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一戰各國黃金

一戰各國黃金

發布時間:2021-06-02 10:32:00

① 為什麼一戰過後各國不能重新實行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

回顧過去200年貨幣本位的變遷史,人們不難看出金本位從未被證明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復歸金本位似乎也並不能解決國際貨幣體系的諸多弊病,反而帶來更復雜的問題。 其一,金本位的歷史,既不悠久也不成功。在1821年之前,全球主要國家以銀本位為主,隨著國際黃金產量的大增,1821年開始,英國最終決定採用金本位制度,其他國家也逐漸跟進,到1876年,英法德美等幾乎所有西方國家都採取了金本位。 從1870年到一戰爆發之前,是金本位制運作得最成功的50年。但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當時金本位的成功是歐洲經濟長期繁榮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其二,各國各種復歸金本位的嘗試均以失敗而告終。一戰之後各國又一度恢復了金本位制度,但是1929~1933年的大蕭條使得各國央行紛紛放棄金本位,從1938年開始,已沒有一個國家允許國民將貨幣或存款兌換成黃金。金本位下自由鑄造、自由流通的本質遭到了嚴重的挑戰。歷史上已經發生過的向金本位制復歸的實踐均告失敗。 其三,金本位下金融危機的爆發和物價的劇烈波動均反復出現。例如古羅馬、中世紀的歐洲、西班牙和巴西都在徹底的金本位制下發生了物價漲幅在30倍以上的通貨膨脹;而世界經濟則在金本位制下於1879~1896和1929~1933年之間爆發了以金融體系的崩潰為導火索的世界性經濟蕭條。即便在金本位運行最好的50年間,金融危機也並不少見,例如1890年,英國巴林財團投機阿根廷失敗面臨破產,英格蘭銀行不得不和俄國、法國央行聯手,並藉助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力量才平息危機。1895年美國黃金儲備過低而面臨危機時,也是依賴摩根家族和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聯手才渡過危機。更糟糕的是,金本位決定了各國央行不能在經濟不景氣時採取擴張政策,因此經濟衰退乃至蕭條延續的時間往往更長久,例如1929年之後全球經濟幾乎經歷了10年的通貨緊縮。 迄今為止,仍然有不少學者主張金本位的好處,但是黃金的稀缺性註定了在金本位制之下,或者流通中貨幣的含金量不斷下降,或者以黃金錶示的物價不斷下降,或者通過虛金本位制過渡到信用本位制。在近200年來,除了1939年等及其偶爾的年份之外,黃金儲量從來不能滿足作為貨幣流通的要求。此外,黃金價格本身就是波動不定的,這也使得金本位根本無從穩定物價也無從防範金融危機。金本位用了兩個世紀的歷史來提醒我們,關於金本位的美好回憶很大程度上並不真實。 實物本位制的幻覺及其嚴重缺陷 對金本位的推崇衍生出了更為大膽和驚人的設想,即人類可以回歸到實物本位上,運用石油、黑色和有色金屬、煤炭等有限的自然資源作為組合,來充當國際貨幣的本位。 實際上早在1931年時格雷厄姆就已經預見到了這些缺陷並提出了貨幣的組合商品化建議,即人們可以用一組基本商品,例如鋼、銅、煤、木材和小麥作為貨幣基礎來發行貨幣。但是實物本位制顯而易見的種種缺陷,決定了其幾乎不是經濟學家願意付出時間來討論的問題。 其一,充當本位貨幣的商品往往是被囤積的。以歷史上的美國為例,全球貨幣性黃金曾大量囤積在美國,例如到二戰爆發時,全球大約有80%的貨幣性黃金存放在美國。但是實物貨幣本位下,那些金屬、能源類的、充當貨幣本位的商品如果也像黃金那樣儲存起來,且不考慮儲存成本及其可持續性,如此大量的資源性資產脫離全球經濟的運行而被儲存,本身就是災難性的。 其二,當人們試圖發行以商品組為基礎的、具有全額實物資本抵押式的貨幣,其本身可能給貨幣體系帶來的問題遠多於其能解決的問題。不僅將使設置、儲備、保管這些所謂商品組的費用極度高昂;且一旦發生貨幣危機,由於作為貨幣價值基礎的抵押商品組構成復雜,難以分割和分配,實際上是不可能和相應的貨幣相兌現的,貨幣體系將失去對金融危機的幾乎全部自我調節能力。 看來迄今為止,我們既未探索出也沒有充分預見到可以取代現行國際貨幣體系的、更為公正和穩健的新世紀貨幣體系,但是復歸金本位乃至採取實物本位,都是和歷史割裂得相當遙遠,也和當前全球經濟金融實際脫離得相當遙遠的夢想。 但是,對金本位和商品本位的懷疑,並不和一些發展中國家央行也許應當適度增持黃金相沖突,目前全球主要國家當中,美國政府公開的數據是大約持有8000多噸黃金,另外可能還有相當部分的政府黃金委託投資銀行進行管理。歐洲中央銀行持有的黃金儲備甚至可能超過萬億規模。就發達經濟體而言,各國黃金儲備往往占國際儲備的40%以上。因此發展中國家審慎地利用國內黃金開采,研究國際黃金市場,增持黃金到合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只是目前國際金價如此高企之際增持黃金是否屬於良策則仍待斟酌。(作者為北京師范大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②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對各國 經濟 影響

