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男性攝入VD3有什麼效果啊!
據調查,男性攝入維生素D 400 IU/d 可大幅降低多種癌症的幾率! 心
㈡ vd3是什麼
VD3是維生素D類,是類固醇衍生物,目前認為它也是一種類類固醇激素。
維生素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有五種化合物,對健康關系較密切的是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它們有以下三點特性:它存在於部分天然食物中;人體皮下儲存有從膽固醇生成的7-脫氫膽固醇,受紫外線的照射後,可轉變為維生素D3。
(2)vd3指標低擴展閱讀:
維生素D(vitamin D )為固醇類衍生物,具抗佝僂病作用,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目前認為維生素D也是一種類固醇激素,維生素D家族成員中最重要的成員是VD2(麥角鈣化醇)和VD3(膽鈣化醇)。維生素D均為不同的維生素D原經紫外照射後的衍生物。植物不含維生素D,但維生素D原在動、植物體內都存在。
維生素d(Vd)是環戊烷多氫菲類化合物,可由維生素d原(provitamind)經紫外線270~300nm激活形成。動物皮下7-脫氫膽固醇,酵母細胞中的麥角固醇都是維生素d原,經紫外線激活分別轉化為維生素d3及維生素d2量少,但人工照射者多為此型。
維生素d的最大吸收峰為265nm,比較穩定,溶解於有機溶媒中,光與酸促進異構作用,應儲存在氮氣、無光與無酸的冷環境中,油溶液加抗氧化劑後穩定,水溶液由於有溶解的氧不穩定。雙鍵系統還原也可損失其生物效用。
㈢ vc、va、ve有什麼功能哪裡可以買到
維生素是人體代謝中必不可少的有機化合物。人體有如一座極為復雜的化工廠,不斷地進行著各種生化反應。其反應與
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關系。酶要產生活性,必須有輔酶參加。已知許多維生素是酶的輔酶或者是輔酶的組成分子。
因此,維生素是維持和調節機體正常代謝的重要物質。可以認為,維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質」的形式,存在於人體組織中。
維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體內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因而,必須從食物中攝取。食物中維生素的含量
較少,人體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卻是絕不可少的物質。膳食中如缺乏維生素,就會引起人體代謝紊亂,以致發生維生素缺乏症。
如缺乏維生素A會出現夜盲症、乾眼病和皮膚乾燥;
缺乏維生素D可患佝僂病;
缺乏維生素B1可得腳氣病;
缺乏維生素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陰囊炎;
缺乏PP可患癩皮病;
缺乏維生素B12可患惡性貧血;
缺乏維生素C可患壞血病。
維生素是個龐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維生素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前者包括維生素A、D、E、K,後一類包括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以及許多「類維生素」。
現在醫學上發現的維生素主要有: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 維持正常視力,預防夜盲症;維持上皮細胞組織健康;促進生長發育;增加對傳染病的抵抗力;
預防和治療乾眼病。
維生素D: 調節人體內鈣和磷的代謝,促進吸收利用,促進骨骼成長。
維生素E: 維持正常的生殖能力和肌肉正常代謝;維持中樞神經和血管系統的完整。
維生素K: 止血。它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還能促使肝臟製造凝血酶原。小兒維生素K缺乏症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1:保持循環、消化、神經和肌內正常功能;調整胃腸道的功能;構成脫羧酶的輔酶,參加糖的代謝;能預防腳氣病。
維生素B2:又叫核黃素。核典素是體內許多重要輔酶類的組成成分,這些酶能在體內物質代謝過程中傳遞氫,它還是蛋白質、
糖、脂肪酸代謝和能量利用與組成所必需的物質。能促進生長發育,保護眼睛、皮膚的健康。
泛酸(維生素B5): 抗應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術後腹脹。
維生素B6: 在蛋白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治療神經衰弱、眩暈、動脈粥樣硬化等。
維生素B12。抗脂肪肝,促進維生素A在肝中的貯存;促進細胞發育成熟和機體代謝;治療惡性貧血。
維生素B13(乳酸清)。
維生素B15(潘氨酸)。主要用於抗脂肪肝,提高組織的氧氣代謝率。有時用來治療冠心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維生素B17。劇毒。有人認為有控制及預防癌症的作用。對氨基苯甲酸。在維生素B族中屬於最新發現的維生素之一。
在人體內可合成。
肌醇: 維生素B族中的一種,和膽鹼一樣是親脂肪性的維生素。
維生素C:連接骨骼、牙齒、結締組織結構;對毛細血管壁的各個細胞間有粘合功能;增加抗體,增強抵抗力;促進紅細胞成熟。
維生素P:維生素PP(煙酸)。在細胞生理氧化過程中起傳遞氫作用,具有防治癩皮病的功效。
葉酸(維生素M):抗貧血;維護細胞的正常生長和免疫系統的功能。
維生素T:幫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維生素U:治療潰瘍上有重要的作用。
維生素是人體營養、生長所需的有機化合物。機體如果缺乏維生素,就會出現某種疾病。因此有些人認為維生素是營養素,攝
入是「多多益善」。人需要維生素越多越好嗎?答案是否定的。合理營養的關鍵在於「適度」。過多攝入某些維生素,對身體不
僅無益反而有害。
我們知道,維生素大致可分為水溶性(維生素B、C)和脂溶性(維生素A、D、K等)兩大類。水溶性類的維生素多餘部分一般可隨尿
液排出體外,脂溶性類的維生素A或D,多餘者不能排出體外。這樣就給人們一個印象以為水溶性維生素食多了無害,有人主張
每日口服維生素C3—5克以達到保健的目的。其實這是有害的,實驗證實,長期日服維生素C1克以上時,可引起草酸尿、高尿酸
血症、高外血症。有的人全身可出現皮疹、浮腫、血壓下降、惡心。在脂溶性維生素中,以維生素A和維生素D服用量過大而引起
的中毒最為常見。維生素A過剩時,將引起不眠、氣喘、眩暈、脫發、惡心、腹瀉等症;維生素D過剩時,可引起食慾不振,倦怠、
便秘、體重下降及低燒等。
正常人每日需要維生素C50—100毫克,維生素A2500—3000國際單位,維生素D300—400國際單位。
從營養上講,所謂維生素應該是人體不能合成(或合成數量不能滿足需要)而在人體正常代謝過程和調節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
一類物質。它們是必須由食物供給的營養素。因此缺乏時就會出現某種典型的臨床症狀。截止目前為止並未發現因缺乏苦杏仁
甙而患任何缺乏症的,因此這兩種物質根本不能稱為維生素。
維生素B15和維生素B17是國外一些營養學者提出的有益於人體健康的食物成分,並命之為維生素,但至今均未被世界學者們
所公認。
在近來的研究表明,維生素還有著一些特殊的功用,如泛酸的情緒調節作用,葉酸和維生素B12的降低DNA損耗作用,葉酸加B6
有益心血管等。
對於維生素補充,應該從飲食和維生素制劑兩方面來補充。水果蔬菜的維生素含量高,但由於每種蔬菜和水果的維生素含量
都不同,未必能夠在各方面均衡補充維生素,蔬菜水果在加工、烹調中維生素也有損失,維生素制劑就能夠起到均衡的作用。
但維生素制劑不容易吸收,又非天然綠色,因此還是以水果蔬菜的補充為主。
攝取維生素時的注意事項||對維生素的錯誤認識||常見維生素制劑||維生素輔助治療||維生素與兒童健康 相關參考:維生素
和健康專欄(專欄作者:林凡順)胡蘿卜素
參考資料:
維生素怎樣發揮作用
如果我們把人類的身體設想為汽車的引擎,維生素就有如活塞一樣。這種驚人的物質在食物中含量甚微,對人體具有什麼作用呢?
