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參與何光伏電站碳交易呢
做的流程及涉及的相關部門,不管是CDM項目還是CCER、VCS項目,碳權產品產生的流程和設計路線都大同小異。以CCER為例,項目開發之前需要通過專業的咨詢機構或技術人員對項目進行評估,判斷該項目是否可以開發成為CCER項目,主要依據是評估該項目是否符合國家主管部門備案的CCER方法學的適用條件以及是否滿足額外性論證的要求。如果所評估項目符合方法學的適用條件並滿足額外性論證的要求,咨詢機構將依照方法學計算項目活動產生的減排量並參考碳交易市場的CCER價格,進一步估算項目開發的減排收益。CCER項目的開發成本,主要包括編制項目文件與監測計劃的咨詢費用以及出具審定報告與核證報告的第三方費用等。項目業主以此分析項目開發的成本及收益,決定是否將項目開發為CCER項目並確定每次核證的監測期長度。CCER項目的開發流程在很大程度上沿襲了CDM)項目的框架和思路,主要包括6個步驟,依次是:項目文件設計、項目審定、項目備案、項目實施與監測、減排量核查與核證、減排量簽發。
根據你的項目設計和將要開發的碳權產品,選擇不同的方法學進行計算。還以CCER為例,截止到2014年4月18日,國家發改委已在信息平台分四批公布了178個備案的CCER方法學已基本涵蓋了國內CCER項目開發的適用領域。光伏發電站的方法學也是最為成熟,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學之一。 至於誰來做,主要就是PDD(項目設計)的撰寫,這個主要有咨詢公司和第三方核證機構完成。
『貳』 林業碳匯怎麼開發哪家公司做的好呢
2017年國家關閉中國自願減排交易信息平台以後,整個自願減排的政策和前景並不明朗,很多碳交易公司注重碳減排指標的交易和碳核查項目,對於林業碳匯和ccer等方面自願減排項目並沒有更進。中世成碳科技有限公司逆勢而行,從2017年底著手加強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目前手頭有全國多地的碳匯項目,核心技術團隊均為林學專業的碩士生,實力強勁業界口碑強。該公司是從開發到銷售有著一整套的完善交易體系。
『叄』 如何建立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之碳排放管理組織機構
摘要:在全球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浪潮下,碳減排已經成為我國重要的戰略目標。在此背景下,企業必須肩負低碳發展的重大責任和使命,建立自身的碳排放管理體系。本文在介紹了碳排放、碳交易、碳資產和碳盤查等相關概念後,通過對企業碳排放管理的研究,構建了企業碳排放管理的基本體系框架,並制定相應的管理流程,最後針對企業碳排放管理提出幾點建議。為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借鑒作用,以此實現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碳排放 碳交易 碳資產 碳市場 管理體系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氣候頻現,溫室效應愈演愈烈,尋求一種高效且低碳的可持續經濟發展方式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熱點。國際社會逐步對溫室氣體減排達成共識。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7年《京都議定書》進一步規定了發達國家的減排義務;2009年12月的《哥本哈根議定書》是繼《京都議定書》後又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協議書。國際氣候政治重新洗牌,中國也步入碳減排「責任共擔」的行列內。
目前,我國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2010年排放總量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22.3%,因此面臨巨大的國際減排輿論壓力。我國政府也將低碳發展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戰略高度。2009年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上,中國向世界承諾到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十二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國發〔2011〕41號)規定到2015年全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首次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確定下來,明確了今後的低碳發展方向。隨後國務院出台了一系列促進節能減排政策,取得了重大成績。但是,我國經濟正處於高速發展階段,城鎮化進程加快、資源短缺、污染物排放缺乏有效控制,離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依然有較大距離。
對於國內企業而言,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電力、化工、水泥、鋼鐵、平板玻璃、有色金屬(電解鋁和鎂冶煉)等行業,低碳時代的到來不僅對其傳統的經濟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而且也賦予了企業新的責任和使命。隨著國內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碳排放將成為企業總量控制的目標之一,碳排放權也成為一種商品,是企業一筆特殊的資產。所以,企業樹立低碳意識,結合自身碳資產情況,構建完善的低碳管理體系制度,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是勢在必行。