中國:一戰期間,西方各國忙於戰爭,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控制,而且因為戰爭的消耗,需要大量的從國外進口物資,這使得中國的民族工業得到了寶貴的發展機遇,因而有了中國民族工業的「黃金時代」。一戰結束後,這個黃金時代不可避免地曇花一現。

日本:作為戰勝國,日本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並侵佔了原屬德國勢力范圍的中國膠州灣及山東半島,擴大了自身的利益。

韓國:老實說專門經濟方面的影響不太清楚,只知道一戰對韓國政治的影響,資料引用如下:
三一運動(삼일운동,March 1st movement),為韓國在日韓並合之後發起的獨立運動,由於發起日為1919年3月1日而得名,也被稱為「獨立萬歲運動」。在南韓與北韓,三月一日都是紀念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巴黎和會時,由於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原則,其中包括反殖民的民族自決原則,鼓舞當時在日本留學的朝鮮學生。當時由於朝鮮高宗過逝,而高宗是受到日本方面毒殺的傳聞廣泛流傳,使得除了留學生之外,本土的基督教、佛教與天道教也予以犟力呼應,並且決定於三月三日發表獨立宣言。

1919年3月1日,在首爾市中心的公園中有三十三名韓國獨立運動參與者,發表了「獨立宣言」,引起了一般市民的跟隨與騷動,群眾並且高呼「獨立萬歲」的口號並舉辦示威遊行,同日平壤也發生了示威活動,之後運\動遍布全朝鮮半島,朝鮮總督府便決定予以鎮壓,至於有多少人死亡目前仍然是難以統計。其中最有名的殉難者為柳寬順。但是朝鮮總督府的鎮壓並沒有成功;可是本土的韓國獨立運動也受到不小的沖擊,之後不少獨立運\動參與者亡命國外,或改采武裝革命方式從事獨立運動。當然也有人轉為親日派。而日本統治朝鮮半島的方式也因三一運\動,改為文治主義為主的懷柔政策。(引用自網路)

③ 一個國家爆發戰爭後黃金價格是全球性的漲價還是只對那個國家內黃金價格提升呢

這個問題沒有統一答案,如果有的話那麼做黃金期貨就變成自動取款機了!!具體案例看情況:主要和戰爭的跨度和深度有關。跨度是指涉及范圍,深度是指持續時間。因為這些因素決定了投資者對未來的期望,而期望決定價格!