● 維生素經由酶系統使人體的代謝正常化。只要欠缺一種維生素,就可能危及全身。
維生素是人體酶系統的構成要素。這個酶系統就有如活塞的點火裝置一樣--調整身體的狀況,使各部分有效的運作,促進人體的
正常代謝,使全身正常化。
若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其他營養素比較的話,維生素的攝取量(即便是因治療的目的而大量攝取也一樣)是非常微小
的。但是只要欠缺任何一種維生素,便可能會導致全身陷入危險的狀態。
【造成維生素缺乏的主要原因有】:
①膳食中含量不足。可因貧困、膳食單調、偏食等使攝入膳食中維生素的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求;
②體內吸收障礙。如腸蠕動加快,吸收面積減少,長期腹瀉等使維生素的吸收、儲存減少;
③排出增多。可因授乳、大量出汗、長期大量使用利尿劑等使之排出增多;
④因葯物等作用使維生素在體內加速破壞;
⑤生理和病理需要量增多;
⑥食物加工烹調不合理使維生素大量破壞或丟失。
【預防維生素缺乏的措施】:
①提供平衡膳食;
②根據人體的生理、病理情況及時調整維生素供給量;
③及時治療影響維生素吸收的腸道疾病;
④食物加工烹調要合理,盡量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脂溶性維生素包括A、D、E、K四種,在食物中與脂類共同存在,在腸道吸收時也與脂類吸收有關,排泄效率低,故攝入過多時,
可在體內蓄積,產生有害作用,甚至發生中毒。水溶性維生素包括B族維生素(B1、B2、B6、B12、PP等)的抗壞血酸(VC)。
水溶性維生素的特點:
①溶於水,不溶於脂肪及有機溶劑;
②容易從尿中排出體外,且排出效率高,故大量食入一般不會產生蓄積和毒害作用;
③絕大多數以輔酶或輔基形式參加各種酶系統工作,在中間代謝的許多環節中都起著極重要的作用;
④其體內營養水平多數都可在血液和尿中反映出來。
一、維生素A(VA)和維生素A原(類胡蘿卜素)
維生素A(retinol)又名視黃醇,與類胡蘿卜素一樣對熱、酸、鹼穩定,一般加工防烹調方法不會引起破壞,但易被氧化,
高溫與紫外線可促進這種氧化破壞,若與磷脂、VE和VC及其他抗氧化劑並存則較為穩定。
(一)生理功能
1.參與視網膜視紫質的合成與再生,維持正常暗適應能力,維持正常視覺。
2.參與上皮細胞與粘膜細胞中糖蛋白的生物合成,維持上皮細胞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3.促進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骨細胞的分化,促進機體的生長和骨骼的發育。
4.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其合成與VA有關,故有增加機體抗感染的作用。
5.VA可促進上皮細胞的正常分化並控制其惡變,從而有防癌作用。
(二)VA缺乏病
由於VA和VA原攝入不足所引起的營養缺乏病,臨床上首先出現暗適應能力降低,進一步發展可形成夜盲症。
皮膚基底細胞增生和過度角化,特別是毛囊口角化為毛囊丘疹(多發生在四肢伸肌表面、肩部、頸部、背部,臀部的毛囊周圍);
汗腺、皮脂腺萎縮、皮膚乾燥、毛發乾枯脫落;結膜角化、淚腺分泌減少,形成乾眼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角膜消潰瘍、穿孔、
失明、還可出現結膜皺折和畢脫斑;骨骼發育受阻、免疫和生殖功能下降。
據WHO報道,因VA缺乏,全世界每年有50萬名學齡前兒童患有活動性角膜潰瘍,600萬人患乾眼症,這是影響視力和導致失明的
重要原因。
我國人民膳食中動物性食品攝入少,主要由蔬菜中攝取β-胡蘿卜素(β-carotene)故輕度VA缺乏還是相當廣泛的,應當加強防
制工作。
(三)VA過多症
VA進入機體後排泄效率不高,長期過量攝入可在體內蓄積,引起VA過多症。成年人長期每天攝入15000μg視黃醇當量,即可出現
中毒症 狀,多數因過量攝入VA制劑或食入過冬狗或狼的肝臟所致。主要症狀為厭食、過度激惹、長骨末端外周疼痛、肢體活動
受限、頭發稀疏、 肝腫大、肌肉僵硬、皮膚搔癢、頭痛、頭暈等。及時停止食用,症狀可很快消失。
成人一次攝入VA99000~33000μg視黃醇當量,兒童一次超過99000μg視黃醇當量,可發生VA急性中毒。成人於6~8小時後出現
嗜睡或 過度興奮、頭痛、嘔吐、顱內壓增高,12~30小時後皮膚紅腫變厚,繼之脫皮(以手、腳掌最為明顯);嬰幼兒急性中
毒以顱內壓增 高為其主要特徵,出現前囪飽滿、惡心、嘔吐、眼底水腫,腦脊液壓力增高,血清VA含量劇增。
(四)食物來源
天然VA只存在於動物體內。動物的肝臟、魚肝油、奶類、蛋類及魚卵是VA的最好來源。VA原(VA的前體)類胡蘿卜素,廣泛分布
於植物性食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β-胡蘿卜素。紅色、橙色、深綠色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如胡蘿卜、紅心甜薯、
菠菜、莧菜、杏、芒果等。理論上1molβ-胡蘿卜素在體內可分解成2molVA,但由於胡蘿卜素有吸收利用率遠低於VA,實驗證明,
就其生理活性而言,6μgβ-胡蘿卜素才能相當於1μgVA。β-胡蘿卜素是我國人民膳食中VA的主要來源。
(五)供給量
嬰幼兒與兒童的不同年齡段,供給量有所不同(200~750μg視黃醇當量),從13歲少年開始至成年老年皆為800μg視黃醇當量。
孕婦1000μg,乳母1200μg視黃醇當量。
1μg胡蘿卜素=0.167μg視黃醇當量。以往VA的量常用國際單位(IU)表示。1 IUVA=0.33μgVA=0.33μg視黃醇當量。
當從膳食中既攝入VA又食入β-胡蘿卜素時,應全部摺合成μg視黃醇當量,即:
視黃醇當量(μg)=VA(μg)+0.167×β-胡蘿卜素(μg)。
(六)人體VA營養狀況評定
評定人體內VA營養狀況常用指標有:
①測定血清VA含量。成人血清VA正常含量為300~900μg視黃醇當量/L,低於120μg為缺乏,但因血清VA含量高低受許多因素影響,
故應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
②視覺暗適應功能測定。VA缺乏者暗適應能力比正常人差;
③血漿中視黃醇蛋白測定。國外報道其含量與血漿VA含量有正相關趨勢。
二、維生素D(VD)
VD是所有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類固醇統稱。其中VD2(鈣化醇,calciferol)與VD3(膽鈣醇,cholecalciferol)是最重
要的VD。VD2與VD3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皆為脂溶性維生素,對熱、氧、酸、鹼均較穩定,主要區別於兩者的來源不同,VD2來源
於植物,大多數植物中含有微量的麥角固醇,植物葉曝露於日光後形成VD2(稱麥角鈣化醇或鈣化醇),VD3(又稱膽鈣固醇或膽
鈣醇)來源於動物,人與動物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即可轉變成VD3,然後運往肝、腎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
再發揮其重要生理功能。
(一)生理功能
VD對骨骼形成極為重要,其主要功能是調節鈣和磷代謝,促進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與利用,構成健全的骨骼與牙齒。
(二)VD缺乏病
VD與機體內鈣、磷代謝密切相關,故當VD缺乏時,兒童發生佝僂病,成人出現骨軟化症和骨質疏鬆症。佝僂病常在嬰幼兒中發生,
因骨骼的軟骨連接處及骨骼部位增大,臨床上可見到方顱、肋骨串珠、雞胸;由於骨質軟化,承受較大壓力的骨骼部分發生彎曲
變形,如脊柱彎曲,下肢彎曲,還可發生囟門閉合遲緩,胸腹之間形成哈里遜溝。若成人缺乏VD,可使成熟的骨骼脫鈣而發生骨
質軟化症和骨質疏鬆症,妊娠與授乳期婦女最易發生,好發部位為骨盆與下肢,再逐漸波及到脊柱和其他部位。
(三)VD過多症
VD可以在體內蓄積,過多攝入可以引起VD過多症。成人每日攝入2500μg,兒童每日攝入500~1250μg,數周後即可發生中毒。
表現為頭痛、厭食、惡心、口渴、多尿、低熱、嗜睡、血清鈣、磷增加,軟組織鈣化,可出現腎功能衰竭、高血壓等症狀。
停止食用,數周後可恢復正常。
(四)食物來源
VD3含量最豐富的食物為魚肝油,動物肝臟和蛋黃,牛奶與其他食物中VD3的含量較少。VD2來自植物性食品,一般說來,人只要
能經常接觸陽光,在一般膳食條件下,不會造成VD缺乏。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應適當補充魚肝油,並經常接受日光照曬,有
利於生長發育。
(五)供給量
成年人每日供應5μg,孕婦、乳母、兒童與青少年及老年人均為10μg。
(六)營養狀況評定
目前多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血漿中的25-OH-D3,作為鑒定VD3營養狀況的指標,結果准確可靠。
三、維生素E(VE)
VE是所有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色酮衍生物的統稱,其中以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易溶於脂肪溶劑,對熱與酸穩定,對鹼
敏感,可緩慢地被氧化破壞。
(一)生理功能
V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飽和脂肪酸受到過氧化作用的損傷,從而維持著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細胞膜的完整性和正
常功能;由於預防了脂質過氧化,從而消除了體內其他成分受到脂質過氧化物的損害。因此,具有延緩衰老、預防大細胞性溶
血性貧血作用;還與性器官和胚胎發育有關,動物試驗表明,大鼠缺乏VE,將引起雌、雄動物生殖系統的損害,使生殖上皮發
生不可逆變化,雄性可致精子停止形成和睾丸退化,雌性可致胚胎死亡。臨床上常用來治療不孕症、習慣性流產。
(二)食物來源
各種植物油(麥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穀物的胚芽、許多綠色植物、肉、奶油、奶、蛋等都是VE良好或
較好的來源。
(三)供給量
兒童為3~8mg,少年與成年人為10mg,孕婦、乳母與老人為12mg。
(四)營養水平評定
1.判定血清中α-生育酚的含量,這是直接反映體內VE儲存量是否充足的一個指標,一般認為低於5mg/L為營養狀況不良。
2.紅細胞體外試驗,體內缺乏VE者,其體外紅細胞對H2O2引起的溶血比正常人敏感。
四、維生素B1(VB1)
VB1(硫胺素,thiamine)在高溫時,特別是在高溫鹼性溶液中,非常容易破壞,並易受紫外線破壞,在酸性溶液中,穩定性
較好,甚至加熱時也是穩定的。
(一)生理功能
VB1是脫羧輔酶的主要成分,參與碳水化物代謝中丙酮酸及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脫羧作用;能抑制膽鹼脂酶的活性,維持胃腸
