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交易員有發展趨勢嗎
前途大大的,要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和耐心,心態超重要,比如說你看漲,很低的點買入,結果跌破了買點,你很可能心跳的歷害想要虧著走人,但沒跌太多,又反抽向上,上的很猛,這時你又不敢做了。。。。往往如此。建議看長期趨勢圖看,做中線,短線都是虧的。。。。中線好比這次你賺50點,下次拿出10點做止損都可以的(黃金)。。。。10點止損在關建支撐去大膽的買,不可能破的。。。。
② 散戶怎樣建立股票交易系統 知乎
③ 什麼是量化交易,未來前景如何知道的講講。
量化交易,有時候也稱自動化交易,是指以先進的數學模型替代人為的主觀判斷,避免在專市場極屬度狂熱或悲觀的情況下做出非理性的投資決策。
在股票市場上,量化交易早不是什麼新聞,在國外,七成的交易都是通過計算機決策的,在國內這個數字也接近五成。
過去的股票市場都是靠交易員手動敲鍵盤來操作的,難免一失手成千古恨,這種行為被戲稱為「胖手指」,相比之下,量化交易則如同點石成金的「仙人指」。量化里最美的童話就是「旱澇保收」,牛市也好,熊市也罷,都能大賺特賺。
量化交易的優勢:1. 嚴格的紀律性 2. 完備的系統性 3. 妥善運用套利的思想 4. 靠概率取勝
量化交易的風險性:首先是一二級市場「級差」風險,其次是交易員操作風險,最後是系統軟體的風險。
滿意請採納答案,有不明白的可以繼續提問。
④ 怎樣將交易、理性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
怎樣將交易、理性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
(一) 人是否是理性的
傳統的金融理論對人的行為假定是: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風險迴避(risk aversion)。認為人的行為是理性的。
而行為金融學首先不完全肯定人類理性的普遍性。認為人類行為當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時也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因素;認為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認知的局限決定了人類存在著許多理性之外的情緒、沖動和決策。一個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在股票市場上,時常會發現市場的變化不是根據公司的運營情況,而往往是投資人的情緒、感受的變化。其次,行為金融學認為即使在有限理性的條件下,因為外在條件的限制,有時候未必能夠實踐理性行為。
雖然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理論存在很大分歧,但需要指出的是,行為金融學並不是完全否定傳統金融理論,而是在接受其人類行為具有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對其理論進行修正和補充。在承認了人有理性的一面的時候,同時認為人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受到許多理性之外的情緒、沖動等的影響,在外界條件約束下人對自己理性行為的控制力是有限的。這些是和傳統理論是不同。是對傳統理論的修正和補充。
(二) 市場有效性問題
有效市場假說(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 EMH)認為:市場是有效的,有關資產的信息都會反映到資產價格上,因此,其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相符,任何投資者都不可能在市場上獲得超額利潤。法瑪(Fama)(1970)進一步將市場有效性理論細分為弱有效,次強有效和強有效。
(1)、弱有效是指過去的信息影響著過去的價格與回報。弱有效市場假設認為,基於對過去的價格與回報的了解,是不可能贏得超額風險利潤的。在風險中性的假定下,市場有效假設就轉化成隨機遊走假設,那麼股票回報完全不可預測的說法就是基於過去的回報而言的;
(2)、次強有效。過去的回報不僅僅是投資者所擁有的過去信息的影響結果。當證券的價格與回報是過去的信息與現在的公開信息的結果時,就稱之為次強式有效市場。次強式有效市場假設認為,投資者不能利用任何公開的有用信息來獲取超額利潤。因為,只要信息一旦公開,馬上就會反映到價格上去,那麼,投資者就不可能用這些信息來預測收益,從而獲得超額利潤;
(3)、強有效。它是指市場上的內幕信息會很快擴散,迅速影響市場價格。一些人認為可以通過提前獲得內部信息來賺取超額利潤,而強式有效市場假設認為,由於在這樣的市場上,內幕信息會迅速擴散,並反映在價格里,因此,投資人不能獲得超額利潤。
有效市場假說認為,理性的交易者能夠正確評估證券的價格,如果還存在很多非理性交易者,那麼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行為相互抵消,則對市場的有效性沒有影響;另一方面,如果非理性交易者的非理性方向是相同的,這時候由於套利的存在,短期內的價格偏離很快也會得到糾正,從而使市場能夠恢復效率。
而行為金融學認為套利的力量不可能不受條件限制,在各種客觀約束下,套利無法剔除非理性行為對理性行為的長期並且是實質性的影響,所以有效市場假說是不成立的。從行為金融學和傳統理論對市場是否有效這個問題看法,我們可以看到,事實上,行為金融學也是從這個方面對傳統金融學做出一定的修正。兩者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只是行為金融學認為市場存在套利限制(「套利限制」是由Shleifer和Vishny提出的)。
3,行為金融學的一些理論
