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言可畏,眾口鑠金」什麼意思
「人言可畏,眾口鑠金」意思是人們的流言蜚語是很可怕的;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輿論影響的強大,亦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1、人言可畏:
言:指流言蜚語;畏:怕。出自《詩經·鄭風·將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2、眾口鑠金:
鑠:熔化。出自《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韋昭註:「鑠,消也,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消也。」
(1)眾口爍黃金擴展閱讀:
近義詞:流言蜚語、人言藉藉、積銷毀骨、三告投杼、聚蚊成雷。
流言蜚語:原指沒有根據的話,現在多指在別人背後散布的誣蔑、中傷的說法。
人言藉藉:指人們指責、攻擊的話哪裡都流傳著。
積銷毀骨:是不斷的毀謗能使人毀滅的意思。常與「眾口鑠金」連用。
三告投杼:比喻流言數傳能使人信而轉疑。
聚蚊成雷:許多蚊子聚到一起,聲音會像雷聲那樣大。比喻說壞話的人多了,會使人受到很大的損害。
⑵ 終於明白,如芒在背,眾口鑠金,這兩個成語 來自詩人
如芒在背,讀音是rú máng zài bèi,漢語成語,意思是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樣,形容坐立不安(極度不安)。出自《漢書·霍光傳》。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韋昭註:「鑠,消也,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消也。」
明姜南《投瓮隨筆·逐日表語》:「昔日位居黃閤,眾口鑠金;此時身謝朱崖,蔓草縈骨。」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 張儀言於魏王曰:「臣聞羽毛量多,其重可使舟沉。物輕量大,亦可使軸斷。眾口一詞,雖金石亦可熔化;多人毀謗,縱骨肉亦遭毀滅。故望大王慎定策略,且允吾歸,助魏與秦善。」
春秋.鬼穀子《鬼穀子》:「言者有忌諱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
魏·文昭甄皇後《塘上行》:「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宋·黃庭堅《勸交代張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礫金君自寬。」
戰國·屈原《九章》:「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⑶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我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人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塘上行》
兩漢 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
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
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
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譯文
蒲生在我的池塘里,它的葉子繁榮而茂盛。如果依靠你行仁義,還不如我自知自己的能力。眾口鑠金,我受到人的讒言毀傷,使你疏遠了我,與我別離。每次想到你離開我的時候,我就常常獨自悲苦難過。想見你一面,這種思念是如此強烈,以致情感郁結心中,傷了心脾。思念你常常令我痛哭滿面,夜夜無法安睡。請你不要因為豪賢的緣故,丟棄以前自己的所愛;不要因為魚肉而丟棄蔥與薤;更不要因為麻枲卑賤而棄捐菅與蒯。自你離開我後,我出門感到苦愁,入門亦感到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在悲風中哀鳴,像是在訴說我心中無限的愛恨。
⑷ 眾口鑠金什麼意思
一群人說的話可以熔化黃金,比喻人言可畏
⑸ 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
塘上行 三國時期甄宓所作
《塘上行》由甄宓(即文昭甄皇後)所作,這首描寫閨怨的詩觸怒文帝,甄宓黃初二年(公元221年)被賜毒酒而死。直到兒子曹睿嗣位,才被追謚為皇後。此後歷朝歷代,正史典籍,載其人,未載其名,均以甄後稱之。 甄宓,中山無極人,漢太保甄邯的後人,父親官至上蔡令,「江南有二喬,河北甄宓俏。」為一絕世美女。三歲時失去父親,九歲能文識禮,看懂過去的成敗得失。建安年,袁紹為次子袁熙取她為妻。後來曹操與袁紹宣戰,袁熙被外調出去守幽州,甄氏獨自留在冀州。袁紹兵敗,曹軍將冀州踏平,曹丕趁亂取她為妻,很是寵愛,之後她為丕生下曹睿(即魏明帝)和東鄉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稱帝。漢亡之後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寵郭後、陰貴人,甄宓從此失意,有怨言,作了這首《塘上行》寄給遠方的丈夫,本以為曹丕會回心轉意,誰知文帝曹丕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內使賜她毒酒,葬於鄴。甄皇後不僅賢德,而且文才出眾,留有《甄皇後詩選》,其中的《塘上行》堪稱樂府詩歌的典範,膾炙人口,流傳至今。 後明帝即位,追封她為「文昭皇後」,並為她重修墳墓。現在多認為是因為郭女王的讒言使曹丕賜死甄後,其實這是虛假的。[2]
蒲草長滿了水池,它們的葉子隱約相間。正如你的寬厚正直,不說我也自然知曉。大家都這么說混淆是非,使你不得不離去。每當想起我們相距這么遠,我就像沒有丈夫一樣苦苦的思念。一想到你離去時的神情,我的心就想長了結一樣。一想起你那悲傷的表情,我每天晚上都不能入睡。 不要以為有身份有地位,就可以拋棄自己所愛的東西?不要以為魚肉多了,就可以拋棄大蔥和薤菜。不要以為麻枲多了,就可以不要菅草和蒯草了。出去了為什麼又回來,回來了卻又想著再出去。邊疆的風聲使人倍感凄涼,樹被風吹的聲音都是那麼凄涼!從了軍以後就要自己讓自己快樂,要好好的活下去。 [1]
