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黃金交易 > 西部黃金減持完了嗎

西部黃金減持完了嗎

發布時間:2021-06-02 19:29:56

❶ 明月:走出大山天地寬

——紫金資源鏈的打造

大山擋不住紫金人的視野——紫金大廈之解讀——讓礦業再現輝煌——立體坐標上一個滑動點,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運動——與世界同步的紫金礦業

2002年7月,福建省上杭縣北環路277號,依山傍水的一片平地上,一座13層的雄偉建築物拔地而起。這座建築物,就是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新址——紫金大廈。

紫金大廈背倚上杭縣城,面向清澈的汀江,正門透過幾座紅色的小山頭,面向著東方的福州、廈門、龍岩。登上紫金大廈頂樓,極目四望,頓生杜甫「盪胸生層雲」、「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意境。紫金大廈扇狀的外部造型,恰如紫金張開了雙臂,在歡迎四海人才的加盟,歡迎五洲客商的惠顧;又似紫金正展開雙翼,背負西部大山,面向東部開放的大海,沖出周圍阻隔的群山,向上飛騰著。

紫金大廈既是紫金人艱苦創業的成效,也是紫金發展戰略的真實寫照。

即使在創業的起步階段,紫金人也沒有被周圍的大山遮擋住自己的視線,沒有被狹窄的礦山巷道禁錮住自己的思維。紫金人明白,紫金山金礦是企業發展的根基,所以他們在紫金大廈門廊的頂上加上了一個金色的半球。他們也十分清楚,紫金是一個資源型的企業,作為特殊資源的礦產總有采完的一天,所以在紫金大廈的頂部,他們掛上了自己企業的理念——「紫金礦業追求卓越」。在紫金理念的中間,則裝上了紫金礦業的標志,向進入上杭的人們傳遞著紫金的企業信息:紫金礦業的標志上,齒輪圍著核心轉動,體現了紫金礦業團結拼搏的精神風貌;那兩片不斷轉動的齒輪,展示著紫金不斷開拓進取的企業精神;整個圖案,如中國古代的太極圖案(當地人認為這是中國古代的吉祥圖案),表達了紫金人希望吉祥順利的心聲;整個造型,還是「紫金」兩個字的聲母——「Z、J」的藝術化。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中國礦業正處於非常時期,「四礦」問題嚴重。傳統的礦業企業由於資源枯竭、人員債務、包袱沉重、企業辦社會等現實問題,經營形勢極為嚴峻,普遍存在經營困難、發展乏力的狀況;即使經營較好的一些企業,也深感前途未卜。那些曾經引以為自豪的以礦業為主的城市,也隱伏著因礦業企業不景氣引發的嚴重的社會問題。

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傳統礦業將受到重大的沖擊,艱苦和惡劣的工作、生活環境,長周期、低回報、低收入,嚴苛的環境要求,難以處理的地方和群眾關系,使得大的投資者對礦業投資不感興趣,年輕的知識精英也視礦業為畏途,有人甚至稱礦業為「夕陽產業」。此外,我國礦業企業普遍規模小、人員多、債務重、技術落後,體制也存在諸多問題,與國外礦業公司相比,存在著顯著的差距。

傳統礦業企業的困難是客觀的。但在紫金人看來,應該分析現象找原因,只有找到了原因,才好對症下葯。

陳景河認為,造成傳統礦業企業困難的原因,主要是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後遺症,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即使是極為困難的礦業企業,如果不考慮歷史遺留的人員、債務等問題,仍可望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此外,20世紀末網路經濟泡沫的破滅,也為傳統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使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工業(包括礦業)。作為物質生產基礎部門的礦業,新材料、新技術的出現,既向傳統礦種提出了挑戰,又大大降低了礦物原料的生產成本。

紫金礦業的主要領導認為,在新的歷史時期,礦業仍然是可以獲得高額回報的行業,礦業仍然是有良好前景的行業。對於礦業的特點,紫金領導人形成了紫金的礦業觀:

1)礦業具有半壟斷性。對礦業而言,礦業產品的競爭,主要是資源條件的競爭。礦業的基礎是礦產資源,礦產資源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這個特徵決定了礦業企業如果不佔有礦產資源,就不能從事礦業的開發。而壟斷行業,是企業獲得超額利潤的最佳途徑。對礦業來說,雖然也存在激烈競爭,但這種競爭是有限的,礦業產品的競爭主要是資源條件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產品成本的競爭。

2)礦山企業的創新有特別的生命力。世界上沒有兩個礦山是一模一樣的,這使得用普遍的技術原理結合礦山實際進行創造性工作非常重要。礦山投資是巨大的,但投資控制的餘地也是巨大的。符合礦山資源工藝技術路線的創新,將為企業獲得優厚的回報。

對礦業的認識,構成了紫金礦業打造企業資源鏈的基礎。

雖然紫金礦業的發展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是紫金人並沒有止步。紫金領導層在達成對中國礦業新的共識的基礎上,一方面一再告誡員工不能喪失進取心、不能有鬆懈止步的思想,不能「小富即安」;另一方面,又將目光投向了新世紀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後,全國黃金行業面臨的諸多挑戰,積極思索著企業的應對策略。

2000年7月的青島,海風習習,景色宜人。

「2000年中國黃金礦業經濟研討會暨中國大型黃金企業集團發展戰略研討會」就在這座美麗的海濱城市舉行,來自全國黃金行業大型企業的近30名代表出席了這次中國黃金業的峰會。這次會議由世界黃金協會和國家經貿委黃金管理局主辦,北京黃金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承辦,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銀行和南非安格魯黃金公司提供贊助。本次會議的目的是通過研討會,使中國黃金礦業與國外大礦業公司和大金融機構有更深入的接觸和了解,在我國黃金日益走向開放的情況下,尋找新的融資與合作的途徑,從而為我國大型黃金企業的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以此推動黃金企業的規模經營和企業結構的調整。

會議雖然只開了短短的兩天,但是效果顯著。與會代表已經充分認識到:從全球來看,黃金已經成為了一個真正全球性的商品。全球的金價是一樣的,沒有一家金礦可以左右金價。由於黃金的特殊性,黃金很難被用掉,黃金的供應還有其他來源渠道,因此黃金的角色正在從金融工具向消費品方向轉化。這樣的市場環境,使得金礦業不能被看作區域性的生意,而應該是全球性的生意。

就中國金礦業來說,目前由於非常不利的市場環境,金價太低,金礦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現有金礦贏利下降,低品位礦不足以開發,勘探方面的投入下降,其結果,原來只發展產量的戰略成問題;國內金價與國際接軌,中國金礦業將受到國際力量的沖擊,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中國金礦業將變成全球黃金市場的一部分。為了能做到有效競爭,中國金礦業必須進行整合以達到足夠大的規模,才能有大規模生產的好處,才能降低成本,引進新技術,引進外資和新設備,運用現代風險管理手段,提高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中國黃金礦業的發展。

同時,與會專家也指出,黃金的交易方式在演化,黃金的保值作用依然存在。縱觀未來的黃金市場,金價大多數時候會在一個窄的范圍內波動,但有時會有極大的波動。不過,從長期來看,黃金價格會逐漸變好。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的黃金礦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黃金行業正處於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時期。國家黃金生產、加工和經銷企業直接面對的將是來自國內外同行競爭的壓力;黃金價格與國際金價的接軌,則使黃金企業必須承受由市場波動帶來的經營風險。

為積極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從1998年開始,國家黃金局便確立了我國黃金行業改革的方向,即以培育發展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為目標,並對主要產金區的黃金企業集團組建工作進行了規劃。通過企業重組、兼並和聯合,使大量相互獨立、各自為戰的小企業的資源得到整合,一批大公司、大企業集團應運而生。這些嚴格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組建和規范運作的公司,具有一定規模優勢,擁有較強的綜合採、選、冶能力,黃金產量、利潤和冶煉市場份額在行業中舉足輕重。數家大型集團在股份制改造後,還在上市融資方面作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

