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生產計劃明細具體是
生產計劃及其指標體系
生產計劃的編制步驟
生產作業計劃概述
生產計劃概念
生產計劃又稱生產大綱,它是根據銷售計劃所確定的銷售量,在充分利用生產能力和綜合平衡的基礎上,對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品種、數量、質量和生產進度等方面所作的統籌安排,是企業生產管理的依據。
生產計劃指標體系
1 產品品種指標 2 產品產量指標
3 產品質量指標 4 產值指標
1 產品品種指標
概念:指企業在計劃期內規定生產的產品項(種)
數
考核指標:
2 產品產量指標
概念:指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合格(符合質量
標准)的產品(或勞務)的實物數量
3 產品質量指標
概念:指企業在計劃期內產品質量方面應達到
的水平
考核指標:
產品質量指標
工作質量指標:質量損失率、廢品率、返
修品率、一次交驗合格率等
② 什麼是生產計劃,都有哪些內容用途
生產計劃是指一方面為滿足客戶要求的三要素「交期、品質、成本」而計劃;另一方面又使企業獲得適當利益,而對生產的三要素「材料、人員、機器設備」的確切准備、分配及使用的計劃。
生產計劃的任務:
1、要保證交貨日期與生產量;
2、使企業維持同其生產能力相稱的工作量(負荷)及適當開工率;
3、作為物料采購的基準依據;
4、將重要的產品或物料的庫存量維持在適當水平;
5、對長期的增產計劃,作人員與機械設備補充的安排。
生產計劃的內容:
1、生產什麼東西—產品名稱、零件名稱;
2、生產多少—數量或重量;
3、在哪裡生產—部門、單位;
4、要求什麼時候完成—期間、交期;
5、什麼時候開始生產。
生產計劃的用途:
1、物料需求計劃的依據;
2、產能需求計劃的依據;
3、其他相關計劃的制定依據。
③ 生產管理計劃有什麼內容
1、制定實施新的管理制度。使用日事清的生產計劃管理模塊,逐步建立生產管理計劃制度體系,制定員工的行為規范,使生產計劃每一步都有明確的規定,並根據使用反饋情況及時更新,變無規定可依為有規定可依,從各個方面貴發員工的行為。並通過日常的檢查讀出,逐步培養員工良好的工作習慣,鼓勵員工自覺按規程去做,固化良好行為,改正錯誤行為,為車間管理的正規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2、採取各種有效措施,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對此,車間遵照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公平分配原則,採取靈活多樣的考核措施,每月評選崗位標兵,鼓勵先進,大大提高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工作主動性。譬如針對離心時間長的「瓶頸」問題,採取離心時間單項考核,實現每班離心一批產品的目標;針對乾燥水分控制波動較大,影響產品質量問題,實行固定操作人員,乾燥水分單項考核,很快使水分控制維持在較好的水平。車間實行樹立崗位生產骨乾的錯舍,使員工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大大提高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穩定產品質量趨勢,減少無效勞動力,提高工作效率。就此,增加新區車間產量,加大勞動量,減少員工疲勞感,以輕松認真的態度工作。
3、管理人員明確分工,准確定位。車間管理團隊成員來自公司不同部門,具有不同的專業特長,明確其職責之後,車間各項工作都有了專業管理人員分工負責。車間管理結構清晰,各司其職,分層次進行,使得車間面貌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些都體現出團隊合作的強大作用。同時,還給管理人員的進行准確定位,使其轉變思想觀念,樹立全心全意為員工服務的針對生產過程中的一些不合理的環節和增加無效勞動的關鍵部位進行改進,盡量為員工創造一個輕松舒適的工作環境,譬如擦地機的購置,風扇的安裝,一些小料車、小工具的定做等。這樣,許多工作的目標明確,開展起來有了針對性,就能得到員工的積極配合,整個車間的工作也就做好了,管理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4、加強內部溝通,倡導以「真誠合作」為主要內容的文化理念。