(一) 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
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是由Kahneman和 Tversky 在1979年共同提出來的, 是一種研究人們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如何做出決策的理論。該理論提出了幾個與期望效用理論不一致的觀點:與收入不確定的選擇相比,人們更願意收入確定的選擇,Kahneman和 Tversky 稱之為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人們在考慮選擇過程中忽視相同部分,著重不同部分,這樣導致個體偏好不一致,稱之為隔離效應(isolation effect);價值與得失有關而不是最終財富。
具體表現在如下一些論斷:
(1)決策效應(reference effect )決定個體對風險的態度
決策效應(reference effect )來源於確定效應(certainty effect),決策效應表明個體面對正的預期收入時候風險厭惡,而面對負的預期收入時風險追求。同時,當個體面對一個確定收入選擇和一個預期收入更大的不確定選擇時,個體更願意選擇前者;而當個體面對一個確定的損失和一個預期損失更大的不確定選擇時,個體更願意選擇後者。Kahneman和 Tversky 認為個體投資時判斷效用不是依據像傳統理論中所論述的是最終的財富水平,而是個體當前的受益和損失情況,以此來決定對風險的態度。
(2)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
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價值是由財富的變化決定的而不是個體的最終財富。也就是說,在不確定的條件下,人們的偏好是由財富的增量而不是總量決定的,所以人們對於損失的敏感度要高於收益,這種現象稱作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在此,Kahneman和 Tversky 用價值函數(value function)取代了傳統效用理論中的效用函數,價值函數表現在正的增量是凹的,表現在負的增量則是凸的。也就是,人們在盈利的情況下表現為風險厭惡者,而在已經損失的情況下表現為風險追求者,而不是一直都是風險厭惡者。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在上一輪賭局中遭受損失的人會更有參加下一輪賭局的沖動,此時他成為風險追求者。
行為金融學中關於人的決策行為的其他的一些理論
(一)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這個概念在行為金融學中是一個非常普遍的觀念。它和行為金融學的基本理論預設分不開,這就又回到了人類的有限理性的問題上。因為在行為者當中,不論是理性行為者還是非理性行為者,都不會懷疑自己的理性的存在。他們自認是掌握了一定信息和一定專業知識的,因而面對投資決策的時候,便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力。有些學者專門對此作了一系列實驗,結果證明受訪者都傾向於高估他們答對的概率,而另一些調查也表明散戶在第一年的時候往往頻繁交易,但是他們賣出的股票卻往往比他們買進的股票表現要好。
(二)易獲得性偏誤(availability)。
這樣一種現象被稱作易獲得性偏誤:某件事情讓人比較容易聯想到,投資者可能便誤認為這個事件經常發生;相反,如果某類事件不太容易讓人想像到,在人的記憶中相關信息不豐富不明確,投資者就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低估該類事件發生的概率。在這樣的可能性下,一個社會、一個時代所風行的、被人們熟知的事物自然成為易獲得的,所以,投資者在決策時受社會化影響的程度是不可忽視的。例如,把經濟泡沫和房地產相聯系,由股市不景氣聯想到互聯網在走下坡路等等。
(三)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s)。
許多行為金融學學者都認為,在投資者進行決策的時候,並不是權衡了全局的各種情況,而是在心裡無意識的把一項決策分成幾個部分來看,也就是說,分成了幾個心理帳戶,對於每個心理帳戶行為者會有不同的決策。Shefrin和Statman認為普通投資者會將自己的投資組合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風險低的安全投資,另一部分是風險較高但可能使自己更富有的投資。這是由於人們都有既想避免損失又想變得富有的心態,因此,人們會把兩個心理帳戶分開來,一個用來規避貧窮,一個用來一朝致富。而且,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投資者往往每次只考慮一個心理帳戶,把目前要決策的問題和其他的決策分離看待。也就是說,投資人可能將投資組合放在若干個心理帳戶中,不太在意它們之間的共同變異數,這也就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投資者在有些情況下的非理性行為。
當前很多行為金融學學者把投資者的感情因素、心理活動、社會規范、觀念習慣注入了投資決策過程中,認為這些因素在投資者的決策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形成了很多行為金融學理論,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其他的在這里不敘述了。但不可否
⑤ 股票交易市場對經濟發展到底有什麼意義
投資者通過股票發行市場購買股票提供資金給上市公司提供資金,其意義就是集合社會上閑散的資金用於生產
----如果這部分人急著用錢,不想要股票,你說應該怎麼辦?