道的正常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
(二)VB1缺乏症
VB1缺少時,神經組織中的碳水化物代謝首先受到阻礙,致使丙酮酸堆積在神經組織中,引起多發性神經炎和腳氣病(beriberi),
又稱腳氣病多見於以大米為主食的地區。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尤為多見。我國建國後已不多見,
但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提高,食用精白米增多,在某些地區患病率又有回升。還可因酗酒、各種胃腸道疾病使之吸收過少,
結核、甲亢等消耗性疾病使之相對不足而引起發病。
由於飲食不足引起者,一般在攝取3個月低VB1飲食後出現症狀。早期表現為疲乏無力,肌肉酸痛,食慾下降,體重減輕。
繼之出現典型的症狀:上升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炎,先發生在下肢,呈襪套狀分布;感覺異常、肌肉無力、心動過速、心前區
疼痛;嚴重者表現為心力衰竭,水腫。臨床上可分為四型:
①干型,以周圍神經炎表現為主;
②濕型,以水腫和漿液性滲出為主;
③暴發型,以急性心血管系統表現為主,同時伴有膈神經和喉返神經癱瘓;
④混合型,同時有上述兩型以上表現者。
(三)食物來源
VB1含量豐富的食物有糧谷類、豆類、乾果、酵母、硬殼果類,尤其在糧谷類的表皮部分含量更高,故碾磨精度不宜過度。
動物內臟、蛋類及綠葉菜中含量也較高,芹菜葉、萵筍葉中含量也較豐富,應當充分利用。土豆中雖含量不高,但以土豆
為主食的地區,也是VB1的主要來源。某些魚類及軟體動物體內,含有硫胺素酶,生吃可以造成其他食物中VB1的損失,故
「生吃魚、活吃蝦」的說法,既不衛生,也不科學。
(四)供給量
VB1的需要量與機體熱能總攝入量成正比,故VB1的供給量以每4.2MJ(1000kcal)熱能供給多少來表示,據此,我國的推薦
VB1供給量為0.5mg/4.2MJ。
(五)營養水平評定
1.負荷試驗 被測者於清晨口服VB15mg,然後收集4小時以內尿液,測定其中VB1含量:<100μg為營養缺乏,100~200μg為
不足,>200μg為正常,>400μg為充裕。
2.空腹一次尿液中VB1和肌酐含量測定 二者比值<27為不足,27~65為低下,66~129為適宜,≥130為過高。
3.紅細胞轉羥乙醛酶活力測定 這是測定VB1營養狀況的特異指標,若TPP(硫胺素焦磷酸酯)效應>16%即表示VB1缺乏。
五、維生素B2(VB2)
VB2(核黃素,riboflavin)為橙黃色晶體,280℃熔化並分解,在中性和酸溶液中對熱穩定,在鹼性條件下易分解破壞。游離
VB2對光敏感,特別是紫外光。
(一)生理功能
VB2是機體各種黃素酶的輔酶部分,在生物氧化過程中廣泛地起著遞氫作用;參與機體內三大生熱營養素的代謝過程,與熱能
代謝直接相關。
(二)VB2缺乏症(riboflavin deficiency)
機體缺乏VB2則出現能量和物質代謝的紊亂,表現在外生殖器、舌、唇、口角的綜合征。據我國兩次營養調查顯示,居民平均
攝入量只有供給量標準的1/2。目前我國人民食用動物性食品較少,易造成VB2缺乏。臨床表現為:
①口角炎;②唇炎;③舌炎;④瞼緣炎;⑤陰囊炎;⑥脂溢性皮炎。
(三)食物來源
動物性食物含VB2較多,尤以肝、心、腎中豐富,奶、蛋類食品中含量也不少;植物性食品除綠色蔬菜和豆類外一般含量都不高。
(四)供給量
與VB1相同,0.5mg/4.2MJ。
(五)營養水平評定
1.測定細胞中VB2含量 這是評定VB2營養水平的良好指標,含量<140μg/L為缺乏,>200μg/L為良好。
2.負荷試驗 口服5mgVB2後,4小時尿液中排出VB2量<350μg為不足。
3.VB2肌酐比值(μg/g)<27為不足,27~79為低下,80~269為適宜,>270為充裕。
4.谷胱甘肽還原酶活性測定 酶還原活性系數(AC)>1.2表示組織中VB2不足。
六、尼克酸(VPP)
尼克酸(nicotinic acid)亦稱煙酸,在生物組織中,尼克醯胺是主要的存在形式,它是尼克酸(VPP)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
可以水解為VPP,兩者均為溶於水的較穩定的白色結晶,一般將VPP稱為抗癩皮病維生素,VPP在普通烹調溫度中非常穩定,在酸
性或鹼性溶液中也不會有很多損失。
(一)生理功能
VPP是構成輔酶I和輔酶Ⅱ的重要成分,二者均為脫氫酶的輔酶,在生物氧化過程中,起到傳遞氫原子的作用,如果沒有VPP,人
體就不能利用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質來產生能量,也無法合成蛋白質和脂肪;對維持皮膚、神經和消化系統正常功能起著重要
作用;還有擴張血管作用。
(二)VPP缺乏病(又稱癩皮病,糙皮病)
VPP缺乏病(pellagra)多發生在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新疆南部居民以玉米為主食,又無加鹼食用的習慣,
副食品供應不足,故發生過癩皮病流行,部分地區居民患病率高達50%。經長期防治,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此病已基本得到
控制。
其典型症狀為皮炎(dermatitis)、腹瀉(diarrhea)及痴呆(demantia)即所謂「三D」症。早期常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
瀉、失眠、頭痛、無力、體重減輕等現象。繼之於皮膚裸露部位出現對稱性皮炎,紅、癢、皮膚呈暗褐色,有色素沉著,皮膚粗糙,
有明顯浮腫,可伴有皰疹、潰瘍與感染。消化道與舌部也有炎症,舌呈猩紅色,有潰瘍,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神經系統
除早期症狀外,還有肌肉震顫,腱反射過敏或消失,可有煩躁、焦慮、抑鬱、健忘、少數病人可有精神失常。其他症狀有女性陰道
炎、月經不調、男性排尿時有燒灼感、性慾減退等。
(三)食物來源
富含VPP的食物為動物肝臟、酵母、花生、全谷、豆類及肉類含量較高;玉米中VPP含量不算少,但為結合型的,不能直接被人體
吸收利用。因此,為了預防癩皮病,應用鹼處理玉米(如墨西哥用石灰處理玉米,我國新疆在防治癩皮病過程中推廣玉米加鹼食用)
可釋放出大量游離型VPP,在預防癩皮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應當在膳食中增加豆類、大米和小麥粉的比例,降低玉米的攝
入量。
另外,體內所需的VPP一部分可由色氨酸轉換而來,約60mg色氨酸可轉換為1mgVPP。
(四)供給量
不僅與熱能需要量成正比,而且為VB1、VB2供給量的10倍,推薦供給量為5mg/4.2MJ。
(五)營養水平評定
1.測定VPP代謝產物排出量 從尿中排出的形式主要為N』-甲基尼克醯胺(N』-Me)和2-吡啶酮-甲基尼克醯胺(2-吡啶酮),
二者排出的總量>5mg為正常,若N』-Me為0.5~0.8mg,2-吡啶酮<1mg為缺乏,並很快出現臨床症狀。國外用2-吡啶酮/N』
–Me比值來評定VPP的營養水平,比值>1.3為正常,<1為缺乏。
2.給受檢者以標准膳食,此膳食提供VPP10mg和色氨酸1000mg,收集24小時尿液,測定尿中N』-Me和2-吡啶酮含量,營養水平較
好者兩種代謝產物的總量為7.0~37mg,癩皮病患者其總量<3mg。
七、維生素C(抗壞血酸,VC)
VC(ascorbic acid)為一種酸性多羥化合物,易溶於水,在乾燥及無光線條件下比較穩定。很容易被氧化,加熱或暴露於空氣中、
鹼性溶液及金屬離子(Cu2+,Fe3+)都能加速其氧化。
(一)生理功能
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過程,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能量代謝和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電位;促進體內膠原合成;將血漿運鐵蛋白中三價鐵
還原為二價鐵,促進鐵的吸收;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傷口癒合;阻斷亞硝胺在體內形成,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大量VC還可
促進心肌利用葡萄糖和心肌糖原的合成。
(二)VC缺乏病
人類缺乏VC可引起壞血病,表現為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牙齦腫脹與出血,牙齒松動、脫落、皮膚出現瘀血點與瘀斑,關節出血可形
成血腫,鼻衄,便血,月經過多。還能影響骨骼正常鈣化,出現傷口癒合不良,抵抗力低下,腫瘤擴散等。我國北方地區新鮮水果
蔬菜比南方少,故VC缺乏病較之南方更為多見。
(三)食物來源
VC主要來源於新鮮蔬菜和水果,水果中以酸棗、山楂、柑桔、草莓、野薔薇果、彌猴桃等含量高;蔬菜中以辣椒含量最多,其他蔬
菜也含有較多的VC,蔬菜中的葉部比莖部含量高,新葉比老葉高,有光合作用的葉部含量最高。乾的豆類及種籽不含VC,但當豆或
種籽發芽後則可產生VC。
(四)供給量
從出生至12歲依年齡不同為30~50mg,少年、成年、老年皆為60mg,孕婦80mg,乳母100mg。
(五)營養水平評定
1.負荷試驗 口服500mgVC後,4小時尿液中排出量>3mg為正常,1~3mg為不足,<1mg為缺乏。
2.測定白細胞中VC的含量<2mg/100g為營養不足。
㈣ 2個月小狗多運動對骨骼不好嗎
最好不要強制狗狗運動,讓其自由活動就好。因為小狗此時真處於快速生長階段,骨骼,軟骨,肌肉發育都還不完全,所以過多的額外運動會對其骨骼,軟骨及肌肉系統造成一定的損傷。另外狗狗此時應該注意鈣質的沉積和吸收,補充。給與一定量的鈣質,並且一定要輔助以25羥基維生素D(簡稱25D)或者VD3。一定要注意的是補充鈣質的同時一定要補充25D,否則補充再多的鈣質也是沒有意義的。並且補充過量的鈣質會起到損害狗狗健康的負面作用。
上面既然提到了25D(25羥基維生素D),那我就多說一點吧。結合小狗補鈣的問題介紹一下25D。
一般情況下小狗斷奶後,會進入持續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比較快速的生長狀態,骨骼的快速生長尤其明顯。此階段對於小狗一生的生長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大中型犬的幼犬,科學合理的補充鈣質及其它營養物質更是重中之重。我根據多年的養狗經驗結合動物醫學的專業背景試著總結了關於幼年狗狗補充鈣質的幾點經驗希望可以幫到家中有狗寶寶或者打算養小狗的朋友們。首先我們說說鈣制劑的選擇問題。大致可以分為鈣片類,鈣粉類,還有液體離子鈣。劑型的演變過程其實也就是補鈣產品的發展史。就目前來說液體離子鈣就最容易為機體吸收的。可以作為推薦。大家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選擇補鈣產品的劑型。但是鈣制劑劑型的選擇還不是最為關鍵的問題。