車間管理團隊作為公司與員工之間的橋梁,應准確把公司的管理意圖傳達到車間的每一個員工,真正落實到車間的日常生產工作中去。同時,通過深入生產現場、保持與員工的溝通交流、鼓勵員工根據工作中的細致觀察和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議等多種方式,把員工的建議和需求信息收集起來,並及時採取措施為他們排憂解難,做好服務工作。車間管理團隊堅持每天召開車間生產例會,把上個工作日的工作進行總結,發現的問題及時安排解決,把當天的工作安排進行部署,藉此機會管理團隊成員之間加強溝通,做到每個人都心中有數。通過從管理團隊自身做起,加強溝通交流,搞好團結協作,逐步在全車間形成一種「人人都把事情做好,我為他人創造條件」的良好工作氛圍,充分激發出了員工的工作主動性和積極性。
④ 生產計劃的指標
產品品種指標是指企業在報告期內規定生產產品的名稱、型號、規格和種類。它不僅反映企業對社會需求的滿足能力,還反映了企業的專業化水平和管理水平。
產品品種指標的確定首先要考慮市場需求和企業實力,按產品品種系列平衡法來確定。 產品產量指標是指企業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並符合產品質量要求的實物數量。以實物量計算的產品產量,反映企業生產的發展水平,是制定和檢查產量完成情況,分析各種產品質檢比例關系和進行產品平衡分配,計算實物量生產指數的依據。
確定產品產量指標主要採用盈虧平衡法、線性規劃法等。 生產計劃是工廠管理內部運作的核心。一個優秀的工廠,其內部管理應該是圍繞著生產計劃來進行的。生產計劃有月度計劃、周計劃、日計劃。不過隨著MRP的使用,「主生產計劃」成為控制工廠內部運做的核心了。
主生產計劃(Master Proction Schele,簡稱MPS)
主生產計劃是按時間分段方法,去計劃企業將生產的最終產品的數量和交貨期。主生產計劃是一種先期生產計劃,它給出了特定的項目或產品在每個計劃周期的生產數量。一個有效的主生產計劃是生產對客戶需求的一種承諾,它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協調生產與市場,實現生產計劃大綱中所表達的企業經營目標。主生產計劃在計劃管理中起「龍頭」模塊作用,它決定了後續的所有計劃及製造行為的目標。在短期內作為物料需求計劃、零件生產計劃、訂貨優先順序和短期能力需求計劃的依據。在長期內作為估計本廠生產能力、倉儲能力、技術人員、資金等資源需求的依據。
主生產計劃是根據企業的能力確定要做的事情,通過均衡地安排生產實現生產規劃的目標,使企業在客戶服務水平、庫存周轉率和生產率方面都能得到提高,並及時更新、保持計劃的切實可行和有效性。主生產計劃中不能有超越可用物料和可能能力的項目。在編制主生產計劃時,應遵循這樣一些基本原則。
· *最少項目原則:用最少的項目數進行主生產計劃的安排。如果MPS中的項目數過多,就會使預測和管理都變得困難。因此,要根據不同的製造環境,選取產品結構不同的級,進行主生產計劃的編制。使得在產品結構這一級的製造和裝配過程中,產品(或)部件選型的數目最少,以改進管理評審與控制。
· *獨立具體原則:要列出實際的、具體的可構造項目,而不是一些項目組或計劃清單項目。這些產品可分解成可識別的零件或組件。MPS應該列出實際的要采購或製造的項目,而不是計劃清單項目。
· *關鍵項目原則:列出對生產能力、財務指標或關鍵材料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對生產能力有重大影響的項目,是指那些對生產和裝配過程起重大影響的項目。如一些大批量項目,造成生產能力的瓶頸環節的項目或通過關鍵工作中心的項目。對財務指標而言,指的是與公司的利潤效益最為關鍵的項目。如製造費用高,含有貴重部件,昂貴原材料,高費用的生產工藝或有特殊要求的部件項目。也包括那些作為公司主要利潤來源的,相對不貴的項目。而對於關鍵材料而言,是指那些提前期很長或供應廠商有限的項目。
·*全面代表原則:計劃的項目應盡可能全面代表企業的生產產品。MPS應覆蓋被該MPS驅動的MRP程序中盡可能多數組件,反映關於製造設施,特別是瓶頸資源或關鍵工作中心盡可能多的信息。
·*適當裕量原則:留有適當餘地,並考慮預防性維修設備的時間。可把預防性維修作為一個項目安排在MPS中,也可以按預防性維修的時間,減少工作中心的能力。
·*適當穩定原則:在有效的期限內應保持適當穩定。主生產計劃制訂後在有效的期限內應保持適當穩定,那種只按照主觀願望隨意改動的做法,將會引起系統原有合理的正常的優先順序計劃的破壞,削弱系統的計劃能力。
