升到已經4%多一點了,再加上我們有13億人口,城市人口又超過5億,工業化又在加快推進,所以我們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在大大加強,那麼這種大規模經濟體對經濟增長有什麼意義呢?我們說一個是它的這個市場的迴旋餘地大,就是說,有的產品比如在東部,它生命周期慢慢結束了,但是在中西部還能找到市場,在城市它的生命周期慢慢到了,但是在我們農村還能找到市場,這樣可以把很多產品的生命周期大大拉長。
第二、我們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會在很長時期內繼續保持,但要避免勞動力價格的迅速上升使我們高速增長期中斷,我們現在就業總人數有7億人,當然我們農村還有1.6億的剩餘勞動力,我們是勞動力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當然我們不是人力資源強國,是人力資源大國,這就使得我們在比較長時間內,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會有它特有的比較優勢,中國的出口產品為什麼有競爭力,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們價格有競爭力,如果在成熟的技術狀況下,生產線都是成熟的技術狀態下,勞動力價格,特別是勞動成本占產品總成本的份額比較大的這些產品,我們都是有競爭力的。
第三、我們有利條件就是我們儲蓄率比較高,可以保障經濟較快增長對資金的需求,我們多年來儲蓄率一直高於40%,當然這同東方民族這種文化,這種儲蓄文化有關系,隨著這個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消費率的提高,我們儲蓄率會有所降低,但是我們仍然會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上,所以我們的資金供給條件比較充分,另外我們這幾年在外商投資方面非常踴躍,但外商投資,我們說我們投資80%以上仍將來源於國內儲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我們的資金供給優勢有效整合國際優勢資源,但又不會對國外資本形成過渡的依賴,這是我們的優勢。
第四、我們的產業和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為我們加快發展提供了很多物質技術的支撐,我們現在這個產業體系,可以說我們有很多產品都是第一,全世界都是NO.1,我們有很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有智能化的,柔性化的,集成化的生產方式都有,你到上海通用去看,生產線上各種車,不同品牌的不同型號的車在一條線上可以組裝,它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控制。我們遠遠超過美國,所以說我們的物質技術基礎是沒法相比的,我們的發電量也超過四億,四億裝機已經超過四億千瓦,那麼我們現在每年還在新增五千萬到六千萬,我們在建的規模也很大,我們說我們的物質基礎比以前是大大不同了。
第五個有利條件,我們經濟轉型加快也為經濟發展拓展了新的空間,我們對國有經濟進行戰略性調整,使國有經濟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行業和領域,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來,集中到它能夠發揮比較優勢的這些領域,包括基礎原材料,一些帶壟斷性的領域,帶自然壟斷性的這些領域,那麼我們進一步放寬這種電信、電力、金融、城市、公共事業、鐵路、航空、郵政這種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來加強它的競爭。
以前中國的分量非常小,中國沒有被太多的去關注,但是你要看看今天西方的主流媒體,美國、德國、法國、瑞典都在連篇累牘報道中國,為什麼?中國開始對世界有影響了,中國的影響力已經足以對這些國家發揮作用了,所以說我們正處在這么一個有利的時期。
『捌』 中國經濟對黃金價格有何影響
黃金是重要的國際儲備手段,而中國是世界最大的商品出口國、第二大的商品進口國,版因此中國經濟若產生動權盪,對世界經濟沖擊極大。
理論上,若當中國經濟嚴重下滑,世界經濟形勢受到相應影響,通貨膨脹預期增強,黃金的「避險功能」就會顯現,大家就會去搶購黃金,黃金價格就會上漲。反之,若中國經濟正常增長,世界經濟自然被打了「強心針」,人們就願意投資實業,無人搶購黃金,黃金的價格就會下跌。
『玖』 為什麼貨幣發行,需要以國家黃金儲備和經濟基礎為主
貨幣抄是商品一般等價物,黃金襲只是更穩定的一般等價物,到底還是要以經濟基礎依據。通俗說,市場上只提供一斤大米,按當前算,是1克黃金與其等值,或與100元等值,這就是其價格。發行貨幣就是100元。如果發行200元貨幣,則大米價格為200元每斤,市場看就是物價暴漲,呵呵,因此,要發行100元。如果大米生產增加為2斤,則對應發行200元,物價是穩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