以海灣戰爭為例,1990.08.02伊拉克突襲科威特,戰爭爆發的時候做多黃金,賺一把走人,1990.11.29聯合國通過678號決議的時候做多黃金,再賺一把,到1991.01.17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時候做空黃金,賺第三把!

以這個例子來看,1990.08.02伊拉克突襲的時候,大家覺得要打仗了,黃金就漲了,後來發現美國在海外部署兵力不夠,要出兵起碼幾個月,市場就跌下來!再到1990.11.29聯合國通過議案,那是要真打了,於是黃金又漲,最後到1991.01.17真開打了,大家看到美國兵力優勢十分明顯,於是認為戰爭很快就會結束,莊家大肆拋空或平倉,黃金就大跌了。

所以金價和預期有關,沒真打的時候狂漲,打起來了反而跌了。當然現代戰爭不是一戰和二戰,發生戰爭就賺一把短線,和黃金價格的長期趨勢是沒有關系的。

最後,黃金現在主要是做期貨黃金而不是實物黃金,而期貨黃金的價格是全世界基本同步的,也就是倫敦金,上海期貨交易所金,紐約金基本聯動,因此是全世界范圍的價格波動。道理很簡單,如果不同地區金價差異顯著,那不需要考慮戰爭因素,直接做兩個地區的倒買倒賣就行了。信息社會賺區域差價,而且還是黃金這樣的敏感物資基本是不可能的。

希望以上回答令你滿意。

④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是什麼

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英國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是世界最早實行工業化的國家,曾在國際金融業中占統治地位,一戰前英鎊一直是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與儲備貨幣。
但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並為美元所取代。

另外一方面,由於瑞士是永久中立國(指處於兩個對立的政治力量之間不傾向任何一方,不參與戰爭並取得法律地位的保持中立狀態的國家。一般把中立國分為戰時中立國和永久中立國。戰時中立國也叫「局外中立國」;永久中立國是指無論在平時還是在戰時,必須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當中立國宣布中立後,既要對交戰國保持不偏袒的態度,也要對交戰國的任何一方不得予以提供與戰爭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援助。),所以瑞士被認為是世界最安全的地方,被稱為傳統避險貨幣,加之瑞士政府對金融、外匯採取的保護政策,使大量的外匯湧入瑞士。瑞士法郎也成為穩健受歡迎的國際結算與外匯交易貨幣。

⑤ 一戰後歐洲經濟發展黃金時期的 具體年份

1917--1927年,隨後爆發經濟危機,知道60年代才開始第二次進入高速發展的黃計時期

⑥ 一戰期間為何各國禁止黃金輸出

隨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的發展,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因素版也日益增長起來。英權國在拿破崙戰爭期間,美國在南北戰爭期間都曾經停止黃金與紙幣的兌換。[2]到
1913年底,英、法、美、德、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2/3,絕大部分黃金為少數強國所佔有,這就削弱了其他國家貨幣制度的基礎。到1913年,全世
界約有60%的貨幣用黃金集中於各國中央銀行,各國多用紙幣在市面流通,從而影響貨幣的信用,而一些國家為了准備戰爭,政府支出急劇增加,大量發行銀行
券,於是銀行券兌換黃金越來越困難,這就破壞了自由兌換的原則。在經濟危機時,商品輸出減少,資金外逃嚴重,引起黃金大量外流;各國紛紛限制黃金流動,黃
金不能在各國間自由轉移。由於維持金幣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條件逐漸遭到破壞,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停止銀行券兌
換黃金並禁止黃金輸出,同時出現嚴重的通貨膨脹。[2]戰爭期間,各國實行自由浮動的匯率制度,匯價波動劇烈,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性已不復存在。於是金幣本位制宣告結束。
摘自《網路——金本位》,希望能幫到你