2001年,國家加快了對黃金行業的改革進程:先是宣布取消長期實行的「統購統配」政策;而後是黃金定價方式和國際金價准接軌,隨即又實行周報價;8月份改革了黃金製品零售管理審批制,取消許可證制度,實行核准制;11月底,上海黃金交易市場開始試營業。

僅從2001年國家對黃金行業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就不難看出,在中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國黃金業逐步與國際接軌,進而向市場化過渡,建立和開放國內黃金市場已是大勢所趨。

我國黃金行業還加大了企業內部改革的步伐,大力推行現代企業制度,努力解決黃金企業投資主體單一、產權不清、經營機制不靈活的問題。一些老企業通過改革、改組和理順產權關系,逐步進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規范企業運營方式,在企業中建立起了比較科學合理的內部組織結構,形成了良好的經營機制;而新建企業則在建立伊始,就按現代企業制度加以規范。各黃金企業大力進行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有效地轉變了企業經營機制,一些企業建立起了管理人員競聘上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職工擇優錄用、能進能出的用工制度和收入能增能減、有效激勵的分配製度。

為了消除不安全隱患及其源頭,降低事故率,杜絕重大安全事故發生,保障國家財產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保證黃金生產建設的順利進行,國家加強了黃金礦業秩序的治理整頓工作,加大執法力度,通過專項整治,重點整治開采手續不合法,采礦證、開采黃金礦產批准書、營業執照等「三證」不全的;開采手段落後、破壞和浪費資源嚴重的;越界開采、侵佔合法礦山資源的;造成環境污染及破壞生態平衡的非法小金礦。

此外,我國成功地加入世貿組織,我國黃金市場的開放,也宣告了黃金行業封閉時代的結束,把黃金企業徹底推到了市場競爭的潮流中。國家黃金局於2001年提出了「大黃金」的理念,引導黃金企業加強與地質找礦部門、用金單位、市場流通部門和國內外其他經濟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將發展的眼光,縱向延伸到了整個黃金產業鏈,橫向擴展到流通和消費領域,拓寬發展思路,尋求新的經濟增長機會和增長點。

伴隨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國內企業將逐步融入全球經濟之中,外資企業對國內企業的威脅越來越大,境外資源和境外市場的激烈爭奪已拉開帷幕。隨著黃金市場的開放,黃金企業的競爭對手已是國際同行,黃金企業發展空間在增大,競爭的壓力也在加大。公平、成熟的市場環境在逐步形成,國內黃金企業,不論隸屬關系、不論所有制、不論規模大小都將不會再受到政策歧視或特殊的保護,所有企業完全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公平競爭。有實力、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將勝出,並得到發展和壯大,無競爭能力的企業將遭市場淘汰。黃金工業將形成一個優勝劣汰、公平競爭、健康發展、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局面。

2002年10月,黃金業界醞釀多時的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運行。自此,我國黃金價格不再受行政干預,而完全由市場機制生成。我國黃金產品實現了市場交易,企業可以隨行就市,自主交易,風險自擔,人為因素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減小,企業經營自主權得到了進一步落實。

不過,目前我國的國內黃金市場還只是一個初級市場,交易品種單一,只能進行實金交易,缺少為企業鎖定價格、規避風險的功能,國內黃金市場的完善和成熟,還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

雖然如此,市場走勢對我國黃金行業的影響程度增大了。受全球經濟形勢、國際局勢、供需關系、投資心理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自1996年開始,金價開始走低,黃金企業經受了金價長期低迷的壓力;2002年初金價逐步回升,進入慢牛行情,2003年2月5日曾達到1996年9月以來的最高價388.5美元,最近又下行至345美元左右。金價這種較高價位還能持續多長時間,很難預測。在這個過程當中,黃金企業將會受到黃金市場的復雜性和國際金價不確定性的巨大影響。

市場潮起潮落,惟有有實力的逐浪者方能挺立潮頭。

紫金礦業原是一個縣屬國有小型企業,他們從介入紫金山金礦開發開始,就努力在企業體制上進行改革。金礦的開發使企業獲得了較好的收益,迅速成為地方主要的利稅大戶,但要進行產權制度改革,阻力和難度是比較大的。經過各方努力,特別是地方領導的支持,紫金礦業終於在1998年實現了有限責任公司的改造,進而在2000年完成了股份公司的改造,國有股減持到48%,處於相對控股地位,民營企業進入企業。這次股份公司改造是紫金產權制度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改革。

紫金礦業股份公司在第一次股東大會上明確提出要把公司建成「國內著名的高科技效益型特大礦業企業集團」的目標,使企業擺脫傳統的一個礦山一個企業、企業與礦山共存亡的老路子,企業的發展也從局限於福建上杭縣域擴展到全國,乃至世界。在公司的積極爭取、規范運作下,實現了在香港上市的目標,而且趕上了香港股市大幅度上漲,國企股更被看好,黃金價格也明顯上漲的大好時機。專家指出「這不是紫金人運氣好,而是紫金人有眼光、有膽識、有魄力的必然結果。」這一成功上市,將為企業新一輪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

股份公司創立伊始,公司第一次股東大會已經明確了紫金礦業的發展目標:把紫金礦業建設成為「以礦業開發為主高科技效益型特大企業集團的目標」,其內涵:

1)要以礦業開發為主。紫金領導層認為,20世紀末網路經濟泡沫的破滅,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傳統的產業經濟。礦物原料是工業的基礎,這是任何時候都不可否認的。傳統礦業企業的困難是歷史造成的,即使現在非常困難的企業,如果排除人員問題、歷史包袱問題,應用新體制、新辦法,仍然將充滿活力。紫金山金礦的成功開發、企業的迅速發展,表明應用新的體制、新的技術進行礦山開發,大有可為,礦業行業是仍然可能獲得高額利潤的行業。此外,紫金領導層還認為,礦業開發具有壟斷性,只有掌握礦產資源,才具備開發前提。礦產資源的稀缺性,是企業保持一定優勢地位的重要因素。紫金礦業是通過礦業開發發展起來的,具有礦業開發的人才優勢,跨行業經營存在風險巨大。

2)紫金礦業以礦業開發為主,並不意味著排除與之關聯的項目。紫金礦業就成功地建設了壩上水電站項目。鑒於紫金集團公司經歷過一些多種經營項目的失利,紫金礦業領導層一致認為,紫金不宜開發直接服務消費者個人的產品,因為紫金不具有產品營銷的優勢。

3)高科技和效益型。紫金領導層認為,應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是傳統產業發展的重要方面,紫金山金礦新技術的應用是紫金山這一低品位金礦得以有效開發的關鍵因素,也是紫金礦業能否與傳統礦業企業拉開差距的關鍵所在。紫金領導人認為,企業要做大,更要做強。紫金要的「大」,是有效益的「大」,效益是企業經營的目的。

4)要把企業發展成為以礦業為主的特大企業集團,必須向外發展,尋找和控制新的礦產資源。紫金礦業的五年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五年後外部開發的產值和銷售收入要超過紫金山金銅礦。

5)紫金首先要成為國內礦業界的特大型企業,之後努力向全球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大型礦業公司。

我國礦業界正面臨著礦山、礦工、礦產、礦城等「四礦」問題的嚴重困擾。紫金人非常清楚,一座礦山、一個企業乃至一座城市,總有衰敗的一天。股份公司的創立,良好的股權結構,使紫金礦業走出去成為可能。

股份公司成立近一年後,紫金礦業便開始積極參與西部開發,在貴州、安徽等地的項目已取得實質性進展,還有一些項目正在洽談當中。在紫金人看來,從全國乃至全球去考察資源開發,就不存在資源枯竭而影響企業生存的問題。

紫金礦業公司雖然是從傳統國有企業走過來的,但自介入紫金山金礦開發以來,就非常注重按市場規律辦事,使得企業的內部機制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在投資決策、內部管理、人員的聘用、管理層的聘任、工資制度等方面,都很少有傳統國有企業的那一套東西。

作為資源型的企業,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礦業的特殊性。對於礦業企業,紫金人頭腦十分清楚,許多年來大家都這么朝著一個方向走,雖然每個挖礦人的心裡都明白,最後等待他們的是什麼,但他們似乎認為本來就應該是這樣,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也許是狹窄的採掘巷道擋住了挖礦人的視線,大家更關注的是我的礦能挖多少年?而很少去想,我的礦挖多少年合適?挖完了怎麼辦?