多給狗狗曬太陽會對狗狗的身體健康和骨骼發育有好處,這是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共識了。曬太陽的過程到底發揮了怎樣的作用,恐怕有不少人都是一知半解。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會促使皮膚中的7-脫氧膽固醇經過一系列反應轉化成VD3。VD3被人們普遍認為是調節體內鈣磷平衡,促進鈣磷腸吸收的不可或缺的關鍵物質。換句話說,就是如果沒有VD3的參與,補鈣的行為就猶如石沉大海。補鈣只要適量就好,並且長期過量補鈣還是適得其反,出現各種危害。會出現骨質疏鬆,發育遲緩,智力下降,骨頭短粗,甲狀腺機能減退等等。所以大劑量補鈣是不可取的。如何讓鈣吸收才是關鍵。而對於狗狗骨骼鈣質沉積最重要的VD3實際上是沒有生物活性的。發揮作用的其實是VD3經過肝臟代謝之後產生的25-羥基維生素D3。
大家應用最廣泛的還是VD3,因為目前全世界范圍內能生產25-羥基維生素D3的公司、廠家也是屈指可數的。人的臨床試驗和畜牧業動物試驗已經證實了25-羥基維生素D3有著眾多VD3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而維持動物體鈣磷平衡、防治狗狗各年齡段的骨骼疾病只是其中之一。
25-羥基維生素D3是VD3經過肝臟代謝的產物,擁有眾多強大功能。可以說是VD3的全面升級版。由於它直接繞過肝臟代謝,不會給肝臟增加代謝負擔。這樣就特別適合臟器功能發育不完善的幼年狗狗和臟器功能減退的老年狗狗服用。而且他們往往存在或者有發生骨骼疾病的危險,是對25-羥基維生素D3特別需要的群體。還有肝臟患有疾病的狗狗也特別適用25-羥基維生素D3。
25-羥基維生素D3已經被美國食品葯品管理局(FDA)列為檢測營養狀況的主要指標之一,並且將其用於葯品、食品和保健品的提案已在歐盟通過。它還具有以下幾個作用。1.全面提升免疫力,參與和強化機體的免疫應答反應。2.抑制細胞過度化增殖,預防和輔助治療惡性腫瘤。3.預防動脈硬化,降低心血管系統發病率。以上列舉了幾個最主要的作用。還有一些像改善狗狗精神狀態,避免憂郁。減少皮膚病的發病率,改善狗狗食慾不振的情況等等作用。
25D有諸多好處,理論上是可以通過補充VD3來獲取25D的,但是實際效果並理想。我分析人物主要是一下3個原因。首先,生活在城市的大多數狗狗普遍缺乏充足的陽光照射,造成自身合成VD3的量不足。其次,VD3經肝臟轉化受個體差異,肝臟功能,病理狀況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以至轉化率十分不穩定。最後,即便是理想狀態下,VD3經過肝臟轉化後得到的25-羥基維生素D3的量也是很低的。
25D在眾多領域的的不斷閃光,使得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和定義傳統的VD3。它已經完全擺脫防治佝僂病特效葯的定義。搖身一變,成為了功效眾多的營養物質,具有了日常服用的保健品的功效。全面的了解25-羥基維生素D3之後,會使我們傳統的「先得病,再醫治」的觀念轉變為「全面預防,長久保護」的全新健康觀念。25-羥基維生素D3必定會全面取代VD3,並且較之更好的更全面的發揮作用。
㈤ 各種維生素不足 給人體會帶來什麼影響
維生素是人體代謝中必不可少的有機化合物。人體有如一座極為復雜的化工廠,不斷地進行著各種生化反應。其反應與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關系。酶要產生活性,必須有輔酶參加。已知許多維生素是酶的輔酶或者是輔酶的組成分子。因此,維生素是維持和調節機體正常代謝的重要物質。可以認為,維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質」的形式,存在於人體組織中。 維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體內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人體的需要。因而,必須從食物中攝取。 食物中維生素的含量較少,人體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卻是絕不可少的物質。膳食中如缺乏維生素,就會引起人體代謝紊亂,以致發生維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維生素A會出現夜盲症、乾眼病和皮膚乾燥;缺乏維生素D可患佝僂病;缺乏維生素B1可得腳氣病;缺乏維生素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陰囊炎;缺乏PP可患癩皮病;缺乏維生素B12可患惡性貧血;缺乏維生素C可患壞血病。 維生素是個龐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維生素就有幾十種,大致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前者包括維生素A、D、E、K,後一類包括維生素B族和維生素C,以及許多「類維生素」。 現在醫學上發現的維生素主要有:
脂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A。維持正常視力,預防夜盲症;維持上皮細胞組織健康;促進生長發育;增加對傳染病的抵抗力;預防和治療乾眼病。
維生素D。調節人體內鈣和磷的代謝,促進吸收利用,促進骨骼成長。
維生素E。維持正常的生殖能力和肌肉正常代謝;維持中樞神經和血管系統的完整。
維生素K。止血。它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還能促使肝臟製造凝血酶原。小兒維生素K缺乏症
水溶性維生素
維生素B1。保持循環、消化、神經和肌內正常功能;調整胃腸道的功能;構成脫羧酶的輔酶,參加糖的代謝;能預防腳氣病。
維生素B2。又叫核黃素。核典素是體內許多重要輔酶類的組成成分,這些酶能在體內物質代謝過程中傳遞氫,它還是蛋白質、糖、脂肪酸代謝和能量利用與組成所必需的物質。能促進生長發育,保護眼睛、皮膚的健康。
泛酸(維生素B5)。抗應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術後腹脹。
維生素B6。在蛋白質代謝中起重要作用。治療神經衰弱、眩暈、動脈粥樣硬化等。
維生素B12。抗脂肪肝,促進維生素A在肝中的貯存;促進細胞發育成熟和機體代謝;治療惡性貧血。
維生素B13(乳酸清)。
維生素B15(潘氨酸)。主要用於抗脂肪肝,提高組織的氧氣代謝率。有時用來治療冠心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維生素B17。劇毒。有人認為有控制及預防癌症的作用。對氨基苯甲酸。在維生素B族中屬於最新發現的維生素之一。在人體內可合成。
肌醇。維生素B族中的一種,和膽鹼一樣是親脂肪性的維生素。
維生素C。連接骨骼、牙齒、結締組織結構;對毛細血管壁的各個細胞間有粘合功能;增加抗體,增強抵抗力;促進紅細胞成熟。
維生素P。
維生素PP(煙酸)。在細胞生理氧化過程中起傳遞氫作用,具有防治癩皮病的功效。
葉酸(維生素M)。抗貧血;維護細胞的正常生長和免疫系統的功能。
維生素T。幫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維生素U。治療潰瘍上有重要的作用。
人體VA營養狀況評定
評定人體內VA營養狀況常用指標有:①測定血清VA含量。成人血清VA正常含量為300~900μg視黃醇當量/L,低於120μg為缺乏,但因血清VA含量高低受許多因素影響,故應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②視覺暗適應功能測定。VA缺乏者暗適應能力比正常人差;③血漿中視黃醇蛋白測定。國外報道其含量與血漿VA含量有正相關趨勢。 二、維生素D(VD) <BR> VD是所有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類固醇統稱。其中VD2(鈣化醇,calciferol)與VD3(膽鈣醇,cholecalciferol)是最重要的VD。VD2與VD3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皆為脂溶性維生素,對熱、氧、酸、鹼均較穩定,主要區別於兩者的來源不同,VD2來源於植物,大多數植物中含有微量的麥角固醇,植物葉曝露於日光後形成VD2(稱麥角鈣化醇或鈣化醇),VD3(又稱膽鈣固醇或膽鈣醇)來源於動物,人與動物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即可轉變成VD3,然後運往肝、腎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再發揮其重要生理功能。 <BR> (一)生理功能 <BR> VD對骨骼形成極為重要,其主要功能是調節鈣和磷代謝,促進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與利用,構成健全的骨骼與牙齒。 <BR> (二)VD缺乏病 <BR> VD與機體內鈣、磷代謝密切相關,故當VD缺乏時,兒童發生佝僂病,成人出現骨軟化症和骨質疏鬆症。佝僂病常在嬰幼兒中發生,因骨骼的軟骨連接處及骨骼部位增大,臨床上可見到方顱、肋骨串珠、雞胸;由於骨質軟化,承受較大壓力的骨骼部分發生彎曲變形,如脊柱彎曲,下肢彎曲,還可發生囟門閉合遲緩,胸腹之間形成哈里遜溝。若成人缺乏VD,可使成熟的骨骼脫鈣而發生骨質軟化症和骨質疏鬆症,妊娠與授乳期婦女最易發生,好發部位為骨盆與下肢,再逐漸波及到脊柱和其他部位。 <BR> (三)VD過多症 <BR> VD可以在體內蓄積,過多攝入可以引起VD過多症。成人每日攝入2500μg,兒童每日攝入500~1250μg,數周後即可發生中毒。表現為頭痛、厭食、惡心、口渴、多尿、低熱、嗜睡、血清鈣、磷增加,軟組織鈣化,可出現腎功能衰竭、高血壓等症狀。停止食用,數周後可恢復正常。 <BR> (四)食物來源 <BR> VD3含量最豐富的食物為魚肝油,動物肝臟和蛋黃,牛奶與其他食物中VD3的含量較少。VD2來自植物性食品,一般說來,人只要能經常接觸陽光,在一般膳食條件下,不會造成VD缺乏。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應適當補充魚肝油,並經常接受日光照曬,有利於生長發育。 <BR> (五)供給量 <BR> 成年人每日供應5μg,孕婦、乳母、兒童與青少年及老年人均為10μg。 <BR> (六)營養狀況評定 <BR> 目前多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血漿中的25-OH-D3,作為鑒定VD3營養狀況的指標,結果准確可靠。 <BR> 三、維生素E(VE) <BR> VE是所有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色酮衍生物的統稱,其中以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易溶於脂肪溶劑,對熱與酸穩定,對鹼敏感,可緩慢地被氧化破壞。 <BR> (一)生理功能 <BR> V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飽和脂肪酸受到過氧化作用的損傷,從而維持著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細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由於預防了脂質過氧化,從而消除了體內其他成分受到脂質過氧化物的損害。因此,具有延緩衰老、預防大細胞性溶血性貧血作用;還與性器官和胚胎發育有關,動物試驗表明,大鼠缺乏VE,將引起雌、雄動物生殖系統的損害,使生殖上皮發生不可逆變化,雄性可致精子停止形成和睾丸退化,雌性可致胚胎死亡。臨床上常用來治療不孕症、習慣性流產。 <BR> (二)食物來源 <BR> 各種植物油(麥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穀物的胚芽、許多綠色植物、肉、奶油、奶、蛋等都是VE良好或較好的來源。 <BR> (三)供給量 <BR> 兒童為3~8mg,少年與成年人為10mg,孕婦、乳母與老人為12mg。 <BR> (四)營養水平評定 <BR> 1.判定血清中α-生育酚的含量,這是直接反映體內VE儲存量是否充足的一個指標,一般認為低於5mg/L為營養狀況不良。 <BR> 2.紅細胞體外試驗,體內缺乏VE者,其體外紅細胞對H2O2引起的溶血比正常人敏感。 <BR> 四、維生素B1(VB1) <BR> VB1(硫胺素,thiamine)在高溫時,特別是在高溫鹼性溶液中,非常容易破壞,並易受紫外線破壞,在酸性溶液中,穩定性較好,甚至加熱時也是穩定的。 <BR> (一)生理功能 <BR> VB1是脫羧輔酶的主要成分,參與碳水化物代謝中丙酮酸及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脫羧作用;能抑制膽鹼脂酶的活性,維持胃腸道的正常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 <BR> (二)VB1缺乏症 <BR> VB1缺少時,神經組織中的碳水化物代謝首先受到阻礙,致使丙酮酸堆積在神經組織中,引起多發性神經炎和腳氣病(beriberi),又稱腳氣病多見於以大米為主食的地區。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尤為多見。我國建國後已不多見,但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提高,食用精白米增多,在某些地區患病率又有回升。還可因酗酒、各種胃腸道疾病使之吸收過少,結核、甲亢等消耗性疾病使之相對不足而引起發病。 <BR> 由於飲食不足引起者,一般在攝取3個月低VB1飲食後出現症狀。早期表現為疲乏無力,肌肉酸痛,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繼之出現典型的症狀:上升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炎,先發生在下肢,呈襪套狀分布;感覺異常、肌肉無力、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嚴重者表現為心力衰竭,水腫。臨床上可分為四型:①干型,以周圍神經炎表現為主;②濕型,以水腫和漿液性滲出為主;③暴發型,以急性心血管系統表現為主,同時伴有膈神經和喉返神經癱瘓;④混合型,同時有上述兩型以上表現者。 <BR> (三)食物來源 <BR> VB1含量豐富的食物有糧谷類、豆類、乾果、酵母、硬殼果類,尤其在糧谷類的表皮部分含量更高,故碾磨精度不宜過度。動物內臟、蛋類及綠葉菜中含量也較高,芹菜葉、萵筍葉中含量也較豐富,應當充分利用。土豆中雖含量不高,但以土豆為主食的地區,也是VB1的主要來源。某些魚類及軟體動物體內,含有硫胺素酶,生吃可以造成其他食物中VB1的損失,故「生吃魚、活吃蝦」的說法,既不衛生,也不科學。 <BR> (四)供給量 <BR> VB1的需要量與機體熱能總攝入量成正比,故VB1的供給量以每4.2MJ(1000kcal)熱能供給多少來表示,據此,我國的推薦VB1供給量為0.5mg/4.2MJ。 <BR> (五)營養水平評定 <BR> 1.負荷試驗 被測者於清晨口服VB15mg,然後收集4小時以內尿液,測定其中VB1含量:<100μg為營養缺乏,100~200μg為不足,>200μg為正常,>400μg為充裕。 <BR> 2.空腹一次尿液中VB1和肌酐含量測定 二者比值<27為不足,27~65為低下,66~129為適宜,≥130為過高。 <BR> 3.紅細胞轉羥乙醛酶活力測定 這是測定VB1營養狀況的特異指標,若TPP(硫胺素焦磷酸酯)效應>16%即表示VB1缺乏。 <BR> 五、維生素B2(VB2) <BR> VB2(核黃素,riboflavin)為橙黃色晶體,280℃熔化並分解,在中性和酸溶液中對熱穩定,在鹼性條件下易分解破壞。游離VB2對光敏感,特別是紫外光。 <BR> (一)生理功能 <BR> VB2是機體各種黃素酶的輔酶部分,在生物氧化過程中廣泛地起著遞氫作用;參與機體內三大生熱營養素的代謝過程,與熱能代謝直接相關。 <BR> (二)VB2缺乏症(riboflavin deficiency) <BR> 機體缺乏VB2則出現能量和物質代謝的紊亂,表現在外生殖器、舌、唇、口角的綜合征。據我國兩次營養調查顯示,居民平均攝入量只有供給量標準的1/2。目前我國人民食用動物性食品較少,易造成VB2缺乏。臨床表現為:①口角炎;②唇炎;③舌炎;④瞼緣炎;⑤陰囊炎;⑥脂溢性皮炎。 <BR> (三)食物來源 <BR> 動物性食物含VB2較多,尤以肝、心、腎中豐富,奶、蛋類食品中含量也不少;植物性食品除綠色蔬菜和豆類外一般含量都不高。 <BR> (四)供給量 <BR> 與VB1相同,0.5mg/4.2MJ。 <BR> (五)營養水平評定 <BR> 1.測定細胞中VB2含量 這是評定VB2營養水平的良好指標,含量<140μg/L為缺乏,>200μg/L為良好。 <BR> 2.負荷試驗 口服5mgVB2後,4小時尿液中排出VB2量<350μg為不足。 <BR> 3.VB2肌酐比值(μg/g)<27為不足,27~79為低下,80~269為適宜,>270為充裕。 <BR> 4.谷胱甘肽還原酶活性測定 酶還原活性系數(AC)>1.2表示組織中VB2不足。 <BR> 六、尼克酸(VPP) <BR> 尼克酸(nicotinic acid)亦稱煙酸,在生物組織中,尼克醯胺是主要的存在形式,它是尼克酸(VPP)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可以水解為VPP,兩者均為溶於水的較穩定的白色結晶,一般將VPP稱為抗癩皮病維生素,VPP在普通烹調溫度中非常穩定,在酸性或鹼性溶液中也不會有很多損失。 <BR> (一)生理功能 <BR> VPP是構成輔酶I和輔酶Ⅱ的重要成分,二者均為脫氫酶的輔酶,在生物氧化過程中,起到傳遞氫原子的作用,如果沒有VPP,人體就不能利用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質來產生能量,也無法合成蛋白質和脂肪;對維持皮膚、神經和消化系統正常功能起著重要作用;還有擴張血管作用。 <BR> (二)VPP缺乏病(又稱癩皮病,糙皮病) <BR> VPP缺乏病(pellagra)多發生在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新疆南部居民以玉米為主食,又無加鹼食用的習慣,副食品供應不足,故發生過癩皮病流行,部分地區居民患病率高達50%。經長期防治,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BR> 其典型症狀為皮炎(dermatitis)、腹瀉(diarrhea)及痴呆(demantia)即所謂「三D」症。早期常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頭痛、無力、體重減輕等現象。繼之於皮膚裸露部位出現對稱性皮炎,紅、癢、皮膚呈暗褐色,有色素沉著,皮膚粗糙,有明顯浮腫,可伴有皰疹、潰瘍與感染。消化道與舌部也有炎症,舌呈猩紅色,有潰瘍,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神經系統除早期症狀外,還有肌肉震顫,腱反射過敏或消失,可有煩躁、焦慮、抑鬱、健忘、少數病人可有精神失常。其他症狀有女性陰道炎、月經不調、男性排尿時有燒灼感、性慾減退等。 <BR> (三)食物來源 <BR> 富含VPP的食物為動物肝臟、酵母、花生、全谷、豆類及肉類含量較高;玉米中VPP含量不算少,但為結合型的,不能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為了預防癩皮病,應用鹼處理玉米(如墨西哥用石灰處理玉米,我國新疆在防治癩皮病過程中推廣玉米加鹼食用)可釋放出大量游離型VPP,在預防癩皮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應當在膳食中增加豆類、大米和小麥粉的比例,降低玉米的攝入量。 <BR> 另外,體內所需的VPP一部分可由色氨酸轉換而來,約60mg色氨酸可轉換為1mgVPP。 <BR> (四)供給量 <BR> 不僅與熱能需要量成正比,而且為VB1、VB2供給量的10倍,推薦供給量為5mg/4.2MJ。 <BR> (五)營養水平評定 <BR> 1.測定VPP代謝產物排出量 從尿中排出的形式主要為N』-甲基尼克醯胺(N』-Me)和2-吡啶酮-甲基尼克醯胺(2-吡啶酮),二者排出的總量>5mg為正常,若N』-Me為0.5~0.8mg,2-吡啶酮<1mg為缺乏,並很快出現臨床症狀。國外用2-吡啶酮/N』 ?CMe比值來評定VPP的營養水平,比值>1.3為正常,<1為缺乏。 <BR> 2.給受檢者以標准膳食,此膳食提供VPP10mg和色氨酸1000mg,收集24小時尿液,測定尿中N』-Me和2-吡啶酮含量,營養水平較好者兩種代謝產物的總量為7.0~37mg,癩皮病患者其總量<3mg。 <BR> 七、維生素C(抗壞血酸,VC) <BR> VC(ascorbic acid)為一種酸性多羥化合物,易溶於水,在乾燥及無光線條件下比較穩定。很容易被氧化,加熱或暴露於空氣中、鹼性溶液及金屬離子(Cu2+,Fe3+)都能加速其氧化。 <BR> (一)生理功能 <BR> 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過程,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能量代謝和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電位;促進體內膠原合成;將血漿運鐵蛋白中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促進鐵的吸收;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傷口癒合;阻斷亞硝胺在體內形成,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大量VC還可促進心肌利用葡萄糖和心肌糖原的合成。 <BR> (二)VC缺乏病 <BR> 人類缺乏VC可引起壞血病,表現為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牙齦腫脹與出血,牙齒松動、脫落、皮膚出現瘀血點與瘀斑,關節出血可形成血腫,鼻衄,便血,月經過多。還能影響骨骼正常鈣化,出現傷口癒合不良,抵抗力低下,腫瘤擴散等。我國北方地區新鮮水果蔬菜比南方少,故VC缺乏病較之南方更為多見。