一、碳排放管理體系基本概念
碳排放權是指在全球碳排放總量一定的條件下,通過某種分配方式發放給各個國家、地區、省、市或者企業,允許它們向大氣中排放一定數量二氧化碳的權利。在表現形式上,碳排放權可以表現為碳排放許可證允許排放的數量或者一定時期內可以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噸位數。碳排放權基本特徵有:稀缺性、強制性、排他性和可交易性。[1]
碳交易是把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一種商品,從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權的交易。碳交易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過支付另一方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買方可以將購得的減排額用於減緩溫室效應從而實現其減排的目標,其交易市場稱為碳市場。碳交易根據交易原理的不同,可分為配額型交易和項目型交易。配額型交易是建立在「總量控制與交易」體系基礎上,指交易主體之間轉讓減排的分配配額的一種交易和貿易。碳項目管理者計劃本國(地區)某一時期的碳排放總量,並將其劃分後分配給每個參與者。參與者的排放總量超過上限時,需要向其他企業購買排放許可。項目型交易是通過減排項目的合作方式,獲得溫室氣體減排額度。[2]
碳排放交易理論的基礎是排放權。當碳排放與財務、金融掛鉤後,這種權利就可視為一種有價產權,進而演變為一種特殊形態的資產――碳資產。碳資產是一個具有價值屬性的對象身上體現或潛藏的所有在低碳經濟領域可能適用於儲存、流通或財富轉化的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碳資產不僅包含今天的資產,也包括未來的資產;不僅包括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資產,也包括一切由於實施低碳戰略而同比、環比產生出來的增值。碳資產的財務特徵是一個企業獲得的額外產品,不是貸款,是可以出售的資產,同時還具有可儲備性;由於碳市場的市場化,碳資產的價格呈現波動性,由於排放總量的限制,長期來看碳價格呈逐年上漲趨勢。[3]
碳盤查是指以企業為單位,遵循一系列標准方法和原則,計算其某一時間段內,在運營和生產活動中各環節直接或者間接排放的溫室氣體。國際上較為通用的是溫室氣體議定書(GHG Protocol)或ISO14064溫室氣體核證標准。前者由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和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WBCSD)共同開發,包括兩個相關但相互獨立的標准――企業核算與報告准則以及項目量化准則;後者由國際標准化協會(ISO)制定,旨在為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量化和削減提供一套工具。[4]
二、企業碳排放管理體系框架構建
(一)政策規章制度體系
政策規章制度體系是企業碳管理體系的基本保障。企業應研究分析國際碳市場發展形勢和國內碳交易機制相關政策,跟蹤國內碳交易試點的進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碳管理戰略、規章制度。對於一些特大型的企業應編制碳排放管理規劃,摸清家底,統一規劃和部署企業內部碳資產和碳排放交易管理工作,制定低碳戰略落實制度、碳排放監測制度、監督制度、碳資產產權制度、碳排放交易獎罰制度和一系列管理辦法。例如《企業低碳發展考核評價辦法》、《企業碳資產統計與報送制度及碳資產交易管理辦法》等,並在實踐過程中,探索制定低碳技術標准和研究碳減排方法。總之,企業碳排放管理戰略、規章制度體系的建設是一個由總體到局部、由粗線條到細致的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企業在低碳經營管理的過程中逐步完善。
(二)碳排放管理組織機構
企業碳排放管理機構是企業碳減排及碳資產管理的執行主體,可以有效貫徹企業低碳戰略並實現企業低碳目標;碳排放和碳資產的經營管理是一項專業化很強的工作,涉及碳排放核算、碳資產管理和交易等專業技術工作,因而要實現企業碳資產的集中有效管理,應建立企業專業化的碳資產和碳排放統一管理機構。統籌低碳發展工作,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和下屬企業碳排放管理與執行機構,建立自上而下的部門協調機制和反饋機制。分工明確、權責清晰、協調配合是保障碳排放管理體制高效運行的關鍵。應確定機構崗位設置和人員安排,明確相應的職責和許可權。其職責主要有:研究制定碳管理相關制度和發展戰略;加強外部溝通,積極與政府相關主管部門溝通,爭取獲得更多配額;開展企業碳盤查試點及普查管理工作,制定企業配額分配方案,研究碳資產管理模式;積極推進企業碳排放權的交易,密切跟蹤國際和國內碳交易市場進展的情況;建立企業碳管理信息系統並維護運行。 (三)碳資產財務管理體系