於是,從挖礦的第一天起,紫金人就打定主意不那麼老老實實挖礦。他們把自己的企業經營定位在立體坐標中一個滑動著的點上,可以向任何一個方向運動,思維可以盪向任何一個方向。他們不滿足於挖礦,更沒有把自己的發展定位在紫金山裡,而是一門心思要把企業做大。紫金人說得好,誰說我們只能挖上杭的礦?誰說我們只能挖福建的礦?誰說我們只能挖金礦?普天之下,只要有適合我開的礦,我就去開;只要有適合我乾的產業,我就去干。於是他們的市場空間隨著那個螺旋形拓展開來。

紫金的目標是要做世界級的礦業公司。

有資源了,還要把它利用好。不利用好,資源也很快就會沒有。有專家指出,像紫金山金礦,就是管理利用資源的一個典型。紫金礦業已經走出了福建,在安徽貴州、新疆等地「摘了幾個點」。但是紫金礦業還有另一個走出去,那就是到國外去開發資源。資源的利用不能老守著一個地方,需要走出去開發,這就包括到國外去找礦。

2003年12月23日,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南非金田公司(Gold Fields Limited)舉行簽字儀式,建立戰略夥伴關系。雙方認可各自在黃金工業中的地位,並希望在雙方公司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合作,充分發揮Gold Fields Limited作為國際主要黃金開發商的優勢和紫金礦業在中國礦業公司的領先地位,形成優勢互補型的戰略合作夥伴,協助對方適時進入國際黃金項目。雙方的合作第一步將在福建成立合資勘探公司。

Gold Fields Limited是國際最大的產金公司之一,在三個主要黃金生產國,南非、迦納和澳大利亞從事礦業開發。公司在世界范圍內擁有雇員48000人,年產黃金400多萬盎司。Gold Fields Limited是在JSE股票交易所、倫敦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其美洲股在紐約股票交易所上市。紫金礦業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股份編號2899。到目前為止,Gold Fields Limited已認購紫金礦業在香港聯合交易所部分上市股份,並將選擇適當時間購買部分未上市流通的法人股。

紫金人又一次把自己的理念付諸了實踐。

1)2001年,紫金通過投標取得新疆東部三塊地域的探礦權。

2)2002年,紫金已經取得新疆阿舍勒銅礦的絕對控股權。

3)2003年,吉林琿春礦山項目啟動,並取得較好的收益。

4)2003年,紫金礦業在西藏阿里地區取得探礦權。

5)2003年7月,紫金礦業在廈門建設的紫金科技大廈建成投入使用。

6)2003年12月,紫金成功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

7)2003年12月,紫金與南非金田公司(Gold Fields Limited)建立戰略夥伴關系。

紫金正從上杭山區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一個廣闊的發展空間展現在紫金人的面前,一幅美好的藍圖呈現在了紫金礦業的面前。

放眼全球,人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據原材料小組統計,1990年到2000年,交易額在2500萬美元以上的全球基本金屬兼並案合計達148件,交易額共計325.12億美元;金的兼並案達159個,交易額共計301.6億美元,佔到了金和基本金屬兼並總額的48.2%。從全球來看,黃金礦業公司兼並熱潮可謂此起彼伏,2000年紐蒙特(Newmont)公司與貝特蒙特(Battle Tain)合並成功以後,2001年全球黃金開采業的兼並更是蓄勢待發,南非第三大黃金生產商哈默尼黃金公司(Harmony Gold)3月聲稱其已經控制了澳大利亞Hill 50金礦53.1%的礦權。南非的金田公司和Repadre Capital一起獲得了澳大利亞WMC的資產Abossl Gold-fields之後,又收購了迦納的Damang礦,並於2001年8月同南非彩虹公司(ARM)聯手收購了安格魯黃金公司的Free State的資產。同年12月Barrick公司和Homestake公司正式合並,使其排名上升到第二位。更具戲劇性的是,2002年2月紐蒙特公司成功地合並了弗蘭克-內華達和諾曼迪采礦公司,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黃金生產商;同期在加拿大北部經營多年的Miramar采礦公司和Hope Bay黃金公司合並,以增強獲利能力;2002年3月則又傳來了格來米公司和弗朗西斯兩家黃金公司合並的消息,此次合並資金達到了19600萬加元,合12400萬美元。

大山深處的紫金,又一次與世界同步。

不過,在紫金人看來,他們的資源擴張戰略是有自己的特點的。與全球礦業企業合並的發展戰略不同,紫金人認為自己實行的是以佔有控制資源為主的資源擴張型戰略。在紫金人看來,兼並礦業企業成本太大,而通過風險勘探等形式佔有資源,則可以實現地質隊與企業的聯合。

這大概是紫金人實際經驗的總結,也是他們注重市場經濟規律的反映。

❷ 祖國建設的偉大成就

1、探索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百廢待興,文化建設也步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時期,毛澤東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積極探索文化建設新路,創建了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嶄新的、人民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2、改革開放新時期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階段。

通過開展真理標准大討論,黨中央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

3、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階段。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緊緊圍繞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重大問題,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鑄造中國精神、滿足精神需求、促進文明互鑒,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西部黃金減持完了嗎擴展閱讀:

全面回顧和展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推動我國經濟、科技、國防、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無疑是同我國日益繁榮發展的文化建設分不開的。

全面回顧和展示我國文化建設發展歷程和成就,認真研究和總結黨在文化建設中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❸ 金融危機是怎麼引起的

最近的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是美國的次貸危機,這就牽扯到美國的銀行了。。。什麼是次貸危機呢?
總的來說,就是美國銀行自己倒騰出的問題。
當時有很多收入低下甚至沒什麼收入的人想買房子卻沒錢,一般銀行也不肯向他們放貸,後來一些銀行為了賺錢,向這些窮人發放買房貸款,也就是次級貸款——大白話這些申請貸款的人信用度比較次,O(∩_∩)O
別看這些窮人平時沒錢還房貸,但是有個條件是——當時的房價一直漲(咱國金融危機前就是這情況),這些買房子人能夠用房子增值的收益去還銀行貸款,銀行賺了錢,按揭的人也有房子可買,所謂皆大歡喜,發展到最後,次貸形成的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問題出現了,美國的銀行為了多賺錢,拚命的提高還款利率,不僅如此,當房價漲幅下降時,這些銀行甚至推波助瀾,他們的目的很簡單——房子便宜的話,貸款買房的人也多了。。。。
等房子開始降價後,銀行才發現,一切都失去了控制,買房的人沒增值的錢還款了,銀行就收回房子准備拍賣,但是那麼多房子很難一下子變成流動資金,即使賣出去一兩個,但是因為降價使得房價又太低,賣一個賠一個。銀行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他們最後搞的資金周轉不靈,怎麼辦?向其他金融機構借啊。。。
借款時候得有抵押的東西,這些美國銀行就用自己的債權做抵押去借錢,也就是以債抵債。說白了就是拖別人下水。
結果,當一家銀行因為持續虧損倒閉後,其他有牽連的紛紛落水,慢慢演變成次貸危機乃至金融危機。這個事實也教訓了我們虛擬經濟不能脫離實體太遠。