甄氏丈夫帶兵征戰時,甄氏在家創作了大量抒發個人苦悶情緒的「閨怨詩」,後被全部收錄到了《古詩源》當中。其中的一首《塘上行》最為著名,論功力,此詩不亞於當時任何一位優秀的男性詩人:「浦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果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品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賢豪故,捐棄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捐棄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捐棄菅與蒯;出亦復愁苦,人亦更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蓊蓊;從軍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這首詩里洋溢出女子對丈夫濃烈的思念之情,透露出甄氏對現狀的不滿情緒,讀罷讓人不免替這位苦郁的美人哀嘆,命運的冷酷無情,讓人無所適從。自古詩性也通人性,此詩似乎也預示著甄氏的命途多舛,後來的事實證明甄氏確實是個紅顏薄命的女人。後世有人認為這首《塘上行》為曹操所寫。其實不然。細讀詩作,表達的是作者被冷落的哀愁與悲痛,是陰雲密布下的壓抑之情,更是哭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失落。從語氣看,此詩愁腸百轉,婉約麗行,陰氣十足,哪裡有曹操剛健峭拔詩風的蹤影。雖說詩人曹操偶爾也會多愁善感,但也不至於如此婉約。[4]
⑹ 眾口鑠金 的 出處 是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 張儀言於魏王曰:「臣聞羽毛量多,其重可使舟沉。物輕量大,亦可使軸斷。眾口一詞,雖金石亦可熔化;多人毀謗,縱骨肉亦遭毀滅。故望大王慎定策略,且允吾歸,助魏與秦善。」
春秋.鬼穀子《鬼穀子》:「言者有忌諱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
魏·文昭甄皇後《塘上行》:「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宋·黃庭堅《勸交代張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礫金君自寬。」
戰國·屈原《九章》:「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懂你的心,給你想要!by~zmobuy周末動漫社區
⑺ 眾口鑠黃金, 感結傷心脾。 莫以豪賢故, 其葉何離離。詩句的意思是什麼
眾口鑠黃金:眾口鑠金,成語,指眾人的言論能夠熔化金屬,比喻眾口同聲可混淆視聽。
感結傷心脾:情感郁結心中,傷了心脾。
莫以豪賢故:請不要因為豪傑賢士的緣故(忽視我),
其葉何離離:(我像)葉子一樣緊緊護著你。
出自兩漢甄宓的《塘上行》:蒲生我池中,其葉何離離。傍能行仁義,莫若妾自知。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想見君顏色,感結傷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賢故,棄捐素所愛。莫以魚肉賤,棄捐蔥與薤。莫以麻枲賤,棄捐菅與蒯。出亦復苦愁,入亦復苦愁。邊地多悲風,樹木何修修。從君致獨樂,延年壽千秋。
⑻ 眾口鑠金的成語典故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 張儀言於魏王曰:「臣聞羽毛量多,其重可使舟沉。物輕量大,亦可使軸斷。眾口一詞,雖金石亦可熔化;多人毀謗,縱骨肉亦遭毀滅。故望大王慎定策略,且允吾歸,助魏與秦善。」
春秋.鬼穀子《鬼穀子》:「言者有忌諱也,眾口鑠金言有曲故也。」
魏·文昭甄皇後《塘上行》:「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宋·黃庭堅《勸交代張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礫金君自寬。」
戰國·屈原《九章》:「故眾口其鑠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⑼ 眾口鑠金的意思
詞語:眾口鑠金 讀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 英文:public clamour can confound right and wrong. 例句 When more and more people echo the same thing, you can even convince someone that white is black.(隨聲附和的人一多,白的也會被說成黑的,真是叫做「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釋義
鑠:熔化。眾口一詞可以混淆是非,形容輿論力量大,連金屬都能熔化。
用法
作謂語、分句;常與「積毀銷骨」連用。 示例:群言淆亂,異說爭鳴;眾口鑠金,積非成是。(魯迅《三閑集·述香港恭祝聖誕》) 易錯:眾口爍金
編輯本段典故出處
《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第十》:「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眾口鑠金,積毀銷骨』,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 《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第二十三》:「昔者魯聽季孫之說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計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辯,不能自免於讒諛,而二國以危,何則?『眾口鑠金,積毀銷骨』也。」 張儀言於魏王曰:「臣聞羽毛量多,其重可使舟沉。物輕量大,亦可使軸斷。眾口一詞,雖金石亦可熔化;多人毀謗,縱骨肉亦遭毀滅。故望大王慎定策略,且允吾歸,助魏與秦善。」 魏·文昭甄皇後《塘上行》:「眾口鑠黃金,使君生別離。念君去我時,獨愁常苦悲。」 宋·黃庭堅《勸交代張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眾口礫金君自寬。」
編輯本段近義詞
三人成虎、人言可畏、眾口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