⑥ 如何看待近代以來世界股票交易的發展
最早的股份公司、產生於17世紀初荷蘭和英國成立的海外貿易公司。這些公司通過募集股份資本而建立,具有明顯的股份公司特徵:具有法人地位:成立董事會:股東大會是公司最高權力機構;按股分紅;實行有限責任制。股份公司的成功經營和迅速發展,使更多的企業群起效仿,在荷蘭和英國掀起了成立股份公司的浪潮。到1695年。英國成立了約100家新股份公司。
18世紀下半時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逐步取代了工場手工業。在這場變革中,股份制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工業革命向其他國家擴展,股份制也傳遍了資本主義世界。
19世紀中葉,美國產生了一大批靠發行股票和債券籌資的築路公司、運輸公司、采礦公司和銀行,股份制逐步進入了主要經濟領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製造業產值的90%由股份公司創造。19世紀後半葉,股份制傳入日本和中國。日本明治維新後出現了一批股份公司。我國在洋務運動時期建立了一批官辦和官商合辦的股份制企業,1873年成立的輪船招商局,發行了中國自己最早的股票。
股票的出現,促使股票交易所產生。早在1611年,就有一些商人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買賣海外貿易公司的股票。形成了股票交易所的雛形,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個證券交易所,以後演變為倫敦證券交易所,1792年。24名經紀人在紐約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訂立協定。形成了經紀人聯盟,它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78年,東京股票交易所正式創立。它是東京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91年。香港成立了香港股票經紀協會,後發展為香港證券交易所,1914年,中國當時的北洋政府頒布證券交易所法,1917年成立了北京證券交易所。
進入20世世紀之後。股票市場發展迅速,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1)自由放任階段(1900~1929年)。20世紀前30年中,美英等國的股份公司迅速增加,使股票市場規模和籌資能力迅速擴大。 一方面發行市場迅速擴大,流通市場空前繁榮,交易量直線上升。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監管,股票欺詐和市場操縱時有發生,自由放任帶來了嚴重的過度投機。當時主要股票市場的股票價格普遍被抬高到極不合理的程度,遠遠超過其實際價值。1929年10月29日.資本主義世界發生了嚴重的金融危機,作為經濟晴雨表的各國股票市場相繼出現了暴跌,投資者損失慘重。 (2〕法制建設階段(1930~1969年),1929年經濟危機之後,各國政府對股票市場開始全面加強法制和規范化建設。以美國為例,政府開始從法律上對證券市場加以嚴格管理,制定了《1933年證券法》、(1934年證券交易法)等一系列嚴密可行的證券法律。美國1934年成立證券交易管理委員會,直接對股票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為美國證券市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證券市場奠定了基礎。 其他有關國家的證券法制建設也不斷加強,股票市場逐漸規范。
(3)迅速發展階段(自1970年以來)。進入20世紀70年代之後,隨著西方工業發達國家經濟規模化和集約化程度的提高,東南亞和拉美發展中國家經濟的蓬勃興起。以及現代電腦、通信和網路技術的進步,股票市場步入了迅速發展的階段。l986年全球股票市場的市值總額為6.51萬億美元,全球上市公司總數為2.82萬家,到1995年年底市值總額上升到17.79萬億美元。10年間市值增長了近3倍、上市公司增加了1萬多家、達到3.89萬家。 1996年,全球股票市值繼續上升,達到20.29萬億美元。在主要發達國家,證券化率(股票市價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已經達到較高的程度,1995年,美國、日本和英國的證券化率分別達到95.5%、83.5%和121.7%。發展中國家的股票市場成長也相當迅速。新興市場的股票市價總值從1986年的0.24萬億美元增長到1995年的1.9萬億美元,10年間增長了近7倍。在股票中場規模擴大的同時,交易活動也日趨活躍,1986年,全球股票中場的交易金額為3.57萬億美元,1995年達到11.66萬億美元。
⑦ 如何看待近代以來世界股票交易的發展
股票是商品經濟及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大概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在16世紀作為籌集資金、分散風險的一種手段而進入遠航貿易領域。
二、17世紀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股票逐漸進入金融和工業領域。
三、隨著證券交易的發展,其相應的法規及手段日益完善。
⑧ 知乎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如何看待它上市破發
知乎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它上市破發我認為非常正常:1.上市估值太高,市場不認可,2.知識付費模式在我國還不成熟,3.替代性很強導致利潤空間不大。
知乎很多人都在用,上面的專業知識讓很多人受益匪淺,知乎確實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門戶網站,也得到不少用戶的認可。知乎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它上市破發最主要原因就是估值太高了,企業沒有盈利,但是市值卻高達260億人民幣,這個估值讓很多專家都感到驚訝,同時知識付費模式在我國還不成熟,這導致知乎收益比較單一,同時做知識付費的網站還比較多,知乎替代性非常強,這導致很多人對知乎未來不是很看好,這也是知乎上市破發的真正原因。
三、知乎可替代性強這對業績影響很大。
國內做知識付費的公司和企業非常多,甚至很多學培訓機構的業務也跟知乎相同,這就導致知乎沒有行業壁壘,可代替性非常強,從而大家對他的未來不是很看好,這也是知乎上市破發的原因之一。
⑨ 網路交易發展趨勢
隨著國家的經濟水平不斷發展,虛擬經濟必將走向繁榮!不過它會有個漫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