主生產計劃的計劃對象主要是把生產規劃中的產品系列具體化以後的出廠產品,通稱最終項目,所謂「最終項目」通常是獨立需求件,對它的需求不依賴於對其他物料的需求而獨立存在。但是由於計劃范圍和銷售環境不同,作為計劃對象的最終項目其含義也不完全相同。 生產計劃的編制必須遵循四個步驟
(1)收集資料,分項研究。編制生產計劃所需的資源信息和生產信息。
(2)擬定優化計劃方案統籌安排。初步確定各項生產計劃指標,包括產量指標的優選和確定、質量指標的確定、產品品種的合理搭配、產品出產進度的合理安排。
(3)編制計劃草案做好生產計劃的平衡工作。主要是生產指標與生產能力的平衡;測算企業主要生產設備和生產面積對生產任務的保證程度;生產任務與勞動力、物資供應、能源、生產技術准備能力之間的平衡;生產指標與資金、成本、利潤等指標之間的平衡。
(4)討論修正與定稿報批通過綜合平衡,對計劃做適當調整,正確制定各項生產指標。報請總經理或上級主管部門批准。
同時,生產計劃的編制要注意全局性,效益性,平衡性,群眾性,應變性。 生產計劃排程決策狀況描述
生產計劃排程的目的是為車間生成一個詳細的短期生產計劃。排產計劃(Proction schele)指明了計劃范圍內的每一個定單在所需資源上的加工開始時間和結束時間,也即指出了在給定資源上訂單的加工工序。排產計劃可以通過直觀的甘特圖(Gantt-chart)形式給出。
排產計劃的計劃間隔可以從一天到幾周,取決於具體的工業生產部門。合理的計劃長度取決於幾個因素:一方面,它至少應當涵蓋與一個定單在生產單元中最大的流動時間(flow time)相對應的時間間隔;另一方面,計劃間隔受到已知顧客定單或可靠需求預測的可用性限制。很顯然,只有當排產計劃適度穩定時,在一個資源上進行定單排程才是有用的。也就是說,它們不應受不期望事件經常變化的影響(如定單數量改變或中斷)。
對某些生產類型(如jobshop),生產計劃排程需要對(潛在)瓶頸資源上的任務定單進行排序和計劃;而對另一些生產類型(如成組技術),生產計劃排程要能自動地、按時段檢查資源組的能力,看其是否能夠在下一個時間段內完成成組加工的一組定單。然後,可以手工排序這組定單在下一個時間段內的加工次序。
排產計劃任務能夠而且也應當分散來做,這樣可以利用每個地點人們的專業知識和車間當前狀況的知識(例如人員的可用性)。
生產計劃排程受到上層主生產計劃的約束,主生產計劃設立了在分散的決策單位中執行生產計劃排程的框架。從主計劃中可獲得的相應指導包括:使用超時或加班的數量;在不同時間點上來自供應鏈上游設施物料項的可用性;涉及來自供應商輸入物料的采購協議。此外,由於主生產計劃在供應鏈上有更寬的視點和更長的計劃區間,從中我們還可以得到:
——計劃結束時需要建立的各物料項的季節性庫存量;
——交付給供應鏈下游設施的定單截止日期(下游設施可以是緊接著的下一級生產單位,分銷商或最終顧客)。 1、交貨期先後原則:交期越短,交貨時間越緊急的產品,越應安排在最早時間生產。
2、客戶分類原則:客戶有重點客戶,一般客戶之分,越重點的客戶,其排程應越受到重視。如有的公司根據銷售額按ABC法對客戶進行分類,A類客戶應受到最優先的待遇,B類次之。C類更次。
3、產能平衡原則:各生產線生產應順暢,半成品生產線與成品生產線的生產速度應相同,機器負荷應考慮,不能產生生產瓶頸,出現停線待料事件。
4、工藝流程原則:工序越多的產品,製造時間愈長,應重點予以關注。 1、從營業部門獲取銷售數據;2、更新現有庫存數據;3、結合現有庫存,制定未來一個周期(每天、每周、每月)內的生產計劃;4、處理生產現場的異常情況,如缺料、設備故障、人員不足等引起的短線,需及時調整生產計劃;5、如果公司有ERP之類的管理信息系統,需及時維護系統PP模塊的相關數據。當然,上述的一些工作也相應可能會要求在系統中完成;6、有些公司會要求做中長期生產計劃,需隨時掌握各生產線的產能,及關鍵采購物料的安全庫存和采購周期等;7、銷售預測也是會隨時變更的,有必要時需及時調整生產計劃,滿足銷售變動需求。
⑤ 生產管理最基本的KPI指標是什麼
企業關鍵業績指標(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是通過對組織內部流程的輸入端、輸出端的關鍵參數進行設置、取樣、計算、分析,衡量流程績效的一種目標式量化管理指標,是把企業的戰略目標分解為可操作的工作目標的工具,是企業績效管理的基礎。kpi可以使部門主管明確部門的主要責任,並以此為基礎,明確部門人員的業績衡量指標。建立明確的切實可行的kpi體系,是做好績效管理的關鍵。
確定關鍵績效指標有一個重要的smart原則。smart是5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