❹ 最近股票市場怎麼樣

1、大方向上,國抄家貨幣政策襲趨緊,開始收緊流動性,通脹已悄然到來
2、由於朝韓摩擦導致美元與黃金同期走強,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影響股市向下調整
3、目前大盤趨於年線位置爭奪,而向下缺口仍然對其有吸引力,個人認為必將回補前期跳空缺口,
4、接近年底,年報炒作將到來,未來熱點將以中小板股為主

❺ 天龍八部 箱子和保險箱里存錢的數額有上限嗎富豪榜是根據什麼排的YB數量嗎

沒,看你花多少錢啊呵呵,有錢能使磨推鬼

❻ 09福布斯排行榜

沒有最權威的,福布斯一樣,胡潤榜又是一樣
有些人有錢但是不願意公開,也有人沒錢也裝作有錢
還有股票這種東西的浮動很大,國內的企業透明度又差

❼ 福布斯 富翁排行榜

[布加迪威龍]最豪華的汽車----價格(

❽ 求中國歷史上證券市場兩次崩盤時間 點位 及具體原因

一、世界主要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世界上最早買賣股票的市場出現在荷蘭,時間是1602年。因為荷蘭海上貿易發達,刺激大量的資本投入,因而產生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的需求。第一個股份有限公司是荷蘭的東印度公司。因為當時還沒有完備的股票流通市場,更沒有獨立的股票交易所,所以只能靠本地的商人們零星地進行股票買賣中介,股票交易也只能在阿姆斯特丹的綜合交易所里與調味品、穀物等商品混和在一起交易。

十七世紀後半葉,經濟中心轉移到了英國,在荷蘭創立的股份公司在倫敦得到了飛躍發展。在倫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與商品交易混在一起進行買賣交易的有俄羅斯公司(1553年創建)、東印度公司(1600年創建)等公司的股票。由於買賣交易活躍,所以在皇家交易所進行股票買賣的交易商獨立出來,在市內的咖啡館里進行買賣。1773年在倫敦柴思胡同的約那森咖啡館中,股票經濟商正式組織了第一個證券交易所,即當今倫敦交易所的前身,這就是現代證券市場的原型。1802年倫敦交易所新大廈落成開業,當時在交易所內交易的證券主要是英格蘭銀行、南海公司和東印度公司的股票。

「南海泡沫事件」是英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南海公司成立於1711年,其經營策略主要是通過與政府交易以換取經營特權並以此謀取暴利。當時英國戰爭負債有一億英鎊,為了應付債券,南海公司與英國政府協議債券重組計劃,由南海公司認購總價值近1000萬英鎊的政府債券。作為回報,英國政府對南海公司經營的酒、醋、煙草等商品實行永久性退稅政策,並給予對南海(即南美洲)的貿易壟斷權。

1719年,英國政府允許中獎債券與南海公司股票進行轉換,隨著南美貿易障礙的清除,加之公眾對股價上揚的預期,促進了債券向股票的轉換,進而又帶動股價的上升。次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逐年向公司償還。為了刺激股票的發行,南海公司允許投資者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購買新股票。當英國下議院通過接受南海公司交易的議案後,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每股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而當上議院也通過議案時,股票價格又漲到每股390英鎊。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因而價格狂飆,到7月,每股又狂飆到1000英鎊以上,半年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價扶搖直上的示範效應下,全英170多家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股票以及所有的公司股票,都成了投機對象。一時間,股票價格暴漲,平均漲幅超過5倍。

然而當時這些公司的真實業績與人們期待的投資回報相去甚遠,公司股票的市場價格與上市公司實際經營前景完全脫節。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TheBubbleAct),即「取締投機行為和詐騙團體法」,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對一些公司的懷疑逐漸擴展到南海公司。從7月份起,南海股價一落千丈,12月份更跌至每股124英鎊,「南海泡沫」由此破滅。「南海泡沫」事件以及「泡沫法案」,對英國證券市場發展造成了重大影響,之後上百年左右的時間股票發行都在受到這個法律的制約,使英國股票市場幾乎停滯不前,發展極為遲緩。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的工業革命。

18世紀上半葉,隨著英國工業革命的不斷深入,大量的基礎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刺激了公司股票發行與交易,股票市場開始逐漸活躍起來。這期間由於產業革命取得成功,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世界工廠」。為了促進工業品的輸出,英國一邊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一邊在國內發展紡織等行業,進而在1830-1840年代發展重工業。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加強產業基礎而進行的國家公共事業投資以及銀行、保險等公司的數量開始急劇增加。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場的是運河公司的股票,雖然在股票市場進行培育的進展並不大,但其後鐵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國形成了投機熱潮,引發了在全國各地開設證券交易所進行股票交易的熱潮。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英國共有22家地方證券交易所。

進入了50年代,倫敦證券市場再次向海外投資急速傾斜。因為被稱之為「商人銀行」(MerchantBank)的英國式證券商的活躍,廣泛地把美國的鐵道債券、印度或澳大利亞的證券等加入了交易對象,從而為確立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而邁進了關鍵性的一步。到1914年,在倫敦交易所上市的證券中有80%是海外證券。因此,倫敦與其說是因為國內產業資本而成長壯大起來的,還不如說是作為海外資本的市場不斷擴充而逐漸地擴大起來的。

與此成為對照的是,美國證券市場首先是為了開發運河、鐵道等國內產業基礎而堅實地發展起來的。提到美國最初的證券市場可能大家都會自然地聯想起華爾街,其實美國最早的證券市場是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當時費城不但是美國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華爾街則是年前後荷蘭殖民者們作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頓島的南部劃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來的。伴隨著美國的殖民地經濟的發展,華爾街也開始逐步繁榮,證券交易中介商人們所匯集的咖啡館也不斷地增加。最初交易者們聚集在露天街角一起進行買賣,隨著經濟發展以及投資者上升的熱潮所支撐著的證券交易量不斷地增加,還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時間,同時也出現了刊登著交易價格波動狀況的報紙。

由於市場交易混亂與競爭無序,1792年,當時交易量最大的24位經紀商經過秘密協商,制定出了停止不當競爭,只在24人之間進行證券買賣交易,最低手續費為0.25%,每日在梧桐樹下聚會交易等正式協議,這就是著名的「梧桐樹協議」。這成為美國最早的股票市場,也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17年,這些經紀人通過一項正式章程,並定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會」,至此一個集中的證券交易市場基本形成。1863年,「紐約證券交易會」易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

1820年代到1830年代,美國的工業化浪潮為證券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這一時期發展水陸運輸成為美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環節。為了籌集道路、橋梁、運河等土木事業的資金,美國發行了聯邦債券、州政府債券、民間事業債券、股票等,使證券市場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當時市場上最熱門的股票就是伊利運河公司的股票。緊跟在運河熱之後的交易熱點是鐵道股票熱。Mohawk&Hudson鐵道公司是最初上市的鐵道股票,其交易從1830年就開始了。之後鐵道股票的上市持續地增加,使得在交易所內進行的買賣交易更加活躍。這種情形一直持續直到1837年股價暴跌,其後5年左右華爾街一直是處在一種非常低迷的狀態之下。

在1842-1853年期間,電報的發明與建設,加利福尼亞的黃金開采熱(美國的西部大開發),對墨西哥戰爭等因素造成的景氣擴大,再次喚醒了美國的經濟活力,證券市場也開始逐漸地活躍起來了。其所交易的證券從以鐵道股票為中心,逐步擴大到了包含銀行股票、保險股票、運河股票等,股票數量與交易量都明顯地增加,證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劇地增加了。1865年,隨著美國南北戰爭的結束,中斷了的鐵道建設再度開始繼續,經濟也開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1920年代,美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刺激股票市場走強,美國進入「飛揚的二十年代」。1921年8月到1929年9月,道瓊斯指數上升了468%。那時人們可以進行保證金交易,即可以用10%的保證金融資購買股票,而股市的繁榮極大地刺激了保證金交易的數量,到1929年10月初,經紀人貸款總額激增至68億美元的頂峰,比1928年1月的38億美元高出約80%。