㈥ 維他命都有什麼效用
參考資料:
維生素怎樣發揮作用
如果我們把人類的身體設想為汽車的引擎,維生素就有如活塞一樣。這種驚人的物質在食物中含量甚微,對人體具有什麼作用呢?
● 維生素經由酶系統使人體的代謝正常化。只要欠缺一種維生素,就可能危及全身。
維生素是人體酶系統的構成要素。這個酶系統就有如活塞的點火裝置一樣--調整身體的狀況,使各部分有效的運作,促進人體的正常代謝,使全身正常化。
若與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其他營養素比較的話,維生素的攝取量(即便是因治療的目的而大量攝取也一樣)是非常微小的。但是只要欠缺任何一種維生素,便可能會導致全身陷入危險的狀態。
維生素
維生素(vitamin)是維持人體正常物質代謝和某些特殊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低分子有機化合物,主要參與各種酶的組成,因其結構和理化性質不同,使其各具特殊的生理功能。它們不是構成機體組織的原料,也不能為機體提供熱能,只需少量即能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人體不能合成維生素,每日必須自食物中獲取。它們都是以本體形式或可被機體利用的前體形式存在於天然的食物中。
造成維生素缺乏的主要原因有:①膳食中含量不足。可因貧困、膳食單調、偏食等使攝入膳食中維生素的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求;②體內吸收障礙。如腸蠕動加快,吸收面積減少,長期腹瀉等使維生素的吸收、儲存減少;③排出增多。可因授乳、大量出汗、長期大量使用利尿劑等使之排出增多;④因葯物等作用使維生素在體內加速破壞;⑤生理和病理需要量增多;⑥食物加工烹調不合理使維生素大量破壞或丟失。
預防維生素缺乏的措施:①提供平衡膳食;②根據人體的生理、病理情況及時調整維生素供給量;③及時治療影響維生素吸收的腸道疾病;④食物加工烹調要合理,盡量減少維生素的損失。
維生素種類很多,根據其溶解性可分為兩大類,即脂溶性維生素和水溶性維生素。脂溶性維生素包括A、D、E、K四種,在食物中與脂類共同存在,在腸道吸收時也與脂類吸收有關,排泄效率低,故攝入過多時,可在體內蓄積,產生有害作用,甚至發生中毒。水溶性維生素包括B族維生素(B1、B2、B6、B12、PP等)的抗壞血酸(VC)。水溶性維生素的特點:①溶於水,不溶於脂肪及有機溶劑;②容易從尿中排出體外,且排出效率高,故大量食入一般不會產生蓄積和毒害作用;③絕大多數以輔酶或輔基形式參加各種酶系統工作,在中間代謝的許多環節中都起著極重要的作用;④其體內營養水平多數都可在血液和尿中反映出來。
一、維生素A(VA)和維生素A原(類胡蘿卜素)
維生素A(retinol)又名視黃醇,與類胡蘿卜素一樣對熱、酸、鹼穩定,一般加工防烹調方法不會引起破壞,但易被氧化,高溫與紫外線可促進這種氧化破壞,若與磷脂、VE和VC及其他抗氧化劑並存則較為穩定。
(一)生理功能
1.參與視網膜視紫質的合成與再生,維持正常暗適應能力,維持正常視覺。
2.參與上皮細胞與粘膜細胞中糖蛋白的生物合成,維持上皮細胞的正常結構和功能。
3.促進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和骨細胞的分化,促進機體的生長和骨骼的發育。
4.免疫球蛋白也是糖蛋白,其合成與VA有關,故有增加機體抗感染的作用。
5.VA可促進上皮細胞的正常分化並控制其惡變,從而有防癌作用。
(二)VA缺乏病
由於VA和VA原攝入不足所引起的營養缺乏病,臨床上首先出現暗適應能力降低,進一步發展可形成夜盲症。皮膚基底細胞增生和過度角化,特別是毛囊口角化為毛囊丘疹(多發生在四肢伸肌表面、肩部、頸部、背部,臀部的毛囊周圍);汗腺、皮脂腺萎縮、皮膚乾燥、毛發乾枯脫落;結膜角化、淚腺分泌減少,形成乾眼病,進一步發展可出現角膜消潰瘍、穿孔、失明、還可出現結膜皺折和畢脫斑;骨骼發育受阻、免疫和生殖功能下降。據WHO報道,因VA缺乏,全世界每年有50萬名學齡前兒童患有活動性角膜潰瘍,600萬人患乾眼症,這是影響視力和導致失明的重要原因。
我國人民膳食中動物性食品攝入少,主要由蔬菜中攝取β-胡蘿卜素(β-carotene)故輕度VA缺乏還是相當廣泛的,應當加強防制工作。
(三)VA過多症
VA進入機體後排泄效率不高,長期過量攝入可在體內蓄積,引起VA過多症。成年人長期每天攝入15000μg視黃醇當量,即可出現中毒症狀,多數因過量攝入VA制劑或食入過冬狗或狼的肝臟所致。主要症狀為厭食、過度激惹、長骨末端外周疼痛、肢體活動受限、頭發稀疏、肝腫大、肌肉僵硬、皮膚搔癢、頭痛、頭暈等。及時停止食用,症狀可很快消失。
成人一次攝入VA99000~33000μg視黃醇當量,兒童一次超過99000μg視黃醇當量,可發生VA急性中毒。成人於6~8小時後出現嗜睡或過度興奮、頭痛、嘔吐、顱內壓增高,12~30小時後皮膚紅腫變厚,繼之脫皮(以手、腳掌最為明顯);嬰幼兒急性中毒以顱內壓增高為其主要特徵,出現前囪飽滿、惡心、嘔吐、眼底水腫,腦脊液壓力增高,血清VA含量劇增。
(四)食物來源
天然VA只存在於動物體內。動物的肝臟、魚肝油、奶類、蛋類及魚卵是VA的最好來源。VA原(VA的前體)類胡蘿卜素,廣泛分布於植物性食品中,其中最重要的是β-胡蘿卜素。紅色、橙色、深綠色植物性食物中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如胡蘿卜、紅心甜薯、菠菜、莧菜、杏、芒果等。理論上1molβ-胡蘿卜素在體內可分解成2molVA,但由於胡蘿卜素有吸收利用率遠低於VA,實驗證明,就其生理活性而言,6μgβ-胡蘿卜素才能相當於1μgVA。β-胡蘿卜素是我國人民膳食中VA的主要來源。
(五)供給量
嬰幼兒與兒童的不同年齡段,供給量有所不同(200~750μg視黃醇當量),從13歲少年開始至成年老年皆為800μg視黃醇當量。孕婦1000μg,乳母1200μg視黃醇當量。
1μg胡蘿卜素=0.167μg視黃醇當量。以往VA的量常用國際單位(IU)表示。1 IUVA=0.33μgVA=0.33μg視黃醇當量。
當從膳食中既攝入VA又食入β-胡蘿卜素時,應全部摺合成μg視黃醇當量,即:
視黃醇當量(μg)=VA(μg)+0.167×β-胡蘿卜素(μg)。
(六)人體VA營養狀況評定
評定人體內VA營養狀況常用指標有:①測定血清VA含量。成人血清VA正常含量為300~900μg視黃醇當量/L,低於120μg為缺乏,但因血清VA含量高低受許多因素影響,故應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②視覺暗適應功能測定。VA缺乏者暗適應能力比正常人差;③血漿中視黃醇蛋白測定。國外報道其含量與血漿VA含量有正相關趨勢。
二、維生素D(VD)
VD是所有具有膽鈣化醇生物活性的類固醇統稱。其中VD2(鈣化醇,calciferol)與VD3(膽鈣醇,cholecalciferol)是最重要的VD。VD2與VD3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皆為脂溶性維生素,對熱、氧、酸、鹼均較穩定,主要區別於兩者的來源不同,VD2來源於植物,大多數植物中含有微量的麥角固醇,植物葉曝露於日光後形成VD2(稱麥角鈣化醇或鈣化醇),VD3(又稱膽鈣固醇或膽鈣醇)來源於動物,人與動物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即可轉變成VD3,然後運往肝、腎轉化為具有生物活性的形式,再發揮其重要生理功能。
(一)生理功能
VD對骨骼形成極為重要,其主要功能是調節鈣和磷代謝,促進小腸對鈣和磷的吸收與利用,構成健全的骨骼與牙齒。
(二)VD缺乏病
VD與機體內鈣、磷代謝密切相關,故當VD缺乏時,兒童發生佝僂病,成人出現骨軟化症和骨質疏鬆症。佝僂病常在嬰幼兒中發生,因骨骼的軟骨連接處及骨骼部位增大,臨床上可見到方顱、肋骨串珠、雞胸;由於骨質軟化,承受較大壓力的骨骼部分發生彎曲變形,如脊柱彎曲,下肢彎曲,還可發生囟門閉合遲緩,胸腹之間形成哈里遜溝。若成人缺乏VD,可使成熟的骨骼脫鈣而發生骨質軟化症和骨質疏鬆症,妊娠與授乳期婦女最易發生,好發部位為骨盆與下肢,再逐漸波及到脊柱和其他部位。
(三)VD過多症
VD可以在體內蓄積,過多攝入可以引起VD過多症。成人每日攝入2500μg,兒童每日攝入500~1250μg,數周後即可發生中毒。表現為頭痛、厭食、惡心、口渴、多尿、低熱、嗜睡、血清鈣、磷增加,軟組織鈣化,可出現腎功能衰竭、高血壓等症狀。停止食用,數周後可恢復正常。
(四)食物來源
VD3含量最豐富的食物為魚肝油,動物肝臟和蛋黃,牛奶與其他食物中VD3的含量較少。VD2來自植物性食品,一般說來,人只要能經常接觸陽光,在一般膳食條件下,不會造成VD缺乏。以牛奶為主食的嬰兒,應適當補充魚肝油,並經常接受日光照曬,有利於生長發育。
(五)供給量
成年人每日供應5μg,孕婦、乳母、兒童與青少年及老年人均為10μg。
(六)營養狀況評定
目前多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血漿中的25-OH-D3,作為鑒定VD3營養狀況的指標,結果准確可靠。
三、維生素E(VE)
VE是所有具有α-生育酚生物活性的色酮衍生物的統稱,其中以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易溶於脂肪溶劑,對熱與酸穩定,對鹼敏感,可緩慢地被氧化破壞。
(一)生理功能
V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能阻止不飽和脂肪酸受到過氧化作用的損傷,從而維持著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細胞膜的完整性和正常功能;由於預防了脂質過氧化,從而消除了體內其他成分受到脂質過氧化物的損害。因此,具有延緩衰老、預防大細胞性溶血性貧血作用;還與性器官和胚胎發育有關,動物試驗表明,大鼠缺乏VE,將引起雌、雄動物生殖系統的損害,使生殖上皮發生不可逆變化,雄性可致精子停止形成和睾丸退化,雌性可致胚胎死亡。臨床上常用來治療不孕症、習慣性流產。
(二)食物來源
各種植物油(麥胚油、棉籽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穀物的胚芽、許多綠色植物、肉、奶油、奶、蛋等都是VE良好或較好的來源。
(三)供給量
兒童為3~8mg,少年與成年人為10mg,孕婦、乳母與老人為12mg。
(四)營養水平評定
1.判定血清中α-生育酚的含量,這是直接反映體內VE儲存量是否充足的一個指標,一般認為低於5mg/L為營養狀況不良。
2.紅細胞體外試驗,體內缺乏VE者,其體外紅細胞對H2O2引起的溶血比正常人敏感。
四、維生素B1(VB1)
VB1(硫胺素,thiamine)在高溫時,特別是在高溫鹼性溶液中,非常容易破壞,並易受紫外線破壞,在酸性溶液中,穩定性較好,甚至加熱時也是穩定的。
(一)生理功能
VB1是脫羧輔酶的主要成分,參與碳水化物代謝中丙酮酸及α-酮戊二酸的氧化脫羧作用;能抑制膽鹼脂酶的活性,維持胃腸道的正常蠕動和消化腺的分泌。
(二)VB1缺乏症