⑦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如何成為世界第一富裕強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參戰各國坐下來清點得失的時候,大部分國家都沮喪的發現,自己損失參戰。美國似乎是個例外。他們在一戰結束後,一躍成為當時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雖然在武器裝備上,仍然比不上英國、法國,但依然可以肯定,美國在一戰中撈到了不少油水。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為何實力大增?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除了瑞士、瑞典這樣的北歐國家保持中立外,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捲入到戰爭當中。就連一些中東國家,也都紛紛參戰。對於這些參戰國來說,戰爭帶來的損失,不僅是直接損毀的物品、犧牲的人,更多的是一些難以計算的損失。比如對於英國、德國、法國來說,他們原本都是在海外擴張的強國,十分依靠海外貿易。但戰爭爆發後,讓這些國家沒有那麼多精力能夠繼續維持貿易。

在爭奪海外貿易上,自然就開始落後。而美國則順利成為這些國家的接盤俠。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最初階段,便宣布了自己的中立態度。然後,它開始在拉美、遠東一帶,積極的發展貿易。不斷的鞏固在這些地方的利益,撈取大量的外貿利益。他們借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牢牢的把一些重要資源抓在自己手中。尤其是拉美國家。像巴西的咖啡、墨西哥的石油,智利的錫礦等等,美國人都將它們攬入懷中。

除了美國官方,大量的美國私人資本也開始到海外貿易。誰都知道,趁著歐洲國家來不及反應,趁機積蓄實力。就連當時的中國,也有一大批「民族工業」開始得到發展。而美國在當時,不僅趁機佔領海外市場,還向參戰國中的協約國賣資源。

因為在戰爭當中,這些參戰國的生產受到很大影響。尤其是戰爭到了僵持階段。參戰雙方都使盡了全力,他們都擔心自己落後。他們會從國外進口很多東西。從軍需品到日常消費品。

美國自然是個不錯的對象。不過,美國考慮到德國在拉美地區跟自己的競爭關系。所以,他們只願意幫助英國、法國一邊。在貿易上的巨大差距,讓英、

法等國對美國不得不服軟,無奈之下,他們只好用黃金支付。相比較於隨時會貶值的貨幣,黃金可算是硬通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將全世界40%的黃金都牢牢抓在手中。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

這還沒有結束,美國除了握有大量的黃金,還讓英、法等國欠了自己一大筆錢。這讓美國的地位大幅度上升。這使得美國的武力雖然還不如英、法等國,卻握有讓他們服軟的本錢。

更何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貿易中,不僅是美國官方獲得了一大筆利益,美國的民間也借著這個機會,火速了繁榮了一把。