·s代表具體(specific),指績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標,不能籠統;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者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者信息是可以獲得的;
·a代表可實現(attainable),指績效指標在付出努力的情況下可以實現,避免設立過高或過低的目標;
·r代表現實性(realistic),指績效指標是實實在在的,可以證明和觀察;
·t代表有時限(time
bound),注重完成績效指標的特定期限。
建立kpi指標的要點在於流程性、計劃性和系統性。首先明確企業的戰略目標,並在企業會議上利用頭腦風暴法和魚骨分析法找出企業的業務重點,也就是企業價值評估的重點。然後,再用頭腦風暴法找出這些關鍵業務領域的關鍵業績指標(kpi),即企業級kpi。
接下來,各部門的主管需要依據企業級kpi建立部門級kpi,並對相應部門的kpi進行分解,確定相關的要素目標,分析績效驅動因數(技術、組織、人),確定實現目標的工作流程,分解出各部門級的kpi,以便確定評價指標體系。
然後,各部門的主管和部門的kpi人員一起再將kpi進一步細分,分解為更細的kpi及各職位的業績衡量指標。這些業績衡量指標就是員工考核的要素和依據。這種對kpi體系的建立和測評過程本身,就是統一全體員工朝著企業戰略目標努力的過程,也必將對各部門管理者的績效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指標體系確立之後,還需要設定評價標准。一般來說,指標指的是從哪些方面衡量或評價工作,解決「評價什麼」的問題;而標准指的是在各個指標上分別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水平,解決「被評價者怎樣做,做多少」的問題。
⑥ 企業生產計劃的指標體系有哪些
生產計劃指標是企業生產計劃的重要內容之一。企業生產計劃的主要指標有:產品品種、產品質量、產品產量和產值。企業生產計劃的主要指標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企業生產產品的要求。
1.產品品種指標。
產品品種指標包含兩方面的內容:
(1)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產品名稱、規格等方面的規定性。
(2)企業在計劃期內生產的不同品種、規格產品的數量。
品種指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適應市場的能力。一般來說
⑦ 生產計劃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調查研究,摸清國家和社會對企業產品的需要;預測企業的外部環境條件;分析企業內部的生產條件;對各種資料和信息進行匯總、整理和綜合分析。
2、進行生產決策,確定生產計劃指標。
3、計算和核定生產能力,並進行平衡。
4、安排產品的生產進度,確定各車間的生產任務。
5、進行綜合平衡,正式編制生產計劃。
6、落實措施,組織實施。
7、檢查、調查計劃執行情況。
8、考核、總結計劃完成情況。
⑧ 簡述生產計劃的主要指標包括哪些
為了有效地和全面地製造企業計劃期的生產與作業活動,綜合生產計劃應建立包括產品品種,產品質量,產品產量,產值及初產期。等五類指標為主要內容的綜合生產。指標體系。
⑨ 請問生產管理最基本的KPI指標是什麼
1、生產管理最基本的KPI指標是:品質,交期,成本,安全。
2、生產管理內
生產管理(Proction Management)是企業對生產系統容的設置和運行的各項管理工作的總稱,又稱生產控制。其內容包括:①生產組織工作。即選擇廠址,布置工廠,組織生產線,實行勞動定額和勞動組織,設置生產管理系統等。②生產計劃工作。即編制生產計劃、生產技術准備計劃和生產作業計劃等。③生產控制工作。即控制生產進度、生產庫存、生產質量和生產成本等。生產管理的目的是為了在規定的時期、僅以規定的量去高效率地生產高品質的產品,但必須注意的是生產管理是企業達成目標之手段而不是目的。
3、五個要素
(1)生產廠房,(2)生產設備,(3)生產技術,(4)生產人員,(5)生產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