1929年7月,美聯儲將貼現利率從5%提高到6%。與此同時,美國經濟在8月到達頂峰後疲態初露,商品批發價格出現了下降,個人收入和工業產值開始停止增長。但市場對此視而不見,終於在經歷了長達十多年的牛市後美國股市從9月3日的386.1點開始掉頭向下,到1929年10月29日,美國歷史上最大的股災爆發了,單日下跌達18.5%,美國股市由此進入漫長的熊市。1932年6月30日,道瓊斯指數跌至41點。與股災前相比,美國鋼鐵公司的股價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車公司從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這場股災中,數以千計的人跳樓自殺。20世紀前期美國最富盛名的大經濟學家歐文•費雪幾天之中損失了幾百萬美元,頃刻間傾家盪產,從此負債累累,直到1947年在窮困潦倒中去世。這次股災徹底打擊了投資者的信心。人們聞股色變,投資心態長期不能恢復。股市暴跌後,投資者損失慘重,消費慾望大減,商品積壓更為嚴重。同時,股市和銀行出現危機,企業找不到融資渠道,生產不景氣,反過來又加重了股市和銀行的危機,國民經濟雪上加霜。由於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其經濟危機又引發了遍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大蕭條:5000萬人失業,無數人流離失所,上千億美元財富付諸東流,生產停滯,百業凋零。

紐約股市崩潰發生之後,美國參議院即對股市進行了調查,發現有嚴重的操縱、欺詐和內幕交易行為,1932年銀行倒閉風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諸多問題。在痛定思痛、總結教訓的基礎上,從1933年開始,羅斯福政府對證券監管體制進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為基礎的監管構架,重樹了廣大投資者對股市的信心,保證了證券市場此後數十年的平穩發展,並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仿效。這樣,以1929年大股災為契機,一個現代化的、科學的和有效監管的金融體系在美國宣告誕生。經歷了大混亂與大崩潰之後,美國股市終於開始邁向理性、公正和透明。

此後,經過羅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戰對經濟的刺激,美國股市逐漸恢復元氣,到1954年終於回到了股災前的水平。其後美國經濟持續發展,股市欣欣向榮,繼續向上,走出了數輪持續十多年的超級大牛市。期間雖然經歷了1973年石油危機、1987年股市崩盤、1998年全球金融危機、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911恐怖襲擊」、安然公司和世界通訊公司財務丑聞等事件等,但美國證券市場依然健康發展。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產品的不斷推出,投資人化解市場風險的能力大大提高;全球普遍的低利率帶來了資金流動性大大增加;以及大規模金融資產涉足資產重組對市場產生很大的刺激作用,使證券市場的資金和吸引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美國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道瓊斯指數在突破萬點之後繼續奮發向上,至今已突破一萬三千點關口。

二、中國證券市場發展歷史

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政策,由此開啟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新局面。在中國經濟發展與快速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當代證券市場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需求應運而生。1981年財政部首次發行國庫券,揭開了新時期中國證券市場新發展的序幕。

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國民經濟發展對社會資金的巨大需求,國家開始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工作,並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開。改革開放後國內第一隻股票——上海飛樂音響於1984年11月誕生。1986年9月26日,新中國第一家代理和轉讓股票的證券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上海信託投資公司靜安證券業務部宣告營業,從此恢復了我國中斷了30多年的證券交易業務,開始上海股票的櫃台交易。1988年,深圳特區嘗試對一些企業進行股份制改制,選擇了5家企業作為股票發行上市的試點,其中包括一家由深圳幾家農村信用社改組而成的股份制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由此產生了經人民銀行批准公開發行上市的中國第一支股票。同年,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成立,開始了深圳股票的櫃台交易。與此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仿效上海和深圳進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相繼設立證券公司或交易部進行櫃台交易,提供證券交易服務。

由於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旺盛,所以交易非常活躍。但是當時的交易很原始,極為不規范,沒有交易記錄,沒有成交確認制度,沒有過戶交割機制,沒有交易監控制度,沒有信息披露制度等等,市場極為混亂,糾紛不斷,於是盡快成立規范的證券交易所就迫在眉睫。1990年,國務院批復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政策,同意在上海設立證券交易所。同年11月,上海證券交易所經國務院授權,人民銀行批准,正式宣告成立。第二年,即1991年4月,深圳證券交易所得到批准正式成立。滬深交易所成立後,本地發行的股票開始進場交易,這就是所謂的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之後國內其它地方發行的公司股票開始陸續在滬深兩個證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國內證券交易開始逐步規范化。

剛開始,上海交易所對股票的交易價格進行管制,將股票交易的漲跌幅嚴格限制在1%以內。1992年1月20日,鄧小平南巡,肯定股票試點作用,造就了國內證券市場一輪大行情。由於股票供不應求,市場迅速上升,而股市的上升帶來的「財富效應」進一步刺激了投資大眾對股票的需求,於是國家開始加大股票供給,以發行股票認購證進行搖號抽簽的形式發行新股,滬深股票市場規模開始迅速擴大。1992年5月2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全面放開股價,實行自由競價交易,大盤開始快速上漲,滬深股市上漲超過200%。

1992年8月10日,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日子。當時在「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激勵下,中國證券市場的合法地位正式確立,滬深股票市場走出了一輪氣勢磅礴的牛市行情,其中深圳股市漲幅超過2倍,股票供不應求。為平抑股價,增加供給,8月7日深圳市宣布當年發行5億股公眾股,發售500萬張抽簽表,中簽率為10%,每張抽簽表可以購1,000股。但是當時市場極度熱烈,對股票的需求量及其巨大,5億股股票無疑是杯水車薪,於是出現了百萬人爭購抽簽表的局面,並且引發了內部人營私舞弊暗中套購認購表的行為,結果多數人因為沒有買到中簽表而到市政府示威,從而引發了震驚全國的「8•10事件」。該事件的爆發使得國家管理高層極度震驚,引發了對社會穩定的擔憂,並觸發了公眾投資者對證券市場存廢問題的憂慮,導致滬深股市深幅狂瀉,上海市場三天之內暴跌400餘點。

「327國債事件」是中國證券市場又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1993年,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國家開始進行宏觀調控,滬深股票市場開始反復走低,投資者關注的重點開始轉移到國債期貨市場。國債期貨市場是上交所於1992年12月建立,開始只允許部分券商進行自營買賣。1993年10月25日,上交所向個人投資者開放了國債期貨交易,國債期貨交易日漸活躍。到了1994年秋天,國債期貨發展的政策環境出現了重大的變化,面對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率,央行出台儲蓄保值貼補政策,國債的固定利率也變成了浮動利率,國債期貨的價格波動加大,全國各地投資者趨之若騖,成交額明顯放大,交易所國債期貨清算保證金高達140億元。與此同時,上交所管理層對經濟與政策環境變化後的風險擴大缺乏足夠的認識,沒有作出相應的調整,終於在1995年2月發生了「327國債期貨事件」。

「327」是1992年發行的3年期國庫券的代號,240億元的327國債1995年6月到期,它的9.5%的票面利息加上保值補貼率,每百元債券到期應兌付132元。但是,「327」國債的價格卻一直在148元上下波動,因為市場認為與同期銀行儲蓄存款利率12.24%相比,「327」的回報太低,財政部可能到時會提高利率,以148元的面值兌付。1995年2月23日,財政部發布提高「327」國債利率的消息,多方趁此逼空。當時空方主力萬國證券在148.5價格封盤失敗後,在交易最後8分鍾大量透支操作,用700萬手價值1400億的空單,直接把價格打到147.5元收盤。「327國債」合約價格暴跌3.8元,當日開倉的空頭全部爆倉。最終上交所宣布當日最後8分鍾的交易無效。「327國債」事件之後,國債期貨市場仍是動盪不安,5月17日,中國證監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