⑧ 第一次世界大戰那個國家獲利最多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費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
奧匈帝國以此為借口,在得到德國的支援後,於1914年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這是一場非正義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7月30日俄羅斯開始總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第一次世界大戰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8月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立國時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時。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同時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及維護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向俄國宣戰。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宣戰。
戰爭主要在由德國和奧匈帝國組成的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和塞爾維亞組成的協約國(Allied Powers)之間進行。在1914年至1918年期間,很多在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英國、法國俄國中國與義大利簽訂密約,承諾給予義大利某些土地,結果義大利加入了協約國對抗同盟國。
戰線主要分為東線(俄國對德奧作戰),西線(英法比對德作戰)和南線(又稱巴爾干戰線,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作戰)。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
戰爭最初在歐洲進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歐洲范圍。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5億人口捲入戰亂。一戰中雙方傷亡人數達3000多萬,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帶給人類空前的災難。第一次世界大戰歷時四年多,最終以同盟國集團的德、奧匈等國戰敗而結束。[1]
開始的標志: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
引發背景:巴爾干半島原本屬於奧斯曼帝國統治,奧斯曼帝國因為在近代化、工業化的競爭中遠遠落後於歐洲國家,較為先進的奧匈帝國和沙皇俄國理所當然在帝國主義的驅使下的對其領土的瓜分。當時在奧、俄兩大強國的支持下,巴爾干半島各國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發生了兩次巴爾干戰爭;第一次戰爭保加利亞(俄羅斯後台)獲利最大,導致第二次戰爭中塞爾維亞(俄羅斯後台)、希臘(英國後台)、羅馬尼亞(奧匈後台)、黑山(奧匈後台)、阿爾巴尼亞(俄羅斯後台)瓜分保加利亞,並使得世仇奧、俄的沖突又加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埋下深厚的導火線。
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First World War)是一場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爭霸性質的掠奪戰爭,除塞爾維亞對奧匈帝國進行本民族解放和自衛、保加利亞對俄羅斯和塞爾維亞進行奪回領土的復仇之戰,其他都是非正義的;他們的正義不能根本改變整個戰爭的性質。但進入到21世紀初,對這種過於中國中心主義的言論有所反駁,因為這些國家只不過在維護本國利益、並沒有刻意去徹底擊垮某個國家,只不過其中中國作為戰勝國沒有得到任何利益、所以才把一戰誇張為不正義之戰。
表象原因和同盟國的結盟:
1.奧俄的勢不兩立。俄羅斯後台支持的塞爾維亞成為巴爾干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這引起了奧匈的強烈不滿;而同時,塞爾維亞也不滿奧匈吞並了有很多塞爾維亞人居住的波斯尼亞。俄羅斯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的勢力最大、但奧匈現在卻步步緊逼,為了抑制奧匈帝國的急速擴張、俄國當然出面力挺塞爾維亞。
2.德奧關系進入黃金時期。德國統一和奧匈和解後,德國向世界爭取殖民地、奧匈向巴爾干半島擴張,原本是敵人的普魯士(德意志)和奧地利(奧匈)互相之間已經沒有任何利益沖突了。與其坐視強大的鄰國變為敵人不管、還不如主動向它結盟變為有利的盟友,所以這兩個歐洲強國自然而然的變成了堅不可摧的同盟關系。
3.奧斯曼帝國想逃脫俄羅斯的控制。兩次巴爾干戰爭後,奧斯曼帝國在巴爾乾地位大減、它只想要徹底逃離對他威脅最大的俄羅斯,原本對它威脅最大的奧匈帝國、其領土已不再和奧斯曼帝國接壤、所以才和德奧結盟。
4.保加利亞對俄國的報復。原本是保加利亞後台的俄羅斯、但它在第二次巴爾干戰爭中背叛了保加利亞、讓保加利亞損失了2/3領土、其中大半部份又劃給了塞爾維亞,所以保加利亞一直耿耿於懷,所以加入德奧陣營、向俄塞兩國報仇。
深層原因和協約國的結盟:
1.德意志帝國和英法俄三國的矛盾。在第二次工業革命後軍事、經濟國力大大增強。普法戰爭後不僅超過法國、成為歐洲陸地上的最強國、工業產值全面超過原本世界第一的英國,還提出大海軍主義挑戰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和大日耳曼主義來支持奧匈干擾俄羅斯在巴爾干半島上斯拉夫民族地區的影響力。