首先,應該設立碳資產類賬戶。為了清晰地核算企業碳資產的存量和流量,應該在傳統環境會計「環境資產」總分類賬戶下設置「碳資產」二級賬戶。針對企業買賣由清潔發展項目產生的核證減排量這項經濟業務,可以在「碳資產」二級賬戶基礎上設置「二氧化碳排放權」明細分類賬戶,借方記錄二氧化碳排放權的增加,貸方記錄二氧化碳排放權的減少,期末借方余額表示企業二氧化碳排放權現有的金額;其次,建立碳負債類賬戶。企業應該在「環境負債」總分類賬戶下設置「碳負債」二級賬戶,根據負債的來源和種類不同可以進行明細核算,如「低碳金融負債」、「應交二氧化碳排放稅」等。分別用來反映企業承擔的低碳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情況以及由於排放溫室氣體而向國家繳納的碳稅;再次,編制碳資產負債表。對傳統的資產負債表予以改進,針對與碳資產相關的交易或事項所形成的經濟利益或義務進行核算與計量,並予以表內化,即形成旨在加強企業碳資產管理的「碳資產負債表」;[5]最後,構建企業碳預算核算體系。2009年英國先行開始實施「碳預算」財政預算,同樣我們可以根據財務預算核算管理的原理,構建企業內部財務碳預算核算,使其作為碳排放管理的重要工具。科學地運用相關技術方法,通過對企業內部各級經濟活動過程進行碳數據的搜集、整理、計算和分析,以對經濟活動進行衡量、評價和預測,預測企業碳排放數量,確定企業的碳減排目標,從而提高企業碳資產的使用效率,達到企業增收節支的目的。
(四)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
實現企業碳排放減排目標並將減排指標分解至企業各個生產運營環節,關鍵是需要掌握企業碳排放減排現狀。因此必須要採集並統計企業碳排放量,建立碳排放數據管理體系和信息平台,並根據排放數量實時更新資料庫。數據採集的方法可採用在線自動監測系統或手工錄入的方式。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功能:數據採集、統計分析、查詢功能、排放水平評價識別、預測與預警功能、決策支持和交易管理等。尤其是大型集團企業涉及不同產業,碳資產和碳排放信息管理系統有利於企業碳核算和報告工作的程序化、規范化、統一化,實現高效運轉和管理。掌握了企業內部的碳排放現狀後,首先在企業內部形成碳排放的小交易系統,統一調配企業內的配額和核證減排量,盡量使內部的需求和供給達到平衡;並可適當參與外部市場交易,在市價較低時買入一定的配額儲存,市價較高時賣出部分多餘配額,以降低總體碳排放成本,甚至獲得額外的利潤。(五)支持服務體系
碳排放管理系統的支持服務體系包括專業咨詢機構、第三方核查機構、碳排放管理IT信息系統支持機構、專家咨詢和專業培訓服務等。企業碳盤查是碳排放管理關鍵的一步,碳盤查過程建立量化、監測和報告溫室氣體有效機制,進而降低企業溫室氣體排放量。根據我國目前「兩省五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重慶五市和廣東、湖北兩省)試點交易市場的《碳排放交易管理辦法》、《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和報告指南》及《溫室氣體核查和報告流程要求》等要求來看,納入試點區域的交易試點企業必須參與交易、提交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和核查報告。可委託專業咨詢機構協助溫室氣體監測核算並編寫報告,最後由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溫室氣體排放報告,出具核查報告。對於在試點區域之外,參與自願減排交易機制的企業也需要碳排放核算、報告及核算服務等機構的支持。另外企業碳排放管理信息系統的建立也需要專業的IT軟體支持、碳管理人才的培訓服務和專家咨詢與決策支持等。
(六)監督管理機制
健全的監督管理機制是碳排放管理有效實施的重要保障。監督企業低碳戰略、法規制度的執行落實情況,公平合理地確定企業內部各部門碳排放總量和碳排放權初始分配;監督各生產經營環節碳排放總量及減排達標情況;此外,還要對企業內部或外部的碳交易過程實施監督,以維護碳交易市場的秩序,防止違規交易;逐步建立獎懲制度,並制定合理的獎罰額度,起到對企業的激勵促進作用,激勵企業採用先進的低碳減排技術和措施,積極完成碳減排目標。
三、企業碳排放管理流程
企業碳排放管理流程如圖1所示。企業碳排放監測是指企業按照相關碳排放報告指南的相關規定,對一定時期內碳排放活動進行計量的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系列技術和管理措施,包括測量、數據獲取、記錄和計量等。統計分析是對監測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作為碳排放報告的基礎數據;碳排放報告是企業按照有關規則對一段時期內生產經營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進行核算並形成規范性報告的行為;碳排放核查委託第三方核證機構依據相關《企業碳排放核證規范》或《核證工作手冊》對碳排放報告進行審核,生成核證報告;此外在政策制度、配額目標、碳資產財務管理及監督機制的協調配合下,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得以正常運行。配額目標管理是企業根據國家分配碳排放配額並結合企業自身二氧化碳歷史排放情況,通過登記信息管理平台一次性向各級生產經營環節發放年度碳排放權配額(存量配額);對於新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則以節能審查結果為基礎進行碳排放評估,並根據總量目標合理發放碳排放權配額(增量配額),未獲得足量碳排放權配額的項目,投資主管部門不得審批。企業為了降低自身二氧化碳排放,控制其總量排放不超過所獲配額可通過自主減排與碳交易的方式實現。碳交易又分為內部交易和外部交易兩個過程。
四、結論和建議
綜上分析,在國際低碳經濟發展形勢下,隨著國內碳排放管理制度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自身碳排放管理體系的構建勢在必行。企業自身碳排放管理體系框架包括政策規章制度體系、碳排放管理組織機構、碳資產財務管理體系、碳排放信息管理平台、支持服務體系和監督管理機制。企業碳排放管理的基本流程為:碳排放監測→統計分析報告→第三方核查報告→碳排放統一管理平台→自願減排或碳交易。