開展國債期貨交易是我國進行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一次重要的開拓性嘗試,極大地提高了國債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促進了我國國債市場的發展,改變了以往國債乏人問津的局面。雖然這次創新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它作為我國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的第一次實驗,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樣本,為今後開展金融衍生產品創新業務時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作用。

與此同時,在1994-1995年,國家採取各種政治、經濟措施反通貨膨脹並取得重要成果。到95年下半年,物價逐步穩定並慢慢回落至正常水平。市場開始預期宏觀調控將要結束,央行將採取降息等措施以刺激經濟發展,於是在1996年第二季度滬深證券市場開始恢復性上漲。到12月中旬,在9個月的時間內滬深股市累計上漲300%以上,漲幅驚人。由於擔心股市過快上漲沖擊實體經濟危害社會安全與穩定,12月1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批評股市存在的嚴重過度投機,同時滬深交易所開始實行漲跌幅限制,導致滬深股市暴跌,部分投機者損失慘重。其後股票開始一輪又一輪沖高與回落,周而復始。

2001年6月14日,國務院出台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辦法引發了投資者對股票市場股權分置等內在結構性缺陷的擔憂,由此引發股市下跌,結束了長達5年的牛市。在其後的4年中滬深股市進入漫漫熊途,受企業經營業績下滑、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占款甚至侵害上市公司利益、股權分置等眾多不利因素的影響,上證指數一度擊穿1000點的整數關口,一些公司的股票價格大幅下降到不到前期高點的十分之一,證券市場極為蕭條,投資融資功能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一些投資者信心遭受嚴重打擊,投資者甚至喊出了「遠離毒品、遠離股市」的口號,證券市場投融資等基本功能幾乎喪失殆盡。

在這樣情況下,為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大力發展資本市場。2005年5月,在經過全面討論與廣泛認證之後,股權分置改革工作終於全面推出。三一重工、清華同方等納入第一批股改試點范圍。在股改對價、證監會加強上市公司監管提高清欠力度、貿易資本雙順差而導致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升值、上市公司業績提升等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影響下,中國證券市場開始步入新一輪牛市。截止2007年5月,滬深股市累計升幅達到300%以上,部分個股更是上升10倍以上。一些缺乏業績支撐的股票在所謂整體上市、資產注入、重組等題材的刺激下大幅上升,漲幅驚人。由於短期升幅過大,證券市場已經累積了不少風險,投資者應注意採取措施加以防範,不要盲目追漲殺跌,以免遭受經濟損失。長期來看,由於我國是一個新興市場,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因此證券市場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縱觀國內外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三點結論。第一,在證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繁榮與危機總是相生相伴的,市場的暴漲和暴跌總是如影隨形,既沒有隻漲不跌的市場,也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第二,雖然存在許許多多的波折,但證券市場發展的總體趨勢是健康向上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長期來看,只有那些堅定持有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公司股票的投資者,才能獲利成為市場最終的勝利者。第三,每一次的經濟大發展與大繁榮,都會帶來證券市場的大發展與大繁榮。美國飛揚的「二十年代」造就了1920-1929年的十年大牛市,從而也為1929年的市場崩潰埋下了禍根。二戰之後世界經濟的飛速發展創造了美國證券市場長達二十年的大牛市,也導致了1973年的石油危機與股市危機。目前,中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快速增長,因此我國證券市場走出目前的大牛市也不足為奇。然而,投資者也不能因此掉以輕心,應時刻注意防範風險。

❾ 無主題變奏:政企不分,企業是沒有前途的

——紫金與政府的距離關系式

企業就得按市場機制來運作——無為而治,規范政府的行為——從絕對控股到相對控股,解決政企分開的最好途徑—無為實有為,企業與政府的雙贏

在福建省上杭縣北環路277號紫金大廈一樓的紫金陳列室里,人們可以看到紫金山雄偉的模型,看到紫金礦業美好的遠景規劃,看到紫金礦業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的各項榮譽證書、各項專利證書。但同時給人深刻印象的,還有牆上懸掛的國家、福建省、龍岩市、上杭縣有關部門的領導視察紫金礦業的照片、他們與紫金領導人合影的照片,以及他們給紫金礦業的題詞。

毋庸置疑,這些照片與題詞反映了各級領導對紫金礦業發展的關心和支持,對紫金成績的充分肯定,但是,紫金人將這些照片和題詞掛在自己的陳列室,卻不由令人思索起另一個嚴肅的問題——在紫金的發展中,他們是怎樣處理企業與政府的關系的?

由於歷史的原因,我國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一直是制約企業正常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許多地方,政府吃企業大戶的現象時有發生;還有一些地方,政府將企業作為自己的錢袋子、搖錢樹、小金庫,其結果,企業花開花落,多如曇花一現,難有效益常青樹。

作為一個特殊行業,黃金礦山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怎麼處?

黃金是被我國列為實行保護性開採的特定礦種,國家實行有計劃開采,未經國家黃金管理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開采。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黃金生產所需的主要統配物資保證供應,進口物資免徵進口稅。這些規定使得黃金工業成為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封閉的生產體系。

從產品經營銷售的角度來看,如前所述,黃金產品在現階段不是市場化的競爭性產品。產品由國家統一管理,統購統配。雖然從1993年起,我國黃金價格基本與國際金價接軌,但其機制仍然是非市場化的,價格的設定和浮動的方式都含有較強的行政性。

中國黃金行業在生產上經營上的計劃性和壟斷性,決定了黃金行業管理模式的特殊性。國家一直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對黃金行業的運行進行直接的監督與管理,但是,國家對黃金的管理機構調整始終沒有達到一個穩定的狀態:從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負責,1956年冶金工業部接管,1965年成立冶金工業部黃金專業公司,1976年成立冶金工業部黃金管理局,1979年成立中國黃金總公司,1988年成立國家黃金管理局,1993年改為冶金部黃金管理局,1998年改為經貿委黃金管理局。

從宏觀上來看,我國的黃金企業存在著多頭管理、部門管理和國有資產流失嚴重等諸多問題。在我國,黃金資源由國土資源部管理,黃金生產由國家經貿委黃金管理局管理,而產品流通則由中國人民銀行貨幣金銀局管理,導致了黃金資源管理、生產管理與產品管理的脫節,這種多頭管理使得國家明確規定的黃金主管部門對黃金生產實行勘探、開發、生產、建設的統一管理職能在實踐中難以全部落實,而黃金行業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則大大增加了黃金行業管理的難度。此外,黃金工業仍實行以行政手段為主的部門管理,而不是以經濟、法律手段為主的行業管理,這又使得黃金行業市場化的進程遠遠落後於其他行業。

當地質隊長出身的陳景河下定決心來開發紫金山的時候,他也許並無暇仔細去思索中國黃金行業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麼,但是,當陳景河執掌紫金帥印的時候,他就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對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問題給出了一個明確的關系式,雖然當時他本人或許並沒有完全意識到。

1993年,陳景河轉到上杭任職的時候,當時的上杭縣委書記怕委屈他,便對他說:「你是我們引進的人才。你就擔任經委副主任,分管礦業吧!」可是陳景河幾乎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我是沖著開發紫金山來的,分管不頂用。我就直接參與吧。」於是,他走馬上任了,做了當時規模小、效益不好的上杭縣礦業公司的經理。

當時,在陳景河的心裡,也許有一個潛意識——政府就是管理者,是服務者;企業則是實際參與者,兩者應各司其職,應保持一定距離。

5年後的1998年,陳景河接受了記者的采訪。當談起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時,陳景河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復:「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紫金集團能夠高速發展是和上杭縣委、縣政府的支持分不開的。上杭縣是貧困縣,財政較困難,但縣里對公司採取了放水養魚的政策,從不幹預公司的經營。對引進的人才在落戶、家屬就業、子女就讀等方面都給予大力支持,為紫金集團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從紫金所有高層管理人員那裡,人們都可以感覺到他們對於上杭縣人民政府主要領導以及政府各級部門對於企業發展所起的作用的充分肯定與感激。