2.英法俄反制德奧同盟。為防止牢固的德奧同盟(尤其是德意志帝國)的過分強大、以至於影響了自己在傳統領域的利益。這三個在歷史中水火不相容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第一次聯合在了一起,靠著自己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優勢,全面打壓德奧的生存空間。
3.比利時的非中立化。德國為了突襲法國而繞道比利時進攻,可比利時卻拒絕德國的要求,結果遭德國進攻。此問題激怒了比利時的保護國英國,也讓德在戰後對比利時割地賠款。
4.義大利的倒戈。義大利原本和德奧同盟,想奪回法國佔領的薩伏依地區,但卻因為英法答應在戰後分得阜姆和達爾馬提亞,所以義大利後來參加協約國陣營。
5.日本的趁火打劫。日本想要俄羅斯在中國的利益,但因為英俄同盟和英日同盟的關系不能得罪俄國,只能尋求別的利益;期間正值德國在歐洲大戰,所以日本強佔德國在亞洲的所有殖民地。
6.美國的參戰。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對所有英國貨船發動攻擊,沒料到誤傷美國商船;美國本來就想在歐洲國家身上撈一杯羹、如今由此契機向德國宣戰。
導火索:1914年6月28日上午9時正,奧匈帝國皇太子斐迪南大公來到1908年被奧地利吞並的波斯尼亞視察,一位塞爾維亞一個秘密組織成員,17歲的普林西普向斐迪南夫婦開槍射擊,斐迪南夫婦斃命,普林西普被捕。這一事件被稱為薩拉熱窩事件,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刺殺斐迪南的這一薩拉熱窩事件被奧匈帝國當做了對塞爾維亞發動戰爭的口實。1914年7月23日奧國在獲得德國無條件支持下向塞爾維亞發最後通牒,包括拘捕兇手、鎮壓反奧活動和罷免反奧官員等,塞國除涉及內政項目外悉數同意。不過,奧國依然將行動升級。與此同時,德國知悉俄國的軍事動員,德皇要求俄國停止並迅速備戰。鑒於各國的強硬外交和對國家軍事力量的自驕,戰爭已無可避免。
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俄國動員,出兵援助塞爾維亞。8月1日,德國向俄國宣戰,接著在3日,向法國宣戰。8月4日,德國入侵保持中立的比利時,比利時對德國宣戰;同日,英國考慮到比利時對自己國土安全的重要性,和早前為了確保比利時的中立,而在1839年簽署的《倫敦條約》,於是向德國宣戰。8月6日,奧匈帝國向俄國宣戰,塞爾維亞對德國宣戰,義大利宣布中立。8月12日,英國向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同盟國:奧匈帝國、德國。
中立:義大利。
協約國:塞爾維亞、俄國、法國、比利時、英國。
持續時間: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
開始標志: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薩拉熱窩事件
結束標志:1918年11月11日德國戰敗投降
波及地區:歐洲、非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東、亞洲
結果:協約國獲勝、同盟國戰敗、戰後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直接原因: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及對立
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刺殺斐迪南大公)
理解:
薩拉熱窩事件是在1914年6月28日巴爾干半島的波斯尼亞發生,此日為塞爾維亞之國慶日,奧匈帝國皇位繼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政府宣戰的電報承人斐迪南大公(ArchkeFranzFerdinand)夫婦在從軍演結束後在市區訪問途中被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一名隸屬塞爾維亞的恐怖組織「黑手社」的波斯尼亞學生)槍殺。這次事件使奧匈帝國於7月向塞爾維亞宣戰,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影響:
(1)大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和破壞與災難。
(2)大戰造成了歐洲的衰弱分裂和美日的興起,世界格局發生改變。一戰資料(5張)
(3)為社會主義革命創造了條件,誕生了蘇維埃俄國。
(4)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如中國五四運動,巴爾乾地區、原奧斯曼帝國轄境、OX奧匈帝國轄境新興的民族國家)。
(5)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如第三次科技革命)。
延伸: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建立的國家聯盟。參與該聯盟的國家主要有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等數個國家。值得注意的是,義大利雖然是同盟國國家,但是在戰爭一開始保持中立,並在1915年5月加入協約國,三國同盟遂告瓦解。世界大戰末,美國加入協約國,同盟國最終失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同盟國方面作戰的共有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和土耳其(時稱奧斯曼帝國)4個國家。
協約國:
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因十月革命退出協約國)、塞爾維亞王國、美利堅合眾國、同盟國陣營四大君主比利時、中國北洋政府、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希臘王國、葡萄牙、英屬澳大利亞 、英屬加拿大、英屬印度、英屬紐西蘭、英屬南非。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
戰爭狀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開始到1918年11月,歷時4年3個月,戰火席捲歐、亞、非三大洲,參戰國家地區達34個,受戰禍波及的人口達15億以上,約占當時世界人口總數的75%。雙方動員的兵力達889個師,共計7400萬人,共有840萬人陣亡,另有2100萬人受傷。普法戰爭