VB1缺少時,神經組織中的碳水化物代謝首先受到阻礙,致使丙酮酸堆積在神經組織中,引起多發性神經炎和腳氣病(beriberi),又稱腳氣病多見於以大米為主食的地區。在東南亞地區特別是菲律賓、越南、泰國、緬甸等國尤為多見。我國建國後已不多見,但近年來由於生活水平提高,食用精白米增多,在某些地區患病率又有回升。還可因酗酒、各種胃腸道疾病使之吸收過少,結核、甲亢等消耗性疾病使之相對不足而引起發病。
由於飲食不足引起者,一般在攝取3個月低VB1飲食後出現症狀。早期表現為疲乏無力,肌肉酸痛,食慾下降,體重減輕。繼之出現典型的症狀:上升性對稱性周圍神經炎,先發生在下肢,呈襪套狀分布;感覺異常、肌肉無力、心動過速、心前區疼痛;嚴重者表現為心力衰竭,水腫。臨床上可分為四型:①干型,以周圍神經炎表現為主;②濕型,以水腫和漿液性滲出為主;③暴發型,以急性心血管系統表現為主,同時伴有膈神經和喉返神經癱瘓;④混合型,同時有上述兩型以上表現者。
(三)食物來源
VB1含量豐富的食物有糧谷類、豆類、乾果、酵母、硬殼果類,尤其在糧谷類的表皮部分含量更高,故碾磨精度不宜過度。動物內臟、蛋類及綠葉菜中含量也較高,芹菜葉、萵筍葉中含量也較豐富,應當充分利用。土豆中雖含量不高,但以土豆為主食的地區,也是VB1的主要來源。某些魚類及軟體動物體內,含有硫胺素酶,生吃可以造成其他食物中VB1的損失,故「生吃魚、活吃蝦」的說法,既不衛生,也不科學。
(四)供給量
VB1的需要量與機體熱能總攝入量成正比,故VB1的供給量以每4.2MJ(1000kcal)熱能供給多少來表示,據此,我國的推薦VB1供給量為0.5mg/4.2MJ。
(五)營養水平評定
1.負荷試驗 被測者於清晨口服VB15mg,然後收集4小時以內尿液,測定其中VB1含量:<100μg為營養缺乏,100~200μg為不足,>200μg為正常,>400μg為充裕。
2.空腹一次尿液中VB1和肌酐含量測定 二者比值<27為不足,27~65為低下,66~129為適宜,≥130為過高。
3.紅細胞轉羥乙醛酶活力測定 這是測定VB1營養狀況的特異指標,若TPP(硫胺素焦磷酸酯)效應>16%即表示VB1缺乏。
五、維生素B2(VB2)
VB2(核黃素,riboflavin)為橙黃色晶體,280℃熔化並分解,在中性和酸溶液中對熱穩定,在鹼性條件下易分解破壞。游離VB2對光敏感,特別是紫外光。
(一)生理功能
VB2是機體各種黃素酶的輔酶部分,在生物氧化過程中廣泛地起著遞氫作用;參與機體內三大生熱營養素的代謝過程,與熱能代謝直接相關。
(二)VB2缺乏症(riboflavin deficiency)
機體缺乏VB2則出現能量和物質代謝的紊亂,表現在外生殖器、舌、唇、口角的綜合征。據我國兩次營養調查顯示,居民平均攝入量只有供給量標準的1/2。目前我國人民食用動物性食品較少,易造成VB2缺乏。臨床表現為:①口角炎;②唇炎;③舌炎;④瞼緣炎;⑤陰囊炎;⑥脂溢性皮炎。
(三)食物來源
動物性食物含VB2較多,尤以肝、心、腎中豐富,奶、蛋類食品中含量也不少;植物性食品除綠色蔬菜和豆類外一般含量都不高。
(四)供給量
與VB1相同,0.5mg/4.2MJ。
(五)營養水平評定
1.測定細胞中VB2含量 這是評定VB2營養水平的良好指標,含量<140μg/L為缺乏,>200μg/L為良好。
2.負荷試驗 口服5mgVB2後,4小時尿液中排出VB2量<350μg為不足。
3.VB2肌酐比值(μg/g)<27為不足,27~79為低下,80~269為適宜,>270為充裕。
4.谷胱甘肽還原酶活性測定 酶還原活性系數(AC)>1.2表示組織中VB2不足。
六、尼克酸(VPP)
尼克酸(nicotinic acid)亦稱煙酸,在生物組織中,尼克醯胺是主要的存在形式,它是尼克酸(VPP)具有生物活性的衍生物,可以水解為VPP,兩者均為溶於水的較穩定的白色結晶,一般將VPP稱為抗癩皮病維生素,VPP在普通烹調溫度中非常穩定,在酸性或鹼性溶液中也不會有很多損失。
(一)生理功能
VPP是構成輔酶I和輔酶Ⅱ的重要成分,二者均為脫氫酶的輔酶,在生物氧化過程中,起到傳遞氫原子的作用,如果沒有VPP,人體就不能利用碳水化物、脂肪和蛋白質來產生能量,也無法合成蛋白質和脂肪;對維持皮膚、神經和消化系統正常功能起著重要作用;還有擴張血管作用。
(二)VPP缺乏病(又稱癩皮病,糙皮病)
VPP缺乏病(pellagra)多發生在以玉米為主食的地區,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新疆南部居民以玉米為主食,又無加鹼食用的習慣,副食品供應不足,故發生過癩皮病流行,部分地區居民患病率高達50%。經長期防治,加之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此病已基本得到控制。
其典型症狀為皮炎(dermatitis)、腹瀉(diarrhea)及痴呆(demantia)即所謂「三D」症。早期常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失眠、頭痛、無力、體重減輕等現象。繼之於皮膚裸露部位出現對稱性皮炎,紅、癢、皮膚呈暗褐色,有色素沉著,皮膚粗糙,有明顯浮腫,可伴有皰疹、潰瘍與感染。消化道與舌部也有炎症,舌呈猩紅色,有潰瘍,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症狀。神經系統除早期症狀外,還有肌肉震顫,腱反射過敏或消失,可有煩躁、焦慮、抑鬱、健忘、少數病人可有精神失常。其他症狀有女性陰道炎、月經不調、男性排尿時有燒灼感、性慾減退等。
(三)食物來源
富含VPP的食物為動物肝臟、酵母、花生、全谷、豆類及肉類含量較高;玉米中VPP含量不算少,但為結合型的,不能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因此,為了預防癩皮病,應用鹼處理玉米(如墨西哥用石灰處理玉米,我國新疆在防治癩皮病過程中推廣玉米加鹼食用)可釋放出大量游離型VPP,在預防癩皮病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應當在膳食中增加豆類、大米和小麥粉的比例,降低玉米的攝入量。
另外,體內所需的VPP一部分可由色氨酸轉換而來,約60mg色氨酸可轉換為1mgVPP。
(四)供給量
不僅與熱能需要量成正比,而且為VB1、VB2供給量的10倍,推薦供給量為5mg/4.2MJ。
(五)營養水平評定
1.測定VPP代謝產物排出量 從尿中排出的形式主要為N』-甲基尼克醯胺(N』-Me)和2-吡啶酮-甲基尼克醯胺(2-吡啶酮),二者排出的總量>5mg為正常,若N』-Me為0.5~0.8mg,2-吡啶酮<1mg為缺乏,並很快出現臨床症狀。國外用2-吡啶酮/N』 –Me比值來評定VPP的營養水平,比值>1.3為正常,<1為缺乏。
2.給受檢者以標准膳食,此膳食提供VPP10mg和色氨酸1000mg,收集24小時尿液,測定尿中N』-Me和2-吡啶酮含量,營養水平較好者兩種代謝產物的總量為7.0~37mg,癩皮病患者其總量<3mg。
七、維生素C(抗壞血酸,VC)
VC(ascorbic acid)為一種酸性多羥化合物,易溶於水,在乾燥及無光線條件下比較穩定。很容易被氧化,加熱或暴露於空氣中、鹼性溶液及金屬離子(Cu2+,Fe3+)都能加速其氧化。
(一)生理功能
參與體內氧化還原過程,維持組織細胞的正常能量代謝和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電位;促進體內膠原合成;將血漿運鐵蛋白中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促進鐵的吸收;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促進傷口癒合;阻斷亞硝胺在體內形成,具有防癌和抗癌作用;大量VC還可促進心肌利用葡萄糖和心肌糖原的合成。
(二)VC缺乏病
人類缺乏VC可引起壞血病,表現為毛細血管脆性增加,牙齦腫脹與出血,牙齒松動、脫落、皮膚出現瘀血點與瘀斑,關節出血可形成血腫,鼻衄,便血,月經過多。還能影響骨骼正常鈣化,出現傷口癒合不良,抵抗力低下,腫瘤擴散等。我國北方地區新鮮水果蔬菜比南方少,故VC缺乏病較之南方更為多見。
(三)食物來源
VC主要來源於新鮮蔬菜和水果,水果中以酸棗、山楂、柑桔、草莓、野薔薇果、彌猴桃等含量高;蔬菜中以辣椒含量最多,其他蔬菜也含有較多的VC,蔬菜中的葉部比莖部含量高,新葉比老葉高,有光合作用的葉部含量最高。乾的豆類及種籽不含VC,但當豆或種籽發芽後則可產生VC。
(四)供給量
從出生至12歲依年齡不同為30~50mg,少年、成年、老年皆為60mg,孕婦80mg,乳母100mg。
(五)營養水平評定
1.負荷試驗 口服500mgVC後,4小時尿液中排出量>3mg為正常,1~3mg為不足,<1mg為缺乏。
㈦ 男性攝入VD3有什麼效果啊
據調查,男性攝入維生素D 400 IU/d 可大幅降低多種癌症的幾率。
zx198612
㈧ 男性攝入VD3有什麼效果啊
據調查,男性攝入維生素D 400 IU/d 可大幅降低多種癌症的幾率C
㈨ 主動式PFC電腦電源如何降低PF值。
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位差(Φ)的餘弦叫做功率因數,用符號cosΦ表示,在數值上,功率因數是有功功率和視在功率的比值,即cosΦ=P/S
功率因數越高,電源電壓與負荷電流間的相位差就越小。'
功率因數校正電路(PFC)工作原理及應用
功率因數校正(英文縮寫是PFC)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個專業術語。PFC是在20世紀8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其背景源於離線開關電源的迅速發展和熒光燈交流電子鎮流器的廣泛應用。PFC電路的作用不僅僅是提高線路或系統的功率因數,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電磁干擾(EMI)和電磁兼容(EMC)問題。
線路功率因數降低的原因及危害導致功率因數降低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線路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位角中,另一個是電流或電壓的波形失真。前一個原因人們是比較熟悉的。而後者在電工學等書籍中卻從未涉及。
功率因數(PF)定義為有功功率(P)與視在功率(S)之比值,即PF=P/S。對於線路電壓和電流均為正弦波波形並且二者相位角Φ時,功率因數PF即為COSΦ。由於很多家用電器(如排風扇、抽油煙機等)和電氣設備是既有電阻又有電抗的阻抗負載,所以才會存在著電壓與電流之間的相位角Φ。這類電感性負載的功率因數都較低(一般為0.5-0.6),說明交流(AC)電源設備的額定容量不能充分利用,輸出大量的無功功率,致使輸電效率降低。為提高負載功率因數,往往採取補償措施。最簡單的方法是在電感性負載兩端並聯電容器,這種方法稱為並聯補償
PFC方案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功率因數補償」,它是針對非正弦電流波形而採取的提高線路功率因數、迫使AC線路電流追蹤電壓波形的瞬時變化軌跡,並使電流與電壓保持同相位,使系統呈純電阻性的技術措施。