的確,處在山區貧困縣的紫金山金礦,所以能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得到長足發展,良好的外部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

政企不分,企業是沒有出路的。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拋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管理企業的陳舊模式,真正實行「政企分開」必不可少。在這一點上,上杭縣委、縣政府與紫金礦業的領導形成了共識。「古田會議永放光芒」,上杭縣委、縣政府沒有被周圍的大山封閉住自己的觀念,而是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切實地執行著「規劃、協調、監督、服務」的政府職能,努力為紫金礦業創造寬松的發展環境。

針對紫金礦業提出的政府與企業的「距離關系式」,上杭縣領導明確表示,政府辦政府的事,企業干企業的事,政府要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積極提供服務,不插手企業內部事務。

政府對紫金與政府距離關系式的認可,使得紫金礦業集團公司擁有了很大的自主權,除了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由上杭縣管理,其他人、財、物權基本全部下放到了企業,這使得企業可以放開手腳干大事,也大大激發了企業發展的積極性。為了保證紫金山金礦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水平的國內最大金礦,為了解決企業的電力供應問題,紫金礦業投資3000餘萬元建設了裝機容量4800千瓦的上杭縣壩上水電站,而這個項目就是由紫金礦業自己組織專家進行科學論證後實施的,上杭縣人民政府並沒有插手。

上杭縣領導還熱心為紫金山金礦的發展創造條件,提供服務。為了保證紫金山金礦的發展需要,上杭縣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在徵用土地、山林、資金、環保、創造安定的周邊環境等方面,都給了礦山大力支持。紫金山金礦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新型礦山,人才匱乏,急需多種專業的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為此,紫金礦業敞開大門,實施用人市場化,面向全國廣聘人才。在縣內就業壓力很大的情況下,上杭縣領導從紫金山金礦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對紫金山金礦予以政策上的扶持。1992、1993年紫金礦業人才戰略之所以能取得顯著的成效,是與上杭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分不開的。一位從西北地區辭職攜家帶口來到紫金山金礦的高級工程師,縣里為其在上杭安家落戶大開綠燈。正是有了上杭縣各級領導和部門的大力扶持,目前,紫金礦業集團公司已從全國各地引進了十多名采、選、冶專家和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這些人才的加盟對紫金礦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福建省冶金廳和省黃金公司以及龍岩市的領導也對紫金山金礦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1997年5月,福建省黃金公司在上杭縣主持召開了全省黃金工作會議。會議組織與會代表到紫金山金礦現場進行了考察,確立了紫金為全省冶金榜樣的地位,極大地提升了紫金礦業的知名度。福建省冶金廳、福建省黃金公司和龍岩市的領導也多次到紫金山金礦檢查指導工作,幫助解決各種問題。福建省冶金廳陳大明廳長來到紫金山金礦,了解情況、指導工作時指出,不能以「山裡人的眼光」看待當前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形勢,在企業生產發展過程中,要有開拓進取的信心和勇氣,只有這樣,企業才能真正走上健康發展之路。龍岩市委書記趙覺榮一行到紫金山金礦檢查指導工作時指出,紫金山金礦的建設和紫金礦業集團的發展,為閩西老區國企改革闖出了一條特色之路,並要求有關部門對紫金礦業集團公司在政策、資金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多方面予以大力支持,為加速紫金山金礦開發營造良好的環境,促進企業更快發展。目前,紫金礦業的黃金產量已經佔到了福建全省的80%。

2000年,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提出要用十年時間再造十個紫金。但再造十個紫金絕不是僅僅依靠滾動發展就能奏效的,十年再造十個紫金,必須樹立一個大發展的思路,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體制和機制問題。

早在1997年,紫金人就在考慮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如何解決政企不分,如何解決管理者頭腦中「企業是阿公的」思想。他們在搞三期技改時便明確提出,要搞世界級的礦業公司,並確定了「三步走」改革發展戰略(即紫金發展史上的「老三步走」戰略,或稱「紫金改制三步走」戰略)。

第一步,吸收職工入股,把國有獨資企業改製成職工持股的有限責任企業,國有股退到87%。

這一步已經於1998年底完成。從此,職工的命運與企業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這一步企業改制的主要的理由是,職工持股,將很好地監督領導班子的一言一行。陳景河說:「如果我把企業的錢折騰沒了,職工是不答應的,要找我算賬的。」職工占的股份雖小,但卻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第二步,吸收民營成分,成立股份有限公司。紫金礦業引進了福建最大的民營百貨集團——新華都。新華都百貨集團及其他民營企業投資4800萬元現金,股份佔33%,成為紫金第二大股東。

改制第二步戰略的實施,紫金礦業的國有股減持到了48%,從絕對控股退到相對控股;其他兩家共佔19%。

國有股減持之後,紫金礦業還公開向社會招聘了總經理。2000年7月26日,政府官員、龍岩市冶金公司經理羅映南(正處級)應聘簽約,成為紫金高層「打工者」。紫金的第二次改制,從根本上解決了阻礙企業發展的體制問題。

引進民營企業作為紫金的戰略投資者,紫金領導認為,尋找有層次的合作夥伴至關重要。拿新華都這家股東來說,雖然他們的主業是百貨,但他們對紫金比較了解,雙方比較熟悉——承包紫金山採掘工程的華都工程公司,就是新華都集團所屬子公司。這家公司有1個多億的設備投在採掘上,紫金山的采礦大型設備大部分是他們的。

民營股份參股以後,幾家民營企業股東股份合並起來,超過了國有控股股東。但是他們未向經理班子派一個人,只派了一個副董事長,一個監事,一個董事,不參與經營班子,真正實現了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

紫金第二步改制的成功,可以說是紫金與政府關系式運行的最好結果,是一個典型的例證。自從這次改制之後,紫金機制的特點才開始形成,紫金機制的優勢才得到了完全的顯現。

那麼什麼是紫金的特點呢?

陳景河認為,紫金的特點,就是既不是完全的國有企業,沒有國有企業的那些缺陷,比國有企業更有活力;也不是完全的民營企業。

紫金人認為,這次改制的成功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紫金這樣一個正處在高成長期的企業,一個縣財政的「台柱子」,政府能讓民營資本進來,自己退下來,實在是難能可貴。

第三步,准備上市,為企業擴張積累資金。紫金第二步改製成功以後,他們就明確了企業上市的目標。經過對國內黃金企業的仔細分析,通過對現代企業制度的仔細研究,結合企業自身的經濟實力,從不循規蹈矩的紫金礦業這一次又「異想天開」了——他們要在香港上市,要躋身強手如林的高新技術市場!紫金有一系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的技術成果,有些項目甚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紫金已被國家科技部列為「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切均為紫金上市做好了准備。

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組建一年以後,紫金領導人和上杭縣領導充分地肯定了國有股減持對紫金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認為國有股以絕對控股退到相對控股,是解決政企分開的根本途徑,也是企業能否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運行的最重要的保證。

紫金礦業副總經理、總經濟師、經濟學博士李達評論說,國有獨資企業,是政府的附屬物。政企不分,企業是沒有前途的。改制後,企業與政府保持一定距離,然後才是籌資問題。現在福建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的資本結構是均衡機制,相互制約有利於投資決策的可靠性。正是紫金大股東之間的這種相互制約作用,為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和長期高速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紫金礦業的政府關系式使得企業獲得了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而企業狂飆突進似的發展,也得到了更多高級領導人的關心。進入21世紀以來,福建省政府主要領導人、國家黃金局主要領導人等均對紫金礦業的工作進行了細致深入的考察,解決了企業面臨的一些實際問題,對企業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指導。

當我們搜集紫金礦業資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也許是為了集思廣益,促進企業的發展,展示企業科研水平,促進企業科技進步,紫金礦業要定期編寫《企業發展論文集》。1997年,為了紀念福建省閩西紫金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三周年,紫金召開了「紫金礦業改革與發展研討會」,會後將論文結集。在這一集中,我們發現重頭文章的作者幾乎清一色是上杭縣主要職能部門的領導,或者相聯企業的領導。但在此之後,紫金論文集中的作者幾乎就沒有了政府官員。