普法戰爭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於是在1870年-1871年與法國爆發普法戰爭。這場戰爭以法國大敗,普魯士大獲全勝,建立德意志帝國。而普法停戰的和約極其苛刻,和約規定法國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予德國,並賠款50億法郎。結果使德法兩國結怨,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原因。
發展
德意志的統一1870~1871年普魯士同法國之間的戰爭。因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法兩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俾斯麥發表了挑戰性的「埃姆斯電報」,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宣戰。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爆發革命,成立第二共和國。但普軍仍長驅直入,包圍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兩國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一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了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互立陣營
普法戰爭後柏林會議,普魯士首相俾斯麥擔心法國報復,因此他採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他本來使德國與奧匈帝國及俄國結成「三皇同盟」,可是後來俄國在1878年的柏林會議上,因巴爾干半島問題,與奧匈帝國發生利益沖突。德國最終在1879年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盟友,與奧匈帝國締結秘密的德奧聯盟。此外,俾斯麥轉而因為與法國在殖民地事務上發生沖突,又因在1881年爭奪北非突尼西亞失敗而與面臨孤立的義大利結盟。因此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與義大利王國三國締結「三國同盟」。
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俄國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1914年俄國海報 三位人物分別代表法俄英好關系,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紅色部分是為「三國同盟」方面,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
而英國則在1904年與法國簽訂「摯誠協議」。這協議並不是軍事同盟,而是一項解決兩國有關殖民地糾紛的協議。在法國的斡旋下,英、俄雙方終於在1907年結束他們的殖民地糾紛,簽訂「英俄諒解」。同年,法國、英國和俄國因受到德國在奧斯曼帝國的力量威脅,組成「三國協約」。
歐洲從此分為兩大陣營,因此只要有任何風吹草動,都有演變為世界大戰的可能,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是因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被暗殺而引起的。
爭奪殖民地
德國皇帝威廉二世20世紀初,帝國主義興起。在俾斯麥時代,鑒於統一德意志帝國初立,故對殖民地的爭奪較少參與。後來,鑒於國內商人勢力興起,商人要求德國政府爭取海外資源和市場。威廉二世即位,俾斯麥就那樣被罷後,可是後來德皇認為德國殖民地太少,原料產地及商品市場不足,就又實行了「世界政策」,要求重新劃分全球的勢力范圍。於是觸犯了老牌殖民大國——英國和法國雙方的各自利益。而第一次和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沙皇俄國得到利益,這亦使得兩大陣營的沖突加劇,戰爭爆發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軍備競賽
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英國的無畏艦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素質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素質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響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簡單的說就是俄國獲利相對較多。採納一下吧,謝謝!

⑨ 一戰時日本是否有五十噸黃金未還給俄國

據說俄國要從日本買步槍,付的是黃金。

閱讀全文

與一戰各國黃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公司怎樣發展客戶 瀏覽:814
股票跟基金掛鉤的都有哪些 瀏覽:718
主要外匯交易商 瀏覽:347
三年前信用卡連續逾期還能貸款嗎 瀏覽:674
熱卷主力期貨吧 瀏覽:154
新手投資理財活動 瀏覽:234
cj期貨 瀏覽:809
融資合同公證 瀏覽:342
薩斯喀徹溫省鉀礦吸引大量投資 瀏覽:550
融資租賃irr計算器 瀏覽:526
什麼人不適合期貨 瀏覽:329
日照1124豆伯價格 瀏覽:160
建行貸款買車要幾天 瀏覽:28
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24
投資理財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瀏覽:496
外部融資困難 瀏覽:704
燕郊49800民間互助理財 瀏覽:990
產權交易所管理辦法 瀏覽:516
科創基金和戰略配售基金的申購費 瀏覽:843
中國期貨市場國際化舉措 瀏覽: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