對於目前碳排放管理缺失的企業,尤其是高能耗、高排放的大型企業,提出如下建議:盡快完善企業自身碳排放相應的管理辦法及建立碳排放管理體系,摸清家底,啟動碳減排規劃的編制,制定適合企業自身低碳發展的戰略;密切跟蹤「兩省五市」碳市場試點地區及國家的配額分配方案,積極與相關主管部門溝通,爭取獲得更多配額;企業的歷史排放數據是國家碳排放總量確定的依據,為避免在碳配額總量確定及分配過程中「吃虧」和「被動」,盡快啟動企業相關產業的碳盤查試點及普查工作,尤其是試點地區的碳盤查工作優先啟動,以掌握碳交易市場的主動權與話語權;盡快建立碳資產和碳交易管理的IT信息平台,方便管理;建議企業加強國際和國內碳市場相關政策的普及、碳核算技術、管理人員的培養。
『肆』 污水處理的哪些減排項目能開發成CCER
我查了一下目前國家已經備案有關污水處理的方法學文件如下:
第一個編號是CDM方法學編號,第二個編號CCER方法學編號
AM0080 CM-088-V01
通過在有氧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減少溫室氣體排放1.0版
AMS-III.Y. CMS-074-V01
從污水或糞便處理系統中分離固體避免甲烷排放3.0版
AMS-III.H. CMS-076-V01
廢水處理中的甲烷回收16.0版
AMS-III.I. CMS-077-V01
廢水處理過程通過使用有氧系統替代厭氧系統避免甲烷的產生8.0版
ACM0014 CM-007-V01
工業廢水處理過程中溫室氣體減排5.0.0版
這些項目可以依據上述方法學開發CCER項目。
方法學文件可以在中國自願減排交易信息平台中查到。
『伍』 碳排放交易的現狀分析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2年11月21日(星期三)15時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廳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華介紹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2年度報告情況。中國碳排放交易試點是從2011年11月份開始啟動的,確定了七個省市作為試點地區,現在各個試點單位都在開始啟動這項工作,建立了專門的班子,編制了實施方案,有些已經開始就碳交易建立一些制度,也建立了交易的核查機構、認證機構。現在北京、上海、廣東等一些地區和城市基本上准備就緒了。
實際上,做碳交易最基本的是要對這個地區確定一個碳的排放總量,然後確定一些額度,把這些額度分配給各個重點的排放企業或者排放單位。有了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就可以核算出減排的成本。各個單位之間、各個行業之間減排成本差距越大,交易的積極性就越高。所以現在應該說各地的准備工作大體上就緒。為了規范各地交易的行為,國家發改委今年6月份頒布實施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通過備案管理的方式來推出經國家認可的自願減排的項目、交易產品、交易平台和第三方審核認定機構,促進市場公開、公正和公平。此外,還出台了《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審定與核證指南》,主要是規范審定與核證工作,保證管理辦法的順利實施。現在各地的交易所都已經建立起來了,我們的試點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我們希望在這些試點的基礎之上來總結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制度,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要和其他國家開展這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現在,澳大利亞、歐盟以及周邊的國家,還有美國,都希望與我們展開合作,也希望建立全球的碳市場。
2013年初,列入全國首批開展碳排放交易試點城市中的北京、上海有望率先試水國內地區性自願減排交易。其中上海方面碳排放交易試點初步方案中首批參與試點交易的企業約200家,涉及16個行業,包括鋼鐵、石化、有色、電力等10個工業行業,以及航空、港口、機場、賓館等6個非工業行業,均為溫室氣體排放「大戶」,初步測算這200家企業年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約1.1億噸。在交易試點期間將實行碳排放初始配額免費發放,然後適時推行有償拍賣制度。試點期間試點企業碳排放配額不可預借,但可跨年度儲存使用。
「暫時只是地區性的交易平台,預計初期交易的活躍度有限,試運行更多是為碳排放體系設計完善和示範推廣提供參考。」知情人士告訴記者,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也將有望在2013年開展碳排放交易,而到2015年,國內碳排放交易有望在國內全面開展。
2016年1月2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出台《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就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前重點准備工作做出了部署。
據悉,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階段將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等重點排放行業,參與主體初步考慮為業務涉及上述重點行業,其2013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准煤以上(含)的企業法人單位或獨立核算企業單位。對於擬納入的企業,將按照已分批公布的企業溫室氣體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分年度核算其過去3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及相關數據,並由第三方核查機構對企業的排放數據等進行核查。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各地方應高度重視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工作,建立起由主管部門負責、多部門協同配合的工作機制,設立專職人員負責碳排放權交易工作。在資金保障上,各地方除確保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所需工作經費外,還要爭取安排專項資金,專門支持碳排放權交易相關工作。
2016年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攻堅時期,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部門將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碳排放情況進行摸底,在確定擬納入全國碳排放交易體系企業名單的基礎上,對擬納入企業的歷史碳排放進行核算、報告與核查。
『陸』 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的附件
可直接向國家發展改革委申請自願減排項目備案的中央企業名單
1.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2.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3.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4.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
5.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6.中國鹽業總公司
7.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8.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
9.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10.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11.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12.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13.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14.國家電網公司
15.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16.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17.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18.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19.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20.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21.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22.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3.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24.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25.中國林業集團公司
26.中國鋁業公司
27.中國航空集團公司
28.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29.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30.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31.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32.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公司
33.國家核電技術有限公司
34.中國節能投資公司
35.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36.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37.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38.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39.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40.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41.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
42.中國廣東核電集團
43.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