從中人們也許能發現點什麼。

嚴格來說,紫金礦業並不是國有企業,政府沒有給資本金,只給牌子,支持紫金礦業開發紫金山金礦。作為紫金的負責人,在政府的支持下,以陳景河為首的紫金領導層將企業當成了自己的來辦,與企業融合在一起,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來辦。雖然是一個特殊行業的企業,可紫金公司很少向政府報告工作,這也許就是紫金與政府關系式的具體運作過程。紫金山金礦的一期、二期、三期、四期技術改造,總投資幾億元,都是企業自己做的決策,自己籌措的資金。

在開明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下,紫金也以自己輝煌的業績對社會作了豐厚的匯報,僅2000年,紫金礦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就達5000多萬元;2003年,更超過1.5億元。自1993年到2003年,紫金山金礦累計生產黃金33586千克,實現銷售收入28.7億元,利潤總額9.2億元,上交各種稅費和國有股份紅4.6億元。

談到與政府的關系,陳景河與羅映南都認為,要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企業必須規范,必須與政府保持一定的距離,不要依賴政府。這既是紫金礦業上市的客觀需求,也是對於紫金與政府關系長期經驗的總結。

而上杭縣政府對紫金礦業也採取了放權給企業、政企分開的「無為而治」的政策,政府不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對企業人員的管理,政府只負責管理董事長和總經理,這使得紫金礦業作為一個企業的人事權、分配權基本到位;對於企業的財權,上杭縣政府也放給了紫金礦業,政府只管企業納稅。雖然紫金人開玩笑說政府是希望紫金上繳越多越好,但是,「無為」實「有為」,上杭縣政府的「無為而治」無疑為紫金礦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最後取得了政府和企業的「雙贏」。

案例是比較能說明問題的,咱們來看一個紫金礦業與政府關系式的一個典型案例吧。

2002年10月12~22日,上杭縣人民政府組織了由上杭縣委副書記、縣長賴繼秋為團長,縣政府副縣長林旭為副團長,縣檢察院、縣政府辦公室、縣財政局、城鄉建設管理局、國土資源局、工商銀行上杭縣支行、中國銀行上杭縣支行、紫金礦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華輝公司等有關單位和企業負責人為團員的考察團。考察團一行12人,對紫金礦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對外投資項目建設情況進行了考察。

十多天的考察,考察組實地考察了新疆阿舍勒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巴河縣、貴州紫金礦業股份有限公司水銀洞金礦。在考察過程中,考察組慰問了堅守在新疆哈巴河縣阿舍勒銅礦、貴州貞豐水銀洞金礦建設第一線的紫金礦業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派出員工,把屬地政府與人民的問候與關心帶給了戰斗在異鄉的紫金遊子,並和阿舍勒銅礦所在地——新疆哈巴河縣結成了友好縣。

位於新疆阿勒泰地區阿爾泰山南麓的哈巴河縣,與哈薩克、俄羅斯接壤,該縣的阿黑吐別克口岸位於我國西部邊境,毗鄰哈薩克,是國家一類口岸。上杭縣與哈巴河縣友好協議的正式簽署,對於增進兩縣友誼、加強東西合作、推進阿舍勒銅礦的建設和發展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杭縣人民政府又一次以實際行動為紫金礦業的西部開發戰略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這一次的考察,對於上杭縣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促進也是巨大的。通過考察,考察組成員總的感覺是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實地了解了紫金礦業對外投資項目的建設內容、投資計劃、進展速度、社會效益等情況,對紫金礦業員工的艱苦創業精神以及投資所在地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全面、感性的認識,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通過考察,政府對紫金礦業對外投資的戰略意義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們認為,作為資源型企業,紫金礦業實施資源佔有、科技興企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按照市場經濟規律,對外擴張、搶佔全國優勢資源是必然趨勢,紫金礦業對新疆阿舍勒銅礦項目和貴州水銀洞金礦項目的投資建設,對於進一步擴大紫金礦業的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增強公司實力、延伸產業鏈,對實現紫金礦業的可持續發展乃至全國黃金事業的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通過考察,政府對企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上杭縣人民政府對紫金礦業派出員工身上體現出的紫金精神給予了高度評價。考察報告指出,這些派出員工離鄉萬里,駐守在條件艱苦的異鄉,他們在搞好項目建設工作、出色完成公司和上杭人民所賦予的重任的同時,還要克服因生活習慣差異、語言不通、當地工作方式方法上的不同等帶來的種種不便和困難,長期堅守在最艱苦的生產建設第一線,由於他們的敬業、勤勞和出色工作,為公司項目建設順利進行立下了汗馬功勞,充分體現了艱苦創業、勇於創新、開拓奉獻、吃苦耐勞、能打硬仗、敢打硬仗的紫金精神和紫金作風,為上杭人民在西部展現了良好的精神風貌。

企業與政府的關系拉近了,雙方的認同感加強了。

首先,在紫金礦業對外投資的問題上,上杭縣人民政府認為,隨著上杭縣域經濟的發展,部分企業實力的增強,把投資發展的眼光投向全國各地市場甚至國際市場,這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做大做強的必然趨勢。但是,任何企業包括紫金礦業在對待開展對外投資問題上,都要採取積極而慎重的態度,在做出投資決策前,應充分考慮項目所在地的政策環境、治安環境、民情環境、市場環境和自然資源等,只有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才能做出科學的決策。也只有在科學決策的基礎上的對外投資才能真正起到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和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其次,關於企業投資的原則。上杭縣人民政府認為,任何企業的對外投資都應該堅持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對外投資的決策要保證確實能夠發展壯大企業,否則不如不做。在此基礎上,上杭縣人民政府建議紫金礦業開展對外投資應堅持如下七條原則:一是對外投資項目應與公司主營業務和行業接近;二是投資的項目應具有資源優勢;三是投資項目要追求規模效益;四是項目所在地投資環境(政策、自然環境、民風民俗等)要好;五是投資項目的回報率要高於本土項目,一般回報率應在30%以上;六是投資的項目合作夥伴要好,體制要順,機制要活;七是對外投資應兼顧企業內部資金運作及人才培養。

第三,上杭縣人民政府對紫金礦業的對外投資從宏觀上給予了許多建設性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議,諸如加大對外投資宣傳的力度,宣傳對象的選取、宣傳方式的採納、宣傳內容的確定、公共關系策略的選取等等;另外,對於事關企業發展安全與全局的一些問題,如股權問題、相關法律手續的完善的問題等等,政府均給出了一些相當具體的建議。

在紫金,你常常可以感到紫金人對於自己為上杭縣所做的貢獻的那種自豪感,你也可以感受到上杭縣政府對於紫金的關注與支持。

這也許就是紫金與政府距離關系式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西部黃金減持完了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瑞華投資理財 瀏覽:896
投資公司怎樣發展客戶 瀏覽:814
股票跟基金掛鉤的都有哪些 瀏覽:718
主要外匯交易商 瀏覽:347
三年前信用卡連續逾期還能貸款嗎 瀏覽:674
熱卷主力期貨吧 瀏覽:154
新手投資理財活動 瀏覽:234
cj期貨 瀏覽:809
融資合同公證 瀏覽:342
薩斯喀徹溫省鉀礦吸引大量投資 瀏覽:550
融資租賃irr計算器 瀏覽:526
什麼人不適合期貨 瀏覽:329
日照1124豆伯價格 瀏覽:160
建行貸款買車要幾天 瀏覽:28
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瀏覽:724
投資理財與宏觀經濟的關系 瀏覽:496
外部融資困難 瀏覽:704
燕郊49800民間互助理財 瀏覽:990
產權交易所管理辦法 瀏覽:516
科創基金和戰略配售基金的申購費 瀏覽: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