長期以來,像開關型電源和電子鎮流器等產品,都是採用橋式整流和大容量電容濾波電路來實現AC-DC轉換的。由於濾波電容的充、放電作用,在其兩端的直流電壓出現略呈鋸齒波的紋波。濾波電容上電壓的最小值遠非為零,與其最大值(紋波峰值)相差並不多。根據橋式整流二極體的單向導電性,只有在AC線路電壓瞬時值高於濾波電容上的電壓時,整流二極體才會因正向偏置而導通,而當AC輸入電壓瞬時值低於濾波電容上的電壓時,整流二極體因反向偏置而截止。也就是說,在AC線路電壓的每個半周期內,只是在其峰值附近,二極體才會導通(導通角約為70°)。雖然AC輸入電壓仍大體保持正弦波波形,但AC輸入電流卻呈高幅值的尖峰脈沖,如圖l所示。這種嚴重失真的電流波形含有大量的諧波成份,引起線路功率因數嚴重下降。若AC輸入電流基波與輸入電壓之間的位移角是Φ1,根據傅里葉分析,功率因數PF與電流總諧波失真(度)THD之間存在下面關系:
實測表明,對於未採取PFC措施的電子鎮流器,僅三次諧波就達60%(以基波為100%),THD會超過電流基波,PF不超過0.6。線路功率因數過低和電流諧波含量過高,不僅會對造成電能巨大浪費,而且會對電力系統產生嚴重污染,影響到整個電力系統的電氣環境,包括電力系統本身和廣大用戶。因此,IEC1000-3-2《家用電器及類似類電氣設備發出的諧波電流**》和IEC929(GB/T15144)《管形熒光燈交流電子鎮流器的性能要求》等標准,都對AC線路電流諧波作出了具體的**要求
為提高線路功率因數,抑制電流波形失真,必須採用PFC措施。PFC分無源和有源兩種類型,目前流行的是有源PFC技術。
1 無源PFC電路
無源PFC電路不使用晶體管等有源器件,而是由二極體、電阻、電容和電感等無源元件組成。無源PFC電路有很多類型,其中比較簡單的無源PFC電路由三隻二極體和兩只電容組成,如圖2所示。這種無源PFC電路的工作原理是:當50Hz的AC線路電壓按正弦規律由0向峰值Vm變化的1/4周期內(即在0<t≤5ms期間),橋式整流器中二極體VD2和VD3導通(VD1和VD4截止),電流對電容C1並經二極體VD6對C2充電。當VAC,瞬時值達到Vm,因C1=C2,故C1和C2上的電壓相同,均為1/2Vm,當AC線路電壓從峰值開始下降時,電容C1通過負載和二極體VD5迅速放電,並且下降速率比AC電壓按正弦規律下降快得多,故直到AC電壓瞬時值達到1/2Vm之前,VD2和VD3一直導通。當瞬時AC電壓幅值小於1/2Vm時,電容C2通過VD7和負載放電。當AC輸入電壓瞬時值低於無源PFC電路的DC匯流排電壓時,VD2和VD3截止,AC電流不能通過整流二極體,於是IAC出現死區。在AC電壓的負半周開始後的一段時間內,VD1和VD4不會馬上導通。只有在AC瞬時電壓高於橋式整流輸出端的DC電壓時,VD1和VD4才能因正向偏置而導通。 一旦VD1和VD4導通,C1和C2再次被充電,於是出現與正半周類似的情況,得到圖3所示的AC線路輸入電壓VAC和電流IAC波形。
從圖3可以看出,採用無源PFC電路取代單只電容濾波,整流二極體導通角明顯增大(大於120°),AC輸入電流波形會變得平滑一些。在選擇C1=C2=10µF/400V的情況下,線路功率因數可達0.92~0.94,三次電流諧波僅約12%,五次諧波約18%,總諧波失真THD約28~30%。但是,這種低成本的無源PFC電路的DC輸出電壓紋波較大,質量較差,數值偏低(僅約240V),電流諧波成份並不能完全達到低畸變要求。當其應用於電子鎮流器時,因其DC輸出電壓脈動系數偏大,燈電流波峰比達2以上,超出1.7的**要求。欲提高無源PFC的效果,電路則變得復雜,人們理所當然地會選擇有源PFC方案。
有源PFC升壓變換器
有源PFC電路相當復雜,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為該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基於功率因數控制IC的有源PFC電路組成一個DC-DC升壓變換器,這種PFC升壓變換器被置於橋式整流器和一隻高壓輸出電容之間,也稱作有源PFC預調節器。有源PFC變換器後面跟隨電子鎮流器的半橋逆變器或開關電源的DC-DC變換器。有源PFC變換器之所以幾乎全部採用升壓型式,主要是在輸出功率一定時有較小的輸出電流,從而可減小輸出電容器的容量和體積,同時也可減小升壓電感元件的繞組線徑。
PFC變換器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通過升壓電感元件電流的控制方式來分,主要有連續導通模式(CCM)、不連續導通模式(DCM)及介於CCM與DCM之間的臨界或過渡導通模式(TCM)三種類型。不論是哪一種類型的PFC升壓變換器,都要求其DC輸出電壓高於最高AC線路電壓的峰值。在通用線路輸入下,最高AC線路電壓往往達270V,故PFC變換器輸出DC電壓至少是380V(270V√2V),通常都設置在400V的電平上。
工作在CCM的PFC變換器,輸出功率達500W以上乃至3kW,在DCM工作的PFC變換器,輸出功率大多在60~250W,應用比較廣泛,故在此作重點介紹。
工作於DCM的有源PFC升壓變換器控制IC有幾十種型號,如ST公司生產的L6560、西門子公司生產的TDA4817/TDA4862、摩托羅拉公司生產的MC33261/MC34261、三星公司生產的KA7524/KA7526、硅通公司生產的SG3561等。其中,L6560、KA7524/KA7526和MC33261等,在國內直接可以采購,應用比較廣泛。這些器件全部採用8引腳DIP或SO封裝,晶元電路組成大同小異,其基本組成包括以電壓誤差放大器為中心的電壓控制環路和以一象限乘法器、電流感測比較器及零電流檢測器等構成的電流控制環路。圖4示出了DCM升壓型PFC控制IC的內部結構及由其組成的預變換器電路。
這種PFC升壓變換器的工作原理如下:當接通AC線路後,由於電容C1容值僅為0.1~0.22 µ F,只用作高頻旁路,故橋式整流輸出為100Hz的正弦半波脈動電壓(VR),亦即AC半正矢。通過電阻R3的電流對電容C3充電,當C3上的電壓升至IC的啟動門限(大多為11V左右)以上時,接通IC電源電壓(VCC),IC開始工作,並驅動PFC開關VT1動作。一旦PFC升壓變換器進入正常運行狀態,升壓電感器T1的次級繞組則感生高頻脈沖信號,經二極體VD5整流和電容C3濾波,為IC提供工作電壓和電流。橋式整流後的AC輸入電壓,經R1和R2組成的電阻分壓器分壓,作為乘法器的一個輸入(VM1)。升壓變換器的DC輸出電壓,在電阻分壓器下部電阻R9上的分壓信號,反饋到IC誤差放大器的反相輸入端,並與誤差放大器同相輸入端上的參考電壓VREF比較,產生一個DC誤差電壓VEAO,也輸入到乘法器。乘法器的輸出VMO是兩個輸入(VM1和VM2)的結果,作為IC電流感測比較器的參考。當IC驅動VT1導通時,升壓二極體VD6截止,流過L的電流從0沿斜坡線性增加,並全部通過VT1和地回復。一旦IL在開關周期內達到峰值,VT1上的驅動PWM脈沖變為零電平,VT1截止,電感器L中的儲能使VD6導通,通過L的電流IL,沿向下的斜坡下降。一旦IL降為零,L的次級繞組產生一個突變電勢被IC的零電流檢測器接收,IC產生一個新的輸出脈沖驅動VT1再次導通,開始下一個開關周期。IC的電流檢測邏輯電路同時受零電流檢測器和電流感測比較器的控制,可確保在同一時刻IC只輸出一種狀態的驅動信號。VT1源極串聯電阻R7用作感測流過VT1的電流。只要R7上的感測電壓超過電流感測比較器的觸發門限電平,PFC開關VT1則截止。當AC線路電壓從零按正弦規律變化時,乘法器輸出VMO為比較器建立的門限強迫通過L的峰值電流跟蹤AC電壓的軌跡。在各個開關周期內電感峰值電流形成的包跡波,正比於AC輸入電壓的瞬時變化,呈正弦波波形。在兩個開關周期之間,有一個電流為零的點,但沒有死區時間,從而使AC電流通過橋式整流二極體連續流動(二極體的導通角幾乎等於180°),整流平均電流即為AC輸人電流(為電感峰值電流的1/2),呈正弦波波形,且與AC線路電壓趨於同相位,因而線路功率因數幾乎為1(通常為0.98~0.995),電流諧波含量符合IEC1000-3-2標準的規定要求。與此同時,由於PFC電壓控制環路的作用,PFC變換器輸出經提升的穩壓DC電壓,紋波很大,頻率為100Hz,同樣為正弦波。其控制原理與開關電源一樣,其DC輸出電壓在90~270V的AC輸入電壓范圍內保持不變。
在DCM下工作的PFC升壓變換器相關電壓和電流波形如圖5所示,圖6為AC線路輸入電壓和電流波形。
事實上,工作於DCM的PFC升壓變換器開關頻率不是固定的。在AC輸入電壓從0增大的峰值時,開關頻率逐漸降低。在峰值AC電壓附近,開關周期最大,而頻率最低。在連續模式(CCM)下工作的PFC升壓變換器採用固定頻率高頻PWM電流平均技術。這類變換器的開關占空比是變化的,但開關周期相同。通過升壓電感器和PFC開關MOSFET的電流在AC線路電壓的半周期之內(即0<t<T/2),任何時刻都不為0,而是時刻跟蹤AC電壓的變化軌跡,其平均電流(IAC)呈正弦波形,且與AC電壓同相位,如圖7所示。工作在CCM下的PFC變換器與DCM的變換器相比,有更低的波形畸變。THD降至5%左右。
CCM功率因數控制器IC的代表性產品有UC1854、ML4821,LT1248、LT1249、L4981和NCP1650等,這些IC大多採用16引腳封裝,其共同特徵之一是內置振盪器。像開關電源用PWM/PFC組合IC(如ML4803和CM6800等)中的PFC電路,全部屬於CCM平均電流這一類型.
除DCM和CCM的PFC變換器之外,還有一種變換器工作在過渡模式(TM),代表性控制器有L6561等。L6561內置THD最佳化電路,在誤差放大器輸出端外部可連接RC補償網路,提供更低的AC輸入電流失真及保護功能。由L6561組成的PFC升壓變換器,輸出功率達300W。
應用簡介
無源PFC電路主要用於40W以下電子鎮流器中。由於有源PFC控制IC價格比較便宜,無源PFC電路目前很少被人們採用。
有源PFC預變換器越來越多地被用於熒光燈和高壓鈉燈及金鹵燈電子鎮流器、高端AC-DC適配器/充電器和彩電、台式PC、監視器及各種伺服器開關電源前端,以符合IEC1000-3-2等標准要求。此外,有源PFC技術還被用於電機調速器等產品中。
圖8示出了採用有源PFC升壓變換器的2×40W雙管熒光燈電子鎮流器電路。AC線路輸入端L1、C1與C2及C3和C4組成EMI濾波器,PFC控制器KAT7524、磁性元件T1、功率開關VT1、升壓二極體VD2及輸出電容器C10等,組成有源PFC升壓變換器,磁環脈沖變壓器T2.功率開關VT3和VT2及R14、C11和雙向觸發二極體D1AC(DB3)組成的振盪啟動電路構成半橋逆變器電路,12、C12和L3、C13組成LC串聯諧振(燈啟動)電路。由於採用了有源PFC升壓變換器電路,電子鎮流器在AC線路電壓為220V額定條件下,變換器效率達96%,輸入線路功率因數PF≥0.993,AC輸入電流總諧波失真THD≤10.99%,其中二次諧波為0.51%,三次諧波為9.6%,五次諧波為4.7%,七次諧波為1.46%。電子鎮流器AC輸入電壓總諧波含量為4.23%。
有源PFC升壓變換器在開關電源應用中,為減少電路元件數量和印製電路板(PCB)空間,提高功率密度,大多是將PFC控制電路與PWM控制器組合在一起,集成到同一晶元上,從而提高了開關電源的性能價格比,同時也簡化了設計。
㈩ 人體缺乏維生素會產生哪些病理表現吃什麼調理比較好
缺乏維生素A,會是眼睛干澀,不舒服,暗適應能力變差;缺乏維生素D可使自己的身體鈣的吸收不好,容易導致缺鈣;缺乏維生素C,容易使牙齒牙齦出血,皮膚缺乏彈性等等症狀。
調理的話可以根據你的症狀來對應的調理,也可以買紐徠佛的多種維生素調理。